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沙仁树是什么样子的
多年生草本。株高1.5-3米,茎散生;根茎匍匐地面,节上被褐色膜质鳞片。中部叶片长披针形,长37厘米,宽7厘米,上部叶片线形,长25厘米,宽3厘米,顶端尾尖,基部近圆形,两面光滑无毛,无柄或近无柄;叶舌半圆形,长3-5毫米;叶鞘上有略凹陷的方格状网纹。
蒴果椭圆形,长1.5-2厘米,宽1.2-2厘米,成熟时呈紫红色,干后呈褐色,表面被不分裂或分裂的柔刺;种子为多角形,有浓郁的香气,味苦凉。花期:5-6月;果期:8-9月。
砂仁应选择肥沃、疏松保水、保肥力强的砂壤土或轻黏壤土为好。湿度大有水源的阔叶常绿林地和排灌方便的山坡、山谷、平地,均可种植。砂土和重黏土不适合选用。山区种植,种植前进行开荒,除净杂草和砍除过多荫蔽树;而荫蔽树不够的地方应注意补种。在开荒同时开挖环山排灌水沟,以防旱排涝。
在砂仁地附近多种植果树,以扩大蜜源,引诱更多的昆虫传粉。在平原地区种植,应开沟作畦,畦宽2.6-3米,长24-30米,沟宽35厘米,深1.5-35厘米。畦面造成龟背形,以防积水,还要注意营造荫蔽树。先种芭蕉、山毛豆等生长快的作物作临时荫蔽,后种高大白饭树、楹树及果树作永久荫蔽树。
⑵ 草果和砂仁的区别
1、产地不同
草果分布于中国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栽培或野生于疏林下,海拔1100-1800米。
砂仁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栽培或野生于山地荫湿之处。
2、药用功效不同
草果是药食两用中药材大宗品种之一,草果作调味香料;全株可提取芳香油。果实入药,具有燥湿健脾,除痰截疟的功能。主治脘腹胀满,反胃呕吐,食积疟疾等症。好多中成药离不开它的配方,如透骨搜风丸、益肾丸、开郁舒肝丸、宽胸利膈丸、洁白丸等。
砂仁果实供药用,以广东阳春的品质最佳,主治脾胃气滞,宿食不消,腹痛痞胀,噎膈呕吐,寒泻冷痢。砂仁观赏价值较高,初夏可赏花,盛夏可观果。
3、生长习性不同
草果喜温暖湿润气候,怕热,怕旱,怕霜冻,年均气温15-20℃,适宜在树木稀疏(透光度约40%)环境生长,以在海拔1000-2000米,荫蔽度50%-60%左右的林下或溪边湿润排水良好的山谷坡地阴凉地带,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砂仁喜热带南亚热带季雨林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能耐暂短低温,-3℃受冻死亡。生产区年平均气温19-22℃;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温度在90℃以上,怕干旱,忌水涝。需适当荫蔽,喜漫射光。
宜选森林保持完整的山区沟谷林,有长流水的溪沟两旁,传粉昆虫资源丰富的环境,以上层深厚、疏松、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和砂壤上栽培,不宜在粘土、沙土栽种。
⑶ 春砂仁果实长在地上还是树上
春砂仁的果实长在枝上,看图就知道了
⑷ 砂仁有几种
砂仁有两种,分别是矮砂仁、缩砂密,其中矮砂仁株形矮小,只能长到1.5米的高度,果实成熟后为绿色,多生长在海拔为200米的林地阴湿处,而缩砂密是姜科植物,叶片光滑无毛,长约25厘米,花朵在春夏季节开放,呈现穗状椭圆形。
缩砂密是姜科植物,叶片呈现长披针形,长度约为25厘米,表面光滑无毛,且花朵在每年春夏季节开放,果实在秋季8-9月份成熟,颜色为绿色,呈椭圆形,长约2厘米,表面分布有柔刺。
⑸ 砂仁有哪些特征
(巫金华、陈伟平、马治安)
砂仁(Amomum villosum Lour.)别名阳春砂、春砂仁。为姜科多年生草本。主产广东省阳春、信宜、广宁、封开,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武鸣、隆安和云南省景洪、勐腊、路西、瑞丽等县;福建省等各南亚热带地区也有种植。以干燥果实或种子团入药。种子含挥发油2.5—4.6%,主要成分为乙酸龙脑脂、樟脑、柠檬烯、莰烯、α-蒎烯和龙脑等。叶片含有0.2—0.3%的挥发油,成分与种子油相似,可代果用,便于配置中成药。味辛,性温。有行气、温中、健胃、消食、安胎的功能。主治胃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寒泻冷痢、妊娠胎动等症。是配制香砂养胃丸等多种中成药的原料。砂仁又可配制砂仁糖、砂仁蜜饯、春砂酒等保健食品和饮料。
此外还有缩砂〔A.villosum Lour.var.xanthioides(Wall.ex Bak.)T.L.Wu.et Senjen〕和海南砂(A.longiligulare T.L.Wu.),我国有野生和栽培,也可入药,但质量较次。
一、形态特征
茎高1.2—3m。根状茎圆柱形,匍匐于地面,芽鲜红色,锥状;直立茎散生,圆柱形。叶二列,叶片狭长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40cm,宽2—7cm,先端渐尖或尾状急尖,基部渐狭,全缘,几无柄;叶舌先端圆形或微凹,棕红色或有时绿色;叶鞘抱茎。花序从根状茎抽出,为松散的穗状花序;总苞片膜质,长椭圆形;苞片管状,白色、膜质,顶瑞二裂;花萼管状、白色,先端3齿裂;花冠基部联合成管状,细长、白色,花瓣3片,唇瓣大,近圆形或卵形,中央具淡黄或黄绿,杂有红色斑点的带状条纹;发育雄蕊一枚,药隔附属体3裂,花丝扁平;子房长圆形、下位。蒴果椭圆形或球形,直径约1.5—2cm,熟时棕红色,果皮具柔刺。种子多数,呈多角形,熟时黑褐色(图15—52)。
表15—43 追肥对砂仁的增产效果
三、栽培技术
(一)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
新区种植为减少运苗困难宜采用种子繁殖。此法可使品种获得复壮,繁殖快,但费时、费工、费料,易发生病害,开花结果晚。选采成熟、粒大、饱满、无病虫害的鲜果,在柔和的阳光下晒2—3h,连晒2天,放置3—4天,提高种子成熟度。去果皮用砂擦去果肉种衣,用清水漂净阴干,晒干易丧失发芽力。采后9—10月初,当气温还高,种子新鲜时及早播种,发芽率高,早成苗,次年5—6月雨季初可出圃定植,免雨季小苗在苗圃感染病害。如当年不能播种,种子应用潮砂贮存至次年2—3月升温时播种。干藏易丧失发芽力。播前可混砂摩擦种皮(注意勿伤及外胚乳),可加快发芽,用1000ppm赤霉素浸种30小时,可促进后熟。
由于种子发芽慢不整齐,宜先在沙床上催芽,床底混合少量腐熟细碎有机肥,供应幼苗营养。出苗具1—2片真叶时,从砂床上分批取出栽于苗床。床土宜选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最好是新垦地以减少病害。施足底肥,按20×10cm行株距栽植。幼苗4—5片真叶时开始勤施追肥,结合锄草适当培土。低温前追施草木灰,用腐熟有机肥盖行间保温。苗期需设置荫棚或林下育苗,荫蔽度70—80%,出圃前逐步减少荫蔽至60—70%。苗高50cm以上出圃定植。
2.分株繁殖
老产区种苗充足,多采用分株繁殖,此法省工、省时、省材料,病害少,开花结果早。直接从大田或分株增殖苗圃里割取带有1—2条萌发匍匐茎,具5—10片叶的壮实幼苗作种苗,其分生新株的能力强;基部球状茎已膨大,10片叶以上的壮苗亦可作种苗,其组织充实,不易失水,适于长途运输,但分生新株的能力较差。不能用老苗或组织未充实的嫩苗作种苗。
(三)选地整地
宜选择山区有长流水的溪沟两旁的自然杂木林下,凉爽、湿润、传粉昆虫资源丰富的地种植;盆地或平原种植,应有自然林或人工林,并有水源灌溉和有人工授粉条件。如施农家肥困难,还需选疏松肥沃的土壤。定植前,清除林下杂树、杂草和砍去衰老的高大乔木,适当选留壮年树和优良的幼树,使达到适宜的荫蔽度和保证森林的繁衍。在云南山区沟谷林下,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可不翻地,以免雨水冲跑表土,清除树根、草根即可定植。在广东产区,为了旱涝保收,坡地采用开梯田或梯坡种植,花果期如遇雨水过多,则梯壁排水好,受涝轻;如遇干旱,则梯面保水好,受旱轻。丘陵、平原等土质差的地应全垦,用枯枝落叶压青或施有机肥改土。平地分畦种植,畦宽2m,以利,排水、管理和通风透光。
(四)定植
选温暖凉爽潮湿时期定植,在广东产区4—5月份,云南产区5—6月份,雨季开始,常有天气定植较好,以利成活,植后遇湿润的雨季,植株和根系充分生长,利于度过低温季和来年的旱季。冬季温暖和春旱不严重的地区,也可在8—9月定植。行株距1×1m,挖穴长、宽、深约30×20×20cm,施入肥沃表土或腐熟有机肥,每穴栽具有1—2条匍匐茎的苗1株,覆土6—7cm,压实、淋水、盖草、保湿。
(五)田间管理
1.除草割枯苗
定植后1—2年内幼龄期,株间空地杂草滋生,每年除草3—4次,防杂草遮光夺肥。开花结果后每年除草2次,第一次在2月间,割除杂草和枯苗,清除地面过厚的树木落叶,以利花芽发育,留薄层落叶盖地保水。枯苗烧毁防病,杂草落叶堆沤作肥。并割除过多的幼笋,以利供应花芽的养分。第二次在秋季收果后,及早进行。除割去病枯苗外,将衰老苗割除,促进新分生植株增长,加大壮老苗比例,使多开花结果。病枯苗烧毁,杂草落叶盖于地面,保温保湿增肥。割苗要均匀,保持每m2有苗40—50株。
1.施肥培土
幼龄期每年施肥2次,第一次,广东在3月,云南在5月,雨季到来,苗旺盛生长期,每亩施有机肥1500—2000kg,过磷酸钙20—25kg,尿素2.5—5kg;第二次在8—9月,为提高幼株抗寒性每亩施火烧土1500—2000kg,草木灰100kg,适施磷肥,适当培土。
开花结果期每年在秋季采果后及时重施攻苗肥,每亩施有机肥25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20—25kg,培土盖至匍匐茎一半。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施壮花肥,每亩施过磷酸钙25kg,钾肥折合K2O10kg,尿素1.5—2.5kg,免氮素过多,促笋萌发,分散花芽养分。在4—5月花苞欲放时,用0.3%磷酸二氢钾和0.01%硼酸混合液喷施叶面和花苞,利于花粉发育。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用0.2%磷酸二氢钾加5ppm2,4-D喷果,有利于幼果发育和保果。
3.调整萌蔽
修砍过荫的荫蔽树枝,使保持各生育期适宜的荫蔽度。
4.防旱排涝
旱季覆盖地面保墒,雨季注意排除积水,特别花果期如遇旱及时灌溉,如遇水涝及时排除。
5.衰退苗群的管理
结果多年的衰老苗群,应重割衰老苗和枯老匍匐茎,挖松空地,重施有机肥补种,于生长季及时重追肥培土,促苗增长,恢复苗群生势。如苗群衰老特别严重应全部更新。
6.人工辅助授粉
传粉昆虫缺乏的种植地,应在花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获得高产方法有抹粉法和推拉法。前者是用左手的拇指和中指挟住花冠的下部,右手拿竹片挑起花药,再用左手食指将花粉抹入柱头孔中。此法工效低但效果好,花散粉少时使用。后者是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夹住雄蕊和唇瓣,用拇指拉(正向)或推(反向)雄蕊,着力点在花药上,使花粉擦落在唇瓣上,再往回推或拉雄蕊,着力点在柱头上,将唇瓣上的花粉擦入柱头孔中。此法工效高,但效果较差,花粉多时使用。
(六)病虫害及其防治
1.幼苗叶斑病
(Phyllosticta zingiberi Hori)
病原菌根据无性阶段鉴定为姜叶点霉,是云南产区苗期的主要病害,先嫩叶发病,呈水渍状病斑,扩展连成大斑,中部现小黑点,后叶片变黄干枯。在适温下的多雨高温或低洼积水,通风差的条件下易发生;荫蔽差,日灼伤叶片,生势差的苗易感病,小苗受害尤重。防治方法:提早播种,增施肥料,促使幼苗在雨季前长大;注意苗圃通风、排水和适当荫蔽;收果后清园及时剪除烧毁病叶;病前发新叶时喷1∶1∶150波尔多液预防;发生期用井岗霉素、50%托布津1000倍液或30%炭疽福美8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交替喷雾。
2.幼苗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zingiberi(Sundar.)Butler et Bisby〕
广东产区发生。叶部感病,叶面初现褪绿色小点,后为褪绿色病斑,并扩大和相互融合,半片或整片叶下垂,病斑中央生许多黑色小点。如叶梢先感病,则叶梢组织软化,叶片下垂,但尚为绿色;发病后如遇天晴,湿度降低,则病部叶组织穿孔;如连续阴雨,则全部叶片萎蔫下垂,似开水烫过。高温多雨,过度荫蔽、杂草丛生,低洼积水条件下发病严重。小苗发病重,长至12cm以上发病轻。防治方法:参见苗朝叶斑病。
3.成株叶斑病
病原菌可能为丝孢纲一新属、新种。为害叶片和叶梢,通常多从下部老叶逐渐向上蔓延。病叶初现褪绿色小点,扩大为黄褐色水浸状病斑,病斑扩大,中央呈灰白色,边缘棕褐色;湿度极大时,病斑生灰色霉层;病斑互相融合,使叶片干祜,严重时,整株叶片枯死,继而茎杆干枯。终年可发生,气温稍有下降的9—10月份和翌年雨期三月份为广东产区的两个侵染高峰期;在栽培管理粗放、土质瘠薄、荫蔽条件不足、植株生势弱的种植地为害尤其严重,可用40%富士一号乳剂600倍液,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防治。
4.成株叶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多从叶尖或叶缘发病,病斑初为水浸状暗绿色,后变灰白色,再变为灰褐色或黄褐色,边缘不明显,似云纹状,扩展到基部时,整叶干枯,枯叶上可见小黑点,为病菌有性阶段的子囊壳。多发生在秋冬季,以土地瘠薄、荫蔽不足、长势弱的地块发病严重。
其它还有果腐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和F.usarium sp.,黄潜蝇(钻心虫)为害幼笋和果熟期的鼠害等。
四、采收与加工
(一)收获
随各产区气候不同,收获期从8月中旬至10月上旬。果成熟不一致,一般分两批采收。用剪刀剪或手折断果穗梗,切勿撕破匍匐茎表皮。将果穗齐果剪除长梗。按果大小和成熟度分级。筛拣去泥土杂质,小心装运,防果破裂或脱落。
(二)加工
果实运往烤房,于室内通风处摊放、防沤烂。尽快装焙筛置烘炉内烘烤。焙筛装鲜果厚约10cm,先用90—100℃高温烘烤约2—3h杀青,停止加热,在余热中保持:30min后,放气降温使果皮收缩。或杀青后连筛取出置地上冷却收缩后,再装炉用80℃烘干。用烘炉加工的翻动少,果实完整,果不脱落,果皮紧贴种子团,不易发霉。
如无烘炉设备,也可用土法烘干。即用焙筛盛鲜果10cm厚,盖上湿麻袋,置炉上,炉火加湿谷壳发烟熏24h杀青,使果皮收缩变软,取出装入竹箩或麻袋,加压一夜,使果皮与种子团紧贴,再装筛置炉上用木炭火烘至干,温度控制在70℃以下。经常翻动。
有的群众也用晒干法,此法加工的成品果皮鼓胀,果皮与种子团分离,容易发霉,应少采用。
砂仁烘干后,果实脆,动之易脱落,应在筛内冷却回润24h后,用内衬塑料薄膜的麻袋包装,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