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鲁绣的鲁绣种类
鲁绣产品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烟台抽纱同治元年(1862年)后,英国传教士、商人来到烟台。到19世纪90年代,英国传教士詹姆土·马茂兰和他的妻子来到烟台,发现胶东妇女心灵手巧,擅长织绣,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创办仁德洋行,组成教徒学习欧洲抽纱工艺,并且生产抽纱工艺晶出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茂兰夫人在烟台创办培真学校,招收学生,半工半读,生产抽纱工艺品,前来学艺者甚多。后来,仁德洋行又通过栖霞、福山、蓬莱等县的花边庄发原料,收成品,组织棒槌花边、被子花边等出口。由于广大农村妇女的廉价劳动,仁德洋行到本世纪初资金已达五六万两黄金之多。解放后,烟台地区的抽纱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从业人员达到数十万人,产品销售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抽纱品种有雕平绣、威海满工扣锁、乳山扣眼、梭子花边、棒槌花边、手拿花边、网扣、勾针等,工艺技法串富多采,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即墨花边又称即墨镶边大套,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手工艺晶。1910年,即墨艺人引进意大利花边在当地生产,并结合民间编织、刺绣的特点,在工种、针法、图案上不断创新和改进,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即墨镶边。自1956年成立即墨花边厂以来,已由初期的几个品种,10多种规格,发展到目前的台布、餐套、床罩、沙发套、衣领、伞面、钢琴罩等十几个品种,2300多种不同花色和规格。即墨花边是一种单线织绣花边,主要原料是优质亚麻布和特制丝光线,色泽以米黄、漂白为主。在织绣上,它运用了70多种花边和刺绣的针法,并用通镶拼,将花边和刺绣连缀成套,使两种不同的针法虚实照应,和谐统一,达到层次清晰、色调清秀,有浮有沉,宛如浮雕的效果,形成了即墨花边的独特艺术。在国际市场上,即墨花边被视为抽纱妙品瑰宝,已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州府花边是一种以精棉线、亚麻布为主要原料,经编织、刺绣制成的高档工艺晶,主要品种是台布。工艺上,用棒槌编打,经纬相交,组成带形密龙,作为图案的骨貉,中间填以不同的疏密的网纹,运用10余种针法。其中,在棉线刺绣上凸起的花纹,有浮雕的感觉。中间由少数掏眼和机锁作点缀,犹如繁星闪烁,与四周边花连缀成套,愈显高贵,在国际上,有“抽纱之王”的美誉。产地主要分布在淄博、青州、东营等地。雕平绣产于文登、荣成、威海、海阳、龙口等地。是在麻布、棉布上以丝光线绣制而成的工艺晶。它采用了雕、缕、抽、勒、绣等工艺,图案多以牡丹、菊花、玫瑰、葡萄为主,并衬以各种卷草纹,显得严谨对称,层次分明。
蓬莱梭子花边产于蓬莱市。编结时,在金属或牛角制成的小梭子内装上棉线,艺人左手从梭里牵出线头,右手捏梭,经串引和圈结,组织成梅花形小花,然后再将小花连缀成花边。19世纪末,梭子花边在蓬莱地区已很普及,除出口外,妇女们还留以自用,装饰在衣裙、鞋、帽、枕头、门帘上。现在花边已发展成为台布、床罩、纱布靠垫、衣裙等大织品。1980年,蓬莱花边荣获国家金质奖章。
棒槌花边主要产于栖霞县。制作时,先将花边蓝图贴在圆盘形的板上,然后照蓝图插上大头针,由牵挂在大头针上缠绕棉纱的许多小棒槌(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上百个)编织而成。棒槌花边用于满工大套、棉、麻布绣花镶边等。
手拿花边产于荣成市。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抽纱珍品。它工艺精致,不仅玲珑剔透,而且挺拔坚实。能直立于桌上,为其它同类产品所无法比拟,因而价格昂贵,甚至被作为艺术珍品收藏。
网扣主要产于招远县。品种有餐套、台布、床罩、沙发套、靠垫、窗帘等日用品。编织时,先按设计要求组成方格网布,然后在上面缀以不同的图案。在人民大会堂、国宾馆等重要场所,都有招远生产的网扣窗帘,上面的青松、翠竹、梅花、葡萄等图案,风格高雅,独树一帜。
勾针遍及胶东各地,它用一种特制的弯曲勾针将棉纱勾拉,缠绕编织出各种图案,是民间广泛流传的编织工艺。品种有盘垫、钱包、手提包、背心、头巾、披肩、童帽等,近年又有台布、床罩、衣裙等日用品生产,是颇受外商欢迎的大宗外销工艺品,
满工扣锁因产于威海市而得名。制作时,在台布、床罩上,用勾针锁好图案轮廓,再用剪刀挖去图案以外的底布,形成镂空。作品层次清晰,主钵感强,具有雕镂的艺术效果,所以又称雕绣。威海满工扣锁在国际市场很着名,被称为威海卫工种。1981年,获国家银杯奖。
乳山扣眼产于乳山市。制作时,在棉、麻布上照图案都依次抽去经纬纱两支,留下三支,形成有规律的网状组织,然后再用针线将网缠勒成方目,通过方目的排列,构成图案。也有在图案的外缘排列方目、以衬托布上的花型。这样,乳山扣眼花中有花,互相衬托,相映成趣,很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
生丝台布是荣成市石岛镇的刺绣艺人在1963年综合抽纱、刺绣的长处而创制的独特工艺品。制作时,艺人们选用质簿、色泽淡雅而呈半透明状的生丝绸底布和彩色丝线,运用平绣、拉绣、垫绣以及挑、缠、勒、扭、锁等多种抽纱工艺技法,绣制出五彩缤纷图案的台布。生丝台布自创制以来,在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
百代丽是本世纪60年代初潍坊地区首创的一个抽纱品种。它以精制棉纱、各种机织的小带、亚麻布和棉布等为原料。制作时,将机织带子按图稿铺成花边的骨骼,再用疏密不同的针法手工填织上千变万化的图案。它适于制作台布、床盖、衣服、沙发套等日常用品,是一种比较普遍、实用的抽纱品种。
烟台绒绣又名绒线绣花,是用不同颜色的优质毛线,将图案绣制在坚硬的网眼布(又名钢丝布)上而制成的工艺品。这一工艺是20世纪初,英国传 教士詹姆斯·马茂兰在烟台开设“仁德洋行”时由欧洲引进烟台的。当时,钢丝布由烟台“鼎新久”工厂生产,图案由美国纽约专门经销绒绣的路约赛特公司按照路易十四时的装饰风格而设计,在“仁德洋行”附设的绒绣厂生产,产品在美国大受欢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烟台绒绣随“仁德洋行”的倒闭而停产。50年代,烟台恢复了绒绣生产。40年来,烟台绒绣将中国传统的工艺针法同欧洲风格融于一体,创立了烟台绒绣崭新的面貌。现在,毛线彩色已达1000余种;针法由简单的方点针发展到扒针、掺针、乱针、打子、拉毛、铺锦等许多种。不仅能生产图案富丽的靠垫等日用品,还能仿绣世界名画、彩色照片、人物肖像、中国画等艺术品。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绒绣“东海日出”,毛主席纪念堂正厅的巨幅绒绣“祖国大地”,就是烟台绒绣的代表作,博得了中外瞻仰者的一致赞赏。
临清哈达临清市生产的一种净地或织有宗教图案的丝织品,有官佛像、文帕、红净花绢、佛子像、八宝花绢等品种,是藏、蒙等民族表示尊敬的一种赠品。这一技术是在太平天国时由俄国传入,全盛时,从事哈达生产的有700余户,后衰落。解放后得以恢复和发展,产品销往青海、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和东北等少数民族区。
总之,“鲁绣”在祖国绣园中是一枝艳丽的奇葩,许多品种虽然产生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近代,然而产生它的土壤却是在齐鲁大地,是齐鲁大地的人民用血汗、用心智将西方的图案、工艺品种与中国传统的针绣技艺、审美情趣等融在了一起。在它的身上,不仅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物质化发展,而且折射出齐鲁文化善于纳取的墓本精神。
Ⅱ 古代人的刺绣是怎么绣的呢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刺绣(图2)刺绣[1],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我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民代刺绣种最着名的是顾绣。 刺绣在渭南世代相传,遍及全市。花色品种达上百个。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门帘、鞋垫、床围、针线包、荷包、动物玩具等,其内容多为花鸟虫鱼和风俗画面,潼关一带的妇女,将象征富贵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绣于布马镫两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称“东府刺绣一绝”。随着时代的变化,乡品内容有所更新。同时一些传统绣品已进入外贸市场。[2] 编辑本段刺绣源流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𫄨绣 对凤对龙纹绣浅绢面衾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着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有了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及所谓"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之说。在当时既有绣画并用,也有先绣纹形后填 刺绣艺术彩做法。 战国时期的刺绣已很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锁绣。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刺绣佛像供养人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时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雇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 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为其代表,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绣,除各种针法外,还发现了贴绫的作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法,富有立体感。 明代刺绣以洒线绣最为新颖突出。洒线绣用双股捻线计数,按方孔纱的纱孔绣制,以几何纹为主,或配以铺绒主花。洒线绣是纳线的前身,属北方绣种,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后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为例,它用三股线、绒线、捻线、包梗线、孔雀羽线、花夹线6种线、12种针法制成,是明代刺绣的精品。属北方绣系的还有山东鲁绣、衣线绣和辑线绣。 明代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盖所谓画绣也。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着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嬉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因而改名沈寿。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立体感。 近代刺绣艺术家沈寿,不但绣艺高超,还分类整理历代刺绣针法,继承顾绣、苏绣传统技艺,并引用西方素描、油画、摄影的表现方法,创造散针、旋针、以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她绣制的意大利帝王肖像,在意大利都朗世界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会展出,获世界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 1911她在年天津开设自立女工传习所,传授绣艺,组办女子师范学校传习所,培养专业人才,晚年病中写成《雪宧绣谱》,总结中国自唐宋画绣、明代顾绣以及她的美术绣所刺绣针法,为我国刺绣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苏绣的发达与创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许多新的刺绣,如乱针绣、束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精微绣、彩锦绣等。另外还有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织绣,亦充分表现原始风格的自然美与拙朴之美。刺绣最早多为实用,及至宋元广及书画之制作,渐乃成为艺术珍赏之用。故宫所藏之刺绣,多属此类。时代最早者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为清代。经历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几乎皆为精品,绣工匀整,针线细密,设色精妙,深得书法精髓,且均裱装成册轴卷,使观赏者往往误以为书画,欣赏珍藏艺术价值极高。 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绣品,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品,是现在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 到了汉代,刺绣品的应用更加广泛,出土的实物也较多。 明代刺绣已成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品,先后产生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上海的露香园顾绣,就是当时最出名的刺绣。顾氏家族世袭相传,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赏识。到了清代顾绣不仅震海内,而且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国外商人来上海,大量订购顾派刺绣品,一时顾绣成为刺绣的通称了。 中国古代的刺绣,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不走销,价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收集。据市场分析家推论,要使刺绣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新宠儿,还需收藏家们10年时间的努力。近两年国内的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刺绣拍品,价格竞现高攀,非常吸引买家竞争。 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2006年,扬州刺绣技艺被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编辑本段刺绣的工艺要求 刺绣的工艺要求是:顺,齐,平,匀,洁。顺是指直线挺直,曲线圆顺;齐是指针迹整齐,边缘无参差现象;平是指手势准确,绣面平服,丝缕不歪斜;匀是指针距一致,不露底,不重叠;洁是指绣面光洁,无墨迹等污渍。
Ⅲ 美丽又可爱又简单又可以用水彩笔画的花边
1、麦穗花边
Ⅳ 鲁绣的四大名绣
刺绣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除了以江苏、湖南、广东、四川为主要产地的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异彩纷呈的鲁绣作为齐鲁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早已斐声海内外。鲁绣产品繁多。
Ⅳ 鲁绣的鲁绣传人
时间进入60年代,让我们循着文登最早的刺绣设计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太的脚步,一起经历、感受鲁绣在文登的一次次提升、攀跃,直至巅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王殿太的不断创新推动了文登鲁绣在以后近40年的发展。
出生在普通农民家庭的王殿太,至今还对母亲在布料上描描画画、穿针引线继而变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图案的景象,记忆犹新。这也许是鲁绣艺术对他最早的启蒙。1966年,王殿太凭着扎实的艺术功底,考取了文登绣花厂的图样设计员。在被派往烟台工艺美术社深造的时日,面对大量旧时教会遗留下来的西方花边图稿和数位身怀高艺的老师傅,王殿太如久旱逢雨,一头沉浸在刺绣艺术海洋里。回厂后,他创作的“小扣锁”工艺使他一举成名。从此,汲取、积累、创新,成为王殿太创作道路上不变的轨迹。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大师的一句名言。齐老在中国水墨画艺术上所取得的造诣也许正是缘于他的这种精神。而王殿太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座右铭,所不同的是,他的中国画是画在布料上,他的画笔是钢针,他的颜料是五彩线。他用崭新的方式以全新的概念诠释了鲁绣这一悠久的中国刺绣文化的深刻内涵。他吸取传统的手织花边图案风格的精华,与当时社会上主要刺绣品种“雕平绣”中的抽丝、扒丝、锁、钩、勒工艺相结合,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假花边”,极大提高了鲁绣的艺术欣赏价值。如果说“雕平绣”是小家碧玉的话,那么“假花边”就是大家闺秀了。
在“假花边”的基础上,他又创造出“连珠绣”新工艺,“连珠绣”改过去纯用棉线为棉线与毛线结合使用,毛线通过棉线作用,全部放在布面上部,把绣花设计中 “绣线显在布平面上越多,显工面积就越大,作品就越成功”的主旨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种工艺绣出的绣品,花纹错落、层次分明,使浮雕的立体感和毛线的质感得到完美体现,在全省的工艺品比赛上获奖。之后,“天福边”、“插绒绣”以及后来闻名世界“云龙绣”的同胞姐妹“地龙绣”,相继出世,使文登鲁绣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和更高的艺术感染力。
1982年1月,中国机绣史上和中国刺绣行业的第一个发明专利--“巧联目”机绣新工艺,在王殿太的潜心研究和技术人员的多次试制中诞生了。这项工艺成功地将电热技术原理运用到机绣工艺上,首次将手绣工艺中的“直丝梯凳”针法运用到机绣上,实现了灵活自如、线条流畅的弯曲和运转。那些传统的鲁绣艺人,终于可以放下手中的钢针,揉一揉发酸的手指,眯着眼睛,看机针在布料上飞舞,看机针用更准确的针法,更迅捷地绣出了他们心中多年的梦。
孔雀开屏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图案源自加拿大友人浮兰女士提供的一幅图案模糊钩针实用照片,王殿太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对工种和图案进行了演绎变化,把传统的雕、抽丝、勒花及大面积的手工扒丝工艺与机绣新工艺有机结合。展开织物,那只雍容华贵象征“吉祥如意”的孔雀惟妙惟肖,仿佛从历史的薄雾中走来,要向你诉说这一路的旖旎和这一身的骄傲,片片彩羽如纷飞的诗句,华丽典雅扑面而来。
“有人能增加些美到世界上去,这人就是天之骄子。” 王殿太的创造总是与美有关。那些沉静的创造,令绣品更加优雅、生动。由以“巧联目”为基础的“凿目显花”,发展到“凿目组花和衬花”,王殿太在创新中扬洒着才智,继而又把手绣工艺中的“抽丝”、“勒花”等主要工种与“巧联目”工艺相结合,历时11个月,终于在1984年底,成功研制出以“巧联目”为主题,运用“云龙针”、“回跳针”等多种机绣新针法,适应多种面料的“云龙绣”机绣新产品,成功地实现了手绣抽纱工艺在机绣产品上的重大突破,完成了鲁绣发展史上传统手绣到机绣的历史性跨越。
《如意连环》是一幅被众多业内专家、学者称为“艺苑奇葩,绣品一绝”的云龙绣代表作,其结构严谨,花纹生动活泼。以吉祥如意为图案主题,花纹节奏明显,韵律有致,既注意了局部花纹造型的美感和相互穿联的巧妙,也顾及了整体图案的构图效果,其图案造型和工艺品结构酷似手结花边,但又更显灵活多变、生动形象。在工艺上,主花玫瑰采用光泽较大的丝线掺针绣制,使其既有厚度又有高度,颇有上浮之感;“巧联目”新工艺是它的主体工艺,大量而恰当地使用在图案中,使其晶莹剔透、富有立体感;在适当的位置点缀以透明度较大的扣锁工艺,更增强了图案的层次效果。在色彩上,该作品被赋以古铜和赭石色主调,显现出一个古朴典雅、明朗和谐的色彩世界。那种恍惚从唐诗宋词的清丽婉转、富丽堂皇中飘散出来,观之为之震撼,竟似有暗香传来,不知身在何处。
“云龙绣”的推出,在工艺美术界引起了轰动。在1985年7月中国机绣产品评奖大会上,王殿太设计的“云龙绣”以其细腻的技法、浪漫夸张的表现手段,剔透典型的艺术风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一些行家看了那逼真的手法风格,怀疑它是手织品,当王殿太把样品翻转过来让人们目睹那清晰的机绣线格时,在场的人们叹服了、会场轰动了。在首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中,“云龙绣”从数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第一,荣获国家最高质量金杯奖。并获得中国抽纱行业第一个发明专利。
作为云龙绣的代表作品,《如意连环》已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品馆收藏,并被列为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交往活动中赠送友人的艺术珍品。
20世纪90年代,在王殿太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雕玉龙、回龙锁、飞龙纱”等机绣新产品被相继开发出来。“雕玉龙”产品融合扣锁、百带丽和回龙锁等多种工艺的精华,在面料、辅料和工艺针法上做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使产品锁梗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绣面浑厚挺直,空灵剔透,具独特的布质浮雕感。作为工艺品的 “雕玉龙”,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一举夺冠,为云龙绣品集团赢得了第二个国家最高质量金质奖杯;作为商品的“雕玉龙”,在投放国际市场的当年,即成交2000多万元。
1993年7月,作为在美国长期经销“云龙绣”的代理商,也是美国最大的床上用品经销商之一的信泰公司总经理黄彼得先生,也许是出于对文登鲁绣的偏爱,也许是出于文登鲁绣产品为他带来丰厚利润的感激,特意远涉重洋,把一块写有“工艺精湛、不断创新”的金牌送给了王殿太先生所在的文登云龙集团。
手工鲁绣(济南发丝绣)
纯手工鲁绣(济南发丝绣)是山东省政府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济南特有的高档艺术品,是一种古老又独特的地方绣种,有别于其他刺绣。鲁绣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是济南发丝绣。
鲁绣传人徐秀玲女士(又名:徐苓)
她是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山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她1978年开始任职于原鲁绣研究所(2006年被搞垮解散﹚,她多次为着名人士绣制肖像,许多绣品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曾绣制国宝级绣品《先师孔子绣像》《竹林七贤》《六骏图等》,作品深受成功人士及收藏家的青睐。
徐秀玲的鲁绣(发丝绣)作品擅长表现中国书画的笔墨效果,特别是再现动物的皮质感更为见长,绣品清隽淡雅、质感逼真、风格粗犷中见精微、真实再现古今国画大师原作的风貌,具有特种手工绣品增值、保值性好的特点、易收藏。徐秀玲的鲁绣(发丝绣)工艺复杂、做工精细异常,一幅作品需耗时几十天至数百天才能绣成功。因此她的鲁绣(发丝绣)存世量极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Ⅵ 鲁绣的新世纪鲁绣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鲁绣工艺不断创新,机绣也逐渐由单头缝纫机发展到万能机(电动缝纫机)、电脑绣花机,工效成倍增加。
现代电脑技术的参与,使传统鲁绣这棵千年古树长出粗壮的新枝。进入新的世纪,一种只由2-3人操作、可以同时替代1048名传统绣工的飞梭电脑绣花机,由艺达集团引入到文登后,再次使鲁绣在工艺上产生质的飞跃。一批批鲁绣之乡成长起来的年轻后生,接过“王殿太们”传过的衣钵,电脑设计、飞梭机制作、应用新材料,让老师傅们“脑子中想什么样子就能做出什么产品”的梦想变为现实。
名为“水溶绣”作品,就是现代新材料与新工艺结合的产物,乍看起来是一幅传统花边制品,细观可见其花形细腻、立体饱满、针法严谨。这幅作品,通过在目前最先进的飞梭机上实现花形日变幻及针法的表现,令传统鲁绣艺人叹为观止。
在这幅绣片上,通过精确的数字技术控制,在飞梭机上把万能绣花机实现不了的回形图案和传统手绣达不到的针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雅脱俗的绣品,美轮美奂,一不留神,就带出了敦皇飞天的轻灵和玉环曼舞的娇媚,带给你莫名的情绪,似赞叹、似感伤、更似沉醉。
为了褒奖文登在鲁绣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2004年1月,文登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工艺家纺名城”。
为了使鲁绣在文登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文登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激励社会力量进行创新与发展。
如今,继承传统手绣工艺全部针法的鲁绣,在文登已经成为一项支柱产业,2006年末,全市家纺企业已经超过了2000家,从业人员达13万。文登家纺跻身山东十大(工业)产业。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太先生和邹立友先生带领下,文登近千人的专业设计人员,传承创新,一批国内首创新产品、新工艺、新针法被不断开发出来,先后申请专利200多件,170多件被授予专利权,产品覆盖床上用品、抽纱、服饰三大门类4000多种,产品外销美、英、法、德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9月,以经营家纺原辅材料、博览展示为主要功能、胶东半岛规模最大的家纺专业市场-中国工艺家纺城,在2006中韩(文登)工艺家纺博览会开幕的礼炮声中,开门营业。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鲁绣是美丽的,鲁绣的历史是悠久的。两千年的过往浮尘,所存无多,或沉寂或湮灭,只有鲁绣美丽如昔,两千多年前是如此,两千多年后更是如此。
Ⅶ 问一种东北常见的毛茸茸的立体绣花方式叫什么
你忘了吧,东北大多是山东人移民。这种刺绣来自于鲁绣。
原来用什么绣花针我忘了,我记得老辈人刺绣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不锈钢针头。
Ⅷ 鲁绣有哪些特点
鲁绣针法
(一)“结子”、“环绣”
“结子”、“环绣”是在绣地上用绣线挽扣,结为小颗粒。引线出地面后,用针芒在绣线近地的末端向内绕一圈,然后在距原眼一二丝的距离下针,收紧圈线即成一子。密排颗粒即可成线又可成面。要求用力均匀,每个子粒大小肥瘦一致,密排不露地。
(二)钉线绣
把绣线钉固在地料上构成纹样,就叫钉线绣。先用较粗的线或丝织带铺排纹样,并用较细的线将绣线或织带钉住。固定绣线的方法较多,可以隔一段距离钉一针,也可以绕着绣线固定。所用绣线亦可变化,有“钉衣线”、“钉小线“、“钉综线“、“钉马尾线”等多种名目。钉线绣多用于圈划纹样轮廓。
(三)平金
用金线盘排纹样,形成金色块面,即为平金,也叫“盘金”。多用一根或两根金线来回盘排,并用针线固定。钉线的针脚距离相等,并注重错落排列,达到平整均匀的效果。钉线的颜色可有多种变化,以构成一个色泽层次。
Ⅸ 古代绣法图案名称
用针引线在绣料上穿刺出一定图案和色彩花纹的装饰织物。原始社会时人们用纹身、纹面、纹缋服装等方式美化生活,以后人们用线将花纹刺在衣服上,就成为刺绣。夏、商、周时刺绣得到发展。1974年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伯墓发现辫子股针法的刺绣残痕(图1),是用黄色丝线在染过色的丝绸上绣出花纹线条轮廓,再以毛笔蘸色在花纹部位涂绘大块颜色制成, 色用红、黄、褐、棕,其中红黄两色系天然朱砂(硫化汞)和石黄 (三硫化二砷和硫化砷 )加粘着剂涂染,色相鲜明。底绸用植物染料施染。 1958年湖南长沙烈士公园33号战国楚墓发现墓棺内壁四面各裱贴一幅刺绣,裱于东南两壁者出土时尚完整,东壁的绣龙凤蔓草纹,龙凤头部写实,身子与蔓草连接为弓形图案;南壁的绣花草枝蔓、变体鹤与鹿。这种纹样与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砖厂 1号战国楚墓出土的对凤对龙纹绣浅黄绢面衾的纹样相似。江陵马山砖厂 1号战国楚墓出土的还有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凤鸟花卉纹绣、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龙凤合体相蟠纹绣等代表性文物,都是完全用辫绣法全部施绣,不加画缋填彩。这标志着刺绣工艺的成熟(图2)。苏联南西伯利亚巴泽雷克第5号古墓,也曾出土中国丝绸的刺绣鞍褥面,纹样风格和刺绣针法与长沙及江陵出土的战国刺绣相似,说明战国时期中国的刺绣品已向国外流传。
汉代刺绣已有很高的水平。湖南长沙马王堆 1号西汉墓、北京大葆台西汉墓、河北怀安东汉五鹿充墓、甘肃武威磨嘴子东汉墓、新疆民丰北大沙漠东汉墓、蒙古人民共和国诺音乌拉古代匈奴王族墓群等均有刺绣发现。马王堆 1 号西汉墓出土的遣策中记有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等名称,纹样题材以变体云纹为主,也有由龙头、凤头与变体云纹连成一体的云中龙、凤,还有变体植物纹、茱萸纹、几何方棋纹等。纹样繁密,色彩鲜艳。河北怀安东汉五鹿充墓出土的刺绣以云山人物鸟兽为题材。新疆民丰出土的东汉刺绣除云纹、茱萸纹外,还有独具地方色彩的变体花鸟纹。蒙古人民共和国诺音乌拉出土的刺绣,题材有龙纹、斗兽纹、鱼鸟纹、玉佩纹等。汉代刺绣属生活用品,针法以辫子股绣为主,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绣品中,还有极少的直针绣法。
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刺绣佛像。196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在莫高窟125与126窟前崖壁裂缝中发现一件北魏广阳王元嘉献于太和十一年 (487)的刺绣佛像残片。其正中绣一坐佛,佛右侧为一菩萨,下方正中是发愿文,其左右绣供养人。现仅存四男一女,均穿胡服,身旁各绣名款。边饰忍冬龟背纹花边,用二晕配色法配色。除花边外,均满地施绣,是现存最早的一件满地施绣的装饰性绣画。
唐代所绣佛像很多,武则天(623~705)晚年曾命绣工绣制净土变相图 400幅。日本关卫教授认为,日本持统帝六年 (692)陈于药师寺讲堂中高6米、长6.5余米的阿弥陀净土变大绣帐,可能是当时仿照中国的净土变相图绣成的。此帐上面绣有阿弥陀佛、胁侍菩萨等像百余尊。敦煌莫高窟石室曾发现有一幅 3米多长的唐代辫绣佛像,气派庄严。另有一件高44厘米,宽22厘米,满绣穿枝牡丹及鸳鸯的囊袋,牡丹花叶已用平绣法绣成。还有绣帐灵鹫山释迦说法图,释迦牟尼立于莲座上,旁侍二佛二僧,头顶飞天二人,下坐供养人像,也全是平绣法所绣。唐代刺绣针法,已运用戗针、擞和针、扎针、蹙金、平金、盘金、钉金箔等针法,能使绣品绣出晕染的效果,为宋代绣画艺术创造了条件。(图3) 宋代继承了绣制佛画的技艺传统,转而绣制名人书画,以追摹宋代院体工笔画的笔墨线条、晕色浓淡及画中风采气韵为能事。宋徽宗于崇宁年间(202~206)在皇家画院设绣画专科,一时间着名绣工如思白、墨林、启美等辈出,融书画于绣画。他们的绣品精致细腻,有“闺阁绣”之称。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绣素底白鹰轴,羽毛用刻鳞针,在羽片外缘先垫一根轮廓线,然后根据羽毛生长规律施绣,使羽毛呈现高下厚薄的真实感,系鹰的蓝索打结处,用粗股丝线盘结,然后钉线固定,流苏也以粗线排列钉固,使之显现不同的纹理质感,使刺绣技法推进到艺术的高峰。
元代刺绣稍衰,明清复振,苏绣、鲁绣、湘绣、粤绣、蜀绣最着名。苏绣始于上海露香园顾氏,色彩文雅,针法活泼多变。鲁绣为衣线绣,作风雄劲,设色浓艳,湘绣浑厚,粤绣明快,蜀绣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各具特色。
Ⅹ 鲁绣的中西合璧
清朝末年,西方文化随着他们的坚船利炮一同进入国门,一些西方商人看中了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精湛的绣花技艺,在中国沿海农村制作欧式绣品,回国销售。一种名为“抽纱”的工艺,由此传入中国。
抽纱,就是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在布料上抽去一定的经、纬纱,形成网格状,然后,再通过编、勒、雕、绣等工艺手段,形成图案。这是中国传统绣花所不具有的工艺。
1894年英国传教士,北爱尔兰人詹姆士·马茂兰(James·Mamullan),在烟台设立了教会手工学校,自此,一种被称为“爱尔兰花边”的西方抽纱工艺在鲁绣之乡流传开来。20世纪30年代,各类抽纱商行在山东半岛的大量出现。据资料记载,到1936年,烟台周边各县,专门 从事抽纱绣花的商号、工厂有150多家,其产品占烟台出口总数的50%以上。兴旺的产业促进了国外抽纱花样和技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后经过胶东一带民间传统鲁绣艺人演绎整理,一种通过“抽、绣、编、锁、勒、挑、补、雕”等技法在白色亚麻或棉麻混纺布上,制作各种装饰纹样的“抽绣”艺术诞生了,赋予了文登刺绣花纹粗犷雄健,色彩富有变化的浓郁的地方特色。
20世纪50年代,文登绣花厂成立,文登鲁绣不再只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产业。设厂的第一年,就从文登数万绣工的巧手下,诞生出20000多套雕平绣等手绣工艺品,使鲁绣在文登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雕平绣在民间技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独创一格,以图案美观,色调素雅,创造出独特的地方风格,倾倒了无数国内外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