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锄头挖出237件文物,其中19件都是国宝级元青花吗
说起世界上馆藏元青花最多的博物馆,就不得不提土耳其的托普卡帕皇宫和伊朗的国家博物馆,它们分别以40余件和32件的数量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许多元青花爱好者甚至戏言要看正宗的元青花还得去国外。
有些人看到这好奇了,我国号称瓷器大国,景德镇更有世界瓷都的美誉,为何元青花馆藏数量却比不过外国的博物馆。
在当时,元青花的概念才提出不到三十年,全世界“元青花”数量不足200件,釉里红更是少之又少,不足20件。而高安出土的这批元青花竟然有19件之多,而且保存非常完整。
高安元青花的出土震惊世界,中国考古界和瓷器界在面对国外一些“中国元代没有生产过青花瓷器”和“世界瓷都之称应该让给伊朗”等种种质疑声,终于有了挺直腰杆的底气,也终于可以大声说,“世界瓷都是中国的!”“元青花也是中国的!”。
② 国家博物馆有一件瓷器餐具,是鸭子形状的,盛汤的,有谁知道,求图,拜托
说的好像是司南吧。
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③ 老专家说:元代孔雀绿釉瓷器在国家所有博物馆里没有完整器物,是真的吗
在网上看到元代孔雀绿釉瓷器拍卖,是一件完整的元代绿釉瓷器,这两个必有一个是错的,我个人比较倾向专家的意见,有时候拍卖公司的东西也搞不准,因为他在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尚未认证,请谨慎交易“,这么看拍卖公司也没有把握,因为他们知道元代绿釉瓷器没有整件瓷器的这件事,他们搞不准这是否是真品,这就从反面印证了专家这句话”元代孔雀绿釉瓷器在国家所有博物馆里没有完整器物“是正确的。谢谢
④ 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瓷器四羊方尊由来
瓷器四羊方尊由来: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
藏品简介
上口最大径:44.4厘米
高:58.6厘米
重:34.6千克
用途:盛酒器
所处时期:商代(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出土时间:1938年
出土地点:湖南省宁乡市
“尊”是一种盛酒器,在商代前期已经出现,商代后期出现圆尊、弧形尊、方尊、鸟兽尊四大类,而四羊方尊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四羊方尊造型雄奇,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3]
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并擅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围地区在商代是三苗活动区,在此地发现造型与中原近似的铜尊,表明商文化的影响已远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⑤ 请问国家博物馆里这个展品是什么
这是“铜壶滴漏”,为古人计时工具。
这是“浮箭式漏壶”,4壶一套 ,制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
它放置在阶梯式架子上,4只铜壶大小不等,自上而下,依次递减。最大的一只高75.5厘米,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由于自上而下的3只铜壶外壁分别铸有太阳、月亮和北斗七星图,所以被分别命名为日壶、月壶和星壶,最下面的铜壶叫受水壶。日、月、星壶近底部都有一个龙头形滴水口,壶盖上开有一个进水孔,小水滴从日壶滴进月壶,再从月壶滴进星壶,最后进入受水壶。受水壶装有两个重要部件:一个是竖立在壶盖正中的铜尺,高达66.5厘米,上面刻画12条横线,旁边标有十二时辰的名字,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再一个是浮箭,也就是在一块小木块上连接一把木尺,随着受水壶里水量的增加、水面的上升,浮箭自然同步上升。人们观看浮箭顶端指示的铜尺刻度,就可以知晓当时、当地的准确时间了。
⑥ 北京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博物馆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还是几百年的古都,一直就是一个文化资源特别丰富的城市。因此北京其实有很多博物馆,如果你是一个喜欢逛博物馆的人,去北京一趟一定是不虚此行的。
北京有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还有军事博物馆。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的,也可以算是一定要去的博物馆,那就是故宫博物馆。
因此,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故宫博物馆看看。
⑦ 国家博物馆的详细介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丰富、类型多样、精彩绝伦,拥有近6000件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从红山文化雕琢精美的中华第一龙,殷商晚期形制雄伟的后母戊鼎,铸有武王征商铭文的利簋,到诙谐传神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体现盛唐气象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再到宋元明清精彩纷呈的瓷器书画、古籍善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上下求索,《新青年》发出的时代呼唤,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事变,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拯救民族危亡的连天烽火。
《开国大典》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万丈豪情,再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生动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见证在这里逐一呈现。5000年的血脉绵延,170多年的不懈奋斗,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艰难探索。
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我们在这里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脉动和魂魄,传承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壮志,坚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的根基和毅志,养成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风范和气度。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的文化客厅,肩负着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职责,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展示中华文明魅力、传播世界文明成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丰富、类型多样、精彩绝伦,拥有近6000件国家一级文物,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红山文化雕琢精美的中华第一龙,殷商晚期形制雄伟的后母戊鼎,铸有武王征商铭文的利簋,到诙谐传神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体现盛唐气象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再到宋元明清精彩纷呈的瓷器书画、古籍善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⑧ 清代瓷器的艺术风格
清朝(1644-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世祖顺治帝(福临)入关。他是清入主中原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位,在位17年(1644-1661年)。
这段时期,正是清代建国初期社会动荡及百废待举的时期。由于清政权初建,全国各地尚未稳定,时局动荡,有些地区的战乱也未平息,由于受明末农民起义的冲击和影响,战乱纷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自明代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业也受到重创,处于萧条和停滞状态,清政府对景德镇官窑的生产更是无暇顾及,采取了明末已有的“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的烧造制度,官窑生产断断续续,时产时停。从顺治八年,开始烧造官窑器。依相关陶瓷文献可知:顺治八年(1651年),清室开始沿袭明代宫廷旧制,下令烧造黄龙碗等器。从传世品也得到证实。北京雍和宫藏有顺治八年江西监祭奉敕敬造款的官窑青花云龙纹香炉。由此推断,顺治官窑瓷器制作年代大部分应晚于顺治八年,属顺治晚期的作品,且产量很少。《景德镇陶录》记载:“国朝建厂造陶,奉造龙缸……经饶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等督造,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经饶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亦未成。嗣后,派江西巡抚郎廷佐督理景德镇窑事。十七年,巡捕张朝疏请停止”。由此说明,景德镇御窑厂在顺治后10年中烧造官窑瓷器,虽处低潮,仍未停止烧造,到顺治十七年,还没烧成质量好的龙缸和栏板。顺治官窑器品种有青花、五彩、茄皮紫釉、黄釉、蓝釉、酱釉、白釉等。而民窑器烧造有青花、五彩瓷等,其中品种和数量较多的是青花瓷。
明末瓷器逐渐成为一种商品,成为商人从事贸易活动的主要物品之一,瓷都景德镇渐渐成为工商业城市,为提高制瓷业的水平和发展,满足市场需要,官搭民烧制度渐兴。明王·宗林在《江西大志·陶书》中载:“官匠因循,管厂之官,乃以散之民窑,历岁相仍。民窑赔贝皮,习以为常”。“其能成器者,受嘱而择之。不能成器者,责以必办。不能办,则官窑具高价以市之,民窑之所以固也。”御窑厂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民窑瓷器生产中的先进因素,这对促进御窑厂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广大制瓷工匠的积极性。清朝顺治时期,也实行“官搭民烧”制度,较明代更为深入。御窑厂负责制坯成型以及器物绘制,烧制则由民窑完成。御窑厂给搭烧窑户一定的酬金,这样刺激了窑户生产积极性。另外,清初官窑瓷器烧造时断时续,产量减少,朝代更迭的动荡环境,使许多原先为御器厂烧瓷匠师为了生活所迫,投身到民窑造瓷业中,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制瓷技术,促进了顺治民窑瓷器的发展,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官窑的生产。并为以后康、雍、乾瓷器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顺治一朝只有17年,时间较短,且处于明末清初政权更迭的转变时期。顺治时期所烧制的瓷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被人们重视与认识,历史上文献记载也不多。故这一时期的无款瓷器常被笼统地称为“明末清初”瓷,或者把明末崇祯青花瓷归为顺治青花,或者将顺治青花瓷中质地细腻、青花发色翠蓝的“上品器”归为康熙时期。从国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铭有“大清顺治年制”的官窑款瓷,以及带顺治干支纪年款的顺治瓷器来看,虽然数量有限,但为我们提供了顺治瓷器断代的重要标准器。另外,通过排比的方法,对不署款的顺治青花民窑器与明末崇祯时期以及康熙时期的瓷器作认真的比对、排队列比、细致地审度,便不难断出其师承之间的差别。下面就结合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顺治瓷器以及国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所藏顺治瓷器,就顺治瓷器的断代,以及烧造品种、器物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阐述其时代特征。
顺治时期,是明末清初政权更迭的过渡时期,瓷器造型也充分体现出这一过渡时期的风貌。顺治瓷器在造型方面有些沿袭了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瓷器的遗风,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型品种,如筒花觚、洗口兽耳瓶等。民窑器多造型古朴稚拙,胎体厚重,器足宽厚,多为砂底。釉质青白,多白中闪青,如鸭蛋壳色。顺治民窑器多不署年款,但有的署干支纪年款,故对顺治瓷器的鉴别起到了标准器的作用。顺治时期民窑瓷器器形有筒瓶、橄榄瓶、蒜头瓶、洗口兽耳瓶、筒花觚、花觚、观音尊、将军罐、莲子罐、香炉、筒式香炉、笔筒、净水碗、碗、盘、碟、杯等。
筒瓶,也称为“象腿瓶”,是明末清初的典型器。口微撇,短颈,溜肩,腹为长筒形。此器形万历时期出现,天启、崇祯时期也有烧制,顺治时期,将筒瓶寓意为“大清天下一统”,一直沿续到康熙时期,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器物之一。顺治时期的筒瓶,较明末和康熙时期腹部更为细高。品种有青花、五彩器等。青花多绘花鸟、山石芭蕉和博古图、人物故事图案。五彩器则多绘人物纹及花卉纹。橄榄瓶,洗口,细长颈,鼓腹,撇足。胎体厚重。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对顺治青花云龙纹橄榄瓶,高54厘米,酱釉口,腹部绘火珠云龙纹,有“大清顺治庚子年”干支纪年款。
蒜头瓶,口为蒜头形,长颈,扁圆腹,圈足。多为青花器,绘麒麟、芭蕉、人物纹等。洗口兽耳瓶,为佛前供器,造型别致新颖,为顺治时期所特有的器形。口部呈洗状、长颈,颈上部有对称双兽耳,颈下部渐宽,长腹,下腹至足部外撇,沙底。品种有青花和五彩,青花多绘云龙纹、山水纹等。
筒花觚,撇口,器身修长,腰部渐收,平底无釉。口部多施酱釉,多见青花品种,绘麒麟纹、枯树花鸟纹、山石芭蕉纹及龙纹等,无款器较多,少数署干支款。较大的筒花觚,高大约在50厘米左右。
花觚,多为直筒状,口与足稍向外撇,腹部稍有外凸,砂底。此器型明崇祯时期出现,是由筒花觚演变而来,到康熙时期,腹部逐渐突起,有的成为鼓腹状。青花品种较多,也有少量五彩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顺治青花花鸟纹觚,高20厘米,口施酱釉,腹部绘青花枯树花鸟纹和莲荷花草及芭蕉太阳纹。青花花觚多绘火珠云龙纹、麒麟、芭蕉、博古图、雉鸡牡丹、人物故事纹等。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顺治青花牡丹纹花觚,高52.8厘米。撇口,筒式腹,腹部略凸起一周,撇足,平底内凹,无釉露胎。口沿施酱釉,青花纹饰,分三层,上层绘双犄牡丹、枯树、枝叶、鸟纹和太阳纹,中层绘洞石,牵牛花卉纹,下层绘下垂蕉叶纹。青花色泽浓重鲜艳。顺治青花蕉叶纹觚,腹上下绘蕉叶纹。铭有“顺治十三年”款识。造型古朴,是顺治青花的典型标准器。
将军罐,多带宝珠纽盖,器形高大,高为40-100cm左右、直口、短颈、鼓腹、腹下渐敛、平沙底。此器形始于明嘉靖时期,到清康熙时期,十分兴盛,品种有青花和五彩,多胎体厚重,器形饱满。
莲子罐,收口,丰肩,鼓腹,平底无釉。传世品中,多数无盖,多见青花纹饰,常绘花鸟纹、竹石芭蕉纹和人物故事纹等。
香炉,侈口,短颈,鼓腹,高圈足,无釉砂底。口涂酱黄釉。胎体厚重,多见青花器。绘云龙纹、麒麟纹、人物纹等,用笔粗犷、豪放。顺治青花罗汉图香炉,造型端庄,青花绘罗汉图,青花色泽艳丽,人物刻画生动,栩栩如生,旁隶书有“顺治丁酉年”款识。盘,口沿微外折、弧壁、平底、圈足。官窑器多为单色釉瓷,见有黄釉、茄皮紫釉、白釉等品种,有光素器,也有暗刻龙纹为饰。顺治官窑茄皮紫釉刻云龙纹盘,器内外壁施茄皮紫釉,呈深蓝色,器内壁、内底暗绘云龙纹,盘外壁暗绘云龙纹,近足处绘莲瓣纹。外底施白釉,内双圈青花书“大清顺治年制”六字楷书官窑款,是少见的顺治官窑器,制作精致。
⑨ 元青花存世这么少,一朝代的瓷器到底到哪里去了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小口外侈,短颈,丰肩,平底。纹饰分为三组,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内分别绘“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梅鹤,陶渊明爱菊。腹下部绘仰覆莲纹和忍冬纹一周。该器造型秀美、线条流畅、色泽浓艳,为元青花瓷中的精品。
流传经过:1987年10月31日原武汉市文物商店武胜路门市部从一对夫妻手中收购而来。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时代:元(1271—1368年)文物价值
青花瓷器由于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白地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早在唐代就已经烧制青花瓷,但是从烧造技术判断,青花瓷的成熟期属于元代。元青花以明丽雅致的纹饰、丰富多样的种类、制作精湛的工艺,成为当时出口中东、西亚等地区的重要商品。从元中晚期开始景德镇大量生产青花瓷器,其质量、制作工艺、创新发展方面均呈现出远胜于唐宋青花瓷的成熟与精美。青花瓷从此成为景德镇窑乃至整个中国瓷器生产中最为主要的产品,被人们誉之为“国瓷”。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尺寸:高37.6㎝,口径6.2㎝,底径13 cm
稀缺性
元青花存世量少。据统计,土耳其、伊朗、美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占了一半之多;元青花的装饰题材大多以中国传统图案花纹为主,人物纹样极少,此件器物尤显珍贵。
工艺美术史
从实用性角度审视,元青花瓷能依据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和需要,设计不同的器型。既有针对中东及伊斯兰国家生产的大盘、大罐、大瓶等器型硕大饱满的大件,也有满足东南亚国家需要的小罐、水滴、小瓶等,还有适应中国人生活习惯的高足杯、盏托、观音和文具等。从艺术审美角度欣赏,元青花瓷釉色莹润、青幽淡雅、意境悠长、雅俗共赏,有着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审美需求的共融性。其装饰纹样布局繁密,结构严谨,描绘精细,体现了制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历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绘“四爱图”,以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颐、林和靖及陶渊明为题材。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诗人“梅妻鹤子”林和靖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及东晋文字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令人景仰。
透过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可以检索更多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元青花瓷器的市场价值
元青花瓷器“四爱图”梅瓶器物描述
历史文化名人
梅瓶腹部绘“四爱图”,以历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周敦颐、林和靖及陶渊明为题材。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哲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诗人“梅妻鹤子”林和靖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及东晋文字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令人景仰。
透过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可以检索更多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