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宇宙的手抄报怎么画
很好画的。上网找找素材。画个航天员,画几个星球,画个地球,月亮,土星,再花些星星就可以了。
❷ 太空奇遇记手抄报怎么做
一、美化与设计的步骤;
二、报头、插图与尾花的表现;
三、编辑抄写描绘制作过程。
、美化与设计
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1、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出好手抄报的重要环节。
要设计好版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本期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选用有一定意义的报头(即报名)。一般报头应设计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3)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
(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篇与边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2、报头
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报名要取得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资料:2026年,我坐着光速飞船来到太空。正当我欣赏着太空的奇妙景色时,忽然看到了一个蔚蓝色的水晶球体,外面还有一圈金色的光环。这是什么?我开着飞船快速地向它奔去。我来到了这个奇怪星球之后,惊呆了,这是一个水晶星球,有房屋、陆地、大海。这时,一个水晶人走过来对我说:“你是第一个来到水晶星球的地球人,我将带你去参观这里的景色。”
我们来到了一棵古树前,他介绍到:“在几百年前,有一块五彩水晶石,经过长期风化,变成了这棵美丽的“百年古树”。“我们去香水晶城看看吧!”水晶人说,“香水晶城是星球中最奇特的城市,一是因为那里的水晶很香;二是因为其它城市全是水晶,香水晶城还有其它东西。”我见到这坐城市后,觉得它简直就是一坐宝贝城,香水晶做的陆地,软翡翠做的草,A型玛瑙做的水果,皇宫钻石做的房屋。水晶人还说:“香水晶城的雨是宝石雨,雪是珍珠粉。”我买了一串葡萄,味道好极了,虽然是玛瑙做的,但一点也不硬。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香水晶城,也离开了水晶星球。
我回到飞船上,回味刚才的一切时。突然,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我顺着香味的方向找去,原来,是一颗糖果星球。我来到大街上,看见公路是巧克力做的,公路两旁有许多像树一样的糖果。经不住诱惑,我变大吃起来。这时,糖果人走过来给了我一张“优秀清洁工”的奖状,说:“谢谢你吃了公路旁的垃圾。”啊?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我来到旅馆,拿出纸和笔准备给地球总部写信,却发现纸是巧克力做的,笔是蛋卷做的,看着看着,不由我“口水直下三千尺。”便吃了起来。晚上,正当我棉花糖床上做着美梦时,有人把我吵醒了。是水晶星球的人,我奇怪地问他:“水晶人,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我们水晶星球和糖果星球早就是好朋友了,我们还准备和地球成为好朋友呢!”水晶人说。我听了很高兴,立刻向地球总部发了一封超级KK飞信。从此以后,地球、水晶星球、糖果星球成了宇宙中最好的朋友。
我想,星球之间的好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平和友谊。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我在桌前做作业。突然,我从窗户里隐隐约约地看到外面有一道很亮的光。打开窗户,我觉得那道光很刺眼,只能眯着眼睛看。只听见我耳边传来一声尖叫,我就不省人事了。
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已经到了一个我从来没到过的地方,只见四壁装满了灯泡,地上亮晶晶的,忽明忽暗。我身边站着18个大小形状都一模一样的外星人,白皮肤,蓝眼睛,没头发,走起路来“疙瘩疙瘩”响。他们骨瘦如柴,但脑袋很大,所有的器官和我们没什么两样。
我站了起来,不知是一股什么力量让我靠近了他们。
站在最中间的那个怪物大喊了一声:“怕露琪亚。”那些怪物走过来把我高高举起,扔进了一个坑里。我看看周围,这是个机器,我被放在它的顶端。他们盖上盖子,把我闷在里面。只见很多地球上没有的工具朝我打来,顿时我觉得:我是给他们当做实验品了。
我觉得疼极了,便大叫了一声,睁开眼睛,只见我睡在地板上,两只手被、压在凳子底下,原来是做梦呀。
❸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手抄报。只要内容,不要太多。急急急。
人其实是一棵能走动的树,唯有抓紧土地,才能把握自己的呼吸;唯有仰望苍穹,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仰望时,莫忘脚下的土地;俯瞰时,心怀一片蓝天。
善于仰望,使目标明晰,让目光穿越现实的云层。司马迁虽遭刑辱,志于遗世之《史记》,终于流芳百世,千古称颂;孔明卧居茅庐而洞悉天下局势,终于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大展身手,助刘得蜀;曹雪芹家道中落,却给世人留下了文学巨着《红楼梦》。如若没有司马迁痛彻心扉的劳苦,没有诸葛亮多年积蓄的辛劳,没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汗水,何来践言遂志,流芳百世!仰望,得到的是美景,是向往后的“明志”;而善于着眼低处,脚踏实地,才是仰望的根基,成功的垒土。
甘于着眼低处,脚踏实地,奋斗的过程亦充满快乐,努力往往令人愉悦。滴水可以穿石,因为水看到的是顽石,所以才日复一日地冲击;珍珠出自河蚌的痛苦磨砺,磨砺时,河蚌就看到了愿景,所以才甘心忍受那锥心之痛。着眼于低处,脚踏实地,不应放弃对高处的憧憬,没有憧憬的奋斗是盲目的。
❹ 关于宇宙的手抄报
茫茫宇宙自古是最令人类产生无限遐思的地方,宇宙的庞大至今仍然让一般人难以想象。作为我们全部能量来源、给予我们全部生命基础的太阳,相对于我们感性的理解能力而言已经是庞大无比,可是它同我们如今已经观测到的宇宙相比又不过是沧海一粟。
自古,脚下一望无际的大地,是人们感觉平坦、厚重、坚实又可*的地方。宇宙科学就是一步一步地超越人们的这种踏实感的历史,每一个新发现都伴随着人们的惊奇和难以置信之感,几乎每一次难题的解决,都会从相关证据中牵引出更富挑战性的新难题。为获得这些知识,人类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努力,每一个成就的取得都是继续进步的阶梯,每一个难题的发现又都是对智力的挑战……。宇宙科学的发展历程既充满着理性和逻辑的魅力,又为人类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1、认识宇宙
人类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认识到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个球体。大地这个球体该放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呢?开始人们把它放在了宇宙的中心。后来,有个叫帕拉多喜的人发现天上的星星有一些在动——人们叫它们行星,与之相应,不动的星星便叫恒星。于是人们就说,天上的月亮、太阳、行星及所有恒星都绕着地球做圆周轨道运动。托勒密第一个用数学方法确定了地球与行星的关系,给古希腊人心目中的宇宙图景做出了定量的描绘。这个图景后来成了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基础。直至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才把地球从宇宙中心移开。在哥白尼的体系中,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与其他行星一样沿正圆形轨道绕太阳旋转。
17世纪之前,人们—直都是凭借肉眼来观察大象,并借助一些简单的度量仪器来研究天体,主要是太阳、月球和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五大行星。中国人用他们所熟知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古希腊、古罗马人用他们熟悉的神来给这些行星起了名字。1610年,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从而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看到了用肉眼无法看到的新的宇宙图景。
从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是近代天文学大发展的时期,这时期建立了完整的大行星、地球和彗星运动理论,发现了一些新的行星、行星的卫星和小行星,并且把观察的视野从太阳系扩展到了银河系的其他恒星系。19世纪下半叶,天文学家将当时物理学中的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天体研究中,创立了天体物理学,从此开始了现代天文学阶段。
进入20世纪之后,无论是天体物理理论,还是天体观测方法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传统的光学天文学领域,随着反射天文望远镜的出现,一改19世纪折射天文望远镜的局限,天文望远镜的口径不断增大。1908年出现了1.5米镜、1918年出现了2.5米镜、1948年出现了5米镜、1976年出现了6米镜,1993年口径10米的巨型天文望远镜问世,使人们的视野进入到更为遥远的宇宙空间。
1932年,美国工程师央斯基发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方向的宇宙无线电波,后来将这种无线电波称为宇宙射线,由此发现了了解宇宙的新途径,并创立了射电天文学。手段的改进是天文学发展的前提,射电望远镜的出现使宇宙全波段地展现在人类的视野中,使人类了解到一些根据可见光无法了解的天体和物质,例如超新星痕迹、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等。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探索宇宙的立足点不再局限于地球,1962年,美国探空火箭携带X射线探测器飞离地球150公里,发现了在地球表面无法接收的来自宇宙的强X射线,开创了空间天文学时代。1998年6月,美国航天飞机发现者号携带着有中国科学家参与研制的α磁谱仪,试图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
2、宇宙的结构
●梯级分布和各向同性
宇宙是自然科学最大的研究对象,关于宇宙,人类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知识。这些知识包含了可能对宇宙进行某种科学解释、建立某种模型所必需的东西;已经让我们能够理性地推断可测范围之内宇宙的起源和不很久远时段内宇宙的未来;已经让我们能够发射地球卫星和为各种不同目的服务的太阳系际探测器;已经让我们能够以科技的方式展开对宇宙间智能生命伙伴的搜寻……
我们现在对宇宙的基本认识是:在相对较小的时空内,宇宙中的物质依次聚集为星体、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超超星系团……。宇宙在整体上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宇宙没有中心,任何典型星系的观察者所看到的宇宙规律是一样的。
❺ 关于天体的手抄报图
1 手抄报素材 宇宙的诞生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奇点。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奇点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干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
❻ 关于宇宙得手抄报
材料: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当然也就是130亿年前发出的。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2009年)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一直以来, 天文学家和我们一样,想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最近,美国的太空网报道,经过艰苦的计算工作,天文学家发现宇宙超乎寻常的大,其长度至少为1560亿光年。“这样一个有关宇宙大小的发现,显然是以‘宇宙是球形的,是有限无边的’为前提条件的。这个假设是爱因斯坦最早提出的。”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陈大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宇宙学研究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争论,宇宙究竟是球形的、马鞍形的、还是平坦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同杰说:“国际主流宇宙学普遍认为宇宙是平坦的,是无限的。”那么,围绕宇宙的争论从何而来?理据何在?一种最为普遍的观点:在大爆炸之后,宇宙诞生了。“根据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学说,我们的宇宙是大约137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胀。”陈大明研究员说,“这一学说得到大量天文观测的证实。”这一学说认为,宇宙诞生初期,温度非常高,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开始降低,中子、质子、电子产生了。此后,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种元素,这些物质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这些团块又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行星,在个别的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最终诞生了。宇宙是球形的、有限无边的?“认为宇宙是球形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着,尽管不是国际宇宙学界的主流。”陈大明介绍说,“它的每一次提出,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这一观点很奇特。”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构建的宇宙模型:一个大小有限、形状如同足球的镜子迷宫。“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学界震惊,因为这一学说宣称,宇宙之所以令人产生无边无界的“错觉”,是因为这个有限空间通过“返转”效应无限重复映现自身。威克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感觉宇宙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线传过来又传过去,让人们发生错觉,误以为宇宙在无限伸展。这一惊人推断后来被《新科学家》杂志收录,同时作为一种“奇谈”在民间广为流传。 http://ke..com/view/2496.htm其实手抄报很简单,主要是画画。
❼ 历史星空的手抄报怎么做
弄个朝代歌(如果是中国历史),搞几个历史故事,把中国原始,古代,近代(这3个时期很有代表性)各搞一个板块,进行介绍就是了~~~~~~~~~~~~~~~~~~~~~
❽ 我们老师让我们以星空为主题办手抄报,怎么办啊,能给我一些素材图片之类的吗,急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