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唐朝的都城长安是什么样子
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它衔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东部是万年县,西部是长安县,东、西两部各有一个商业区,称为东市和西市。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整整齐齐的110坊,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总面积84多平方公里。外郭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公里。每面有3座城门,南面正门明德门和丹凤门为5个门道外,是都城的最高等级。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到唐高宗时期修建大明宫,唐玄宗(李隆基)又把自己当临淄王时的王府改扩建成了兴庆宫,三座宫殿合称“三内”。东城西城分别有东市和西市两座市场,集中了长安城的主要商业。城内有四条沟渠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城东南角有一座人工园林——芙蓉园,园中有曲江池。
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据实测,明德门址东西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特别是明德们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间,而顺城街宽20米到25米。明德门原有台阁式门楼建筑。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公里。城四周有围墙,南面正中开承天门(隋称广阳门),东西分别是延喜门和安福门,北墙中部开玄武门。宫城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称作“大内”,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员的住处。今天西安城内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强西路北侧铁路中学内的土岗则是为数不多的大兴宫城遗址。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南面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唐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
唐代长安平面图
⑵ 为什么说,这些唐风宋骨的建筑,只有在日本才能见到
因为我国唐代的建筑保存的不是很完好,受到了风雨的侵蚀,而且还受到了战火的破坏,点我国存在的木质唐朝建筑只有4个,在山西境内,不过因为没有很好的保护,虽然他们是唐朝风格的建筑,但是因为太破旧了,导致看起来不是很辉煌。
日本特别喜爱中国的文化,于是日本就学习了很多唐朝风格的建筑,他们就在回去的时候保存了很多关于唐朝建筑的资料,最终按照这些资料建出了很多唐朝风格的建筑,而且建造的十分精美,保存的也特别的好。
这些建筑在日本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而且还被日本奉为国宝,可见唐朝的建筑的精美情况。
⑶ 中国唐代建筑和日本古建筑的差异有哪些
虽然日本在唐朝向中国学习,借鉴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很多建筑特点,但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结合了自身的地方特色,在很多方面都与唐朝的建筑有着明显区别。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梁架,鸱尾,山面装饰,寻杖绞头,昂头卷沙与遮椽板,这些地方都有细微差别,因为是形态上的曲线略微差异,用文字描述不精准,具体可以用图片进行对照,可以看到明显的区别。
以上信息来自问问我建筑人才网。
⑷ 颜文姜祠是唐代建筑吗
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位于博山城郊西南境内凤凰山南麓。它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更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一九九三年春夏经过建设整修,集声光电动功能塑制《颜文姜的传说》十组群像,整补描绘殿字,更新石阶,重砌南道,新植花草,增添钟楼,装点茶室,占地3660余平方米,颜文姜祠是仅存的3座唐代木质建筑物之一。
⑸ 唐代的建筑有照壁吗
照壁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始于商代。
照壁原来专属于宫廷、郡属、庙堂、寺院,后来进入寻常百姓家
古代称为“萧墙”,南方人称为“照壁”,北方人称为“影壁”。
是中国人含蓄,对家居保护在建筑形式上的一种体现。
作用:一为挡风,二为避煞。
⑹ 唐朝的房子
唐朝的住宅没有实物遗留下来。当时文献所述的贵族宅第,只能从敦煌壁画和其它缯画中得到一些旁证。贵族宅第的大门有些采用鸟头门形式。宅内有在两座主要房屋之间用有直棂窗的回廊连接为四合院,但也有房屋位置不完全对称的,可是用回廊组成庭院则仍然一致。至于乡村住宅见于展子虔(游春图}中,不用回廊而以房屋围铙,构成平面狭长的四合院;此外,还有木篱茅屋的简单三合院,布局比较紧凑,与上述廊院式住宅形成鲜明的对比。
值得往意的是这些园画所描写的住宅多数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无疑地,这是当时住宅建筑中比较普遍的布局方法。 这时期贵族官员,不仅继承南北朝传统,在住宅后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山池院或较大的园林,还在风景优美的郊外营建别墅。这些私家园林的布局,虽以山池为主,、可是唐朝士大夫阶层中的文人、画家,往往将其思想情调寄托于"诗情画意"中,同时也影响到造园手法。以官员而兼诗人白居易暮年因洛阳杨氏旧宅营建宅园,宅广十七亩,房屋约占面积三分之一,水占面积五分之一,竹占面积九分之一,而园中以岛、树、桥、道相间;池中有三岛,中岛建亭。
以桥相通;环池开路;置西溪、小滩、石泉及东楼、池西楼、书楼、台、琴亭、涧亭等;并引水至小院卧室阶下;又于西墙上构小楼,墙外街渠内叠石植荷,整个园的布局以水竹为主,并使用划分景区和借景的方法]。至于社会上层人士欣赏奇石的风气,从南北朝到唐朝,逐渐普遍起来,尤以出产太湖石的苏州,园林中往往用怪石夹廊或叠石为山,形成咫尺山岩的意境。
五代卫贤所绘(高士图)中的山间住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房屋、山石、花木相结合的情况。在家具方面,从唐代,席地而坐与使用床(榻)的习惯依然广泛存在。床(榻)下部,有些还用壶门作装饰,有些则敢为简单的托脚。嵌钿及各种装饰工艺已进一步运用到家具上。
但另一方面,垂足而坐的习惯,在隋唐时期从上层阶级起逐步普及全国。据敦煌壁画和五代韩熙载夜宴图所示,已有长桌、方桌、长凳、腰圆凳、扶手椅、靠背椅、圆椅和闪形平面的床"在大型宴会的岭合,出现了多人列坐的长桌及长凳。可见后代的家具类型,在唐末五代之间已经基本具备。家具的式样简明、朴素、大方,桌椅的构件有些做成圆形断面,既切合实用,线条也柔和流利。五代王齐翰(勘尝图)中的三折大屏风附有木座,置于室内后部中央,成为人们起居活动和家具布置的背景,使室内空间处理和各种装饰开始发生变化,与席地而坐的建筑已迥然不同了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CC%C6%B3%AF%BD%A8%D6%FE
图片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C6%B3%AF%BD%A8%D6%FE&in=24752&cl=2&cm=1&sc=0&lm=-1&pn=2&rn=1&di=1023250161&ln=322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CC%C6%B3%AF%BD%A8%D6%FE
⑺ 求唐朝的长安城区结构的简介
一、唐长安城设计
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思想观念。“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将城池建设得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是当时世界人城之一。
唐王朝的建立后,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龙首原上,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
二、唐长安城布局
唐长安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根据考古实测,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两相比较则东西长出1070米,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1.东市西市
唐长安城的商业区主要在东、西两市,就是隋代的“都会市”(东市)和“利人市”(西市)。它们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位置东西对称。
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
2.三大宫
唐代长安城有三大宫殿群,西内太极宫 东内大明宫 南内兴庆宫。
太极宫(又称西内)隋称大兴宫,是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在这时执政30多年。主要宫殿有太极殿、两仪殿,是行政主要场所,另外有甘露殿、武德殿等大量建筑。太极宫正门叫承天门,北门叫玄武门,着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
大明宫(又称东内)是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世民在宫城禁苑龙首原兴建,原名永安宫,第二年改为大明宫。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扩建,由太极宫迁此居住,处理朝政。此后的皇帝大多都居住在大明宫。主要有含元、宣政、紫宸三个大殿。含元殿是长安城最雄伟的建筑,实测基台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超过现存北京故宫三大殿的规模。高宗李治在麟德年间又兴建了麟德殿,它是大明宫中最大的宫殿,是举行宴会的地方。
兴庆宫(又称南内),位于长安城兴庆坊内,是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的旧居,本为离宫,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改为兴庆宫,几经扩建,成为皇帝起居听政的正式宫殿。兴庆宫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80米,北部是宫殿区,南部是园林区。
如今含元殿遗志 和麟德殿遗志 兴庆公园可供观赏。
3.居民小区-里坊
唐长安城将外郭城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大的里坊四面开四个坊门,中辟十字街;小的里坊开东西二门,有一条横街。这些纵横相交的街道形成一个交通网络,井然有序。
4.皇城及寺庙
皇城紧附宫城之南,面积约5.2平方千米,南北七条大街,东西五条街。承天门街把皇城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也是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布设。承天门大街东西两侧从北到南,东边有东朝堂,西边有西朝堂;东边有门下外省,西边有中书外省;东边有左武卫,西边有右武卫;东边有尚书省,西迥自司农寺;东边有左领军卫,西边有右领军卫;东边有太仆寺,西边有宗正寺;东边有太常寺,西边有鸿胪寺等。至于皇城内安上门街东和含光门街西,由于布设的机关不大重要,故并未完全遵守东西对称的原则。
现存的西安古城墙系明代初年将唐长安城的皇城和部分太极宫东扩建筑而成。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宗教发展的兴盛时期,长安城是全国宗教活动的中心,长安城宗教林立,不仅有本土的道教,还有自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南北朝至唐代从波斯传入的袄教、景教、摩尼教等, 佛教在唐朝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以佛教、道教最为兴盛,其佛教传播之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对国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对当时的日本佛教界影响极大。
唐长安城俯视图
http://www.xtour.cn/tang/pic/big_tan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