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斗七星分别有那几个 图片
北斗七星分别有:天枢(贪狼)、天璇(巨门)、天玑(禄存)、天权(文曲)、玉衡(廉贞)、开阳(武曲)、摇光(破军)七星。
北斗七星,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故名北斗。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1)恒星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北斗七星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北斗七星中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区别:小熊座中的七颗恒星称小北斗;帝星在小熊座,北斗在星座学属于大熊座,所谓斗为帝车。
北斗七星从斗身上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顺序依次命名为α、β、γ、δ、ε、ζ、η,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分别把它们称作: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些,就可见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
开阳是个着名的双星,它的伴星(大熊80)中国古代专名“辅”,与主星角距:11'49",亮度3.95等。古时候军队测试士兵的视力就曾经用过这对双星,中国和外国都有军队用过它。
辅星即大熊座80,是大熊座ζ(开阳)的伴星,又称左辅。有许多人把这颗辅星用在测试视力,如能分辨出这颗辅星,视力就达到了1.5了。
北斗七星属大熊座的一部分,从图形上看,北斗七星位于大熊的尾巴。这七颗星中有6颗是2等星,1颗是3等星。通过斗口的两颗星连线,朝斗口方向延长约5倍远,就找到了北极星。
认星歌有:“认星先从北斗来,由北往西再展开。”初学认星者可以从北斗七星依次来找其它星座了。大熊座中排成勺形的7颗星。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别方向,定季节。
北斗七星中,“玉衡”最亮,亮度几乎接近一等星。“天权”最暗,是一颗三等星。其他五颗都是二等星。在“开阳”附近有一颗很小的伴星,叫“辅”,它一向以美丽、清晰的外貌引起人们的注意。据说,古代阿拉伯人征兵时,把它当做测验士兵视力的“试验星”。
⑵ 恒星有哪些
太阳: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公转)。
概述
天文符号:⊙ 直径:1 392 000公里(地球直径的109倍) 体积:1.412 ×10^18立方千米(地球的130万倍) 质量:1.989×10^30 千克(地球的333 400倍) 温度:约6000K(表面) ,1560万K (核心),5百万K(日冕) 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 宇宙年:225百万年 自转会合周期: 赤道=26.9天 ,极区=31.1天 太阳年龄:约 4.57×10^9 年 太阳活动周期: 11.04 年 总辐射功率:3.86×10^26 瓦特(焦耳/秒) 太阳常数 f = 1.97 卡·厘米^2·分^-1 光谱型: G2V 目视星等 = -26.74 等 绝对目视星等 = 4.83 等 热星等 =-26.82 等 绝对热星等 = 4.75 等 太阳表面重力加速度 = 2.74×10^2米/秒^2 (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7.9倍) 太阳表面脱离速度 = 618 公里/秒 地球附近太阳风的速度: 450公里/秒 太阳运动速度 (方向α=18h07m,δ=+30°) = 19.7 公里/秒
日地距离
日地平均距离 (1天文单位) = 1.49597870×10^11 米(1亿5千万公里) 日地最远距离 = 1.5210×10^11 米 日地最近距离 = 1.4710×10^11 米
[编辑本段]运行轨道
太阳位于银道面之北的猎户座旋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 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周期大概是2.5亿年),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太阳也在自转,其周期在日面赤道带约25天;两极区约为35天。
[编辑本段]结构
太阳结构图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是因为它离地球较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3%、 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太阳的大气层,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即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模型。这一模型也已经被对于其他恒星的研究所证实,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编辑本段]构造
内部构造
太阳的内部主要可以分为三层:核心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太阳的核心区域半径是太阳半径的1/4,约为整个太阳质量的一半以上。太阳核心的温度极高,达1500万℃,压力也极大,使得由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得以发生,从而释放出极大的能量。这些能量再通过辐射层和对流层中物质的传递,才得以传送到达太阳光球的底部,并通过光球向外辐射出去。太阳中心区的物质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可达160克。太阳在自身强大重力吸引下,太阳中心区处于高密度、高温和高压状态。是太阳巨大能量的发祥地。 太阳中心区产生的能量的传递主要靠辐射形式。太阳中心区之外就是辐射层,辐射层的范围是从热核中心区顶部的0.25个太阳半径向外到0.86个太阳半径,这里的温度、密度和压力都是从内向外递减。从体积来说,辐射层占整个太阳体积的绝大部分。 太阳内部能量向外传播除辐射,还有对流过程。即从太阳0.86个太阳半径向外到达太阳大气层的底部,这一区间叫对流层。这一层气体性质变化很大,很不稳定,形成明显的上下对流运动。这是太阳内部结构的最外层。
⑶ 行星和恒星和红巨星和超红巨星的对比图片
1、行星(英语:Planet、拉丁语: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传统定义
行星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相对于月球)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一组太空科学研究队发现了已知最热的行星(摄氏2040度)。
随着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体被发现,“行星”一词的科学定义似乎更形逼切。历史上行星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阳系内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16世纪后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望远镜被发明和万有引力被发现后,人类又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目前已被重分类为矮行星)还有为数不少的小行星。20世纪末人类在太阳系外的恒星系统中也发现了行星,截至2012年2月4日,人类已发现758颗太阳系外的行星。
新的定义
如何定义行星这一概念在天文学上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
3、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⑷ 恒星有哪些名字
天狼、参宿七、织女、大角、老人等。
1、天狼
天狼星(Sirius,αCMA),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其视星等为-1.47,绝对星等为+1.3,距太阳系约8.6光年。天狼星实际上是一个双星系统,其中包括一颗光谱型A1V的白主序星和另一颗光谱型DA2的暗白矮星伴星天狼星B。
2、天津四
天津四(Deneb,天鹅座α,α Cyg)是天鹅座主星,全天第19亮星,视星等1.21-1.29,绝对星等-8.37,距离1410光年。呈蓝白色,是颗A2Ia型蓝白色超巨星。光度为太阳的18万倍,可见光波段视觉亮度约为太阳的7.5~8万倍。
3、织女
织女星(Vega)又称为织女一或天琴座 α(α 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恒星,在夜空中排名第五,是北半球第二明亮的恒星,仅次于大角星。它与大角星 及天狼星 一样,是非常靠近地球的恒星,距离地球只有大约 25 ly。它也是太阳附近最明亮的恒星之一。
4、大角
大角星,是天文学名词,大角星又名天栋,被看作是天王的帝廷。《史记·天官书》说:"大角者,天王帝廷。"《晋书·天文志》说:"大角者,天王座也,又为天栋。"大角星为牧夫座α星,是牧夫座(Bootes)中最亮的星。
5、老人
老人星(Canopus)即船底座α,距离太阳系约310光年。亮视星等-0.72,绝对星等-5.53,亮度在恒星中仅次于天狼星,为全天第二亮恒星。在南方,每年在农历二月的晚上,找到位于正南方的天狼星之后,再向下找,在地平线上方就可以找到它。
⑸ 星星是什么颜色的
星星有不同颜色;有黄色、红色、白色和蓝色等。
在1860至1870年间,安吉洛·西奇神父为了分辨观察到的恒星光谱,创造了早期的光谱分类法。在1868年,他已经将光谱分为四类:
第一类:白色和蓝色的恒星,光谱有厚重的氢线和金属线。
第二类:黄色星 - 氢的强度减弱,但是金属线更为明显。
第三类:有宽阔谱线的橘色星。
第四类:有明显碳带的红色星和碳星。
(5)恒星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星星分类:
1、星星按种类分:恒星,行星,卫星,矮行星(此分类只在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等);
2、恒星按阶段分:新星,主序星,红巨星,超新星(分为以下几种);
3、恒星按大小分:(褐红)矮星,(蓝,蓝白,黄,红)巨星,(蓝,红)超巨星;
4、恒星按光谱分:O、B、A、F、G、K、M及附加的R、N、S等类型;
5、恒星按组合分:单星,双星,聚星和星团;
6、恒星其他分类:非变星,变星;
7、变星分为:造父变星,食变星;
8、行星按组成和体积分为:类木行星,类地行星。
⑹ 宇宙中八大行星的图片
八大行星是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天王星则是与公转轨道呈97°角的“躺着”旋转。
与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6)恒星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大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这些冥王星都相符。但是冥王星没有能够清空其轨道上的其它物体,因此冥王星被归为矮行星。从此太阳系从九大行星变成了八大行星。
水星在许多方面与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
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
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
⑺ 恒星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