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才能达到开悟状态
选自觉醒导师李尔纳中文官网的【问答录】
问题
李尔纳,你说的开悟是什么意思?
回答
我可以从几个层面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开悟是存在的觉醒状态。当思维全部停止,你处在深层的内在寂静当中,那里极度的平和,宁静,你就处在开悟状态。你全然的与周围一切同处当下,分离感大大地瓦解,你体验到了合一。你感到神的临在,或者感到你内在的以及你周围万物内在的神性。
它是一种极度的快乐。一种深层的内在觉知会升起,而你仍在寂静当中。你知道自己就是爱。有时在寂静中会升起深刻的领悟和启示。自发性的疗愈也能发生。
这个觉醒的状态是你存在的本然状态。它就是真实的你。它一直就在你的内在。只是大多时候,你过多地参与头脑的思维世界以及过去与未来之中,以致于基本没有觉察到它。
在开悟或临在的最深层次,一切分离会彻底消失。你的个体性也会消失。在过去或未来当中,不会有“自己”的感觉。在当下时刻之外,没有生命感。此刻,你已完全融入合一以及存在的神秘之中。
不过,在这个层次上,你无法在世界上生活。你会需要一个团队来照顾你。我推荐一种比较柔和的开悟方式——以一种既开悟又平衡的方式生活在世界上。
这意味着你植根于当下时刻,但仍然可以利用时间的世界。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但不属于它。你有过去和未来的感觉,但绝不认同它。你知道只有当下这一刻才是生命的实相。
开悟也是一个过程。
每当你允许压抑的情感、思想和记忆从你无觉知的黑暗中浮现上来,进入觉醒的觉知之光时,你就给自己的生命和存在带来了更多的光。随着你持续不断地从过去的痛苦和创伤中将自己解放出来,你会逐渐开悟,简而言之,就是不会有东西被留在无觉知头脑的黑暗之中了。
❷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开悟
慧律法师答:一个人的开悟不必请他人印证,自己应该清楚明了。判断标准是断除了贪瞋痴烦恼,如果还有贪瞋痴,还有是非人我、种种分别执着的存在,决定没开悟。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断除了,你的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
见色闻声,你能体会到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界;你对事物能观察得非常深远,清楚明了。所谓得“甚深的禅定、甚深的智慧”,明了过去、现在、未来,明了众生的心念。此时你便开悟了。所以,觉悟的现象是恢复了我们自性中本来的能力、智慧。
只要想一想,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么丰富,就可以推测空的运动形式更是多么丰富。确实,空的运动形式,比物质运动形式更深邃、更玄妙。
证空的阶段、程度、果位,就是开悟的阶段、程度、果位。证到阿罗汉果位,就是开悟到阿罗汉阶段;证到等觉菩萨果位,就是开悟到等觉菩萨程度;证到妙觉菩萨果位,就是开悟到究竟佛的程度,即彻悟的程度。
在开悟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自明悟、他点悟、未明悟三种情况。只要是悟到某个果位上,无论是这三种悟中的哪一种悟,都不影响悟到那个果位上。
❸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开悟了没有
你好,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相对简单。
首先来说,开悟是指证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就是诸法的自性。
诸法的自性就是空性,这是一切万法的本质。
是否真正开悟,还需要得到印证,所以禅宗有印心的方法来鉴别。
你吃的是不是真正的盐巴,只要吃过盐巴的人都知道。所以,开悟的人都可以知道你是否开悟了。
六祖说:见性之人,言下须见。抡刀上阵,亦可见得。
所以,是否真正开悟,不用去猜测,开悟了的人从他的一言一行就可以知道了。
❹ 怎么知道自己开悟了呢
开,是打开、开显之义。打开什么?就是打开我们先天本有的智慧和能力。进一步讲就是打开本体——创生天地和我们身心的那个本源。这个本源,这个本体,这个人人具有的先天智慧和能力,我们中国人称为“道”,瑜伽称为“梵”,儒家称为“仁”,佛家称为“佛性”,等等。开就是开显这个道,这个梵,这个仁,这个佛性。打开了,我们就悟了。悟是了悟、觉悟、醒悟之义。悟是相对于迷而言的。我们世人都在迷中,不迷于外界就迷于内心。总之我们都在迷中。
❺ 开悟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得见过几位开悟的大师,将所见所得所想,大致分享下,也许语言表达会有瑕疵,但都是真实的。
第一,气场。
开悟的人,气场都非常强,周围的人里面,他一定是焦点,因为他的气质和感觉,都和其他人完全不同。 同时,开悟的人,气场也会非常弱,这是指他们都非常谦卑平和,与他相处和交往,你的内心也很平静。
内容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走心分享,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天清岛。
❻ 人开悟后是什么样子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里面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
开悟的人不会搞个人崇拜,搞个人崇拜的都是没有开悟的人。一个通达“无我”的人,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怎么会又怎么可能搞个人崇拜呢?他只能树立道,树立整体,树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树立“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释迦牟尼曾如是说:“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如来是生,如去是灭,不来不去就是不生不灭,如来如去这是现象,不生不灭是本质。如来是什么?如来就是道。
道是修出来的吗?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动、独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所以佛的本意是觉者,即悟道的人。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是通过修行而悟道的,正如黄檗禅师所说:“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修行是一种境界,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永无止境的,“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来立功课?”。修行没有出期,觉悟只在一念,“万般神通皆小技,惟有空空是大道”。
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么?不认识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谁?道是究竟的、彻底的,本自圆满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所谓先修行而后悟道,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这是建立在“我执”上的“法执”。
谁在修?我是谁?这才是作为修行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觉悟为本,修行为末,本末不分是谓颠倒;觉悟为体,修行为用,体用一如,是谓自然。觉悟是在解决“我是谁”,修行是在解决有所作为。“为学日益”是磨砖成镜,“为道日损”是悟后修行;磨砖成镜是梦幻泡影,悟后的修行是“守一、抱一”穿衣吃饭。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结果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悟道之后修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开悟的人心不离身,身心合一,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宠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开悟前是“我在活着”,开悟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开悟前是当局者迷,开悟后是旁观者清;开悟前是为成功而拼命,开悟后是“无事以取天下”;开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开悟后是以整体看局部、以透过本质看现象;开悟前“我”在矛盾中生活,开悟后“我”在圆满中的存在,“以道莅天下,抱一为天下式”。
开悟的人是真实的活在圆满里的人。圆满不是没有缺点,圆满不是“拍脑袋”,不是想当然,圆满是优点与缺点、对与错、善与恶、是与非的统一体。
放下曾教导,帮助别人的念头,别人若因自己的话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为人师者,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别人的错处,欣赏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种种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过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尽量每天都怀慈悲善良心,忏悔每个今天做的错事,错念头。老师的成就不代表个人的成就。放下自己曾经拜哪位大德为师的经历,放下与多少位法师结了善缘的经历,老师的智慧和成就,不代表自己能成就能觉悟啊。光环是人家的,我们借光沾了老师的名,可是自己若不认真修行,也是枉然!
放下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心,心若为外物所牵,心就有恐怖有担忧。劝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尽心努力。
圆满是真实的,圆满是事实本身。再豪华的宫殿,也有卫生间和垃圾;再美丽的女人,也有口痰和屎尿;污泥能生出莲花也是好泥土,圆满的本身就是这样,“不垢也不净”。认识圆满就是觉悟,觉悟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与把握。当一个人不再妄想,以一颗圆满的心看待自己和一切的时候,那他的心是平静的,在平静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佛行,就是顺天行道,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开悟的人会很自信,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根。所谓自信,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本体认识与毫无疑惑的确信。自信不是给别人看的,自信是不需要被证明,自信与外在无关,用禅宗六祖慧能的话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开悟的人就是点燃自己生命的人,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样环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他有无畏的勇气面对一切,没有牢骚,没有抱怨,他真实的活在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