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硬山顶是怎样的
又称硬山式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硬山顶建筑等级最低,低于庑殿顶、歇山顶和悬山顶。根据我国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而宫墙中两庑殿房也多有硬山顶。
⑵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两坡相交形成横向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坡相交,形成自正脊两端斜向延伸到四个屋角的四条垂脊。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又名四阿顶。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则为单檐庑殿顶。
历史 庑殿顶出现的很早,甚至早于歇山顶。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汉朝的阙楼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筑。 后来庑殿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 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例如台湾可在国家戏剧院与大直忠烈祠见到庑殿顶,但都不是古迹而是仿古建筑。
歇山顶: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别是一条正脊,上部四条垂脊,四角与垂脊间有四条戗(qiang)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但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式。和硬山顶不同,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悬山顶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样式,但在唐朝以前并未用于重要建筑。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硬山顶: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等级最低,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而宫墙中两庑殿房也多有硬山顶。
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和悬山顶不同,硬山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 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和悬山顶相比,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而悬山顶有利于防雨,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则多用悬山。
卷棚顶 :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如果说上述四种屋面棱角分明,显出一种阳刚之气,那么卷棚顶就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卷棚顶,即卷棚式屋顶,又称元宝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卷棚顶是两坡出水,其特征在于前后两坡相接处没有明显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线曲面。根据左右山墙的悬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顶可分为悬山卷棚、硬山卷棚,另外,卷棚顶也可以是歇山式,因此可以看作是歇山、悬山、硬山的变形。
卷棚顶线条流畅、风格平缓,因此多用于园林建筑,在宫殿中也多用于太监、佣人等所居的边房。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区建筑都采用了卷棚顶,以表现此为离宫,和正式宫廷相区分。
、攒尖顶:是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除圆形攒尖顶无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顶汇聚,脊间坡面略呈弧形。江南各式屋顶的屋檐与屋角的起翘都大于北方,然以攒尖顶最为悬殊,有飞檐之称。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
攒尖顶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顶较陡,无正脊,只有数条垂脊交于顶部,在上面覆盖一个宝顶。攒尖顶建筑的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一般以单檐为多,两重檐已少见,三重檐的极少见。攒尖顶最早见于北魏石窟的雕刻,实物较早的有北魏嵩岳寺塔、隋代的神通寺四门塔等。明、清两代这方面的实物就很多了。
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精品,除去上述单一造型的屋顶外。还有由这些单体屋顶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北京故宫、颐和园和被烧毁的圆明园都是以屋顶形式的主次分明、变化多样,来加强感染力的,尤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故宫角楼屋顶的组合造型。
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此"三段式"迥异于欧洲古典建筑的"三段式",有着独特的风格。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着特征是大屋顶。房顶不但体形高大且是曲面形,屋顶四面的屋檐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与史称的"三段式",在结构上是不完全一样的。瓦顶覆盖在与立柱联结的正梁上面,顺而向下倾斜,形成美丽的曲线。边用头瓦,其色彩则与众不同。屋顶平缓坦然的坡度突出了建筑物雍容端庄的形态,蒙生庄严雄伟的气势。它的最高层为大屋顶中间部分的屋冠,实际是研究所宽敞的会议厅,然而却犹如屋上又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古楼坐落在那里。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但是无论庑殿顶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⑶ 歇山式顶、悬山式顶、硬山式顶、攒尖式顶、四阿式房顶是什么是否有图
1、歇山式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一种,外观似硬山顶与庑殿顶的结合。上部如硬山顶,两山面垂直,与前后坡构成三角形立面,下部出坡至檐部。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俗称九脊殿。
⑷ 硬山顶的介绍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汉族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常用于中国汉族民间居住建筑中。
⑸ 硬山顶、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
时间排练顺序没有找到,但是机构的特点给你找到如下:
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常用的屋顶有六种:硬山顶、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
1、硬山顶: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2、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两坡相交形成横向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坡相交,形成自正脊两端斜向延伸到四个屋角的四条垂脊。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又名四阿顶。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3、悬山顶: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4、歇山顶: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别是一条正脊,上部四条垂脊,四角与垂脊间有四条戗(qiang)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5、卷棚顶 :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如果说上述四种屋面棱角分明,显出一种阳刚之气,那么卷棚顶就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6、攒尖顶:是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除圆形攒尖顶无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顶汇聚,脊间坡面略呈弧形。江南各式屋顶的屋檐与屋角的起翘都大于北方,然以攒尖顶最为悬殊,有飞檐之称。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
在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精品,除去上述单一造型的屋顶外。还有由这些单体屋顶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北京故宫、颐和园和被烧毁的圆明园都是以屋顶形式的主次分明、变化多样,来加强感染力的,尤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故宫角楼屋顶的组合造型。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此"三段式"迥异于欧洲古典建筑的"三段式",有着独特的风格。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着特征是大屋顶。房顶不但体形高大且是曲面形,屋顶四面的屋檐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与史称的"三段式",在结构上是不完全一样的。瓦顶覆盖在与立柱联结的正梁上面,顺而向下倾
斜,形成美丽的曲线。边用头瓦,其色彩则与众不同。屋顶平缓坦然的坡度突出了建筑物雍容端庄的形态,蒙生庄严雄伟的气势。它的最高层为大屋顶中间部分的屋冠,实际是研究所宽敞的会议厅,然而却犹如屋上又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古楼坐落在那里。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但是无论庑殿顶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还增添了
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⑹ 硬山顶是什么样的
又称硬山式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作用为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蔓延,常用于我国民间居住建筑中。
⑺ 请赐教:古建歇山屋盖的山花构造大样。图文并茂更易看懂。请了!
一、 斜屋顶上几个常用称呼
(一)屋脊、正脊:
是两块斜屋面相交的水平阳角交线
(二)戗脊、垂脊:
是两块斜屋面相交的倾斜阴角交线。
(三)屋檐:
屋面的边檐,雨水排出处
(一) 天沟:
是两块斜屋面相交的水平阴角交线
二、 屋面材料与形式
中国幅员广阔,不同的地方采取了不同的屋面材料与形式(图五十五:屋顶式样图)。屋顶的实用要求不外三个方面:
(一)具有隔冷隔热的保温性能。
(二)便于泄水,在雨水多的地区,斜坡自然使用得较多,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平顶房就足敷应用。
(三)为了防止夏日阳光蒸晒和雨水淋溅,许多地区要做出较深的出檐。试先从最简单的草房谈起。
1.草房顶
草房顶是最简单的做法。下面的构架用较细小的木料或竹料捆扎坚牢就可以,依照1尺左右中距以铺竹干做椽,其上编蔑条、铺草顶,草顶坡度很大,常在四十五度以上。
2.麦秸泥平顶(圆顶在内)
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几个地区的农村中使用麦秸泥平顶(圆顶)较为普遍,不仅是气候关系,更主要是经济决定了建筑结构与式样。
这种屋面做法,先在椽子外端置连檐,再在内侧铺望板或芦席一层,然后铺芦苇秆或高粱秆。芦苇秆和高粱秆的厚度各地不同,如气候较冷的吉林铺至10厘米厚,但河北的赵县与河南的郑州则仅厚5~6厘米。其上即铺麦秸泥。
赵县地方上泥分三道:先铺10厘米厚的半干泥作底子,称为头掺泥。二掺泥须在泥内加麦秸,铺好后用木拍打,或用八、九十斤的石碾压紧,其厚度自10厘米压到8厘米为度。最后铺5厘米厚的三掺泥,依重量比例为三成石灰七成泥打实墁平。在吉林地方麦秸泥厚达二十厘米,罩面层的泥内并加碱水或盐水,以防渗漏。
三、 瓦屋顶
从现代建筑水平看,瓦屋顶只是各种屋面材料中的一种,是和麦秸泥顶、草顶可以并列的,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尤其是丰富的遗物里面,瓦屋顶占了极大的比重,因之专辟本节对瓦屋顶加介绍。从陕西省岐山县周原遗址所掘遗物中已看到有屋瓦出现。瓦数量不多,附有耳或大头桩,是否是用绳索扎结在椽木上,未敢断定。这些屋瓦间断地与附有象形文字的铜器同时出现,故可认为至迟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即使用在屋顶上。到为战国时代,屋顶上筒板瓦的使用就较普遍了。筒瓦端部,或为整圆瓦当,或如半圆瓦当,瓦身长度有达80厘米者,无论易县燕下都遗址还是平山县三汲中山王墓均属如此。
秦汉瓦当中半圆形就比较少了。瓦当花纹图样种类已相当丰富。
1.有的是文字瓦当如“延年益寿”、“长乐未央”、“上林”、“甘泉”;
2.有的是蕨手纹;
3.有的是动物纹如龙、鹿、朱雀、鱼等。
南北朝瓦当有两大类花纹,一是文字瓦当如“传祚无穷”、“万岁富贵”等常是在圆形廓内做成田格子,在格内写字;一是莲办纹瓦当。
(一) 瓦屋顶的几种形式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把瓦作分为大式和小式,大式瓦作的特点大体是:(1)各瓦坡使用筒瓦板瓦合 ;(2)大脊垂脊上都用吻兽等装饰;(3)材料用布瓦(青瓦)也用琉璃瓦;建筑对象为宫殿庙宇主要建筑。小式瓦作的特点大体则是:(1)各瓦坡只用板瓦,间或用筒瓦,绝无用琉璃瓦的;(2)坡顶两山不做垂脊,只在正脊处做清水脊或皮条脊,不用吻兽;(3)建筑对象为宫殿衙署次要建筑。
但也有一些作法没有包括在《工程做法则例》的规定之内,如仰瓦灰梗,棋盘心等,这些只是一般住户商家使用。本段先从较简单的做法讲起。
1.仰瓦灰梗
在北方冬季气候寒冷,一般住户虽然经济条件不宽裕,屋顶也要达到防寒要求,仰瓦灰梗就是部分使用瓦件的一种灰泥屋面。做法是椽上铺苇箔,上铺灰泥四寸,然后在泥上 瓦一层,灰泥要干些, 瓦时要用力,相邻两陇瓦对缝处用麻刀青白灰 出一道道类似筒瓦但比筒瓦直径小得多的灰梗,这样漏雨的机会就少得多了。在屋顶的边椽山墙上并做筒瓦一陇,盖板瓦一陇收住。如果经济条件不够,也有只铺仰瓦不做灰梗的做法。
2.棋盘心
做法和仰瓦灰梗大致相同但防漏效果要好一些。也是椽上铺苇箔再铺插灰泥,泥背上级指示底瓦一层;不同之处是在梁缝处和脊檩附近要加铺一行盖瓦,而且底瓦之上满抹麻刀青白灰一层,远处看来区划成一块一块的方形平顶有如棋盘,所以叫做棋盘心屋顶。
3.阴阳合瓦顶
经济比较富裕但又没有官阶的普通住户,多用阴、阳合瓦屋顶。从苇箔到仰瓦的做法都和瓦灰梗一样,只是铺灰梗处改用板瓦做盖瓦,这样做防渗效果会更好一些。
4.筒板瓦顶
在一些封建时代的宫殿、衙署、寺观建筑中,筒板瓦顶是最完整的一种瓦屋顶。它和阴阳合瓦顶不同之处在于盖瓦使用筒瓦,对于板瓦的搭接比例也有一定规格,“压七露三”是《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瓦作大式一类规定“……每板瓦一片压七露三,头号长九寸得露明长二寸七分……”也就是说,相邻两块板瓦,上一块必须压住下一块瓦长的十分之七。
随着不同种类木构梁架的组合,瓦屋顶也反映为多种形式。
依《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指出的硬山、挑山、歇山、庑殿四种屋顶试加以申述。
1.硬山顶
硬山做法是筒板瓦坡到山墙处停止不外出,在瓦坡与山墙交接处以尺二见方或更大一些的方砖铺放成人字形带,叫做方砖 缝, 缝之上依与山墙垂直方向 放勾头滴水,叫做排山勾滴。四条垂脊就压在排山勾滴的后尾。硬山顶共有四条垂脊,每条垂脊的后部三分之二为垂脊,前部三分之一为岔脊。在脊檩上方前后瓦坡交接处则用大脊。两坡五脊是硬山顶的主要特征。〔另详(三)“屋脊”〕
2.挑山顶(悬山顶)
挑山的特点是人字瓦坡两端延伸到山墙以外五、六椽至七、八椽,各部檩子一并挑出,檩头上钉 缝板,将檩头封住。檩下加燕尾枋以帮助檩子承托上部荷重。
挑山顶上仍是四条垂脊一条大脊和硬山相同;博缝板下常常用薄板雕成鱼形、如意头形各种装饰,按李诫《营造法式》所介绍应名为垂鱼和惹草。这些薄板背面应加用穿带以防变形。
3.歇山顶
歇山顶外形很象是庑殿顶的下部和挑山顶的上部组合而成。正脊、垂脊、岔脊共九条脊构成歇山顶的外形特征,李诫《营造法式》中就有九脊殿的称呼。瓦作中复杂一些,尤其是山花部分。山花板上方, 缝板、排山勾滴和垂脊的结构顺序都和挑山顶一样。山花板下部两山瓦坡的后尾,还要做一道博脊以便雨水排出山花板之外。
4.庑殿顶
在宫殿庙宇中,只有最尊贵的建筑物才使用庑殿顶。
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屋顶叫做庑殿顶,前后坡相交成正脊,左右两坡同前后坡相交成四垂脊。四坡五脊成庑殿顶的外形特征。所以李诫《营造法式》中对这种形式称为四阿或五脊殿。(图56:大式庑殿歇山瓦作)。
(二)瓦的分类及其称呼
1.依材料分为两大类,即布瓦(青瓦)与琉璃瓦。琉璃瓦是一种特级瓦,传说琉璃来自大月氏,唐宋以后逐渐用在屋面瓦上。依北京门头沟琉璃窑传统作法,琉璃瓦的原料不用一般粘土,而用白马牙石和干子土、白土的混合物。至于表面各色釉子则是用铅、铜、钠、钾、锰……不同金属,不同比例烧融后挂附而成。附表4示其一般成分。
⑻ 硬山顶的硬山顶样式
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属于双面坡的一种。特点是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两面屋坡。左右侧面垒砌山墙,多用砖石,高出屋顶。屋顶的檩木不外悬出山墙。屋面夹于两边山墙之间。和悬山顶不同,硬山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
从外形看,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⑼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之间的区别
一、样式不同
1、庑殿顶:又称五脊殿、四阿顶,这是一个五脊四坡的屋顶,有四个垂直的脊,屋顶有四个斜坡,无极殿屋顶分为单檐和双檐两种,它是中国、日本和韩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风格。
2、歇山上共有九个山脊,即一个规则山脊、四个垂直山脊和四个护堤山脊,故又称九脊顶,因为山脊的两头折断一次,在屋檐中间,分为竖垄和护坡,似乎有休息,所以叫谢希山。
3、悬山顶:是一种双坡山顶,也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它的特点是山墙外的悬檐(也称为悬山或爬山)。一般来说,山顶有一个山脊和四个垂直的山脊,还有一个有或没有山脊的滚棚。山墙的顶部可以用不同的装饰。
山顶是大厅的顶部,有两个斜坡,五个山脊和两个斜坡,两边的山墙凹进大厅的顶部,使顶部的檩条末端伸出墙外,并钉上板条。
4、硬山顶:双坡屋顶,由中间的水平山脊分为两个斜坡,两侧山墙齐平或高于屋顶(如高于屋顶,称为密封火山墙),因为屋檐不比山墙高,所以叫硬山,屋盖由中横脊分为前后坡,左右山墙与屋盖齐平或高于屋盖。
硬顶为五岭二坡两坡型,以直岭四竖岭为特征,形成两个顶坡,在左右两侧建造山墙,用更多的砖和石头从屋顶上升起。
5、攒尖顶,即攒尖式屋顶,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特点: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
二、等级规格不同
1、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样式。
2、歇山顶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
3、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
4、硬山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
5、攒尖顶规格也较高,常用于宫殿、坛庙中的亭、塔等建筑。
三、用途不同
1、殿顶一般用于故宫和大殿,它可以和单檐一起使用,特别是和双檐一起使用,比如北京的太和殿。
2、从规格上看,斜屋顶仅次于阳台屋顶,古代五级以上官员的官邸只能使用,以后用于民宅。
3、悬山顶多用于民间建筑和二次建筑,如橱柜、神殿、配套大厅等,在南方,悬山常被用来防止雨水。
4、坚硬的山顶主要用于辅助建筑和民俗建筑,坚硬的山顶有利于防风防火,北方的房子大多是坚硬的山。
5、常用于亭台楼阁。在日本,茶室经常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