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虎字的起源以及演变是怎么样的
虎字起源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指猫科动物虎,后可用来比喻威武勇猛,还可用来形容表情严厉凶恶。虎字的演变,如下图:
虎
拼音hǔ,部首虍部,部外笔画2画,总笔画8画。
笔顺:丨一フノ一フノフ
释义:
1.哺乳动物,头大而圆,毛黄色,有黑色横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善游泳,不善爬树,夜里出来捕食鸟兽。通称老虎。
2.比喻勇猛威武:~将。~~有生气。
3.露出凶相:~起脸。
4.姓。
相关组词:
虎生生[hǔ shēng shēng]
形容威武而有生气。
出山虎[chū shān hǔ]
指五十五岁的人正当年富力强。
黑虎[hēi hǔ]
黑毛虎。
灯虎[dēng hǔ]
比喻暂时被隐瞒着的事物。
虎威[hǔ wēi]
形容武将勇猛威风的气概如同老虎般凶猛。
‘贰’ 虎字的甲骨文是什么呢
如下通过:
虎hǔ
1、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虎口(喻危险境地;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险境地)。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虎狼(喻凶残的人)。虎头蛇尾。虎踞龙盘。龙腾虎跃。
2、勇猛、威武:虎将。虎势。虎劲。虎威。虎虎。虎气。
3、古同“唬”,威吓。
4、古同“琥”,琥珀。
相关组词:
白虎幡[bái hǔ fān]
有白虎图像的旗。古代用作传布朝廷政令或军令的符信。
尾火虎[wěi huǒ hǔ]
属火,为虎,是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东方之第六宿。《封神演义》中原名朱招,在万仙阵中阵亡,死后封为火部正神。尾即龙尾,九颗星辰恰位于蝎子有毒尾巴的位置,故亦有“九江”之称。龙尾,是斗杀中最易受到攻击部位,故尾宿多凶。
白虎殿[bái hǔ diàn]
汉宫殿名。即白虎观。
虎痴[hǔ chī]
三国魏许褚的别号。因其勇猛而痴愚﹐故有是称。
水虎[shuǐ hǔ]
传说中的水兽。
‘叁’ 虎字的起源是怎么样的
“虎”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属于象形字。描绘的是一只老虎的形状,身上有斑斓的花纹,上部为虎头,下部为虎身及足尾之形。
1、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三地支配属“寅”,故一天十二时晨中,“寅时”清晨三点至五点又称“虎时”。
2、据目前化石分析,一般认为虎发源于亚洲东部,也就是我国东部地区(长江下游)。
组词
狼吞虎咽
[láng tūn hǔ yàn]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反]细嚼慢咽。
如虎添翼
[rú hǔ tiān yì]
好像老虎长出了翅膀。比喻本领很大的人又增加了新的本领或援助,能力更强。
马马虎虎
[mǎ mǎ hū hū]
形容做事草率不认真,疏忽大意。形容勉强、凑合。
调虎离山
[diào hǔ lí shān]
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其有利的环境,以便乘机行事。
‘肆’ 虎的甲骨文怎么写图片
“虎”的甲骨文字形像有大口獠牙、长足利爪、瘦长身躯和尾巴的猛兽。仿如一只巨口利爪、文身长尾的猛虎盘踞之形。
简体甲骨文将瘦长身躯和尾巴写成线条。
‘伍’ 虎字的起源和演变是什么
“虎”字始见于商代。殷商后期,已经有了一些很省简的写法。
虎,甲骨文像大口、长足、文身的猛兽。有的甲骨文夸大兽口形象,略去兽身的斑纹。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突出两只利爪。籀文将金文写成两个“匕”,同时加“勿”,强调虎的“杀戮”本性。
篆文将金文字形底部的尾形写成“人”,表示虎是会袭击人类的猛兽。造字本义:会袭击人类的山中兽王。楷书则将篆文的“人”形写成“几”。
相关组词
1、虎牙[hǔ yá]
释义:向外凸出的犬牙。
2、虎将[hǔ jiàng]
释义:勇将。勇猛的人。
3、伏虎[fú hǔ]
释义:降伏猛虎,比喻战胜邪恶势力。
4、壁虎[bì hǔ]
释义:爬行动物,身体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盘,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蝇、蛾等小昆虫,对人类有益。
5、虎跃[hǔ yuè]
释义:猛虎腾跃。比喻人得时奋起。
‘陆’ “虎”字过去是怎么写的,有几种写法
虎 甲骨文:
虎 (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省略。
‘柒’ 虎字的演变过程
一.甲骨文中的 “虎”字是对动物的整体描摹
虎,是食肉的猛兽,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不仅控制着整个食物链,而且严重地影响着古代先民的生存,因此,古代先民对这种猛兽十分熟悉并非常敬畏。
甲骨文的“虎”字简直就是一幅虎的左侧视图, 是对动物虎的形象的整体描画。其实,这个字应该是来源于图画,与新石器时代的阴山岩画上的虎的样子十分相似,对比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传承的关系。
二.金文中的“虎”字突出的是动物身体局部的特点
金文中的“虎”字最初依然保持着虎的整体形态。例如:陕西法门寺西周青铜器虎簋铭文中的“虎”字就与甲骨文中的“虎”字十分相似。后来的金文的“虎”字就突出了虎牙虎爪。因为先民在狩猎的生活中已经认识到老虎的威力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爪子和牙齿之上。所以“虎”字就突出了虎的这两个特点。文字毕竟不是图画,字形设计创意中,并不能总是将“爪”“牙”两端兼顾周到,于是,“虎”字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常常是突出“爪”“牙”两者中之一的构形。
如金文中有的“虎”字,将虎的爪子做了极尽夸张的描摹,另一些金文中的“虎”字只注重了老虎牙齿的呈现。而秦简中的“虎”,着重了对老虎“爪”描绘,楚简中的“虎”,则明显偏重于老虎“牙”的凸现。
三.隶书中的“虎”字,虎的“牙”与“爪”构形依然
“虎”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的演变,又经历了隶书,发生了重要变化,和实际的老虎形象有较大的差距,不再像古文字那样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虎的样子,只保留了虎的一些基本特征。在《说文解字》的小篆中,“虎”字,直到隶书中的,“虎”字,虎的“牙”与“爪”构形依然。
四.楷书“虎”字是一幅完美的回首长啸上山猛虎的左侧视图
由隶书演变为楷书后,“虎”字不但保持了虎的“牙”,而且继承了甲骨文中“虎”字的虎的腿部和尾巴的构型,使得整个字的构形更加的完美:最上面的“丨”和“一”是虎的耳朵,“ 乛 ”是虎的上腭和牙,“丿”是虎身,“七”是舌头、下腭和牙,“几”中的“丿”是虎腿,“横折弯勾”则是虎的臀部和尾巴,构成一幅完美的回首长啸上山猛虎的左侧视图。
‘捌’ 虎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怎么写
如下图:
相关组词:
1、唬虎[hǔ hǔ]
吓唬。
2、虎夫[hǔ fū]
猛士。
3、虎螭[hǔ chī]
虎与龙。比喻勇猛威武。
4、履虎[lǚ hǔ]
履虎尾。
5、虎圈[hǔ quān]
养虎之所。
‘玖’ 虎的字形演变过程是什么
甲骨文的“虎”字简直就是一幅虎的左侧视图, 是对动物虎的形象的整体描画。
金文中的“虎”字最初依然保持着虎的整体形态。例如:陕西法门寺西周青铜器虎簋铭文中的“虎”字就与甲骨文中的“虎”字十分相似。后来的金文的“虎”字就突出了虎牙虎爪。因为先民在狩猎的生活中已经认识到老虎的威力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爪子和牙齿之上。
相关组词:
1、壁虎 [ bì hǔ ]
爬行动物,身体扁平,四肢短,趾端扩展,有黏附能力,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蝇、蛾等小昆虫,对人类有益。也叫蝎虎。旧称守宫。
2、虎啸 [ hǔ xiào ]
虎吼叫。
3、虎口 [ hǔ kǒu ]
比喻危险的境地:~脱险。逃离~。
引证:老舍 《四世同堂》:“这是 北平 ,是他的家,也是虎口;他必须毫不动心的进入虎口,而不被它咬住。”
4、虎穴 [ hǔ xué ]
老虎的窝,比喻危险的境地:龙潭~。不入~,焉得虎子?
5、灯虎 [ dēng hǔ ]
灯谜。虎:比 喻难猜。
‘拾’ 虎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是什么
甲骨文的“虎”字简直就是一幅虎的左侧视图, 是对动物虎的形象的整体描画。其实,这个字应该是来源于图画,与新石器时代的阴山岩画上的虎的样子十分相似,对比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传承的关系。
金文中的“虎”字最初依然保持着虎的整体形态。例如:陕西法门寺西周青铜器虎簋铭文中的“虎”字就与甲骨文中的“虎”字十分相似。后来的金文的“虎”字就突出了虎牙虎爪。因为先民在狩猎的生活中已经认识到老虎的威力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爪子和牙齿之上。
所以“虎”字就突出了虎的这两个特点。文字毕竟不是图画,字形设计创意中,并不能总是将“爪”“牙”两端兼顾周到,于是,“虎”字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常常是突出“爪”“牙”两者中之一的构形。
由于虎的特性:
古人将其列为“四灵兽(龙、虎、凤、龟)”之一,在传统风水学中所讲的四象,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之说,白虎即属于西方。
也因此,虎常与龙相并提,在这种文化视角下,“虎”又被视为避邪之物。因虎有威猛的特性,所以也多用在军事上,如象征军人勇敢与坚强的“虎将”,秦代将军队命名为“虎贲军”,在秦时期皇帝调兵遣将的凭证称为虎符,如出土的“阳陵虎符”,虎符多是用铜或黄金做成老虎的形状。
其实在历史与传说故事中也有很多题材与虎有关。如《水浒传》中有“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因此也成为“打虎英雄”的代表。除此,还有很多与虎相关的寓言故事,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狐假虎威”等。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老虎的生态、生活系统也被打破。数量不断减少,同时威猛的特性也逐渐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