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通话的主要特点
1、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而普通话和扬州等地方言(江淮方言洪巢片)仄声不送气。比如在古汉语里面同音不同调的“瓶”“病”和“同”“动”两组字,“瓶”和“同”是平声,普通话就念成“ping”、“tong”,“病”和“动”是去声(属于仄声),普通话就念“bing”、“dong”,和“并(合并的并)”、“冻”同音。但是在南通话里,他们仍然是同音不同调,“病”和“动”也是念成“ping”、“tong”,和“并”“冻”不混。同理,“舅”“就”念成qieu,“毒”念成“toq”,“袋”念成“tae”等等。这可以说是南通话等通泰话最明显的特征。
2、麻开三读a或uo,比如说“车cuo”“遮zuo”“蛇suo”“写xia”“斜qia”“姐jia”等字。
3、咸山摄覃韵以及见组开头一等字也分成an和un两个韵,比如“官gun”“干gun”“卷jyun”“蛋tan”“先xin”“天tin”“欠qin”“现xin”。南通话里“敢gun”和“管gun”同音,而洪巢片(扬州)咸山摄覃韵以及见组开头一等字也读an,所以 敢gaen与管gun不同音。
4、南通方言具有7个声调,除了上声外,其余平去入各分阴阳。而江淮官话洪巢方言一般只有5个声调。
5、南通方言里保留的吴语词汇要比其他江淮官话多。
南通方言里的流摄侯韵读ei
如:楼读lei,手读sei。北部吴语很多也具有这个特征。
2. 南通的方言有这么多,难道是因为当地人来自五湖四海吗
以前各家都有自家的祠堂,一查就可以知道老祖宗是哪里人,现在祠堂很少能见到了。南通人的老祖宗大部分都以做生意为主,直到现在,南通人的生意头脑都很灵活,聪明灵巧、吃苦能干,豪爽好客,勤俭持家。
除了方言的融合之外,如东方言、海安方言和海启方言。南通与东台市、姜堰市、泰兴市接壤处,也有说东台方言、姜堰方言、泰兴方言或这些方言与海安方言或如皋方言的过渡方言。但通行范围比较小。南通话为什么与蒙古土话发音非常相似,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元末有一支数万人的蒙古军队及家属驻防在南通城郊,由于长期与当地人的语言交流,而形成了范围很小的南通话方言岛。古今语言的演变也是造成南通话特殊性的一个根本性原因。由于南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现代南通话与中古音有其特殊的对应规律。
形成了南通这块平原。近两千年里,以前到姜堰工作,在小城市步行了一圈,大概两个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姜堰人的脸都差不多,就知道这是一个闭塞的城市,城市人口不进不出,都在这个地方消化,一问还真这样。有三次大的并接,各个时期又接受了不同地区的移民,所以南通方言的多样化复杂化也就不奇怪了。
3. 南通话的概述
在南通的范围内,历史上曾有名叫扶海洲、胡逗洲、南布洲、东洲、布洲等大大小小的沙洲。这些沙洲从西北向东南渐次并接,与大陆相连,便形成了南通这块平原。
近2000年内,有三次大的并接。第一次约在南北朝后期到隋唐之际,扶海洲等沙洲与大陆涨接为今如东县境;第二次在唐末到五代初,胡逗洲与其西北的陆地连接,为今南通市市区和通州区西部;第三次约在北宋初,东布洲等沙洲与大陆连接,位置在今启东市东部,后又大部份坍没;第四次在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江口海域中的惠安沙、连升沙等沙洲形成,陆续与北岸并接,为今海门、启东两市的南半部分。今天的南通市市区原是胡逗洲。胡逗洲最早见于《梁书》关于“侯景之乱”的记载,南北朝时,东魏大将侯景投降了南方梁朝,后来东魏与梁通好,梁欲以交出侯景为条件换回被东魏俘虏的将领,于是,梁太清二年(548),侯景起兵叛梁。侯景的叛军攻陷梁都城建康(今南京),向四周扩展势力。不久,梁朝将领王僧辩、陈霸先联合向侯景发起进攻,梁承圣元年(552)梁军收复建康,侯景兵败向东方逃窜,在沪渎(今上海西部)乘船准备向外海窜逃。座船离岸后,侯景蒙头睡觉,这时他的部下羊鹍命水手把船转向上游,驶向京口(今镇江)。船行到原形逗洲时侯景醒来,他发现航向不对,立即叫船靠岸。他找来岸上的人询问情况,岸上的人告诉他,有南兖州刺史兼北台太尉郭元建驻在广陵(今扬州),侯景想去投奔他,与部下发生了争执。羊鹍等人击杀了侯景。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公元六世纪中期,胡逗洲已得到开发,洲上的居民与西边的广陵信息相通。
唐时的胡逗洲,已是一块位于长江口北侧约有1600平方里左右的大沙洲,沙洲上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流人”,他们多数从事盐业生产,因而洲上设有生产盐的亭场。北宋初乐史所着的《太平寰宇记》中有比较明确的记录。
胡逗洲形成后长江在这里分流,沙洲与大陆间有一宽阔的泓道。其北岸大致在西起如皋江安,东经白蒲到掘港的一线上,南岸大致在平潮经刘桥到石港一线。泓道直到唐末才渐渐淤塞,北宋初它成为一条东通大海的“小江”,还留有一些小湖,西有车马湖,东有高阳荡。
胡逗洲与大陆涨连后,便不再是沙洲了。然而原来沙洲上居民的语言比较独特,即南通话。这种方言流行的区域较小,大致在石港、刘桥一线向南,达南通市区,平潮向东至金沙一带的范围内。这种南通话和海门、启东一带的语言不同,也与如皋、如东一带的方言迥异,俨然一个“方言岛”。这种方言外地人几乎听不懂,那是由于胡逗洲与大陆长期相隔,来自四面八方的居住者各自的方言在沙洲上交混融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方言。
4. 南通土话死样子是什么意思
夫妻之间的情话,意思是说男人不正经。
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与沪、苏、锡、常吴语区隔江相望,北接江淮平原,与泰、盐、扬、淮比邻。南通成陆后曾居“流人”,唐宋以来人口流徙,给南通带来了讲各种方言的居民,他们长期共同生活、互相交际,逐步形成既含有吴语底层成分,又带有北方方言基本性质的南通话。
除了方言的融合之外,古今语言的演变也是造成南通话特殊性的一个根本性原因。由于南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现代南通话与中古音有其特殊的对应规律。
由于南北融合,八方人口杂处,现代南通话往往一字多音,有音无字,或字面的意思与字义没有关系。
南通话的内部差异较小,但与普通话的差异则较大。南通话的声母只有平舌音,没有翘舌音,韵母中只有后鼻韵母,没有前鼻韵母,也没有前响复合元音。
南通话有7个声调,其中包括阴入、阳入两个人声调。而规律整齐、明显,所以南通人学讲普通话并不困难。
在语系、语族分布上,南通地区汉语方言均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在具体方言大类分布上,南通地区处于吴语和江淮官话的交汇处,地处东南的海门区、启东市及由此向北的如东县、海安市少数临海地区,讲吴语启海话;地处西北的如皋市与如东县、海安市的绝大部分地区,讲属于江淮方言如皋话;而南通话则界于启海话和如皋话之间。使用南通话的包括崇川区北部和通州区的兴仁镇、石港镇、刘桥镇、平潮镇等地的大部分地区。
从性质上讲,南通话属江淮方言。在南通话与启海话之间,还有一个狭小的过渡地带——通州区东南与海门接壤的二甲镇、余西古镇等地区,讲“通东话”,它的声、韵、调系统已与典型的吴语大相径庭,而带有某些南通话的特征。
南通话,即通行于南通市区以及通州区中西部的方言,比较特殊。当代语言学家鲁国尧教授认为南通方言是“官话方言中最特殊、最有学术价值的‘’ 。将南通话定为官话,主要是因为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在南通话中都变成了清音。换句话说,南通话无全浊声母。
5. 南通方言分为那几种
1、南通的西部及北部地区:海安县、如皋市以及如东县的大部分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通泰片/泰如片,总体成为如皋话,又可分为两种小方言片:如东东部地区的如东口音和其他地区的如海口音两种,可以分别称为如东话和如海话。
2、南通城周边地区:港闸区、崇川区西北部及通州区中西部的方言——南通话,南通话是毗陵片吴语向江淮官话通泰片/泰如话的过渡方言。
3、南通的东南部地区:崇川区的东南部、通州区西南部、海门市南部、启东市南部、如东县东南部和通州区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方言——沙地话(崇明话、海门话、也叫启海话),属于吴语。
4、南通的东部地区:通州区东部、海门市的北部、启东市的北部的方言——通东话吕四分支和东社分支——通东话(亦可叫古常州语,或称江北话),属于吴语。
5、通州城周边地区:通州区的中部方言——金沙话,属于吴语。
6. 有没有经典的南通地方方言
跌挂子--没面子
纳坎子--骂小孩
洋箱子--同上
猫儿精--办法
人儿灯--牛人
节棍 --厉害,来势
嚼蛐子--唠叨
X虾儿头--同上
咳堆--瞎说
扎登--长得壮
来头丑--没有礼貌
硬吧了翘--固执己见
刺吧拉哈、拉吧熟翘、刺乎嗦得--痴的傻的
神吧嗦翘--机灵
么混、么根--非常
咯有、咯好、咯行--有没有、好不好、行不行
猫虚--眼泪
怎啊弄向--怎么办
怎啊喇嚯--怎么样
沟滩里--河边
标标--看一看
草鞋底(一种酥饼)
啦馋(流口水)
小褂子(衣服)
格架子(这样子)
老攒的(很好的)
猫儿龙(丑,不漂亮)
朝饭子(很早以前)
米西米西的(很小很小的)
节棍(厉害)
嘻嘻网儿(蜘蛛网)
棱方(干净)
叶草(热闹)
过 过儿(晒衣服的架子)
围腰儿(围裙)
细纳勘子(骂小孩)
细洋箱子(骂小孩)
细背锹儿(骂小孩)
代嘎好 (大家好)
槽贩子 (从前)
瓦丝 (全是)
朝翻子(过去)
无粒(聪明)
烂无三仙(脏,不修边幅)
神之武之(坐不住,油嘴滑舌)
死下活冒(胡说八道)
黑人 (吓人)
胡头大乱(胡说八道)
靠龙绳、堆骇、恰驱(脑子碰线)
尼个瓜啦?(你回家来吗?)
死错卡(暗地里陷害别人)
豁子(音近似“华子”第四声,意为祸事,出乱子)
嚼蛆(乱说话)
窝把(大便)
凳摸子(蝗虫)
恰虚(小便)
羔卖个钱一块(没记心)
棉凳子(棉衣)
池缸(厕所)
呐呐(老婆)
老好戏子里~~带和多广广啊(很好玩的,和大家讲讲啊!)
老灵泛的 (干净)
作四腊窝(撒泼)
苦四(浪费)
忒放德亚(偷板得野)-差得太多
败要嘘(不要虚)-不着急
瞧子(前天)
簪簪儿(轻松的)
忒放德亚(差远了)
作四腊窝(诈死赖活)
苦四(瞎弄)
瞧子 (前天)
海(螃蟹)
推饭地儿 (差一点)
上火 (点灯)
猪惨头 (猪舌头)
仙方 (比较讨厌的东西)
斜(凶)
上拉里替(到哪儿去)
促掐(使坏)
弄头人(捉弄人)
卷泥(干吗)
劳拨性(老百姓)
个伢儿老很尼!(这孩子老好的!)
组神尼(做什么)
作默(着急)
表贼儿(骂人的)
堆心(包饺子的馅儿)
狂人(喊人)
打不日子(指做无聊的事)
摸欠嘁(摸曲)指做无聊的事而浪费时间
乖乖龙地东(太了不起了)
妈儿藤(小洞)
爬儿得(小凳子)
锅子我儿(胳肢窝)
炫巴拉哈(很丑的样子)
痴里哈动(很傻)
冻怂(笨蛋)
次8黑(傻瓜)
粘点儿(差一点)
糟饭子 (从前)
摸耳(痰盂)
草鞋底(一种酥饼)
烘缸(一种取暖的火炉)
娘奶(奶娘)
啦馋(流口水)
呆逼日嘿的(傻瓜)
狗逼劳糟的(骂人的话)
小褂子(衣服)
格架子(这样子)
过架子(那样子)
老攒的(很好的)
猫儿龙(丑,不漂亮)
朝饭子(很早以前)
午槛(门坎)
米西米西的(很小很小的)
节棍(厉害)
嘻嘻沽儿(蜘蛛)
嘻嘻网儿(蜘蛛网)
棱方(干净)
得(dei)据哦(juo)(物体所占体积。例如:玉米爆成玉米花, 得(dei)据哦(juo) 变大了。)
叶草(热闹)
过 过儿(晒衣服的架子)
沽 沽儿(大意是罩在外衣外面的服装,起到防止外衣弄脏的作用,不同于外套。例如小孩儿的反穿衣。)
围腰儿(围裙)
日挂(觉得恶心)
细纳勘子(骂小孩)
细洋箱子(骂小孩)
细背锹儿(骂小孩)
代嘎好 (大家好)
槽贩子 (从前)
瓦丝 (全是)
呱呱龙的东(口气很大)
盐海海面(洋海海面)
朝翻子(过去)
棒头滴巴巴——擂死
无粒(聪明)
烂无三仙(脏,不修边幅)
神之武之(坐不住,油嘴滑舌)
死下活冒(胡说八道)
黑人 (吓人)
亮巴巴、亮叶子(月亮)
大白刀:菜刀
胡头大乱(胡说八道)
靠龙绳、堆骇、恰驱(脑子碰线)
尼个瓜啦?(你回家来吗?)
死错卡(暗地里陷害别人)
豁子(音近似“华子”第四声,意为祸事,出乱子)
嚼蛆(乱说话)
窝把(大便)
凳摸子(蝗虫)
恰虚(小便)
羔卖个钱一块(没记心)
棉凳子(棉衣)
池缸(厕所)
洋岗头儿(肥皂)
死卷儿说得活卷儿飞,爬儿凳说过了沟!
呐呐(老婆)
逼嘎拉新 (崭新)
dei tei 物体体积
biao biao kan 瞧瞧
qia qu 啰索
wu dei 乱说
老好戏子里~~带和多广广啊(很好玩的,和大家讲讲啊!)
下饱了堆农(吃饱了瞎说)
me hun =不得了
老灵泛的 (干净)
勤洽波(找茬)
作四腊窝(撒泼)
苦四(浪费)
忒放德亚(偷板得野)-差得太多
仙希(现世)-出丑
败要嘘(不要虚)-不着急
蛮得替地啊!(蛮不错的)
听嘶孤鼓(天使哥哥!)
叙卧一特特地(说话一套套的)
早二忒莫辟子(招耳朵摸鼻子,意为招惹是非)
不要嘘(不要急)
瞧子(前天)
簪簪儿(轻松的)
娃巡(莴苣)???
渠怎(漂亮)
力撒ko(实在)
忒放德亚(差远了)
作四腊窝(诈死赖活)
勤洽波(找茬儿)
苦四(瞎弄)
瞧子 (前天)
海坎子 (螃蟹钳子)
推饭地儿 (差一点)
上火 (点灯)
猪惨头 (猪舌头)
仙方 (比较讨厌的东西)
斜(凶)
上拉里替(到哪儿去)
促掐(使坏)
弄头人(捉弄人)
卷泥(干吗)
劳拨性(老百姓)
个伢儿老很尼!(这孩子老好的!)
组神尼(做什么??)
作默(着急)
表贼儿)骂人的
堆心----包饺子的馅儿
狂人----喊人
牌儿凳----小板凳
勒松-----大声喊叫
打不日子----指做无聊的事
摸欠嘁(摸曲)------指做无聊的事而浪费时间
乖乖龙地东------太了不起了
妈儿藤(小洞)
爬儿得(小凳子)
锅子我儿(胳肢窝)
炫巴拉哈(很丑的样子)
得害 (乱说)
痴了把子浓(很傻)
冻怂(笨蛋)
痴百黑(傻瓜)
无力(聪明)
次 ,冻(笨)
温贼(小偷)
表贼儿(说男人的)
燕(贪玩)
弄就(折磨)
络场(地方)
叼叼(爷爷)
牙(父亲)
烧金(祭祀)
晦气(不可意思的)
郭擦(觉的)
困告(睡觉)
雷sei(吵架)
躲猫儿成(捉迷藏)
摸蛆子(磨磨蹭蹭)
欢喜(喜欢)
挫卡———南通话用来形容一个人诡计多端,暗怀鬼胎
拉森骨————南通话中所指的是人的肋骨
雷波波———南通话原意是指是饼干,后来演变为老人孩子所说的月亮
灭黑————南通话里用来形容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程度
汤红————南通话里用来形容非常非常的红
恰虚————南通话里表示方便、解手的意思
恰虚变————南通话里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飘忽不定、易变
温臭(或,温温臭)———南通话里形容臭不可闻的程度
苦四、告砸————南通话里形容把原先很好的事情(或东西),变得惨不忍睹
盆香————南通话里形容香味诱人
立等火发————南通话用来表示立刻、马上、等不及
今三门四————南通话里用来表示天天、经常的意思
凿糙、垒死————南通话里用来表示无理取闹、胡搅蛮缠
园个舅个————南通话里用来表示一切依照原样、原封不动
面门七户————南通话里用来表示局面失控、不可收拾
死老八沉————南通话里用来形容无法挽回
肉头————南通话里表示受欺负的、弱势的
轻肥————南通话又叫“骨头轻了没四两”,是表示没正经的随意搞笑
7. 南通的风俗和特产是什么
一、风俗:
1、戏剧: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南通侗子会。海安花鼓:流行于400年前时嘉靖年间的江淮大地。海门山歌:主要流传于海门地区以及启东和通州部分地区,与江南吴歌一脉相承,是吴歌伸向苏北的一个分支。
2、南通方言:
南通的西部及北部地区:海安县、如皋市以及如东县的大部分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通泰片/泰如片,又可分为两种小方言片:如东东部地区的如东口音和其他地区的如海口音两种,可以分别称为如东话和如海话。南通城周边地区:港闸区、崇川区西北部及通州区中西部的方言——南通话,南通话是毗陵片吴语向江淮官话通泰片/泰如话的过渡方言。南通的东南部地区:崇川区的东南部、通州区西南部、海门市南部、启东市南部、如东县东南部和通州区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方言——沙地话(崇明话、海门话、也叫启海话),属于吴语。南通的东部地区:通州区东部、海门市的北部、启东市的北部的方言——通东话吕四分支和东社分支——通东话(亦可叫古常州语,或称江北话),属于吴语。通州城周边地区:通州区的中部方言——金沙话,属于吴语。3、节庆活动:灯节:旧历正月十三日“上灯”,十八日“落灯”,这六天谓之灯节。灯节期间,南通城里城外,有好多庙宇装灯。十五、十六两夜,有好多店家在店门口放烟火,看的人也不少。自正月初一起,十字街一带,有许多卖灯的。,卖的是马灯、狮子灯、兔儿灯、虾蟆灯、走马灯、球灯等等,都是以蔑为骨,以彩色纸糊的,至迟卖到十五、十六日结束。民间所挂的神子,有人家正月十八落,也有二月初一日落。 [92]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有家家带女儿之俗,谚云:“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不带女儿是穷鬼儿,女儿不来要烂腿儿,女婿不许她家来是肉龟儿。”殷富之家带女儿要办起丰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征性地小酌一番,没有亲生女儿的还得请“干女”。此俗沿袭至今。[93]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元宵锣鼓:旧时民俗公约,日常敲锣视为报警,故儿童平时不得敲锣戏弄,但到春节期间则可尽兴玩耍,天黑亦无防,尤其正月灯节期间,更不受时间限制了。每到元宵节,城内东大街小关帝庙(在南通电影院附近,今已建为证券大楼),自发举行锣鼓比赛。昔日元宵节那一浪高一浪的锣鼓声,震撼着通城的夜空,全城充满对新—年希望的激昂的气氛,是小伢儿和大人们最快活的节日。“放烧火”:南通民间“放烧火”的风俗,起源于远古人们对火和火神的崇拜。远一点的可以翻翻《诗经》:“去其螟塍,及其蟊贼,无害我田雅。田祖有神,重畀炎火。”说的就是乡野阡陌农夫手执火把驱虫赶兽,护卫田禾的情形。近一点的可以看看我们的老前辈、清道光初南通诗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词》:“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诗后原注:“元夕放烧火,谓之照麻虫。”这首民歌体的小诗告诉我们,当年南通民间 “放烧火”的场面十分宏大壮观,连城里的红男绿女、骚人墨客都要赶去争看热闹。“放烧火”的时间有多种说法,俗谚有云:“三十夜子送百虫,一送永无踪”,农人们回忆的日子有正月半、正月十八、二月二、二月十三、二月十九等等。形式大致相似。2003年,央视和南通市政府联合组织拍摄《正大综艺》栏目《节日缤纷》把它搬上荧屏,让更多的人了解南通,了解这一奇俗。二、特产:资料来源:http://ke..com/view/1225.htm?fr=aladdin#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