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胡润的元宝财神
个人简介
胡润,明嘉靖年间人,山西五台县陈家庄乡东峪村“元宝财神”。胡家家谱记载胡润,润爷,字滨阳,少年家微,长居东峪,勤俭为富,润达不吝,故多功德于寺观庙宇道路,积德行善,帮助接济贫困人家,乡人感其功德,将其塑像于陡寺——福田寺大佛殿内东隅,殁后葬于耿家庄西山之阳。胡润享誉移城河、滹沱河流域,他的许多故事至今流传在民间,是一位历史名人。
人物传说
发 迹
胡润出生在一个贫寒人家,少年就开始劳动,能吃苦,经常到村东北山上杨门将塔耕种黄土地,那时降水比较丰富,每年谷子长得不错,穗大颗粒饱满,有一年秋,谷子又喜获丰收,快收割前,常发现有一头大扛尖牛吃谷子,他一发现就撵,一撵牛就朝广银沟方向跑,撵了几次也未撵上,他为此十分生气,下决心逮住这头大扛尖牛,于是他整天蹲在地里等着,终于又等到大扛尖牛到他地里吃谷子,他急忙跑过去撵,眼看的就要撵上了,牛一头钻进地里不见了,他很奇怪,立即把牛钻进去的地方做好标记,返身回去拿来锹,挖开看,不多时,就挖出一大瓮元宝,从此发了大财。
六道半巷子
胡润娶妻成家后,先后生育七个儿子,两个女儿,他发大财后,大兴土木,修盖房屋,计划一个儿子修一道巷子,使每个儿子及其后代都有充足宽敞的房子,规划很宏伟。当第七道巷子修到一半时,他的一个女儿问他,你修下这么多巷子,卖时怎么卖?他一听,心立即凉了半截,“哎,出了败家子了”,他心里这么想。于是停止了修盖,六道半巷子一直流传至今。在众多山村中,能像东峪村这样整齐的街道,古时并不多见。
修缮陡寺福田寺
陡寺福田寺距东峪一公里,唐朝修建,分前寺、后寺,共七个大院,九十多间房子,占地近20亩,有彩塑75尊,壁画400多平方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八角阁、大佛殿驰名远近,其中八角阁里面塑的四大天王神像,脚踩八怪,威武高大,亦五台山之所未有。整个寺庙建筑群,重檐斗拱、雕梁画栋、红柱放光、绿瓦覆顶,有几株古槐香桐点缀其间,更显得古朴幽深,富丽典雅。这里每年举办的四月十八古庙会是五台县四大古会之一。
到了胡润时,由于年代久远,有的房屋已破旧漏水,甚至倒塌,胡润出钱对整个寺庙进行了维修,费用一共是一斗四升银子,施工人员要工钱,胡润叫手下在大佛殿地上撬起九块砖,就地挖出一斗四升银子打了工钱。陡寺(斗四的谐音)即由此得名。后人为纪念这位修缮寺庙有功的“元宝财神”,把他塑像在大佛殿里东十八罗汉一侧。
凿通石窟
石窟位于五台县东南水湾村附近滹沱河边交通要道上,在胡润凿通石窟前,这里一直是东西交通的天堑,古时候雨水多,河水大,这里一年两次汛期,一次是春季冰消融化形成的凌汛,一次是雨季洪水汛期,每到汛期,河床上河水暴涨,洪水汹涌,石窟附近河边上,是几十丈高的悬崖峭壁,令人头晕目眩,行人无法攀援行走过去,两次汛期给当地出行的人们造成近半年的困难,多少代多少能人志士站在这里只能望河兴叹,望悬崖兴叹。
石窟距东峪村三十多公里,传说有一年,胡润的一个女儿由一个长工护送,出门走亲戚,当走到石窟时,天色已晚,大雨倾盆,不多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胡润的女儿与长工前过不了河、绕不过山,后退不回来,只好在附近崖堂了住了一夜。第二天才启程到了亲戚家。
走亲回来,胡润得知女儿旅途的遭遇后,小心翼翼的试探着问女儿,“他(长工)没有把你……”,“干柴见火,岂能不着”,娇生惯养的女儿回答说。胡润一听,脑袋翁的一下,差点气得晕过去,此事让胡润下决心凿通石洞,使过往行人不用再愁过河,直接从石窟中行走,于是,他雇了石匠,吩咐挖一斗渣子给一斗米,最后终于凿通了石窟,使天堑变成通途。两个石窟高约三米,宽约三米,长近三十米,骡马驮着东西可通过,是胡润造福人间的一件功德事,一直被人们称道传颂。
与亲家比富
胡润的一个亲家是高洪口村的,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距东峪村36公里,一次宴席上,亲家两个几盅酒下肚,心情便兴奋起来,借着酒劲豪气冲天,胡润对亲家说,“我一个元宝挨一个元宝,一直能排到你高洪口”。亲家不甘示弱的说,“我一布袋一布袋的红小豆,一直能排到你东峪村”。可见胡润当时富甲一方。
藏宝广银沟
胡润生前把他的巨额银两埋藏在东峪村靠山后的广银沟,民间流传:“九麻盒(两头小,中间大的坛子)、十八瓮(银子),能卖了打墒的牛,也甭卖了广银沟”。界限东起崖堂门,西至黑石头约一公里。辈辈都有人刨寻银两,但从未听说有人寻见。
建避伏寨
胡润还在村西北靠山上一个叫凤凰头上的地方修建起避伏寨,用于夏季伏天避伏居住,以度过烈日炎炎的伏天,现今寨上还遗留有碾磨等。
② 骆驼祥子土财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四爷
六十九岁。人和车行的老板,为人苛刻,祥子的雇主。旧社会的袍哥人物,改良办起了车场,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从不肯在外场失面子。
因为愧于女儿虎妞,凡事都让她几分,可他实在不愿辛苦成果被祥子继承去,就跟女儿闹翻了,后来变卖了一些车享福去了。直到祥子偶然拉他才知道女儿死了,真正感到了孤独。
③ 旧社会财主叫什么
老爷,过去都喜欢听别人叫老爷,还有土地房产多的叫地主,过去周扒皮就是地主,对老百姓非常苛刻,不给吃饭还让干苦力活,这就是地主恶霸办的事。
④ 大户人家的等级分配
大户人家的等级分配
大户人家的等级分配,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大多数农村的居民都已经迁居到城市,人们的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小,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下文分享大户人家的等级分配。
大户人家等级是怎么分配
1、排在第一的肯定是老爷,主人和其它家人;
他们基本是与大鱼大肉等,好菜燕窝鱼翅等,好菜相待
2、大管家;
管家在大户人家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可以说出了主人家以外,其他的丫环、长工等都归他管,自然伙食也是不错了,像牛、羊、猪还是可以吃到的,只是他不能与主人家一起吃,往往都是开小灶的类型。
3、贴身丫鬟、侍从
贴身丫鬟、侍从,一般是比较细心的人、是从的武功也是要比较好的,当然统一都归管家管理,他们一般可以吃到鸡、鸭、鱼等肉食。偶尔也可以享受到老爷、小姐、夫人、少爷等赏赐的糕点等
4、家丁、员工
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家丁出了要和丫环打扫院子以外,还要比丫环多干很多活,院工以守护护院为主,平时能吃到的也就是米饭、馒头等,在过节时有可能可以吃到肉类。
5、长工和短工就不用说了,相当于奴隶了,平时也就是吃一些稀饭、咸菜之类,算是比较可悲的
有的大户人家还有师爷,地位基本与大管家平起平座。如给子女聘请有老师,老师的地位有的也很高,在大管家之下,在其他人之上。
现在有大户人家吗
有钱且有地位、有影响,并且多是书香门第,家族人员较多。以上的我们就叫他大户人家。
家庭(Family)是一种以婚姻、血缘或收养等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社会单元;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具有儿童社会化、供养老人、经济合作等功能。
古代的.时候叫有钱人家一般都是怎么称呼的
1、大户
指有财势的人家。
①元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四回:“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 。”
②茅盾 《春蚕》一:“这时候, 老通宝家在东村庄上被人人所妒羡,也正象‘ 陈老爷 家’在镇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
2、员外
原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指的地主豪绅。
①元 施耐庵《水浒传》:结交此间一个大财主赵员外,养做外宅。
②清代 石玉昆《三侠五义》:不多时郭彰带到,伴当对他,指着白玉堂道:“这是我家五员外。”
3、富户
指钱财多的人家。亦指钱财多的人。
①清 昭连 《啸亭杂录·王述庵书》:“诸生寒士居多,求贷于富户,乃事理之常。” 意思是各位都是贫寒之士居多,向富户人家赊贷,也是人之常情。
②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可是钱文贵总好像是个天外飞来的富户,他不像庄稼人。”
4、财主
旧称占有大量财产的人,但具有丰富的知识财富的人不在此列。泛指靠剥削为生的富有的人家。
《通俗编·货财》:“古云财主,俱对债者而言,非若今之泛称富室。”意思是古时候说的财主,都是对欠债的人而言的,不是现在泛称的富户人家。
5、土豪
1)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
①《宋书·殷琰传》:“ 叔宝者, 杜坦之子,既土豪乡望,内外诸军事并专之。”意思是叔宝是杜坦的儿子,也是乡中有名望的土豪,内外军事一并专揽。
② 《南史·韦鼎传》:“州中有土豪,外修边幅,而内行不轨。” 意思是州中有土豪,外表很守规矩,暗地里却不守规矩。
2)特指乡村中有钱有势的恶霸。
①清 郝懿行 《晋宋书故·土豪》:“然则古之土豪,乡贵之隆号;今之土豪,里庶之丑称。”意思是以前说的土豪,是对乡中富贵之人的隆重的称号,现在说的土豪,是乡里黎庶对之的丑称。
② 毛泽东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军阀、官僚、土豪、劣绅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是地主中特别凶恶者。”
6、富家翁
富有的人;富翁。
西汉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哙谏曰:“ 沛公欲有天下邪?欲将为富家翁邪?”意思是樊哙谏言道:”沛公想要取得天下吗,想要成为富贵之人吗?“
大户人家的孩子的特点
大户人家是大富大贵的人家,大富,不只是物质上的财富多,精神上的财富更多;大贵,不仅社会地位上尊贵,更有精神上、品格上的高贵,仔细分析这些大富大贵的人家,大多有以下特征:
1、大户人家一般都很谦虚,平易近人,绝不恃财傲人,嗜权如命,飞扬跋扈。对外尊重众生,对内民主平等,绝不自我封神,更不搞什么个人崇拜,一言堂,专制独裁。
2、大户人家从不露富,总是低调做人,规矩做事。而有的人总是戴金表,着宝石,开名车,到处招摇过市,这类人可能有两糟钱,实质上这类人最不自信,以外在的浮华掩饰内心的惶恐,实质上这些外在的东西正是这些人没有实力,不自信,没文化的最好标签。
3、大户人家从不张家长,李家短,整天对别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而是闷着头过日子,抬笑脸看世界。
实质上,我们每天在生活中,在电视中,在新闻中都可以见到这样的人和事,稍微联想一下,就知道什么是大户人家,什么是小户家人。
大户人家和小户人家培养孩子有什么区别
1、小户人家对子女的教育往往粗暴严厉,大吼大叫,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是畏首畏尾,无知无行。
2、大户人家,教育子女往往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礼义廉耻来教育后代,效果截然不同!家庭教育会一脉相承,家教方式也会传给后代,良性
3、大户人家把事看得很平常,小户人家做起事来慌里慌张。大户人家重视历史教育,见多识广,小户人家总觉得都过时了。通过一个人做事就能看出涵养、智慧和能力!这些都是骨子里带的,很难改变!
4、家教是启蒙教育,也是奠基教育,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和品质往往是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的,有些会影响他的一生!父母把孩子引导走上什么路,孩子可能就会在这条路上走一生!
⑤ 大财主是什么意思高分求最正确的答案,谢谢!
解释如下:
(1)指放债取利的人。
(2)泛指靠剥削为生的富有的人家。
(3)指物主,财物的主人。
出处:
1. 资财的主人。
①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故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
②《周礼·秋官·朝士》“凡民同货财者” 唐贾公彦疏:“云同货财者,谓财主出债与生利。”
2. 指占有大量财产,往往靠剥削为生的富人。
①唐·寒山《诗》之二三三:“我见凡愚人,多畜资财谷……财主忽然死,争共当头哭。”
②元·关汉卿 《四春园》第一折:“我当初也是巨富的财主来,唤我做 李十万 。”
③清李渔《慎鸾交·狠图》:“自家非别,乃 苏州 乡下第一个殷实财主,户名叫作赵钱孙的便是。”
④王西彦《死在担架上的担架兵》:“他和娘在世时领来的比他大三岁的童养媳一起,被庄子里一个财主收留着做雇工。”
《周礼·秋官·朝士》:“凡民同货财者。”
贾公彦疏:“云同货财者,谓财主出债与生利。”《通俗编·货财》:“古云财主,俱对债者而言,非若今之泛称富室。”《唐律疏议》卷十九:“即得阑遗之物,财主来认。”
⑥ 历史上,非常残暴的四川大地主刘文彩的后代怎么样了
刘文彩是四川地区有名的大地主,那么他死后是什么样子呢?他的家族后代又是怎么个情况呢?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后不久在大量的艺术创作中,都有着一些以旧社会大地主为原型的艺术形象,他们往往罪大恶极。其中以刘文彩,南霸天,黄世仁和周扒皮这些恶地主形象最为经典,基本上可以看着那个罪恶的社会的缩影,他们利用旧社会的封建制度对百姓进行剥削,建国以后,大家对这些旧社会的残渣可谓是深恶痛绝他们的后代也受到了牵连。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几个地主中的典型代表刘文彩,他的一生是怎么过的,而且他病逝后又是怎么安置家室的呢?
说完了他的女人,那么他的这些个儿女们呢?他的大儿子名字叫刘元龙,他被送进了军队里,虽然进了部队,但是他沉迷吸毒以及赌博,而后来还组织过武装暴动,但被镇压逮捕了,但是凭着叔叔刘文辉的军界势力,将他解救出来,后来也因为长时间吸毒和吸烟染上肺癌病逝了。
二儿子名字叫刘元华,他的学历就比较高了,出自黄埔军校,出来直后加入了刘文辉的部队里任职,解放之后,他曾经一度成为一名最底层的劳动工人,文革后他才进入了四川的一家企业里成为了正式的员工,开始了新的生活。
⑦ 财主的拼音
[cái zhu] 。
解释:(名)原指旧社会占有大量财产靠剥削为生的人,现也用来比喻有钱的人。
例句:财主正陪着客人,怕客人知道自己不识字,便装模作样地看信。
近义:富翁大亨。
反义:穷人。
反义词穷人:
(1)缺乏或相对地缺乏金钱和财富的人。
(2)经济上不能自足的人,或必须接受某种公共救济或私人救济的人。
读音:
例句:贾布瓦的穷人们表示,这只不过是渗透进配给系统的非法手段之一。
近义:贫民。
反义:富人、富豪、富翁、财主。
⑧ 世界四大吝啬鬼
世界名着四大吝啬鬼:英国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里的阿巴贡、法国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俄国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
一、夏洛克
夏洛克是犹太人,高利贷者,贪婪、吝啬、冷酷和狠毒;虽然腰缠万贯,却从不享用,一心想着放高利贷。极力限制女儿杰西卡与外界交往,使其带着钱财与情人私奔;无情地虐待克扣仆人,甚至连饭也不让人吃饱。
二、阿巴贡
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特爱泡妞,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绘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三、葛朗台
葛朗台是个吝啬鬼。葛朗台一生只恋着金钱,从来只是认钱不认人。侄儿查理为父亲的破产自杀而哭的死去活来。然而在葛朗台看来,查理应该伤心的不是父亲的死,而是他不仅从此成了一贫如洗的破落子弟,而且还得为死去的父亲负四百万法郎的债。
四、泼留希金
泼留希金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虽然贪婪吝啬与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他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这个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灵,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
(8)旧社会大财主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名着四大吝啬鬼:
一、李梅亭
出自钱钟书作品《围城》。李梅亭带着一箱药却不肯给同行生病的孙小姐一包仁丹治病;满口仁义道德却半路上泡妓女,在镇上嫖土娼;自己爱打牌却禁止别人打牌;假装钱财充公却私攒买烟买山薯。
二、卢至
出自徐复祚作品《一文钱》。有个大财主名叫卢至,有次出远门,在路上拣到一文钱,非常高兴。但这人非常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喝,饿着肚子赶路,样子非常狼狈。
三、监河侯
出自庄子的《外物》。庄子家里没米吃了,只好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啊。等今年全县的税收上来,我就借你三百两金子。”
四、严监生
出自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严监生临死前,手一直指着灯盏里的两茎灯草不放,直到他的妻子赵氏替他拿走一根,他才安心离去。
⑨ 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
在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据史料统计,仅仅把山西几个县域中富户的家产相加,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这个数量甚至比当时国库的存银还要多,切实称得上“富可敌国”牎在中国近代史上.
祁县乔家,是晋商中靠勤劳诚信,白手起家的典型。
乔家始祖乔贵发,祁县乔家堡人。早年是一个衣不遮体,无依无靠的光棍汉。干隆初年与一位秦姓结拜兄弟一起走西口,先做当铺伙计,后开草料铺,兼做豆腐、豆芽及零星杂货些生意。干隆二十年(1755年),当地粮食丰收,他们为给自己磨豆腐、生豆芽做准备,趁粮低价时购存了一批黄豆。不料次年黄豆歉收,价钱高涨,于是把黄豆售出,获利颇丰。进而扩大经营,开设了客货栈广盛公。
到嘉庆时,广盛公生意十分兴隆,但一次经营“买树梢”蚀本,几乎倒闭。亏得乔氏平日与当地“相与”诚信往来,信誉尚存,得到来往户支持,延缓了欠款归还日期。经多方筹措,又赖广盛公掌柜悉心经营,扭亏为盈,复兴了乔家基业,遂把“广盛公”改为“复盛公”。乔家子弟恪守祖训,严守家规,家业日益兴旺。而秦姓子弟疏于经营,坐享其成,逐渐抽走股份,最终复盛公几乎成为乔家独资。复盛公成为乔姓商号后,买卖兴隆,在包头先后增开复盛全、复盛西等19个门面,有职工四五百人,成为包头城开办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商号,故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乔氏依托复字号,又向国内各大中商端口发展。光绪十年(1884年)又设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到清末乔家在全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字号200多处,有流动资金700多万两,加上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总资产达千万两以上。
乔贵发一心经商,含辛茹苦,直到30多岁,才娶了一个寡妇,共育三子。长子全德是寡妇程氏带来的,名德星堂,因非乔贵发亲生,这一门没有什么起色。二门全义,堂名宁守堂,子弟多入仕途。三门全美,堂名“在中堂”,其次子乔致庸(1818—1907),是乔家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以儒道之尊,“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心,诚信为本,执着追求,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理想,为乔家的繁荣立下了大功。乔致庸活到89岁,生有六子,但在他心中各有不足,最终把乔家大业交给了他的孙子乔映霞。乔映霞深受家风祖规熏陶,主持乔家以来,事业心强,治家严谨。他针对兄弟与子弟特点,分别立书斋名,曰“不泥古斋”“知不足斋”“日新斋”“自强不息斋”“一日三省斋”等,以资互勉,并明订家规“五不准”: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贝者博、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酗酒等。在乔映霞努力下,乔家大业蒸蒸日上,达到了鼎盛。乔映霞思想比较开明,曾率先剪辫子,动员家族妇女解除缠足陋习,又任过区长、禁烟主任,到了事业的顶峰。清朝末年,乔氏票号业务多被官办银行夺走,生意从此走向衰败。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 讲述的是一部商界英雄的故事。而该剧的主人公则是山西祁县乔家堡着名商户“乔家”的第三代乔致庸。乔致庸的一生穿越了大清王朝的晚期,他以乔家这一中的家族事业为舞台,怀抱以商救民、以商富国的梦想,为实现自己青年时代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宏愿,在与其他商家、与家族内部、与达官显贵、与朝廷,乃至与土匪之间一场长达一生又无所畏惧、错综复杂的斗争。乔致庸凭借自己的勇气才智和骨子里透出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终于使他战胜了一生中数不尽的劫难,晚年时代终于让乔家成为对中国经济有重大影响力的巨商,为民族商业建树了不朽的功勋。
货通俄蒙领风骚 外贸世家是常家
榆次的常家,在晋商中以外贸称着。据“山西外贸志”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众多的山西商号中,经营最长,历史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干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清代晋商中“外贸世家”。常氏家族经商的始祖常威,当年去张家口经商,从家里出发时,身不带分文,一路以为人占卦算命,赚取吃饭住店钱,得以成行。常威有三个儿子,长子常万圯和三子常万达,都以经商见长。万圯一支,即后来所说的“南常”;万达一支是“北常”。常万达少年聪慧,长大后随父到张家口经商,十年如一日,生活俭仆,为人处事诚恳守信,为商界同行所器重。常家从开布铺,经营布匹、白布走俏、获得厚利,又扩大规模,兼营茶叶、杂货,外销蒙古等地,逐步积累商业资本,设立了大德玉商号。
到干隆年间,恰克图被清政府定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地点。中俄贸易的庞大交易都被压缩到了恰克图。常万达看出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他将张家口经营的“大德玉”字号改为茶庄,倾其资财来到恰克图,实现了由内贸到外贸的转变。常万达向俄商出口茶叶,兼营绸缎,由俄方引进皮毛、银锭,有出有进,获利甚丰。常万达“满而不盈,视有若无”,不断倍厚资本,为常家外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资本的增加,常氏先后增设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独慎玉商号,形成了常氏“玉字”连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独慎玉还在莫斯科设立了分店。
庚子事变,常氏商业受到一些损失,转而创办近代家庭工业,开办了敦义和蚕桑局、敦睦和织布工厂,获利颇丰。常氏在山西还向近代工业火柴局、保晋矿务公司、晋华纺织公司投过资。常氏十四世常旭春还担任了保晋公司第四任总经理。常氏由商业起家,家境富裕后,便转而让子弟读书子儒。常氏八世常吉为县贡生,是家族中入贡第一人。此后学业有成者延绵不断。到1921年,常氏有4人赴日留学学成回国,有10人从省内外大学毕业,素称“世兼儒贾为业”是晋商中少有的“书香门第”。
常氏商业清末、民国初年逐渐衰落,主要是俄商拖欠巨款,加之俄政府巨额征税,遭受浩劫。据记载,仅在莫斯科所赔累折银140余万两。辛亥革命后,内外货款不结,玉字号随之倒闭。
太谷巨富“三多堂” 商铺规模数曹家
太谷曹家,是明、清之际声势显赫的晋商巨富。
曹氏家族发迹,始于明末清初人曹三喜。当年,曹三喜因生计所迫,随人到东北三座塔(今辽宁辽阳县)经商。他先是租地种菜、种豆,后与人合伙磨豆腐,用豆腐渣养猪。待生意兴盛后,因曹三喜是外乡人,合伙者想多占利润,只好各自经营。曹三喜认为,自己的名字有“三”字,自己在“三座塔”干一定能成功。他勤劳踏实,以诚待人,生意越做越好,增添了酿酒业、杂货业、典当业。之后,又在沈阳、四平、锦州等地设立商号,逐步成为省外大商。清兵入关后,曹家的商号又向关内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到道光、咸丰时期,曹家的商号已遍及半个中国,国外发展到莫斯科。经营项目有银钱业、绸缎、布匹、呢绒、颜料、药材、皮毛、杂货、洋货、酿酒、粮店等等,雇员达37000余人,总资本达1000余万两。曹家创造出总号辖分号、大小分号连锁管理办法,据说,全国各地究竟有多少曹家的商号,连管家的也说不清楚。有钻营者,未通过曹家同意,擅自打着曹家旗号,借贷资金开设商号,只要在其钱庄、银号管辖之下,外贷不足2万两以下,曹家亦不问所以,可见曹家的财势之大。
曹三喜致富后,把资产分成七分,给每个儿子各一分。然后,每家出资10万两,组成管理处,合资经营,称为“曹七合”。道光以后,各门逐渐衰落,惟独“三多堂”兴旺发达。“三多堂”为多福多寿多男子之意。在太谷城西北洗村,有三座并排高耸的四层旧式楼,是“三多堂”的标志。这三座楼,墙厚1.5米,高达15米多,三个穿堂大院,布局是“寿”字形,内套15个大院,房屋280间,共计6000多平方米,也是着名的晋商大院。曹氏商业在清末逐渐衰落,辛亥革命后,曹氏在东北各大城市的票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发行的“奉票”挤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曹氏在东北的票号归伪满政府所有。
蔚字五联竞潇洒 票号世家是侯家
介休侯氏人称“侯百万”,史料记载有资产七八百万两白银。侯氏发迹于清康熙年间,十世侯万瞻,专跑苏、杭州贩卖绸缎、家业发展很快,到他的孙子侯兴域时,已成为赫赫有名的大财主了。
侯兴域是侯家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继承祖业,用心经营,积累百万。他的三儿子侯庆来更是精明练达,颇有才干,一手掌家,野心勃勃,首先把在平遥开设的经营绸缎、茶叶、钱币的蔚盛长、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都改为蔚字号,后来又把蔚字号改为票号。但侯庆来只活了36岁,他的儿子侯荫昌接管了家业,在与平遥日升昌票号的竞争中,又把其它蔚字号也都改为票号,成为山西赫赫有名的“蔚字五联号”。经过道光、咸丰到同治,大约三十年间,蔚字号声势日增,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大有后来居上气势。
蔚字号的财东侯家,历次分红都获得了巨款利润,有钱有势,骄奢淫逸。侯荫昌的姬孙侯奎,是介休有名的挥金如土的阔少年。当时介休有一句谚语,说“介休县有三不管,侯奎灵哥二大王”,这三个人整日声色犬马,竞相斗富,极尽挥霍之事。光绪末年,大清银行成立后,侯氏票号由盛而衰,渐渐走上了下坡路。
声名卓着“长裕川” 祁县大户是渠家
祁县商人云集,号称祁帮,是清代商界的一支劲旅。而渠家是祁帮中的大户。渠家的茶庄“长裕川”声名卓着,票号“三晋源”汇通天下。
渠家发迹,始自元末明初渠敬信、渠于信、渠忠信三兄弟,从贩运小本生意做起,起先把潞麻和梨贩到祁县,再把祁县的粗布和枣运到上党,年长日久,不辞辛劳,渐渐积累了资金。到清干隆、嘉庆年间,渠家的生意已涉足对俄、蒙的茶叶贸易。从渠氏十七代源字辈开始,进入了生意兴隆的黄金时代,成为当时晋中八大富户之一。源字辈渠源桢先后与他人合资开设了“百川通”票号、“存义公”票号、“长盛川”票号,并独资开设了“三晋源”票号、“汇源通”票号,在开设票号的同时,渠家在各省设有茶庄、盐店、钱店、当铺、绸缎庄、药材庄等,实现了票号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相互转化,这是渠家商业经营的特色,并获得了成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渠家“百川通”每股分红达两万多两白银。
渠源桢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渠源桢希望长子渠本翘从事商业,但渠本翘天资聪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更热心考取功名。渠源桢对其极为不满,据说,渠本翘考取举人归乡省亲,渠源桢竞跪在门外迎接,弄得很难堪。渠本翘中进士后,曾被清政府派驻日本横滨领事。父子两人矛盾的缓和是在山西保矿运动。1898年,清政府从极低廉的价格,将山西的煤矿、铁矿;开采权,出让给英国商人。消息传开,山西全省哗然,商民各界奔走呼号,展开长达数年的争回矿权、路权的斗争,渠本翘刚刚卸任山西大学堂监督,就投入保矿运动。在晋商保矿运动中,渠家父子配合默契,渠源桢主持渠家大票号协力相助。不但出巨资入股保晋公司,还帮助公司发行、募集股票。渠本翘在保晋公司担任了一年多总经理,就再次入京为官。渠本翘入京后,渠源桢将大半资财铸成银锭埋在自家院里,据说总量达三百万两之多。1919年渠本翘病逝于天津,此后渠家的后代再没有涉入商界,大多数成为学者、教师和作家。
明清两代聚千两 山西首富数亢家
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的亢家,在明清时期聚财数千万两,堪称山西首富。亢氏之后,才是资产在七八百万两的曹、乔、渠、常等诸姓人家。
亢氏起家,传说源自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与清军作战失败,退出北京撤往西安途中,曾将携带的金银财宝寄存于亢家。后来,李自成牺牲,农民军寄存的金银财宝遂为亢氏所有。但这只是传说,其实,亢氏致富也是经商之道。亢氏首先是大盐商,清代实行盐专卖制,由政府特许盐商凭盐引到指定地点运销。亢氏正是凭这种贩运特权,获取丰利,成为巨富。亢氏在盐商聚集的扬州修建了着名的亢园,显赫一时。其次,亢氏是大粮商。当时在北京,由于是京畿要地,四方辐辏,买米糊口之人倍繁于他省,而北京资本最大,规模最大的粮店就是亢家在正阳门外开设的粮店。在原籍平阳府,亢家“仓廪多至数千”,藏有米粮万石。再次;亢家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典当商。传说当年,亢家为了挤垮当地另一家当铺,连续三个月拿出90尊金罗汉到这家当铺去典当,每尊典银1000两。这家当铺人慌了,问典当人,何以有这么多金罗汉,来人说:“我家主人有金罗汉500尊,现在还410尊等着典当呢!”这家当铺只好让亢家将90尊金罗汉赎回,自己关闭当铺远走他乡去了。此外,当时,亢氏在原籍平阳还拥有大量田宅和储粮,号称“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
甲第联辉名当世 “世袭皇商”是范家
介休范氏经商始祖叫范永斗,明末时在张家口经商,经常出入辽东,是当时有名的八大商人之一。
由于当时商人经常出入关内外,为满清提供军需物资和情报,满清入关称帝后,顺治皇帝为答谢八大商人,在紫禁城设宴,亲自召见,尝赐朝服,编入“御用皇商”行列。范永斗被任命为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经济特权。范毓宾是范永斗的孙子,他具有聪颖卓越的经济头脑,继承祖业后不负众望,使范家商务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主政时,担当了“承办、采运军粮”的大官差。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由于运送军粮花费过大,“输米馈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作为皇商接受这项官差后,认为虽然返贩军粮艰苦,但依仗自己多年经商的经验,认为不仅有利可图,又可报效国家。他请求以每石米低于官价三分二的价格自费办售军粮,康熙闻奏大喜,遂即准请。范毓宾感受皇恩浩大,表现出令人感慨的忠诚。他凑足144万两白银,补运军粮计为百万余石,为清政府节省费用600余万两。《清史稿·列传》中说,范毓宾“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邻,克期必至,省国费亿万计”,忠诚换来了丰富的回报。范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被授予官爵,甲第联辉,显赫一时。朝廷还慷慨地把西北游牧民族的贸易权交给了范家,获得了巨大的商机。范氏由皇商兼获高官,在清朝二百多年历史上实属罕见,范家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继续寻求发展机会。康熙时,国内铜斤(造铜钱用的原料)严重短缺,政府允许商人赴日本购买铜斤。范氏把握时机,奏请内务府,承担了贩运洋铜的大部分业务,获得巨大利益。
范家因官商而兴,因官商而衰。随着清末满清政府的衰败,范氏商务日趋衰落。到干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廷以范氏铜业“亏折日深,以至上年误运误课,拖欠官项累累”、“亏损至一百五六十万两之多”为由,革除范氏内务府、户部等衙门官职,着令严加审讯范清济兄弟,并查封家产,昔日堂堂皇皇的“世袭皇商”变成了阶下之囚。
大名鼎鼎“财神爷” “最后风光”是孔家
在晋商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财神爷”,就是太谷的孔祥熙,他是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
孔祥熙的父祖孔繁慈,年轻时,抽过大烟,把家产抽光了,这也是幼年的孔祥熙曾拣过煤渣的原因。后来孔繁慈在太谷城乡许多地方当过私塾教师,供孔祥熙在基督教会所办的新式学塾学习。1901年秋,孔祥熙赴美,考入耶鲁大学,主修理化,后来又修社会学。1905年进入本院研究院,获理化硕士学位,他的抱负是“提倡教育,振兴家业”。1907年孔祥熙回到北京;那时正值清政府重用留学生。但他婉辞了邮政部、北洋大学等的聘请,决心回太谷办学,在太谷南街基督教公理会明道院附设小学的基础上,增扩课程,创办了太谷第一所中学铭贤学堂。孔祥熙一方面提倡培养新式人才,但对“振兴家业”发财致富并未忘怀。1912年,他从生活中看到煤油已成为民间点灯照明的必需品的商机,便同五叔孔繁杏设立的祥记公司,向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交付了一部保证金,从而取得了在山西经销火油(煤油)的总代理权,独家经营、获利丰厚。孔祥熙也因此成为山西第一位买办商人。
二次革命失败后,孔祥熙东渡日本,在横滨结识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宋赞孔为人谦和,“赚钱赚得很得法”“似乎天生有一种理财的本领”,而对孔“在在服佩”。由于双方情投意合,1914年春,孔祥熙与宋霭龄结为伉俪。婚后,宋霭龄向孙中山辞去秘书职务,推荐她的妹妹宋庆龄接替。1915年孔祥熙回国,利用欧战国外需要军工原料的商机,把阳泉的铁砂运往天津出口,在天津创办了“祥记”和“裕华”公司。1926年,国内政界发生剧烈变动,孔祥熙认为“做大官”的“时会机遇”来临,他从美国回到广州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东分会委员和广东省财政厅长兼后方财政事务。由于在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上,孔祥熙和宋霭龄说服了父母,孔氏家族则通过蒋介石政权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地位,为家族财富增殖取得了可靠保证。1927年,孔祥熙做了南京政府工商部长,继又选为“国府委员”,从此,官运、财运十分亨通。1933年孔祥熙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孔家在借公营私、亦官亦商、因利乘便的情况下,成为中国豪门首富。孔家利用所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大发国难财,究竟聚敛了多少钱财,据说抗战初期宋霭龄在套取外汇的投机中,就“捞了800万英镑”。1939年时,宋霭龄在美存款居重庆政府“所有要人在美国银行中存款的第一位”,被美国记者茜利文称为“中国人民的钱袋”。1944年的“朋分美金公债案”,一时间在山城重庆舆论沸扬,孔祥熙被迫下台。
⑩ 中国的四大吝啬鬼具体是哪些
中国的四大吝啬鬼:成龙\庾澄庆\言承旭\蔡依林
明星赚钱的时候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一点也不客气,但明星吝啬起来也是能不出钱就不出钱,一毛不拔。
娱乐圈讲究排场,注重行头,有些明星过着普通老百姓难以想象的奢侈生活,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也有些大明星始终保持着节俭的美德,誓要做只骄傲的“铁公鸡”。
“抠门”成龙 厕所手纸严格控制
成龙大哥叱咤影坛几十年,凭一对拳头打出了一片天空,更赚得了几十亿的家产。成龙早前公开过他的豪宅,让人以为他过着一种奢华的生活,实际上他也有很“抠门”的一面。
早已贵为国际巨星的成龙依然不改穷苦人家出身的节俭习惯,在生活上能省则省,不买名牌衣服,经常以唐装和自己设计的衣服出席公开活动。有报道指在拍戏的时候,成龙更是严格控制预算,他会告诉剧组工作人员,卫生纸不能浪费,去厕所方便的时候尽量不要两张纸一起擦,只要一张就够了,洗手的肥皂要洗到不能洗才丢,吃不完的盒饭不能随便丢,打包起来,加工后又是一餐饭。看到成龙大哥这般“艰苦”,剧组人员实在佩服得五体投地。
吝啬指数:95% (作为老板,当然要在商言商,严格控制成本是理所当然的,可是连上厕所用几张纸也要规定,是不是太苛刻了呢?)
“节俭”庾澄庆 易拉罐卖废品换钱
很多人都以为当明星日进斗金,必定非名牌不买,但对庾澄庆来说,只要一双舒服的球鞋和牛仔裤、T恤就可以了。在艺人中,哈林算是置装费最少的一个,脚上踏的和身上穿的,常常都是赞助厂商送的,一毛钱都不用花。在日常生活上,哈林更具环保意识,常常提醒工作人员,复印纸不要只印一面,另外一面可以再利用回收,易拉罐不能随便丢,还可以拿去卖废品换钱。最让人打心底佩服的是,这一餐没吃完的食物,哈林会交待服务生打包,下一餐继续拿出来吃,绝不浪费食物。也许是从小受到家庭影响,哈林认为生活上可以节俭的地方,就不该浪费,他甚至在马桶上装置节水器,以免每次冲马桶时,一次放掉太多水,浪费水资源。
吝啬指数:90%
(庾澄庆的吝啬很环保,节约用水是每个人应做的,而节约用纸则是在保护更多的树木不被砍伐。)
“小气”言承旭 “偷”拿免洗筷子
言承旭从小家境贫寒,他小学五年级时就已经开始打零工赚钱,即使现在当上了大明星依旧不改“抠门”本色。据阿旭的朋友透露,在言承旭还没走红之前,有次造型师带他去见郭富城,可惜那时贵为“四大天王”之一的郭富城根本没把言承旭放在眼里。言承旭等郭富城走了之后,留意到桌上有郭富城还没吃完的火锅,节俭的他觉得如此浪费很可惜,竟然当场留下来把那火锅全部吃掉,让人看到傻眼。现在,言承旭就算已经大红大紫,依旧喜欢光顾路边摊,去路边摊买卤味的时候,还趁老板不注意,“偷”拿一打免洗筷子带回家。他还狡辩:“本来就是免费的,当然可以拿。”
言承旭的节俭程度实在让人有点吃惊,他家的电冰箱用了20多年,规定自己每月的电话费不能超过120元人民币,否则就不接电话更加不会打电话,包括F4其他成员在内的好朋友每次找他也都是发短信,为他省钱。而言承旭倒也蛮享受这种“小气”的,现在依旧会穿件破T恤骑一辆旧电单车出门,让身边的人觉得很丢脸。
吝啬指数:100%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言承旭的节俭源于他从小家境不好,吝啬但不贪小便宜,对于生病的母亲言承旭更是相当慷慨。)
“悭钱”蔡依林 买件衣服心痛很久
吝啬指数:85% (
谁说当大明星一定要住豪宅?当个平民天后一样能够快快乐乐,一家人的温馨、幸福才是最大的财富。)
小天后蔡依林的赚钱能力毋庸置疑,唱片卖得满堂红,广告代言身价高达数百万元,就连在赌城做秀的价码也能达到每小时50多万港元。即使早已成为圈中的“小富婆”,蔡依林仍然保持着节俭的美德。
蔡依林说买过最贵的衣服,差不多要1万元,这让她心痛了好久。受到家庭节俭作风的影响,蔡依林打从出道开始,就不敢随便乱花钱,所赚的酬劳,全部交由父母打理,真的需要用钱时,才跟父母拿。而蔡妈妈也不像一般的星妈,蔡依林还在读大学的时候,蔡妈妈不顾女儿已经是“少男杀手”,继续骑摩托车送女儿上下学和到菜市场买菜,压根没想到该买一台车。一家人始终没有拿钱购买豪宅来住,全家人依然住在新庄巷子中的老公寓,倒也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