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有哪几种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耕种工具
1.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2. 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
3. 耒耜。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比如双齿耒耜。
4. 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 锛。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锛的区别在于:
7. 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
8. 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
9. 锸。就是锹,掘土的工具。“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它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10. 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
11. 镢。一种形似镐的刨土农具。
12. 锄。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中耕、除草、疏松植株周围的土壤。有大锄、小锄之分,又有叉形和铲形之分。
13. 耙。于表层土壤耕作的农具;形较小。
14. 犁。耕地的农具。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15. 镐。俗称“十字镐”,用于挖开土质较硬的地,现在还能在建筑工地上看到。
16. 铧。人力翻土农具的一种,农家安装在翻土用的犁上,用来破土的尖嘴状或者圆嘴状铁质铸造部件。如:铧犁(铧和犁的并称)。圆嘴犁用于旱地,尖嘴犁用于水田。
17. 锹。掘土器,用于开沟掘土、铲取什物,沿用至今。
18. 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原为农村手工脱粒农具,由竹柄及敲杆组成,工作时上下挥动竹柄,使敲杆绕轴转动,敲打麦穗使表皮脱落。后来转入军用。
19. 锨。掘土和铲东西的工具,似锹而较铲方阔,柄端无短拐。明·魏大中《浚濠工竣疏》:“锨镢以归监督。”
20. 耧。也叫耧犁,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
㈡ 中国古代各时期耕种工具和灌溉工具
1、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始作耒”。
现在所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
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铜耒是从木耒发展而来的,后来又发展到铁耒,并演化到犁。
2、耜: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
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耜头入土起土。
3、耒耜:耒为上部,耜为下部,把耒和耜两种农具连在一起,形似现在的铲,但作用是用来翻地的。比如双齿耒耜。
4、铲: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现在还在使用。
5、锛:开垦土地的农具,也用于砍伐树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铜锛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后来还用于木工,古代没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锛。
6、镰: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镰刀,也就是镰刀,现在还在用。
7、耨: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锄。《吕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8、锸:就是锹,掘土的工具。“锸,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见是一种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9、杵:和臼一样,是捣谷用的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也有说是由黄帝的臣下雍父制造的。杵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在“版筑”这种中国传统土木建筑施工法中,通过把土捣实,来修筑墙壁或打基础。而杵就是把土捣实的工具。
(2)自制农具锄草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人类使用工具的历史远远早于农业发明的历史。在原始的渔猎采集时代,人类就发明了木石工具。最初用于挖掘植物块茎的木棒逐渐演变成“耒”,经过改进后成为“耜”。这就是原始耕作工具的雏形。
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有很强的连续性,犁的发展演进的连续性更加明显。从耒耜到石犁,再到青铜犁、铁犁、直辕犁、曲辕犁,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一种形制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与其它形制共存、发展高潮到逐渐被新的形制所取代。
㈢ 耨 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怎么发音
耨
nòu
古代锄草的农具。
锄草:深耕易耨。
笔画数:16;
耨
槈、鎒
nòu
【动】
(会意。从耒,从辱。耒,翻土的工具。字本作“辱”,从辰,从寸。“辰”表示蜃的贝壳,古代的耕具,“寸”表示用手操作。“辱”借为“耻辱”字,遂产生“耨”字。本义:锄草,耕作)
同本义〖weed〗
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以:由于。)——《吕氏春秋》
又如:耨耕(泛指农活)
骂〖abuse〗
早忘了咒,不记得低低耨。——《翠裙腰·闺怨》
呻吟〖groan〗
一个姿情的不休,一个哑声儿厮耨。——《西厢记》
耨
nòu
【名】
钩儿锄,一种锄草的农具〖weedinghoe〗
释其锄耨而下泪。——贾谊《旱云赋》
[方言]∶元明戏剧中常见,状男女狎昵之态〖inlgeinsensualpleasures〗
有耨处散诞松宽着耨,有偷处宽行大步偷,何须把一家苦苦死淹留?——元·关汉卿《金线池》
㈣ 问个汉字
耨
槈、鎒
nòu
<动>
(会意。从耒,从辱。耒,翻土的工具。字本作“辱”,从辰,从寸。“辰”表示蜃的贝壳,古代的耕具,“寸”表示用手操作。“辱”借为“耻辱”字,遂产生“耨”字。本义:锄草,耕作)
同本义 [weed]
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以:由于。)——《吕氏春秋》
又如:耨耕(泛指农活)
骂 [abuse]
早忘了咒,不记得低低耨。——《翠裙腰·闺怨》
呻吟 [groan]
一个姿情的不休,一个哑声儿厮耨。——《西厢记》
耨
nòu
<名>
钩儿锄,一种锄草的农具 [weeding hoe]
释其锄耨而下泪。——贾谊《旱云赋》
[方]∶元明戏剧中常见,状男女狎昵之态 [inlge in sensual pleasures]
有耨处散诞松宽着耨,有偷处宽行大步偷,何须把一家苦苦死淹留?——元·关汉卿《金线池》
耨
nòu
ㄋㄡˋ
古代锄草的农具。
锄草:深耕易~。
郑码:CKGD,U:8028,GBK:F1F1
笔画数:16,部首:耒,笔顺编号:1112341311534124
㈤ 古代的农具有哪些(附图)
1、锄
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1950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长10、宽10.5、距2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这种形制的铁锄,造型合理,安装把柄后有利于使用。它不仅可以锄草,还有利于保墒。说明当时农业技术有了较大进步。
耧是古代的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一次种一垄或,多垄,传统的最多达5垄。其农作工具为现在播种机的前身,用耧播种。亦称“耩地”。耧 也叫耧犁。
㈥ 除草用什么农具
镰刀、锄头、电动除草机
㈦ 未上面多一个横,在左边,右边是一个辱字。这个字念啥
耨 nòu (1) ㄋㄡˋ (2) 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V",两刃部有细锯齿,便于切割草的根茎。 两翼满饰凹槽,有梯形穿孔用于固定,装柄后用于除草,便于植株间来回 运动,不致于伤及农作物,比较实用。 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管子·轻重乙》 (3) 锄草:深耕易~。 (4) 郑码:CKGD,U:8028,GBK:F1F1 (5) 笔画数:16,部首:耒,笔顺编号:1112341311534124 五笔输入法:didf 耨 槈、鎒 nòu [动] (1) (会意。从耒,从辱。耒,翻土的工具。字本作“辱”,从辰,从寸…
㈧ 禾和辱组成什么字
“禾+辱”见附图或见在线字典http://www.zdic.net/zd/zi2/ZdicE4Zdic85ZdicB6.htm
耨,拼音:nòu。(1)锄草的农具。(2)锄草。
㈨ 夏天锄地间苗、保苗都有哪些农活使用哪些农具
薛堡寨:人工间苗、扶苗、锄草、施肥,主要农具有锄头.
迭堡寨:夏天锄地间苗,主要为玉米、黄豆、洋芋、小麦、豆类除去杂草,主要使用农具平锄、冬瓜锄、尖锄、叉锄.
寨科桥:保苗以喷洒农药为主.用喷雾器等.
案板地:锄杂草、保苗(留玉米较长的苗,打农药)使用锄草的专用锄头、褛耙和喷雾器,同时还撒草木灰,以祛虫、肥地、保苗.
枕头坝:夏天锄地间苗、保苗主要为锄杂草、间苗、施肥,主要使用撅头、草锄.
腰坪山:拔草、用草锄锄草.
夹石山:锄草、施肥,使用锄、尖镢、平镢.
中岭山:锄草用锄头、草锄子.
麦贡山:春天锄玉米草一般都两次,保苗株距与行距I尺左右.现在大量使用地膜,下种时已经留够苗数.小麦种植以前以多耕为主,多耕一次杂草相对要少,现已大量使用除草剂.
立志山:夏天锄地一般第一次锄草,第二次锄草间苗扶壮、施肥,全部用刨锄(挖锄)农具.
人贡山:锄草,使用锄头,主要是给玉米、洋芋锄草.
强曲:第一道工序是锄杂草,主要是在玉米地、洋芋地,第二道锄草定苗,施化肥,用锄头.
草坡山:锄杂草、保苗,使用锄草的专用锄头.
阳尕山:现由于是地膜覆盖作物,用除草剂除草.另外就是在间苗、追肥时,还用手工拔草.
㈩ 我国古代有哪些农耕用具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镢) 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 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镵)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 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铚)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 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 注释成 “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 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踏碓)发明于西汉。(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用具)
(风车)汉代。(机械灌溉)
(飏扇)大约源于西汉。(扬谷器,扬除糠秕的一种风力机械)
(耩)北魏有记载。(用耧播种或施肥)
(窍瓠)北魏。(播种农具)
(耘杷)元代《农器图谱》记载。(翻地农具)
(耘荡)元代。(水田中除草松泥的农具)
(耘爪)元代。(除草和松土用)
(秧马)北宋。(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长镵)唐已出现。(踏田农具)
(踏犁)唐代。(翻土农具)
(犁刀)“犁头”战国已经出现。(翻土农具)
(蹚头)考古挖掘,出土最早的蹚头是北宋时期。(疏松两侧的土壤,清除两侧的杂草)
(推镰)也叫“青铜耨”,春秋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麦钐)元代。(割麦刀)
(麦绰)元代。(收麦工具)
(麦笼)元代。(收麦工具)
(水碓)魏末晋初时期。(灌溉)
(水碾)魏晋南北朝。(靠水力推动的碾子)
(船磨)元朝。(捣米器具) (碓机) 西汉末年。(捣米器具)
(跖铧)元朝有记载。(翻土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