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武术 八极拳招式
一、恭揖式
双掌抱肩,两肘尖外现,作用是当对方向你面部,或头部两侧击打时,可以身形下蹲,成四六步或半弓步,双掌抱头,利用肘尖直击对方前胸或两肋,无论肘尖顶没顶上对方,你步子后撤的同时,都要双掌放出,用手背抽打对方脸部,接着向前进半弓步,双掌横出,向对方胸部推去,同时用膝盖顶击对方小腿迎面骨
二、黑虎掏心
甲顺步打出右拳;乙叼手时,甲可借对方下压之力下蹲,右拳向斜下方对手的右腿里侧砸去,并同时起右脚直蹉对方迎面骨;再起身向对方右胸部重拳直击。
另一种打法是:右拳上架或下砸对方的冲拳,随之进右步,右手向后抱头,肘尖外现,用“抱头顶”顶撞对方胸部。
三、进步顶肘
乙推肘时,甲左手可以从右顶下走进,向乙左肘摸去,替出右顶变拳击对方左肋。
甲还可以右脚回挂,进左手抓住对方左手向自己怀中带,使对方摔出。
第三种打法是:甲右脚尖向右拐,同时用右腿下坐乙左腿,右手抓对方左脚腕,左手上击对方左胸,或用肩向外推,右手把对方脚向上提起,配合左手向外推出,乙必摔无疑,这为“平地翻车”
四、埋腿上挎
1.上挎时,右手正常挎出,左掌直击乙裆部。
2.当乙摇手时,甲要顺力前挤,不让对方腿逃出,同时用左大臂和肩部向对方颈部或胸部圈进,使对方摔出。
3.可左臂变肘向对方胸部盘顶,或用左手掌的虎口向对方咽喉锁去。
4.当乙摇手外抛时,甲左手掌可直接扇打乙裆部
五、贯耳捶
甲用贯耳捶时,如被对方抱截,甲可左手变掌,向外旋腕抓握对方左手腕,向里拉进,同时右手掌外推乙左肘尖;也可以用右脚把对方左脚埋住或 起,右手掌切向乙胸、肩部或咽喉处,把乙摔出。此招为八极拳的“ 提拦手式”
六、揣肋炮
甲揣肋对方用挂肘格挡,甲可用左掌推击乙左肩,向外发力,同时右手下摸乙左脚往自己怀里拉起,摔倒对方。也可以用“ 提拦手式”
七、闭肘式
二人都可以用此式悠打对方裆部。当乙悠裆时,甲可用反抱捶打乙。如果双方都看住对方右手,谁也使不出招法,只有谁变化快,身形快,用顶法或抹眉等手法胜对方
‘贰’ 八极拳练多长时间才有防身作用
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法。该拳法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如今的“八极”一词用于武术,取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地”。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普遍追求刚猛、朴实无华且发力迅猛的风格。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
八极拳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爆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
因此八极拳在中国传统武术界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干坤”之说。
2008年6月7日,八极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在汉朝刘安写的《淮南子》里记载:“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叁’ 八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创始人为河北沧州孟村回族“神枪”武术家吴钟,雍正朝被誉为“八方八门拳术之初祖”,与当时武坛名流李章、康大力并称“武林三杰”,已有200 多年历史。八极拳不同流派,涌现出许多着名大师,名动武林。八极拳讲究动作简洁,劲力充实,发劲暴烈,以短制长,多用肘、肩、背的贴身进击取胜。八极拳流行于全国26 个省、市、自治区,拥有八极门人数万之众。1982 年起,日、美等国家八极拳学习考察团14 次访问孟村,可见影响之广泛。
‘肆’ 中央国术馆八极拳,这样的八极拳打的怎么样
这个不好说,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就是把八极拳练的再好也没吊用
不管是八极拳还是其它的武术,实战很重要
你可以去“秘籍网”里看看,里面有八极拳的武术视频和八极拳武术资料,
很丰富
‘伍’ 八极拳~是一个什么武术~
网络推荐使用:威尔保安器材●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干坤
●八极拳
八极拳为拳种之一,全称“开门八极拳”或称“岳山八极拳”。称“开门”者,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殖,八殥之外有八统,八统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称“岳山”者,相传八极源自河南焦作岳山寺,故名冠“岳山”。
八极拳据传由癞姓道士传艺河北省庆云县后庄科村人吴钟:吴钟传艺其女吴荣。后吴家移居沧县孟村镇,孟村遂成为八极拳的传播地。自吴荣之后,八极拳分两支传习:一是吴氏本家及其门生。近代传衍不绝,造诣较深者有吴楠、吴世科。其近亲马凤图影响较大,传人较广。另一支是王四学艺于孟衬后,传罗噇张克明,张传其子张景星、黄四海等。张景星传人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书文、马英图、韩化臣、张玉衡(张景星之子)等。自李、马、韩之后,八极拳由孟村一隅之地,播及全国。
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技术核心,套路有八极小架、八极拳(亦称“八极对接”)、六肘头、刚功八极、八极新架、八极双软等。器械以陆合大枪、对扎大陆合为主:其劲道讲求崩、撼、突、击、挨、戳、挤、靠、以及撞靠劲、缠捆劲等。特点为动作简洁、长短相兼、发劲迅猛、撞靠捆跌突出、肘法叠用、下盘稳固。
八极对接单练称“八极拳”。全套四趟四十二势。主要拳势有理打顶肘、左右提打、端档、托窗、转环掌、大缠、小缠、挎塌、跪膝、扑面掌、落步砸等。
●八极拳概说
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各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汉朝刘安写的《淮南子》里记载:“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清雍正年间,着名八极拳大师吴钟(字弘升)只身三进南少林寺,机关暗器无一沾身,且一枝枪南七北六十三省,扎遍天下无敌手,被誉为“南京到北京,神枪数吴钟”的美称。
近代八极拳名家李书文(字同臣)练功成癖,寒暑不辍,深得枪法之奥秘,武术界内称“神枪李”。《沧县志》载:“李书文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窗纸振荡有声。李以枪刺树上枣,一枪一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铁锥入壁,力拔甚难,他以枪搅之,锥即出。”
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因在戚继光着《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二说,源于武当,是道士所创。三说,是清代河南岳山寺和尚张岳山创。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道士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还有说法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
八极拳动作刚劲、朴实无华、发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因此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干坤”之说。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暴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
八极拳以头足为干坤,肩膝肘胯为四方,手臂前后两相对,丹田抱元在中央为创门之意。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三盘六点内外合一,气势磅礴,八方发力通身是眼,浑身是手,动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其妙无穷。八极拳非常注重攻防技术的练习。在用法上讲究"挨、膀、挤、靠",见缝插针,有隙即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
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
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八极拳的主要内容有:
一、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 撑锤(崩弓窜箭急)、降龙(五岳朝天锥)、伏虎(六合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二、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 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三、八极拳小架(同时可以配泥球耗软架)。
四、练习八极拳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习练时要先轻后重, 先慢后快,同时舌抵上颚、发力时伴以哼哈之声,以达内外合一, 劲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动作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五、大小劈挂掌:练习八极拳必须辅练劈挂掌,刚柔相济, 力达四方。因此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六、辅助操练的有:搂桩、靠桩、顶弓掌板、抽袋、跑砖等。
七、对练项目有:八极对接拳、八极对劈挂、八极对爪拳。
八、器械有:
1、六合大枪、双盘枪点(滑大杆子)、耗大枪架。
2、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万胜双刀、拦马撅(扑 刀)、春秋大刀。
3、月霞剑、青萍剑。
4、震山棍(行者棒)。
其它有双戟双钩、鸳鸯铽、雁翅镗等。
九、双练器械有:对劈月霞剑、对盘六合枪、单刀拐进枪、 扑刀进枪、春秋刀对双剑、三节棍对双拐、梢子棍对枪
十、其它有易筋经、大架太极、罗汉拳等。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1、名称的由来
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2、起源
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因在戚继光着《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极拳”。二说,源于武当,是道士所创。三说,是清代河南岳山寺和尚张岳山创。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云游道士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还有说法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八极拳系内由外家八种拳中之精华手法组成,故名为八极拳。
八极拳的风格特点和内容
八极拳动作刚劲、朴实无华、发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洲"之势。因此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干坤"之说。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
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暴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
八极拳以头足为干坤,肩膝肘胯为四方,手臂前后两相对,丹田抱元在中央为创门之意。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三盘六点内外合一,气势磅礴,八方发力通身是眼,浑身是手,动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其妙无穷。八极拳非常注重攻防技术的练习。在用法上讲究"挨、膀、挤、靠",见缝插针, 有隙即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
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
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八极拳的主要内容有
一、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 撑锤(崩弓窜箭急)、降龙(五岳朝天锥)、伏虎(六合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二、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 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三、八极拳小架(同时可以配泥球耗软架)。
四、练习八极拳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习练时要先轻后重, 先慢后快,同时舌抵上颚、发力时伴以哼哈之声,以达内外合一, 劲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动作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五、大小劈挂掌:练习八极拳必须辅练劈挂掌,刚柔相济, 力达四方。因此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六、辅助操练的有:搂桩、靠桩、顶弓掌板、抽袋、跑砖等。
七、对练项目有:八极对接拳、八极对劈挂、八极对爪拳。
八、器械有:
1、六合大枪、双盘枪点(滑大杆子)、耗大枪架。
2、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万胜双刀、拦马撅(扑 刀)、春秋大刀。
3、月霞剑、青萍剑。
4、震山棍(行者棒)。 其它有双戟双钩、鸳鸯铽、雁翅镗等。
九、双练器械有:对劈月霞剑、对盘六合枪、单刀拐进枪、 扑刀进枪、春秋刀对双剑、三节棍对双拐、梢子棍对枪
十、其它有易筋经、大架太极、罗汉拳等。
3、八极拳的风格
八极拳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武林界独树一帜。除了通常门派都能见到的“拳打脚踢”外,还重视了“崩撼突击”和“贴身近发”。就是所谓的近身短打。
八极拳短小精悍、迅猛流畅,是一种健身、技击(防身)、竞技(表演艺术)兼备的武术(功夫)。在练功过程中,遵循人体生理规律的变化,从基本功(八极架)开始,一步一步加以训练,达到强健筋骨的目的。
八极拳之所以雄距拳坛,代代相传,是因为它的技术内容和技法特点,均独具一格。八极拳在劲道上追求崩、憾、突、击、挨、戳、挤、靠等劲。
4、八极拳的训练,可以增强人体的力量、速度和灵敏度,同时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作风。
八极拳发力刚猛,有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发力方法。八极拳法讲十六大步。除马、弓、虚、盘五种基本步法外,还有闯步、拖拉步、盘提步、跟提步等。腿法有搓提、弹腿、侧蹬、三挣提、蹁踹等。其手型体现云、罗、提、按、刁、扣、缠、粘八大手型之运用。八极拳法之传人,借纯阳九宫剑之剑规为门规。门规为八要:一要心术正,二要胆气重,三要耳目灵,四要手足捷,五要身法便,六要力量充,七要精神旺,八要儒雅性。
八极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架、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华拳、飞虎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行者棒、八棍头、纯阳九宫剑等。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
5、八极拳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部队、武警中操练的擒拿、背摔、格斗等,都吸收了八极拳的某些特点。
《武林史话》记有八极拳师的三大保镖如下:“八极拳”乃是以其强劲而对中国近代史颇有影响的拳法。八极拳手李书文是驰名天下的神枪(大枪)手,曾被许兰洲将军、李景林提督等召用为保镖和武术教师,在军阀割据时代,曾活跃在风云多变的中国政治舞台上。而李书文的三个弟子,也曾在激烈变革的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奇异的角色。
李书文的大弟子霍殿阁做过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和警卫官,直到伪满。
李书文的最后一个弟子刘云樵,在国民党政府警备队服役,当过侍卫队教官和蒋介石警卫。
而与刘云樵同时跟李书文学八极拳的李健吾,做过毛泽东主席的警卫。
如此,传奇般的李书文的三个弟子先后出现在多变的中国历史权力层支撑点上,可见八极拳的强劲。
6、就艺术而言,八极拳姿势舒展、协调优美、神形兼备。
7、八极拳谱系:见“世系谱”
八极拳全名“开门八极拳”。尊“癞”为一世,吴钟为二世。吴钟无子,中年得一女,名荣,为习武近30岁嫁于海丰习长拳者戴氏。她遵“开门”之精神,将长拳之太宗拳、太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传回孟村。此后,求习八极拳者日增。干隆四十年左右,吴及族弟吴钟毓开门授艺,求艺者数十人。除本镇吴、丁各氏外,亦有罗疃等地者。
民国二十年载:张殿奎,沧县新县镇人,自设武馆,授徒百余。新县镇北距孟村镇9公里,东距罗疃村2公里,人称此地为“八极窝”。
拳歌
头要顶,颈要挺,身要直,胯要坐
动作干脆,发力刚猛
挨、帮、挤、靠无处不到
拳诀
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钻;
闾尾中正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
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
阴阳虚实急变化,命意源泉在腰间。
练功要领
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
三练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练自由架式懒龙卧,
五练心肝胆脾肾,六练筋骨皮肉合。
步法歌诀
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
两膝微下蹲,松胯易拧腰,
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逍遥。
发力要求
始于尾闾,发于项梗。
源泉于腰,发力于腰。
身法要求
意正身直,松肩气下,外方内圆,含胸拔顶,
抖胯合腰,手脚相合,气力贯通,三盘连进。
技击歌诀
上打云掠点提,中打挨戳挤靠,下打吃根埋根。
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处。
贴身近发,三盘连击。
实战步型要求
弓不弓,马不马,丁不丁,八不八。
八极拳的十大技击法要求
1)姿势舒展(十字劲)
2)手脚相随(眼随手转,拳脚齐发)
3)下盘稳固(腿不过裆,脚不离地,无蹿蹦、跳跃步法)
4)劲力短快
5)变化突然
6)拥搓代缓(缠丝劲和“拥搓”步法)
7)以气吹力(吐气发声,以声助势,以气催力)
8)刚柔相兼(以“四六”为主,用“拥搓”步法)
9)阴阳顿挫
10)神形兼备
八极架(八极拳的传统套路)
练八极拳者多从“八极架”入手,亦有人称其为“功架拳”、“小八极”或“小架子”,是八极拳的基本功,也是八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简单、易练,更具有很高的健身和实用价值。
约计25势,每势均是一独立招式。招式不同,练法亦异。各势按其用法直接使用,势与势间,勾挂连环,变化巧妙。此外,八极门中的着名招法——“八大招”,又称“八招法”,也隐秘在八极架路中。是招,一经点拨、析解、试手,即可掌握。
‘陆’ 八极拳的创始人是谁
1反清复明的张四成扮僧人逃出京城,因其回族人,故不愿穿袈裟,世人皆称其为“懒披裟和尚”(张曾用先师癞”或“癖”名),他到了山东海丰县(现为庆云县)后庄科村,有幸结识庄主吴天顺(回族),便收其15岁爱子吴钟为徒,传其八极拳术。“懒披裟”从此养发还俗,蔽居吴俯,援艺十二载
2刘云樵“巴子拳论”八极拳源自“巴子拳”,巴”为“钯”略写,因拳形以钯而得名,也就是现八极拳中的开口拳。钯子拳兼少林、武当两家特点,自创始之初便在佛道两家秘传,并视为看家拳术,非得道之人,难得其术。据史载:北宋杨五郎,因父兄阵亡,愤而出家,山西五台山削发为僧,住持处学得钯子拳术。六合大枪源于杨家枪,四川拳法
3李会宁“八极拳非巴子拳”论,巴子为地名
4八极拳源于把式拳论
5八极拳源于明朝军中八技论,乱世明朝抗倭军去少林武当寻武术,编成八极拳,
6八极拳源于太平道,白莲教等武术论
北宋赖布衣(癞)→八极拳即戚家军提到的巴子拳棍→“邋遢道人”黄绝道长(癖)→回族人穆斯林:丁发祥→反清复明的回族人:回族人穆斯林:张四成(懒披裟和尚)→回族人穆斯林:吴钟
1道士有乱世下山救世度人,盛世隐修传统。
2八极拳是蕴含大量 道教 哲学的武术
3道士崇尚自然,有道士邋遢一说 4吴钟初拜马胜彪为师,师逝,吴钟奔锁罗山,投于赖魁远门下。钟入山习枪六年,艺成将行时赖师曰:“黄河以北任汝扎,黄河以南属夏家。方知所学枪法乃前半路,后半路已传于河南夏姓。吴钟下山后无有能敌者。后吴钟访至河南夏姓,使六合枪得以二合一。当时有“从南京到北京,大枪数吴钟”的说法。六合枪乃戚继光所创,赖氏所传,至吴钟已是第七代弟子了。吴钟成名后,落居于天津南的咸水沽,设场教徒。门前立一旗,上书“天下第一枪”。当时常有名家访之。一日来一叫刘三睐者,徒手与吴较技,吴虽持枪,但胜之不易。吴钟惊叹,赞曰:“好拳!”问何拳,答曰“八极”。问出何门,曰:“武当。”二人互慕技艺,遂拜为兄弟,互相传授学习。此即吴钟得八极之来源。 由此又可得知,八极拳出自武当。由此还可判定,历来流传的八极拳属于少林,而称“少林开门八极”的说法不可取。在我门八极拳拳谱的封面上有醒目的四个大字——“武当高照”。因此应该说,八极拳属武当派,是内家拳。 八极拳为赖布衣所创, 后传至 邋遢道人黄绝道长, 再到 丁发祥 传至 张四成,其徒 张四成,传艺于吴钟,遂开创出八极拳一派。 张四成 曾用先师“癞”、“癖”二师之名。 虽然八极创始为汉族,但传到回教徒手里后只传穆斯林不传汉,八极拳原来不传汉族,只穿各族穆斯林,后打破了“传回不传汉,传内不外”的老规矩,传回主要指回教徒而非回族,宗教概念多过民族概念,古代并无回族的概念,回族定性为民族是新中国的事
‘柒’ 求八极拳的站桩,最好有图片演示。
步法:不丁、不八、不弓、不马,即用拥搓步跺碾步和翻身跺子。步法歌诀: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两膝微下蹲,松胯易伫腰,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飘摇。还有 "八极,八极,两脚不离地"的说法。
技击手法:讲求寸截、寸拿、硬开硬打、挨。戳。挤、靠、崩、撼、突击。口诀曰:一寸、二裹、三提、四挎、五戳、六搂、七硬、八摔。
八极拳技击讲究彼不动,我不动,彼若不动,我以引手诱敌发招,随即用崩开裹迸之法强开对方之门,贴身暴发,三盘连击,一招三用,三法,三力,而一举成功。
(7)武术八极拳服装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清末民初,南良李书文为八极拳最为杰出的代表。他秉承黄四海之艺业,大枪术得师爷张克明之亲传。
精习八极拳、六合枪、把劈挂拳和金刚八式与八极拳融为一体,将八极拳沉坠劲,十字劲,缠丝劲三种劲道和练气养气法紧密结合,丰富了八极拳内外兼修、意形俱练、刚柔相济的文化内涵和挨、膀、挤、靠、崩、撼、突、击的技击特点,并在实战中加以提炼升华,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八极拳训练体系和技击体系。
他挟技游天下,以其贴身靠打的精技纯功名震江湖,以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大枪技艺,扬威海内外,被武林界誉为“神枪李”。他的拳技,枪技融天下武学之精髓,超越众前辈,一生纵横天下四十年,与人交手战无不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神功盖世,铸就了八极拳一个历史时期的辉煌,使八极拳更加科学完整的进入颠峰时期。
‘捌’ 几种风格的八极拳
从八极拳的产生、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 八极拳在长期流传中,与其它门派相互学习和借鉴,又逐渐形成了技术内容相对一致,表现风格各异的八极拳流派,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八极拳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以吴会清、吴秀峰先生为代表的孟村八极拳 吴会清,宇穆亭,生于清同治八年,卒于公元1958年,享年89岁,为八极拳五世传人。先生自幼习武,武功卓着,有“铁巴掌”之誉。他精于戏剧,自办的民间剧社“益盛公”,在济南至天津方圆几百公里内颇具影响。他一生培养的武术、戏剧人才若干,成名者不下数十人。他心胸豁达,兢兢业业,把武术中的拳术,器械套路对打真刀实枪地移植到艺术舞台上,为孟村八极拳的对外传播和树立良好形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秀峰,为会清先生之长子,自幼年随父学艺,天资聪慧,由于他生来耳疾,人送绰号“吴聋子”。他的这一尊称也成为了那个时代八极拳最高水平的代名词,在津京一带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成年后的吴秀峰在继承孟村八极拳的同时,兼习劈挂、弹脚等多门功夫,后南下广州,江西,上海,北闯天津,北京等地,走访了众多武术名家。他博采众长,敢于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在全国武术大赛上获奖。他定居天津后,授徒百余人,是京津地区最着名的武术家之一。经他改编的八极拳套路不仅保留了传统八极拳的古韵,而且动作流畅,风格突出,击技效果好,套路结构和运动变化细腻合理。他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认真分析了八极拳“六大开”的发力原理,结合动物象形变化,用“抖、缩、愣、含、惊、崩、撑、挺、竖、横”十大劲别加以阐释,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但是,由于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限制,孟村练功者众,外出创业者少。 二、以黄四海、李书文、韩化臣、霍殿阁等代表的罗疃八极拳 罗瞳村历史上属盐山县管辖,自治县成立后归属孟村。罗瞳村位于孟村县城东南13公里处,八极拳自清朝道光年间由孟村传入后,名人辈出。可以重笔一提的是黄四海,李书文、霍殿阁师徒三代。黄四海为清末皇宫六品带刀侍卫,弟子李书文更是清末民初的武林奇人,他一生结交广泛,授徒无数,武林界称其为 “神枪李”,至今流传在八极拳部分弟子中的“金刚八式”就是由他所创。 霍殿阁师承李书文,艺成后,初入津门设场授徒,后被选入皇宫,聘为清末皇帝溥仪的侍卫。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他旅居长春,与其侄霍青云等共营八极门户,弟子遍布东三省,使八极拳成为东北三省颇具影响的拳种之一。 韩化臣为张景星的弟子。民国时期,化臣先生因武功卓着受聘于国民党中央国术馆——南京国术馆,任教务长。任教期间,化臣先生积极倡导和推广八极拳,使八极拳成为当时南京国术馆必修课之一,在国民党军队中影响较大。罗瞳八极拳源于孟村,但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变化,在技术上增添了许多个性化内容,演练风格淳朴,简明,多阳刚之气震脚发力,攻防意识强烈。 三、以强瑞清先生为代表的自来屯八极拳 瑞清先生自幼习武,后娶孟村程家林村八极拳名家曹景田的孙女曹建英为妻,遂学八极拳。瑞清先生武功深厚,品德高尚,一生授徒很多,其弟子,再传弟子主要遍布在天津,北京、东北三省和沧州一带。由于沧州是中国北方着名的武术之乡,各门派间的相互融通和交流,使强氏一支八极拳的表演风格别具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个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瑞清先生本人情操高尚,在八极拳续谱等重大问题上做出过突出贡献,深受八极拳门人的爱待和尊敬。 四、剽悍粗犷的西北八极拳 西北八极拳是由已故孟村籍武术大师马凤图先生传入。凤图先生自幼文武兼修,且深谙医道,还是西北地区着名的政治活动家。凤图先生的八极拳师承于罗瞳村的张景星,他对流传在盐山,孟村一带的劈挂拳也有较深造诣。凤图先生早年从事进步活动,后落户兰州。新中国成立后,以行医为业,业余时间传授武功,弟子遍布西北几省。凤图先生一生勤奋好学,对戳脚、翻子以及流传于西北地区的棍法、鞭杆等有所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演练风格。所演练的八极拳,劈挂拳、翻子拳在形体表现和意念趋向上有相近之处,是对传统武术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探索者。 八极拳在其长期发展和流传过程中,在保留传统共性的同时,由于历史年代久远,传播范围较广,各地门人都在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或朴实遒劲,或细腻顺达,或粗犷剽悍等等。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由于受文章篇幅所限和笔者了解认识程度的制约,对前辈先贤的贡献和成就不能一一赘述。但我认为今天的八极拳无论朝着哪一种方向发展,均无脱离八极拳原有本质,这种共性的存在,也是八极拳常盛不衰的根基。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万法归宗”的道理吧。 个性化的发展永远是一种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原汁原味的继承又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只有了解它,才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它。才能不断地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从历史发展的痕迹中找到不足,找到出路,去永久的追求和攀登。
‘玖’ 吴氏开门八极拳八大招详述
八极拳是取“八极”的八方极远之含义,这里的八方是泛指所有的方向,练拳时则要求精益求精,以达至极,劲力和意识以人体为中心向外辐射而出,以达至远,就是要练成六面整体无极浑圆之力。
八极在拳意上讲的是“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动则八面,功练八节,招含八法。”
所谓内存八意。是对习练者精神上的八字要求,即:惊、慌、狠、毒、猛、烈、神、急。这八个字是实战时的心法,就是要求八极拳的习练者在临敌实战时,要以惊天动地之气势来先声夺人,使对手惊愕恐惧、惊慌失措。两人交锋举手不让步、伸手不留情,搏狮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在心理和招数上都要突出一个“很”字,要以最强的气势,最大的力量,最奇妙的招法,最饱满的精神,最迅猛的速度,击敌最薄弱之部位,使对手无喘息之机,无还手之力,应手而立仆。正所谓:急、急、急,快、快、快,打倒还嫌迟。
所谓外具八形。是取八种动物之形态特征,由其形而取其意,提炼出精华之处而用之,不求神相似,而求神相合。不是那种练猴拳就模仿猴的动作,练鹰拳就模仿鹰的动作,练鸭形拳就象鸭子,练蛇拳就象一条蛇。在八极拳中是见不到动物形态的,因为八极拳是把动物的本能、特点和精神,结合人体运动特点、技击特点,而人格化武术化了。八极拳的八形即是:龙、虎、熊、猴、燕、鹰、鹞、鸡,四兽四禽。此八形是:取龙之神秘莫测,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取虎震慑百兽之威,扑食凶猛之势;取熊沉稳之态,沉坠竖顶之意,摇拽挤靠之能;取猴精明之意,灵敏纵跃之功,快速冷弹之能;取燕敛翼之姿,抄水之巧,钻天之势;取鹞穿林之速,翻身之法;取鹰目锐之能,爪力之功;取鸡独立之能,争斗之勇。
所谓动则八面。是要求每个动作都要发往四面八方,要劲含八面,力贯八方,达八方极远之意,发出六面整体无极浑圆之力。这种劲力无处不有,无处不在;静之则内含,动之则发出;一静无有不静,外静而内动;一动无有不动,动则八面发力。
所谓功练八节。其中“八节”是练习八极拳时人体的主要发功点,指的是头、肩、肘、手、尾、膝、胯、足八个部位,也称之为人体八拳,可谓通身是眼,浑身是手。此八个部位也是练功的重点,通过练习,使劲力由八个部位发出,练出制敌之术、摧敌之功,使之在交手时发挥最大的威力,达到“三盘连击、八节并用”的功效。
所谓招含八法。是指八极拳技击着数的八字要诀,即:“一劈、二裹、三提、四挎、五戳、六搂、七硬、八摔。”也就是实战应用时的要领原则,在使用时一般是几字连用。“劈”是指劈砸类技法,接手可打开对方门户,进身可劈摔;“裹”是指缠绕裹进,紧接缠摔;“提”是指豁挑开门和其它由下向上击打类技法;“挎”是指三盘连击,使剪切之力,招中连摔带打;“戳”是指进攻之引手,戳插点击,其招可虚可实,即可扰敌,又可伤敌;“搂”是指搂打之法;“硬”是指硬打硬开之意;“摔”是指摔法,体现三盘合击,摔打合一。以上八字之法充分体现八极拳的技击特点,是八极拳实用之精华。
‘拾’ 请大家给详细介绍一下八极拳
你好,我是正宗的孟村八极拳习练者,在此给你看一篇我师爷吴连枝(八极七世掌门人)的文章《开门八极拳法大成》,你也可以去我的博客:www.blog.sina.com.cn/lenglu1990中看几个有关八极拳详细介绍的视频资料。相信你一定会明白八极拳的特点了。
八极拳简介(本文摘自《开门八极拳法大成》)
当今,中国武林界最厉害、最实用的搏击格斗术当首推“八极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日本称为“一打必倒”的真功夫。八极拳法有着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套路体系,有系统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习八极拳术者大都看眼于实战。武术从属于体育的范畴,但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人们着眼于对实战术的训练,还有八极拳的本来面目。这是因为:竞技亦是体育。八极拳主要技击特点在于猛踢、膝顶、肘打、头撞、近身靠打的连环作用。几百年来,被世人称为“狠八极、楞八极”,是一种有效、凶悍、残忍的生死搏击术。
八极拳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拳种,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八极拳源于当今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境内。孟村是回族区,八极拳创始人吴钟即是回族族民。回族族民自古以来便因民族弱小且散居,而饱受四方强邻的欺凌,加之苦海沿边经济文化落后,土匪盛行,人们为了养家护院,不但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而且还必须具有强健的躯体、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保家卫国的本领。八极拳就是这种为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且技击术独特的搏击、格斗术。同时也成为梦村人引以为豪和喜爱的传统武术。当今在孟村境内,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尚武之风,古今不逾。而且较大的庆典,如元旦、春节,武术表演不仅是必有的节目,且常被列为压轴戏。近三百多年来,孟村境内涌现出诸多八极拳名人,如:吴钟,他是康熙十四子允禵郡王之武师;霍殿阁,是宣统皇帝的武师;王子平号称“千斤王”,称雄上海市;八极拳大事吴秀峰三夺全国武术特别优秀奖,受到贺龙元帅亲自嘉奖;吴连枝十三次出国传授八极拳,自从一九八三年以来(至2002年,冷露注),仅孟村人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金牌数已达六十多枚。
八极拳术中除常见的拳打脚踢之外,最讲究的是崩撼突击、贴身近发,上打云、摞、提、按;中打挨、膀、挤、靠;下打吃根、埋根。发力上讲究:动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二心稳定、气沉海底。出一招蓄多招,如重炮连发,出手似矢,回收如钩,充分利用人的头、肩、肘、手、胯、膝、足、梢八大部位的作用,前后、左右、上中下三盘连击,发招、进招、变招、化招,一环扣一环,且多采用后发制人,你打,我也打。八极拳术有定式、招法,一招一式,朴实无华,用时无形,勇猛向前,发力始于尾闾,发于项梗,源泉于腰,发力于根。八极拳法的技击术,强调要求应用肘、膝、腿法时要凶狠、强猛,不得给对方喘息机会,要重创对方。
根据《沧县志》记载:明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为争夺帝位,举兵“靖难”,连续三年对津南鲁北地区进行大规模屠杀,俗称“燕王扫北”。特别是当今沧州、盐山县、庆云县、南皮县一带,被杀之人数数以万计,百人难逃其一。朱棣称帝后,永乐二年(1404),为了填补渤海地区遭受浩劫后的空旷,便由山西移民于此地带,部分回、汉族民众才陆续从各地迁居于此。
到了明末清初时,该地区经济文化还十分落后,曾一度没有官兵镇守,因此土匪较多,打家劫舍,民不聊生。回族族民的生活更是惨不忍睹,既没有政治地位,又没有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十分落后。众民生为了生存,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和身家性命,农闲时大多喜欢舞枪弄棒以强壮身体,保卫家园。因此,沧、南、盐、庆一带武风盛行。至清末,孟村一带便有“武乡”之称,涌现出众多武林高手。
《八极拳秘诀之谱》中载:吴钟,字弘声,孟村镇人,天方教人(回族),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公元1712年)生。钟自幼聪颖过人,八岁入学,十五岁弃文习武,勤奋练习,寒暑无间。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受业于云游高人“癞”而精于“癖”。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吴钟只身投福建少林寺较技艺,被镇寺钦差官奖为“神枪吴钟”。干隆初年(公元1736年)和恂勤郡王允禵相约于燕京(今北京)较艺,钟屡胜允禵数次,一时间为王公大臣所称颂,“神枪吴钟”之誉,誉满京城,广为流传,并授业于一百五十与人。干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吴钟返故里,侍母尽孝,遂设场授徒,梓桑从学者几乎百里之外。其独女吴荣、族侄吴溁、吴钟毓三人,钟之艺业尽数得之。干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年迈的吴钟“恐其异术终烟灭也”,撰写了谱书,奠定了谱规,命名为《开门八极拳秘诀之谱》,代代相传至今,使八极拳术开门立足,立足于中华武林浩海之中,独树一帜。
历史上有无吴钟拜“癞”为师受业之实,就目前所存资料中,除《沧县志》、《吴氏八极拳秘诀之谱》中记载外,已无所考证。八极拳术始于道家还是佛家,众说纷纭,亦没有史料可究。虽八极传门历代称“癞”为始祖,吴钟和“癖”为二世初祖,但“癞”先师为何许人士,姓氏名谁,也无法考究,“癖”亦然。但八极拳创始人为吴钟,是不可置疑的。
八极拳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以踢、打、摔、拿为素材,按照“武技”内在规律和“舞技”的艺术技巧编成的各种徒手、器械的套路、对抗比赛及有关的锻炼方式、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项目,是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