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莫高窟壁画中反映佛教文化的壁画可以分为哪些种类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最多的是反映佛教文化的壁画,可分为6大类:故事画、经变画、尊像画、供养人画、装饰图案画和神话题材画。
故事画,就是用通俗、形象的画面,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表现出来。
经变画,即用通俗易懂的图画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内容。经变画也称为“变”或者“变相”,广义而言,凡是依据佛经绘制的图画,均可以称之为“变”。
尊像画,即以释迦牟尼的形象虚构出来的佛像画,有三世佛像、七世佛像、千佛像、十方诸佛像等。
供养人画,就是信仰佛教并出资建造石窟的人的画像,可以画家族、亲眷、奴婢。莫高窟的建造者既有僧团、地方机构,又有私家僧俗人众。
装饰图案画,主要用于石窟建筑装饰,装饰花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主要有边饰、顶光、背光、龛楣、人字披、平棋、藻井、莲座、旗帜、花砖、器物、服饰等图案。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神话题材画,即以民族传统神话为题材的画。
‘贰’ 40000余平方米的莫高窟壁画,画了什么内容
敦煌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齐名。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经过敦煌鸣沙山东麓,见到乱云飞渡,天有异象,三危山间金光四射。乐僔匍匐在地,顶礼膜拜,他坚信此处为佛地,便留在了敦煌。他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石窟。
此后,经过十六国、北朝、隋、唐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伴随1000余年的锤敲斧凿之声,形成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这里至今留有大量彩塑2400余身、壁画40000余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留最完整的艺术宝库和古代遗迹。
在璀璨珍贵的文物中,数量最多的当属壁画了。那么,这些壁画到底都画了哪些内容呢?对中国美术史有什么意义呢?
上图_ 《五百强盗礼佛图》
第五,敦煌壁画体现了古代画工的热情洋溢的创作精神。
千年莫高,人类敦煌。这座艺术的殿堂留给后人太多需要挖掘的宝藏。如果没有几代学人的保护、研究和传承,今天的我们也许不能走入这美术长廊。
‘叁’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最着名的是什么
敦煌飞天壁画。
飞天是莫高窟壁画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就连大门上的雕塑也是飞天:飞天虽然气质优美,姿态优雅,但它只是佛像两侧的“配角”。作为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飞天有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形象。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佛教天人和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
时代特点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
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变发展的历史。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飞天
‘肆’ 请问有哪些古代着名的与佛教相关的书画
与书法比,画家涉足佛教者尤多。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许多着名画家染指佛画。最早的如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卫协和顾恺之。曹不兴根据康僧会带来的佛画仪范写之,身体比例十分匀称;其弟子卫协又画七佛图;卫协的弟子顾恺之更擅长佛画,相传所作有《净名居士图》、《八国分舍利图》、《康僧会像》等;其中尤以他在江宁瓦官寺所画之维摩诘像为最着名,相传所画之维摩诘“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极是形象逼真,时人以十万钱争先一睹,遂为该寺募钱百万;南朝之张僧繇也擅画佛像,所作独出心裁,创立了“张家样”。相传他在安乐寺作四条龙壁画,均栩栩如生,其中二龙点睛后即飞去,由此衍出“画龙点睛”之典故。张僧繇之佛画,在当时影响甚大,《历代名画记》说他“笔才一二,而像己应焉。因材取之,今古独步。像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与张僧繇同时,曹仲达享誉于北朝画界。曹画带有域外之风,所画佛像衣服紧窄,近于印度笈多王朝式样,他所创立的“曹家样”与吴道子创立的“吴家样”并称,史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评语。
到了唐代,佛教绘画更盛极一时,其中以吴道子声名最着。他在长安、洛阳两地所作壁画,多达三百余间,且笔迹挥宏磊落、势状雄峻、飘逸,使人有“吴带当风”之感,杜甫诗称“画手看前辈,吴生独擅场”。唐初之尉迟乙僧也以擅长佛画闻名于世,曾在长安光宅、慈恩等寺作《降魔变》、《西方净土变》、《千钵文殊》等壁画,其画“奇形异貌”、“身若出壁”,富有立体感。降至晚唐,出现了一批专工佛道人物画的画家,其中声名最着的当推左全。其画“多仿吴生之迹,颇得其要”,用笔最尚风神骨气,后人评之“名高当代,时无俦伦。”另外,范琼也是当时名震三川的佛像画家,据说他在圣兴寺画的天王、大悲像,轰动一时,图中乌瑟摩像,设色未半而罢,笔踪超绝,后人未之能补。咸通年间的常灿亦擅长佛道人物画,其画注重气韵,开宋代“自在在心,不在象也”画风之先河。
五代时期,佛教绘画也很盛行。着名画家如朱繇、厉以真、张南、左礼、王仁寿、杜龃龟等创作了许多佛教画,释门中人如贯休、智蕴等,也涉足画坛,以画罗汉知名。
宋、元、明、清诸朝,画家涉足佛教,僧人染指绘画÷代不绝人。北宋时期的名画家高益、高文进、王道真、李用和、李象坤等创作了大量佛教壁画,场面热烈,富有生活气息。其中高益在大相国寺所作的《擎塔天王》等,曾名噪一时。王霭、王仁寿二人更专工佛道人物画,受到当朝皇帝的垂青。着名画家李公麟也取材佛教,作有《维摩演教图》、《罗汉图》等。元代赵孟俯、刘贯道的《红衣天竺僧卷》、《罗汉图》等,工笔重彩、朴素传神,别具风格。明末清初的石涛、八大山人、石溪、弘仁更被称为画坛“四大高僧”。他们的画“自作聪明,无所师承”,笔势雄阔、形象传神,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绘画史上曾出现过一种别具风格的禅意画。这种画高远淡泊、超然洒脱,禅机意境,跃然纸上。开其端者唐代的王维。 ;
王维性喜山水、耽于禅悦,既工诗,又善画。其诗如画,其画如诗,苏东坡在《书摩诘兰田烟雨图》中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作画的特点是将墨色泼成深、浅、浓、淡等多种色调,用来表现山石林木,与青山绿水不同,别有一种清雅洒落的自然情趣。此种画风突破过去只限于细线勾描的画法,而改用泼墨山水的方法,使笔法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从画论的角度说,泼墨山水画更注重“妙悟”,王维在《山水诀》中说:“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此话颇有禅宗“至理越乎浮言”、“三十年后看山还是山”的味道。实际上,王维之画如同其诗一样,深受禅宗的影响。他所作之《辋川图》等,山谷郁郁,云水飞动,显得清寒、静寂、淡远而又空灵;他的《袁安卧雪图》,雪中有芭蕉,似与常理不合,但却与禅宗跳跃式思维方法遥相符契;他的许多画作,不问四时,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人一幅,也有禅宗“一念包九·世,,之意蕴。后人论王维之画曰;“意在尘外,怪生笔端”,“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机,此难以俗人论也”。这种寓禅境于画中的禅意画,画史上称之为“南宗”。沈灏在《画尘》中说:“禅与画俱有南北宗,分亦同时,气运复相敌也。南则王摩诘,裁构淳秀,山韶幽淡,为文人开山。若荆、关、宏、躁、董、巨、二米、子久、叔明、松雪、梅叟、迂翁、以至明之沈、文,慧灯无尽。北则李思训,风骨奇峭,挥扫躁硬,为行家建幢。若赵干、伯驹、伯骕、马远、夏圭,以至戴文进、吴小仙、张平山辈,日就狐禅,衣钵尘土。”如果从画风和禅风的角度看,王维之禅意画主要是受禅学南宗的影响。
王维所开创的禅意画,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王维心要之张躁、王墨,曾盛极一时。有人论张躁之画曰:“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遣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此中所言,实系禅家工夫。王墨作画,则泼墨手抹、应手随意,或吟或笑,形似癫僧。
降至宋元,王维开创的南宗禅意画更受推崇。王维被推上南宗始祖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宋之苏东坡极力鼓吹的结果。同时,宋时画坛之几大巨子,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皆师承王维笔法;米芾父子,更是南宗之一巨擘,其画也颇富禅机意境。米芾曾说:“山水古今相师,以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以便己。”这话带有后期禅宗超佛越祖之色彩。米芾之子友仁则曰:“王摩诘古今独步,仆旧秘藏甚多,既自悟丹青妙处,观其笔意,但付一笑耳。”又说:“王维画见之最多,皆如刻画,不足学也。惟以云山为墨戏。”简直是呵佛骂祖。他还有诗云:“解作无根树,能描蒙鸿云。如今供御也,不肯予闲人。”此中之“蒙鸿云”,乃是米家之独创画法,能尽江山之妙处,实乃是其胸中禅境之再现。
纵观宋,元之后的画坛,其兴衰起落往往与禅学发展密切相关,禅学兴,则画坛昌盛,禅学衰,则画坛冷落,此足见禅学对绘画影响之一斑。
‘伍’ 云冈石窟的壁画中罗汉壁画是怎样描绘的
在云冈石窟的壁画中,最为突出的是其中的罗汉壁画。作为佛弟子,罗汉多出现在佛的周围近处,或是作“听闻”而闻法,或是永住世间而护持正法。
在云冈第6窟木阁楼中,两侧壁画的十八罗汉是石窟壁画中的精品。这些脚踩红云、莲叶、海螺、龟鳖、葫芦等神物立于海水之中的阿罗汉,头顶祥云、面貌和悦,个个头绕圆形光环,表明他们已然修成正果,达到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了。
这些修成正果的罗汉,有的正面立身,双手持法物展示着自己的独特身手;有的侧面立身,走进人群,似欲告诉他人自己的修道体会;有的回头走开,似不屑一顾而自得其所;有的身挎神兽而来、有的头顶礼帽而至。人物刻画姿态各异,生动有趣。
各位罗汉有的拈花、有的持钵、有的捧书、有的摇扇、有的扛铲、有的握铃、有的托帛、有的合十,更有将鞋和葫芦挑至肩上等等,体现了罗汉不同的性格特征。
佛典说,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赴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云冈石窟壁画
‘陆’ 敦煌莫高窟是与佛教有关的旅游景点,不懂佛教知识的人如何欣赏敦煌壁画
敦煌莫高窟是与佛教有关的旅游景点,想要欣赏敦煌壁画,其实还是要多去了解一下佛教故事,尤其是关于佛陀和佛经的相关故事,即使不懂得佛法的一些基本理论,是可以从敦煌壁画当中去感受到这个故事到底在讲的是什么。因为在古时候认字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而佛教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所以就会在石窟上画出,能够让世人懂得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也都非常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的意义却非常深刻,所以敦煌莫高窟也就成为了我们国家历史悠久的文化。
最后,敦煌莫高窟最珍贵的并不是流传的雕塑和经书,而是其中对于历史的承载力也是非常多的,因为很多历史在流传的过程中是会被后人篡改过的,但是敦煌并不是这样子的,记录了最真实的古代生活。
‘柒’ 敦煌的佛教造像及壁画艺术
敦煌绘画风格
敦煌壁画各个窟的时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风格也不是很一致。
十六国和北魏时期风格
较早 敦煌壁画
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
西魏时期风格
(249窟、285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周时期风格
(290、428、299等窟)通常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 敦煌壁画
色彩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汉族传统绘画面貌了。
唐代时期风格
题材非常丰富,大致可归纳为:净土变相,经变故事画,佛、菩萨等像,供养人。净土变相的构图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是绘画艺术发展中一重要突破,一直被后世所摹仿、复制并长期流传。经变故事画以零窟和三三五窟的图像作为代表,内容丰富而多变,场面和情节被处理得真实有趣。绘画和雕刻中的佛、菩萨等像在唐代的佛教美术中是一重要创造,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及表情比前代更加多样化了,出现了多种坐、立、行走、飞翔中的生动姿态,特别是唐代菩萨的形象为古代美术中理想与现实成功结合的重要范例。唐代供养人壁画精心描绘了上层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一三零窟盛唐时期乐庭瑰和他的妻子王氏的供养像是优秀的代表作,有名的还有《张议潮夫妇的出行图》。
五代及北宋初期风格
由于历史的原因,敦煌艺术由最后的高潮走向衰落,但密画和中原新画风的壁画仍保存至今,北宋洞窟多以前代洞窟改建而成,宋代壁画之下往往覆盖有唐代或北魏壁画,前代洞窟的门口两侧往往有五代北宋加绘的供养人,供养人往往尺寸极大,如真人甚至超过真人大小。九八窟的《劳度差斗圣变》,六一窟的大幅五台山图都显现了当时的构图技巧以及山水人物的绘画水平。
敦煌彩塑
敦煌彩塑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可分三个时期。(一)发展期,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时代,历时180年。早期洞窟形制有三:1.禅窟,塑像在正龛;2.方形或长方形殿堂窟,塑像置于正龛或南北壁列龛内;3中心柱窟,塑像置于长方形柱四面之龛内。(二)极盛期,包括隋唐两个时代,历时300多年。洞窟多为方形殿堂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里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三)衰落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回鹘、元几个时代,历时460余年。继承晚唐时代殿堂中心佛坛窟形制,塑像置于中心佛坛上。 敦煌彩塑是以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地区约577个洞窟里遗存的佛教艺术品的主要部分,这些施以彩绘的塑像,有三十多米高的巨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像,计3O00余身。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但保存得十分完好。 敦煌彩塑的主要形象是各种佛像,如释迦牟尼、弥勒、药师、三世佛及七世佛等;其次为菩萨像,如观音、大势至及供养菩萨;还有弟子、天王、力士和飞天等。因石窟开凿在砾岩上,不能雕刻,便采用泥塑的传统方法塑像。 主要形式有:圆塑——指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四面欣赏的,完全立体的塑像。主要用于表现佛、菩萨、天王等。 浮塑——是在平面上塑出凸起的形象。如塑像的衣服、飘带及人字披的背、檐等。 影塑——多为"模制"而成,然后贴到墙上,再涂上色彩。主要有千佛、飞天等等。 由于塑像地位不同,塑像在窟内的布局方式也有所不同。 主要有: 一、独立式,指独立设计制作的单身塑像,与其他塑像无连带关系。 二、向心式,以佛居中而坐为中心,两侧对称排列弟子菩萨、天王和力士。相互之间有尊卑关系,是彩塑中最常见的多种组合方式。 三、多中心式,在洞窟中安置好几组塑像。四、平列式,主要指造型一致、按纵横等距排列的影塑千佛等。 敦煌彩塑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整窟塑像和壁画互相结合,互为一体,互相陪衬,互相补充。佛龛、佛坛上的彩塑与四壁的绘画辉映呼应,相得益彰,既达到了整窟艺术的统一和谐,又衬托出塑像在窟中的主体地位。另一特点是丰富多彩,姿态各异。所塑神像在洞中重复出现,容易千人一面。但古代雕塑家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将同一神像塑造出形神风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的彩像,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
‘捌’ 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幅是哪一幅
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幅是《五台山图》
这幅壁画中既有腾云驾雾的佛、菩萨,也有市井生活、人间百态,建筑多达200多个,人物有500多位,可谓“一壁看尽众生相”。
《五台山图》所揭示的《文殊化现》,每一个化现灵迹都隐含着一段重要佛教故事或历史。是我们巡礼、朝圣五台山必须了解和前往朝拜的圣地。《五台山文殊圣迹图》也名《五台山文殊化现图》,简称《五台山图》,是历代祖师大德、海外僧侣朝拜五台山必备的导引图。
也是世界佛教信徒信众心中的圣物。甚至在佛教鼎盛时期,是大唐帝国送给外国皇帝最为贵重的“国礼”。
(8)八十八佛壁画图片大全高清扩展阅读:
五台山:
唐代,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盛名远播,不仅中国人深信不疑,连菩萨老家印度也十分认可
仪凤元年(676),有一个叫佛陀波利的北印度僧人来到五台山。他一边向山顶礼一边嘴里念叨:“自从释迦老师不在了,学长们也都隐身了,只有文殊师兄还在这座山中帮助大家修行,继续给菩萨们上课!
波利我最大的遗憾没生在释迦老师活着的时候,所以这次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五台山参拜文殊师兄,希望文殊兄能够露一下脸,让我瞻仰一下真容!”
老头儿说:“如果没带这部经,光你来了有啥用?就算你见到文殊菩萨,你能认出来吗?法师您还是回印度把这部经取来,将来让它在中土流传,这才是礼拜菩萨、利益众生、拯救地狱、报答佛恩的大功德!你要是把这部经取来了,我就告诉你文殊菩萨在哪儿!”
波利听了这话,高兴极了,也不哭了,又给老头行了个大礼。一抬头,发现老头不见了!波利惊了,更相信老头的话了。赶紧回印度,去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其实,波利在五台山遇到的老头儿就是文殊菩萨,也就是常说的“文殊老人”!
‘玖’ 在之前看过过一尊座佛的图片特别好看更好看的是后面有匹配的大壁画,想知道这个是什么佛,最好带图
如果你就想知道画中佛是哪位大佛的话,你可以去有名的大寺庙问下庙里的大师,你描述一下佛的形态,我想大师一定会知道画中是哪位佛了。
‘拾’ 真人版《帝后礼佛图》爆火,这是一副怎样的壁画
真人版《帝后礼佛图》也是在网络上火爆起来,有很多的网友都是非常的喜欢这种《帝后礼佛图》。他们表示这个《帝后礼佛图》也是古代的独特艺术品,所以深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和羡慕。有不少网友都表示这个《帝后礼佛图》真的是非常的惊艳,还给人们带来了比较特殊的感觉。这也是属于古代的文化艺术和作品,所以很多的人也都是会对这个礼佛图进行很好的保护。
《帝后礼佛图》深受人们的喜爱希望大家都能够对《帝后礼佛图》有一个很好的认知,毕竟《帝后礼佛图》还是非常的惊艳,也让人们拥有着比较特殊的表现。有很多的人也都是格外的追捧这个真人版的《帝后礼佛图》,他们表示真人版的《帝后礼佛图》非常的有感觉,还让人们欣赏到了比较美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