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娃娃家》区域规则是什么
娃娃家区域规则是每次进区3到4人,有序进区,不争不抢。请按意愿选择角色,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大胆交流,友好合作,要遵守游戏规则,遇到问题要动脑筋解决,多动手多动脑,爱护玩具。听到音乐声响起,要马上把玩具分门别类归还到房子里游戏结束后整理玩具区。
娃娃家区角布置
可以设立一些孩子们喜爱的内容,比如益智类玩具,或者是绘本之类,供孩子们日常玩耍娱乐。既强调了娱乐性,又不影响孩子们的日常学习,为孩子们打造多样化的幼儿园走廊空间。娃娃家区角规则幼儿进入游戏区游戏首先把游戏区标识带在身上。
在区域分角色扮演穿上角色服装。使用区域游戏材料后放回原处。听到区域游戏结束音乐方可离开。
㈡ 幼儿园区域规则牌的意义
对教师
区角标识能够清晰表明一个幼儿园所注重的儿童学习领域,让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区角的布置,包括材料投放,存储和区角设置等。
对幼儿
区角标识有利于儿童在自由游戏时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计划,回顾自己的活动,并且明晰区角游戏的规则。
㈢ 幼儿园区域规则是怎么样的
幼儿园区域规则如下:
1、区域活动中的人数规则
由于幼儿园活动区空间和操作材料所限,需对每个活动区角人数的多少有约定,因此,人数提示成为区角活动中使用较为频繁的规则。它提示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状况,当幼儿的游戏愿望与区角环境有冲突时,学习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提高其游戏的有意性。
很多幼儿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幼儿喜欢玩的角色游戏区、建构区常常爆满、甚至拥挤不堪,而图书区、科学发现区很少有幼儿问津,老师提醒多次也不奏效,造成区域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可以在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时确立一定的规则。
区角活动中的人数规则提示的呈现方式多样丰富,有时可采用取区卡、小点子、小脚印、小夹子、胸卡、投放适量同类材料等方法来表示,如设置区卡,在幼儿进入活动室的走廊上设置取卡区,卡的颜色表明应该进入哪个区域,卡的数量标明各个区域内人数,让幼儿自由而有规则地拿卡入区。
再比如用印记标示,可在娃娃家、小医院入口处的地板上贴上几双小鞋印,鞋跟朝向娃娃家的地方(因幼儿进区时从容,出区时匆忙,这样放鞋方便穿着),而且鞋印可以画得十分有趣(如画成两张相向而笑的人脸,以提醒幼儿,当你的鞋放成一对好朋友姿势时,左右脚便不会穿错)。这样,小脚印上鞋子放满了,区卡、小夹子、胸卡取完了,表示人数已满,后来者不宜进入。
2、在活动前明确规定活动规则。
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经常会发生发幼儿争抢玩具、争夺工具,大声喧哗、乱扔物品的事情、还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诸如此类情况,都会影响到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所以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时务必要遵守的,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提出来。
比如要轻拿轻放玩具、活动过程中轻轻的说话、轻轻地搬动小椅子等等,玩水区是幼儿最爱玩的一个区,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对于幼儿来说,玩过后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个满头满脸的水,一片湿漉漉的地??也许幼儿玩得很尽兴,但身体却受不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前就要向幼儿说明活动要求:玩水时不将水泼到别人身上,尽量不弄湿地板。
㈣ 进区规则是什么
《幼儿园》娃娃家进区规则是分成三个阶段:
小班:规则意识较差,具体形象思维,更青睐用直观的方式理解事物。因此,小班进区规则要形象有趣、色彩鲜艳、以图为主。
中班:有了一定的集体意识,建议中班孩子参加规则的制定,图文结合。
大班: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建议由大班孩子共同商讨,自主制定规则,文字更多或者纯文字。
进区的措施:
1、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用亲切的语言和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比如:两个孩子都争选“妈妈”的角色,我及时的用念儿歌的方式,让孩子停止了争吵。并加以提问,加深孩子们对家庭角色的认识。
3、教师还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担当什么样的角色。用建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当孩子的投入到游戏当中的时候,能马上忘掉不开心,这也是小班孩子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