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欣赏篆书书法作品
任何一幅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力度是由笔画、结字和章法布局三方面的力度因素所构成的,不同的书体、书家、书法作品其力度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篆书 讲究的是回风要圆润,笔画粗细要一致.左右要一致要对称。万事将决完美。专署就是这样,我光练习篆书就花了2年,这个东西最好从小就学,因为篆书是象形字,小孩就是随便花花就是很好的作品。所以我3岁半就玩这了
篆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字体。现在除了用于雕刻印章以外,一般的人都不太熟悉。但是,其形态却有特别的魅力。篆书里有甲骨文、金文等所谓原始的、自由的古文和后来讲究格调和齐整美的小篆。学习的时候,一般是先通过小篆学习其规律。清代的邓完白、吴让之、赵之谦都将古代的篆书纳入书法作品的素材,分别在篆书里创造出独特的笔法,树立了新风。本书的编者是篆书界的权威,他首先解说了什么是篆书,并介绍了其学习秘诀,彻底地解析了这三位名家的妙技,以此说明,即使是对初学者来说,自学难度较大的篆书也是可能的。
告你几本书每种字体的第一本书我都练过,其它也有练,但不是很有代表性,只是在书法界很有名罢了,很是代表:
篆书:秦 李斯《峄山碑》、汉《袁安、袁敞碑》、清 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篆书墨迹等。
隶书:汉《礼器碑》、《汉简墨迹》、汉《曹全碑》、汉《张迁碑》、汉《石门颂》等。
楷书:颜真卿《颜勤礼碑》北魏《元倪墓志》《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
《阴符经》、智永《真书千字文》、等。行书:晋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唐 怀仁《集王圣教序》、宋 米芾《蜀素帖》
㈡ 成语篆书书法作品欣赏
一、甲骨文笔见刀痕,清丽挺秀。但求凝重,敦实雄厚,见刀见笔,洒脱天然。二、金文大小纵横,胸无成规,参差错落。三、小篆藏锋逆入,笔画园润,整齐划一。四、蚕无二设、燕不双飞,骨肉匀适,波磔分明。五、楷书字占一格,笔画标准,字型规范,向背有序,疏密有度,意断笔连。六、行书非真非草,离方循园,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拨,前后顾盼,遥相呼应。开合驰张,参差有趣七、草书章草:大小仿佛,字距均匀,行间清晰,补列整齐。今草:略举大较,仿佛若斯,重按轻转,《入笔》顺风而起,《收笔》信锋所趋张芝的逛草:超前绝后,独步无双。王导的草书:风棱载蓄,高致有余。王羲之的草书:笔笔有格,规矩俨然,气韵连绵,任意恣肆,天然有致。还有很多,不一一撰述。
㈢ 篆书书法作品有什么
1、毛公鼎
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
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2、散氏盘
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人盘。传清干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3、虢季子白盘
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显然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却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存在着某种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单独性。
线条讲究清丽流畅的感觉,而字形却注重疏密避让的追求,有些钱条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造型的精练与细密,也使大家惊讶于西周金文中这样清丽秀逸的格调。
篆书的特点:
1.因形立意
篆书书法欣赏的特点首先是因形立意。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现方法很多,大多属于因形立意,如马、羊、象等写法都是很多的,分布结构的法则还没有规律化,写一个人字,可以表现弯腰劳动,也可以表现成跪着的人。
甲骨文字的部首形状及位置也是很散乱的,到了秦代统一文字后的小篆。文字经过整理,才比较趋于统一,但是还保留着很多因形立意的图形文字。
2.体正势圆
篆书书法欣赏的特点还有体正势圆。小篆形体要凭、要正,横画逼平、竖画必直,是严紧而又工整的书体形式。小篆从结构到运笔都是以圆为主,字的外轮廓,由于字的中心十字线拉长,如中,天。而形成很自然的椭圆形。
小篆的字势,凡方折处都是弧形线,少量的在刻印用的缪篆和秦诏版上也有部分的房型体势,但细细观察,仍多是方中有圆,与隶字体势的以方为主,大不相同。
㈣ 小篆书法作品有哪些
一、张树侯
张树侯(1866-1935) ,室名晚菘堂,安徽寿州人,辛亥革命元老,早年创办了“强立学社”,策划安庆起义,后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参加辛亥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后,因政局混乱而退居乡里潜心艺术创作。
张老曾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燕京大学任教,讲授经学与书法,其擅长书画,尤精篆刻,主要着作有《书法真诠》、《淮南耆旧小传》、《晚菘堂诗草》等。
㈤ 鹏字的篆书书法图片
篆书——杨沂孙
擅书法,尤爱“篆籀之学”,初学邓石如,后吸取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等书体笔法,久而有独到之处,为清代有突出成就的书法家。辞官返里后,篆书名重一时,兼工篆刻。有《管子今编》、《庄子近读》、《观濠居士集》、《文学说解问譌》、《在昔篇》等。
㈥ 中国书法字体分类及图片欣赏
中国书法字体按传统分类可以分为五个大类。
行书 (Semi-cursive Script)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正是由于这样,启功的书法才达到既有深厚传统,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书法界评论他的作品:“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它渊雅而具古韵,饶有书卷气息;它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者觉得很有余味。因为这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的结果。”
书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艺术的一个表征、一个缩影,它从某方面表现了中华文化,是文化最基础的部分,文化正是以读书写字为起始的。近年来更是倡导“从小写好字,长大做好人”。可见书法艺术文化对每一个国人的影响。
㈦ 篆书有几种
篆书的种类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甲骨文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二、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统称,其用笔与甲骨文味道迥异,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
三、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时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顿挫、迟速、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㈧ 着名大篆书法作品有哪些
大篆作品
1、《睡虎地秦简》:
(1)《睡虎地秦简》展现的书法美非常独到,温润、华贵、空灵,用笔干净利落,不用勾挑和牵丝,这让人联想到弘一超然物外的行楷书法。
(2)秦王朝虽然用小篆统一了全国官方文字,但并没有消灭异体字,民间文字多姿多彩。中国文字在演进中,秦小篆上承大篆,下启汉隶,民间流行的书体属于自然演进的书体。
(3)《睡虎地秦简》的书法可以归于自然演进的秦隶一类,也可归入秦篆。从字形可以看出此简文字中有相当数量的字形在减少了盘曲之后,同小篆的写法大同小异;在笔意上略带隶书意味,此简册中文字的横画,起笔重按、收笔轻提,已初具蚕头燕尾的笔意。
五、石鼓文: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
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石鼓文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西周颂鼎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散氏盘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毛公鼎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睡虎地秦简
㈨ 篆书字贴大全
1、可以先临李斯的峄山碑、王福庵的《说文部首》。 2、临摹碑、帖书目:《王福庵书说文部首》《邓石如篆书弟子职》、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六屏》吴让之篆书四条屏《粱吴均与朱元思书》杨沂孙篆书《道德经》、《金人铭》《赵之谦书汉铙歌真迹》赵铁山《和铭真迹》(见上海《书法》2001年第7期)
㈩ 篆书四字成语书法作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