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画册设计理论中的点线面怎么理解
关系元素:视觉元素在画面上如何组织、排列,是靠关系元素来决定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实用元素:指设计所表达的含义、内容、设计的目的及功能。形象是物体的外部特征,是可见的。形象包括视觉元素的各部分,所有的概念元素如点、线、面在见于画面时,也具有各自的形象。组形:在构成中,由于基本的组合,产生了形与形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有:分离:形与形之间不接触,有一定距离。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复叠:形与形之间是复叠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
B. 美术点线面的概念
美术中的点线面世界上的一切物体无论动物、植物或人工造物等这些具体的形态都有其外轮廓。所有轮廓都是用点、线、面交织而成。要表现它就要研究它的特征。
点、线、面是平面艺术造型中的三种基本形态这三种形态各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
点:造型艺术中的点是有面积、有形状、有颜色、具体的、形象的点。
线:线的形状极为丰富有直线、折线、曲线、交叉线等具有很强的情绪与感情表现力。
面:在造型艺术中点、线、面是相对的面是相对比点大比线宽的形状。
(2)如何从点线面的方向分析图片扩展阅读:
点线面三者的关系:
1、点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表明位置和进行聚焦,点与面是比较而形成的,同样一个点,如果布满整个或大面积的平面,它就是面了,如果在一个平面中多次出现,就可以理解为点;
2、点与点之间连接形成线,或者点沿着一定方面规律性的延伸可以成为线,线强调方向和外形;
3、平面上三个以上点的连接可以形成面,同时,平面上线的封闭或者线的展开也可以形成面,面强调形状和面积;
C. 谁有分别来表现 点 线 面 的图片 文字说明也行
在绘画上,对点、线、面的研究自古以来就有。点、线、面这三种基本造型因素在中国画中有其各自的艺术特点,并通过传统的技法、技巧将其综合运用,在中国画中,从古到今许多中国画家共同努力,使之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已开始分析平面的视觉艺术——绘画的三个基本形成因素:点、线、面。所以人类绘画的表现方法,不外乎点、线、面三者。在中国绘画里主要是用线多,用点面少;西洋画则主要是用面多,用点线少。中国画表现对象以线为主,最明确畅快,谓之线为骨,面为肉,点为装饰。追溯上古的文字和绘画,一直离不开用线来表现。古代山水画家也多用线,如勾、皴、擦、点、染,其中勾与皴都是属于用线。从古到今,许多中国画家继承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并将其在传统具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深入研究,对点、线、面的普遍创造性的运用,便形成了中国山水、花鸟、人物画的各种形式、风格和流派,并汇合成蔚为壮观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长河。
一、点在绘画中的地位
在我国的语言文字中,“点”似乎是成功的钥匙,点头为同意、赞成,诸事畅达无碍,点拨为关键性的指导和帮助,点化则见智慧的力量,点铁成金更能化腐朽为神奇。在绘画上,点充满着活力。《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僧繇画四白龙于金陵安东寺壁,两龙点睛则乘云腾飞,未点睛者见在。这神话的记载,意在说明张僧繇画艺的高超,也点出了“点”的魅力;宋微宗赵佶画翎毛,十分重视点睛,点活了所表现的对象。
潘天寿说:“画事用笔,不外乎点线画三者,然线实由点连接而成,面也由点扩而得,所谓积点成线,积点成面是也”。苦瓜和尚云:“画法立于一画”。一画者,一笔也,即万有之笔,始于一笔也。中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然而点却是最原始之一笔,究其源,线与面实由点扩积而成。故点为一画一面之母。虽然绘画是起于一点,体积较小,但必须考虑周密,下笔严谨到位,在画面上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难怪朱屺瞻先生道:“线难,点尤难”。中国画中无论山水、花鸟、人物,最难的是用点,点不可过多,要运用适宜,恰到好处,点要有力度,非一日之功所能,“画龙点睛”靠点传神。点在一幅画上,多点少点,点在哪里,都有讲究,运用得当可以把画的神韵揭示出来,点的不当,反而把一幅好画弄糟。黄宾虹道:“积点可以成线,然而点又非线,点可千变万化,如播种子,生长成果。作画也如此,故落点宜慎重,画点宜活,活而不宜板”。可见,在绘画中点的运用要用实中有虚法,才能显出空灵而不刻板,这种点才可把线衬活,更能线立其体,点提其神。
点有圆点、直点、横点、斜点、散点之分。中国画里点法甚多,从外在形式上有介字点、胡椒点、夹叶点、垂露点、鼠足点、米氏浑点、破竹点等。具体用点的方法也很讲究,例如画树点叶时,笔头先濡淡墨,再濡浓墨,即先淡后浓。要有浓有淡,外浓内淡。点在纸上就是先浓后淡,由于在宣纸上墨色之间的自然过度,更有洇化的感觉,也更显得柔和。米家大小浑点须大小相间,还要相互微掩,切忌有重复插笔添改。吴镇的点苔,很有特色,往往饱蘸浓墨,着力而下点得圆润健壮。他又善于用介字点,一丛一丛地置于山峦、坡岸,水乡泽国的风貌在水墨淋漓的点子弥漫中迷茫着深秀的野趣。中国画同样也讲究装饰性,当我们写生时,面对自然界一片相同的树往往会感到单调,这时可运用不同的点进行调控组合。在处理上不能用一种点法,这样会混成一片,使画面沉闷且平淡无奇;也不能一树一法,树树不同,这样会显得杂乱无主次。一片树中应以某一点为主,间以一两棵用其他点法,方能使画主面生动、意境深远,更具情趣。
二、线在绘画中的魅力
中国画造型往往离不开“线条”,那些长的、短的、粗的、细的、曲的、直的、方的、圆的、快的、慢的、连续的、断续的……种种的线,在相互制约中产生节奏,形成韵律,显示魄力,丰富的艺术效果就深藏在那些表达结构造型的线与线之间。线条是组成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自然物体本身无“线”可言。“线”具有抽象概括的特性,在古代的东方艺术中我们已能见到线的广泛应用。西方画家用明暗法奠定了西画的基础,虽然也有少数用线的大师,但他们不象中国画家那样特别留意线条的情趣。西方画家有时也用线即素描的排笔或油画的笔触,虽然也可能产生某种韵味,但这既不完全同于中国画线条的情趣,也没有形成中国画线条情趣那样强的相对独立意义。然而,在中国绘画中,线条备受青睐,它不但是造型的主角,而且它所蕴含的艺术趣味早就被中国画家发现和重视。
“线”在中国画中是以“用笔”来展示的,有人认为中国画离开了“笔墨”就不成其为中国画。可见“用笔”和用墨对传统中国画的极其重要意义。上溯源头,中国画的用线造型的历史应在先秦以前开始。到了老庄时期,理论就逐渐完备。在实践上,我们可以从青铜器的各种纹饰中寻觅到线造型的发端。那神秘恐怖的饕餮,古朴奇拙的雷纹等纹饰极大地从具象的模拟中解放出来,展示了净化的线条美、抽象美。另外,中国画同书法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对中国画线条美的研究不能不从对其影响极大的书法的线条美入手,因为二者的意义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绘画线条抽象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以书法作为基础的。唐代张彦远谈及用笔时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从中可见书画之间关系密切,要全其骨气形似实现绘画的目的就在于如何用线用笔,而用线用笔的技巧就应在书法中寻觅。绘画和书法,其纽带就是这蕴含情感的线条。
甲骨文、金文开创了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那么秘密就在于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型逐渐变化为纯粹化了的抽象美形式——“线条和结构”。但这种形式又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美、装饰美。它包含了既状物(模拟)又表现(抒情)两种因素和成份。每一字每一篇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有个性,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中国画就在这“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的结体和“疏密起伏”、“直曲波澜”的笔势中,创造了各种各样、多彩多姿的中国画抽象艺术,并且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绘画的抽象美因素的形成和完善。
从战国的《人物夔凤》和《人物驭龙》到元明清的文人画,无不贯穿着“线”的律动和书法的影子。
展子虔的“金线钩勒”,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人物画的“十八描”,山水画的各种勾、皴,无一不是线的艺术,无处不有书法的遗传基因。翁方纲在《徐天池水墨写生卷》中说:“世间无物非草书”。就是宋代院体画、山水画,虽然当时的艺术家们“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追求细节真实,但在那一点一画的精细描绘中仍有书法线条杂在其间。宋元开始,文人画将线条的抽象美推向高峰,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和笔墨神韵的追求,更有意识地摆脱“形状”的拘束,实现了高于形似的神似抽象美。苏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形”的论述则是将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更加明确化和加以发展。足见当时艺术家们对于艺术本质的理解领悟得到了升华;审美主体意识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从元代开始,艺术家们将原来写在石隙、树根等隐蔽处的题款直移到了画面,使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有的题诗长达百余字,成为整幅的有机组成部分。文人画到朱耷、石涛、吴昌硕、齐白石则又将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元初赵子昂“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的诗句正好总结了中国绘画和书法的关系。要扩展画外意象,就要借助这相对独立于具象并且有抽象美意味的书法线条。
如果说顾恺之为使画面形象更具“传神”之功能,而以均齐一律的中锋“游丝描”将形象处理而展示出“春蚕吐丝”的阴柔之美的话,那么吴道子“力健余”、“满壁风动”的兰叶挥写则呈现出一派阳刚之气,梁楷将中锋变侧笔的泼墨破笔使线条美的范围加以扩展,如今吴冠中的湿笔中锋和彩墨兼用的线条给人们浪漫潇洒的美感享受,传导出一股旷达不羁的奇崛之美。中国画线性线形的丰富,同画家主体意识加强有很大的关系。唐宋以前和唐宋以后的线条美的形式和发展差异,一方面体现中国画的技法成熟和线条美的形态丰富,另一方面也体现线条的独立抽象美随艺术主体意识的加强而强化。因此,随着艺术发展得更多样化、个性化,线条美感形态将会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从线条在画面形成过程(即用笔)来看,这种情趣不仅体现于用笔的粗细、曲直、疏密等形态和组合的变化统一,而且也体现了情趣更为丰富的层面。作者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和延续的情绪及感受也是要通过这种律动来表达和传递的。这种富于情趣的线条,可以说是对作者某种情绪感受的“特别记录”。这一“特别记录”具有连续的时间性,即由情绪本身在时间中延续而不允许用笔有意外的停滞和反复,虽然“笔断”但“意不断”。并且,这一特别记录与决定作为运动形态,诸如“力”的强弱、节奏等因素紧密相关。清人刘熙载论书法时就注意到“力”与书法用笔的内在联系,他认为书法的“筋”、“骨”不过是“含忍之力”,这对线条美的情趣奥秘的解释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总之,中国画中的“线”是塑造绘画多种画外余音、象外之意的前提。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一般展示了超现实的抽象美特质,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
三、面在绘画中的意义
构成绘画形体除了点和线外还有面,面在中国画中同样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面是相对于点和线而论的,实则是点和线扩展而成,一般在画面中表现形象面积较大的被称为一个面。如一个很大的点或在花鸟画中的一片芭蕉叶或几根线条勾出的石块均视为一个面。中国画很注重构成物象的体积之面,如山水画中画石头时就有“石分三面”的要求。画中面的形状不同产生的效果亦有很大区别。圆形之面给人感觉是饱满和内收的;方形之面给人感觉是坚实和向外扩张的;三角形之面给人感觉是稳定和永恒的。如潘天寿花鸟作品中的很多石块都是棱角分明的,或方或尖,产生一种强悍、阳刚之气,一种力量、精神的延伸。面在画中很显眼,有分量感,故此在处理上一定要把握好形状、大小、浓淡、虚实的变化及点、线、面的结合。石鲁画面的浑厚感跟面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中西结合的趋势下,他用湿漉漉的粗壮的线组成面,画面那成片蓬勃奔放的高梁或玉米的枝枝叶叶茂密而有着厚度和深远感的庄稼地、坡上梯田……石鲁用浓淡和粗细不同的线,间以彩色的线,相互交错组成不同明度和色相的面,把生活中那永恒的精神表现得令人鼓舞,令人振奋。
点、线、面在中国绘画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有着各自的艺术特点,然而他们在一幅画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多彩多姿,有的作品以点为主,有的作品以线为主,有的作品以面为主,但更多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
我们要在点、线、面的运用中不断发展、完善传统技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风格,才无愧于祖国灿烂的古老文化,这也是发展民族先进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D. 图片分析(点线面)
这幅图,由近到远,由低至高,由白到黑,给人以深邃、疏密的美感。这一切都是因为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而创造出的效果!
树木都是一道道线,粗细相间,颜色有轻有重,整齐错落想结合,便产生了远近、大小、枝干的不同。
正欹相称,直线与斜线的交叉、相连、构成下面的小树木,点点线线结合又构成了枝杈和碎叶。
空白处和点线处的结合交错,使得雪地面向远延伸,使得雪林疏密有致,使处密密的雪林线条构成立体的面儿,与疏稀的树木构成点与面的关系。
一切让人感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点线自然构成,三维面处处可见。美啊!
E. 平面构成基础[点线面]黑白图
如图所示:空间一点的位置就是一点,点是所有图形的基础,线就是由无数个点连接而成的,而无数条线在同一个平面内相交形成面。
点线面是画面中最基础的3个构成元素,三元素通过重复、渐变、发射、对比等来表现画面,没有点线面就没有平面设计。
通过点线面之间的转化,自然的表现出画面结构。如何理解运用好点、线、面元素,增强形式美感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对于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5)如何从点线面的方向分析图片扩展阅读:
通常把线划分为如下两大类别:
1、直线:平行线、垂线(垂直线)、斜线、折线、虚线、锯齿线等。直线在《辞海》释意为:一点在平面上或空间上或空间中沿一定(含反向)方向运动,所形成的轨迹是直线,通过亮两点只能引出一条直线。
2、曲线:弧线、抛物线、双曲线、圆、波纹线(波浪线)、蛇形线等。曲线在《辞海》释意为:在平面上或空间中因一定条件而变动方向的点轨迹。
3、线的表情
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线条作为造型艺术的最基本语言,被一直关注。中国画中有“十八描”的种种线形变化,还有“骨法用笔”、“笔断气连”等等线形的韵味追求。学习绘画总是从线开始着手的,如速写、勾勒草图,大多用的是线的形式。
在造型中,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决定物象的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物体的内部结构,比如,线可以勾勒花纹肌理,甚至可以说,物象的表情也可以通过线来传达。
F. 绘画中的点线面是什么意思
1、点
造型艺术中的点是有面积、有形状、有颜色、具体的、形象的点。点表示位置,它既无长度也无宽度,是最小的单位。在平面构成中,点的概念只是一个相对的,它在对比中存在,通过比较显示。
2、线
线的形状极为丰富,有直线、折线、曲线、交叉线等,具有很强的情绪与感情表现力。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在几何学定义中,线只有位置、长度,而不具有宽度和厚度从平面构成的角度讲,线既有长度,也可以具有宽度和厚度。
3、面
在造型艺术中,点、线、面是相对的,面是相对比点大,比线宽的形状。面是线的连续移动至终结而形成的。面有长度、宽度,没有厚度,直线平行移动成长方形;直线旋转移动成圆形;自由直线移动构成有机形;直线和弧线结合运动形成不规则的形。
点线面三者的关系:
1、点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表明位置和进行聚焦,点与面是比较而形成的,同样一个点,如果布满整个或大面积的平面,它就是面了,如果在一个平面中多次出现,就可以理解为点;
2、点与点之间连接形成线,或者点沿着一定方面规律性的延伸可以成为线,线强调方向和外形;
3、平面上三个以上点的连接可以形成面,同时,平面上线的封闭或者线的展开也可以形成面,面强调形状和面积。
G. 点线面构成图片
点线面构成图片:
平面设计作品并非必须使用非常绚丽的图像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只有最基本的点、线、面图形元素,同样可以达到相应的效果,甚至更能让人过目不忘。
点就是宇宙的起源,没有任何体积,被挤在宇宙的“边缘”;点是所有图形的基础。线就是由无数个点连接而成的,面就是由无数条线组成的。
(7)如何从点线面的方向分析图片扩展阅读:
点线面三者关系:
1、点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表明位置和进行聚焦,点与面是比较而形成的,同样一个点,如果布满整个或大面积的平面,它就是面了,如果在一个平面中多次出现,就可以理解为点;
2、点与点之间连接形成线,或者点沿着一定方面规律性的延伸可以成为线,线强调方向和外形;
3、平面上三个以上点的连接可以形成面,同时,平面上线的封闭或者线的展开也可以形成面,面强调形状和面积;
以上3点可以概括总结点、线与面之间的微妙关系。
H. 点线面构成图片(美术作业)简单一点的
(1)、 有序的点的构成:这里主要指点的形状与面积、位置或方向等诸因素,以规律化的形式排列构成,或相同的重复,或有序的渐变等。
点往往通过疏与密的排列而形成空间中图形的表现需要,同时,丰富而有序的点构成,也会产生层次细腻的空间感,形成三次元。在构成中,点与点形成了整体的关系,其排列都与整体的空间相结合,于是,点的视觉趋向线与面,这是点的理性化构成方式。
(2)、 自由的点的构成:这里主要指点的形状与面积、位置或方向等诸因素,以自由化、非规律性的形式排列构成,这种构成往往会呈现出丰富的、平面的、涣散的视觉效果。如果以此表现空间中的局部,则能发挥其长处,比如象征天空中的繁星或作为图形底纹层次的装饰。
(8)如何从点线面的方向分析图片扩展阅读:
通常把线划分为如下两大类别:
1、直线:平行线、垂线(垂直线)、斜线、折线、虚线、锯齿线等。直线在《辞海》释意为:一点在平面上或空间上或空间中沿一定(含反向)方向运动,所形成的轨迹是直线,通过亮两点只能引出一条直线。
2、曲线:弧线、抛物线、双曲线、圆、波纹线(波浪线)、蛇形线等。曲线在《辞海》释意为:在平面上或空间中因一定条件而变动方向的点轨迹。
3、线的表情
由于线本身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表现性,线条作为造型艺术的最基本语言,被一直关注。中国画中有“十八描”的种种线形变化,还有“骨法用笔”、“笔断气连”等等线形的韵味追求。学习绘画总是从线开始着手的,如速写、勾勒草图,大多用的是线的形式。
在造型中,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决定物象的形态的轮廓线,而且还可以刻画和表现物体的内部结构,比如,线可以勾勒花纹肌理,甚至可以说,物象的表情也可以通过线来传达。
I. 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学设计你得了解(一)
点、线、面的对比
对比在这里是指一种造型因素,就其某一特征在其程度上的比较。如:明暗色调这一造型因素,它的特点是深和浅。线条有长短的对比;形体有方圆对比等等。
①点的对比。点连续延伸的轨迹成为线,密集成片而成为面。由于疏密变化而转化为明暗色调。
②线的对比。可以作为物象的边缘,又可独立的表达一定的形象。例如线的直与曲、长与短。
③面的对比。在立体艺术中指的是形体,在平面艺术中指两度空间的占有。
点、线、面综合对比
①非对称式均衡。一种感觉上的均衡,任何人都不可能准确判断画面上的物象实际重量。因为纯数心理意义上的重量,按照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及与人的关系密切程度而定。
②关于面的大小深浅聚散的均衡分布。色调的不均衡,可从调整形体大小进行补偿;形体的不均衡,也可从调整色调的深浅进行补偿。两者在不可变动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画幅边沿关系的改变,进行调整。
③关于形体和色调的均衡在心理上的衡量。在暗色背景前,明度与面积成反比,反之亦然。面积小而与背景明度反差大,色块面积大与背景反差小,两者可以取得均衡。
④运动与倾向。运动是有方向性的,人们观察运动着的物体,视点往往追随着他的运动方向而略为超前。因而在设计中也往往需要在运动前方留有更多的余地。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平面设计中的点线面的相关内容,希望多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技能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会做及时的整理并发布在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