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09式18.4mm军用霰弹枪的简介
09式18.4mm军用霰弹枪即QBS09式军用霰弹枪
霰弹枪发展历史非常悠久,中国在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发明的“竹管突火枪”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霰弹枪雏形,自此后直到19世纪线膛枪出现以前,数百年间研制生产、使用的枪械,基本上都是霰弹枪。
霰弹枪这种古老的武器,以近距离面杀伤为主,具有杀伤面积大、火力猛烈、命中率高等特点,以其特有的火力优势、可适配多种用途弹药而被各国军警广泛应用。尽管现代武器不断发展,但许多国家军队,特别是美军却一直保留着霰弹枪的装备席位。但中国作为霰弹枪的创始国,军用霰弹枪长期以来却一直是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研制生产了多种型号的民用霰弹枪。随着改革开放及枪械外贸业的发展,中国先后仿研、研制了多种型号的唧筒式霰弹枪和半自动霰弹枪。而在军用霰弹枪方面,直到“八五”、“九五”期间才开始进行预先研究。
在现代战争中,由于大威力、高精度、远射程高技术兵器广泛应用于战场,使作战空间日益趋于两极化:一方面,超视距、非接触作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接触作战的距离被压缩得越来越近,作战空间越来越狭小。因此,人员直接面对面接触作战的重要性和严酷性大幅度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对特种部队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中国研制军用霰弹枪,主要就是从特种部队的作战需求出发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各军区和海、空军都有特种作战大队,各集团军都有侦察分队,还有海军陆战队、空降兵部队、山地作战部队等。现代战争中,这些部队遂行战斗行动的几率远远高于常规部队。
从未来作战方向看,中国海岸线绵长,山地、丛林地众多,一旦进行登陆或反登陆作战,解放军特种部队更多地要在城市居民区、山地、丛林地以及敌阵地内、车船内等狭小空间进行近距离作战,由于交火距离近,以瞬间密集火力先敌开火,压制和杀伤敌有生力量就显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在解决了正面战场后,为了控制混乱的社会局面,军队要承担战后维持社会治安、反恐、防暴平乱的任务,也需要能发射非致命弹药的多用途武器。
霰弹枪集反应快速、高火力密度和高命中率,能减少跳弹自伤几率和发射多种弹药等多种特点于一身,是一种有效的近距离多用途特种作战武器。霰弹枪的装备将是解放军班(组)火力的有效补充,有助于分队火力的整体优化和综合作战能力的提高,在特种分队的班(组)火力配系中,十分需要军用霰弹枪。 QBS09式军用霰弹枪系统研制工作历时四年,经过方案论证阶段、工程研制阶段(包括初样机阶段和正样机阶段)、设计定型阶段(包括国家靶场设计定型试验和部队试验),圆满完成了研制工作,通过设计定型试验的全面考核。研制期间,试制样枪数十余支,试验消耗各种弹药10余万发。2005年初,军用霰弹枪系统项目启动后,为了深入了解部队对军用霰弹枪系统的战术需求,在军方的组织下,设计师一行人先后走访了三军特种部队及某陆军指挥学院等单位,就霰弹枪的发射方式、供弹方式、枪托形式、弹种配备以及瞄具配备等进行了部队调研。当时,研究人员先后拿出多套研制方案,如弹匣式霰弹枪、下挂霰弹枪(下挂于95式步枪)、无托霰弹枪及伸缩托霰弹枪等,最终,确定了伸缩托霰弹枪方案以及配用的杀伤霰弹方案。
方案论证阶段,解决了许多核心技术问题,弹药方面的问题。如:
杀伤霰弹起初采用分体式弹托,射击密集度非常不稳定。针对这一问题,研制人员展开技术攻关。弹托分别采用一体式、嵌套式结构,同时采用不同的弹托材料以及增设杯托结构,对各种设计进行多种组合并试验,最终证明将弹托改为铝杯托与低压聚乙烯注塑成一体的结构后,射击密集度能够满足系统指标要求。
另外,试验中还出现霰弹中的钨球弹丸没有从铝杯托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独头弹”以及弹着点散布没有规律的现象。通过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弹丸前部的封口片在入膛时卡在弹托口部,没能与弹托分离,或者分离时机不一致。后来,将封口片材料改为易碎材料,入膛时就碎裂,保证了钨球弹丸与弹托的顺利分离,同时降低了封口片对分离过程的干扰,初步解决了上述问题。
枪械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供弹可靠性不好。原因有二:一是枪械控制出弹的环节较多而影响供弹可靠性。经过分析,研制人员采取去掉中间件控制板而利用枪机直接控制定位板,当抛壳后,枪机连杆上的凹槽让开定位板上的凸起,从而解脱定位板达到控制出弹的目的;二是枪机后坐速度大,致使托弹板上跳而影响供弹可靠性。通过采取强制机构,使得托弹板在下一发弹出弹仓前被定位板可靠地限制在下方位置不能上抬,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采取这些有效措施,解决了霰弹枪的供弹可靠性。
决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问题后,2005年11月,军用霰弹枪系统通过方案评审,转入工程研制阶段。 两年多,先后完成了初样机和正样机的设计、试制、试验及鉴定工作。
工程研制阶段主要解决了弹壳贴膛、杀伤霰弹弹托高温气化、特种环境下的霰弹枪可靠性、霰弹枪闭锁机构强度等技术问题。
弹壳贴膛问题试验中,当霰弹枪连续射击几十发后,弹膛内有大量残余物附着,随着残余物的不断增加,将弹膛内壁与弹壳之间的间隙堵塞,使弹壳卡在弹膛壁上,弹壳无法被顺利抽出。经分析确认,主要是由于膛压超过了弹壳的承受压力。根据内弹道理论,降低起动膛压可以降低最高膛压。具体措施是增加弹壳药室容积,以降低发射药装填密度,同时降低发射药燃烧速度。
弹托高温气化在高温试验时发现,杀伤霰弹弹托材料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产生气化,进入导气室后又重新凝固粘附到气室、活塞以及弹仓管外壁,造成摩擦阻力增大,导致枪机复进不到位。针对这一问题,在弹托底部加注了不易被气化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底垫,防止了弹托的高温气化。
特种环境下的霰弹枪可靠性主要是在扬尘、淋雨、浸河水等特种环境条件下出现了自动机复进不到位的故障。经过反复优化匹配结构参数,最终将霰弹枪的导气调节装置在原来的大、小导气孔两个位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档封闭气室位置,在该位置上导气孔完全关闭。武装泅渡前封闭气室,使泥沙很难进入导气室,避免导气室内泥沙沉积;射击前则将调节装置调节到合适的导气孔位置。
霰弹枪闭锁机构强度 在对霰弹枪进行的综合寿命试验中,曾出现机头闭锁凸笋断裂问题。为了提高闭锁机构的强度,采取的措施是适当增大机头闭锁凸笋的厚度,并加大闭锁支撑面根部圆角。闭锁机构改进后,样枪可顺利完成5000发实弹射击。
关键技术问题解决后,2008年3月,军用霰弹枪顺利通过了正样机鉴定,自此转入设计定型阶段。设计定型阶段这一阶段完成了国家靶场设计定型试验和部队试验(热/海区、风沙区和寒区)。针对各项试验,特别是部队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对军用霰弹枪系统进行进一步改进,主要是解决了诸如下护手刚度不足、枪托底板偏小、枪托易拉脱等勤务使用问题。
2009年,军用霰弹枪系统通过了设计定型,被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制式装备。由对比表可以看出,中国QBS09式霰弹枪具有以下超越性能: 另外,中国军用霰弹枪可靠性好,与其他制式枪械一样通过了扬尘、淋雨、浸河水等恶劣环境试验的考核。
‘贰’ 霰弹的QBS09式
QBS09式军用霰弹枪是由中国兵器工业第208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第一款军用霰弹枪。该枪于2005年2月立项,2009年5月设计定型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全系统由QBS09式18.4mm军用霰弹枪、DBD09式18.4mm杀伤霰弹和背装具等三部分组成,其中背装具与95式枪族的相同,在枪背带、战术背心、收储袋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霰弹挂袋。QBS09式18.4mm霰弹枪是一款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的半自动霰弹枪,提高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在城市作战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该枪配用随枪一同研制的18.4mm杀伤霰弹,但因其采用国际通用霰弹枪口径,必要时也可发射各种民用猎弹。
QBS09式军用霰弹枪系统研制工作历时四年,经过方案论证阶段、工程研制阶段(包括初样机阶段和正样机阶段)、设计定型阶段(包括国家靶场设计定型试验和部队试验),圆满完成了研制工作,通过设计定型试验的全面考核。研制期间,试制样枪数十余支,试验消耗各种弹药10余万发。 2005年初,军用霰弹枪系统项目启动后,为了深入了解部队对军用霰弹枪系统的战术需求,在军方的组织下,设计师一行人先后走访了三军特种部队及某陆军指挥学院等单位,就霰弹枪的发射方式、供弹方式、枪托形式、弹种配备以及瞄具配备等进行了部队调研。当时,研究人员先后拿出多套研制方案,如弹匣式霰弹枪、下挂霰弹枪(下挂于95式步枪)、无托霰弹枪及伸缩托霰弹枪等,最终,确定了伸缩托霰弹枪方案以及配用的杀伤霰弹方案。
方案论证阶段,解决了许多核心技术问题,弹药方面的问题。如:
杀伤霰弹起初采用分体式弹托,射击密集度非常不稳定。针对这一问题,研制人员展开技术攻关。弹托分别采用一体式、嵌套式结构,同时采用不同的弹托材料以及增设杯托结构,对各种设计进行多种组合并试验,最终证明将弹托改为铝杯托与低压聚乙烯注塑成一体的结构后,射击密集度能够满足系统指标要求。
另外,试验中还出现霰弹中的钨球弹丸没有从铝杯托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独头弹”以及弹着点散布没有规律的现象。通过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弹丸前部的封口片在入膛时卡在弹托口部,没能与弹托分离,或者分离时机不一致。后来,将封口片材料改为易碎材料,入膛时就碎裂,保证了钨球弹丸与弹托的顺利分离,同时降低了封口片对分离过程的干扰,初步解决了上述问题。
枪械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供弹可靠性不好。原因有二:一是枪械控制出弹的环节较多而影响供弹可靠性。经过分析,研制人员采取去掉中间件控制板而利用枪机直接控制定位板,当抛壳后,枪机连杆上的凹槽让开定位板上的凸起,从而解脱定位板达到控制出弹的目的;二是枪机后坐速度大,致使托弹板上跳而影响供弹可靠性。通过采取强制机构,使得托弹板在下一发弹出弹仓前被定位板可靠地限制在下方位置不能上抬,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采取这些有效措施,解决了霰弹枪的供弹可靠性。
决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问题后,2005年11月,军用霰弹枪系统通过方案评审,转入工程研制阶段。 这一阶段历时两年多,先后完成了初样机和正样机的设计、试制、试验及鉴定工作。
工程研制阶段主要解决了弹壳贴膛、杀伤霰弹弹托高温气化、特种环境下的霰弹枪可靠性、霰弹枪闭锁机构强度等技术问题。
弹壳贴膛问题试验中,当霰弹枪连续射击几十发后,弹膛内有大量残余物附着,随着残余物的不断增加,将弹膛内壁与弹壳之间的间隙堵塞,使弹壳卡在弹膛壁上,弹壳无法被顺利抽出。经分析确认,主要是由于膛压超过了弹壳的承受压力。根据内弹道理论,降低起动膛压可以降低最高膛压。具体措施是增加弹壳药室容积,以降低发射药装填密度,同时降低发射药燃烧速度。
弹托高温气化在高温试验时发现,杀伤霰弹弹托材料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产生气化,进入导气室后又重新凝固粘附到气室、活塞以及弹仓管外壁,造成摩擦阻力增大,导致枪机复进不到位。针对这一问题,在弹托底部加注了不易被气化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底垫,防止了弹托的高温气化。
特种环境下的霰弹枪可靠性主要是在扬尘、淋雨、浸河水等特种环境条件下出现了自动机复进不到位的故障。经过反复优化匹配结构参数,最终将霰弹枪的导气调节装置在原来的大、小导气孔两个位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档封闭气室位置,在该位置上导气孔完全关闭。武装泅渡前封闭气室,使泥沙很难进入导气室,避免导气室内泥沙沉积;射击前则将调节装置调节到合适的导气孔位置。
霰弹枪闭锁机构强度 在对霰弹枪进行的综合寿命试验中,曾出现机头闭锁凸笋断裂问题。为了提高闭锁机构的强度,采取的措施是适当增大机头闭锁凸笋的厚度,并加大闭锁支撑面根部圆角。闭锁机构改进后,样枪可顺利完成5000发实弹射击。
关键技术问题解决后,2008年3月,军用霰弹枪顺利通过了正样机鉴定,自此转入设计定型阶段。 这一阶段完成了国家靶场设计定型试验和部队试验(热/海区、风沙区和寒区)。针对各项试验,特别是部队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对军用霰弹枪系统进行进一步改进,主要是解决了诸如下护手刚度不足、枪托底板偏小、枪托易拉脱等勤务使用问题。
2009年,军用霰弹枪系统通过了设计定型,被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制式装备。
‘叁’ QBS09式军用霰弹枪的背装具
早在军用霰弹枪系统论证时,背装具就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旨在为士兵提供有效使用的一个完善体系。霰弹枪背装具由三点式枪背带、战术背心、霰弹携行袋等组成。背装具中的三点式枪背带、战术背心与中国人民解放军95式枪族所配用的一致,提高了装备的通用性,只是由于要携行霰弹,因此增设了霰弹携行袋。
霰弹枪背装具采用模块化设计、组合携行方式,使用灵活。枪背带采用三点式结构,可贴切、可靠装载枪支,便于快速出枪。战术背心在前胸、后背、腰间设计有多条固定带,方便相互插接。战术背心还可扩展漂浮功能和防弹功能,功能性很强。霰弹携行袋采用盒式翻盖结构,内置相互独立的十个弹仓,装取快捷;袋盖采用双保险闭合结构,使霰弹不易脱落。将携行袋组件背面的插绊穿入战术背心表面固定带后,再穿入携行袋组件背面的固定带,即完成携行袋与战术背心的组装,十分方便。
‘肆’ QBS09式军用霰弹枪的性能特点
附图为中国军用霰弹枪与国外现装备的战术霰弹枪主要性能对比表。
由对比表可以看出,中国QBS09式霰弹枪具有以下超越性能: 另外,中国军用霰弹枪可靠性好,与其他制式枪械一样通过了扬尘、淋雨、浸河水等恶劣环境试验的考核。
‘伍’ 双管霰弹枪型号有哪些
国产霰弹枪出名的有两种:军用QBS09式霰弹枪;警用97式霰弹枪,还有比较少见的2010式18.4mm半自动霰弹枪。
双管霰弹枪是双管猎枪,主要用于打猎,次要用于自卫,是最早期的猎枪,因威力巨大,近距离可一枪使黑熊丧失攻击能力闻名。
最早的猎枪为单管单发,最早记录出现于18世纪前,因弹药颇大,当时并没有任何关于枪内储弹设计先驱,所以出现了中折式填装原理,因猎手及诸多因素可能导致一发未中,再次装弹会导致错过机会。
所以双管双发猎枪横空出世,如今双管猎枪仍是枪械爱好者的最爱,但大多用于娱乐打靶,狩猎已是民用狙击枪甚至自动步枪为主。
XM-26是一种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具有极好的抗点腐蚀,缝隙腐蚀和均匀腐蚀的能力。主要应用于纸浆和造纸工业,海水淡化,烟气净化,热交换器,化学品液货船管道系统,海水系统等。
‘陆’ QBS09式军用霰弹枪的试用效果
承试部队对军用霰弹枪系统反映良好,普遍认为,作为第一支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用霰弹枪系统,其设计理念在适应当代特种作战环境要求上有很大突破,勤务操作使用方便,人机工效合理,威力大,可靠性好,适用于城市、沙漠、丛林等环境近距离搜索、突击等任务,适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分队实战使用,也适合公安、武警部队反恐作战使用。
‘柒’ 中国现役装备中有那些型号的霰弹枪
国产霰弹枪出名的有两种:军用QBS09式霰弹枪;警用97式霰弹枪,还有比较少见的2010式18.4mm半自动霰弹枪。
‘捌’ QBS09式军用霰弹枪的装/退弹操作
装弹口设置在机匣底部、扳机护圈前方。装弹时,将枪向下翻转,使装弹口朝上。此时用左手按压位于机匣右侧前方的阻弹齿按钮,右手拿霰弹并用霰弹头部按下托弹板前端,同时松开阻弹齿按钮,右手拇指推霰弹弹底使霰弹进入弹仓并被阻弹齿卡住,即完成装弹。弹仓内霰弹数量少于5发时,可采用这样的装弹方式随时向弹仓内补充弹药。如果弹仓内的5发弹全部射击完毕且枪机被挂在后方时,可先按下阻弹齿按钮使枪机复位,然后按上述方法向弹仓内装弹即可。另外,也可先不按下阻弹齿,直接将一发弹从抛壳窗放到托弹板上,然后按压阻弹齿按钮使枪机复位,枪弹将自动进膛,然后再按正常方法向弹仓内装弹。后一种方法可使枪内装入6发霰弹(即弹仓内5发,弹膛内1发),这种装弹方法可以多装一发弹,而且少拉一次枪机,具有较高的战术使用价值。
当弹膛及弹仓内有弹而需要全部取出时,只需拉枪机向后使枪弹一发一发从抛壳窗抛出即可。如果只需要取出弹膛内的弹而不取出弹仓内的弹时,应用手指压住阻弹齿按钮的同时后拉枪机,此时弹膛内的霰弹则被抽壳钩抽出,弹仓内的霰弹则被阻弹齿挡住而不能弹出,从而完成只将弹膛内的霰弹退出的目的。这一操作适用于当膛内有弹而不再使用霰弹枪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