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着名山水画欣赏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墨笔 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 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着录。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后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
几乎所有着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元代着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范宽“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是干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2. 中国十大山水画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
3. 中国山水画有哪些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起源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稷神崇拜图》。在以农立国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风。而这幅图中的禾、田、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在沉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秦汉时期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叠与倾斜重叠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叠、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叠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这种用视觉形式冲突所构成的艺术感动,在石刻画的《春雨图》、画像砖的《宅门图》、《收获戈射图》等等古远经典中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一个十分明显的指向是,随着人与自然、社会的认识关系的深入,人们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观念为象、装饰为用、几何为图的原始图式,演化为意志为象、生活为用、境界为图的古典图式。这一看的历程,认信的积淀,山水画构成要素的萌芽集合,都为山水画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魏晋山水诗
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的永恒,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晋山水诗的开启。谢灵运的意义就是在文的自觉时注重形的依托,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真正代表中国山水情怀的是陶潜。陶诗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它没有放弃玄言诗的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一个有艺术的创意,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到形状。山水草木在陶诗中是真意深情,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超然事外,是平淡中和。
山水画的确立
现今,用“确立”二字来正名山水画的众说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在这类摹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虽然文题中心是赵升舍命从师的故事,但其环境刻划部分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后来观照。 这一模板作用的确立,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a . 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云可成为东与西的重要观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阳的天气。 b . 按照东西的顺序排置远近山峰,营造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 c . 中段布局主要讲求取势的“对峙”,具有相对意义。 d . 东、西、中三段山要用“紧凑性”将长卷关联起来。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气使之分为两重。 顾氏的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应的重叠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间模式。 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着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与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纵情丘壑的人物,他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飞场;临春风,思浩荡”的怡情说,和“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的尺幅千里说。可以讲,至魏晋以降,中国山水画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核心认信已确立了逻辑起点,而空间视觉原则也得以逻辑的深化。
4. 求图片:国画山水画
国画山水
5.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副山水画是哪个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副山水画是《游春图》。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展子虔唯一传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存在最早的画卷,它的存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绘画史、艺术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游春图》出现之前,中国早期的山水画通常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也就是说,绘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山还要大,而对于水的绘画,却永远不会有波光粼粼的形态,而是犹如一潭死水般地停留在画布上。
可见,在展子虔之前的,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这些画家们通常无法把握好山水、人物的比例关系,也不能完美、生动地展现山水的飘逸之感。
而《游春图》出现之后则打破了这种限制,全图无处不展现着一种空间之美,人物、山水疏密安排十分得宜,展现着自然界的交替、交换与重叠。
用色
青绿重彩,工细巧整。在隋代之前,魏晋时期的山水画不仅仅在构图、形状、用笔等方面都比较单一,而且在整个画面的用色方面也都十分单一。而在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其形状不仅仅充满变化,而且在用色上也更加丰富和大胆。
展子虔为了改变以往单调而简单的填色方式,将自己大胆的想象和细致的技法运用到画面中。《游春图》以青绿色为主色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细工精琢的用色方法。例如,在画面右上部分,作者开始运用青绿着色,展现了初春山林间盎然的生机。
而在右下部分,表现山间小路时,作者却用泥金来表现,展现了山林中春寒未退的山色。这样两类用色,使整个画面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同时,在绘画树木之时,展子虔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在对树叶设色时,它不仅仅运用色填或者色染,而且还运用点彩的形式,来展现含苞初放的春日娇态。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游春图
6. 山水画_山水画图片作品
山水画图片,2011中国山水画图片。这里专门分享了许多关于山水画图片。
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对自己做的决定感到很高兴。但是有—点山水画图片分享人还是不太明白:“既然存10%就能让人变得富有,那么山水画图片分享人非常想知道,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为钱操心呢。”来爸妈告诉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山水画图片分享人也落到了缠住钱钱的那张网里。幸亏有一艘水上警察的船当时就在附近。山水画图片分享人肯定是在昏迷的一刹那用胳膊控住了钱钱,反正水上警察几乎是把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和钱钱同时从水里打捞出来的。当你定下了大目标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必须付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
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决定以金先生为榜样。他的生活方式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很喜欢。而且他看起来总是乐呵呵的——尽管他有的时候肯定感到很疼。所以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坚定地说:“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已经想好怎么分配山水画图片分享人的钱了,山水画图片分享人也要把二分之一的收入变成山水画图片分享人的鹅。40%放人山水画图片分享人的梦想储蓄罐,剩下的10%用来花。”
一天,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当时,山水画图片分享人正决定打电话预订一张山水画图片分享人最喜欢的音乐组合新出的CD。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刚刚从电视中看到了有关的广告,也记录下了订购电话。
金先生答道:“山水画图片分享人越是把注意力放在山水画图片分享人的疼痛上,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就越觉得疼。谈论疼痛就如同给植物施肥一样。所以山水画图片分享人从很多年以前就克服了抱怨的习惯。”
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坐到电话机旁,开始拨号码。突然,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听见一个声音对山水画图片分享人说:“吉娅,你应该首先考虑一下,你是否真的买得起这张CD。”
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大吃一惊,向匣子的四周望去,门是关着的,屋子里只有山水画图片分享人一个人。也就是说,屋子里没有其他人——只有钱钱相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在一起。也许这个声音是山水画图片分享人自己想象出来的。过了一会儿,金先生看着山水画图片分享人,眼光中充满了骄傲。山水画图片网震撼你的 保持好的情绪。
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又拾起了听筒,刚才因为受到惊吓,山水画图片分享人连手里的听筒都扔了。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又开始拨号。突然,声音再次响起来:“吉娅,如果你买了CD,你就几乎花光了这个月的全部零用钱。”
山水画图片分享人诚恳地感谢他给山水画图片分享人的建议。山水画图片分享人对他说,山水画图片分享人感到非常骄傲,然后和他告别。金先生在钱钱的身上挠了挠表示告别。随后司机把山水画图片分享人们送回了家。
7. 国画桃花怎么画才好看
相关搜索:桃花手抄报图片大全人面桃花桃花儿童画桃花绘画桃花树简笔画桃花水墨画桃花眼桃花怎么画最简单儿童桃花怎么画山水画桃花怎么画国画桃花画多大中国画桃花怎么画桃花怎么画 桃树国画桃花画桃花画作
桃花水墨画免费...
1024x1476
8. 中国古代有名的十大山水画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陆俨少曾经确定了国美学生必临的十幅大画,可作为参考:董源《夏山图》,巨然《层岩丛树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图》,夏圭《溪山清远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具区林屋图》,倪云林《渔庄秋霁图》、《容膝斋图》等。
9. 中国古代有哪些有名的山水画
中国古代的着名山水画有晋代顾恺之的《庐山图》,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五代董源的《潇湘图》,五代荆浩的《匡庐图》,五代关仝的《关山行旅图》。
1、《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该作品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幅山水画 ,对后世山水画的创作影响极大。
2、《游春图》。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的一位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人物。
3、《潇湘图》。开此画卷阅览,一派潇湘风光扑面而来,风流尽在其中。
4、《匡庐图》。是中国古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荆浩。“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5、《关山行旅图》。本幅署款“静庵”,无年款,从趋于成熟的集大成面貌判断,当作于戴进晚年的天顺年间。
10. 传统中国山水画分为哪四类
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
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
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的画科之一,内容以描绘人物为主。因绘画侧重不同,又可分为人物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据记载,人物画在春秋时期已经达到很高水准。从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可以看到当时人物画的成就。人物画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画科。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画科之一。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花鸟画,我国传统绘画画科之一。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为画面主体。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出现的简单鱼鸟图案,可以看作最早的花鸟画。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东音和南朝时,画在绢帛上的花画已经逐步形成独立的画科,并且出现一些专门的画家。五代、两宋间,这一画科更趋成熟。
界画,也是中国画画科之一。明陶宗仪《辍耕录》一书中,提出将绘画分为十三科: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赢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而用界笔直尺画线的绘画也叫“宫室”或“屋木”。
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水墨画指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画史上占重要地位。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所谓“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青,或指浓、淡、干、湿、黑。实际上都是指墨色的变化丰富而言。
青绿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作为主色的画。若为山水画还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
金碧指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叫做“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官室、楼阁等建筑物。
浅绛是在水墨勾勒被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元画家黄公望、王蒙等好作此种山水画,形成了一种风格。赭石又称“土朱”,有火成的和水成的。入画的赭石,出在赤铁矿中。原石伴随着赤铁矿产出,用手捻摸,感觉滑腻的是好原料。原产山西雁门一带,古属代郡,所以又叫“代赭”。凡是有赤铁矿的地方,均产赭石。
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作泼墨画。后世泛指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的画法为“泼墨”。
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效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以表现出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这些皴法乃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质地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随着中国画的不断革新演进,此类表现技法还会继续发展。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
没骨也是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
指头画简称“指画”。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清高其佩擅此画法,其侄孙高秉还着有《指头画说》。高其佩说:“吾画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转引自胡海超编《中国绘画趣谈》第195页)。说明他作画运用了手的各个部分,指甲、指头、手掌、手背。分析起来,画小的人物花鸟以及细线等,可能用指甲,可正用,也可侧用,如使用钢笔一般画大幅如荷叶、山石,可用泼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抚摸成画;画柳条流水可以小指、无名指甲肉并用点苔可用一指或数指蘸墨直下。总要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然后心手相应得其自然,浑然天成,不现手画的痕迹,方称上乘,所以说“物成手却无”。自此以后,作指画的人虽不少,不过是偶然性的指墨游戏。只有现代已故名画家潘天寿,指画成就最高。 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