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虎式坦克三面图纸
虎式重型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TigerAusführungE (Sd.Kfz. 181),中文:虎式坦克/虎I坦克/六号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所使用的坦克。
虎式坦克是二战中最着名、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坦克之一。从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国投降为止,一直活跃于战场第一线,德军乘员之间称其为"无敌坦克"。虎式坦克在战争中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凡是在战斗中能够击毁或击伤虎式坦克致其被遗弃的盟军坦克,人们都会尊称其为驯虎者。
在1943年3月虎I坦克起初名为Pzkw VI Ausf. H,但后来重新设计成为Ausf. E (Ausführung Ger. "version")。这名字同样跟Mark VI-E、Panzer VI-E、PzKpfw VI-E或Sd.Kfz. 181 (Sonderkraftfahrzeug 181)一样知名,尽管公众通常只知它们的名字是虎I或简单称为虎.虎I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投降为止,虎这个绰号是由斐迪南·保时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设计概念同时延用到其他车辆上面,包括包括虎II(虎王)坦克和突击虎式突击炮。
虎式的设计概念不同于德国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设计强调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他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抵销这些不利条件。
虎I坦克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着重火力和装甲的而牺牲机动性。重型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3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没有计划生产。而真正刺激虎I式的出现是为了对付苏联T-34。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四号坦克(中型坦克),但虎I的重量足足是后者的两倍,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较大的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挂系统。虎I的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相较于四号坦克只有80毫米的厚度, 而虎I的两旁和背面也有80毫米厚的装甲。这样的厚度能够抵挡在大多数二战时期接战距离下,尤其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弹,而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几乎相等,使得要从正面贯穿虎I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在近距离下,车身两边和车顶较容易受到损伤,因为虎I车顶的装甲只有25毫米至40毫米厚,和当时大部分的中型坦克没太大分别。
虎I大部分的装甲角度是垂直的与其他结构相连接。焊接点品质很高,装甲都是采用点焊,而不是铆接。汽油引擎在后部下方并控制前方的扣链齿轮,悬挂系统使用了扭力棒,类似三号坦克。炮台有一个圆型的地面,而从车底到车顶有157公分高。而主炮的支撑及发射机制则发展自德国着名的88双用高射炮,而其88毫米36 L/56 的变种是被用作虎I的主炮,而在二战时最有效率及可怕的虎II 88 毫米 Kwk 43 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该高射炮的。更甚的是,虎I的主炮发的炮弹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轨迹而行,并配置了极为精确的蔡司TFZ 9b瞄准器。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发炮,而连续5发是落在一个16英吋x18英吋的目标上。而虎I坦克亦曾在大于1哩(约1600米)的距离外打中敌军的坦克,可是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争距离是远比一哩近的。虎I与早期的德国坦克相比,为完全颠覆了以前的设计哲学。在此之前的德国坦克,是十分最视机动性、装甲与火力的平衡。当时,德军中拥有最强火力的坦克,为装备50毫米炮的三号坦克,虽然在火力上不及敌方坦克,但是德军的战术优势正好弥补了该缺陷。
在设计哲学上,虎I舍弃了之前重视的平衡性,以犠牲机动性来换取装甲及火力上强化的重型坦克。开发初期,六号坦克的前身原为1937年制作的DW I、翌年的DW II及再后来的VK3001(H),到1941年为止一共试制了3辆。不过这个系列后来被停止,改为优先开发较大型的VK3601(H)。VK3601(H)为亨舍尔自行开发的产物。其设计上的要求,需要拥有在1,400米外击穿100毫米装甲的能力,而防御力上则要求前方装甲厚度需要有100毫米。关于这个要求,为与后来德军遭遇T-34时的作战经验无关,真正的原因是在进攻法国的西方战役时遇上雷诺B1与玛蒂达II步兵坦克等盟军的重型坦克。在了解到三号坦克及四号坦克所搭载的短炮身炮其穿透能力无法击毁英国与法国的坦克时,对此相当不满的阿道夫·希特勒于1941年5月26日下达了开发新型坦克的命令。该新型坦克不但需要拥有较以往坦克更强的主炮与装甲,亦被要求能作为先头部队,突破敌方阵地。
原本亨舍尔正在研发准备搭载在VK3601(H)上的锥膛炮,但后来以制作弹头的钨不足为理由而终止。而VK3601(H)为了达到要求,因此考虑搭载由8.8厘米高射炮改造而成的坦克炮,但要实行的话必须将炮塔增大,变相不得不进行加大车体等连串修改。亨舍尔将VK3601(H)的放大版,重新设计成VK4501(H),后来更获得采用成为虎I。而炮塔部份,则是使用克虏伯为同时期由保时捷教授设计的VK4501(P)所研发的炮塔。这是为了赶及研发限期,迫于无奈下的做法。此后,VK4501(P)于1942年7月27日,在库斯麦多夫与VK4501(H)进行比较审查期间,由于性能上不合格,最后被终止研发。
虎I的车体形状与布局虽然与四号坦克相似,但战斗重量却是其2倍以上达57吨。增加的重量来自更厚重的装甲及大口径主炮,为此必然需要更大达540升的油缸与92发炮弹存量的弹药库、马力更强的引擎、更扎实的波箱以及悬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