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恐龙一共有多少种分别叫什么
恐龙有9个种类,有肉食龙钟敏类,虚骨龙次亚目,原蜥脚次亚目,蜥脚次亚目,鸟脚亚目,剑龙亚目,甲龙亚目,角龙亚目,肿头龙亚目。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
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恐龙时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阶段,具体介绍如下:
1、三叠纪:约距今2.5亿年至2亿年前,槽齿类爬行动物慢慢发展为最早的恐龙,到三叠纪晚期,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族群了,被称为“恐龙的黎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结束,这次灭绝事件让许多槽齿目动物也都灭绝了,却为恐龙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2、侏罗纪:约公元前1亿9960万年(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前期,因为经历大灭绝,所以各种动植物都非常稀少(属于休养生息的阶段),但恐龙总目一枝独秀,伺机称霸陆地。侏罗纪中晚期以后,恐龙统治地球1.5亿年。
3、白垩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白垩纪恐龙种类达到鼎盛时期,最着名的是霸王龙,白垩纪末发生重大的灭绝事件在地表居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量消失,恐龙完全灭绝,哺乳动物度过了危机,并占领了由恐龙等爬行动物退出的生态环境,迅速进化发展为新的统治者。
2. 恐龙品种大全及图片
恐龙品种大全及图片如下:霸王龙、剑龙、南方巨兽龙、棘龙、地震龙。
1、霸王龙
世界上最大的侏罗纪食草恐龙,身长超过50米,比一条街道还长,走起路来,大地都会震动起来。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
恐龙大约存在于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它是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
3. 恐龙全部的名字和图片
恐龙是出现于中生代多样化优势陆栖脊椎动物。“恐龙”一词是日本生物学家对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恐蜴)的翻译,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恐龙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主张它们应该分类于同一纲之内。
恐龙(不包含鸟类)是群生存于陆地上的主龙类爬行动物,四肢直立于身体之下,而非往两旁撑开。许多史前爬行动物常被一般大众非正式地认定是恐龙,例如:翼手龙、鱼龙、蛇颈龙、沧龙、盘龙类(异齿龙与基龙)等,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龙。
恐龙图片大全
有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0.66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时,正值恐龙生态系统较脆弱时期,遭遇小行星碰撞所致的环境巨变,“糟糕运气”的恐龙走向灭绝。
恐龙真正分类包含了霸王龙(暴龙)、上龙、棘龙、梁龙、雷龙、翼龙、鲨齿龙、三角龙、剑龙。
1.霸王龙(暴龙)
霸王龙,又名暴龙,属暴龙科中的一种,名字的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是史上最庞大的肉食性动物之一和最着名的食肉恐龙,它是恐龙中生存年代最晚的种类之一,体长12~14米,最长15米。平均臀部高度3.6米,最高4.1米。平均高度5.1米,最高6米(从地面至头部)。平均体重9吨,最重14.85吨,头部1·55米。咬合力居陆地生物和食肉恐龙第一(咬合力可达20吨),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
霸王龙(暴龙)
霸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以及墨西哥,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加广泛,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也是陆地史上已知的最强的食肉动物。
霸王龙(暴龙)
起源发现
1902年,美国一位恐龙化石采集家巴纳姆·布朗在美国蒙大拿州的黑尔溪发现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动物骨骼,当时他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之后的两个夏天,他相继从坚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于骨头相当沉重,于是他制造了一种用马匹拖拉的专用雪橇,这才把骨头运到附近的公路。他所发现的是第一具霸王龙的骨骸。
霸王龙(暴龙)
1910年,巴纳姆·布朗率领的考察队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内的红鹿河峡谷开始了大规模的采集。布朗在那里找到了保护得极为完好的戟龙、盔龙和尖角龙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龙皮肤化石。
霸王龙(暴龙)
在纽约博物馆中,布朗的老板奥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为霸王龙的动物公诸于世,在安装骨架的同时,布朗和奥斯本以模型重塑霸王龙生前的风采,但是他们无法把重达两吨的骨头组合成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灵巧如鸟的巨兽”,他们只好将他组合成直立而迟钝的模样。
霸王龙(暴龙)
2013年12月25日,英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一块霸王龙耻骨化石,这是有证据显示霸王龙也曾经生活在南半球大陆上。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这块化石非常特别,确信于霸王龙。它长约30厘米,出土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恐龙湾,形状类似一根两端膨胀的杆,其中一端扁平,另一端呈靴状。
霸王龙(暴龙)
4. 史上最强十大食肉恐龙(排名第一名图片)
第一名:霸王龙(即雷克斯暴龙)
霸王龙
霸王龙又名暴龙是最强大的恐龙,霸王龙的听觉、嗅觉、视觉都超级灵敏,长而锋利的牙齿仿若刻刀非常锋利。从平均体长上看大部分食肉恐龙都能超过霸王龙,但它们的体重通常只有霸王龙的50%至78%。在食肉恐龙中只有蛮龙和魁纣龙的体重能达到或接近霸王龙的90%。霸王龙平均体长12.2米,最长15米,平均体重8吨,最重14.85吨。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最高臀部高度约5.2米平均头高约6米,最高头高6.72米。体型仅次于棘龙,是第二大的食肉恐龙。
霸王龙
体型庞大的霸王龙咬合力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万牛顿-24万牛顿。在美国发现的三角龙化石,一只额角被霸王龙咬断。而另一只埃德蒙顿龙也有相似的证据,尾巴上被霸王龙撕下来一大块肉。霸王龙是霸王龙科中最大的,霸王龙的拉丁学名是意为[残暴的蜥蜴之王]。
霸王龙生存于距今6850万年至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美国、加拿大。是白垩纪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唯一的非鸟类恐龙。
霸王龙是最残暴也是最着名的恐龙。爬行动物只要不死,就会一直生长,但霸王龙超过19岁之后它们就不会再变高变长,它的骨骼只会越变越粗壮。别看霸王龙前肢短小,但是每个前肢可以举起400公斤的重物。在电影《侏罗纪公园III》中,棘龙打败了霸王龙,但如果霸王龙和棘龙真的打上一架,棘龙获胜的可能性非常小。
霸王龙不仅仅出现于电影,在书籍中也常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如《霸王龙兄弟》、《与古生物同行》、《恐龙之最》、《恐龙大战》中都出现过霸王龙的身影。
霸王龙的头部长约1.55米,与成年人的身高差不多。霸王龙拥有如此庞大的头颅,自然牙齿也不会太小。它们的口中布满了60颗25厘米至37厘米的牙齿。霸王龙的牙齿呈圆锥形,且弯曲,边缘还带有锯齿,可以轻易咬碎任何动物的骨头。有人认为霸王龙是个积极的掠食者,还有人认为霸王龙是吃腐肉的,但是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霸王龙既是腐食者也是掠食者。雷克斯霸王龙要忙着捕食猎物,为了维持生活,如此庞大的肉食恐龙,每天不得不吃掉两个人那么重的食物呢。霸王龙的牙齿和其它食肉恐龙不同,霸王龙的牙齿是圆锥形的,这就是它们为什么可以轻易咬碎骨头的原因。
第二名:异特龙
异特龙
到侏罗纪晚期,恐龙世界在不断变化,巨型食肉恐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异特龙就是其中一种。异特龙的很多骨头都是中空的,与现代多数鸟类相似。异特龙的前肢比霸王龙更大,而且手上长有三个指爪,非常锋利。异特龙是侏罗纪恐龙中的代表性恐龙。它们的爪子可以轻易撕开猎物的皮肤,也可以从猎物身上下它们头上长有明显的肉冠,但是并不像双脊龙那样脆弱,相反却很坚硬。这种特殊的肉冠,可能是为了帮异物龙遮蔽太阳的光线,使他们看得更清。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异特龙这种强大的巨型食肉恐龙竟然很少在影视作品出现。侏罗纪公园三部曲和侏罗纪世界I中都没有异特龙的身影,直到侏罗纪世界II上映,异特龙才在影院的屏幕上出现。
1877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异特龙被发现后,这块恐龙化石竞习者中非常有人气,在世界上非常有人气的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中以超过178万美元价格被卖出。
异特龙
科学家们都很怀疑这样巨型的食肉动物是否能够快速奔跑,或是能够追击、抓住迅速移动的猎物。尽管它的后肢强壮有力,人们仍然怀疑它的奔跑速度是否能够超过30千米/小时。但是后来,研究表明异特龙的速度竟然达到35-55千米/小时,这个速度在大型食肉恐龙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从一些遗骸上可以看出,异特龙在捕猎时可能经常遭到猎物的反击并且受伤。
异特龙又名跃龙、异龙,平均体长8米,最长12米;平均体重:1吨,最大4吨。它们不是体形最大的食肉恐龙,但可能是体形最匀称的。异特龙是群居动物,它们的战术分为两种,第一种战术是围住猎物,不让猎物逃跑,最终让猎物体力不支而死。第二种战术是每只异特龙都上前咬上一口,让猎物失血过多而死。异特龙的拉丁学名是Allosaurus意为[非同一般的蜥蜴]只有一只成年的异特龙和一只受重伤的霸王龙(成年)才有50%的胜算。
异特龙虽然速度比霸王龙快,但是智商、咬合力却没有霸王龙高,因此在和霸王龙的对决中,异特龙绝对占不了上风。
第三名:鲨齿龙
鲨齿龙
鲨齿龙又名望齿龙,意为“长有鲨鱼牙齿的蜥蜴”。鲨齿龙平均体长11米,最长14米。平均体重6吨,最大体重10吨。鲨齿龙的中文学名是:撒哈拉鲨齿龙。这是因为它们的化石发现在撒哈拉沙漠。它们的速度可达32千米/小时。牙齿锋利形似刀片,用于切割,可以轻易撕下一大块肉。鲨齿龙的脑袋虽然比霸王龙的大,但智商却只有霸王龙的一半。
鲨齿龙是第四大的食肉恐龙。鲨齿龙可以单独杀死一只潮汐龙幼仔。虽然它(潮汐龙)还是幼仔,但体形却不小,所以鲨齿龙能单独杀死它,已经是精兵中的精兵了。如果鲨齿龙成群结队地行走,就连体形庞大的潮汐龙也不是它们的对手。
鲨齿龙
在鲨齿龙生活的时代和地区还有一种非常强大的食肉恐龙,它就是棘龙。一些化石证据表明,它和棘龙发生过一场生死搏斗,并且战胜了棘龙。
鲨齿的拉丁学名是:Carcharodontosaurus. 翻译过来就是:长着鲨鱼牙齿的蜥蜴。确实鲨齿龙的牙齿类似现代的噬人鲨。鲨齿龙的牙齿长达10厘米虽然没有霸王龙的牙齿大,但是鲨齿龙的牙齿用于切割是非常方便的。这是因为鲨齿龙的牙齿类似刀片而且非常锋利。拥有这样牙齿的鲨齿龙就可以像霸王龙称霸北美一样称霸非洲。
第四名:棘龙
棘龙
至今人类对棘龙知之甚少,这是因为最完整的棘龙骨架在二战时期被盟军摧毁,而这之后发现的棘龙骨架也都支离破碎。棘龙平均体长16米,平均体重12吨,最大体重18吨,最大体长20米,棘龙已经赶超了所有的食肉恐龙,把霸王龙、鲨齿龙、异特龙、蛮龙这些巨型食肉恐龙甩在身后。棘龙的背部有一个帆状物,这个帆状物可以调节体温、吸引异性、威胁对手。但这个帆也成了棘龙的要害,如果其它的食肉恐龙咬住了棘龙的帆,棘龙就很难用自己的嘴和爪子攻击对手,只能知难而退。棘龙的咬合力最大,可达5吨,掌击力也是最大,可达9吨。
棘龙
谁都不会想到棘龙这个庞大的食肉恐龙竟然是两栖恐龙。它人一天的大半时间都待在水里,晚上会爬到岸上休息。棘龙的食物是一种叫锯鳐的鱼类。但是不要以为棘龙吃鱼就不危险。它们可能会去猎食当时的一种鸭嘴恐龙–豪勇龙,它们可是棘龙最喜欢的食物。
第五名:蛮龙
蛮龙
蛮龙又名野蛮龙、蛮王龙,蛮龙属于巨齿龙科。它们的最大咬合力可达15吨。仅次于霸王龙是咬合力第二大的恐龙。可见蛮龙的实力不是吹的,有古生物学家发现,有异特龙被蛮龙杀死并吃掉的化石证据,这可以证明:蛮龙的单体战斗力已经超过了一只异特龙。但是如果两只异特龙和一只蛮龙大战一场的话,蛮龙赢的可能性只有5%.
蛮龙的粗壮程度仅次于魁纣龙,是除霸王龙外第二粗壮的食肉恐龙。
蛮龙
蛮龙的食物是大型的蜥脚恐龙和剑龙。蛮龙和霸王龙在血缘上相差很远,在时间上比霸王龙早了7000万年,在食物链上,蛮龙也只能排在同时期食肉恐龙的第二位。
蛮龙的体长是12至14米,是当时体型最大的食肉恐龙。蛮龙的前肢发达并长着大大的三个趾爪:第一趾最大,而且向内弯曲;第二趾也是弯曲的;而最小的第三趾最灵活,可往内侧、外侧摆动。
蛮龙狩猎的时候,可以用爪子直接抓住猎物的背部,将猎物大幅度拉近。然后再用嘴撕咬猎物。也可以先用大嘴咬住猎物,再用前肢拉近猎物,然后用趾爪在猎物身上划出致命的伤口。
第六名:
南方巨兽龙
南方巨兽龙又名巨兽龙、南巨龙。生存于现代的阿根廷,以阿根廷龙为食。它们会先包围阿根廷龙,然后每只巨兽龙从阿根廷龙身上撕下一块肉,使阿根廷龙失血过多而死。南方巨兽龙的平均体长可达十米。最大体长可达13.8米。
南方巨兽龙的身体比其它巨型食肉恐龙的身体都要矮一些,这是为了在长时间追击过程中不会摔倒。但这也限制了它们的奔跑速度。研究显示,南方巨兽龙的奔跑速度是40千米/小时,竟然还没有比自己体重更重的霸王龙的速度快。但这个速度追逐行动迟缓的阿根廷龙是没有问题的。
南方巨兽龙被一些影视作品和书籍夸大成比霸王龙还大的恐龙,但实际上,南方巨兽龙并没有霸王龙大。南方巨兽龙的体重是7至12吨。它们进化出如此庞大的体形,可能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体形不要跟猎物的体形差距太大。
南方巨兽龙
有些人认为南方巨兽龙是比霸王龙还厉害的恐龙。但事实证明南方巨兽龙在真正的恐龙世界中,实力只能排在第六名。
南方巨兽龙的祖先是侏罗纪的王者:异特龙。南方巨兽龙在进化的过程中只重视了体形和牙齿的演化,忽视了智力、视力和反应力的发展。它的大脑容量只有霸王龙的一半,这使它们没有能力改变狩猎方法,应对白垩纪晚期出现的速度、视力和反应力都很好的小型和大型植食恐龙。
在阿根廷龙灭绝后,南方巨兽龙也灭绝了。
第七名:诸城暴龙
诸城暴龙
诸城暴龙是生活于白垩纪晚期的大型暴龙类恐龙,平均体长约11米,平均体重约8吨。最大体长13米,最大体重11吨。在暴龙科中,体型仅次于霸王龙,是第二大的暴龙科恐龙。
诸城暴龙是生活在中国的暴龙科恐龙。因为其发现地位于中国山东的诸城,所以得名诸城暴龙。
诸城暴龙是亚洲发现、跟霸王龙最亲缘关系的恐龙。它的食物主要有山东龙和小贵族龙。
诸城暴龙的模式种是巨型诸城暴龙。
诸城暴龙
诸城暴龙的前肢比霸王龙略长且略为粗壮。诸城暴龙的嘴里密布着许多牙齿,数量达60颗以上,为诸城暴龙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咬合力,可以轻松咬断猎物的骨头。
诸城暴龙的猎食方式可能与近亲霸王龙相似:会先用头部将猎物撞倒,然后用嘴巴给猎物致命一击。诸城暴龙不像有些影视作品上的形象一样没有羽毛,它们其实是长有羽毛的–这可能是为了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保暖。
诸城暴龙的腿部肌肉非常强壮,这给它提供了很快的速度,在捕食过程中可以轻松追上猎物。这样的结构让它的实力在所有恐龙中排名第七。
第八名:奥沙拉龙
奥沙拉龙
奥沙拉龙属于棘龙科。背上有棘龙一样的帆,从外观上看奥沙拉龙就像一只缩小版的棘龙。奥沙拉龙主要以腐肉及鱼类为食。在旱季,它们也会猎食其他恐龙
奥沙拉龙
奥沙拉龙的牙齿与其他棘龙科恐龙相似,呈圆锥形。头部较长,与棘龙相似。奥沙拉龙拥有非常大的前肢,可能是用来捉鱼的。至今只发现了两块奥沙拉龙的骨骼化石,所以古生物学家知之甚少。
很多关于奥沙拉龙的知识也只是推测。
第九名:迅猛龙
迅猛龙
迅猛龙是白垩纪晚期分布于蒙古和中国内蒙古的驰龙科恐龙。它们并不像电影中那样没有羽毛,相反迅猛龙的身上布满羽毛。这可能是为了保暖,但却不能飞翔。
最着名的迅猛龙化石是一具被称为“搏斗中的恐龙”的化石,这是一枚迅猛龙和原角龙搏斗的化石。研究人员推测,它们可能是遭遇了沙尘暴。迅猛龙身长约2米,体重约15千克。在恐龙中,这个个头并不算大。
迅猛龙的脚上长有所有驰龙产恐龙都有的“镰刀爪”。在捕猎的时候这个爪子可能是用来让迅猛龙跳到猎物身上牢牢抓住猎物的;也可能是迅猛龙在猎物身上制造伤口、使猎物失血过多而死用的。
迅猛龙
迅猛龙拉丁学名是Velociraptor 翻译成中文就是“敏捷的盗贼”。迅猛龙的中文学名是“伶盗龙”。迅猛龙的别名还有:快盗龙、疾走龙、速龙。
迅猛龙的奔跑速度可达56千米/小时,可以猎食当时的似鸡龙。
像迅猛龙这样的群体捕猎者就连当时的顶级掠食者特暴龙也会变成它们的食物。可见迅猛龙在食物链的顶级捕食者地位。
第十名:特暴龙
特暴龙
特暴龙身长约7.4-12米。它们属于暴龙科,拉丁学名:Tarbosaurus.
因为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很多特暴龙化石,所以对特暴龙研究得比较多。特暴龙化石发现于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
特暴龙的头很大,颈部呈S形弯曲,尾巴在多数情况下会水平抬起。它们的前肢是暴龙科中最短小的,比霸王龙的还要小,根本没有用处。特暴龙的体重约6-8吨。特暴龙并不像霸王龙那样有双眼视觉,它只有单眼视觉,不能向正前方看,特暴龙虽然有每小时32千米的速度,但它们很少跑这么快,因为一旦摔倒就很难再爬起来。
特暴龙
特暴龙通常捕食鸭嘴龙或角龙类恐龙。它们生存于白垩纪与霸王龙生存于同一时代。特暴龙有时也会在电影中出现。如:韩国拍摄的《特暴龙历险记》和中国拍摄的《恐龙王》。在小说中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如《特暴龙生死录》等。
5. 恐龙一共有多少种(最好有图片)
Late Triassic---晚三叠世
始盗龙(Eoraptor)
南十字龙(Staurikosaurus)
艾雷拉龙(Herrerasaurus)
盒龙(Caseosaurus)
钦迪龙(Chindesaurus)
瓜巴龙(Guaibasaurus)
阿里瓦龙(Aliwalia)
艾沃克龙(Alwalkeria)
跳龙(Saltopus)
原鸟(Protoavis)
中国龙(Sinosaurus)
棘鳄龙(Spinosuchus)
迅足龙(Velocipes)
北极龙(Arctosaurus)
长鳄龙(Dolichosuchus)
哥斯拉龙(Gojirasaurus)
敏捷龙(Halticosaurus)
翼椎龙(Pterospondylus)
苏牟龙(Shuvosaurus)
理理恩龙(Liliensternus)
原美颌龙(Procompsognathus)
腔骨龙(Coelophysis)
腔尾龙(Coelurosaurus)
真腔骨龙(Eucoelophysis)
坎普龙(Camposaurus)
恶魔龙(Zupaysaurus)
里澳哈龙(Riojasaurus)
敏龙(Longosaurus)
黑丘龙(Melanorosaurus)
卡米洛特龙(Camelotia)
板龙(Plateosaurus)
黑水龙(Unaysaurus)
槽齿龙(Thecodontosaurus)
鼠龙(Mussaurus)
伊森龙(Isanosaurus)
优肢龙(Euskelosaurus)
莱森龙(Lessemsaurus)
农神龙(Saturnalia)
爱珍多龙(Azendohsaurus)
土巴龙(Thotobolosaurus)
吕勒龙(Ruehleia)
鞍龙(Sellosaurus)
贝里肯龙(Blikanasaurus)
科罗拉多斯龙(Coloradisaurus)
雷前龙(Antetonitrus)
特髅龙(Tecovasaurus)
科龙(Technosaurus)
雷留图龙(Revueltosaurus)
卢西亚诺龙(Lucianosaurus)
高尔顿龙(Galtonia)
北京鸭龙(Pekinosaurus)
皮萨诺龙(Pisanosaurus)
早侏罗世---Early Jurassic-------
大椎龙(Massospondylus)
禄丰龙(Lufengosaurus)
许氏禄丰龙(L. huenei)
巨型禄丰龙(L. magnus)
云南龙(Yunnanosaurus)
金山龙(Jingshanosaurus)
金沙江龙(Chinshakiangosaurus)
易门龙(Yimenosaurus)
近蜥龙(Anchisaurus)
兀龙(Gyposaurus)
砂龙(Ammosaurus)
尼亚萨龙(Nyasasaurus)
哥打龙(Kotasaurus)
火山齿龙(Vulcanodon)
珙县龙(Gongxianosaurus)
昆明龙(Kunmingosaurus)
武定昆明龙(K. wudingensis)
资中龙(Zizhongosaurus)
欧姆殿龙(Ohmdenosaurus)
巨脚龙(Barapasaurus)
大冲龙(Dachongosaurus)
澜沧江龙(Lancanjiangosaurus)
峨山龙(Oshanosaurus)
邹达龙(Tazoudasaurus)
里阿斯龙(Liassaurus)
米鲁龙(Merosaurus)
萨尔崔龙(Saltriosaurus)
斯基龙(Segisaurus)
快足龙(Podokesaurus)
合踝龙(Syntarsus)
丹达寇龙(Dandakosaurus)
肉龙(Sarcosaurus)
芦沟龙(Lukousaurus)
冰脊龙(Cryolophosaurus)
双脊龙(Dilophosaurus)
中国双脊龙(D. sinensis)
法布尔龙(Fabrosaurus)
工部龙(Gongbusaurus)
莱索托龙(Lesothosaurus)
异齿龙(Heterodontosaurus)
鹤龙(Geranosaurus)
滇中龙(Diachongosaurus)
肢龙(Scelidosaurus)
小盾龙(Scutellosaurus)
大地龙(Tatisaurus)
奥氏大地龙(T. oehleri)
峨山龙(Eshanosaurus)
卞氏龙(Bienosaurus)
葡萄牙龙(Lusitanosaurus)
莫阿大学龙(Emausaurus)
-----Middle Jurassic---中侏罗世----
大龙(Magnosaurus)
美扭椎龙(Eustreptospondylus)
开江龙(Kaijiangosaurus)
皮亚尼兹基龙(Piatnitzkysaurus)
扭椎龙(Streptospondylus)
沃克龙(Walkersaurus)
巨齿龙(Megalosaurus)
杂肋龙(Poekilopleuron)
宣汉龙(Xuanhanosaurus)
气龙(Gasosaurus)
澳洲盗龙(Ozraptor)
皮尔逖龙(Piveteausaurus)
原角鼻龙(Proceratosaurus)
髂鳄龙(Iliosuchus)
嘉陵龙(Chialingosaurus)
华阳龙(Huayangosaurus)
盐都龙(Yansaurus)
多齿盐都龙(Y.multidens)
鸿鹤盐都龙(Y.hongheensis)
央齿龙(Cardiodon)
微齿牙(Microdontosaurus)
酋龙(Datousaurus)
蜀龙(Shunosaurus)
李氏蜀龙(S. lii)
川街龙(Chuanjiesaurus)
拉伯龙(Lapparentosaurus)
颌龙(Protognathus)
原颌龙(Protognathosaurus)
瑞拖斯龙(Rhoetosaurus)
特维尔切龙(Tehuelchesaurus)
杏齿龙(Amygdalodon)
弗克海姆龙(Volkheimeria)
巴塔哥尼亚龙(Patagosaurus)
鲸龙(Cetiosaurus)
峨眉龙(Omeisaurus)
天府峨嵋龙(O. tianfuensis)
罗泉峨嵋龙(O. luoquanensis)
似鲸龙(Cetiosauriscus)
文雅龙(Abrosaurus)
巴蜀龙(Bashunosaurus)
达玛拉龙(Damalasaurus)
亚特拉斯龙(Atlasaurus)
晓龙(Xiaosaurus)
灵龙(Agilisaurus)
-------Late Jurassic---晚侏罗世
盘足龙(Euhelopus)
美丽龙(Klamelisaurus)
天山龙(Tienshanosaurus)
简棘龙(Haplocanthosaurus)
汤达鸠龙(Tendaguria)
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合川马门溪龙(M. hochuanensis)
安岳马门溪龙(M. anyueensis)
广元马门溪龙(M.guangyuanensis)
杨氏马门溪龙(M. youngi)
蝴蝶龙(Hudiesaurus)
双腔龙(Amphicoelias)
露丝娜龙(Losillasaurus)
叉龙(Dicraeosaurus)
丁赫罗龙(Dinheirosaurus)
难觅龙(Dyslocosaurus)
糙节龙(Dystrophaeus)
春雷龙(Suuwassea)
迷惑龙(Apatosaurus)
雷龙(Brontosaurus)
原雷龙(Eobrontosaurus)
重龙(Barosaurus)
梁龙(Diplodocus)
重梁龙(Dystylosaurus)
地震龙(Seismosaurus)
超龙(Supersaurus)
巨超龙(Ultrasauros)
劳尔哈龙(Lourinhasaurus)
圆顶龙(Camarasaurus)
鲁钝龙(Morosaurus)
巧龙(Bellusaurus)
沟椎龙(Bothriospondylus)
公平龙(Ischyrosaurus)
腕龙(Brachiosaurus)
长颈巨龙(Giraffatitan)
詹尼斯龙(Janenschia)
川东虚骨龙(Chuandongocoelurus)
中国虚骨龙(Sinocoelurus)
格西龙(Ngexisaurus)
展尾龙(Teinurosaurus)
轻巧龙(Elaphrosaurus)
角鼻龙(Ceratosaurus)
中棘龙(Metriacanthosaurus)
雷盗龙(Brontoraptor)
艾德玛龙(Edmarka)
蛮龙(Torvosaurus)
马什龙(Marshosaurus)
单脊龙(Monolophosaurus)
卢雷亚楼龙(Lourinhanosaurus)
中华盗龙(Sinraptor)
和平中华盗龙(S.hepingensis)
永川龙(Yangchuanosaurus)
上游永川龙(Y. shangyouensis)
和平永川龙(Y. heping)
四川龙(Szechuanosaurus)
腔躯龙(Antrodemus)
怀俄明盗龙(Wyomingraptor)
异特龙(Allosaurus)
食蜥龙(Saurophagus)
食蜥王龙(Saurophaganax)
伯齿龙(Beelemodon)
嗜鸟龙(Ornitholestes)
虚骨龙(Coelurus)
美颌龙(Compsognathus)
古老翼鸟龙(Palaeopteryx)
树息龙(Epidendrosaurus)
擅攀鸟龙(Scansoriopteryx)
始祖鸟(Archaeopteryx)
史托龙(Stokesosaurus)
祖母暴龙(Aviatyrannis)
剖齿龙(Koparion)
侦察龙(Nuthetes)
剑龙(Stegosaurus)
沱江龙(Tuojiangosaurus)
似花君龙(Paranthodon)
勒苏维斯龙(Lexovisaurus)
重庆龙(Chungkingosaurus)
钉状龙(Kentrosaurus)
锐龙(Dacentrurus)
营山龙(Yingshanosaurus)
芒康龙(Monkonosaurus)
皇家龙(Regnosaurus)
碗状龙(Craterosaurus)
昌都龙(Changtusaurus)
巨刺龙(Gigantspinosaurus)
弯龙(Camptosaurus)
龙爪龙(Draconyx)
三巴龙(Sanpasaurus)
尾椎龙(Caudocoelus)
墙骨龙(Tichosteus)
叶牙龙(Phyllodon)
橡树龙(Dryosaurus)
奥斯尼尔龙(Othnielia)
德克林龙(Drinker)
侏儒龙(Nanosaurus)
迈摩尔甲龙(Mymoorapelta)
怪嘴龙(Gargoyleosaurus)
龙胄龙(Dracopelta)
颌锯齿龙(Priodontognathus)
藏匿龙(Cryptosaurus)
沟牙龙(Alocodon)
三尖齿龙(Trimucrodon)
棘齿龙(Echinodon)
早白垩世---Early Cretaceous-------
西风龙(Zephyrosaurus)
棱齿龙(Hypsilophodon)
禽龙(Iguanodon)
穆塔布拉龙(Muttaburrasaurus)
无畏龙(Ouranosaurus)
马鬃龙(Equijubus)
高吻龙(Altirhinus)
南阳龙(Nanyangosaurus)
沉龙(Lursaurus)
康纳龙(Kangnasaurus)
荒漠龙(Valdosaurus)
福井龙(Fukuisaurus)
锦州龙(Jinzhousaurus)
腱龙(Tenontosaurus)
原巴克龙(Probactrosaurus)
雷利诺龙(Leaellynasaura)
阿特拉斯科普柯龙(Atlascopcosaurus)
丝路龙(Siluosaurus)
快达龙(Qantassaurus)
闪电兽龙(Fulgurotherium)
热河龙(Jeholosaurus)
孔椎龙(Thecospondylus)
宣化龙(Xuanhuasaurus)
狭盘龙(Stenopelix)
林龙(Hylaeosaurus)
棘甲龙(Acanthopholis)
加斯顿龙(Gastonia)
顶盾龙(Stegopelta)
轮状龙(Tyreophorus)
雕齿甲龙(Glyptodontopelta)
装甲龙(Hoplitosaurus)
多刺甲龙类群(Polacanthids)
多刺甲龙(Polacanthus)
重装甲龙(Sauroplites)
戈壁龙(Gobisaurus)
沙漠龙(Shamosaurus)
敏迷龙(Minmi)
天池龙(Tianchisaurus)
雪松甲龙(Cedarpelta)
祖尼角龙(Zuniceratops)
古角龙(Archaeoceratops)
朝阳龙(Chaoyangsaurus)
辽宁角龙(Liaoceratops)
红山龙(Hongshanosaurus)
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中国鹦鹉嘴龙(P.sinen.)
梅莱营鹦鹉嘴龙(P.meileyingensis.)
乌尔禾龙(Wuerhosaurus)
胜山龙(Katsuyamakensaurus)
查干诺尔龙(Nurosaurus)
约巴龙(Jobaria)
极龙(Ultrasaurus)
亚洲龙(Asiatosaurus)
奥古斯丁龙(Agustinia)
蒙古龙(Mongolosaurus)
尼日尔爾尔龙(Nigersaurus)
伊斯的利亚龙(Histriasaurus)
雷尤守龙(Rayososaurus)
雷巴齐斯龙(Rebbachisaurus)
利迈河龙(Limaysaurus)
阿马加龙(Amargasaurus)
亚马逊龙(Amazonsaurus)
釜庆龙(Pukyongosaurus)
江山龙(Jiangshanosaurus)
软骨龙(Chondrosteosaurus)
阿拉果龙(Aragosaurus)
畸形龙(Pelorosaurus)
澳洲南方龙(Austrosaurus)
鸟面龙(Ornithopsis)
毒瘾龙(Venenosaurus)
星牙龙(Astrodon)
优腔龙(Eucamerotus)
侧空龙(Pleurocoelus)
索诺拉龙(Sonorasaurus)
波塞东龙(Sauroposeidon)
雪松龙(Cedarosaurus)
高龙(Aepisaurus)
阿尔哥龙(Algoasaurus)
齐碎龙(Clasmodosaurus)
朱特龙(Iuticosaurus)
丘布特龙(Chubutisaurus)
大尾龙(Macrurosaurus)
怪味龙(Tangvayosaurus)
布万龙(Phuwiangosaurus)
潮汐龙(Paralititan)
戈壁巨龙(Gobititan)
安第斯龙(Andesaurus)
马拉维龙(Malawisaurus)
顶棘龙(Altispinax)
簧椎龙(Calamospondylus)
首都龙(Capitalsaurus)
恩巴龙(Embasaurus)
阴龙(Inosaurus)
加贺龙(Kagasaurus)
胜山龙(Katsuyamasaurus)
秋田龙(Wakinosaurus)
沃格特鳄龙(Walgettosuchus)
克拉玛依龙(Kelmayisaurus)
原恐齿龙(Prodeinodon)
棘椎龙(Spinostropheus)
小力加布龙(Ligabueino)
比克尔斯棘龙(Becklespinax)
威尔顿盗龙(Valdoraptor)
更多请见
http://www.dinosaur.net.cn/museum/default.htm
6. 恐龙的种类与图片
1、霸王龙
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
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两个有效种:褶皱三角龙、究竟三角龙,但还有其他属被命名。三角龙也是最着名的恐龙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欢迎的恐龙。
7. 恐龙的图片和资料
恐龙,是一度主宰过地球的爬行动物。目前查明已知恐龙种类约800多种,形状分成两大类,即龙盘目和鸟盘目恐龙。其中,有吃素的,有吃肉的;有的笨钝,有的灵活;有的在陆地爬行,有的跳跃奔走,有的腾空而飞。近几年来,一股挖掘、研究和开发恐龙的热潮已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并且已经引起了生物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乃至哲学家的高度关注。8. 世界上所有恐龙的图片及名称
恐龙总目
[ Class Dinosauria(Owen),1841 ]
蜥臀目
[ Order Saurischia Seeley, 1888 ]
兽脚亚目
Suborder Theropoda Marsh, 1881
虚骨龙次亚目
Infraorder Coelurosauria Huene, 1914
迅足龙科Family Podokesauridae Huene, 1914
⊙尹氏芦沟龙 Lukousaurus yini Young, 1848
虚骨龙科 Family Coeluridae Marsh, 1881
⊙破碎中国虚骨龙 Sinocoelurus fragilis Young, 1942
⊙原始川东虚骨龙 Chuandongocoelurus primitivus He, 1984
似鸟龙科Family Ornithomimidae Marsh, 1890
⊙亚洲古似鸟龙Archaeornithomimus asiatiicus(Gilmore, 1933)Russell, 1972
窃蛋龙科Family Oviraptoridae Barshold, 1976
⊙嗜角窃蛋龙Oviraptor philoceratop Osborn, 1924
驰龙科Family Dromaeosauridae Mattew et Brown, 1922
⊙艾里克敏捷龙Phaedrolosaurus ilikensis Dong, 1973
⊙小巧吐谷鲁龙 Tugulusaurus faciles Dong, 1973
⊙蒙古疾走龙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 Osborn, 1924
⊙ 伤齿龙科
肉食龙次亚目
Infraorder Carnosauria von Huene, 1920
巨齿龙科 Family Megalosauridae Huxley, 1870
⊙三叠中国龙Sinosaurus triassicus Young, 1948
⊙中国只脊龙Dilophosaurus sinensis Hu, 1992
⊙建设气龙 Gasosaurus constructus Dong et Tang, 1985
⊙七里峡宣汉龙Xuanhanosaurus qilixiaensis Dong, 1984
异特龙科 Family Allosauridae Marsh, 1879
⊙上游永川龙 Yangchuanosaurus shangyouensis Dong et. al., 1978
⊙巨型永川龙 Yangchuanosaurus magus Dong et. al., 1983
⊙甘氏四川龙 Szechuanosaurus campi Young, 1942
⊙石油克拉玛依龙 Kelmayisaurus petrolicus Dong, 1973
⊙大水沟吉兰龙 Chilantaisaurus tashikouensis Hu, 1964
⊙毛儿图吉兰泰龙 Chiantaisaurus maortuensis Hu, 1964
⊙浙江吉兰泰龙 Chilantaisaurus zhejiangensis Dong, 1979
⊙破碎金刚口龙 Chingkankousaurus fragilis Young, 1958
⊙广西原恐齿龙 Prodeinodon Kwangshiensis Hou et. al., 1975
鄯善龙科 Family Shanshanosauridae Dong, 1977
⊙火焰山鄯善龙 Shanshanosaurus huoyanshanensis Dong, 1977
暴龙科Family Tyrannosauridae Osborn, 1905
⊙威肋阿尔伯脱龙 Albertosaurus periculosus Riabinin, 1930
⊙奥氏鹰龙 Alectrosaurus olseni Gilmore, 1933
?谚锎ū┝? Tyrannosaurus luanchuanensis Dong, 1979
⊙霸王龙相似种 Tyrannosaurus cf. T. rex Hu, 1973
⊙特暴龙未定种 Tarbosaurus sp. Maleev, 1955
蜥脚形亚目
Suborder Sauropodomorpha von Huene, 1932
原蜥脚次亚目
Infraorder Prosauropoda von Huene, 1920
板龙科Family Platesauridae Marsh, 1895
⊙许氏禄丰龙 Lufengosaurus huenei Young, 1941
⊙巨型禄丰龙 Lufengosaurus magnus Young, 1947
云南龙科 Family Yunnanosauridae Young, 1942
⊙黄氏云南龙 Yunnanosaurus huangi Young, 1942
⊙巨硕云南龙 Yunnanosaurus magnus Young, 1947
近蜥龙科 Family Anchisauridae Marsh, 1885
⊙中国近蜥龙(兀龙)Anchisaurus(Gyposaurus) sinensis Young, 1941
美兰龙科 Family Melanrosauridae von Huene, 1929
⊙中和金沙江龙 Chinshakiangosaurus zhongheensis Elaao, 1956
蜥脚次亚目
Infraorder Sauropoda Marsh, 1878
圆顶龙科 Family Camarasauridae Cope, 1877
蜀龙亚科 Subfamily Shunosaurinae Mclntosh, 1990
⊙武定昆明龙 Kunmingosaurus wudingensis Zhao, 1985
⊙炎齿原颌龙 Protognathosaurus oxyodon(Zhang, 188) Olshevsky, 1991
⊙岳氏三巴龙 Sanpasaurus yoai Young, 1944
⊙船城资中龙 Zizhongosaurus chuanchengensis Dong et al., 1983
⊙李氏蜀龙 Shunosaurus lii Dong, et. al., 1983
似鲸龙亚科 Subfamily Cetiosaurinae Ly dekker, 1888
⊙巴以酋龙 Datousaurus bashanensis Dong et Tang, 1984
巧龙亚科 Subfamily Bellusaurinae Dong, 1986
马门溪龙科 Family Mamenchisauridae Young et Chao, 1972
马门溪龙亚科 Subfamily Mamenchisaurinae Dong, 1992
峨嵋龙属Genus Omeisaurus Young, 1939
⊙荣县峨嵋龙 Omeisaurus junghsiensis Young, 1939
⊙斧溪峨嵋龙 Omeisaurus fuxiensis Dong et. al., 1983
⊙天府峨嵋龙 Omeisaurus tianfuensis He et. al., 1984
⊙罗泉峨嵋龙 Omeisaurus luoquanensis Li, 1988
马门溪龙属 Genus Mamenchisaurus Young, 1954
⊙建设马门溪龙 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 Young, 1954
⊙合川马门溪龙 Manenchisaurus hochuanensis Young et Zhao, 1972
盘足龙亚科 Subfamily Euhelopodinae Romer, 1956
⊙奇台天山龙 Tienshanosaurus chitaiensis Young, 1937
⊙戈壁克拉美丽龙 Klamelisaurus gobiensis Zhao, 1993
⊙湖泊嘉裕龙 Chiayusaurus lacstris Bohlin, 1953
⊙师氏盘足龙 Euhelopus zdanskyi Wiman, 1929
⊙广西亚洲龙 Asiatosaurus kwangshiensis Hou et. al., 1975
⊙坦齿蒙古龙 Mongolosaurus hoplodon Gilmore, 1933
梁龙科 Family Diplodocidae Marsh, 1884
巨龙亚科 Subfamily Titanosaurinae Nopcsa, 1928
⊙耙齿纳摩盖吐龙 Nemegtosaurus pachi Dong, 1977
鸟臀目
[ Order Ornithischia Seeley, 1887 ]
鸟脚亚目
Suborder ornithopoda Marsh, 1871
异齿龙科 Family Heterodontosauridae Romer, 1966
⊙禄丰滇中龙 Diachongosaurus lufengensis Young, 1982
棱齿龙科 Family Hypsilophodontidae Dollo, 1882
⊙大山?m??龙 Xiaosaurus dashanpensis Dong et Tang, 1984
⊙鸿鹤盐都龙 Yansaurus hungheensis He, 1979
⊙拾遗工部龙 Gongbusaurus shiyii Dong et. al., 1983
⊙五彩湾工部龙 Gongbusaurus wucalwanensis Dong, 1989
⊙兰氏灵龙 Agilisaurus louderbacki Peng, 1990
禽龙科 Family Iguanodontidae Cope, 1869
原巴克龙属 Genus Probactrosaurus Rozhdestvensky, 1966
⊙戈壁原巴克龙 Probactrosaurus gobiensis Rozhdestvensky, 1966
⊙阿拉善原巴克龙 Probactrosaurus alashanicus Rozhdestvensky, 1966
鸭嘴龙科 Family Hadrosauridae Cope, 1869
鸭嘴龙亚科 Subfamily Hadrosaurinae Lambe, 1918
⊙姜氏巴克龙 Bactrosaurus johnsoni Glmore, 1933
⊙黑龙江满洲龙 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 Riabinin, 1930
⊙蒙古计氏龙 Gilmoreosaurus mongoliensis Brett-Surman, 1975
谭氏龙属 Genus Tanius Wiman, 1929
⊙中国谭氏龙 Tanius sinensis Wiman, 1929
⊙金刚口谭氏龙 Tanius chingkankoensis Young, 1958
⊙莱阳谭氏龙 Tanius laiyangensis Zhen, 1976
⊙南雄小鸭嘴龙 Microhadrosaurus nanshiungensis Dong, 1979
⊙巨型山东龙 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 Hu, 1974
栉龙亚科 Subfamily Saurolophinae Brown, 1914
⊙富蕴牙克煞龙 Jaxartosaurus fuyanensis Wu, 1972
⊙棘鼻青岛龙 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 Young, 1958
剑龙亚目
Suborder stegosauria Marsh, 1880
华阳龙科 Family Huayangosauridae Galton, 1990
⊙奥氏大地龙 Tatisaurus oehleri Simmons, 1965
⊙太白华阳龙 Huayangosaurus taii Dong, et. al., 1982
剑龙科 Family stegosauridae Marsh, 1877
⊙凹甲剑节龙 Stegosaurides excavatus Bohlin, 1953
⊙关氏嘉陵龙 Chialingosaurus kuani Young, 1959
⊙多棘沱江龙 Tuojiangosaurus multispinus Dong, et. al., 1977
⊙江北重庆龙 Chungkingosaurus jiangbeiensis Dong, et. al., 1983
⊙平坦乌尔禾龙 Wuerhosaurus homheni Dong, 1973
⊙拉乌拉芒康龙 Monokosaurus lawulacus Chao, 1983
甲龙亚目
Suborder Ankylosauria Osborn, 1923
甲龙科 Family Ankylosauridae Brown, 1903
⊙明星天池龙 Tianchiasaurus nedegoapeferima Dong, 1993
⊙薄甲北山龙 Peishansaurus philemys Bohlin, 1953
⊙谷氏绘龙 Pinacosaurus grangeri Gilmore, 1933
⊙结节蜥甲龙 Sauroplites scutiger Bohlin, 1953
⊙肿头黑山龙 Heishanosaurus pachycephalus Bohlin, 1953
角龙亚目
Suborder Ceratopsia Marsh, 1890
朝阳龙科 Family chaoyangosauridae Zhao, 1983
⊙辽西朝阳龙 Chaoyangosaurus liaoxinensis Zhao, 1983
鹦鹉嘴龙科 Family Psittacosauridae Osborn, 1924
⊙蒙古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 Osborn, 1923
⊙中国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sinensiss Young, 1953
⊙奥氏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osborni Young, 1931
⊙固阳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gugangensis Zhen, 1981
⊙新疆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xingiangensis Sereno et. Chao, 1988
⊙梅勒营鹦鹉嘴龙 Psittacosaurus meileyingensis Sereno et. al., 1988
原角龙科 Family Protoceratopsidae G ranger et Gregory, 1923
⊙戈壁微角龙 Microceratops gobiensis Bohlin, 1953
⊙凹齿微角龙 Microcera tops sulcidens Bohlin, 1953
⊙安氏原角龙 Protocera tops andrewsi Granger et Gregory, 1923
肿头龙亚目
Suborder Pachycephalosauria Osmolska et Maryansky, 1976
平头龙科 Family Homalocephalidae Dong, 1978
⊙红土崖小肿头龙 Micropachycephalosaurus hongtuyanensis Dong, 1978
⊙岩寺皖南龙 Wannanosaurus yangsiensis Hou, 1977
慢龙目(现已归入兽脚亚目)
Order Segnosauria (Barsbold et Perly, 1980) Dong, 1992
南雄龙科 Family Nanshiungosauridae Dong, 1995
⊙短棘南雄龙 Nanshiungosaurus brevisinus Dong, 1979
9. 40种恐龙的名字
40种恐龙的名字1,腕龙
腕龙是蜥脚下目的一属恐龙,生活于晚侏罗纪,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腊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结合而来,因它的前肢比起后肢大很多。腕龙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亦是所有最有名的恐龙之一。
2,异特龙
异特龙,又名跃龙或异龙,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属。异特龙是种中型的二足、肉食性恐龙,身长8.5米,最大9.7米,体重1.5~3吨最重3.6吨。它们生存于晚侏罗纪,约1亿5500万年前到1亿3500万年前。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