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术老师因在雪地中扫出巨幅雪竹图走红,在雪中作画有哪些难度
绘画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美感,而且还增强了生活的艺术气息。一位美术老师因为在雪地上画了一幅巨大的雪竹图,而受到很多人的称赞。这幅图看上去非常庞大而壮观,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尽管我们看到过很多有关竹子的图画,但是像这样的图画还是第一次看到。能画出这样一幅图画也是非常具有难度的。
平时我们如果用习惯的方法去做一件事情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如果用不熟悉的方法去做一件事情就会比较难。这位老师画的这幅图并没有用习惯的笔和墨去画,而是在雪地上画这样一副巨幅画面,而且画的如此好看,很不简单。
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述了哪四幅雪景图
以“雪”为线索,描绘了: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这四幅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第一二句描写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第三四句用反衬写法写雪天的奇寒。 第五句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最后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的情景。
原文(节选)如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译文如下: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㈢ 描写雪中的行人的作文 急!!!!!!!
思路:根据题目要求,描写几个雪中发生的故事。使得文章内容详实,接下来再进行情感抒发,使得文章一气呵成,令读者产生共鸣。
雪已经下得很深了,大地上白茫茫的一片。路上的行人都穿的很厚。在车站上等车的人更是被冻得跺起了脚。我也加快了脚步,向学校走去。
我忽然感觉到脚下的雪好像薄了,路好走了,抬眼望去,在前方不远处,有一个清洁工,她正冒着严寒扫马路。只见她身后,一条宽阔的马路向远方延伸下去,前面的雪被她扫去,身后又落上了一层薄雪。雪从天空降落到我的脸上,真冷!我看着那个清洁工,看着她认真地劳作着,看着她呼出的一团团白气,心里暖暖的。
汽车的鸣笛声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见十字路口站着一个雪人。咦,红绿灯下的他在干什么?我仔细一看,原理是一位交警。他正顶着大雪在指挥交通,动作有条不紊。雪在下,车在行,一切都井然有序。
路边小贩的火炉早已烧的`火红,“热豆浆———稀饭——”,“葱油饼——”吆喝声远远地送来了阵阵温暖。
这时,我不禁想起了高尔基的一句话,“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的源泉。”
在这样的雪天,许多雪中的人都在默默地劳作着,奉献者,他们带给人们温暖和方便。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赞扬,值得我们去感谢,更值得我们去尊敬!
㈣ 我想找一张图片,大概是下着大雪,一个人打着伞站在雪中的情景,有类似的也行
不好找,这张怎么样?
㈤ 贾平凹的《冬景》,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
1、郊外闲冬图
2、农村喜雪图
3、雪中对话图
《冬景》 ,变了一般的结构方法,用电影中的蒙太奇结构,把在不同场合、不同距离、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分别摄取的一个个特定的瞬间,按一定规律重新联接起来。总体上作者描写了郊外闲冬图、农村喜雪图、雪中对话图三幅冬景图,生动展现了北方山村于茫茫白雪中的情致。
(5)如何描绘雪中人的图片扩展阅读
《冬景》赏析:
文章两个陌生人雪地赏景的对话,委婉曲尽,余味无穷。结尾“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里的奇景。”可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冬天庄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落或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新生。心灵的热爱,思考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作者眼中的冬景美不胜收,让人热爱。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从不用气势去鼓动,而是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此刻的情绪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冷得像被烙铁烫 了一样地生疼”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北方冬日里冷得发痛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奶奶,电线肿了。”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
㈥ 民警黄沙冰雪中救援被吹成老照片,你最想对可爱的他们说什么
内蒙古人民警察在风沙雪中救援,拍摄的照片黑黄白就像是陈旧的老照片。在近些天,中国版内方地区遭到了强劲的暴风雪和沙尘暴的袭击,给人们的生活带了极大的不便危险,严重的威胁了北方畜牧业和农业的正常的发展,使得北方一些靠近蒙古国的地区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幸的是目前尚未出现人员伤亡,这一些极端天气已经给蒙古国造成了将近百人的死亡、受伤和失踪,持续的恶劣天气给中国和蒙古国两国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人民警察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他们我们应该要时刻保持敬仰,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异常稳定的社会。
警察同志们,你们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你们流淌着中华民族优秀的血脉,展现出了英雄的气概,你们永远都是群众最近的依靠和最坚实的防护,你们为中国百姓的贡献与牺牲,一定会让整个世界的历史铭记,因为你们是中国人,是中国最勇敢和最可爱的人之一。
㈦ 赞美“雪中美女”的诗句有哪些
1、《梅亭》 唐代 李隆基
亭名梅矣雪霏霏,傲骨清香百卉稀。
卓卓不群如玉状,从今呼尔为梅妃
译文:
雪花飘飘,梅花盛开,我将此亭命名为梅亭,
梅花的那份高傲和清香是百花少有的。
梅花卓而不群,花瓣如同片片白玉,
你就像梅花一样,从今之后就称你为梅妃吧。
2、《佳人》 明代祝允明
雪中有佳人,娇容绝红尘。
神若春湖水,眉比春黛山。
水莲不胜风,心怜情亦怜。
相思已成病,伊人犹不闻。
译文:
白雪中有一位佳人,娇俏容貌是红尘世俗中的绝品。
佳人神情好似春天中的湖水,眉毛是春山黛的形状。
走路似水莲生花,一阵风就能吹倒一般,看见心里怜悯之心顿起。
思念佳人都生了相思病,但佳人却并不知道。
3、《蓦山溪·梅》 宋代 曹组
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
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
黄昏院落,无处着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
梅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
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也,试问花知否?
译文:
洗却胭脂铅粉,自有天然态度。
一枝疏梅斜出竹外,有如佳人绝代,天寒日暮独倚修竹。
黄昏院落,幽芳都无人赏,风细细,雪垂垂。更冷落了江头梅树芬香。
月下疏影多么清雅,梦中却禁不住心神惆怅。
待到梅子欲黄时节,又该是阴雨连绵令人断肠。
梅花一世孤芳自赏,让有情人愁闷悲伤,可知道为了你,我像沈约般瘦损异常?
4、《梅花九首·其一》 元末明初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译文:
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本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却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
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的梅花如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
山间秀竹萧萧竹声中的清寒,春意轻轻遮掩山间密布的青苔残留的清香。
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
5、《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唐代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译文:
梅花开满了路边,亭亭而立,花容艳丽。
未到时节就开放了,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嫦娥与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样貌。
青霄玉女之冷峭胜过了严霜,手中空握满把的梅花,却不知寄往何方。
与梅花悲哀离别的时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愤欲绝。
梅花为了谁造成了过早开花,而不等到报春才开花,成为旧历新年时的香花呢?
㈧ 雪景中的人物图片在她周围如何做成旋风的特殊效果
这个用PS可以实现,主要方法:抠图,滤镜-扭曲
㈨ 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如何描绘的
正确的诗句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一、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三、出处
毛泽东《沁园春·雪》
(9)如何描绘雪中人的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该词的创作有2种说法:
第一种:1936年2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并在此写下了着名诗篇《沁园春·雪》。
第二种: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抗日,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写下壮丽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