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各朝的墓葬特点
1、石器时代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尸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内。
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有些合葬墓,埋着两个或数个完整的尸体,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妹。
2、新石器时代墓葬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内多石斧、石铲、石刀,女子墓内多陶制或制的纺轮,显示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分工。由于地区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颇有差异。
但是,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大,可见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穷富分化的现象,例如,大汶口文化后期的少数大墓,随葬的陶器有多至 100馀件,猪头多达十馀个的,说明墓主人拥有远比一般人为多的财富。
3、商代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亚字形墓的椁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其馀各种类型的墓,椁室平面呈长方形。敛尸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椁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椁,有的有棺无椁。尸体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
4、商代墓葬
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婢妾、卫兵和各种勤杂人员。
另有完全供杀殉用的“人牲”。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
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即使是平民的墓,也往往有埋狗的腰坑(见商代的人殉和人牲)。
5、战国
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种变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
6、春秋时期墓葬
在战国时代,墓室仍然保持商、西周以来的形制,有的大墓甚至还保留着腰坑。有些国君和大贵族的陵墓,如上述平山中山王墓、辉县魏王墓和邯郸赵国贵族墓,都在墓室的两面设墓道,与商、西周的中字形墓相似。
有些国君的墓,如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则和许多贵族的墓相同,仅有一个墓道或没有墓道。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 开凿在丘陵的岩石中,规模甚大,但没有墓道,而且墓室的形状不规整,是罕见的特例。诸侯、贵族的大墓,仍流行附设车马坑。
7、秦汉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地。
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椁墓一直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期。在秦和西汉的竖穴式木椁墓中,棺椁制度沿袭周代的礼制,有严格的等级。有些汉墓还使用了所谓“黄肠题凑”。
8、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经过汉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不得不有所改变。
考古调查发掘证明,自魏晋以降,规模宏大、雕刻精致的画像石墓已很少见了。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
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 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例如:洛阳西晋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棂窗。从汉末、魏晋开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设棺床。
9、隋唐五代
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北魏以来的墓葬制度,经隋代,至于盛唐,一脉相承。当时贵族官僚的大墓,都是采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长的隧道;隧道顶部开天井,两壁设龛。
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个、壁龛8个,章怀太子墓有天井4个、壁龛6个,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个、壁龛2个,天井和壁龛的多寡基本上与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为墓室,高级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
入唐以后,则多采用砖室,土洞墓已降为低级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及“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则都有前后两室。从初唐到盛唐,贵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画。
一般是墓道前部两壁各绘青龙、白虎,墓室顶部绘日、月、星辰,其他则有鞍马、明驼、牛车、列戟、步骑仪卫、属吏、男女侍者以及乐舞伎等,各绘在墓内的相应部位,其内容和规格视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区别。
10、宋至明
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
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栱,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
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墓内多用壁画或雕砖作装饰,其内容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墓主夫妻举行 “开芳宴”的场面(见彩图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宴饮图 显示图片),有时也有孝子故事图等。
在有些北宋末年的墓中,还出现了杂剧雕砖。墓室的后壁,则往往有“妇女掩门”雕砖。随葬品寥寥无几,这可能是由于各种器具什物已充分地绘刻在壁画和雕砖上的缘故。
名人墓葬:
1、周惠王冢
墓在老城乡小寨村西,传为古冢。清干隆二年(1737年),久雨穴陷,墓门石额裸露,上写:“周惠王阆肆历二十五祀”,因而确定为周王墓。今墓冢尚在。
2、周冉伯牛墓
周先贤冉伯牛墓在白鹤村南。
3、汉赤眉冢
墓在白鹤乡雷湾村西0.5公里的邙山脚下,为一夯土丘,高约2米余,直径约5米。传为赤眉冢,是赤眉军首领樊崇之墓。
4、汉贾谊墓
汉太傅贾谊墓在平乐乡新庄村东,洛孟一号公路所经之大坡口西侧,俗称贾生墓。
5、汉刘宽墓
汉逯卿侯刘宽墓约在朝阳乡一带,清干隆《洛阳县志》载,墓“在北邙山”,名大尉冢。
6、汉班超墓
清干隆《洛阳县志》载,墓“在北邙山”。朝阳乡障阳村西有一大冢,俗称班墓,可能是汉定远侯班超墓。
7、北魏冯熙墓
北魏驸马都尉昌黎王冯熙墓在平乐乡上古村南。平乐乡上古村南邙山高阜处称冯王山(谐音为凤凰山),上有冯王冢。
该碑为唐懿宗八年十一月九日,由冯熙的十二代孙玄规、玄贶等八人同立。刘坡村西距上古村仅1公里,“冯王新庙碑”证明上古村南的冯王冢当属可靠。
8、北魏元乂墓
墓位于朝阳乡向阳村西百米处。北魏宣武帝死后,为反胡太后篡政,元乂伙同宫廷总管刘腾于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宰相元怿,囚禁胡太后。
后刘腾病死,胡太后返政,鸩死元乂。由于元乂妻系胡太后之妹,故殡葬从优。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七月二十四日葬于成周北山上长陵茔内。
Ⅱ 古代墓穴的布局
陵墓的布局可概括为3种形式
1、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封土为覆斗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2、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神道前再建阙楼。借神道上起伏、开合的空间变化,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3、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
古代陵墓有土穴墓、木椁墓和砖石墓三种。
1、木椁墓:进入阶级社会后,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的套棺,在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分别安放随葬品。
“黄肠题凑”是木椁玄宫的发展,黄肠是指柏木黄芯即榫头用柏木芯;题凑是指椁室的构筑形式,榫铆结构前身,方木交叉构筑,榫头后无现实建筑意义,成为礼仪象征,即为“题”,“凑”为构筑形式。至汉时,榫头已脱离椁木,在椁室周围堆放,成为“题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
2、砖石墓:从汉代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筑墓室,木椁墓室逐渐被取代,这是中国古代墓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西汉中期,中原一代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墓”。
3、土穴墓:在北方黄土富集地区,利用土层厚,粘性强,质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点,开凿成土洞土宫,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画。
(2)唐代墓葬结构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习用土葬。新石器时代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竖穴式土坑墓,地面无标志。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曾发现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陕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阳附近,尚未发现确切地点,陵制不详。
战国时期陵墓开始形成巨大坟丘,设有固定陵区。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县,规模巨大,封土很高,围绕陵丘设内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据记载,地下寝宫装饰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汉代帝王陵墓多于陵侧建城邑,称为陵邑。
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由于帝王谒陵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同时陵外设置斋戒、驻跸用的下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
北宋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市,规模小于唐陵。南宋建都临安,仍拟还都汴梁,故帝王灵柩暂厝绍兴,称攒宫。
元代帝王死后,葬于漠北起辇谷,按蒙古族习俗,平地埋葬,不设陵丘及地面建筑,因此至今陵址难寻。
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太祖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地面按轴线布置宝顶、方城、明楼、石五供、棂星门、祾恩殿 、祾恩门等一组建筑,在 整个陵区前设置总神道,建石象生 、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
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空间布局和艺术构思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Ⅲ 唐朝墓室规格是什么样的
唐墓发现的不是太多,多集中在陕西西安一带。普通唐墓形制一般不大,40-50平米,多依山而建,无墓门、神道等装饰性建筑,较难发现,也不易被盗。
普通唐墓一般有1个主室,1-4个耳室,主室棺椁,耳室陪葬品。依墓主生前地位贫富而定耳室、葬品数量。
唐墓一般有封墙,砖石密封形制,单层,破开即为主室,多在20-30平,中央起墩,上置棺椁。 耳室围主室而建,一般4-10平方大,和主室有砖石起低坎隔开,防地水渗淹。里面的东西多是墓主生前从事行业、使用过的物品,或喜欢的东西。唐代民俗开放,墓葬风格不奢侈,没听说有葬品镇墓的说法。
Ⅳ 古代陵墓有哪几种墓室结构
陵墓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因时代不同结构形式有变化。大型木椁墓室是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墓室的特点。早期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又出现用大木枋密排构成的“黄肠题凑”形式,形成木构墓室的高潮,汉代一些王墓即属此制。砖筑墓室是墓室结构的重要形式,反映出早期砖结构技术的发展水平。砖筑墓室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型砖砌筑两类。空心砖墓室始于战国末期,型砖墓室约始于西汉中期,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应用渐广。墓室顶部结构有几种形式,方形墓室顶部为叠涩或拱券,长方形墓室顶部为筒拱等。例如南京南唐李昪钦陵墓室的前、中二室为砖砌墓室。石筑墓室多采用拱券结构,五代时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宋陵墓室虽然是由石料构成,但顶部是由木梁承重,为木石混合结构。明清陵墓墓室全部用高级石料砌筑的拱券,与无梁殿相似。数室相互贯通,形成一组华丽的地下宫殿。
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文献记载,秦汉时代陵区内设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宫人献食,犹如生时状况。秦始皇陵地下寝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并用金银珍宝雕刻鸟兽树木,完全是人间世界的写照。陵东已发掘出兵马俑坑3处,坑中兵马俑密布,完全是一队万马奔腾的军阵缩影。唐代陵园布局仿长安城,四面出门,门外立双阙。神路两侧布石人、石兽、石柱、番酋像等。
Ⅳ 陕西省新发掘出唐代纪年墓葬,这座墓地里面有哪些独特的唐代特色产物
有清晰的日期和精美的壁画,具有重要的艺术和考古价值。
Ⅵ 谁给说说 唐墓的结构
唐墓结构大体如下:
1、地面结构:覆斗形封土堆,旁边多有成对土阙、石羊。外面有围墙。
2、地下结构
(1)墓道:一条墓道,则墓室平面为“甲”字形,两条对称墓道,则墓室平面为“中”字形。
(2)过洞:一般有多个。帝王墓过洞前两壁绘有城墙、阙楼、宫城、门楼及车骑仪仗,象征帝王都城、宫殿景象。过洞顶部绘有天花彩画。
(3)天井:一般有1-4个。帝王墓葬天井两壁绘有廊屋楹柱及列戟,与宫门、殿门制度相同。
(4)小龛:根据墓葬规模数量不一。
(5)甬道:可分前后甬道,帝王墓葬甬道的壁上绘有侍女图。
(6)墓室:方形,可分前后墓室,其中后墓室置石椁,帝王墓葬其石椁造型为庑殿式。墓室四壁为弧形结构。唐代上流社会墓室多有壁画。
帝王墓室其实是唐代宫廷建筑的缩影。
(6)唐代墓葬结构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隋唐五代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北魏以来的墓葬制度。经隋代,至于盛唐,一脉相承。当时贵族官僚的大墓,都是采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长的隧道,隧道顶部开天井,两壁设龛。
墓穴多采用砖室,土洞墓已降为低级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及“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则都有前后两室。
唐代帝陵除少数是“积土为陵”的以外,大多数都是“依山为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为中心,筑平面略呈方形的内城,四面各开一门。门外置石狮,石马和石人。
南面的朱雀门是正门,入门即为献殿。自南面远处第一道门阙至内城的朱雀门,神道长达3公里,两旁列瑞禽、瑞兽、马、武将、文臣以及外国首领的石雕像,并树“述圣记”碑和“无字碑”。
Ⅶ 各个朝代墓的结构及特点
1、秦汉时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说封土堆的形状,像是把量米的斗翻过来盖在上面,四边见棱见线,最顶端是个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
只不过中国的多了一个边,却与在南美发现的“失落的文明”玛雅文明中的金字塔惊人地相似。这中间的联系,就没人能推测出来了。
3、唐代开山为陵,工程庞大,气势雄浑,这也和当时大唐盛世的国力有关,唐代的王陵到处都透着那么一股舍我其谁天下第一帝国的风采。
4、南宋到明末清未从南宋到明末清初这一段时期,兵祸接连不断,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几次自然灾害也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国力虚弱,王公贵族的陵墓规模就不如以前那么奢华了。再后来到了清代,
5、康乾时期,国家的经济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陵墓的建筑风格为之一变,更注重地面的建筑,与祭奠的宗庙园林相结合。吸取了前朝的防盗经验,清代地宫墓室的结构都异常坚固,最难以下手。
Ⅷ 我想知道一个最标准的古代陵墓的内部结构图
地下结构
(1)墓道:一条墓道,则墓室平面为“甲”字形,两条对称墓道,则墓室平面为“中”字形
(2)过洞:一般有多个。帝王墓过洞前两壁绘有城墙、阙楼、宫城、门楼及车骑仪仗,象征帝王都城、宫殿景象。过洞顶部绘有天花彩画。
(3)天井:一般有1-4个。帝王墓葬天井两壁绘有廊屋楹柱及列戟,与宫门、殿门制度相同。
(4)小龛:根据墓葬规模数量不一
(5)甬道:可分前后甬道,帝王墓葬甬道的壁上绘有侍女图。
(6)墓室:方形,可分前后墓室,其中后墓室置石椁,帝王墓葬其石椁造型为庑殿式。墓室四壁为弧形结构。唐代上流社会墓室多有壁画。
Ⅸ 唐代墓葬里的棺材是什么样子的和现在有什么区别吗最好能附图,或给出网址
10月12日,江西省玉山县怀玉乡蒋家村一村民在自建房地基下发现一座土坑墓内有一具棺木。通过县博物馆考古人员的清理,发现共有十五件不同种类的珍贵文物并初步判断该棺木为唐代时期。
当天中午,玉山县怀玉乡蒋家村村民罗来驼在建房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地基下有一具大型棺木。
据玉山县文广影视局党委副书记博物馆馆长毛传寿介绍,他们接到报告以后,就立即赶赴现场,在当地政府、派出所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组织人员进行及时的清理,目前出土了一批非常珍贵的文物。
记者在文物清理现场看到,这具棺木呈南北走向,长约3.8米,宽约0.9米,高约1米,不仅棺木体积大,且棺木为一棺一椁结构,较为罕见。考古专家经现场考察后研究决定,先由挖掘机对棺木周边淤泥进行挖掘,再实施手工清理。当晚七点挖掘开始了清淤工作,通过现场开棺后发现了棺木内随葬有大量文物。为切实做好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人员在午夜将出土的棺木及棺内物件运回了指定场所并对出土文物进行了保护处理。此次出土的古文物有青釉四系盘口壶、银发簪、银手镯、木尺、漆木碗、漆木碟,鸾凤菱花镜等共15件。据16日考古专家初步判断棺木及随葬文物为唐代时期。
这批文物玉山县博物馆正在进行保护处理,同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保护
Ⅹ 请问下那个知道唐朝墓砖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图文或字
肃州区卫星地图肃州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酒泉市东部,东经98°12′-99°18′,北纬39°10′-39°59′。它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神农和五帝之一的颛顼辖地,九州之一的古雍州西界,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自西汉置郡、隋代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设肃州以来,更以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闻名遐迩。西凉国曾在这里建都,其后诸多朝代均以此处为省州府地。
一号墓
肃州区果园乡西沟村的几座唐墓,让世人惊异于它的富丽堂皇与精巧典雅。 一号唐墓为青砖砌就,坐北朝南。墓室长为5.23米,深2.46米,是酒泉市较为典型,较有代表性的唐代墓葬。前后室的门洞周围均砌一层券砖,上有平牙砖门楣,门边两侧嵌有浮雕式的画像砖、人物魁伟健壮,形若金刚力士。墓壁墓门都用模印画像砖夹杂素面画砖砌筑,构成了全室上下六面五十余平方米的画面,共用去模印砖和建筑花牙砖1400余块。特别是后室第一层竖砖中镶嵌的十二生肖模印画砖最为引人注目。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至少在汉代已经形成。唐朝时,十二生肖文化便广为流传。该墓中的十二生肖均匀地分布于四面墙壁,每面三幅,按八卦方位中的五行方位顺时针方向排列。从北向东向南向西依次为亥猪、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十二种动物一砖一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紧抓其突出的形体或习性特征,因而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种墓壁装饰,可以看出墓主身份的高贵与唐代星占学的发达,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反映在墓室内的十二神兽文化。 第二层为仿木斗拱图案画砖。另外,仿照地面真实的建筑,在相应的部位都雕刻或镶嵌有柱础、楹柱、斗拱、幔拱,反映出较为高超的建筑艺术。每个楹柱之下的柱础砖画有大力士,瞪目闭口,肌腱发达,体魄健壮,双手上举,两腿半蹲,撑托着整个墓室建筑。 第三层竖砖为仪仗模印砖,约70余块。每块砖上,两位男子装束严谨,骑马前行,画面平和稳健,呈现出安宁祥和的气氛。这一层出行图方向一致,从门右面进入,环视一周从门左面鱼贯而出。 其余几层分别由骑士模印砖和乐伎模印砖组成。其中乐伎砖共52块,分管乐伎画砖与弦乐伎画砖。管乐伎画砖上的两位男子一个吹箫一人吹笛,个个浓眉大眼神态自若。弦乐伎画砖的两位年轻女乐手腰若垂柳,指似削笋,体态轻盈,举止优雅。一位怀抱七弦,以手拨弹,另一位手抚古筝,陶然若醉。 墓室地面铺模印莲花纹铺地方砖,与整个墓室顶部、墙壁、廊柱、门楣相谐相合,浑然一体。身处墓室绝无阴森恐怖之感,只觉富丽堂皇,精巧典雅,弥漫着大唐帝国煌煌赫赫的富阔气息。
编辑本段二三号墓
与一号唐墓相邻不远的二号、三号墓,其形制虽略有差别,也稍嫌粗糙,但也各有奇异之处。特别是墓中的文化艺术符号,例如十二生肖的造型与神态以及给人的感觉已大相迥异。其它模印彩绘画砖均为墓主人的生平故事,内容也颇为简约。以出行为主,每块砖上都有一文一武骑士前后而行。前方甲胄骑士,全副武装十分英武;后者穿文服,马不披甲,与前者相随而行。整个列队从一方进入,环绕墓室一周,从另一方向走出,显得虎虎生威,充分刻划了东与鲜卑拼杀,西与突厥争胜的威仪,也反映了西北地区军队在民族争战中锻炼成长,逐渐形成了甲胄护身、武器毕备、战斗力精强的边防兵队伍。 这种披甲战马的模印画砖,在国内已发掘的各朝各代墓葬中极为罕见。
编辑本段三号墓与一二号墓区别
三号墓与二号墓在建筑结构上大体一致,二者可能为家族墓葬。其模印画砖浮雕较浅,人的面部及马的头部均涂染了色彩,相异于一、二号唐墓。其画技娴熟,线条流畅。墓内画砖内容与二号墓相同,除十二生肖砖以外,均是骑马出行图。马队从墓门两边进入,至墓室北墙正中央会合,再掉转马头原路返回出门而去,大有南征北战、纵横无畏之势。骑士砖亦分为两类。一为文武各骑一马,前武后文,俩人目视前方徐徐前行;一为文武二骑边走边聊的情景。营构出一种祥和安宁的氛围。即使是骑马巡查,此地一隅也还太平,不然何以有这种悠闲神态?
编辑本段四五号墓
四号墓为双室墓,前后左右壁中各设一耳室。照墙高8米,墓底距地表深11米。五号墓为三室墓,墓道长37米,照墙高9.3米,墓底距地表深11.8米。 两墓的墓门上均建有高大的门楼式照墙,照墙上都镶嵌有砖雕、门阙、斗拱、彩绘砖等,装饰达十几层之多。彩绘砖和砖雕内容有鸡首人身、牛首人身、青龙、白虎、蛙人、兽面、龙首,题有“奴婢”二字的画砖等。 墓内的四壁建筑极为考究。墙体砌筑时采用横竖交错的建筑方法,以增强墓室整体结构的牢固性。墓室的总体构造富有代表性,画像构图巧妙,依据了墓内画像砖结构位置的高低表现绘画内容,用前室与后室构成内外不同的活动场面。 墓室内镶嵌彩绘画砖160余块。前室画像砖的内容重点表现农耕、畜牧、炊厨、树林、飞鸟、出行、生活起居等情景。后室画像砖的内容重点表现书册、箱笼与奁盒盛装的珍藏品。
编辑本段四五号墓综述
绘画精美的四、五号画像砖墓,将当时人们最平凡的生产、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是我们完整地认识当时社会的珍贵资料。值得一提的是,砖画内容还比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多民族聚居的社会现实,成为我国民族问题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佐证。
编辑本段评价
西沟的五座墓葬,分属三个时期,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和建筑风格,是集研究和观赏价值于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五座墓的距离很近,参观游览较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