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江南长江的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国名党精锐部队,损失殆尽,长江以北地区,全部解放,解放战争胜利指日可待。
国民党为了维持自身腐朽统治,负隅顽抗,在长江一代大肆部署兵力,构筑了着名的长江防线,企图划江而治。
在此情况下,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洞察国民党阴谋,提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命令华东野战军粟裕积极谋划渡江战役,准备好一举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解放新中国。
1949年4月20号,在和谈无望的情况下,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4月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1)靖江百景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渡江战役总前委决定,将已在安徽安庆至江苏张黄港地段沿江北岸展开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各部队,以夺取南京为中心,分别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
东集团,由第三野战军代司令粟裕、参谋长张震指挥,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张黄港渡江。中集团,由第三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在芜湖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渡江。西集团,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枞阳镇段渡江。
1949年4月20日晚11时,中集团总指挥谭震林下令渡江。转瞬间,上千只木船直冲对岸。仅一个晚上,中集团30万大军便在裕溪口至枞阳镇段20余公里的战线上,以锐不可挡之势,渡过了长江。
就在东集团做好了渡江的最后准备之时,发生了“紫石英”号事件。4艘英舰与正在渡江的人民解放军对峙。一场激战后,受伤的3艘英舰被迫逃往上海,“紫石英”号搁浅,被我军俘获。4月21日,东集团发起冲击。
21日16时,西集团近千门大炮发出的强大炮火,铺天盖地射到南岸国民党军阵地。18时30分,西集团几十万大军争入激流,直冲对岸。至23日,三大野战军主力全部渡过长江。
“渡江战役的关键,就是中、东两路大军渡江后,迅速东西对进,对南京、镇江、芜湖之敌进行钳形合围。”而以第二野战军为主的西路渡江大军,则要像一支楔子楔进蒋系和桂系部队防守的结合部,切断汤恩伯和白崇禧两大集团的联系。
2. 明朝皇帝朱棣妃子名字及身份背景
朱棣妃16人
《凋落的红颜——中国后妃列传》之三十九
一、 初入皇家
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谥“孝慈”,她也确实是一位出众的皇后,并且得到了众多儿女的一致敬爱。而《明史》中更明确地写道,她与自己的一位儿媳妇也有情同母女的感情。
史书所说的这位儿媳妇,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结发妻子徐皇后。
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据说她自幼文静好读书,声名远播,朱元璋因此亲自召见徐达,当面为自己的四子朱棣提亲:“朕与爱卿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契儿女结姻。听说爱卿有个好女儿,爱卿肯不肯将她嫁与朕的儿子朱棣?”
徐达一听皇帝竟有如此美意,顿时心花怒放,当即“顿首谢”,应允了这桩婚事。
洪武九年(公元1376)正月二十七日,十五岁的徐氏头戴九翚四凤冠,身着青质九翟衣,在隆重的典礼之后正式成为十七岁的燕王朱棣嫡妃。从此开始了她尊贵而不平静的一生。
做为一位皇帝的结发妻子,史书对徐皇后的描述尽管不算少,但多是官样文章。不过点滴间也仍然能让我们看出她与朱棣伉俪情深,与婆母马皇后情同母女。
帝王家族虽然少见真情,但也史不绝书。夫妻情长婆媳谊重都不足不奇。只是当我们遍检书史,却不得不叹息,生在乱世长于富贵的徐皇后与丈夫朱棣的情谊,实在是来之不易,洪武九年那位小小亲王妃向丈夫盈盈四拜的场景,连起了几个家族横亘数十年的恩怨情仇。
二、 未来皇后的姨母一家
世人都知道朱元璋的马皇后善良慈祥,然而马皇后的善良并没有得到所有受惠者的回报。这其中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或者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是另一类代表人物)
朱守谦对马皇后的恩将仇报说来话长。由于他的身份特殊,又与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有极深渊源,我们必须详细叙说。
朱守谦的父亲,就是朱元璋唯一的亲侄儿朱文正,即朱元璋死于瘟疫的大哥朱兴隆之子。朱元璋当初奉郭子兴之命第一次前往家乡招兵之际,就特意去找到了自己当年带着儿女回娘家的寡嫂王氏,以及同样守寡的堂嫂田氏,将她们母子都带回濠州城和自己一起生活。两位守寡多年的嫂嫂操行很好,朱元璋对她们非常敬重,后来不但封王氏为南昌王妃,田氏为蒙城王妃,还破格封侄子侄孙为亲王,侄女们为公主(王氏之女封福成公主,嫁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田氏之女封庆阳公主,嫁淮安卫指挥使黄琛),直到朱元璋去世后,其孙建文帝才把这一破格的册封降为郡王及郡主。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与马氏对朱文正一直爱抚有加。朱文正来到朱元璋身边的时候,朱元璋夫妇还没能生下儿女(长子朱标生于两年后即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455),对于朱文正这么个朱家长房长孙独苗苗格外看重,朱文正当时已有十余岁,俨然已可做叔父的助手,而在随后的战争年月里,朱文正也确实表现得格外出众,逐渐成为叔父最为得力信任的亲信之一。在朱元璋征“汉国皇帝”陈友谅的战役中,他率部在南昌城下拖住了陈友谅八十多天,立下了决定性的大功。因此,初立吴国时的朱元璋以军功封朱文正为从一品大都督,镇守江西,府治洪都(今南昌市)。
然而朱文正虽然统兵有方,性格却极其暴虐荒淫。镇守江西时他派心腹卫可达(一作卫达可)四处抢掠民女淫乐,又因害怕走漏风声触怒叔父叔母,将这些无辜女子一一杀死灭口。
江西按察使李饮冰闻讯大怒,誓要为治下小民讨个公道,遂想方设法搜集朱文正更多的罪证。
李饮冰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原来,早在建立吴国分封功臣的时候,朱元璋曾经问过朱文正,想要做什么官,想得到怎样的爵位?
朱文正自认军功盖世又是朱家长房长孙,不用开口也肯定能得到第一等封赏,何必多说显得自己小家子气呢?他做假做谦让以讨叔父欢心,答道:“虽然我功劳很大,可您如果把最好的位置留给我的话,只怕会使外姓属下有甚么不满,不利于您继续成就大业。先不要着急,等到一统天下,我这个亲侄儿还怕没有富贵吗?”
朱元璋此时还仅仅是个“吴国”之帝,元王朝也没真正推翻,正是非常需要收买人心的时候,听朱文正这么一说,认为侄儿懂事之至,顿时心花怒放,立即将最顶级的空缺优先分配给了外姓功臣。
这一安排大出朱文正的预料,他没料到叔父竟将自己的话当了真,于是满腹怨气地来到江西上任。到任之后他越想越气:你不给我封王封爵,我自己来!于是他在自己的床榻用具上乃至夫妻俩的服饰上都统统弄上了龙凤图案,不但在府第里俨然王爷之尊,还违规占了大量民田蓄了大批奴婢。
李饮冰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了这些之后,马上狠狠地向上奏了一本,向朱元璋告发朱文正的这些罪状。朱元璋大怒,一面派人将朱文正狠狠斥责一顿,一面打算跟进惩罚。
朱文正异常恐慌,于是干脆孤注一掷,打算与叔父的另一死敌、在江南称“吴王”的张士诚联合(张士诚称吴王在公元1363年九月,为示区别,史书将张士诚称为“东吴”,朱元璋称“西吴”)。但是他没有想到,自从朱元璋对他起了疑心的那一刻起,他的身边就有了朱元璋的眼线。正当他做着各项准备的时候,朱元璋突然从天而降,带着大队人马抓了他一个现行,大骂道:“你小子到底想干什么?”
虽然是人赃并获,但看在死去兄长的面子上,朱元璋没有将朱文正当众杀掉,而是免官安置桐城。
然而到桐城没多久,朱文正就神秘地死去了。他是怎么死的,史书上的记载晦涩掩蔽。但是一个正当盛年,并且曾身经百战的男人是不可能如此迅速地自然死去的。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朱元璋终于还是杀了这个作恶又背逆的侄子。
朱文正的嫡妻谢氏不久也死去了。也许是吓死的,也许是自尽的,但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她和丈夫一起穿用了违制的龙凤锦衣,也被朱元璋处死了。
朱文正夫妇死的时候,他们的儿子、小名铁柱的朱炜才刚刚四岁。朱元璋虽然杀了侄儿夫妇,却收养了他们的儿子。现在这个乳臭小儿是朱家长房唯一的传人了,朱元璋希望自己能把这个小男孩调教得乖巧懂事,不要断了苦命兄长的香火。因此他亲自为朱炜改了一个意义很深的名字:朱守谦。
朱文正夫妇是被处死的另一个佐证,是朱元璋收养朱守谦时的一席话。面对那个虽然年幼无知,却对自己万分畏惧的小小孩童,朱元璋很是伤感,遂抚着他的头安慰道:“孩子,你不要害怕。你父亲落得那般下场,是因为他屡教不改,令我太过失望。你只要做个好孩子,我绝不会把你父亲的罪过牵连到你身上的。”——“儿无恐,尔父倍训教,贻我忧,我终不以尔父故废尔。”
朱元璋果然说到做到。当朱守谦长大之后,大明王朝在洪武三年分封的第一批王爷中,除了朱元璋自己亲生的九个儿子(朱樉为秦王,朱?为晋王,朱棣为燕王,朱橚为吴王,朱桢为楚王,朱榑为齐王,朱梓为潭王,朱杞为赵王,朱檀为鲁王)之外,另一位王爷就是朱守谦了,他被封为靖江王。
初封的时候,朱守谦做为侄孙,虽然被破格封为亲王,不过得到的待遇是“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不过朱元璋对他仍然寄予了厚望:“稽古帝王抚有方夏,必茂建亲支,所以敦族固本,其来尚矣。朕以布衣,遭时弗靖,躬历行伍,秉运开基,艰难有年,遂成丕(王)业。是皆天地眷佑、祖宗积德之由。今朕既为天子,追念吾兄,以尔守谦,兄之孙也,俾王靖江,以镇广海之域。于戏!尔其思予创业之难,谨尔受封之制,毋忘训言,益修厥身,永为国家藩辅,尚慎戒哉!”
洪武八年(公元1375)八月,朱元璋为十四岁的朱守谦选定了广西都指挥使徐成的女儿为嫡妃(这位靖江王妃的姓氏值得再次注意)。完婚后的朱守谦便算是成年,可以“就藩”去自己的封国了。
朱守谦将自己的封地和叔叔们的比较了一番之后,不禁嗒然若丧:诸王要去的是西安、长沙、太原……这些地方怎么说都比自己要去的那个桂林要繁华富饶得多了,叔祖父口口声声说要厚待自己,可这算是怎么回事。于是,朱守谦很不情愿,在南京城里拖拖拉拉不肯离开。
朱元璋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但是隆重的封王典礼已经举行,何况桂林是边陲军事要地,一定得有王爷坐镇,他不打算改变主意。最终,在朱守谦的软磨硬泡下,马皇后为了安慰自己一手带大的侄孙儿,在丈夫的面前竭力打圆场,终于使朱元璋同意增加靖江王的待遇。于是,朱守谦本应为银质的靖江王册印改成了亲王规格的金印金册,俸禄也随之上涨。官属仪仗则达到了皇太子的规格。在所有就藩的王爷中,他的出发队伍是最浩荡神气的。(可以想象,马皇后花了多大的精神,才把自己的儿子们都一一说服)。朱守谦在叔祖母的百般宽慰下,总算是“勉为其难”地就藩去了。
可惜的是,到任以后的朱守谦并没有遵守自己对马皇后许下的承诺,才不过三年的功夫,他就惹得两广地方的官员百姓们一片嗟叹怨恨声。朱元璋遂先将其召回南京管教,又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皇城。七年后他觉得侄孙儿态度有所改变,便重新恢复他的王爵,派他去云南当王,给予他的待遇也维持了自己当初应允妻子而给予的那些。谁知道朱守谦很快就故态复萌。最过分的是洪武二十五年,当太子朱标早逝之后,他不但不悲伤叔叔的早逝,反而自鸣得意地宣称:“如今国中没有太子, 皇太孙朱允炆是个无知小儿, 又身有残疾。而我是朱家长房长孙, 既年长, 又享有太子的一切待遇, 如今我就是太子了。”
这番话的后果当然可想而知。朱元璋听说侄孙竟如此歪曲亡妻的好意,对亡妻子孙如此没有家人情谊,当即勃然大怒。于是朱文正的历史再次重演:就在这一年,朱守谦被“锢之京师”,随后便“卒”了。而他的长子朱赞仪则被朱元璋给收养了。
这一回朱元璋吸取了教训,对朱赞仪的管教非常严格。洪武三十年,刚刚十五岁的朱赞仪便随着十三位叔祖父(朱元璋之子:晋、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秦十三王)一起长途游历(自湘、楚入蜀,历陕西,抵河南、山西、北平,东至大宁、辽阳,还自山东),不但在路途中增进彼此家人情谊,更广览山川,饱经劳苦。于是,朱赞仪在史书上留下了“恭慎好学”的美名。只是等到他恢复父亲爵封的时候,桂林靖江王府的待遇被降到了“旁支郡王”的水平。
朱守谦父子的人生因果,就这样结束,看起来是很寻常的皇族恩怨。然而他们却与成祖朱棣夫妇有着一层非比寻常的关系——朱文正的嫡妻谢氏,即朱守谦的生母,她与明成祖朱棣的嫡妻徐皇后之母是亲生姐妹,都是朱元璋称吴王时的将领谢再兴的女儿。
算一算年龄,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朱守谦生于至正二十一年,而徐皇后则生于至正二十二年。也就是说,在这三年间先后出生的三人中,朱守谦与徐皇后是表兄妹,却得管表妹夫朱棣叫叔父。徐氏在做女孩儿的时候,若不是跟规矩称朱棣为燕王,就是跟着表兄一起管他叫叔叔,而如今她与朱棣却成了夫妻。
三、 未来皇后的外祖父
既然说到了徐皇后的母亲谢氏,就不得不说谢氏与徐达的婚姻,以及谢氏的父亲,也就是徐皇后的外祖父谢再兴了。
谢再兴是朱元璋在淮西时的旧将,在红巾军中作战非常勇猛,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他有两个漂亮聪明的女儿,被很多人所倾慕。只是谢再兴择婿甚苛,女儿的婚事一直没有定下来。倾慕大小谢氏的人中有两位身份非同寻常,乃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得力的猛将徐达。朱文正倒也罢了,徐达却是早已娶妻(在民间传说中,徐达的这位糟糠之妻因为大嘴巴乱说话,后来被处死了),因此尽管他各方面条件都不错,谢再兴也不情愿把女儿嫁给他。
对这些情况,朱元璋都心中有数,他决定“成人之美”。
由于元末时群雄割据,甚么“吴王”“汉王”满世界都是,因此为了控制在外的将士不敢叛变,朱元璋很早就定下了将士家眷不得随军的规矩(这规矩后来还惹出了麻烦,将领邵荣因长年征战不能与妻儿团聚,觉得自己与朱元璋同为小明王部属,不甘受他的辖制,恼恨之下竟打算暗杀朱元璋,结果事败被杀)。总之,朱元璋趁着谢再兴兄弟父子都出镇在外的机会,硬是自作主张地把大谢氏嫁给了朱文正,小谢氏配给了徐达。谢再兴的恼怒可想而知,只是得知消息时生米已煮成了熟饭,自己又刚刚犯了错,只能暗中切齿。
谢再兴犯的错说起来很简单:他当时镇守诸暨,派了两个部属去杭州做买卖。此事不久被朱元璋发现。当时的杭州还是张士诚的地盘,朱元璋认为有私敛财物以及走漏军机的嫌疑,不但立即把两人抓起杀了,还把两人的脑袋挂在谢再兴办公的场所。随后又让李梦庚去做“参军”,谢再兴凡事都得听这位参军的节制。
李梦庚与知州栾凤眼见朱元璋如此不给谢再兴这个“亲家”面子,也就仗势欺人,联成一气,对谢再兴很不恭敬,处处与他为难。谢再兴是个武人,与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僵。
事情很快就达到高潮:就在谢再兴整备军事,要与张士诚决一死战的时候,身为文官本应辅助他的知州栾凤因为一点小事,竟然敢把谢再兴捆起来训斥。
结果,谢再兴终于忍耐不住,决定另找高枝。
就在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的战事千均一发之际,朱元璋一方的重要将领谢再兴领兵反叛,杀了栾凤夫妇,擒了李梦庚,投降张士诚。
虽然他在随后的战事中朱元璋一方接连取胜,并最终将谢再兴兄弟父子统统擒杀,但是对于谢再兴叛敌的前因后果,朱元璋心里自有一笔帐。而栾凤和李梦庚不但为凌辱谢再兴付出了性命代价,死后也没有得到朱元璋给予的抚恤。
谢再兴的一双女儿没有被朱元璋牵连追究,她们虽然失去了父兄的庇护,却又因为各自丈夫的地位升迁而夫荣妻贵,并接连生儿育女。
算起来,徐达与朱文正乃是连襟弟兄,做为外姓臣子,他先是看着老丈人谋反,又看着朱文正谋反被诛,同时又深知朱元璋对开国元勋们深存猜忌,虽然外甥(朱守谦)被封了王,徐达心里的担忧仍然可想而知。朱元璋对他的心事应该也是猜得出来的。综合所有因素前后考虑一下,朱元璋为何要亲自出马为儿子向徐达求亲,而徐达又为何在应承婚约时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只知“顿首谢”,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了。无论君臣二人心中的真实想法如何,那一幕也实在算得是“君臣相契”至极的一刻。
话说回来,朱元璋虽然以猜忌功臣出名,但对于元勋们的儿女他还是相当不错的。晚年他一次就提拔功臣子孙百余人入仕成就功名,好几个女儿嫁了勋臣之家,为儿子们娶的妻子也多为勋臣及元朝贵家女(太子朱标娶常遇春女;潭王梓娶于显女;鲁王檀娶汤和女;秦王樉娶元河南王扩廓帖木儿氏王保保之妹为正妃,邓愈女为次妃;代王桂娶徐达次女;安王楹娶徐达幼女;郢王栋娶郭英女)。虽然其中也有怨偶,但多数皇子与自己“将门虎女”的妃子感情甚笃。
四、亲王妃的平静岁月
嫁入皇家的徐大小姐果然不负众望,非但才貌出众更兼品德贤能,在一大群子侄辈的媳妇里,她得到了马皇后的格外喜爱,与婆母的关系也非常亲密。马皇后曾经不止一次地当众称赞过年青的燕王妃。
不过徐氏并没有在公婆身边侍奉多久。洪武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十九岁的徐氏跟着自己的丈夫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成为燕王府的女主人。
由于朱棣并不是一位坐享富贵的亲王,做为他的王妃,徐氏肩上也有一幅很重的担子。
朱元璋不但对儿子们的管教非常严,还对他们寄予了“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厚望。为了避免皇族孱弱,明初的藩王们虽然贵为皇子,却自幼就接受兵事训练,朱元璋还时常在凤阳家乡等地针对皇子们“讲武”“练兵”,给他们上军事课。当时的明王朝并不能算真正平安,元顺帝北逃之后,元皇族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政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因此明初皇子们多数封往边塞重地,太原、北平、西安、开封、大同、宁夏、平凉、桂林、云南、大宁……遍布在明王朝的整个边防线上(亏煞老朱儿子多)。亲王们在各自的封国中屯田筑城练兵,被称为“塞王”。(如十七子宁王朱权藩大宁,其地在河北遵化喜峰口外,乃是千百年皆然的军事重镇,六百余年后还是抗日“大刀队”发生地。朱权在此重镇治藩属护卫兵,竟达甲士八万、兵车六千)。亲王们既有了这样的实力,当然就要在国家发生战事时,亲带各自的兵将奔赴战场,渐有取代开国元勋之势。
在一系列的战事中,燕王朱棣很快就崭露头角。洪武二十三年,他应命与晋王朱出征元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开国元勋傅友德冯胜也要受他们的节制。
三月,北方大雪封山,晋王朱畏惧元兵掌握的天时地利,不敢追击,只有朱棣不惮劳苦,冒雪行军,出奇制胜地堵住了乃儿不花,迫使其投降。乃儿不花投降后,朱棣对其非常优待,乃儿不花被朱棣打动,主动去劝降咬住。最终,朱棣满载而归,成功地取得了这次重大战事的胜利。
三十岁的朱棣在这次战役中不但辉煌亮相,而且得到了真正的军伍锻炼。对于儿子智勇双全的表现,朱元璋大喜,颇有“此儿象我”之感,此后朱棣越发受到重用,和晋王一起得到了直接向皇帝本人禀报军事要务的权力。
频繁的军备战事并没有妨碍燕王夫妇之间的情谊。虽然做丈夫的频频出门在外,在家的时间非常稀少,燕王妃徐氏仍然连续生下了三子二女至少五个孩子,占朱棣所有子女数的一半还多。——由此可见,世上以“忙”做为感情冷淡借口的,基本都是些没诚意的男女。
重用藩王领兵,当初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构想,既可避免外姓诸臣节制军事跋扈成灾,又能使诸王“外卫边陲,内资夹辅”,何况照他的预想,诸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大麻烦。
然而朱元璋怎么也没有想到,长子朱标竟早早地就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了,晚年的朱元璋面对幼弱的皇太孙朱允炆,虽知重用藩王领兵可能会为这个文弱小儿埋下隐患,但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甩下自己的儿子去用那些令他一百个不放心的外姓大将,于是他始终还是没有把削藩提上议事日程。只是一再地寄希望于能在自己生前为太孙多聚些人脉众望,寄希望于朱家子孙都懂得尊老爱幼之理,体恤骨肉血缘之亲。大约也正是出于这层考虑,老皇帝先是应允孙儿修改了自己施行多年过于苛刻的刑律七十三条,为朱允炆赢得了“天下莫不颂德”的美名。在洪武二十九年的时候,他还特地重新制定了朝见太孙之礼,又规定叔父们在公开场合须向侄子行君臣之礼,回到后宫皇太孙才向叔父们行家礼。为了增进家人感情,第二年他又让其它的侄辈和叔辈们一起游历天下山川。
然而,再妥当的想法,也终归只是想法,只能保障生前,难以保障身后。终于,在洪武三十一年闰四月乙酉日这天,七十一岁的朱元璋抛下他的嫡长孙朱允炆,还有他那一大群儿子,以及在他多年治理下民生休养生息逐渐兴旺的大明帝国,离开了人世。
五、改朝换代中的亲王妃
朱元璋去世了,随着这位拥有绝对雄才伟略,在皇家内更拥有绝对权威的老皇帝弃世,皇家的骨肉亲情迅速土崩瓦解。
建文帝待臣民仁厚,那是没得话说的,然而这位书生气十足的年青皇帝却重用了一群书生,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人。君臣们虽知照着书行仁政,却几乎没有真正的政治斗争和军事人事方面的实际经验,遇上有事就只会翻故典,方孝儒更是个《周礼》专家,一门心思就想复古,把朱元璋施行了三十年的制度来个彻底推翻,总之就是一堆纸上谈兵的人物。当然,推翻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对他们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几位辅臣们的权力是大大地暴涨了。
早在即位之前,朱允炆(建文帝)就对叔叔们起了提防之心,这倒也还是可以想得通的。但是他以及亲信大臣们在对待这个问题时所采用的急眼儿方法,却着实令人不敢恭维。
建文帝最疑心的,莫过于智勇双全的燕王朱棣,对于其它的叔父,他也巴不得立即废了完事,只是急切间找不到下刀子的地方,只能和亲信众臣暗中商议。邪门的是,他私下与辅臣们商议的这等机密大事,居然没几天工夫就传遍了京城,也不知到底是哪位先生大人口不把风。“皇帝要削藩”,这消息一传出就引得一众藩王惶恐不安,就算没异想的也急得上窜下跳了。
偏偏就在这个当口,建文帝“磕睡碰到了枕头”,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家中出了事故。朱橚才干过人且颇有抱负,曾做《元宫词》百章,还体恤百姓,在封地兴修水利减租减税,并先后组织编写了《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这些药方广泛流传中外民间,并成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重要引用依据,为普救百姓疾苦立下大功。可是这位文武全材的亲王偏偏治家无方,次子汝南郡王因为与兄弟们争风心怀怨恨,向建文帝上书,密告自己的父亲图谋不轨,还说燕王朱棣齐王朱榑湘王朱柏都与此事有关。
建文帝立即迫不及待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派朱元璋养孙李景隆假称巡边,路过开封,不由分说就把毫无防备的周王朱橚连同妃嫔儿女统统抓了起来。
朱元璋死了还不到四个月,周王朱橚就被侄儿废为庶人,先是流放云南蒙化,不久又和儿子们一起被囚禁在京城。
到朱元璋周年忌的时候,建文帝打算将另外几位引起自己忌惮的叔父也统统擒拿,湘王朱柏得知消息,与妻子一起在自己的王宫中自焚而死。朱柏也是一位文武全材的亲王,他为大明王朝立下过不少战功,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还酷爱读书雅好道术,即使出征也要将书随身携带,遇有美景山色还常常徘徊终日。湘王以惨烈的死法,申辩自己并无谋反之意,然而建文帝的削藩之举却再也不能停下。不久,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先后被“告发有罪”,废为庶人。
也不知道书生们的书都是怎么读的,包括建文帝本人在内,非但没有从汉景帝汉武帝父子两次削藩的历史中得到什么启发,倒是都以为当了皇帝就是天下第一,以天下敌一隅是小事一桩。更没有把朝廷中已无干将的现实看在眼里。更令人不解的是,就在他们认定朱棣才是最大祸患的同时,偏偏又把朱棣留在京中的三个儿子给放走了,而且还一面放,一面认为这是可以麻痹朱棣的聪明做法。殊不知,五位亲王的下场,即使看在弱智的眼里,也足够引起警惕了。
朱棣远比侄皇帝要聪明,一面装疯诈病地哄得建文帝放回了自己的儿子,一面抓紧练兵备武。与此同时他的才干声望也帮了他的大忙,北平官员中的许多人都接到了齐泰黄子澄两人捉拿燕王的密令,而其中的大多数人都第一时间主动向朱棣报信,就连偶尔听到风声的老太婆都不例外。虽然经过建文帝的削藩,此时的朱棣身边已经只剩了八百卫士,他仍然凭借计谋和在北平经营十余年的人气,成功地收服了北平城中的官员及军队。
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布起兵“靖难”,讨伐建文帝身边的齐泰黄子澄等人。短短半个月之内,他手中的兵马就增至数万,攻克了通州、怀来、密云、遵化等地。
朱棣初起兵时,方孝儒们并不以为然,仍然专心地忙着复古改制。然而他们没有料到,燕王有如此影响力,又有如此的韬略,竟然将元老大将耿炳文的十余万大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终于着了急的建文帝君臣急于取胜,做出了又一个致命的错误决定:临阵易将,换上“读书通典故”的李景隆为将。然而这位公爵爷是个不折不扣的绣花枕头,很快就会让建文帝吃尽苦头。
李景隆集合了五十万大军,打算轻松搞定朱棣的少少兵马。趁着朱棣出袭大宁的时候,他将所部兵马分成三路,主攻一路由他亲自领头,攻打朱棣的根据地北平。
大宁(今内蒙古宁县),正是前面说过的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封地。他虽然有雄厚的兵力,但建文帝的削藩之举还没有来得及落实到他那里,他仍然有大量剽悍的部属。朱棣起兵后颇有力量不逮之叹,遂定下计谋,打算先奔袭大宁,夺取宁王之兵。到大宁之后,胆气颇壮的朱棣在郊外埋下伏兵,自己则以请求朱权为自己草谢罪诏为名单骑入城。在城中盘桓数日后,借着朱权出城为自己送行的机会,暗令伏兵出动,将朱权活捉,妃嫔儿女也没能逃过,数万精兵也轻易就成了朱棣的部属。大宁城为之一空。
朱棣冒险去了大宁,北平城里,只剩了朱棣的徐王妃和世子朱高炽留守,精兵也都随朱棣在外,城中只有些老弱之兵。
在多年独挡一面的燕王妃生涯之后,在丈夫自洪武年间就屡次出征、又共同扶持着面对“削藩”恐惧的锤炼之后,徐氏已经完全地成熟。面对兵临城下的强敌,她先是冷静地在宫中指导儿子应变,见情势紧急,她又传命,给所有和自己一样留在城中的燕王部属及官绅士民之妻都配发甲胄,让大家都加入战事中。徐王妃本人更是亲自登城督战。这时正是农历十月,徐王妃又命众人水泼城墙及城下兵将,李景隆措手不及,望城兴叹。
在徐王妃的指挥下,北平守军坚持到了燕王朱棣成功收编宁王军队,回师救援的时候。
这场守城之战,清晰地显示了徐王妃做为开国勋臣之女的风范。她在其中表现出的智谋胆略,在历代皇后中是极为罕见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更容易想象得到她与自幼习兵的丈夫之间,情投意合志趣相当的生活场面了。
六、皇帝身世的传说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历时整整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于结束,明王朝的京城南京被燕王军攻陷。皇宫里燃起了熊熊大火。在火光中,建文帝不知所踪。民间传说,朱元璋早已预料到以孙子的性情本事,终不免这一天,所以早就为他准备下了一只铁箱,其中装着逃离南京的方法,还有袈裟度牒。建文帝只得借火遁。
朱棣起兵时虽以清君侧为名,但所有的人都知道,叔侄间一旦分出胜负,绝不是除掉两个大臣,而是要变易皇权了。事实也的确如此。朱棣虽在攻入南京前向大嫂吕氏(故太子朱标继妃)做了种种保证,仍然于四天后登上了皇帝宝座。而朱标的儿子们,除了不知下落的建文帝、早死的朱雄英之外,另三人都陆续被朱棣除掉,不得善终。
朱棣雄才大略一如父亲
3. 张老相公的作品背景
历史上,钱塘江河口段潮灾频繁。为祈求江流安宁,不再“坍江”,人们曾塑造过众多的潮神,其中最受崇拜的是地方神祇张老相公。据史料,沙地的长山、新林周、坎山、赭山、义盛、靖江、甘露、党湾、长河,乃至外围附近的螺山、闻堰潭头等地,都曾建有其庙殿,名称有“老相公庙”、“张神殿”、“镇海殿”、“靖江殿”、“靖海殿”、“丁新庙”等,大多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今尚存的有坎山、赭山、党湾、义盛、甘露等处。庙殿之中,居中塑像都是张老相公,有的是红脸,有的是黑脸;左右的两尊女性塑像,据称是他的“大太太”和“二太太”。梁柱之间都挂有一只木质江船,以表明他的身份。庙殿门口,一般张挂“靖安绥佑公”或“绥佑大帝”的匾额。
民间相传,张老相公是一位撑江船的船老大。有的说,他虽撑江船,却一生屎尿不落江,于是修得了“指潮回潮”的神法。潮水为害时,他只要指点潮头,潮头即退。那年,“小康皇帝”(宋高宗赵构)被“金乌龟”(金兵)追击,仓惶渡钱塘江逃命,乘坐的正是张老相公的船只。船至江中,海龙王前来接驾,潮水铺天盖地而来,大帮倒忙,致使张老相公的神法失灵,他只得跳入江中,用自己的性命换得海龙王退潮。小康皇帝感激其救命之恩,便封他为“海潮王”。有的说,张老相公所救的不是小康皇帝,而是干隆皇帝,事迹经过则相同;跳江之后,尸体从江北漂到江南,脸色也由白转红,再转黑,所以其塑像脸面有红有黑……
其实,张老相公并非船老大,而是北宋时的漕运官张夏,任上因“河决覆舟”而遇难。其之所以被奉为潮神,是因为他治理过萧山和钱塘两县的海塘,功绩卓着,民众感念其德,朝廷颇多嘉奖。据史载:张老相公,名夏,赭山坞里人,在兄弟中排行十一。因俗呼“十一”为“六五”,呼“官”为“相公”,人们便称之为“张六五老相公”或“张老相公”。其父亲为吴越王时的刑部尚书,后归命于宋朝,子袭父荫,被授予工部郎中,称“张十一郎官”。张夏在安徽泗州任员外郎时,即以治水闻名。出任两浙转运使后,因钱塘江两岸堤塘多为柴薪土塘,潮灾频仍,他便被任命为护堤使者,统领捍江之职,沿江布兵士守护海塘,并设五名指挥官,专门指挥采石修塘之事,随损随治,“作江塘十二里,以防江潮之患。既成,人感德不朽。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5),立庙于堤上。”(民国《萧山县志稿》)
4. 竹节人课文的背景资料是什么
竹节人是范锡林玩耍过的玩具之一,代表着他儿时的美好记忆。随处可见竹节人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做竹节人是一件乐事,斗竹节人更是乐趣无穷。其貌不扬的竹节人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
主持人是由范锡林所写的 ,分别分成三部分 ,明亮竹节人制作竹节人以及玩竹节人是一起的 之后是享受乐趣。
《竹节人》通过对制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心态的喜悦与满足,同时通过老师也自己偷偷斗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对于“我们”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
(4)靖江百景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文章中作者之所以要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是因为玩具的稀缺,更因为“新鲜的玩意儿”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而竹节人是“我”印象最深的玩具,在无处可买的现实下就自己动手制作,从而表现出竹节人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课文是写竹节人的,还写了围观的小伙伴们,这样写是因为从围观的小伙伴们的动作“攒着”“跺脚拍手”“一哄作鸟兽散”等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爱竹节人,每一次的“搏斗”都不放过。
作者没有正面的描写我们专心入迷的表情而是通侧面的烘托,一是“攒着”围观的细节、“跺脚拍手”的细节、“咋咋呼呼”的细节,一是听不见上课铃声,要等老师来,才知道上课的事实。
5. 渡江战役的背景
1、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
2、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3、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
4、防守该地段的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据点作为警戒阵地外,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肆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杭州一株洲)沿线,组织新的防御。
5、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一、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指挥。
6、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带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
7、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今北京)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1、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
2、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6. 中国景色最优美的大学是哪一座景色怎么样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性建筑,也有着着名的大学。游客们在城市旅游时,必不可少的要到这些城市的地标建筑转转,还会到各地的大学看看,感受一下浓浓的书香气。像北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北的武汉大学,浙江的浙江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都是对外开放的,可以供游客参观。今天小编要介绍的是一所建在5A级景区里的大学 ,坐拥着大好美景,还有着浓郁的学术氛围。
7. 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的建设背景
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省属重点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始建于1932年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址位于桂林西林公园(即现雁山公园)。在过去70多年的岁月中,代代师大人薪火相传,创造了无数辉煌,为广西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几度调整,校址多次搬迁,学校有王城(靖江王城)、育才两个校区,占地1080亩。随着全国科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学校按照广西高等教育的“十五”发展规划要求,抢抓发展机遇,扩大办学空间,实现了学校发展新跨越。但是由于连年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原有教学设施已处于饱和状态,特别是日益拥挤的校园面积越发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在王城校区是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单位,育才校区周边已没有足够的办学发展用地可以征用之下,经过充分考察研究,学校决定以外延扩展方式,异地新建校区。结合桂林市城市规划,决定选择在雁山新城区建设雁山校区。
8.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背景
不久,苏皖支队与皖东根据地的第五支队打通了联系。1940年6月,江南指挥部渡江后,改为苏北指挥部,由陈毅、粟裕任正、副指挥,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纵队。7月,苏北指挥部挥戈东进,占领泰兴的黄桥、蒋垛、古溪等地。随后转兵南进,连克靖江东北之孤山、西来镇,挺进到以黄桥为中心的泰兴、靖江、南通、如皋地区,开辟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中抗日根据地。9月底,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苏鲁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纠集3万余人,分路南下,10月4日进犯黄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陈毅等领导下,坚持自卫立场,在政治上彻底揭露韩德勤反共投降阴谋,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军事上采取诱敌深入、断其归路、在运动中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此役新四军歼灭韩德勤主力1.1万余人,为发展苏北奠定了基础。
在苏南新四军主力北上后,坚持苏南斗争的新四军一部,于1940年7月,在茅山地区重新组织了江南指挥部,坚持茅山抗日阵地。为加强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和统一党政军领导,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于1940年5月进入该区。6月,成立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谭震林任司令员,坚持苏南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春,由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豫东游击支队,由河南鹿邑地区东进,进入商丘、亳州、永城地区。5月又进军淮河以北。年底,游击支队发展到9个团,1.2万余人,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1940年2月,第六支队进入商丘、亳州、睢宁、夏邑、砀山游击区,建立豫皖苏抗日根据地。6月,第六支队(欠第四总队)与八路军南下部队第三四四旅(欠第六八七团)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辖3个旅9个团,共1.7万余人,由彭雪枫任司令员,留在豫皖苏地区,执行向西防御任务。
1939年5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主力越过陇海路,进入安徽萧县,河南永城、夏邑地区;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和苏鲁豫支队进入皖东北泗县地区,与新四军第六支队一部会合,开辟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不久,张爱萍率中共豫皖省委进入皖东北,设立八路军、新四军联络机构,加强皖东北的斗争力量。1940年5月,韩德勤向苏皖边的金锁镇、界头集等地进犯。陇海南进支队和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第一团等部进行自卫反击,经过13天战斗,将韩德勤顽军逐回泗阳、宿迁县境。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为新四军东进苏北开创了新的前进阵地。 1940年5月,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第三四四旅、新编第二旅)共5个团1.2万余人,由冀鲁豫南下,6月到达豫东北永城南新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这支部队的南下,为发展华中抗战增加了突击力量。6月底,以八路军新二旅及第六八七团、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辖3个支队9个团,近2万人,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执行东进苏北任务。8月东渡运河,进入沭阳、淮阴、宿迁、东海地区,建立了淮海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10日,八路军第五纵队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部在东台以北白驹镇胜利会师。11月,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在苏北盐城成立。叶挺、陈毅分任正副总指挥,叶挺抵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之新四军与八路军。
至1940年年底,新四军解放了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国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东、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皖南等根据地,军队由组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
9.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写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全诗(节选)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如下: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词句注释如下: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10. 桂林靖江王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靖江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桂林市中心地带,(现又称桂林王城)墙高门深、气势森然,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筑城墙。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比北京故宫建成的时间还早。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并辟有端礼、广智、体仁、遵义4门。城门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在主轴线上建有承运门、承运殿、后宫、御园,围绕主体建筑,还建有楼堂厅馆,亭阁轩室,构成一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堂有宝善、尊乐、日新,亭有清越、喜阳、望江、拱秀,台有凌虚,馆有中和,室有延生,轩有可心,所有修玄。御园中的月牙池可以泛舟。独秀峰矗立城中,峰顶建有玄武阁、观音堂、三官庙、三神祠等,尚有乐山、探奇、瞻云3处,可备凭眺。清顺治七年(1650),明降将孔有德领兵攻克桂林后,封定南王,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1652)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攻占桂林,孔有德兵败,举火自焚,历时280余年的靖江王府,付之一炬,现仅存城墙、城门及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雕栏玉砌和云阶玉陛。
靖江王府,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至明洪武二十五(1392)年。王府按照朝廷对藩王府所作的规定构筑,其主要建筑前为承远门,中为承运殿,后为寝宫,最后是御苑。围绕主体建筑还有4堂、4亭和台、阁、轩、室、所等40多处,占地19.78公顷,规模宏大。从建成到明代覆灭的257年中,这里住过12代14位藩王。
王府建造前, 在独秀峰下, 唐有学宫, 宋有铁牛寺, 元称大圆寺, 后改万寿殿。王府被毁后, 顺治十四年(1657)建贡院。1921年, 孙中山集师北伐曾驻节于此。民国初年, 这里先后为第二师范学校、模范小学、第三高级中学、甲种工业学校校址。民国14年(1925)冬, 辟为中山公园。1937年为广西省政府所在地, 抗日战争期间被毁, 后重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址。独秀峰巍然矗立, 王府旧物, 唯余承运殿前的雕栏与“云阶玉陛”, 有道是“无情最是此中山, 阅尽王孙只等闲”。
靖江王府是我国现今历史最长且保存得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府,清朝时为广西贡院,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本部校区,浓缩了最近几百年来桂林的历史和文化。位于王城内的独秀峰,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气势雄伟,被称为“南天一柱”,宋人王正功的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刻在这里。如今为进一步挖掘桂林旅游的文化内涵,丰富游客的内容,如今对王城景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并通过图片、音响、光线等形式,将其与自然景观整合在一起,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夜游项目,于2003年9月向游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