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京剧莲花庵词不要唱的,只要歌词
好一个忠心阚德润是群英会的唱段!
好一个忠心阚德润,识破了都督与某巧计行,炸献降书他自认,不顾生死过曹营。老贼虽然多机警,也叫他鱼儿把钩吞,此一番全仗他巧言来辩论,管叫他曹营兵将,八十三万一个一个丧江滨。今日里巧计安排定,
我痛在双股某喜在心
‘贰’ 中国戏曲有哪些
中国戏曲百花齐放,历久弥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有戏曲剧种达360余种。先推荐18种的戏曲推荐如下:
1、京剧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
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2、越剧
越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
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3、黄梅戏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见长。
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4、评剧
评剧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又称为“唐山落子”。
代表剧目:《花为媒》《杨三姐告状》。
5、豫剧
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
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6、昆曲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代表剧目:《牡丹亭》《鸣凤记》。
7、粤剧
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在岭南地区非常流行。
代表剧目:《紫钗记》《帝女花》。
8、淮剧
淮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等地。
代表剧目:《孔雀东南飞》《莲花庵》。
9、川剧
川剧流行于川贵高原地区,川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
代表剧目:《白蛇传》《旧正楼》。
10、秦腔
秦腔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又叫做梆子腔,风格苍凉古朴。
代表剧目:《三回头》《八义图》。
11、晋剧
晋剧又名山西梆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代表曲剧目:《打金枝》《临潼山》。
12、汉剧
汉剧又称楚调、汉调,民国时期定名为汉剧。
代表剧目:《大赐福》《草场会》。
13、桂剧
桂剧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风格细腻,生动活泼。
代表曲目代表剧目:《梁红玉》,《打金枝》。
‘叁’ 求晋剧《龙头拐》剧本,就是唱的那个词,大家帮帮我了,嘻嘻
就是“皇上赐的龙头拐杖”,除了使用价值外,更象征着权势与地位。
“熟悉京剧的人都见过龙头拐杖,在《打龙袍》一戏中吕国太拄着龙头拐杖,在《百岁挂帅》和《太君辞朝》中,佘太君手执皇上特赐的龙头拐杖。它除了使用价值以外,更象征着权势和地位。很多国家的君主都手握权杖。”
可记得十年前风雨夜”芦变嫦 CCTV名段欣赏 - 芦变嫦的唱腔沉稳质朴、温和委婉、细腻和润、韵味清纯,表演情真意切、端庄大方、雍容华贵。
‘肆’ 请问评剧起源于哪个地方
评剧是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评剧起源于100多年前,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俗称蹦蹦戏。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 莲花落是穷人行乞时的演唱艺术。或说唱吉祥如意的话,或演唱故事,莲花落作为乞讨的艺术,紧迫时尚,从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秧歌、皮影、大鼓等艺术形式中吸收了许多营养。莲花落是乞丐创造的口头说唱艺术,或说唱历史、民间故事,或乞丐自编乞食段子,最早由一人演唱,用竹板伴奏。民间也有打“十不闲”的,单人演唱,牵动木架上的锣鼓跋等伴奏。此类由一人说唱的单口莲花落,在清末民初京东一带的集日、庙会上最为常见,平时也有走乡串村的。后来,“单口莲花”落逐渐发展为由二三人演唱的“对口莲花落”。所谓“对口莲花落”,就是两个人演,一扮旦角,一扮丑角或生角,同时亦有简单的乐器伴奏。此时,有人将“对口莲花落”也称之谓“蹦蹦”。成兆才(艺名东来顺)、金菊花等人吸收秧歌等民间艺术中的有用部分,融会贯通在莲花落里,在耕无地、商无本的情况下,从爱好出发,以糊口为目的,拉起了沿村唱莲花落的一家班、朋友班、师徒班。他们耻于向高门大户托钵乞食,就两三人结伙,在庙会街心、麦场等宽敞的地方.用叙事体与代言体混合的台词演唱一些婆媳姑嫂、姑娌之间的纠葛,男情女义、子孝孙贤的佳话等。说白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极受农民欢迎,随心掷下铜板制钱,每场下来,所得收入早超过乞食十倍。对口莲花落比单口莲花落更形象,内容连贯丰富。在台上有许多舞蹈的成分。此时的莲花落演员有任连会、东来顺(原名成兆才)、刘春生、金菊花(原名杜芝薏)、李傻子(原名李春威)、东发亮(原名孙凤鸣)、东发红(原名孙凤岗)、开花炮(原名孙凤岭)、小金龙(原名张化龙)仙动心(原名姚继威)、佛动心(原名张玉琛)、神动心(原名张来)、白菜心(原名白广洁)、等人。对口莲花落有叙事体台词,多用第三人称讲话,演员一扮多角,扮装和道具简单,表演舞蹈动作多,不够生活化,唱腔有所丰富,但仍单调,虽淘汰了竹板伴奏,逐步增加了唢呐、板胡等,仍显单纯。对口莲花落有了很大的戏剧因素,还不成戏剧,他们将长篇历史小说,民间传说、神话、传奇、演艺其中一部分情节拆出,编成小戏演出,同样颇受当地农民的赞许和欢迎。这就是评剧由“对口莲花落”进入“拆出”阶段。孕育出了拆出莲花落。 拆出莲花落也叫蹦蹦戏,莲花落艺人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但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提高身价,改变讨饭乞食的传统,就必须发展、创新莲花落,让它做为一种艺术问世。观众渐渐也不满足于叙事体表现粗犷的演唱,他们要求看到更抒情更细腻的艺术。这就促进了对口莲花落向拆出戏发展。到1908年,出现了许多职业性莲花落班社,演员阵容有所扩大,多演拆出小戏,受到农民的欢迎。剧本台词从叙事体改成代言体(第一人称)。每出小戏都有个重点情节,有固定的角色,固定的台词,有了老生、老旦、青衣、小旦等行当。登台人数多了,逐渐有规范性的舞台动作,角色化装也注意勾画脸谱。唱腔出现了二六板、跺板等板式(如金菊花创造出小悲调、大悲调、十三咳等新腔)。伴奏除板胡外,增加三弦、大笛子等,同时借用河北梆子的部分锣鼓点指挥舞台表演,武场已用大小锣、堂鼓等。这时不再跑地摊,已经搭台唱戏。拆出戏的剧目是单口、对口莲花落的丰富和发展,大部分剧目是艺人从其它戏曲中移植或改编的,约有80 余出。拆出莲花落已具备了戏剧诸般要素,它是评剧的萌芽时期。这时期他们演出的剧目有《小姑贤》、《思夫》、《回杯记》、《黄爱玉上坟》、《斩窦娥》、《丁香割肉》、《刘公案》等。 在拆出莲花落盛行时,社会的上层人物、执政当局视它为异端,指责它“伤风败化,鄙俗不堪”,不准进城市和郑重场所。1907年,直隶总督杨土壤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明文将莲花落班驱逐出天津。 1907年莲花落被禁止,艺人断绝了衣食之源。但他们深知莲花落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穷苦百姓喜闻乐见,艺人们又酷爱自己从事的艺术。为求生存图发展,1909年成兆才、金菊花、张化文、张化龙、任连会、任善庆、于玉波、张玉琛、张德礼等人聚到滦州吴家坨(今属滦县),改良拆出莲花落。成兆才认为,必须对拆出戏进行改革,应编写大型整出戏, 成兆才根据《今古奇观》、《宣讲拾遗》以及梆子、皮影等剧本改编移植了《告金扇》、《马寡妇开店》、《秦雪梅吊孝》、《鬼扯腿》等大型剧本。在保持对口拆出戏传统唱腔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梆子、皮影、乐亭大鼓的腔调和板式,相继创造和使用了大安板、小安板、散板、流水板、大悲调、哭迷子等腔调和板式。在表演方面,吸收京、梆大戏的传统戏曲程式,舞台动作进一步规范化,演员表演讲求逼真,生活化。同时,改进了音乐伴奏,采用了梆子的锣鼓经。用座鼓、手板来指挥戏剧节奏。 戏装头面、舞台美术、道具也效仿京梆大戏。 行当陆续配备齐全。去掉淫词滥调和色情表演,把荒诞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尽量清除掉。演员阵容扩大了,由几人小班扩大到几十人的大班,俨然是个艺术团体了。成兆才所创建的“庆春班”为能争取官府的认可,又能得到合法的演出权利,从而能进入县镇和城市,想到借用大剧种河北梆子的名誉,以遮官府耳目,故将莲花落起名为“平腔梆子戏”。随后,庆春班进永平府(卢龙县)演出,轰动了府城,得到当局认可,打开永平府禁地。此后平腔梆子戏在各州县公演无阻,争得盛大荣誉。。 1909年,在唐山永盛茶园,庆春班首演,《老妈开口旁》、《马寡妇开店》《花为煤》3出戏后,轰动了整个唐山,受到了唐山广大工人和市民的热烈赞赏。同时官府的大小官员,遗老遗少,绅士大贾,来往过客观看后也为之倾倒。使平腔梆子戏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庆春班在永盛茶园演出声望日高,演员达40多人。这就是唐山落子时期的起源。 1915年,成兆才率领庆春班进入天津,以《老妈开口旁》、《马寡妇开店》、《花为媒》、《占花魁》、《杜十娘》、《王少安赶船》等20多出大型剧目上演,赢得了观众的赞美和梨园界的赏识。京剧演员梅兰芳、刘鸿声看了月明珠的演出后说:“唐山落子大有前途,月明珠是个大有前途的演员”。月明珠的唱腔流行津唐,名扬剧坛。商界联合赠送“明珠新出蚌,一起平腔,压倒男伶女乐”贺嶂,绪绅及各界送“风化攸关”、“评古论今”、“惩恶扬善”等赞扬之词。津门雪耻,唐山落子身价十倍,称梨园上品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7年,庆春班改为“京东永盛合班”,往来于津唐间。 1918年,该班被邀到山海关兴业茶园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盛况空前。当时,一位曾任奉天税务处长的名绅奎旭东,他认为该班演出的剧目有“警化世人,移风易俗之新意”,并建议将“永威合班”改名为“警世戏社”。并赠“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匾额一块,声誉传到东北各大城市。同年,“警世戏社”出关,赴东北三省各地巡回演出,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此时,“警世戏社”在东北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演员有第一位着名男旦月明珠。它演出的剧目有:《马寡妇开店》、《杜十娘》、《桃花庵》等;第二位着名男旦金开芳,首演了成兆才创作的现代戏《杨三姐告状》,饰演杨三姐。 平腔梆子戏于1909年入唐山演出至1918年形成唐山落子,有了自己的剧本,有独特的唱腔板式和表演形式,有一套相适应的音乐伴奏,有阵容整齐而出色的演员,有完善的管理方法,已形成?个新兴的大剧种。 1919年,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出关到营口,给当地群众带去了赏心悦目似曾相识的唐山落于,历访长春、哈尔滨。张作霖为岳母祝寿和举办赈灾义演,特邀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与唐山落子名家月明珠至奉天(沈阳)同台演出,获得军政界、工商界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和极力赞赏。警世戏社名震奉天、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后警世戏社长期活动于东北三省各地。 警世戏社进入东北,扩大了评剧流行地域,此时,评剧班社如雨后春笋般的在京、津、冀东一带的大地上诞生了,并出现了一大批花季少女的评剧艺人。她们是花莲舫、李金顺、芙蓉花、刘翠霞、白玉霜、小桂花等。并各自搭班先后都出关到东北三省各地演出。评剧发展时期是唐山落子阶段,已经定型。后来的发展是,此时评剧已经进入了“奉天落子”时期。警世戏社在东北活动的年代,是评剧的完善、提高和成熟时期。 评剧植根于群众中,因而枝繁叶茂。它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和流传非常迅速。1923年警世戏社进天津演出,逊清太保吕海寰见昔日平腔已发展成大剧种,建议将平腔的“平”加“言”字旁,称“评剧”,被警世戏社采用,从此“评剧”之称问世,并逐步得到公认。此时出现了很多评剧名演员,如刘翠霞、白玉霜、小桂花、爱莲君、喜彩莲、芙蓉花、朱宝霞、钰灵芝、花月仙等人。她们的足迹遍京津唐、东三省、上海、西安、南京、汉口、长沙、重庆、成都、贵阳,兰州、新疆等地,所到之处倍受观众欢迎,把评剧艺术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评剧艺人在政治上翻身获得了新生;在艺术上有了党的“双百”方阵的指引。党派了一大批新文艺工作者(编、导、演、音、美)加入充实到评剧队伍中来,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改革和创作,并加工整理了众多评剧传统剧,历史剧,现代剧等,使其大放光彩,在此期间,成绩卓着的代表人物,北京有小白玉霜,她把“白派”艺术发展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新凤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新派”唱腔艺术自称一派;天津有鲜灵霞,她创造了高亢激昂的“鲜派”唱腔艺术;六岁红,她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刘派”艺术、莲小君,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爱派”艺术;羊兰芬创造了独特的彩旦行当的艺术;李文芳、小玉芳、小花玉兰等也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东北有花淑兰,她创造了美妙激越的“花派”艺术;韩少云创立了优美妩媚的韩派艺术、筱俊亭开创了老旦行当的筱派艺术、喜彩苓、喜彩君、等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她们在 《小女婿》、《刘巧儿》、《秦香莲》、《花为媒》、《包公三堪蝴蝶梦》、《卖油郎独占花魁》、《孔雀东南飞》、《莲花庵》、《茶瓶记》、《对花枪》、《白蛇传》等剧目中的表演艺术。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男腔艺术的开创及改革者魏荣元,他将男声唱腔降低了4度,解决了男女声同唱的问题。并填补了评剧花脸唱腔的空白。把男声唱腔提高到一个新德水平,改变了评剧有史以来男声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从而扩大了评剧表演现代生活的能力,使评剧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是评剧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评剧新秀在党的培养哺育和在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之下,茁壮的成长起来,使许多流派艺术有了继承人。这一时期的评剧名家有:谷文月、刘萍、李秀云、马淑华、崔莲润、李红霞、刘秀荣、王曼苓、郑桂芳等。 评剧到现在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它从一种简单的民间说唱艺术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剧种,凝结着几代评剧艺人的的辛勤劳动。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