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图片大全 > 清朝字体大全图片

清朝字体大全图片

发布时间:2022-01-21 11:01:30

⑴ 中国的古代字体都有哪些

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书法角度来说,属于文字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包括书法家因个人风格而形成的书体),有如下字体: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简书
隶书
章草
行书
今草
魏碑
楷书
狂草
行草
以上字体大致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但是书法史上归纳起来,总分为五种字体,称五体书,即:
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包括简帛书
真(楷)——包括魏碑

草——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宋后,因活字印刷的发明,产生了用于印刷的专用字体——宋体
像现在的很多美术字体都是近现代人逐渐发明的。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2.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后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秦“书同文”之后,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3.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于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在激荡着战国诸子奔肆思想和飘散着魏晋儒士藻雪风骨的翰墨中,简书无疑是其高古、朴茂的代表。

5.简书
什麽是简书?简单说,简书就是写在“简”上的文字。战国至魏晋时代有种书法,是写在形状狭而长的竹、木书写材料上的。竹制的称简;木制的称牍,或札,二者统称为“简”。简书一般用汉隶或汉隶的变体书写;又由于简书盛行于秦汉和魏晋时期,因此,简书也称汉简。李商隐《筹笔驿》有“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的句子。可见简书高古不群、神圣凛然,是一种不轻易使用和很讲究的古老书写形式。

前人说,简书是征役时,临行告诫的文书;又说,简书是国家有急难,用以求救的文书。其实,前人的这两种解释都不大准确,他们说的都是简书的用途,及书写内容上的区别,与书写形式无关。实际,所谓简书,就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只是比较古老罢了。

当代着名书法家张有清先生以擅简书着称当今书坛。他的简书,如同他的人品、性格,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敦实,又有现代文化的开张、爽快;既有秦钟汉鼎的凝重、磅礴,又有诗经楚辞的飘逸、灵动。欣赏他的简书,真得能读出“缩将百尺苍鳞鬣,石破涛飞纸上来”(郭风惠《题秦仲文画松》)的隽永韵味。

6.隶书
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隶与篆又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吴云∶
“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隶书的演变——隶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7.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8.行书
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9.今草
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

10. 魏碑
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11.楷书
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12.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狂草,书法中的表现主义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

13.行草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⑵ 中国各种字体的图片

最全的是去省级图书馆复印相关资料 ,回来自行扫描。。。
这么多东西,不是网上随便一行字就谁都随便拿的出的
或者有耐心自己慢慢网上找

⑶ 清代官方书写时使用哪种字体

一般都是小楷。

一是因为小楷公正,容易辨认;

二是解约纸张,容易把所奏事项奏明。

个人习惯多了,有人喜欢草书、有人喜欢行书,不做规范,皇帝如何识别。我在鉴宝上见过的清代奏章都是黄豆粒大的正楷字。

可笑,努尔哈赤从1599年命人创造满文开始,只使用了30多年,可以说,满文从顺治开始基本退出了清朝的公文系统,使用非常少。

⑷ 清朝用什么文字

官方文字是满文,但普遍使用汉字,到干隆时就基本不咋说满文了,干隆一再要求国语骑射。到溥仪时,溥仪都不会满州话了,就会一句“平身”。

原因很简单,满族没啥文化,于是全面学习汉族的儒家文化,把大多数人在使用的汉字翻译成满文,工程很大。而且满文是表音字,汉字是表意字。如果用了表音文字,会大大加深民族隔阂。到时不要说满汉了,就是南北汉人都会分裂。

重要的的文件都是由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书写的,这与清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有关,满、蒙通婚是清王朝历来的规矩,而藏、回地处边陲,最重要的是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在民间,老百性依然沿袭了明朝时期的日常生活方式,除了衣着、头发外,其他好象也没什么特别的。科举考试制度,清朝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八股取士制,清朝时期,历代皇帝,都很推崇孔孟儒学,提倡八旗子弟说汉话,学汉学,以至于到了清朝晚期能说一口满语的八旗子弟很难找到了。

(4)清朝字体大全图片扩展阅读:

满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满文,而且将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来推广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满文古籍文献,包括图书、档案、碑刻、谱牒、舆图等等。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满文古籍文献都属于最多的一种。它在中国文字史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领域,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满族使用过的一种拼音文字。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称为无圈点满文(ᡨᠣᠩᡴᡳ ᡶᡠᡴᠠ ᠠᡴᡡ ᡥᡝᡵᡤᡝᠨ,tongki fuka akv hergen),俗称老满文,与蒙古文字头数目和形体大致相同,使用了30余年。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令达海(1594~1632)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

达海利用在字头旁加圈加点、改变某些字头的形体、增加新字头等方法,表示原来不能区分的语音,规范了词形,改进了拼写方法,并创制了专门拼写外来语的字头。改进后的满文有了比较完善的字母体系和正字法,具有明显区别于蒙古文字母的特征,俗称有圈点满文。

另外,干隆十三年 (1748年)参照汉文篆书创制了满文篆字,共有32种字体,依笔画的特征命名,如缨络篆、龙书等,用于篆刻及艺术创作。满文在清代作为“国书”在文牍中与汉文并用。辛亥革命后,满文基本上不再使用。保留至今最早的满文文献有《满文原档》等 。

⑸ 各朝各代的字体都有不同的发展,清朝时候是什么字体

1,在清代的官场,主要流行一种馆阁体的字,其实就是楷书,不过是书写风格比较秀气,圆滑,没有性格。

2、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也正是馆阁体的盛行,在清朝许多真正有头脑,有思想的书法家,十分厌恶当时的局面。而且,由于文字狱,很多学者不能搞其他学问,只好搞考据学,考据金石,而金石之上所刻文字,都是篆隶。所以反而就是在清代,很多有思想的书法家倡导反璞归真。

(5)清朝字体大全图片扩展阅读:

楷书字体分类

1~3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现实生活里很少出现过小于1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小楷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一位杰出的隶书大师,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大楷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

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楷书

⑹ 清朝钱币上是什么字体

一、清朝钱币的正面除早期的“天聪通宝”和一部分“天命通宝”使用了满文字体以外,大多使用了汉字字体。从“顺治”直到“宣统”。
二、清朝钱币的背面有四种情况,一是较多的是用满文“宝局”如满文“宝泉、宝源、宝浙、宝福、宝苏……等等;二是同时用满汉两种文字表示“局”名。 如:满汉“宁”,满汉“福”等等;三是顺治钱里有背面单以汉字的,和背“一厘局”汉字的;四是 早期有少量的光背钱,如天命、顺治等。
三、对于花钱,正面多汉字,背面图文有带汉字的,有带满文局名的,五花八门,不一一列举。

⑺ 古文字,清代的(左)字,怎么

清代的通行字体是楷书,不是古文字,印刷体是宋体字。楷书是由隶书演变产生的,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由隶书的波、磔变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产生了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清代使用繁体字(民间也有简体字流行),但是“左”字从来没有经过简化,没有繁体、简体的区别,清代也是这样写的。

下图是清代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殿试试卷(局部),是很规整的楷体字。

清•刘春霖状元卷(局部)

⑻ 清朝时期的标准宋体字

那文字是有灵魂的

文字也知懂她

她心中收藏着太多的思念

与许多的一种轻语依恋

如今她已经不能与你说

让望穿秋水的眼泪

于朦胧诗中滴下、、、、、

⑼ 清朝文字是什么体

清朝时候还没有普及硬笔,所以都还是写毛笔字。而毛笔字无非就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没有其他了。仿如什么章草,瘦金,行草都不出这几种大类别。
在所有朝代,这些字体都是并行存在的,只要它已经被创造了出来。但是某些时代,却都有这个时代的主流字体,这个倒不假。
比如,唐朝比较楷书和碑学比较流行。书学作为唐代学府中六门学科之一,要求应试者必须是“楷书遒美”。4个楷书最有名的大家3个都在唐朝。除了这3个,褚遂良、虞世南等都是楷书大家。

至于你说的清朝,那据我所知,要分2种情况。
1,在清代的官场,主要流行一种馆阁体的字,其实就是楷书,不过是书写风格比较秀气,圆滑,说白了,没有性格。你见过干隆的字没有,我在西安碑林见过,典型的馆阁体。还有人说干隆诗书俱绝,我晕,字就不用说了,诗真是不怎么样。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干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董和赵的字都是很秀美圆润的,很多人骂赵孟頫品行不好,不忠不义,都是从他的字骂。天子喜欢,天下人也只好效仿。by the way,雍正的字到确实是不错。后来,要求科举考试里面必须写这种字,你想想,一旦成为教育制度,那还不是普及很快。所以清代馆阁体十分流行,尤其在干隆时候。为什么会是馆阁体,一定会有这个疑问。呀,这就话长了。建议你去网上找,应该有介绍。大概说,除了皇帝的喜好外,从哲学和历史角度说,就是清代搞文字狱,文化压迫,人的思想被压抑,个性得不到张扬,政府也乐于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人圆滑,人浮于事,于是字如其人而已。艺术只是表现形式,其实都有它存在的内部哲学原因。
2,也正是馆阁体的盛行,在清朝许多真正有头脑,有思想的书法家,十分厌恶当时的局面。而且,由于文字狱,很多学者不能搞其他学问,只好搞考据学,考据金石,而金石之上所刻文字,都是篆隶。所以反而就是在清代,很多有思想的书法家倡导反璞归真。于是反而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在清代是有很多人写的。而且比较有成就。邓石如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其他字体也并非没有人写,但是主流应该就是2个,一个是以赵孟頫的字为基础的圆滑妍媚的风格,所流行的就是馆阁体,另一个是以碑学为主的古朴逑劲的字体。时间分配上,应该是前者早一些,后者晚一些。

阅读全文

与清朝字体大全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男生吃鸡翅的图片 浏览:373
可爱的80后图片 浏览:320
ppt怎么合并两个图片背景 浏览:334
c罗发型图片板寸头 浏览:820
逆行抗疫可爱图片 浏览:405
结婚送衣服的图片 浏览:295
word2013图片居中 浏览:689
冠羽电动车价格及图片 浏览:722
word图片改成嵌入型位置就变了 浏览:212
怎么把图片模式改为jpeg 浏览:867
女孩给你发开车的图片 浏览:324
衣帽间放衣服图片 浏览:244
word图片裁剪上下左右 浏览:638
短可爱美甲图片 浏览:323
女生的孔图片 浏览:196
霜降女孩图片 浏览:723
阳光下的女孩图片 浏览:970
棕色衣服颜色配色表大全图片 浏览:572
环保衣服图片怎么做 浏览:722
邮件word图片 浏览: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