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艾灸、刮痧、拔罐到底有什么区别它们的效果都如何呢
引言:日子越过越好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亚健康却成了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亚健康状况的普及,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养生方式,其中艾灸、刮痧和拔罐是最为常见的养生方式,那么三者有什么区别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三者的治疗效果
艾灸、刮痧、拔罐都有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艾灸的治疗方式很温和,而且操作手法也比较简单,只需要买对正确的艾条或艾柱就可以在家使用,艾灸活血化瘀的作用还能帮助到月经不调的女性朋友。刮痧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刮痧在皮肤表面留下的痕迹还能反应出这个人的身体状况。对于一些体内湿气很重,经常被风湿等病痛折磨的人可以选择拔罐的方式治疗,拔火罐对去除体内湿气有非常大的作用。
⑵ 艾灸拔罐有什么好处
可以去风除温,改善血液循环。
⑶ 到底是艾灸好一些还是拔罐好一些
我认为艾灸比拔罐更好,罐拨多了对身体有负面影响,而艾灸就不同,只要你坚持每天做,对身体只有好处,绝对没有反作用,而当下正是冬病夏治的大好季节,努力吧。
⑷ 艾灸,刮痧,拔罐哪种对去除湿气更好
艾灸、刮痧和拔罐除湿,不管何种疗法,一定是要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切忌盲目滥用。
艾灸温补是共识,温能散寒,补能疗虚,所以艾灸治疗的病症应该是寒证、虚证或虚寒证,反之,如果是实证或阴虚内热证,应该是禁灸的。
从上述看,三者都对祛湿有效果,但是艾灸是比较温和的方法,对慢性病和体弱的人群更适合。刮痧和拔罐对疾病的效果会更好一些,而且患者承受能力要强些,平时体质比较好的人用这两种方法更好一些。
⑸ 艾灸、拔罐、刮痧,究竟有什么区别哪个效果会更好
艾灸与刮痧、拔罐都是中医外治法的精髓所在,它们的最终目的一样,但是在操作过程还是有一些不同。
一般来说,艾灸——身体虚弱和强壮的人都适合;刮痧、拔罐——这些能“见血”的只适合身体强壮的人。
同样是通经络,艾灸与刮痧拔罐具体有何不同?
04罐、艾灸的区别
刮痧、拔罐、艾灸的区别
1,刮痧作用在浅部,而拔罐的作用更深层。同时拔罐还有泻火的功能,治疗各种实症,包括热症和寒症。
2,艾灸对于身体虚弱和强壮的人都适合,而刮痧、拔罐只适合身体强壮的人。否则身体虚弱的人进行刮痧、拔罐会适得其反,起不到作用。
⑹ 艾灸和拔罐有什么区别
用的工具不同,物理原理不同。 中医拔罐、刮痧、艾灸是中华传统文化,相信大家对刮痧拔罐并不陌生了,但身边有好多朋友不知道艾灸是什么。 艾灸是我国中医最古老的疗法之一,不但对身体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还有更好的美容、减肥作用。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载于《左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艾灸就已经盛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扁鹊心书》等医学着作先后对艾灸有详细的记载,由于艾灸经济有效,便于掌握,在民间流传很广。西方的艾灸是中国传入的,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医生拉兰利用艾灸治破伤风、麻痹、骨髓疾病等。在亚洲,中国传统的艾灸先后传到朝鲜和日本。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我们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⑺ 艾灸与拔罐有什么异同点
艾灸与拔罐都是中医治病的方法,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是必须肯定的。两者也是比较常见的养生保健方法,运用相当普遍。但两者的侧重点不用,区别很大,我们必须做到全面了解。
什么是拔罐呢?
中医理论认为,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拔罐疗法,是中医重要的外治法之一,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
拔罐的功效有哪些?
拔火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什么是艾灸呢?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艾灸的功效有哪些?
1,祛湿驱寒;2,调节阴阳;3,调和气血;4,温通经络;5,扶正祛邪;6,防病保健;7,美容美体。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
拔罐和艾灸同属中医疗法,具体功效也有重叠部分,单从功效上来讲,两者是有交集的。我们主要来看一看拔罐和艾灸的区别,如果没有了解而贸然使用,非但达不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效果,还很容易适得其反走入误区。
拔罐与艾灸的区别在哪呢?
1,从发现历史的角度来说
艾灸早于拔罐。艾灸发现于远古时代,《黄帝内经》也有记载;
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着的《肘后方》。
2,从具体功效的角度来说
艾灸覆盖范围更为全面,以刺激体表经脉穴位见长,融会贯通全身经脉;
拔罐则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集中于背部、颈部、脚底等。
3,从理疗原理的角度来说
艾灸是起补益作用的,回阳固脱,调整生理机能,不仅治病,更能防病;艾是纯阳之物,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连续燃烧,可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又因和脏腑相互联系,能补阳益气,扶正祛邪,固本强身。
拔罐则是一种泄耗的方式,拔罐不仅能排邪气,同样会损阳气。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两者有本质区别。
4,从适合体质的角度来说
艾灸没有太多忌讳,因人体穴位布满全身,所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的施灸,全面保健;
而拔罐则疗法则不同,并非人人适宜。因为拔罐的过程中,会让阳气有所流失,拔火罐只适用于气滞血瘀、湿热体质的人,这类人容易经络堵塞。但对于气血虚弱的人则不适用,气血虚弱的人平时容易没有精神、容易倦怠,再使用拔火罐这种“泄气”的方式就不妥当,还有老人、儿童、衰弱的病人也不适合盲目使用。
5,从适用范围的角度来说
艾灸作用于人体腧穴,温热刺激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特性。艾灸产生的温通效应,可以将阴邪逐渐排除,同时改善人体的气血运行,使阳气通达、经络通畅,因而更广泛适合各种人群各种症状;
而拔罐是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本质上是通过外来力量帮助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有一定的局限性。
6,从安全便捷的角度来说
显而易见,艾灸比拔罐更安全更易操作。艾灸只需找准穴位,点燃艾柱即可,没有多余的繁琐操作,人人皆可施灸;
拔罐则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对操作者有一定的要求。由于火罐的加热程度较难掌握,很容易烫伤皮肤。而且取罐也需要技巧。
7,从疗法感受的角度来说
艾灸疗法自然舒适;
拔罐则伴随着疼痛,有时甚至很剧烈。
8,从疗法周期的角度来说
艾灸可以并建议每天施灸;
拔罐则有诸多限制,一般来说,拔罐需要间隔一周左右,不可太频繁。
因为原理的区别,拔罐有一些注意事项。特别是阴虚体质和气虚体质的人,是绝对不易拔罐的。拔罐最大的用处是对付“外邪”、“瘀阻”,如果湿气太重、气血不畅的人,拔罐可以起到清理疏通的作用。但是阳虚、气虚的人就要切切注意了,皆因拔罐耗气血,这类人会越拔越虚。
另外,艾灸与拔罐尽量不要同时进行,如果一定要,那也要讲究顺序。一般是先艾灸再拔罐,因为拔罐会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但拔罐与刮痧是绝对不能同时进行的,否则会加重皮肤损伤导致感染。
⑻ 灸罐的历史
灸罐(也称为罐灸)是传统中医外用技术的创新,是集传统的拔罐、艾灸、药疗等多种方法的系统化整合,医理遵循中医的病因、病机、辩证施治原则。灸罐同时融入了生物物理、热物理学、国际前沿技术理论“真空零点论”的应用原理,根据国家生命科学大会对生命概念进行分析的新思路,结合多项国家科研成果以及国家973计划中对艾灸拔罐经络现象的研究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灸罐技术独特的理论依据。
灸罐以拔罐、艾灸为基础,其历史传承和中医机理也离不开拔罐和艾灸的中医理论。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最早记载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其中有以角法治疗痔疾的记载:(略)。到了西晋,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角法以治痈肿。到了唐代,唐太医署设立的医科中又将医科分为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角法(拔罐疗法)五科。角法一科的学制定为三年。说明角法在当时已经从理论、操作和临床等方面有了比较成熟的学术指导。到了清代,医家吴谦等撰着《医宗金鉴》,详细记载了针刺、中草药、煮罐后拔之针药罐综合疗法。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拔罐疗法的出处、形状、治疗病症、操作方法等都作了更细致的论述。“火罐,凡一切风寒,皆用此罐。……患者自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近代,随着拔罐被广泛应用于多门学科,拔罐疗法已被载入: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中国医学非药物疗法、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百病中医民问疗法等专着。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在石器时代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的用火方法。
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主要作用归结为温经散寒、行气通络,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取决于气、血、经络的正常运行。气行则血行,描述了气的动力作用;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就说血的血质要正常;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循经络周流不息。气血运行的道路要通畅。简言之,正常人体气的运行的动力要充足,血的质要好(不瘀滞),运行的道路要通畅。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用艾灸方法就能达到解决气血在一定程度上的瘀滞和经络的畅通。临床上用于痹证、腹泻、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气分阴、阳、虚、实”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气虚下陷急症的急救。阳气虚弱不固,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这是灸法的独特作用。
灸法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法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共识。
灸罐是拔罐和艾灸的传承和创新,体现在:
1、器械的造型,古代拔罐器械是曲线形,圆形,椭圆形等。如牛角罐,陶瓷罐。近代的玻璃罐都是如此。古代和近代罐体用硬质材料制作。灸罐器械是双曲线葫芦形,用软质材料制作。如橡胶、硅橡胶等。
2、器械的功能,用硬质材料制作的罐体真空方法是口吸法、点火法、机械抽气法,到达使罐内取得真空的目的。艾灸则用艾叶做成条以一定温度产生作用。灸罐则是按压罐体自动排气即可到达真空效果。结合机械抽真空达到对真空度的控制。
3、器械将真空和热作用合二为一。灸罐用耐高温材料制作,可经受180℃以上的高温,科技的进步是灸罐出现的重要原因。灸罐同时具备了真空拔罐和艾灸的全部功能。
4、器械功能的创新点:灸罐除了真空、艾灸功能,还由于罐内的大容量高温室可装入36×500px体积的药物进行高温汽化。可以比喻为将大煮药罐才能产生的作用,搬到小型拔罐器中了。这是多少中医人梦寐以求的结果。比如你想配一副跌打损伤的药外敷患处,你得配药,在药罐中煎煮,把煮热的药包好,医者要拿住药包放到患者的患处,这样四个步骤,并且是医者患者一对一的作用。而且只能同时是一个地方作用。有了灸罐就不同了,你把需要选配的药物配好,放入灸罐器中,加热5分钟,放到需要的部位拔罐就ok了。并且接着再加热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罐,拔到你需要拔的部位。改进后的灸罐同时能加热多个罐,可同时放到你需要的多个部位,对贯彻中医调和阴阳,上病下治,打通一条经络,打通多条经络意义重大。
罐内大容量高温室,不仅能装入普通中药,也能装入鲜药。许多民族药,特效药都是以鲜药外敷产生疗效的,因此,灸罐的作用无形中又扩大了它的适应范围。这对中医外治方法是一个好的思路和做法。
中医治疗中的一个新思路:内服+外用相结合的方法是中医治疗疑难病的一个有参考价值的努力方向。
灸罐引入国际前沿理论技术“真空零点论”的实用价值在于:“真空是能量动力放大器”,这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根据生命科学大会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在生命体系中,体内外物质和(热)动力体现出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物质动力能正常交换的是健康生命,反之,则是亚健康、疾病状态。
对动力能产生的放大器作用,可以解释中医学理论中关于:调和阴阳、气血通畅、“小能量,大作用”、“气至”现象的发生,这些中医基本理论中的关键名词的相互贯彻联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中医“气至”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 “阴平阳秘”的转化规律在中医有效性标准中是:“气至”现象的发生。
“移动图片气至”是通过各种物理方法,让身体产生“气(场、热力场)”在身体上流动的感受。能达到这个效果的方法很多,中医技术中有接近中心的作用面积越小,热的能级越高,热交换概率越大,激发出现“气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但如果你仔细推敲其中的方法,不难得到:激光灸就是最科学的。这是一个违背事实的错误结论!矛盾出自哪里呢?在表中我们不难发现,产生“气至”效应项目的基本是“点效应”方法,而汗法项目中大多数无“气至”效果的报道,外热汗法以出汗为有效,深层的内热法以点热效应产生的“气至”为有效。代表性方法有:雀灸,砭石灸,激光灸,悬灸等,热药效应有:隔药灸,刺激效应有:针灸,生物电等。“点效应”有什么特点呢? “点效应”包括了:点面积,温度的热量。热量的大小以能级来衡量。也就说“点效应”包括了点面积的和温度能量的大小来度量。根据热物理学定律,同等热条件下,热能级与热作用面积成高斯正态分布。
函数关系为:
原来“面积小,热能级高”必须以皮肤的最大承受能力为准,一般情况都在50℃以下。如此,我们就明白,气至发生的条件是:面积小,能级高还应加上温度小于50℃的控制范围,因此,“小热量,大反应”,这个结论就是正确的了。
艾灸专家陈日新教授总结出:灸法并不是使皮肤越热越好,而是要达到小热量大反应,透热、传热、散热、近端微热远端热,是灸法达到“气至”最佳效果的充分必要条件。
我们开发的真空灸仪器完全遵循“小面积,高能级,感觉舒适”的“气至”三要素进行设计制作,仪器特点是:柔性材料、葫芦形结构、大容量药物汽化内加热腔、自动控制。
二、多因素能级交换
美国的科学研究有一个惊人的结论:“真空是能量的放大器,当放入1个能量时,可输出4--20个能量”。重温科学发展史,我们看到电子放大器的发现应用,导致了人类信息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能量放大器作用的发现,在中医科学上的应用,是否也将给中医药领域带来一次大的进步或者是革命呢?有待历史的检验。
真空技术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普遍应用到中医的拔罐治疗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真空拔罐治疗的应用范围从脓疮治疗向内、外、妇、儿、五官等多学科广泛渗透。我们创新的真空仪将真空拔罐器放入艾灸技术,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艾灸热力、药力在真空中发挥能量的再放大,在原来基础上更快速的改善人体微循环,修复神经组织,恢复疲劳效果更加显着。对体表排毒,祛瘀生新,经络气血的疏通是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我们的真空灸技术体现了“小热量大反应”的“能量放大器”作用。小热量的最佳温度是多少呢?
许多科学实验研究说明,在35--43℃区间是最佳的小温度。我们假设它们的平均值39℃的能量级定为1,放入真空这个能级放大器中,虽然39℃这个温度不变,但它的能级被放大到小于或接近4倍。也就得到一个结论:在真空环境中各种热、药、力的渗透力和交换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与真空灸产生的“气至”效果大于82%的实际结果相吻合。
上海中医药大学程珂教授通过对艾灸的研究认为,生物组织是先吸收热量,饱和后再向外输出热量,这样一个反复的热振荡过程。这个研究成果可以完整解释“灸法不是使皮肤灸得越热越好”,“近端微热,远端热”的热灸“气至”现象。因为,热能在交换传输过程中,热传输方向的双向性的,一是反向性传输,导致局部热量累积增加但振荡效应很低,因此传输作用很小,造成局部热得难受;二是顺势性传输则导致近端输入,远端发热现象。我们制作的“生命能场共振仪”采用了大振幅,低频率的热振荡与“负压振荡技术”相结合方式,使“气至”效应的概率提高到87%以上。说明“气至”效应与生物共振紧密相关。
真空灸热交换,共振式热交换,能级不断反复加速,体内外的热交换不断实现跃升,由物理学可知,共振产生的加速度可使能量瞬间达到一个复合的极大值。这三组极大值的组合,构成真空灸能场调节特有的“e阶能级交换” 法(见右图)。
以上分析得出:真空灸使药物在180℃温度下被汽化,药物分子的化学动力,温度作用下的热动力,真空环境的能级放大,增强了药物的渗透能力,是热控释药的一种新的可操作技术,是传统药罐技术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在多因素生命能级交换中有独特效应。
6、外用配合药物的研究。
真空热灸液对生物能场的调节作用。真空热灸液是一款无毒纯中药的祖传秘方,可外用内服。外用时,药力穿透角质层,直接对真皮层、基底层的感受细胞产生药物的多重作用。如,调节寒热失衡、驱寒发汗、止咳平喘、排除瘀毒、调和营卫。可刺激体内热源产生发热效应,导致局部或全身出汗,这种生热效应可流向全身引起全身出汗,也可随经络流向引起经络通路的热感,如仅仅流向手背和关节,使手背关节产生热感,又如,可使热流流向内脏,体表不出汗,体内却暖和如春。内服后,体内发热速度较外用加快,大脑前额发热出汗,是否药力有突破血脑屏障的作用?有待验证。
真空热灸液可调节生物能场的产热机能,有驱除外感风寒的作用。以外用为主,外用时无体质的虚实寒热差异禁忌。孕妇忌用。
7、内服配合药物的研究
内服药茶对生物能场----脑动力场调节的思路。
中药茶市场开发多以添精补肾,健脾安神,清火减肥、保寿延年的品种较多。对大脑神经系统作用的药茶品种的开发相对较少。我们研制的内服药茶主要成分含:茶碱、灵芝生物碱、白花蛇舌草甙、胡萝卜甙、红景天甙、咖啡酸、冬虫夏草甙等。中药主要来自西藏、贵州、福建等地。药茶有补精益髓,提神醒脑,疲劳恢复,快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瞬间补充青春活力,泡水喝后几分钟就能够马上恢复大脑的指挥控制功能。药茶以药性平和,针对脑神经有良好作用的名贵中药材。无虚实寒热体质的禁忌,无毒副作用,适应面广,可长期饮用。
8、器械实现数字化,可控化,网络化。
中医走进每家每户是中医未来的发展方向。网络化、数字化、远程控制的人机交互功能越来越彰显重要意义。灸罐涵盖中医外用的多种功能,实现了网络、数字、远程控制,人机交互功能符合中医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先进的中医现代化仪器设备。
⑼ 做为中医技法的艾灸、刮痧、拔罐到底有什么区别
艾灸适用于弱者和强者,刮火罐只适用于能"见血"的人,刮痧是通过反复擦伤人体皮肤,使"刮"的皮肤部分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刮痧可以减轻人体某些部位长期疲劳所引起的酸痛,减轻人体疲劳,起到调节人体经络、促进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艾灸养生十分丰富,既能刺激和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又能给暖去寒,扶正祛邪,活络经络,深受医生重视。艾灸是我们从祖先继承的一种良好的保健方式,保健功能十分重要,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信赖。每分钟脉搏90次以上禁止艾灸;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位不应艾灸;身体炎症部位禁止艾灸。艾灸既不能太饱,也不能太饿,心情非常悲伤,不能喜怒哀乐,要保持情绪平静舒灸,如果穴位表面有水分,是身体通过穴位排出的冷气,身体冷气比较严重,艾灸起了一定的作用。
⑽ 如何区分艾灸、刮痧、拔罐
中医外治法都是靠调动气血疏通经络来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艾灸与刮痧、拔罐都是中医外治法的精髓所在,它们的最终目的一样,但是在操作过程还是有不同之处。
刮痧
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
刮痧的实质就是泻掉实邪之气。但是,刮痧必须刮在淤堵的地方,才可以泻去多余的淤积气血,促进经络通畅,而如果刮在经脉空虚的地方,只会让该处更加虚弱。因此,身体健壮的人刮痧可以通经络,血虚血亏刮痧则会伤气血。
刮痧注意事项:
1、刮痧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防止风寒直接进入体内。
2、刮痧时间应在30分钟内,所需治疗穴位较多时,可以分次刮痧。
3、体质虚弱者禁用泻刮法,空腹、过度疲劳后不宜刮痧。
4、刮痧后饮水1杯,可以加快代谢产物排出,忌食生冷食物,刮痧后3小时即可用热水洗浴。
拔罐
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淤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拔罐最大的用处是对付“外邪”、“瘀阻”,如果湿气太重、气血不畅的人,拔罐可以起到清理疏通的作用。但是阳虚、气虚的人就不适合了,皆因拔罐耗气血,这类人会越拔越虚。还有老人、儿童、衰弱的病人也不适合盲目使用。
拔罐注意事项:
1.时应避风和注意保暖,防止风邪入侵体内。
2.控制时间和罐内气压,防止拔罐时皮肤出血、气泡等。
3.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酒后及空腹者拔罐。
4.拔罐后饮用350-500毫升温水,促进新陈代谢,忌食生冷食物,拔罐后2小时后可用热水洗浴。
艾灸
艾叶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燃烧后,可以使热气内注,把深伏在人体内部的寒邪驱逐体外,使人体阳气充沛,达到温通经络、培补气血、补肾固元的作用。
人体的元阳之气与生俱来,如果损耗了,是不能再生的,只能补充,而药性和热性都是强大的外援,艾灸不仅调动了人体自身的力量,还借用了艾草的药性和灸火的热性来补阳益气,这是刮痧、拔罐等方法所不具备的。
艾灸注意事项:
1.温度与距离以人体能够承受热度为准。
2.施灸为10-15分钟,每天1-2次。
3.双穴者,男士先灸左穴,后灸右穴;女士反之。
4.进食后间隔1小时,灸后别喝凉水,勿食生冷,注意保暖,艾灸后3小时后可用热水洗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