Ⅰ 简单好看的国画有哪些
有山水画、飞鸟图、花卉图,以简单的花卉图为例,画法步骤如下:
1、线稿,画画自己处理线稿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处理线稿时需要对色彩的深浅有个大概的构思,不能单纯认为是对着线稿上色。
Ⅱ 有没有简单的好画的中国画~~~最好传图上来
http://tbn0.google.cn/images?q=tbn:QhTTGZ40MQ8_NM: 这是这张图片的地址。是荷花。很好画。画法:先用署红,沾点清水,用中等大小的毛笔蘸颜料,笔肚落纸,笔尖自然落,成水滴型,再依次画好花瓣(注意构图,不熟练的先用铅笔勾画一下)再用墨加点花青,用大号毛笔,自然下纸,画成圆形,再用小笔蘸浓墨,画茎、刺。最后用小笔蘸署红勾花瓣。最后用三青加水画水就OK了
希望采纳
Ⅲ 国画简单的荷花怎么画
1、打开荷花照片,复制背景图层。
2、去色并调整色阶以增加黑白对比。色阶:15,1.0,200
3、反相后执行高斯模糊,半径1,再执行滤镜—画笔描边—喷溅。喷色半径1,平滑度3
4、新建图层,设置图层混合模式为颜色,用粉红色的画笔给荷花涂上颜色。
Ⅳ 简单的国画图片有哪些
国画的内容主要看什么风格。
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来选择。
Ⅳ 国画的竹子怎么画要简单一点的百度图片
1、首先准备工具,是画好竹子的第一步:毛笔选择狼毫或专用的大兰竹笔;书画墨或书画墨汁;宣纸采用生宣;还要铺上一条专用的画画的毡毯,便于保持墨色而不会吸收和沾染。
Ⅵ 国画怎么画 简单
一、写意
1、写意俗称为“粗笔”,与“工笔”对称,为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一般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比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都擅长此法。
2、清代恽寿平言:“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乃指“写意”。
国画技法有哪些
3、据传唐代的时候,玄宗就命令画家李思训和吴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绘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训是擅长工笔重彩的,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完成这幅壁画,吴道子就在一天之内就画成3万余里的嘉陵山水,这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笔重彩的技法来画,一定是比较粗放和简练的。
4、这说明那时的绘画已经有了工笔与写意的区别,而到了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主张画画“不求形似”,而应写情寄意,以表达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绘画作品只有1幅《枯木图》,画1株枯树、1块顽石,石后露出1-2枝竹子,树下几根细草。
5、这幅画抒发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书法家却给以极高的评价,说道枝干“虬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到了元代以后,笔法简练、造型生动、酣畅淋漓、讲究意趣的写意画大盛。
6、所以写意画就同遵守传统、恪守法则的工笔画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大派,长时间的在画坛上争相辉映,代代相传下来
二、钩勒
1、钩勒为中国画技法名,是用笔顺势称“钩”,逆势称“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使用于山水画中为“复”);以及称左为“钩”,右为”勒”的。通常指用线条钩描物象轮廓,不分顺、逆、单、复,称为“双钩”。
2、钩勒后大部分填着彩色,在技法上与“没骨”、“点簇”相对,通常使用精密工细的花鸟画,钩勒要求有笔力,清代原济《大涤子题画诗跋》:“悟后运神草稿,钩勒篆隶相似。
三、双钩
双钩为中国画技法名,是用线条钩描物象的轮廓,通称“钩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亦称为“双钩”,大部分用于工笔花鸟画,又旧时摹搨法书,沿字的笔迹两边用细劲的墨线钩出轮廓,也称为“双钩”;而双钩后填墨的称为“双钩廓填”。
Ⅶ 比较简单的国画
中国画的线不只是一条轮廓线,它是讲精神内涵的,是一种精神的诉求,相对于西洋绘画的线则更丰富,是精神内涵的丰富
Ⅷ 名家国画山水画有什么
一、《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着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Ⅸ 求中国画超简单的那一种,要图要步骤
先给你发个水墨风景吧
Ⅹ 怎么画国画画好简单的国画!
国画做为中国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着自己明显的与其它艺术形式不一样的地方。
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