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福慧双修是怎么意思
原指福德和智能都达到至善的境地,现指有福气又聪敏。
读音:[ fú huì shuāng xiū ]
出处: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福慧双修,智人得果。”
白话译文:福德和智能都达到至善的境地,这样聪明的人就能得到善果。
汉字笔画:
佛家提倡的福慧双修:
自心的善恶一念都是清净与染尘的开始,不管是在禅修,还是修行种种法门,我们都要知因善果,培植福报,从心念上入手,从善念与恶念中下足功夫,从生活中下功夫,要懂得福慧双修,才是修行的核心要素。
所以,作为修行的人,不管你是在何时何地,吃饭、穿衣、睡觉,离不开“修行”两个字。当然,修行并不是说你是佛家弟子,你是道家弟子,才能以修行两个来称谓,佛家普度众生,法量广大,八万四千法门,只要你与佛有缘,有正确的见地,都可以在佛法上下足功夫,在福慧双修中,次第修行,培植自己的福报。
想要自己有福报,应该懂得因果关系,世间的一切万物现象的存在,都没有一成不变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所以,你此前所造的因,就造就你现在或当下的果。
㈡ 什么是修福我自己如何修福
沈家桢居士讲述: 之前,我以“愿力”为题,作了一次讲演,引用了《了凡四训》中袁了凡所发的“要做三千件善事求中举人”的愿。最近收到一位朋友的信,他说:“袁了凡的许愿,只是为了他自己想中举人,何以福报能有如此之大?”他觉得我这个例子举得不恰当,远不如第二个例子,就是我为已经去世的妻子每天早晨念《金刚经》,那才是真心大愿,应该感得大的福报。 这位朋友自有他的见地,我很钦佩,也因此引起我想对佛学中的几个术语:福、求福、修福、福德、功德作一些研究,希望对通常所谓的“修福”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以帮助我们修持。 凡是学佛的人,都想修福,所以究竟怎样才是修福,应该是我们都希望明白的课题。我今天并不想追究高深的理论,而是想寻找出一般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得到的修福方法,使我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符合了佛陀所指示的做福德、功德的正知正见。 求福、修福、做福德、做功德都是佛教中所提倡的事,但是这些“因”所能结出来的“果”,却有程度深浅的不同,及究竟和不够究竟的差别。所以求福并不是修福,做福德也并不是做功德。 今天我想分为三个段落来和各位研究: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么不同? 二、福德和功德有什么不同? 三、我们应该怎样修福?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么不同? 在说明什么是求福,什么是修福之前,我先举几个例子请各位来评定: 第一个例子:在庄严寺观音殿的正中,有一尊五彩的观世音菩萨圣像,旁边是一尊笑容满面的童子像。有一天我正好在殿上,看见有一对年轻男女,很虔诚地跪在观世音菩萨前面祈求。这位年轻的太太看见我在边上,很自然的问我:“请问你晓得这里的签筒在那里?”我答:“这里并没有求签设备。”她问:“那我们怎么知道观世音菩萨答应或不答应呢?”我说:“你不妨抛一个硬币,如果看见花纹在上面,不就可以表示观世音菩萨已答应了你们吗?”他们马上拿出一个硬币,又祈求了一回,往上一抛,落地是花纹朝天,他们非常高兴。向菩萨又拜了一拜,便欢欢喜喜回家去了。 各位觉得这对年轻男女是在求福呢?还是修福? (所有的回答几乎都是求福。) 第二个例子:中国唐朝时代,有一位高僧玄奘大师,他千辛万苦,冒着生命的危险,经过沙漠地区,远去印度,奉请回许多佛经,然后以他一生的精力,将很多经典译成中文,各位常念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他所翻译的。各位,玄奘大师的取经译经,是求福呢?还是修福? (几乎一致的回答是修福。) 第三个例:大约两年前,我收到一封短信,是一位女士写的。她说她读了我讲述的《金刚经的研究》,看到我妻子十八年如一日,每天早晨念一遍《金刚经》,后来安然往生的记载,觉得念《金刚经》有这样的福报,实在太好了,不但生前有一个好丈夫,死后还造图书馆纪念她,很受感动。现在她也开始每天早晨念一遍《金刚经》。各位,她是为了求福呢?还是在修福?(回答颇不一致。) 第四个例子:就拿《了凡四训》中袁了凡的第三个愿──做三千件善事,求中进士为例。袁了凡中了进士之后,派去四川做县官。明朝时代,县官的权很大,他可以不必请示上司就决定更变老百姓应缴纳的粮税。袁了凡做了县官后,体恤农民的艰苦,下令减税,万民腾欢,感得神明托梦,说他这件减税善举,已满足了他做一万件 善事的誓愿。各位,袁了凡减税这一个决定,是为了求福呢?还是在修福? (有的答:袁了凡是在还他求中进士的愿,应该是求福。有的答:袁了凡的减税,是为万民着想,心中甚至于并不一定有还愿的想法,因此他这一举动,应该是修福。) 各位,你们都答得很好。 求福似乎比较简单明了,所以让我们先来研究修福。因为我近年来读诵研习,都以《金刚经》为中心,所以想以《金刚经》中对“修福”的观念,和各位加以研究。 各位所常念的《金刚经》是鸠摩罗什大师所译。在他所译的《金刚经》中有这么一段:佛说后世“有持戒、修福者”,于佛所说的教理,“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里鸠摩罗什用了“持戒、修福”四个字。在《金刚经》的另一种译本中,即玄奘大师的《大般若波罗密经》第五七七卷,玄奘大师将这四个字译成“具足尸罗,具德具慧。”尸罗是“戒”字的梵文音译,所以“具足尸罗”即是“持戒”;而“具德、具慧”即是“修福”。换句话说,要具备德及慧两个条件,方是修福。 什么是“德”?佛书中有一句经文叫“善满称德”。通俗些讲,就是说你善事做到家了,称为有德。德又有“福德”和“功德”之分别,这其间相差很远。这里玄奘大师所用的“具德”,应该说是福德和功德两种都具备。换句话说:修福的人不是单做福德,也须做功德。 什么是“慧”呢?慧即是智慧,大智慧在佛经中就叫般若,这是梵文的音译,读作“钵弱”。 所以修福的人,不但是修德──修福德,修功德;还得修慧,六波罗密中的禅定、般若都包括在内。 因为修功德又修智慧,所以修福的人必定心胸广大,我执轻微,以众生为对象,以普渡为愿力,这就和求福的只为了小我的幸福、财富、名望、权势等有了极大的不同。 不过话得说回来,“修福”固然是我们学佛的应该致力学习的法门,但“求福”还是值得提倡的。能求福总远比不知求福的好,而且在这个时代,高谈修福,怕有拒人千里的流弊。所以一切善事,不论为己为人,不论是大是小,我们都要赞扬称颂。对十善道行之有素的人,自会慢慢的懂得“不住相布施”及做功德的优胜向往,这是修菩萨行的同修们所应该特别注意的善巧方便。 二、福德和功德有什么不同? 禅宗里有一个很出名的典故,那是达摩祖师初到中国和梁武帝的一段不相投机的对话。 梁武帝听说西天有一位大德来临,就兴致很高的接见他,并问达摩祖师:“我一生造庙度僧,布施设斋不计其数,请问我的功德大不大啊?”达摩祖师回答:“实无功德。”这一来话就讲不下去,很可能梁武帝就此拂袖下殿,径回后宫去了,自此不再见达摩大师。 在《六祖坛经》中韦刺史以这件掌故请教六祖慧能。六祖的回答是:“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六祖讲了很多道理,他的结论是:“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不是我祖师有错。”六祖所讲的道理,恐怕不是我们完全能听得懂,各位有兴趣研究,不妨请看《六祖坛经》的疑问品。我现在只选出其中一二点,相信是我们可以逐渐做得到的,希望可以帮助各位做真功德。 六祖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吾我自大,常轻一切,即自无德。”又说:“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即不轻”就是说不轻视别人,“常行普敬”就是普遍的尊敬别人。 所以功德这件事,说它容易,却又很艰难,像梁武帝造了这么多寺庙,做了无数的供斋、布施,可是达摩祖师说他并无功德;说它难做,却又似乎人人都能做得到,因为只要内心谦下,常能尊敬别人(重视别人的意见,对人有礼貌),不自己以为了不起,即是功德,各位听了觉得如何? 现在我们对“功德”已有了一个约略的概念,我想和各位再研究一下《金刚经》中对“福德”和“功德”是怎样区别?使我们可以更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我在研究《金刚经》的时候,曾有过一个有趣的问题:鸠摩罗什大师有时用“福德”,有时用“功德”,他是不是随便使用这两个术语呢?今天我就不会有这样幼稚的问题了,因为几年来我觉得鸠摩罗什大师对于字眼的选择,是十分认真和严格的。 所以我们如果能研究出,他在什么情况下用“福德”,又在什么情况下用“功德”,则对这两个术语的了解,一定更能清楚。 我于是做了一番统计的工作,发觉他在全文中一共享了十八个“福德”,用了八个“功德”。分析下来,概括的说,凡是提到众生的布施,都用“福德”(有十五处),凡是说到对《金刚经》,信心清净,受持读诵,则用“功德”(有六处)。 各位也许会问,还有三处“福德”,及二处“功德”是指什么呢? 这二处“功德”,一是佛说他自己曾供养了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供养诸佛,是有极大功德。一是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佛也说有功德,但不及另一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所得的功德大。这里请各位注意,佛说的是菩萨的布施,并不是我们凡夫的布施。佛在《金刚经》一开始即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 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所以四相未除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梁武帝所布施的,大都是得人天福德的果,而菩萨的恒沙世界七宝布施,则在无量福德之外,更有功德。为什么呢?佛说:“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不贪着,故说不受,广行布施而若无其事,所以有无量功德。希望各位细心体会。 还有那三处“福德”呢?那是闻《金刚经》经义而生净信,受持读诵及至四句偈等,都有福德。换句话说,布施固然有福德,诵经也有福德。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佛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 一、福德是由布施(包括持戒、忍辱、精进)的因所产生的果。 二、功德是对般若经典信心清净,受持读诵的因而产生的果。也可以说,功德是智慧(包括禅定)的结晶,而功德中也包含了福德。 三、我们应该怎样修福? 我希望各位不曾被我讲了一大堆的福德、功德、求福、修福而弄得头昏脑胀。让我来说一个掌故,各位也许可以轻松一下。 据传说在中国苏州有一条自乡间通到城市的要道,每天有很多乡下人进出。这条街只有六尺宽,名叫六尺巷。这条巷在两家大园宅之中间,至于这条巷的由来,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 不知道是在那一个年代,其中一家园宅的主人是在京中做丞相。有一天他收到家乡管家的一封紧急报告,说隔壁邻居无理,硬说两家之间的园地划界不清,照邻居的意思,我们得退三尺,损失很多土地,请示主人应该如何处理?这位丞相,看了管家的报告后,在他的报告后面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他的家人自动退了三尺,邻居知道以后很惭愧,也退了三尺,这样一共有六尺,形成了一条通道,便利了很多乡人,不必再绕道进城。这条通道就叫“六尺巷”。 现在言归正传,我们应该怎样修福呢?各位自己及各位所熟悉的大德亲友,修福修得很多,我多少有些班门弄斧,不过尽我所想到的,提供各位三个半方法,以供作各位的参考,欢迎大家来信批评讨论。 (一)不要批评人。这说说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一个值得介绍的心得,是尽量发掘对方的长处,欣赏他的长处,学习他的长处,赞美他的长处。当我们注意对方的长处时,自会减少批评。又千万避免在许多人面前批评一个人,或搬弄是非。这是修福,是修功德。 (二)实践普贤十大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每一行愿都在修福,其中对一般学佛来讲,忏悔业障及恒顺众生最易引您走上修功德的正路。 (三)受持读诵《金刚经》。劝您每天至少念一遍。这是出于我亲身的经验,体会到《金刚经》实在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也是顶容易做得到的修福,而其功德无量。 至于什么是半个方法呢? 如果您和人争吵生气,或被人欺辱时,倘能生起“让他三分亦无妨”的心,往往可以堵造业之途,开修福之门。这是半个修福的法门,供各位一笑。祝各位福慧双修,谢谢各位。
㈢ 积德行善虽无人看见图片
行善有二种力量,一者福德,一者功德。
在人前布施一块钱,别人夸你“好人!”,这就是福德,偷偷布施一块钱,帮助了别人,自己不求被人夸,这种善心是功德。
福德大而没有功德是无助于解脱的,因为福德只是有为法的组合,显现在世间面前也只不过是一时的贫富而已,必须福慧双修,有福报,还要加强功德、智慧的修集,发起禅定或者精进力,才能成就道业。
同样,只有功德而没有福德则可能活活饿死,但是临终后可能获得好报,比方说大安法师开示的“宁持戒而死,不破戒而生”的例子中,一个人为了持不杀生戒,不喝有虫子的水,因此持戒功德渴死升天。
如果有福德也有功德,则此人路上即使遇到有虫子的水,仍然可能有人拿出没有虫子的水给他喝,同样,即使福报很大,因为同样修持功德,也能获得世间和出世间法的圆满成就。
有句话说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因此在家菩萨道的行者应该多积累福德,也应该多修行功德智慧,这样才能在轮回中不堕落。
总而言之,佛法,关键在于证悟的慧根法,比如诵经念佛,如果平时为了赚钱忙得死去活来,一天当中毫无修行的时间,则来世可能会继续忙碌,不断错失修行出世法门的机会,如果常常在世间法中疲于奔波,结果在临终时惊慌失措,那时候已经迟了。
好好念佛,修业,不要以工作忙为理由,远离了佛法的修行,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在工作空余世间也可以念佛,这个随时可以在心里念,不过有空也应该专念。
好好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㈣ 如何增加福报
如何增加自己的福报
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薰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多人在树下乘凉遮荫;相对的,如果大树没有了,众人也就失去了庇护。就家庭而言,家长没有福报,家庭就很苦,小孩要念书、做任何事都很艰难。公司也是一样,公司的负责人没有福德因缘,这个公司就很难发展,员工也很苦。相反的,如果负责人有福,就能庇荫众多的员工;福报大,所庇荫的人就更多。
中国人常说,福禄寿三星高照。福是福德、福报,禄是官职、位阶、月俸,寿是寿命长远;福禄寿都具足,这一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很有成就;否则,这一生都是坎坷,诸事不顺。
中国人常说,福禄寿三星高照。禄就是官位、爵位、职位,有官位的人就称为有禄位,执事便是一种禄位。福是生活的经济能力,生活所享用的种种都是福报。寿,寿命要长远,身体要健康,这就属于寿。福禄寿齐全,能有这三样就很欢喜了。现代的人觉得福禄寿还不够,还要加一个喜,要多生贵子才是喜,都是在欢喜当中也是喜,能双喜临门就更喜。而这些都要靠我们平常努力,因为这是一种果报。人人都欢喜这种果报,可是多数人只知道在果上去祈求,而不知道在因当中去努力。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看到不好的环境、坏的果报,只想赶快逃避,希望得到一切好的事情。菩萨则不然,菩萨知道遇到好事情是过去种的因,现在更要在好境界当中加倍努力;遇到困难、遇到坏的事情,也是过去所种的恶因,就要惭愧、忏悔,面对现实去突破,这就是菩萨的智慧。如果每一个人都愿意从因当中去努力,未来一定可以达到福禄寿喜,成就好的果报。
所以大家不但要修福德,还要修智慧。一般人会认为有吃、有住、有玩就够了,为什么还要修智慧?智慧就是正知正见,假使有福报却没有智慧,就不知道如何去运用福报、累积福德,福上增福。社会上也有一些很富有、却缺乏智慧的人,他们以放纵的方式在享用福报,拼命地追求,甚至于造业、犯法。事实上,就算是逃避了法律,侥幸得到了财富,最后还是没有好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智慧非常重要。有钱时,知道运用钱财修善法,去培福、造福,不断地累积福德资粮;有权势,就要会用权,以权势造福社会、利益大众,这就是修善积福。反之,如果运用权利胡作非为,就是在造恶业。
一方面要修善法,广集福德因缘;二方面要修智慧,知道明辨是非。掌握住这两个原则,人生就会越走越光明,越来越有福报。如果不知广积福德,也没有智慧分辨对错,一定会遇到许多障碍。无论从历史人物的遭遇,或是社会上种种现象,都是如此。生命是无穷尽的,人不是只有一生一世,这一生的努力不仅造福这一生,还有来生、还有生生世世。如果认为人只有这一生,就显得鼠目寸光,浅视短见。
一般人不了解,去看相、算命,推算今年流年不利,东方不能去、南方不能去、北方不能去,生存的空间越缩越小。其实只要朝着修福、修慧的方向和去努力,福德和智慧具足,就有无穷尽的时间、空间可发展。
有的人对这个道理半信半疑,或者根本就不相信,以为人死了就没有未来。有这种观念的人,只看到现在,看不到未来,目光短浅,因此心量也就越来越狭小。要扩大心量,就必须要从知见上来端正,胸襟广大,人缘才会广大,事业才会扩大。
人的福报非常重要,有福报的人不会短命,也不会遭难。如报纸上曾刊登,在一次大型空难前,有一个人本要搭乘这班飞机,但是他的名字排不上去,这个人再去争取坐这班飞机,结果航空公司安排他坐另外的小飞机到目的地,当时这个人心里觉得不舒服,但只能无奈接受。不久后传出空难的消息,他才知道自己很幸运,没有搭上这班死亡的飞机。一般人会认为这是巧合,其实在佛法来讲,这个世界上的点点滴滴、所有一切,都在因缘果报中,依此道理慢慢去观察,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这个世界,修善法可以改善自己的命运。一般人喜欢找人改命、改方位、改风水,其实一切皆有因缘果报,想靠他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作法便流于糊涂、颠倒。想要改变命运就要从修善法做起。
㈤ 如何增加自己的福报
(转)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薰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多人在树下乘凉遮荫;相对的,如果大树没有了,众人也就失去了庇护。就家庭而言,家长没有福报,家庭就很苦,小孩要念书、做任何事都很艰难。公司也是一样,公司的负责人没有福德因缘,这个公司就很难发展,员工也很苦。相反的,如果负责人有福,就能庇荫众多的员工;福报大,所庇荫的人就更多。 中国人常说,福禄寿三星高照。禄就是官位、爵位、职位,有官位的人就称为有禄位,执事便是一种禄位。福是生活的经济能力,生活所享用的种种都是福报。寿,寿命要长远,身体要健康,这就属于寿。福禄寿齐全,能有这三样就很欢喜了。现代的人觉得福禄寿还不够,还要加一个喜,要多生贵子才是喜,都是在欢喜当中也是喜,能双喜临门就更喜。而这些都要靠我们平常努力,因为这是一种果报。人人都欢 喜这种果报,可是多数人只知道在果上去祈求,而不知道在因当中去努力。 大家不但要修福德,还要修智慧。一般人会认为有吃、有住、有玩就够了,为什么还要修智慧?智慧就是正知正见,假使有福报却没有智慧,就不知道如何去运用福报、累积福德,福上增福。社会上也有一些很富有、却缺乏智慧的人,他们以放纵的方式在享用福报,拼命地追求,甚至于造业、犯法。事实上,就算是逃避了法律,侥幸得到了财富,最后还是没有好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智慧非常重要。有钱时,知道运用钱财修善法,去培福、造福,不断地累积福德资粮;有权势,就要会用权,以权势造福社会、利益大众,这就是修善积福。反之,如果运用权利胡作非为,就是在造恶业。 一方面要修善法,广集福德因缘;二方面要修智慧,知道明辨是非。掌握住这两个原则,人生就会越走越光明,越来越有福报。如果不知广积福德,也没有智慧分辨对错,一定会遇到许多障碍。无论从历史人物的遭遇,或是社会上种种现象,都是如此。生命是无穷尽的,人不是只有一生一世,这一生的努力不仅造福这一生,还有来生、还有生生世世。如果认为人只有这一生,就显得鼠目寸光,浅视短见。 一般人不了解,去看相、算命,推算今年流年不利,东方不能去、南方不能去、北方不能去,生存的空间越缩越小。其实只要朝着修福、修慧的方向和去努力,福德和智慧具足,就有无穷尽的时间、空间可发展。 有的人对这个道理半信半疑,或者根本就不相信,以为人死了就没有未来。有这种观念的人,只看到现在,看不到未来,目光短浅,因此心量也就越来越狭小。要扩大心量,就必须要从知见上来端正,胸襟广大,人缘才会广大,事业才会扩大。 这个世界,修善法可以改善自己的命运。一般人喜欢找人改命、改方位、改风水,其实一切皆有因缘果报,想靠他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作法便流于糊涂、颠倒。想要改变命运就要从修善法做起。 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军曹斌去攻打四川宜滨县,临行前,陈抟仙人告诉曹斌:元帅你是中年得志,但是晚年不好,你可以多做一些善事改变命运。曹斌到了宜滨县之后,打了胜仗,城里的百姓、士兵全都投降。当时曹斌的参谋建议,关起城门,将所有的百姓、军人都集中在城里,然后放火烧城,以绝后患。曹斌想起陈抟仙人的劝告,不但没有放火烧城,还下了一道命令: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所有士兵不能夺取一分一毫。对于战俘,不可以损伤、不可以杀害;战俘如果愿意留在宜滨,划分田地供其开垦;想要回自己家乡的,就发放路费,让他回家。这个政策颁布下来,所有宜滨的人对曹斌大元帅都十分感激。 当时,宜滨县的百姓为了纪念曹斌,建了曹公庙来感念他的恩德。等到曹斌带领军队回到朝廷后,又碰到陈抟仙人,陈抟仙人一看他就说:“大元帅,你的相变了,晚年的运一定很好,将来一定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的命运有这么大的改变,想必是做了很大的善事。”后来,曹斌果然官居高品,确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他活到九十多岁,有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都为国家立下功劳,可说是子孙腾达。 曹斌把屠城转为善法,保住黎民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为他们安顿好生活,减少了社会的乱源,这就是修善法。佛法中提到,公事门中好修行。一个平民百姓修行,影响的是一个小范围;如果是一位公司里的董事长,乃至于是镇长、县长、一国的总统,愿意发心积善修德,利益的人就更多。这样不仅是发展了事业,同时也累积了善法功德;能多修善积福,必定是功不唐捐。 历史上有很多修善改变命运的记载,证明人能够修善积福,一定是功不唐捐。 人的福禄寿是过去的努力,过去种因,现在受果;这一生能享用一百万、五百万、一千万,是过去修善积福累积下来,那是与生俱来,一般人说先天所带来的。所以,要改变命运,要靠自己现在的努力,才能改变未来的果报。如果不知努力,这一生只能随着因缘果报流转;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就要从惜福、修福做起。 累积福德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开源,一个是节流;节流是日常所需尽量不浪费,开源是要积极修善法,就能有好的助缘。而上班族要怎么做才能修福德?举例来说,公家的东西就要用于公务,大部份人会忽略公司团体的电话,无论是公事、私事都使用,这就错了;谈论公事,是正当的,不会减损自己的福报,如果假公济私、讲私人的事,就是在耗损自己的福报,因为这在无形中犯了偷盗戒,盗用公家的时间、用具、电话费及其他资源。佛经讲,偷盗的果报是将来贫穷下贱;打电话是一件小事,一通电话没有多少钱,但是日积月累就很可观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正是修福、修德的机缘,注意自己的行为,不浪费公帑,就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累积自己的福德。
㈥ 怎样修行可以福慧双全呢
一、福慧双修,原指福德和智能都达到至善的境地。现指有福气又聪敏。语出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菩萨为行,福慧双修,智人得果,不忘其本。”
二、要想福慧双全,没有捷径可走,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实修善行。
三、福慧双修与道德
修慧不修福,罗汉供应薄.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修慧不修福,不是大智慧,修福不修慧,不是真慈悲。
孤阴不长,单阳不生,福是德之现,慧是道之用,慧是功德,福是缘起福德,五福临门。
只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只修命不修性,成就天地一愚夫。
两足尊,修福有很多细节讲究的,这都需要智慧来指导和守护,缺一不可。
修道讲法,财,侣,地,积外功,绝对不单只是宗教劝善,因为世间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总统,国王,都脱不了有德者可居一世,无德者可居一时。
㈦ 如何积攒自己的福报
积攒自己的福报的方法如下:
一方面要修善法,广集福德因缘;二方面要修智慧,知道明辨是非。掌握住这两个原则,人生就会越走越光明,越来越有福报。如果不知广积福德,也没有智慧分辨对错,一定会遇到许多障碍。无论从历史人物的遭遇,或是社会上种种现象,都是如此。生命是无穷尽的,人不是只有一生一世,这一生的努力不仅造福这一生,还有来生、还有生生世世。如果认为人只有这一生,就显得鼠目寸光,浅视短见。 一般人不了解,去看相、算命,推算今年流年不利,东方不能去、南方不能去、北方不能去,生存的空间越缩越小。其实只要朝着修福、修慧的方向和去努力,福德和智慧具足,就有无穷尽的时间、空间可发展。
福报(fú bào)为福利之果报也。意思是种下的善业种子因缘成熟后,现出好的善果。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㈧ 怎样修功德,怎样修福德
问:云何修持?(指功德和福德) 答:这个可以说说。功德要从心地上下功夫,从心地里面断恶修善,要肯定人性本善,你看《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人心地都是纯净纯善,都是佛,佛在《华严》、《圆觉》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现在会变成这个样子?你的本性、本善怎么会变了质?这个转变与外人没有关系,关系都在自己,你迷失了自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见色闻声你被外面环境迷了,你在环境里面打妄想,起分别、起执着,就变成不善。这样子长久以来愈迷愈深,你没有办法自拔,你本来在一真法界,堕落到十法界里头。十法界,我们今天堕落在人道,人道再往下去就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如果我们的心行不善,决定往下堕落,心行能够转变,你就往上超升。 所以我们常常劝勉同学,你的眼光要远、要大,不要看这一生,这一生的时间太短暂。常常为来生着想,来生里面第一殊胜的是极乐世界,因为你到极乐世界肯定作佛,到其他世界多半都是人天两道;不过人天两道比娑婆世界都殊胜,福报大、寿命长,这肯定的。你们刚才问到寿命,从前我的老师告诉我,依照中国医学的理论,《黄帝内经.灵枢经》里面所说的,人的寿命应该要活两百岁。为什么你活不到两百岁?是你自己把自己身体糟蹋掉了,你不会保养。身体像一个机器,你要懂得它的性能,你要好好的保养,它会用很久。像我们现在用机器一样,我们这个道场机器很多,你要不会使用,按钮按错了,不知道保养,它的寿命就减短,就这个道理。 怎样保养?养心要静,养身要动。身体要运动,所以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不活了,活不了,要活动,这些名词术语都很有道理。心,你看看《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楞严经》七处徵心,心在哪里?心找不到,心真有,但是它不是在一个地方。所以心要空,心要虚,心要静,心里不能有东西,天天打妄想,伤心!伤心底下两个字就是害命,害自己不是害别人,你为什么活不了两百岁?你天天干这个伤心害命,你的寿命怎么会正常?心里不能有东西,身体要运动,佛门对于养身之道那是做绝了。你看佛家教给我们拜佛,拜佛是运动。拜佛的时候,像我们凡夫不能没有念头,没有念头就成功了,念头断不掉,断不掉怎么办?一念,心里只念阿弥陀佛,把所有一切妄念归成一念。哪天这一念也没有了,你就成功了,你就功德圆满。所以,念佛是用这个方法,把你所有一切妄念止住,以一念治一切妄念,是这个道理。 那我们用别的方法?你看参禅用数息,用这个也可以,但是不如念佛好。念佛有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经上讲的,他曾经发了愿,所以我们念他的时候,有佛力加持。你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得不到加持,是有效果,没有加持力量,你要懂这个道理。懂这个道理才晓得,你对念佛才有信心,你才会欢喜念它。所以心要静,身要动,这是修持的方法。修功德这完全相应,修福德也相应,修福德里面就是有心,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修布施。(净空法师·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四 2004/10/9) 其他相关文章
㈨ 南师:什么是真正的福德怎样修福德
按:南怀瑾老师在《金刚经说什么》中多次提到《金刚经》重点讲福德。末学将书中主要讲述福德的段落摘抄汇总,以飨有缘,共同精进修持。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报,并不是学佛的大福报。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别,金刚经专讲福德,重点在福德,不在功德。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 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功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的。就像我们一件工程,一天一点累积起来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讲过。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谓蛮可怜的!这是着相的关系,因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们长大出国了,一个人对着电视,或者俩夫妻坐在那里,变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其实那个清净境界是最好的时候,结果因为住相,把世间各种会变的现象抓得太牢,认为是真,等现象变时,他认为什么都不对了。一般同学跟着我做事常常说:“我看最可怜的是老师”,我说对啊,我想得到一秒钟的清净,都求不到很可怜的,求一分钟的清福都没有。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报来了。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如果问人世间什么福最大?答案当然是成佛啦!超凡入圣。靠什么才能达到超凡入圣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够达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假使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可思量,这个福报太大了,大到想象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两次,一丈两丈,一斗两斗,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佛又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相不住。为什么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国古文来讲,就是“义所当为”四个字,人生就应该这样作。利人、助人、慈悲,这样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大得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须菩提啊,你要记住啊!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如我所教你的,无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住在愁眉苦脸的当然不对,一天到晚在散漫无所归的也不对,不空也不对,要一切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大乘菩萨般若道的修法。真修到无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我们晓得做生意要有三种资本,一种是开设的资金,二是货卖出去货款未收回时,还要占一笔资金,第三笔是周转金。学佛只要两笔资本就够了,比做生意划得来。那两笔资本呢?就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资粮就是资本,所以我们中国传统给朋友写匾额,写一个“福慧双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得办法。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经的时候,念到皈依佛两足尊,就是这个两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金刚经告诉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佛经上记载了一个故事,佛过世百年后,印度有一个有名的阿育王,年轻的时候不信佛,中年以后开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万四千个佛塔。有一位尊者优婆,是大阿罗汉,与阿育王两人是好朋友。你们翻开阿育王传,佛出来托钵化缘,遇到两个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敬,又见佛手里端一个钵;这时,一个孩子手里正抓一把沙子,就说:这个供养你!佛说:善哉!善哉!另外一个也最至诚的随喜了。于是佛就预言了,百年以后,以此功德,一个当治世的帝王,一个当辅相。阿育王就是那个供养沙子的小孩,他有供养佛的好因缘,可是他供养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肤病,皮肤发养。 这个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爱布施,盖庙子、救济穷人、救济社会,结果把国库的钱快布施光了。最后当他躺在病床上,还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诉太子,你不能再让他布施了,等你接位的时候,国库里一毛钱都没有,怎么办?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锁了不能下达。他知道之后心里很难过,自己躺在病床也没有办法。有一天吃一个梨子,他把自己儿子等都找来说:我问你们,今天世界上,谁的威权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来说:当今世上当然是大王你的威权最大了。阿育王说:耶!耶!你不要欺骗人,我是很有威权,我的威权现在只能达到半个梨子,我现在叫你们布施也做不到,这半个梨子我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个庙上去供养。他这么一讲,大臣没有办法,就用金盘子去接那半个梨子,这时那个尊者在庙子里就知道了,打钟打鼓,全体集合,披袈裟到山门口,迎接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 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个梨子,向大家宣布这是阿育王最后一次布施,没有办法每个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锅煮稀饭,把这个梨子丢进去,大家都跟他结缘。等到阿育王一死,这位尊者说也要走了,就圆寂了。 这是讲到福德,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相的布施,的确是无心的;如果说我们大家学学阿育王,明天拿点东西到佛前供供,来生也得一个治世圣王,办得到吗?办不到!因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着沙子,他看那个沙子就像黄金一样,一念的诚意供养,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佛自动提出来问须菩提的问题,你的意思怎么样?假使有一个人,拿他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财富,金、银、车渠、玛瑙等等,通通布施出来,分散给人家,你说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说:“甚多,世尊。”这个福报太大了。 我们一般人布施人家一百块钱,就想得好的福报,买了几根香蕉,去烧几根香拜拜,还想求到什么东西,现在这个人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比那些什么香蕉呀,猪头啊,多太多了,当然得的福报很多。佛就说:“何以故”,什么理由?“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他说:你要晓得啊!我们讲人要有福报,福报的本身无自性,也可以讲它无定性。 譬如说,今天忽然冷了,一个人只穿一件汗衫出门,刚好碰到你,你怕他受凉,就把毛衣、外套脱了给他穿上。这个人真有福气,碰到了你。如果今天是大热天,你再给他穿上毛衣外套呢?他非打死你不可。所以,所谓福报,在某个时候是福报,在另一个时候是痛苦,因为这个福报的本身是无定性的。而且任何的福德、福报,只有一个时期,福气享受过了那段时期,也是空,因为本身无自性。 所谓无自性,就是说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佛说的这个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换句话说,佛有一句秘密的话没有讲出来,那就是,真正的福报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实世界而得的大成就,这个成就不是世间一切福报能够办得到的。所以如来说福德多,就是佛告诉你的,这样布施的结果,福德非常的多。实际上,佛说的福德多,是教育上的一个鼓励。 无为福属于清福之类,无为福胜就是说清净的福气高过世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胜就是超过,超越的意思。大身就是指一切众生的生命,肉身后面,那个形而上的那个根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现在就转到福气的问题!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个不生不死的大身,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气啊!这个福气是无为之福。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可是成佛求的不是这个福报,而是无为之福,无为之福是很难的。要有真正大福报的人,才能了解金刚经的经义,有智慧成就的人,才能成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真正的福德,是智慧的福德,大智慧就是大福德,这个智慧的福德不是钱可以买的。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也最不值钱,最值钱的东西没有价钱,智慧是绝对无价;但是智慧也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颠倒。 上一节讲到拿宇宙一样多的财宝布施,得福很多,这一品更严重了,拿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你看这个福报大不大?当然很大,但是,却比不上懂得金刚经四句偈,能够受持,修证,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为他人说的这个大福德。这是什么大福德?是无为之福,是正信之福。 金刚经始终在这两个问题里头转,一个是当讲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时候,马上来一个最高潮,说要多大的福报。福、智二严,是佛学的名辞,一个人要从凡夫成佛,必须要有智慧的庄严,福德的庄严。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有时候,我们自己觉得很不聪明,读书没有记忆力,领悟力也不行;这是因为福德不够!大家都是妈妈生的,为什么我的脑筋不行?难道投胎的时候把仓库里发霉的脑筋带来了吗?其实功能都是一样,只因为自己福德不够,真正的福德,心理的健康,头脑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来的。 佛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假使有人用金刚钻啊,金银啊,玛瑙啊,这些世界上最宝贵的七宝去布施,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你认为这个行为所得的福报大不大?这是须菩提的答话。他说是啊,佛啊,假使有人这样来布施的话,那还得了啊!将来的福报大得很咧! 佛说,你要知道,人世间认为的大福报,就是钱多,寿命长,儿女多,儿女好,样样都好,好得没有再好了。可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没有用。所以说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现实世界拼命抓住。尤其是寿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学仙学道,长生不死。福报是有穷尽的,每个人的光荣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电筒,每个人那个电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辈子发亮是不可能的。世间的福报是不实在的,福德无实啊!所以佛说,世间的福德再多,也不过弹指之间的空花就过去了,“以福德无故”。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清福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天到晚无事,闲在家里,你闲不了啊!自己会掉眼泪,好像被社会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没有一个人递一张名片来看我,都没有人发个请帖来,也没有人打个电话问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会享!学佛的人要先能明了这一点。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实在的东西当成实在,真的清净来了,他也不会去享受。学佛证到了空性,自性的清净无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报。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要了解到三心不可得这个境界很难;要想修证到这个境界,一定要有真正的福报才行。佛学的基本第一步,讲到人生要修行则暇满之身难得。开始时我们已经讲过,暇满之身就是健康有闲,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闲暇满,他自己反而悲哀起来。所以说,“颠倒众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佛说,“以福德无故”,他说真正得一个大福报,得到什么?大福报是你证到了空性,悟道而成佛,这才是大福报,大成就。 但是要想悟道成佛的话,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一切福德,来培养这个智慧。智慧不是光靠读书,或靠两个腿子在那里咬紧牙根熬得出来的!那个持戒修定,咬紧牙关熬腿子,不过是修福德,修有为福德的一种而已。无为福德,处处都是,而你自己智慧不能到达,修不成。所以学佛果然是真智慧,这个培养智慧的福德,又是一切善行的功德所完成的。 这一点千万要注意!不要听到佛法是智慧之学,然后嘛,好事不做一件,那就不是真的智慧;换句话说,如果有真的智慧,自然要作好事了,智慧与善法是不二而一的。 福智无比,就是福报与智慧,这两个是等称,平等的清福。就是说要证得菩提、要成佛,就需要这两样本钱,在佛学的名辞就是资粮;是资本与粮食两个观念,也称为福德资粮,智慧资粮。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要想悟道,不是随便打个坐,研究个公案,拜拜菩萨,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须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行。诸恶莫作是消极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要积极的修一切善法才能到达开悟,证得大彻大悟的境界。 “所谓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简单的说,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执着,执着了就是凡夫的事,不执着才是菩萨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并没有特殊之处,是做一个人义所当为,是本份的事。 拿那么多的东西来布施,当然这个人的福报很大。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钱,得大利益,首先必须要行一切善。现在说这个人很行善,拿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布施了,纵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报也很大,这是一定的。 现在他拿这个譬喻来强调,他说假定有一个人,假使有人以这本经的道理,不论是全部的意义,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那个福报比须弥山一样多的七宝布施,可就大太多了。这里我们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读诵”有四个含义。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数,还要领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他说假使有人,不要说全部金刚经,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读诵,懂了这个道理,教人家,使人家解脱烦恼;教人家并不是要自己当老师,高人一等,只是教人家得受用,使人家能够解脱烦恼。如果做到这样,那么这个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说用须弥山王那么多的财富来布施,更大。前面那个布施是财布施,是有形的,比不上这个法布施,佛学就叫做法布施。中国文化的观点,这就是教育的功劳,教化人家。教化就是法布施,解决人家心里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他说这个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财富的功德,更大更多,两者是不能相比的。以有形财富来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较起来,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万亿分也不到。这是说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养的功德,远超过了物质布施的功德;因为那是帮助一切众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简称为慧命。慧命就是智慧寿命的观念,属于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别大。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真正行大乘菩萨道的人们,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报。所谓做一切善事,义所当为,应该做的啊!假使我们行善救世救人,认为我在培福报,又错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萨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萨不受福德,他不求果报。须菩提听到这里又怀疑了,他说,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福德呢?刚才我们说过嗯!菩萨并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应该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住、不着,这个还有什么问题啊!难道须菩提比我们还要笨,还要问一下,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吗? 你说须菩提问这个话对不对?当然对,问的很高明。对,菩萨做善事,并不是为了求福德,但是既然无住无着,求求又何妨啊?换句话说,求也是不住啊!菩萨难道没有这个气派吗?他问的是这个道理。你不要小看这个问题,须菩提问的非常严重啊!既然是菩萨,此心无住,行一切善,此心无所求,这是无住。有所求就有住吗?那这个菩萨还没有彻悟吧?还没有对吧!他问的是这个道理。所以佛也几乎被他问倒了,又赶快说: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诸佛菩萨都在行功德,当然不应该贪着,因此说,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着,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所谓大布施,所谓布施法门,布施波罗密多,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一个结论,真正证道悟得般若的人,没有自私的,不会走小乘的路子,是布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萨道都在其中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佛说的有个先决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这可是很严重的了,什么叫菩提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再不厌其详的说说,加深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觉悟,不是我们中文讲的觉悟,是大彻大悟,般若波罗密多这个觉悟;是能超脱三界的这个觉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相与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发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劝他发大慈大悲心,他已经自然发出大慈悲心了。 有许多朋友说:我啊,什么都信,就是有一点,发不起菩提心。我说:你观念不要搞错了,以为看见花掉下来,眼泪直流,看到一点点可怜事而心软,那个叫发菩提心吗?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妇人之仁,是你神经不健全,肝气不充足,或者肾亏,所以容易悲观,容易掉眼泪,就是如此而已。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来说,菩提心是内圣外王。体是内圣之学,用是外王之学。以佛家的道理来讲,菩提心的体,大彻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形而上道,证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所以说,发菩提心的人,重点是在这个地方受持金刚经的。 有人说念金刚经几十年了,自己也不晓得发的什么心!只想念经求福报,或求其他的什么,而且也有感应呀!不错,那有另外的解释,但是如果没有感应的话,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发心立志了。金刚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实实的去体会,去修持。在行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有些人学佛以后,第一个毛病就是懒。学佛修道的人都很懒,看起来是万缘皆空的样子,实际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为,那是绝对的懒,空是假的,懒是真的。你说他空了,躺在那里,或坐在那里,妄想多得很,一点都没有空。可见他很忙啊!他愿意躺在那里坐在那里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说学佛的人不来这个;实际上是懒。叫他发菩提心来利世利人,阿弥陀佛,我不是菩萨啊,要有菩萨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懒,自私。你叫他起来做点小事,他就懒起来了,拿空来挡。根据我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佛叫你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是我们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金刚经最后叫你受持,你精进之心没有,利他之心没有,那是金刚经持你,不是你持金刚经。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说不是指现在的讲演,而是解释发挥这个道理,说给人家,使人了解。“其福胜彼”,他说那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布施还要厉害,因为这个是法布施。佛学认为法布施比财布施更重要。什么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为人类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说这个福德胜过财布施。
㈩ 在佛教里面如何修智慧和福报
空我四相要这样空
[图片]
我们修学佛道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祈愿就是
有所成就
想有所成就的前提下
那就看你的基础功底坚不坚固的问题
所谓基础功底就是忍辱
我们修学忍辱
首先要通达空性的道理你才能忍
什么事情都能忍、
如来说
【忍之之法' 当观我空
能受人辱' 能忍人骂
非来正对' 逆来顺受
都无怨恨' 反加度脱
是名忍辱波罗蜜】、
又云
【离相行忍是无漏因
得到彼岸】、
所以金刚经云
【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即非菩萨】、
何以故呢
因为你有我相你就有得失之障
你有人相你就有美丑憎爱之障
你有众生相你就有畜人不合之障
你有寿者相你就有生命福寿之障
这都是我们修行之人的根本障碍
要体悟到我等四相俱空
遇一切境界而心不动
即名“大忍”也
能转物同如来
六根门头放光动地、
经云
【如来色无尽' 智慧亦复然】
又云
【五蕴窟宅' 是名禅院】
所以道
【六尘不恶' 同归正觉】
六尘若善' 先净六根、
楞严经云
【六根若净' 先得人空
空性圆明' 成法解脱】、
若能体悟如是理
你不管怎么说都能切入实相
境不碍心' 心不碍境
善自用心' 事事圆融
圆融达圆通' 圆通达圆满。
祝 汝 速 发 菩 提 心.
愿 汝 今 生 得 解 脱!
阿 弥 陀 佛 !
―― 贫僧:释严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