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儿推拿,孩子受风寒,咳嗽,可按摩这6个穴位
小孩子身体弱,抵抗力差,稍不注意就会生病。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好好照顾孩子。
小儿风寒咳嗽通常是由风寒感冒演变而来的,如果感受风寒之邪,孩子在早期的症状,一般会有发热,鼻塞,流清鼻涕,如果咳嗽症状不严重,那一般会诊断为风寒感冒。
但若是伴有频繁咳嗽,咳嗽加重,流清鼻涕,嗓子不红,也可能诊断为风寒咳嗽,按风寒咳嗽,以清温解表,止咳化痰来治疗,所以会要加一些止咳化痰的这些穴位的推拿按摩。
推拿操作第一步,清肺平肝。 肝经位于食指螺纹面,肺经位于无名指螺纹面,从指根向指端方向,用大悄仿拇指同时推食指和无名指指面,1到3分钟。
第二步,按摩肺俞穴。 肺俞穴位于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分别按揉、叩击、平推,3到5分钟。
第三步,肃肺法。 抱患儿侧坐于大腿,双掌一前一后夹持患儿前胸后背,从上至下,依次推摩、搓揉、拍振,以上为一遍,操作3~5遍。
第四步,揉外劳宫。 外劳宫穴位于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凹陷处,操作时用拇指或食指掐、揉外劳宫穴一分钟。
第五步,拿列缺。 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操作时,一手握患儿手腕,一手拇指、食指二指分别卡于列缺穴和手腕尺侧,双手协调用力拿捏,30~40秒。
第六步,拿风池与颈夹脊。 风池穴在枕骨下,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左右各一。颈夹脊穴位于颈部正中线两哗行侧,第一至第七脊椎棘突下缘旁开0.5寸。操作时,用拇指与食、中二指,拿风池与颈夹脊,依次从上至下拿捏至大椎平面,1~2分钟。
回顾:推拿治疗小儿风寒咳嗽,第一步,清肺平肝;第二步,按摩肺腧穴;第三步,肃肺法;第四步,揉外劳宫;第五步,拿列缺;第六步,拿风池与颈夹脊。
专家提示: 风寒咳嗽注意的话,我们可以把一些穴位的重点选择,你比如像大椎穴除了,揉大椎以外,我们还乱运哗可以横擦大椎,横擦的话,刺激的作用会强一些,对于风寒咳嗽效果比较好,还有肺腧穴,我们也可以擦肺腧,可以横擦,就是两个肺腧穴可以横擦,有很好的化痰止咳,宣肺的作用。
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吴力群主任医师讲述。
吴利群,女,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及教学工作3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研究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学学会儿科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医促会儿科分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
2. 小儿推拿捏脊的危害是什么捏脊的好处有哪些
医治以前要留意自己环境卫生,洗手消毒并剪修好手指甲。不必带戒指一类的装饰品,以防擦破病人肌肤,尤其是小儿肌肤柔嫩,更易损伤。捏脊的时长宜在早上空肚时、饭后一小时或是入眠前开展,捏完后半小时再进餐,避免危害功效,小儿饭后捏脊易造成恶心呕吐。捏脊合适6个月至7岁的小儿。年纪过小的婴儿皮肤柔嫩,把握不太好幅度非常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年纪过大的小儿背肌偏厚不容易提到,穴道点按不及时易危害实际效果。
中医学觉得,捏脊根据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可做到调节阳阴、经络疏通、调合血气、修复脏器功用的目地,有不错的调理胃肠作用、推动吸收消化、提升身体免疫力的功效,可用以医治小儿发烧感冒、干咳、拉肚子、严重便秘、食欲不振、疳积等各种症状。医治时长不能太长,一般状况大家由下而上实际操作算一遍,每一次捏脊实际操作六遍;4.对身患亚急性热症、有流血趋向、有皮肤破损、比较严重心脏疾病及后背肌肤有感柒或水肿的小儿禁止手手使用捏脊。
3. 小儿推拿的手法图解小儿推拿的正确步骤
小儿推拿的手法图解4. 给儿童推拿捏脊的正确方法
小儿捏积的具体方法是:患儿伏卧在床,脱去上衣,露出整个背部,应力求卧平卧正。捏脊时自尾骨的凹陷处(也就是长强穴)起,一直向上捏至颈部,一般是从下往上捏。刚开始给孩子捏的时候每次不要超过5遍,手法要轻;等孩子慢慢适应了,再逐渐在手上加点力,增加次数,但每次最多也不要超过10遍。 捏脊的手法有两种,可以任选一种: (1)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拇指指腹对准食指的第二指关节桡侧,虎口向前,双手食指紧贴皮肤并向前推动,将皮肤推起,然后双手拇食二指把皮肤捏起来。 (2)用拇指的桡侧顶起皮肤,食中指前按,拇、食、中三指指端挟住皮肤并捏起,同时稍用力提拿,双手交替移动向前。捏脊完成后,孩子背部的肌肉比较紧张,这时再用手掌从上自下,沿着脊椎向两边分推;最后再沿着孩子的腋下轻轻向下抹5遍,起到宽胸理气的作用。 这样,整个按摩就全部完成了。按摩后一定要多给孩子喝温开水。孩子在捏脊的过程中都会微微出汗,小一些的孩子可能会不配合,会哭闹,更是一身的汗。所以捏脊后一定要给孩子喝温开水,一是补充水分,二是预防感冒,三是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
5. 盘点小儿推拿的6种方法,你可能没见过,赶紧看看
小儿推拿主要就是以阴阳五行以及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基础进袜肆念行的治疗方法。目前小儿推拿是对于小儿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手法进行穴位刺激,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不仅如此,在知道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儿童的身体素质。
1、推法
这种手法是推拿手法中的主要手法之一,主要是对局部使用手指进行推按,一般是在患者的四肢或者胸背部进行的,因为这些部位的经络循行比较直观,可以对整条经络进行按摩。推法可以起到活血祛瘀舒筋通络的效果,对于儿童腹胀腹痛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2、拿法
拿法主要就是以5个手指为主的推拿方法,需要用拇指与食指相互作对称用力来进行推拿。一般可以针对四肢或者肩颈部位进行治疗。男方需要的力度较大,如果要进行该方法的推拿,一般需要长期对手指进行锻炼,推拿的时候可以起到解表发汗开窍提神的作用。
3、按法
这种方法主要就是垂直向下施加压力,由轻到重的来对局部组织造成刺激。该推拿方法主要是针对单个穴位进行刺激的方法,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解痉止痛的作用,对于小儿局部疼痛或者癃闭的症状,就可以在对称位置进行按法治疗。
4、 摩法
这告困种方法是推拿之中比较柔和的方法,主要就是用手掌或指腹在局部进行有规律的摩动。在推拿过程中需要讲究,不带动皮肤,轻柔的对局部产生刺激。通常是对于小儿消化不良有很好的帮助,能达到消食导滞,疏肝理气的作用。
5、揉法
揉法需要用到的部位比较多,除了指头与掌根,有可能还会需要小鱼际来进行局部的按揉,揉法在回旋的同时需要带动皮下的组织,对组织持续产生压力才能达到效果。一般是对小儿的腹部进行揉法,以此来促进胃肠道蠕动。
6、捏法
这种方法也就与拿法比较相似,需要将皮肤提起并且进行揉捏。多半是对小儿的脊椎部位或者是背部膀胱经部位进行研发,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小儿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能力。
推拿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对于孩子的各种疾病,能够快速进行缓解。但是进行小儿推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好力度,很多孩子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有可能控制不好力度就会伤到孩子。
#家庭医生超能团## 健康 生活我看雹培行#
6. 谁能给我一套颈椎病的按摩方法!最好带图,容易看懂。
是的,二楼的说的很对,但是如果不懂按摩的人,千万别叫他乱给你按噢。否则会按出问题的。另外颈椎一定不要受寒,出门带个围脖,注意仿陆保暖。
现代人颈椎病非常普遍。由于长时间处在一个姿势,肌肉压力大。再就是人体颈后有三大穴:风府、风池、风门,这三大穴最容易进风和寒,备烂顷体内有风寒,会造成肌肉酸痛。
教你个方法,对颈椎非常有好处:
1、头前后左右的运动,一定注意:颈部切忌做转圈的环形运动,这样运动会加重颈椎的问题。
2、放风筝,
3、去风寒,进行热敷,热敷可以软化僵硬肌肉,促历核进血液循环,疏通经通络,热敷可用热麦进行热敷,安全环保,效果非常好。shop58832275.taobao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健康快乐!
7. 每天坚持给宝宝捏脊,会有哪些好处呢
很多保健书和各种儿科按摩专家都在讲小儿捏脊,只讲捏脊的好处,比如疏通经络,增进食欲,促进气血流动,改善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而脊椎推拿不当带来的副作用往往只是寥寥数语甚至根本不提,给家长一种每个孩子都适合脊椎推拿的错觉。
脊椎按摩的注意事项
1.注意着凉:由于按摩时宝宝上身裸露,所以要注意不要让宝宝着凉。
2.捏脊时间:捏脊最好在宝宝早上起床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疗效较好。
3.捏脊年龄:捏脊疗法适用于半岁以上至7岁左右的婴儿。半岁以下宝宝,不要捏脊椎,皮肤太嫩,容易受损。
4.捏脊禁忌:宝宝有发热、感染、中核背部皮肤破损、疔疮、皮肤病等身体不适。不要按摩。
5.整脊条件:整脊师的指甲要修剪平整,手不能太冷。
什么情况下可以捏脊椎?
捏脊其实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很多好动调皮的孩子,只要父母叫他们捏背,就会非常老实听话地躺在那里。平时揉捏孩子的脊柱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但是不要贪心。一般一天捏3~5次就够了。多掐是没有意义的。生病了可以捏几下。而且捏脊还可以作为其他按摩手法的铺垫。比如发烧或者感冒的时候,可以先用捏脊法促进他阳,再用其他方法。
8. 4种常见小儿推拿手法
导读: 4种,对儿童、多发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以下4种常见,妈妈们一起来学两招吧。
4种常见
1、四大手法
操作手法: 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摩腹即是用掌面摩腹部3-5分钟。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按压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作用: 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四大法。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常用作小儿日常,尤适合身体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注意事项: 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返蔽。急性感染病期可暂停,病愈后再进行。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作为介质。
2、固表止汗四大手法
操作手法: 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循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肺经。补肺经有补益肺气的作用。
循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节罗纹面即为经(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次。经有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肾顶,即小指顶端,按揉小儿小指顶端即为揉肾顶。揉肾机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作用: 以上四手合用,能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自汗、盗汗、多汗。
注意事项: 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进行,盗汗可睡前1小时进行。每日一次。外感、发热时可暂停。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作为介质。
3、通便四大手法
操作手法: 用食指或中指揉脐旁开2寸(约宝宝2个手指的宽度)的位置即为揉天枢。揉天枢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摩腹(同上)。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面自上而下直推背部第四腰椎至骶尾骨端这一直线,即为推下七节骨,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尾椎的骨端即揉龟尾,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大肠。
作用: 四法皆有通大便之功。合用于小儿便秘。
注意事项: 一般饭前进行。每日一次。可梁耐用滑石粉或润肤油作为介质。
4、治外感四大手法
操作手法: 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两眉中间直推至前发际,即为开天门。开天门具有疏风解表、开窍醒神、镇惊安神作用。
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为推坎宫。推坎宫有发汗解表、醒脑明目的作用。
用拇、中指指腹按揉两侧眉梢与目外眦之间的太阳穴,为运太阳。运太阳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作用。
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
作用: 四法合用,能起到疏风解表、止头痛的作用。用于风寒、风热感冒。
注意事项: 外感发热时可用,次数不定,高热者每日可行2次。可用葱、姜水作为介质。风热感冒可用清水做介质,加强发汗、退热之功。
专家提醒,在为宝宝漏渣州进行之前要先学习正确的,这样才不会由于方法错误而伤害到孩子的健康。
9. 小儿推拿21种常见手法,还不知道的赶紧收藏
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呈一直线。
作用:泻心火,安神,除烦,利尿,化热痰,退心火引起的发热等。此穴性凉,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10分钟。
总筋穴
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处。
作用:清心火,除心烦,消口疮,降血压,镇静安眠。此穴性凉,虚寒忌用。
手法:顺时针揉或左右揉3~5分钟。祥嫌
小天心穴
位置: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
作用:通全身经络,清心火,发汗祛邪,安神,止惊,促进睡眠等。
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
阴阳穴
位置:手掌根部,从小天心穴开始向两侧分推,为阴阳穴。只推向靠拇指大鱼际侧的为阳穴,只推向靠小指小鱼际侧的为阴穴。
作用:平衡阴阳,消积食,化痰,帮助消化等。分推阳穴适用于体内“寒大”者;分推阴穴适用于体内“火大”者。
手法:分推阴阳,用双手拇指指腹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操作2~5分钟。①分推阳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大鱼际分推2~5分钟。②分推阴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小鱼际分推2~5分钟。
新板门穴
位置:在大鱼际手掌与手背交界的赤白肉际处。
作用:清脾胃热,调理气滞,化积食,止胃热引起的吐泻和发热等。
手法:来回推(清法)5~10分钟,用于有些胃火,但胃火不是很大者;离心推(泻法)5~15分钟,用于胃热或胃气上逆者。
脾土穴
位置:在拇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
作用:增脾阳,化脾湿,散脾寒,增进食欲,化寒痰,退寒邪引起的发热,止寒咳、寒喘。脾土是个热性的穴位,体内有热者喊中忌用。
手法:拇指弯曲,向心推,由拇指尖推向拇指根,为补法。脾阳虚时,用补法3~10分钟。
内八卦穴
位置:在手掌面,以手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周,八卦即在此圆圈上,分别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区。
作用:逆运左手内八卦可降气,消导,化痰,止咳,平喘;顺运左手内八卦可提气,用于阳气不足、食欲亢进、气陷而致脏腑下垂等。
手法:做圆形运法。①顺运左手内八卦:由干卦起,顺时针方向连续运转,最后停止在兑卦,操作2~10分钟。②逆运左手内八卦:由兑卦起,逆时针方向谨渗手连续运转,最后停止在干卦,操作2~20分钟。
新小横纹穴
位置:手掌面,第5掌骨和第5指骨关节间的缝隙处。
作用:通肺气,化痰,退热,消腹胀,疏肝郁等。
手法:顺时针揉或左右揉5~10分钟。
肾水穴
位置:整个小指掌面。
作用:补肝明目,补肾益脑,止肾虚喘。与热性穴位搭配可补肾阳,与清热穴位搭配可补肾阴。没事不要过度补肾水,否则会引起脾胃消化不良。
手法:向心推(由小指尖推到小指根)5~20分钟,肾水只能补不能泻。
新肾顶穴
位置:小指末节的整个指腹。
作用:止汗,消水肿或囊肿,收敛元气。
手法:顺时针揉2~10分钟。
肺金穴
位置:整个无名指掌面。
作用:清肺热,利咽止咳,降气化痰,通便。
手法:来回推(清法)3~10分钟,用于有些肺火,但肺火不是很大者;离心推(泻法)3 ~ 1 0分钟,用于肺火旺者;向心推(补法)3~10分钟,用于肺气虚、肺寒者。
上三关穴
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作用:补阳气,活血化瘀,散寒气,发汗,退热(寒邪引起)。此穴性热,体内有火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2~10分钟。
大肠穴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
作用:止泻,清大肠热。
手法:来回推(清法)3 ~ 1 5 分钟, 用于有些肠热,但肠热不是很明显者;离心推( 泻法) 3 ~ 1 5 分钟,用于肠热很明显者。
小肠穴
位置:小指尺侧缘,自小指尖到小指根呈一直线。
作用:止腹泻,利尿,去心火。
手法:离心推,即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由小指根推向小指尖5~15分钟。
下六腑穴
位置:前臂尺侧,从肘横纹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作用:凉血,止血,解毒,退实火引起的发热,消炎,消肿,化热痰等。此穴性寒,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离心推3~10分钟。
一窝风穴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作用:发汗退热,祛外邪。
手法:左右揉3~10分钟。
新阳池穴
位置:在前臂背面,一窝风穴上1寸多,桡骨和尺骨相交的凹陷中。简易取穴法:用中指的中间指节从手腕关节正中向小臂背面量起,新阳池穴距离一窝风穴正好是中指的中间指节的长度。
作用:利水肿,清脑,止头晕、头痛,降颅内压,降血压,通便。
手法:顺时针揉2~10分钟。
外劳宫穴
位置:手背中,与内劳宫相对,手背第3掌骨的1/2处。
作用:补阳气,止腹痛或关节寒痛,收敛阴水。此穴性热,体内有火者忌用。
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
二人上马穴
位置:手背无名指、小指掌指关节间的凹陷中。
作用:利尿,利湿,补肾阴,能把“火”往下引。与热性的穴位搭配,可以补阳利尿;与凉性的穴位搭配,可以清热利尿。
手法:顺时针揉或上下揉3~15分钟。
二扇门穴
位置:手背中指根本节(中指掌指关节前方)两侧的凹陷处。
作用:发汗,退热,止喘。
手法:上下揉,即用食指、中指指腹按住穴位,上下揉动2~10分钟。发热的同时伴有汗多者,此穴不宜用。
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易取穴法:将拇指和食指并拢,骨缝处的肌肉最高点处即是该穴。
作用:降肺胃之气,清咽,止喉痛、牙痛, 止呕吐, 增进食欲, 清肠热,通便。
手法:顺时针揉或上下揉2~10分钟。
肾纹穴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清心热﹑肝热,明目,消除眼睛红肿、热痛、干涩,化热瘀,止眼出血、鼻出血,退高热,可用于真热假寒证。
手法:顺时针揉或左右揉5~10分钟。
精宁穴
位置:在手背,第4、5掌骨歧缝间。
作用:化热痰,活血,破血,散瘀结,用于眼睛出血﹑红肿疼痛﹑胬肉﹑白内障等症。
手法:按住穴位,上下揉2~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