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白为什么喜欢喝酒
李白为什么喜欢喝酒
李白为什么喜欢喝酒,李白爱酒人尽皆知,那么李白为什么会如此爱喝酒呢,如果你不知道的话,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李白为什么喜欢喝酒吧,希望我能够帮助到你们。
第一、是古代风气使然
第二、个是需要创作灵感。
古代文人墨客都是成堆聚在一起,喝酒在当时可能是一种风气,长此以往,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会喝两杯的。很多喜欢写诗的人,需要创作灵感,这就和现在很多搞创作的朋友一样,通过某种手段来激发自己的灵感,这是一种文艺范儿。
纵观历史,基本上没有哪一个名人或者诗人不喝酒的,然而李白也并不是个酒鬼,只是喜欢借酒消愁而已,又或者是抒情。
李白嗜酒,自然也喜爱会酿造好酒的人,那位在李白诗中流芳百世,妇孺皆知的汪伦,许多人或许不知道,他还是一个酿酒的好手,他以前从政为官,退休后爱上了一个叫桃花潭的地方,在那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甚是惬意。
李白爱酒,也有一个爱喝酒的好朋友汪伦,与李白因为酒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然而这样的汪伦深情,依旧留不下李白,阻拦不下李白向前出发的决心。
众所周知李白爱喝酒,在很多的诗词里都有酒的描写,在我看来李白喜欢酒的原因一是因为酒可以帮助他忘却烦恼,第二酒可以让产生灵感作诗作的'很快,第三个原因是李白认为酒可以养生。所以李白几乎是酒不离身的,在他的诗句里都有关于酒的描写,酒其实也是代表了一种属于李白酒的文化,是李白独特情感的表达。
李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他是很有抱负的人,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唐朝和百姓们做一些事情,但是唐朝的君王只是看重他的诗歌;让李白用诗歌来为自己玩乐,根本就不重视李白的政治才能,李白空有心中的抱负却没有可以展现的机会,对于一个有才华的人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无法排解自己的忧愁只能通过让自己喝醉来忘记世间的不快。
再者酒含的某些物质对于喜欢酒的人来说是一种兴奋的东西,李白本身就爱酒,喝酒让他厕所更多的快感,让他脑子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激发他的灵感,生性豪放乐观的李白,酒让他更能放飞自己的天性,也让他的灵感有可以寄托的地方,同时李白认为好的酒是可以养生的,可以驱寒,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个兴奋剂,也是可以养生的物品。
李白让人们谈论的不仅是流传的千古诗歌,也有他乐观旷达对待人生的态度,酒也是代表了他对于人生的一种不妥协。可以说是李白灵魂的寄托,酒让李白更加自由,激发他更多的想象力,激发他的灵感,酒对他来说是很独特的存在,酒让他忘记烦扰忘记人生的不快忘记自己的身份过分,让他完全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有人称李白是酒仙,他赋予了酒自由的含义。
后人提起诗仙李白,往往先想到酒。野史轶闻中,这个唐朝诗人一出场,必是长髯、白衫、马靴,酒囊更是必不可少。传说中,他的死也和酒搭上了关系。这个说法大概是,李白喝醉了酒,跑到采石矶的江中捉月亮,失足溺亡。
在科学家眼中,沉溺于酒精并不浪漫。美国精神病学会把“上瘾”定义为“不顾健康和社会影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摄取致瘾物质上”。而酒、烟、大麻等就属于致瘾物质。
这似乎能解释李白等文人的上瘾。他们经常处于大脑紧张的状态,为的是寻找创作灵感。在许广平的记忆里,每个深夜,鲁迅都在昏黄的台灯下奋笔疾书,手拿一根正在燃烧的烟卷。“写作压力之下,李白靠的是酒,先生靠的是烟。”她感叹说。
如今,很多文字工作者苦于“码不出字”时,也往往求助于这两样东西。我随机做了个网络小调查,对象为记者、诗人、作家和编剧等20名文字工作者。其中80%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在进行文学创作中会依赖烟酒。不少人还承认,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对这些致瘾物质产生了严重依赖。
至于文字工作者是否更易上瘾,让-波勒·塔桑还无法确定。“这些家伙浪漫到骨子里。‘上瘾’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件美妙的事情。”研究人员戏谑地说。
一个好消息是,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方法,让人既能尽情喝酒,又不会承受因过量饮酒而带来的痛苦。如果实验成功的话,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体味李白的“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的意境了。
② 书法名人励志故事
书法名人励志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样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务必痛下苦功。
酒的强烈的剌激作用,能焕发出人们隐蔽在内心的本真之性,所谓“酒后吐真言"正是如此。一些文艺家恃才傲世,酒后更加颠狂,言谈举止一反常态,所以,人们就给他们冠以“狂人”,顷刻而成,形象生动。然而他酒性不佳,佯狂垢污,恃酒好骂,酒后作画,画后往往毁裂而去。“富豪求画,唾骂不与”,被人称为甘疯子,他的名字反而不被人明白了。
艺术家追求真善美,他们酒后的这种追求更加强烈,更无顾忌,或蔑视权贵,或痛斥势利小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李白酒后敢于让炙手可热的杨国忠、高力士磨墨、脱靴,这种奴视权贵的狂劲,可亲!可爱!可敬!南宋的梁楷就更加狂放了。梁楷是南宋时期的减笔人物画家,平时嗜酒自乐,“醉来亦复成淋漓”,行为狂放,得了个梁疯子的绰号。《图绘宝鉴》记载:他在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皇帝赐他金带,他竟然不受,挂在了院内,把皇帝的赏赐晾了起来。在封建社会,皇帝赏下的东西务必恭恭敬敬地保存、供奉起来。梁楷此举是常人所不敢为和不理解的。明未的归庄(1613一1673〉能写行草,又善画墨竹。明亡后,他不肯与清政府合作,常借酒消愁,酒后悲歌,旁若无人。归庄和当时的大思想家顾炎武齐名,有“归奇顾怪"之称。明代的宫廷画家吴伟出入宫廷,但看不起权贵。当时的太监们权力很大。太监们专权祸国的行为既被人们蔑视,同时,也有些人慑于他们的气焰,卑躬奉迎。吴伟则表里如一,爱憎分明,内侍们求画,决拿不到片张半幅。还有些向吴伟求画的人,如果礼貌不周,他也决不动笔。只有他醉酣之时,就自动抽纸乱抹,画完就掷扔地上,任其被人取走。
酒神型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是自己本性的化身,是他对真善美认识的具体反映。作品大多都痛快淋漓,自然天成,透出一种真情率意,毫无娇柔造作之态。
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篇一:肖显拜师
传说明朝书法家肖显少儿时,同村里好书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作“写大字比赛”。有一位砍柴的老爷爷路过这里,见他们写字,便放下柴担走近前来观看。肖显手举着自己书写的“天下第一”条幅让砍柴老人看,老人说:“这字写得并不好,怎么能称得上第一呢?”肖显不服气地说:“那就请您写字,让我们开开眼界如何?”老人便脱下一只草鞋,用鞋头蘸着墨在纸上一挥,写出个“一”字。这一横遒劲、浓枯、厚实、奔放,用笔颇有深法。肖显看罢惊呆了,立刻跪在老人面前,说道:“老爷爷,我要拜您为师。”老人道:“‘一’字似柴担,须刚柔兼而有之。”肖显拜师之后,遂将老人写的“一”字贴在床头,日日观赏琢磨其用笔之法,后来终于成为一名书法家。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书法作品《天行健》
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篇二:蔡邕的“飞白书”
“飞白书”是汉朝着名的书法家蔡邕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一天,蔡邕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在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着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却看出了“门道儿”。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采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办完了事,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书法《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篇三:张芝临池
书法家张芝在书法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的贡献。张芝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
为了便于练字,张芝在自己的家门前掘了一个方圆数丈的洗砚池。一天的功课做完了,他就上池塘边将砚台和毛笔上的余墨洗涤干净,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他洗呀,洗呀,日子一久,整个池塘里的清水也被染黑了。后来,人们把练字称做“临池”,就是从张芝的这个学书故事中演变而来的。
书法家勤学苦练篇四、钟繇八十勤练字
钟繇(151-230年),字符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
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划,三年后终于书法大进。三国鼎立后,钟繇与韦诞、曹喜、邯郸淳等书法家共事曹操。
有一次,钟繇在韦诞家中看到一卷蔡邕的书法理论着作《九势八字诀》,非常爱慕,要求韦诞借给他拿到家中看看。但韦诞出于对《九势八字诀》的珍宝,只同意他在家翻阅,不肯让他携宝出门。后来韦诞死了,知情者暗地掘开他的坟墓,得到了这卷墨宝《九势八字诀》。钟繇便用重金将它买下,终日拿在手中,连大小便时也披览。有几次他去厕所,因揣摩间架入迷,半天没有出来,急得有人到处寻找。钟繇一生活了七十九岁,他临终前曾捧着《九势八字诀》谆谆嘱咐儿子钟会(字士季)说:“吾精思三十余载。行车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唐蔡希综《法书论》)这段话,可说是他一生学书经验的总结。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到达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之后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十分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齐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立刻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貌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样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立刻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但是他明白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之后,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但是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他十分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张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样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张旭请老人拿来作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状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飘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十分。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
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那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
;③ 谁给我一张借酒消愁的图片,只要单独一杯酒放在桌上的特写
④ 逆境和顺境的道理论据
生命的旅途,有顺境也有逆境,不如意的不是人生,而是人心。疾风暴雨只是插曲,平和稳定才是常态,用脚走的是道路,用心走的是心路,人只有把心路走好了才无惧任何境况。
逆境的时候,是人生最好的升华和历练,逆境之中可以读懂人生,认清自己,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图片
水到绝境是风景,人到绝境是重生。接纳所有,活在当下,无论顺境逆境,总会有出路,无论是温柔阳光,还是凄风冷雨,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人生诸多苦楚,不是来自苦难本身,而是来自心灵的境界。
一切烦恼由心而起,若无烦恼心,目及所处,自成风景,人生在世,享受得了顺境也承受得住逆境,修一颗平常心,在成败得失中从容淡定。方是智者。
心若坦然,便能超越一切。于顺境中清淡自持,于逆境中突破重围,人之一生,福祸相依,好心境才能在顺境中丰富自己,在逆境中迎韧而上。
生命薄如蝉翼,存在就是美好,人生不过两条路,一是万念俱灰,二是雄心壮志。无论任何境况,我们都要全力以赴,顺境逆境,坦然面对,得失成败,淡然接受。
图片
生命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接纳所有活在当下,任何际遇中,莫忘努力向前。人生长路漫漫,终需要一些美好来支撑。生命之美就在于心存希望,逆境是有限的,我们不得不接受,但期望是无穷尽的,我们不可失去信念。
逆境之中,可怕的不是艰辛,而是心灵的绝望,穿越幽暗岁月,需持一种从容自若的心境,才能看见柳暗花明的风景。任何时候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⑤ 儿媳妇的野心慢慢暴露,大衣哥借酒消愁,他该如何解决
自从拉面哥带走了流量之后,“大衣哥”朱之文家门口清净了不少,但是大衣哥“不甘寂寞”发布了一个视频,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
“大衣哥”朱之文的视频内容是自己“借酒消愁”的画面,按理说,“大衣哥”朱之文现在已经达到了“功成名就”的水平,所以应该遇不到如此大的愁事,也更不需要用酒精来麻痹自己。
总结在笔者看来,“大衣哥”与儿媳陈亚楠之间的战争还并没有结束!陈亚楠手中掌握的优势就是朱小伟,因此陈亚楠在没有彻底摆脱大衣哥依赖的情况下,绝对不会选择放弃朱小伟。
不过时间拖得越久,对“大衣哥”也就越不利,因为年纪越来越大的“大衣哥”根本没有能力整天来应对儿媳的野心膨胀!
利用舆论这一招,虽然能够起到一时的作用,但是只要陈亚楠不断做大,舆论的影响对她的伤害,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大衣哥”必须要及时找到更加有效的应对办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陈亚楠的野心压制下去。
可以预见的是,“大衣哥”的家庭未来将会爆发更激烈的冲突!作为整个家庭的主心骨,如果“大衣哥”没有能力将危机冲突扼杀在摇篮之中,那么“大衣哥”的家庭将会面临支离破碎的处境。
⑥ 顺境中成长的成功的例子
1、爱迪生
美国爱迪生12岁的时候,因为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被校长误认为贪玩而开除学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她的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的兴趣,她不认为儿子的兴许是不务正业、他为儿子创立了良好的条件,给爱迪生开辟了实验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学实验,从而使爱迪生的发明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终于发明了白执电灯泡,电报机,留声机等,并发现了热电子发射现象。
2、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位登陆月球的第一人、小时候,他是一个善于幻想的孩子,但他的母亲从来不打击他的积极性,一次,他的妈妈在厨房洗碗,他在后院蹦蹦跳跳的玩耍,母亲问他:“你在干吗?”他说:“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他的妈妈听后没有向其他孩子的家长那样泼孩子冷水,也没有骂他,或者说:“不要淘气,快停下来、”之类的话、而是说:“好!不要忘记回来哦!”在这样的轻松的环境下,他终于登陆了月球、可见好的引导方式更有利于他们发展。
3、杜牧
成长和出人才的本质是一样的,顺境和逆境也都是一个生命历程,最重要的是人是否勤奋,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我国古代诗人杜牧就是一个实例、杜牧,出生在一个豪门世家,他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年轻的时候,事业上便有了很大的成就、他与李商隐被后人称作“小李杜”、还有文天祥、周恩来、鲁迅等人,这不是顺境也能出人才的最好证明吗?
4、张海迪
轰动一时的张海迪,可以说他的成功筑足于逆境中,但是,我们站在顺境的角度来看,没有同志们的帮助鼓励,她有勇气活下来吗?如果没有组织上的关怀,照顾,她能战胜病魔吗?如果没有党的哺育指导,她又能做出如此辉煌的成就吗?
5、司马迁
要说那些在逆境中成长成才的伟人,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能发现,其实人们往往忽略了顺境,而是注重那个人比其它人多付出的辛酸、司马迁还是汉朝的一个史官,他拥有察看管理汉朝皇家书馆的权利,试问如果他没有那样的环境,它怎样写出真实反映历史的《史记》,凭空捏造场面?
⑦ 什么人才会爱上喝酒
什么人才会爱上喝酒
什么人才会爱上喝酒,中国人的生活中离不开酒,喜事要喝酒,丧事也喝酒,高兴了喝酒,不高兴也喝酒,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更是离不开酒。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什么人才会爱上喝酒。
一、借酒消愁的人
在现实当中,确实有许多人习惯借酒消愁,尽管“酒”并不能帮人把烦恼完全断除掉,但是喝酒有时候却可以让人暂时忘掉烦恼。
我想这就是很多人喜欢借酒消愁的真正原因。
当然,酒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具有让人放松的功效以及缓神的功效,甚至可以说,只要喝酒不过度,对于个人来说,就会益大于弊。
而这正是第一类喜欢喝酒的人。
二、经常应酬的人
我们知道,人是群居动物,很少有人可以例外。
而群居就需要交际,于是会牵引出各种各样的应酬。
据我个人的经验,无论是交际还是应酬,喝酒都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快最自然的方式之一。
有人说,在中国,最重要的事,大都是在酒桌上决定的,这话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却道出喝酒在应酬当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经常应酬这一群体,其实也是喜欢喝酒的类型之一。
三、以酒为主食的人
如上所说,在现实生活当中,确实有人以酒为主食。
尽管这样的人并不多,但是他们却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群体,甚至可以说,他们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喜欢喝酒的人——因为他们已经把酒当成饮食当中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这些人也是喜欢喝酒的人。
四、酒精中毒的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我个人倒是见过很多——那就是一喝就醉,一醉就发酒疯的人。
但是,这些人若是不喝酒的`时候,又会变得跟普通人完全一样,没有差别,至少从表面看不出什么特别。
而这样的人,其实已属于酒精中毒的状态。
这些人其实也属于喜欢喝酒的类型之一。
第一种:好酒
虽然在国内好酒的人很多,但是这好酒也分很多种情况。比如说大家都了解的好酒之人,基本上都是老一辈的。比如说爷爷和大伯,这些上了年纪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喝酒爱好。今天晚上小酌几杯,或者老朋友聚会的时候又温几杯酒。总之喝酒喝得很有规律,很讲究,每天中午一杯,晚上一杯,日子也很是惬意。
第二种:嗜酒
嗜酒有人说,这是不良的爱好也是不提倡的行为。因为嗜酒有害身体健康,每个人的家人都不会支持,但其实每个年龄段都有这类人,通常的表现为到处蹭酒喝,一旦喝酒就不能控制自己内心想要喝酒的欲望,有点嗜酒如命的感觉。这类人只要有酒喝,大概率都会喝得烂醉,而且他们一般酒品不是很好。
第三种:应付酒
其实有时候我们喝酒,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心甘情愿,有的人是真正喜欢喝酒,有的人借酒消愁而有的人,只是应付喝酒。这类人平时不怎么喝酒,一到聚会,应酬的饭桌上就需要喝了,在这个人情世故的社会中,如果你不喝酒,融不进周围人的圈子,那么久桌上,你就会被边缘化。所以有时候上了酒桌,喝酒已经成为自己不能决定的事情。有的时候不喝也要要喝,有时候只是应付一下而已。
第四种:心情酒
除了对酒精过敏的朋友,这里基本上所有人都没有特别讨厌喝酒的,无非是看心情好坏,今天的天气 饭菜适不适合喝酒等等,这种喝心情酒的人,就是这样,基本上完全是随着自己的喜好来,人群多以女性居多,因为在饭桌上,女性的酒量是常常被忽视的那一方(除了那些别有目的的局),这不是说歧视,我觉得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大多数女性都会在场合上隐藏自己的酒量,但是私下里,可能比男生还能喝。
喝酒分很多形式,这以上四种都是我们对待喝酒的不同心态,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人,只是我们不了解罢了。不过酒在我们生活中虽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要贪杯,在喝酒的过程中,我们脑子里一定要记住,小酌怡情大酌伤身八个字。
1、爱喝酒的人性格都爽快
喝酒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从古至今一直被大家推崇,特别是一位名人,嗜酒如命,他就是李白,李白是我们家喻户晓的诗人,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一生中,很多诗都是借助酒找的灵感,他创作出来的诗豪爽洒脱,因此也深受后代人的喜爱。其实喝酒就是讲究的一个豪爽,比如东北人,他们性格是出了名的豪爽,因此大家也都愿意跟他们接触,只有受欢迎的,人缘才好,人缘好了,做什么事情才更容易成功。
2、爱喝酒的人都善于观察
酒精是一种非常神奇的饮料。 有时让人头晕目眩,根本搞不清它的真面目。 但对于爱喝酒的人来说,他们善于观察,无论是观察色、尝味道,还是闻香,都会有独特的观察和洞察力。 这些小细节很考验人的观察力。 所以,爱喝酒、善于观察的人,一般心思比较细腻,在生活中处理事情也有一些。 逻辑思维能力强,自信心强,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更能抓住机遇。
3、爱喝酒的人懂得分享
我们在看古装古装剧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些文人雅士聚在一起,品酒谈诗文化,尽情畅饮是一件很过瘾的事,说酒里有东西,也是一种东西。 与朋友分享。 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在现代也是如此。 和那些老葡萄酒收藏家一样,他们总是喜欢邀请老朋友来分享葡萄酒的乐趣。 其实,懂得分享生活的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商场里。 我们会更加了解互利共赢,道路会更加长远。
4、爱喝酒的人懂得自我调节
我们常说喝酒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 每个人都有积极的情绪,但消极的情绪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不好的因素在体内长期积累,会给人的生命和生命。 工作会有影响,所以不好的情绪一定要懂得调节自己,懂得通过饮酒来调节自己的人,一般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有效率,更有成效。 阳光是积极的。
事实上,爱喝酒的人有很多优点。 我们经常看酒局里的人物。 其实,这也是因为喝酒的人更真实,表现出大胆、懂得分享的人更容易给大家留下好印象。 其实找一个合作伙伴最重要的就是信任。 只有拥有良好的品格,才能获得更多人的信任,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
⑧ 唐代诗人李白为什么爱喝酒
李白爱喝酒的两个原因,第一是古代风气使然;第二个是需要创作灵感。
古代文人墨客都是成堆聚在一起,喝酒在当时可能是一种风气,长此以往,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会喝两杯的。很多喜欢写诗的人,需要创作灵感,这就和现在很多搞创作的朋友一样,通过某种手段来激发自己的灵感,这是一种文艺范儿。
纵观历史,基本上没有哪一个名人或者诗人不喝酒的,然而李白也并不是个酒鬼,只是喜欢借酒消愁而已,又或者是抒情。
李白嗜酒,自然也喜爱会酿造好酒的人,那位在李白诗中流芳百世,妇孺皆知的汪伦,许多人或许不知道,他还是一个酿酒的好手,他以前从政为官,退休后爱上了一个叫桃花潭的地方,在那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甚是惬意。
李白爱酒,也有一个爱喝酒的好朋友汪伦,与李白因为酒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然而这样的汪伦深情,依旧留不下李白,阻拦不下李白向前出发的决心。
⑨ 湖南省耒阳市有哪些着名的历史人物
1、蔡伦,东汉湖南耒阳县人。字敬仲,生年不详。明帝末年入宫充宦官,中历小黄门。和帝时,为中常待,开始参预朝政。曾任主管宫廷御用器物制造的尚方令。 以前,人们用缣帛或竹、木简写字。“缣贵而简重,不便于人”。
至西汉时,出现一种原始纸。人们在漂洗丝絮时,经常在篾席上揭出一层薄絮,可以书写,人称絮纸;漂麻时,也有类似发现,称为麻纸。这种原始纸张,既不常用,数量也少,而且块片小,不方正,使用也不便。蔡伦为尚方令时,受到启发,组织能工巧匠,开始研制纸张。
5、郑效峰(1916—1993)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湖南省军区政治委员。湖南省耒阳县(今耒阳市)人,1916年3月15日出生于耒阳县城厢北门郑家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2月参加了朱德等领导的湘南起义,3月加入共青团,后随朱德部队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十师二十八团司号员。
1931年任师部青年科干事。193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任红一军团保卫局一科副科长。参加了红军长征。
1936年6月入红军大学二科学习一年,后回队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保卫科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总政治部总务科科长、一局政治指导员、三局通讯大队政治指导员、延安军政学院二队队长。
⑩ 古代名人为什么喜欢喝酒
请参考下文:
一方面,诗人即为艺术家,艺术是需要灵感的,酒是能使人中枢神经兴奋的饮料,故而受宠.
另外一方面,古代社会贫富不均,作为诗人,很多都是忧国忧民,道德高尚的阶层,借酒消愁也是可谓了.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文学艺术作为各个时代的一种精神食粮,从产生、发展、到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演变和发展中,诗歌作为艺术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早在人类产生之初,语言的形成过程中,诗歌从劳动中产生的简单有力的节奏开始渐渐变为一种抒情达意的文学样式,如《诗经》中“乐则歌之,兴而舞之.”节奏和原始的歌词则是诗歌的雏形,而真正将这种文学样式进行加工整理、并编纂成册,还得首推《诗经》.它收集了300多首民间和贵族阶层的诗歌,开创了诗歌的源头,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真正产生了.
从诗歌的产生到明清时期的诗歌发展、变化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不少的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与诗歌的发展,酒与诗人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关于“酒与诗人”的问题,很值得探讨.酒作为诗人的另类的真爱,他们之间究竟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就对这些相关的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阐述:
一、 诗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自从传说中的杜康、仪狄酿酒起始,酒作为一种日常饮品,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起初,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酒的生产数量也就十分有限.一直到了阶级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奴隶社会的中后期,酒的大量使用也仅仅局限于贵族之间的宴饮以及祭祀.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起,酒宴上逐渐新起的祝酒词,一部分成为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源头,像后来李白的《将进酒》可以说是一首典型的祝酒词.
从《诗经》起,关于酒的文学,有《周书·酒诰》,就连艰涩难懂的《周易·爻辞》中也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后两句的意思是“我有好酒,我们共醉一场”.诗歌的源头《诗经》里更是流淌着酒的味道:《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最有名的当属《小雅·宾之初筵》,大概是详尽描绘筵饮歌舞场面的最早作品了.可不可以这么说,没有酒,也就没有了中国古代的诗歌与诗人,也许五千年的文化,要逊色许多.
假使没有酒,性嗜酒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如何能写出?真不知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他,外加抚养五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多少酒喝,也许《饮酒》诗里的“酒”只能是掺了水的酒了.老杜的酒量估计也不错,好友卫八来访,冒着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喷香的黄粱米饭,而且开怀畅饮,“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没钱的时候“樽酒家贫只旧醅”.如若没有酒,“买花载酒”的柳三变也许就写不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就发不出“拟把疏狂图一醉”的慨叹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让须眉,“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她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诗人中喝酒名气最大的当属李-白了,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酒神的精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潇洒与飘逸,为了酒连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也得靠边站.尤其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包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压榨出大半壶的高粱酒来.酒对每一位诗人个体来说,究竟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缘分,因为诗人已经千古,我们不得具体而知,只能依据常理推断一二.
二、 酒发酵了诗人的思想,引发了诗人的灵感
诗人们为什么喜欢酒呢?难道是因为黄酒的风味醇厚、鲜甜甘美、香气浓郁;白酒的芳香浓郁、绵柔甘冽、回味悠长么?我看不尽然.总有些什么独特之内涵在酒之中、在酒之外的.酒香飘起来了,是形的消隐,还是韵的升华呢?
对诗歌来说,酒可以刺激神经,可以把诗人带入一种摈除世俗纷扰和功利烦扰的迷狂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正是灵感爆发的契机,所谓“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恐怕这是诗人喜欢饮酒的一大缘故.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蒙头而睡,醒来后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借得灵机,写下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起笔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李白当年奉诏书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写的.
南朝的刘勰赞同司-马迁的“发愤为诗”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身世不幸的写出的文章称为“蚌病成珠”.“病”泛指精神和肉体的不快.酒却能使诗人的“怨怒”转移,酒可以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杜-甫的《醉时歌》通篇写一“醉”字,醉酒、醉语、醉态、醉诗.但又是醒时拟醉,醉而益醒,故而令人闻之惨怆.虽然是书赠郑虔,却字里行间渗透诗人的泪血.神情摇曳,读之使人至痛至悲,一股辛酸的酒味扑鼻而至,仿佛看见了子美似醒似醉,忧愤移情于酒.其实,不醒如何痛楚,如何醉饮;不醉又如何将那一腔不平尽发笔端呢?
杜诗《饮中八仙歌》道:“李-白斗酒诗百篇",极写酒对催发李-白诗兴、诗才的神异力量.古今不少诗人、文豪、画家、书法家,都与酒结缘,因酒而兴致勃发,才思陡涌,下笔有神,酒酣墨畅,不仅李白为然.酒对于文学艺术的妙用是当事人和旁观者都有共同的体会,得到一致承认的.
西方有些美学家,如尼采,也提到“酒神性格";西方、印度、波斯、阿拉伯的文学家也常常咏酒,写与酒有关的故事,但从数量或质量上比较,都远远不及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之广、之深、之密.中国文学艺术史是和中国 酒文化 史难分难解的,文学艺术中处处充溢着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