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这个东西还是一分钱一分货。加德满都泰米尔满街都有得卖,你如果要找便宜的可以去“阿森”附近看看,位置就在泰米尔到杜巴广场之间,走路10分钟的样子。泰米尔的要贵一些,不过慢慢淘能淘到做工更出色的
❷ 问这个图片上的佛是什么佛,佛底字是什么意思
底款是“足金”,造型是弥勒佛像,两耳垂肩,额际宽阔,面相方圆。宽肩胸厚,躯体健硕,体态匀称。此造像承袭了尼泊尔风格和线条优美的比例关系。 其风格是以进贡在故宫的尼泊尔佛像为依据,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此佛常怀慈悲之心。
❸ 尼泊尔三只眼是什么佛
这个有很多种可能性。因为不少佛像都有三只眼的雕塑造型。
比如湿婆,湿婆为印度教毁灭之神,在《梵书》、《奥义书》两大史诗及往世书中都载有他的神话。
据说他有极大的降魔能力,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出毁灭一切的神火,曾烧毁三座妖魔城市和引诱他的爱神,得三魔城毁灭者之称。诸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他吞下能毁灭世界的毒药,颈部被烧成青黑色,得青颈之称。印度教认为“毁灭”有“再生”的含义,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是他创造力的象征,受到性力派和湿婆派教徒的崇拜。
再比如尼泊尔Swayambhunath佛塔上的佛眼
眉心的第三只眼,则代表佛祖的无上智慧,鼻子位置的“问号”则是尼泊尔数字“一”,代表着和谐统一。
❹ 怎么判断尼泊尔铜佛像的真假啊
问题过于笼统,目前,尼泊尔铜佛像分为国内制和尼泊尔制,如果是外行的话,教你个简单方法,国内制的佛像表面较为粗糙,尼进口的较为细腻,还有进口单据!
❺ 有人送尼泊尔的五面佛好不好
摘要 尼泊尔佛像,顾名思义,诞生于尼泊尔地区。追溯其历史根源,可发现,自公元1世纪初有佛像开始,便可见尼泊尔佛像的足迹。经过近两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尼泊尔佛像的制作工艺已非常成熟完美,一度被称赞为世界上做佛像最好的地区。
❻ 有尼泊尔铜佛像这种东西吗给我解释一下谢谢。
尼泊尔造像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它在吸收古代印度造像艺术风格和手法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本民族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造像艺术形式,公元10——12世纪期间是其艺术发展鼎盛和艺术风格成熟的重要时期。
尼泊尔造像艺术从公元7世纪开始影响我国西藏,公元12世纪后随着东印度王朝及其佛教和佛教艺术的终结,更成为影响我国西藏造像艺术的主流。历史上尼泊尔造像不断大量地传人西藏,同时又有不少尼泊尔艺术大师翻山越岭入藏帮助造像,元朝时入仕我国的尼泊尔艺术大师阿尼哥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尼泊尔造像艺术对我国西藏佛教艺术影响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地域之广,是印巴次大陆其他艺术流派无法相比的。所以可以这样断言:不研究尼泊尔造像艺术,就根本无法搞清楚西藏造像艺术的来龙去脉。总之,研究尼泊尔造像艺术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印度造像艺术,探明西藏造像艺术的源流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❼ 为什么尼泊尔佛像和中国的佛教样子差距很大
我国汉地是大乘佛教为主,尼泊尔是藏传佛教(密宗)为主、南传佛教也颇流行,因此,佛像也不相同。事实上,在我国,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像也不相同的。
❽ 11头八手佛像
十一面观音之探究
法田法师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佛教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大家对观世音菩萨都不会感觉到陌生。观世音菩萨应化无方,因此,其化相之示现亦甚多,例如: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如意轮观音......等。而今日笔者要探讨的是化相中的十一面观音。
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题目呢?如前所述观音之信仰非常普及,而且依其修持而得来的感应事迹也层出不穷。根据崔致远着《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1文中提及:唐朝则天武后之时,契丹来犯中国,当战事即将失利的时候,华严三祖法藏大师(643-712),奉武后之命设立坛场,师将华严的观法和密教的仪轨相互地结合来运用,并成功地击退了敌军。此坛场中之主尊即为十一面观音,十一面观音到底有什么样的特殊之处呢?这是引发笔者探讨此篇文章的主要动机。
有关十一面观音之汉译经典有四部,此篇文章以译出年代最早的北周耶舍崛多译的《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为主,首先要叙述的是有关《十一面观音经》的传译,接着是经文的组织架构与特色。有了经典之后,如果想要实际的照经文来修行,造像是不能缺乏的,凭空想象观法不易成就,因为造像是行者之助缘,借着造像的所缘境,易使观法成就,因此成立了本文第四节.造像篇。关于十一面观音的造像实为众多,本文仅锁定在唐代造像部份做分析与比较,以上这些都是本篇文章所要加以探讨的。
二、有关《十一面观音经》之传译
十一面观音(梵名Ekadawa-mukha,藏名Bcugcig-shal),eka是一,dawa是十,mukha是面(颜)之义。在印度婆罗门教有所谓的十一荒神(梵名Ekadawa-rudra),此神不仅有十一面,而且有二臂、四臂、八臂等形象,该神在古代印度吠陀时代称作萨拏罗(Rudra),到后来印度教时成为最高神之一→湿婆神。根据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所着的“梨俱吠陀哲学”一书中所说,此十一荒神身褐色,着金色装饰,披弁发,手持弓矢,而有千眼,其腹黑,背赤,青颈常住山上。它的作用特质为一旦发怒时,以其武器霹雳矢,遍杀人畜,损伤草木,因此为一般人所惧,称为荒神2。但此神并非完全恶神,他也有恩惠的一面,他会治疗人畜之病,因其荒神有十一面,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十一面观音发源于印度婆罗门教之十一荒神3。但他们二者之间在何因缘之下转变,为何原因而使十一荒神转化而成十一面观音,这可能牵涉当时印度及中国之时代背景和种种风俗文化,这一部份留待笔者以后有因缘再深入探讨。
十一面观音全称十一面观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其梵名音译为“曀迦娜舍目佉”,意译为十一最胜,有时又称为大光普照观音,由于形像具有十一头面,所以通称为十一面观音。
【一】汉传四译:
在中国有关十一面观音的经典有四译,分别是:
1《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北周耶舍崛多与阇那崛多共译。4
2《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唐阿地瞿多译。5
3《十一面神咒心经》,唐玄奘译。6
4《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唐不空译。7
【二】注疏本略述
十一面观音的经典部份,除了以上的汉译四部以外,另外尚有注疏,至于注疏方面,有唐慧沼的《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8,这是玄奘译《神咒心经》之批注本。此外,《神咒心经》的注疏,还有二部,一是靖迈的《十一面经疏》一卷,二是遁伦的《十一面经疏》一卷。关于靖迈和遁伦的这二部注疏,在《注进法相宗章疏》及《东域传灯录》中9,只有名称而没有其内容,而且各种藏经中皆找寻不到这二本,日本小野玄妙编的《佛书解说大辞典》中,有关各种经典的现今状况,是现存或阙本他都有很明确的表示,但是这二本他没有明确的说明存或阙,表示作者不很清楚这也不敢断言此二部注疏的下落到底如何10。此外《中华佛教网络全书》中,说明了这二部已经失佚了11,到底这二部下落如何,笔者找了很多数据,但没有下落,所以也不敢断定是存或阙。另外尚有日本人亮汰注的《十一面观音陀罗尼经钞》12。藏文也有二种译本,分别为《圣观自在十一面陀罗尼》及《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13
【三】四部译本之比对
汉传四部译本中,虽然耶舍、瞿多和玄奘所译的是三部是同本异译,但由于翻译时间有早有晚,所以内容有详有略。例如:耶舍和玄奘译的二种译本大致一样,然而阿地瞿多译的译本却多出了许多“密咒”和“法印”,然而,这些“密咒”和“法印”是耶舍和玄奘的译本所没有出现的。
因为北周耶舍《神咒经》于四译本中译出年代最早,所以此篇文章以《神咒经》为主,而以其它三部译本为辅。以下就四部译本之同异做一比较:
以上四部译本比对中,其:观音说十一面心咒之原因、持此咒得十种功德和四种果报、第八咒之功效、供养念诵法及观音入道场的内容部份,是四部译本叙述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为:地点与人数及在诵咒前之礼敬三宝,礼敬三宝在阿地瞿多与不空的译本当中所没有提到的内容。尚有特别差异之处:例如在阿地瞿多的译本里,则多出了其余三部所没有的“印陀罗尼及坛功能法式”,这是阿阇梨带领弟子忏悔的仪式,如上表格所示。另外咒语的部份:阿地瞿多的译本有五十二个咒语,其中二十五个只有印法而没有咒语,其余二十七个咒则皆有印法及咒语,其它的三部译本只有出现八个咒语。最后,在造像方面,前三个译本是十一面二臂,而不空的译本却为十一面四臂的形态。
三、经文的内容与特色
1道场之建立
《神咒经》对建立道场有详细的说明:
安道场之处必须净室,泥拭鲜洁,香泥涂地15,复以香水洒地,在其室中量七肘地,纵广正等。四角竖柱,周匝悬幡。处中施一高座置观世音像,像面向西。16
此张图是龙门石窟擂鼓台中洞东壁,道场呈ㄇ字形,道场之上设有一坛场。
《神咒经》中所谓“在其室中量七肘地,纵广正等”即是立“坛”,为长宽相等之正方形,边为七肘长。一肘以0.33公尺计,则七肘为2.3公尺。
此图是取自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所立之
坛场,坛场之上可放主尊。
2造像的形态
《神咒经》云:
用白旃檀作观世音像,其木要须精实,不得枯箧。身长一尺三寸,作十一头。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瞋面,右厢三面似菩萨而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面,顶上一面作佛面,面须向前后着光。其十一面各戴花冠,其花冠中各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左手把澡瓶,瓶口出莲花。展其右手以串璎珞,施无畏手。其身须刻出璎珞庄严。17
关于十一面观音造像内容,于唐慧沼的《心经义疏》中提出诸多见解,以下列举三个问答来加以说明。18
一、问:为何称为十一面?
答:1、十一面者,实是十二面,上佛面是果,下菩萨面是因,因果一双。
2、上十一面是方便面,下一面是真实面,真实方便是一双。
3、十一面中前三面慈相,左三面瞋相,慈是文,瞋是武,谓文武一双也。虽现十一本体不二,
举变现面,而曰十一面。
二、问:十一面中,菩萨有慈面不可怖,为何会有瞋面、牙出笑面?
答:菩萨是随顺世间,依违境而发瞋,依顺心而发笑,现牙出相而赞净业。白牙上出相者,方广经曰:
身口意净故二牙白相,故知赞净三业有情,故有白牙上出相面。
三、问:何故佛面是一,慈面、瞋面、牙出面各有三,而笑面是一?
答:果道无二,故佛面无二。慈面三者,慈不出三,故三面。
一、慈有苦无乐有情而令离苦得乐。二、慈有福无慧有情而令具慧。三,慈有慧无通有情而令备通
智慧,故慈有三面。瞋怒面三者:一、怒欲离苦报重迷苦业。二、怒欲求乐果不知乐因。三、怒
欣寂静理还着散乱,故瞋面三也。白牙上出面三者,为赞三业净故有三面。为化三有故有三面。
暴大笑一面,笑善恶杂秽有情,故有一面。
那么十一面有何不同的功能?此一观音的形像特殊,十一面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前三面为慈相,是菩萨见到行善众生时生出慈心的大慈与乐相。左三面为瞋相,是见到行恶众生时生出悲心的大悲救苦相。右三面白牙上出相,是见到净业众生时所发出的赞叹、劝进相。最后一面,为暴笑面,是见到善恶杂秽众生时,为使其改恶向道所生的怪笑相。顶上的佛面,是为修习大乘的众生所作的说法相。以所化十一面为名,故曰十一面观音。19
1、崔致远着《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T.50/2054,P280a,大藏经第五十册280页
上栏之省略,以不例同。于本文中简称崔《传》,以下例同。
2、印度哲学宗教史P.106。
3、参阅后藤大用着《观世音菩萨本事》P.123,天华出版社出版,七十八年九月三版。
《佛光大辞典》中也说十一面观音源于十一荒神,但在《观世音菩萨本事》与《佛光大辞典》中皆没有写明出处,笔者曾找过梵文词典的十一荒神,在词典中却实有十一荒神,但没提及十一面观音之事。另外十一这数字之由来:古印度吠陀时代天、空、地三界有三十三神,天界为光明世界,一般人相信这一部份是以肉眼不能看到的;而吾人眼界所能及的空气界为空界;地界为现世这一片大地,三界各配置有十一神。所以十一这数字是从印度本来宗教—“吠陀神格”中摄取出来的。
4、T.20/1070,PP.149a-152a。以下简称《神咒经》。
5、T.18/901,PP.812b-825c。以下简称《观音经》。
6、T.20.1071,PP.152a-154c。以下简称《神咒心经》。
7、T.20/1069,PP.139c-149a。以下简称《仪轨经》。
8、《法相宗章疏》,T.55/2180,P.138c。《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T.39/1802,P.1004
及卍续藏37,P.346。以下简称《心经义疏》。
9、《注进法相宗章疏》,T.55/2181,P.141b。《东域传灯目录》,T.55/2183,P.1152c。
10、《佛书解说大辞典》第五卷,151a。
11、《中华佛教网络全书》,P.361。
12、参《昭和法宝总目录》卷一,P.342c。同上注,P.151b、153b。
13、《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页151,蓝吉富主编,华宇出版社出版。74年六月初版。
14、五宝者:一金、二银、三真珠、四珊瑚、五琥珀。五榖者:一大麦、二小麦、三稻榖、
四小豆、五胡麻。参《陀罗尼经》卷四,T.18/901,P.814a。
15、“香泥涂地”。采昼庄严,地表法性,香表福德,昼表智慧,指福慧二种庄严法身。
请参阅《国清百录》,T.46/1934,P.795b。
16、《神咒经》,T.20/1071,P.151a。面向西有二说:一有五种原因:(一)依五行,
(二)依五时,(三)依五色,(四)依五常,(五)依五戒。第二个说法:西方是菩萨
所住之处,亦是观音之师阿弥陀所住之处,故向西方。请参阅《神咒心经义疏》,
卍续藏37,PP.356c、357a。
17、《神咒经》,T.20/1071,PP.150c、151a。
18、《心经义疏》,T.37/1802,P.349c。
19、请参阅《仪轨经》,T120/1069,P.149。
施主!L1的是手版神像,而我这张是在尼泊尔寺内摄的,当曰寺内大师说是十一面观音神像,莫非楼主你确定此神像是造假的???不是十一面观音神像??
❾ 18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是什么
18罗汉佛像图片及名称如图: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18罗汉佛像简介
1、伏虎罗汉
伏虎罗汉一说是清朝由干隆皇帝钦定的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弥勒尊者。另一说法是四大声闻中的君屠钵叹。其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得名。
2、降龙罗汉
降龙罗汉乃佛祖座下弟子,法力无边,助佛祖降龙伏妖,立下不少奇功。降龙修炼1420年却始终不能得成正果,求教观音,得知七世尘缘未了,便下凡普渡众生,了结未了尘缘。
3、看门罗汉
看门罗汉又称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
4、长眉罗汉
长眉罗汉又称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巴林石雕长眉罗汉慈祥老者、得道高僧 通察大千,心领神会。
据传长眉罗汉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后再转世为人。
5、芭蕉罗汉
芭蕉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沉静有礼,谦虚好学,静心听讲,闭目深思。与自眷属千四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以济度众生。藏传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三位。
6、布袋罗汉
布袋罗汉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
7、挖耳罗汉
挖耳罗汉在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这位罗汉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
8、沉思罗汉
沉思罗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幼年出家,是佛教僧团中最初的沙弥,修忍辱行,有“密行第一”之称。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住在毕利飏瞿洲。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藏传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十位。
9、探手罗汉
探手罗汉是十八罗汉第十尊,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打坐时常用半跏坐法。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
10、开心罗汉
开心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和探手罗汉一样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
11、笑狮罗汉
笑狮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剌拿洲。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尊者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受佛敕,不入涅盘,永住此世,以济度众生。为藏传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五位。
12、骑象罗汉
骑象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分住在僧迦茶洲。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
13、过江罗汉
过江罗汉是十六罗汉之第六尊,因出生于跋陀罗树下,故名。又因他曾由印度到爪哇岛传播佛教,因此又被称为“过江罗汉”,住耽没罗洲。佛陀涅槃前,曾令尊者永住世间,济度众生,他为救助众生,常到众生中间活动。
14、静坐罗汉
静坐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后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15、托塔罗汉
据传托塔罗汉即苏频陀尊者,这罗汉名苏频陀,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收的最后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
16、举钵罗汉
诺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
17、欢喜罗汉
欢喜罗汉是古印度论师之一。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甚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
18、坐鹿罗汉
坐鹿罗汉,其名译为不动利根,如如不动,利根坚固。现童颜白发长眉笑面之相。尊者曾为优婆填王之大臣,机缘成熟,看破放下,出家修道,证六神通。
❿ 这个佛像是什么佛呀
这是藏密的金刚萨埵属菩萨类,不能称为佛,严格的来说叫佛教造像而不能称为佛像,这种工艺被称为尼泊尔镶嵌绿松石铜造像,新工,也就大几千块,要看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