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从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中能看出怎样的权力关系
笔者按:名着《西游记》里,小说家吴承恩笔下的蟠桃会给读者留下了极深印象。但毕竟年月已久,又鲜有图像记载,读者对于蟠桃会盛况的认识难免抽象。本篇,我们就以现代着名画家刘宇一先生创作的《瑶池会仙图》为载体(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现代人的视觉以及现代时间维度,目睹一番众多中国神话人物具体形象。根据民间传说王母娘娘三月初三生日,这一天会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大会,“瑶池会仙”即由此得名。根据西游记的记载蟠桃会每三百六十五年举行一次,三百年在人间是很漫长的时间,王母瑶池里迎来送往的神仙每次也会不同,我们就这幅《瑶池会仙图》来介绍一下中国近现代流行哪些神仙,什么人有资格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以至于可以推想一下,下一次又会出现哪些新兴的神仙。本文仅为笔者戏谈,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佛祖没来,道祖还是来了,老君骑着他的牛出现在愚公旁边,难不成是愚公挖了老君的火焰山?道家着名的代表人物八仙这次也全部出现在画幅右下方。仔细看,原来济公也藏在这里,他还带了条狗,这是一会要吃掉的节奏吗?再往旁边看,居然是钟馗嫁妹。原来佛道不分家还是有道理的。
儒家的先师孔圣人是除了王母之外唯一设席待遇的人物,这地位显然超过佛道两家了,这也可能是后世读书人越来越多的原故吧。圣人左侧有一女骑豹的形象,那是山鬼,还有它的作者屈原。右侧穿马褂的应该是曹雪芹,虽然看不到辫子,但是那半个脑门还是很明显的。曹雪芹的后面还有一个喝酒的老者,那应该猜成《醉翁亭记》的欧阳修。至于那位躺在酒坛上的,这形象太经典,非李太白莫属。
人物介绍至此,基本上接近尾声,画幅中明显的剩下三位锦衣人物,其中还有一位僧人,他们是谁呢?其中最外侧的一位形象过于明显,各种影视剧中均以此形象出现,他就是郑和下西洋。能跟郑和站在一起的我们很容易想到鉴真东渡,最后一位也能猜出来了张骞通西域。最后在水面上脚踩风火轮的就是哪咤闹海了。还少一位神仙就是三只眼的二郎神,对了,二郎神是听调不听宣的,他是不会上天来参加聚会的。
一幅巨画历经数载的创作,涵盖了古往今来历史传说中的各种神话英雄,这里有很多新兴的神仙,诸如四大民族英雄中的林则徐是清末的。现代的一些英雄传说并未选入,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人物也会慢慢融入神话的世界。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三教中儒家正在兴起,不但是文人地位被抬高,连文人笔下的人物形象也被大众追捧的时代已经来临。应该说,有些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里,有些形象则会历久弥新,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⑵ 刘宇一瑶池会仙图瓷版画
真的几千元,仿的几十元。
⑶ 天山天池的主要景点
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按照景点的布局及结构分为天池景区、灯杆山景区、马牙山景区、娘娘庙游览区、博格达峰景区、花儿沟景区、白杨沟景区、水磨沟景区、北部沙漠景区。 天池石门
景区名为“石门一线”,石门是进入天池风景区的天然山口,两侧宽约百米,最窄处仅10来米。石门两峰夹峙,一线中通,是河道切割形成的峡谷,故又称“石峡”。石壁巍峨,高达数十米,长约100米,天巧奇绝,犹如打开的两扇门板。石色赭暗,如同铁铸,又称“铁门关”。石门内三工河穿流,水旋路转,河水湍急,浪花飞溅,崖耸谷深,声震幽谷,有诗曰:“巍峨石峡瑶池门,峭壁悬天险断魂。鬼斧神工刀劈就,一线通途上青天。”
西小天池
西小天池,位于天池大海子西北,海拔1600米,古称玉女潭,湖水由天池大坝西南渗漏,以瀑布形式注入潭中,并泻入三工河。池周围有云杉环绕,瀑布如练,水面呈蓝绿色,环境清幽。
西小天池瀑布
传说是“王母娘娘的淋浴水”,“洗澡水”下泻即成“西小天池”。“西小天池瀑布”对面,光绪年间建有六角、尖顶的“观瀑亭”,已毁。
西小天池瀑布源头
西小天池瀑布的源头为“醴泉洞”,此处,似洞非洞,隐蔽难寻,又称“隐乳洞”。泉乳从地下涌出,清净甘甜似醴,传说是“王母娘娘的醴泉”。
东小天池东小天池,位于天池大海子东北出口处,又名黑龙潭。天池大坝东端有一人工泻水闸,池水经此闸跌宕而下汇为东小天池。此池面积约1万平方米,海拔1860米。北有一泻水口,池水经此下跌200米,形成滚动的瀑布流经三工河峡谷。东小天池入口和出口都有瀑布,瀑潭相连,空间深奥,景色静美。
东小天池泻水瀑布
东小天池北岸断崖峭壁,高近百米,故称“百米崖”。每逢春末夏初,冰雪消融,池水上涨并由北岸泻漏下跌,形成近百米高的瀑布,流银泻玉,飞溅直下,水声如雷;若逢阳光折射,则彩练当空,气象万千。
东小天池源头瀑布翻过东小天池南面的山头,即达大天池北岸。天池北岸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堤坝,由古冰川终碛垄及山体崩落物迭加堆积而成,高289米,整个大坝似一条鳄鱼尾巴,故称“鳄鱼坝”。大坝东首建有人工水闸,名“鳄鱼闸”。天池水下泻,形成一条10来米高的瀑布,称“鳄鱼吐珠”,水溅“黑龙峡谷地”,汇成山涧溪流,北流不远形成一潭,即东小天池。“鳄鱼吐珠”、“冰潭银帘”和“悬泉飞瀑”合称“天池三瀑”。
天镜浮空
天镜浮空即大天池湖面,天镜”海拔1910米,呈半月形,酷似一个头南身北的葫芦,其南段的三工河就是葫芦的把。天池南北长3.4公里,最宽处1.5公里,平均宽度1公里,湖周长9.7公里;最大湖深102米(位于东北处),平均湖深40米;湖面最大面积4.9平方公里,一般为3.5平方公里;最大容水量2亿吨,一般为1.6亿吨;湖水冰凉清澈,内有人工养殖的冷水型无鳞鱼。定海神针定海神针,为一株生长在天池大海子北岸的古榆树。郁郁葱葱,枝叶繁茂,相传为王母娘娘的金簪在制服恶龙时插在此处化成的,无论天池水位怎样上涨,始终淹不到树的根部。此树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是环池核心景区方圆几公里内中唯一的榆树,也是海拔最高(1910米)的榆树,宛如“定海神针”使天池大坝免遭崩溃。
东岸靓女
传说,每当夕阳西下,就有一个妙龄少女与东岸卧龙幽会。说来也巧,每当日薄西山,夕阳的余辉就沿着卧龙山勾勒出一位屈曲双腿、仰面而卧的少女侧影,她头枕高山,长长的睫毛化为山头的几株松树,丰满的胸脯化为两座圆圆隆起的山峰,梦幻迷人。
西岸鳄鱼
天池西岸的长垄山体,传说是一条鳄鱼所变,故名“鳄鱼山”。鳄鱼头朝南身朝北,鳄鱼背呈弧状缓峰隆起,鳄鱼足插于湖中,鳄鱼尾即为前述的“鳄鱼坝”。
南湖黄龙
博格达山区,夏季降水较多,在天池常暴雨盆泼。三工河上游集水面积有168平方公里。每当大雨,河水汹涌北泻,黄色的洪水,浩浩淼淼。从池北南望,如一条黄色巨龙入池,使池水翻腾不息,涛长里许,涛声如雷,成扇状散去,似“孔雀开屏”。
大湾倒影
大天池湖面西南部即“大湾子”处,风平浪静,峰林映湖,是观赏倒影的好地方。在大湾子观倒影,一定要掌握时间,天池白天刮上山风,夜晚刮下山风,换风时间一般在每天上午的九、十点钟,这时,天池风平浪静,倒影如画,此景乃成。
瑶池风帆天池南岸,一片松海。夏季运送枯木,从南至北无路可行,只得将木捆扎成排,放入池中顺水而下,此时须小扬风帆。放木排的最好时机,是在夜间刮下山风时进行,乘风破浪,顷刻即到,而且在风帆上点盏小灯,一为照明指航,二为图个吉利。放木工站立于排上,掌舵扯帆。此时,人去鸟归巢,山睡林酣,万空皆寂。 灯杆山
天池大海子西4公里处,海拔2718米,可游面积0.2平方公里,是天池西侧群峰第二高峰,属中山峡谷森林带。山上有大片牧场。山顶有三块巨大石柱耸立,系火山岩墙沿裂隙风化而成。此山是极佳的观景地,下可俯瞰天池全貌,上可遥望博格达雪峰,夜晚可观乌鲁木齐万家灯火。
铁瓦寺址
铁瓦寺遗址位于天池西侧,距湖边700米处,坐落在一块四千多平方的台地上,座西南,向东北,背靠山面天池。三面青松环绕,幽静清雅,正前方平坦开阔,天然留出一道视野。海北堤坝、湖水,海东卧龙山景,以及游人行色尽收眼底。据说这里上一块风水宝地,左有青龙(左边林边凹地有一眼泉),右有白虎(右望终年白雪皑皑的博格达峰形容清晰可见),山门对山(铁瓦寺的山门正好对海东卧龙山的三重山头)。
大锅底坑
大锅底坑位于天池大海子西侧2530米,是古冰川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古冰窖,形似锅底,故名。海拔2180米,面积12.5万平方米。南、西、北三面有陡壁环绕,东面开口,坑底为草地,南、西两面云杉成林,北面向阳山坡草地起伏,自成一景。
小锅底坑
小锅底坑坑底海拔2180米,面积3.68万平方米,是一个形状完整的古冰窖,呈倒方锥形,四面封闭,环境幽静,是天池地区最美的林间草地。
东岳庙址
东岳庙遗址位于天池西南面,灯杆山山体南部的山腰一块台地上。台地三面被马牙山、灯杆山环绕着,东北面临大锅底坑。台地四周长满云杉密林。
东岳庙又名博岳庙,博格达山神庙,简称山神庙。始建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光绪十八年(1892),清政府颁发博格达山神庙扁额:“复帱遐陬”。意思是吉祥的帷幛复盖着遥远的边疆,以示皇恩浩荡,恩泽边疆后几经焚毁。
民国十一年(1922),杨飞霞隐退天池后,又在原址上重建了东岳庙。
民国十七年(1928),东岳庙重修。根据徐旭生在《西游日记》中记载:“(东岳庙)正殿供神像五,据说为五岳之神。”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除五岳之神,还祭祀博格达山神其它诸神。
《西游日记》中记载:“(东岳庙)庙正重修,内有一碑,刻‘博格达山神庙’碑。碑文中说庙始建于光绪十四年,重修后改为东岳庙。”
1933年战乱被毁,再未修复。
从前人的笔记中知,东岳庙三易其名。庙内曾有一块刻为“卜克达山神庙”的碑,庙门高悬着皇室恩赐的“复帱遐陬”扁额。存世的还有一张东岳庙旧照片,从照片上看,东岳庙庙宇群由正宫、二殿、三殿、左右陪殿及后院组成,建筑风格均为硬山式顶。正殿三间中开门,前廊式,白墙青瓦。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涧,易守难攻,安全系数较大。且左有灯杆山顶天三石护卫,右有巍巍博格达山守侯,抬眼满目松影清风,只一个“幽”字了得。
东岳庙遗址保存较完整,地表遍布青砖青瓦,有些地方成叠成叠的筒瓦完好地叠落整齐堆放着,而且大多数砖瓦中央都有一个孔,再次见证了羊驮砖瓦的历史和建庙的不容易。瓦片上的纹饰丰富、细腻,有兽面、花卉、草叶。这里还有沙岩质地的须弥座,四周刻凿着绳纹、弦纹等。仔细寻访,台地东沿、南沿、西南沿有三个条形石修砌的踏步,每个都有十几个台阶。台阶两侧还用石块垒砌的石墙,防止泥土坍塌,堵塞台阶。这些台阶显然是通向大锅底坑取水(坑内有泉水)和走向外面世界的起点。顺着这条林间小道,还可见青砖断瓦、脊兽构件,有龙头、龙眼、龙须、瑞兽等。通过这些精雕细刻的残件,可以想见东岳庙当年的宏伟和精工细做。 马牙山
马牙山位于天池大海子西南4.5公里处,海拔3056米,可游面积0.5平方公里。峰顶陡峭、直立,直插云天,形似一排巨大的马牙,故名。它由成排的古冰川刨蚀而成。在山峰北侧、森林边缘有一片由柱状喷发岩经风化、流水侵蚀而成的类柱状石林,造型非常优美,是天池景区中最佳的因冰雕而成的山石。 一到大天池,左侧就有一条路向东延伸。循路向前数百米,可见一个船坞。从这里沿大天池东岸小路向南徒步半小时许,便可到娘娘庙游览区。
达摩险径
从天池北岸沿大天池东岸小路徒步去娘娘庙游览区的途中,左侧有一条非常危险、很少有人涉足的路也通娘娘庙。传说,此路由达摩所开辟。
西王母庙
西王母庙又称“娘娘庙”,西王母,尊称王母娘娘,在道教神仙体系中,西王母是天宫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王母娘娘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长生不老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据史料记载,娘娘庙当年建筑规模宏大,香火旺盛,1932年毁于战火。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内外华人多次受到西王母的梦托,因此来中国大西北寻找梦中仙境的人络绎不绝,当他们来到天池后发现天池之景与梦中非常相似。
1990年11月29日,台湾“西王母朝圣团”一行219人,专程来天池朝拜。自此以后,海内外“西王母朝圣团”络绎不绝。1992年,台湾道教“慈惠堂”在原娘娘庙遗址兴建了这座庙宇。现庙内有王母娘娘全身像及原娘娘庙部分遗物,如古钟、瓦当、壁画等。
居仙故洞
在达摩庵上方,又名观音洞,洞内残存有壁画。
达摩禅洞
达摩洞位于天池东岸,西王母庙右上方。相传这是菩提达摩“面壁坐禅,修成正果”的地方,以前洞内还供奉着达摩祖师塑像。
仙山圣水,佛道争相占领。天池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佛教文化遗迹也不少。
东岸从出水口到达摩洞有一条非常危险、很少有人涉足的山径,相传就是达摩开辟的,称为“达摩险径”。
神佛相约天山天池,丰富了天池文化的类型,也使得这方明山净水在文化关怀下,多彩多姿,底蕴深厚。
观音阁址
观音阁遗址在达摩禅洞的上方,建筑年代不详,曾有道士2人,民国末年被毁。
会仙平台
会仙平台在西王母庙左前方的天池边上,今为一块平坦的圆形草地。 博格达峰
绵延千里的天山山脉横亘在亚欧大陆的腹地,一座险峻陡峭的山峰从它的东部横空出世。当年,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来到这里,被它的雄伟壮观所折服,他们给这座山峰起了个名字叫“博格达”,蒙古语的意思是“神灵”。
在两亿多年前的造山运动中,一座山脉从茫茫古海中探出了头。后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壳急剧隆起上升,海底崛起为陆地,这座山脉才全部冲出海平面,形成了今天的博格达山脉。
博格达峰山脉为东西走向,海拔5445米。在2800米以上为高山区,地势高峻,基石裸露,石堆遍布,终年积雪,严寒险要,发育有众多冰川,冰川面积达55.05平方公里。冰储量18.4亿立方米,折合水量16.4亿立方米,是天然的高山固体水库,众多河流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对外开放山峰之一。
博格达山是天山山脉的一个分支,从乌鲁木齐断裂带崛起,逶迤东延300余公里,与巴里坤山相连。博格达主峰海拔5445米,是东部天山最高峰。博格达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之一,然而,大自然却造就和发育了它博大雄浑、气势磅礴的身姿,使它成为中国西部一座充满神奇色彩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着名雪山。
博格达峰北坡分布着18个冰蚀湖,它们像月亮和星星一样散落在高山峡谷中。冰蚀湖周围的山谷中保留着大量完整的古冰川遗迹和火山熔岩地貌。
博格达峰周围分布着54条现代冰川,总面积50.05平方公里,最厚的冰川达130米。这些冰川就是一座巨型的固体水库,它所储存的水量达16.4亿立方米,比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云南滇池的储水量还要大。博格达冰川在这里发源出一条条河流,滋润着天山南北的绿洲沃野,养育着天地间无数的生命物种。
三工河谷
石门以北至入山口,全长25公里,平均海拔1200~1500米,是进入天池风景名胜区的必经之地。三工河年径流量约6700万平方米,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河谷由侏罗纪砂岩、油页岩和烧变岩等组成,地貌奇异壮观,岩石中含有从第三纪至古生代石炭纪各地质年代的化石,揭示了沧桑巨变的地质演化变迁和生物进化历程,宛如一条时光隧道。谷中多古榆树。有一条宽约5公里的逆温带,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为夏季避暑胜地。
草甸草原
在海拔2800-3500米之间,是博格达峰北坡游览区中的亚高山草甸草原自然景观区。景区山地呈波状起伏的东西相连的平台,是山地在上升过程中速度减漫时被流水等侵蚀形成的,学名为“夷平面”,俗称“台子”。6-8月为这里的夏季,7月平均温度3℃-4℃。这里夏季降水充沛,是良好的夏牧场。景区内植物为多年生植物,很矮小。植物种类多,覆盖面大,为绿油油的草甸草原景象。因海拔高度高,紫外线强烈,这里植物的花格外鲜艳美丽。有龙胆、紫宛、火绒草、老鹳草、珠芽蓼、金盛花等,姹紫嫣红,纷呈异彩,点缀在蒿草、苔草、狐草组成的绿色草原上。
景区内栖息着各种各样漂亮的野生动物:红嘴山鸦体态优美,身披泛着黑金属光泽的羽毛,红色的脚爪在草地上悠闲地走来走去,时而还发出一两声清脆幽长的鸣声;憨态可掬的小旱獭站在草地上摆弄着两只灵巧的前爪,瞪着两只大眼睛望着周围,常常发出一阵欢快的、似小狗一样的叫声;在高空,高山霸主兀鹫展翅翱翔,它勇猛而高傲,能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高速冲向猎物,吃完猎物后总是独自站在高高的岩石上;肥胖笨拙的大棕熊也常光顾这片肥美的草原,躺在草地上打打滚,晒晒太阳;偶尔来此地的还有远在雪山上的雪鸡、雪豹;另外,过去还有北山羊和盘羊生活在这里。草甸草自然景观区的上段有一处岩雕刻画。
将军岩画
在草甸草原自然景观区的上段,即离博格达山雪线不远的将军沟沟口的台地上,有两块硕大的扁圆型褐色砾石。其上雕刻了羊只、马鹿、狐狸和牧人狩猎等40多幅图象,还有一些神秘的记事符号。画中的羊有的犄角弯曲,有的胡须飘然,健壮肥硕,形象逼真。画面上的牧人,身着长袍,脚蹬皮靴,显得威武有力。一位牧人身体前倾,弯弓搭箭,似在射猎一只惊恐驻足的小鹿;而另一位则两臂张扬,迈开双腿,意欲奔上前去捕获被射中的猎物。
登山大营
在草甸草原自然景观区和其上的高山砾漠自然景观区的交接地带,景色非常壮观。登博格达峰的大本营就设在这里,海拔为3540米。从天池南岸到大本营,登山者一般走下面两条路:一是沿大东沟向东折南翻过“三个岔达坂”,这条路较为平缓;一是向南折东沿将军沟翻过“以肯起达坂”,这条路则较为陡峭。两条路的全程分别为25公里和30公里。
高山砾漠
在海拔3500-3800米之间,是博格达峰北坡游览区中的高山砾漠自然景观区。景区终年低温,遍地都是岩石碎块,生物活动微弱,呈现原始状态,给人一种混沌未开的神秘感。
这里保留了大量完整的古冰川遗迹,有围椅状的古冰斗、U形谷、冰蚀盆地、状似绵羊脊背的羊背石、各种类型的冰碛。夏季这里昼融夜冻,岩石胀裂塌落,形成倒石堆和石流山坡。冻融作用也使地表的岩石慢慢上升,贫瘠的高山原始石质土沿石缝一点点地下沉,形成这里特有的石河、石带、石环、多边形土和冻胀丘等。
这里野生动物很少,仅有一些很小的昆虫如小绢蝶等,它们白天出来觅食,太阳一落就立即躲进石缝里,以此度过寒冷的夜晚。这里的植物都是耐寒的多年生植物,它们扎根于石缝间的原始石质土中,因气温低,都匍伏在地,尽量多地从地面吸收热量。植物种类有雪莲、高山蓼、苔藓和地衣等,其中雪莲又可构成“冰石插花”之景。
冰石插花
世界上最着名的高山花卉枣雪莲,属菊科,有雪菊花、雪荷花、雪莲花、石莲、瑞莲、大木花、瑶花、西王母花、圣人草、优钵罗花(佛经中的称谓)、高山玫瑰、百草之王(天池上的哈萨克人称雪莲为“霍加雀普”,意为“百草之王”)等别名。它生长在海拔2600-4000米的冰碛砾质坡地和积雪岩缝中,幼苗可经受-30℃严寒的考验,从发芽到开花需要整整5年时间。
雪线冰湖
博格达山北峰海拔3500~3700米的地区,上部白雪皑皑,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冰川婉如银蛇,盘踞于冰斗和围谷之内,伸展于槽谷之中,寒光闪烁,雪线临界处冰川湖横卧于白雪和黑色砾石之间,一派冰雪奇观。下部,棱角锋利的风化碎石间生长着天山雪莲、凤毛菊、杂景天等高山植物,景色奇异。 白杨沟
白杨沟,位于三工河东侧支谷中,沟长20公里,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天山北坡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境内沟壑纵横,视野开阔,天山特有的各种乔木、灌木生长茂密,种类达200种以上。茂密的草场,成片的白杨林,陡峭的石壁和清澈的溪流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春天,艳丽的花草竞相开放;秋天,金黄的白杨辉映着苍翠的云杉,宛若天然花园。沟内马鹿、狍子、雪兔、雪鸡、石鸡等野生动物怡然自得地徜徉其间,一派生机蓬勃景象。 水磨河谷
水磨河流经的一整片河谷地区,河水由南向北在山谷间迂回奔腾,水碧如翠锦,是米泉市与阜康市的界河。游径多依山傍溪而行,千回百绕,水随山转,景随路异,无论看山、观景、听溪皆美。 1、从乌鲁木齐市内的人民公园、红山宾馆门口有班车直达,2小时可到。首班早7:40、每8分钟一班。
2、从乌鲁木齐市搭乘出租车走高速公路去天池,约一个半小时到达,路程约92.4公里。 天山天池景区内铺设了沥青路面、砂石路面,旅游车辆可直达海西、锅底坑。同时还修有通往各处的人行道、马道,可去景区内任何一个景点。
一日游线路
早上从乌鲁木齐出发前往天山,先游览西小天池——雪岭云杉——天山风景——大天池观赏定海神针——望博格达雪峰,西山望雪——南山观松——铁瓦寺(感受道教文化)——乘船游览天池山景——返回乌鲁木齐。 天池风景名胜区门票实行淡、旺季差别价格,旺季时间从每年4月1日零时起到10月31日24时止,门票价格为100元/人次;淡季时间从每年11月1日零时起到次年3月31日24时止,门票价格为40元/人次。
⑷ 福建武夷山有什么风景
曲溪景区
闽中山水奇秀以武夷山为第一,武夷之魂在九曲溪。这条发源于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澈清莹,经星村镇由西向东穿过武夷山风景区,盈盈一水,折为九曲,因此得名。
九曲溪全长约9.5公里,面积8.5平方公里。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形象地勾画出了九曲溪的秀丽轮廊。
九曲溪次序是逆流而数的。武夷宫前,睛川一带为一曲。主要景点有:大王峰、幔亭峰、铁板嶂、水光石等;右折,从浴香潭北上,是为二曲。主要景点有:玉女峰、仙榜岩、仙馆岩等;经雷磕滩,溪水折而向南,形成一人湾环,是为三曲。主要景点有:小藏峰、仙游岩、升日峰等;由卧龙潭,向北至古锥滩,为四曲。主要景点有:大藏峰、仙钓台、御茶园、小九曲等;从题诗岩、小九曲北上至平林渡口,是为五曲。诸曲唯五曲地势宽旷。主要景点有:云窝、武夷精舍、茶洞、隐屏峰等;由此经北至老鸦滩为六曲。诸曲唯此曲行程最短。主要景点有:天游峰、晒布岩、仙掌峰、响声岩等;经老鸦滩,至百花庄附近的獭控滩,是为七曲。主要景点有:三仰峰、天壶峰、琅岩等;芙蓉滩东西为八曲。此曲有“水上动物园”之称。主要景点有:上水狮石、上、下水龟石、象鼻岩、骆驼峰、猫儿石、海蚧石等;从幛岩附近的浅滩至齐云峰下的星村镇,是为九曲,主要景点有:齐云峰、白云岩、双狮戏球石等。古人游九曲溪,是从武夷宫按曲序逆流而上。自崇桐公路开通后,游人则是从九曲到一曲顺流而下,这样随波逐流,更加轻快、迅疾。游九曲,所乘之舟为8-9根去皮毛竹烤后扎成。吃水浅、浮力大,游人乘坐安稳舒适,视野开阔,可见山景,能赏水色,漂流而下,疾徐相间,既轻松惬意,又有惊无险,是现代旅游中颇带刺激性的旅游项目。
大王峰、武夷宫景区
大王峰又名沙帽岩、天柱峰,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它雄踞九曲溪口北面,是进入九曲溪的第一峰。大王峰海拔530米,上丰下敛,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称。
大王峰四周悬崖峭壁,仅南壁一条狭小的孔道,可供登临峰巅。这是一条直上直下的裂罅,宽仅尺许,中凿石级,可拾级盘旋而上。裂罅越高越窄,有的地方登临者需侧身缩腹,手足并用而过。明代徐霞客称其为武夷三大险径之一。峰腰有张仙岩,相传是汉代张垓坐化之处。有天鉴池,池水极清沏,虽旱不竭。池上流泉名“寒碧泉”。池侧为宋羽士林文能结庐处。从这里再升一梯,有升真观故址。从观左拾级而上,则为通天台。再往上登数十步,便到了大王峰顶。
山顶有清庚子年(公元1900年)崇安南门潘氏建立的“云屏山房”。这个潘氏云屏山房,当时还出版过宋大学者刘子?的代表作“屏山全集”。潘氏祖孙三代都热衷地方教育,在大王峰上编着史籍,刊印大量书籍发行。可称为一个小型出版社。 大王峰巅地势平旷,古树参天,积叶遍地。东壁岩罅间有升真洞,洞内有虹桥板跨空,船棺架临其上,历数千年而不朽,人亦莫能取。山顶上还有一条深不可测的岩罅,宽约一米多,下窥黝黑,投以石,声殷殷如雷,片刻方息。相传这就是宋代屡遣使者送“金龙玉简”的地方,故名“投龙洞”。站在峰巅,俯瞰武夷群峰碧水,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座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临九曲溪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
据《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葺、扩建这座宫殿,改名“仲佑观”。
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冲佑观。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明正统四年(1439年),观毁于兵燹。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虽经官府多次拨款修葺,都未能恢复旧观。嘉靖四年(1525年),观又遭火焚,次年创复。即为现在的武夷宫。
年代悠久的武夷宫,虽历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经不住数次火焚和兵燹,后仅留下几间空房。近年在旅游、文化部门支持下,武夷宫主殿又重新修复,庭院里的两株桂树,则是宋代遗存下来的,是800?900年的古树。全面恢复武夷宫的计划将逐步进行。这座千古名观必将重现昔日的雄姿。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座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临九曲溪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
据《武夷山志》记载:武夷宫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武夷宫初建时,并不在今址上,而是筑屋于一曲的洲渚上,称天宝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为其弟李良佐“辞荣入道”,才移建今址,名“会仙观”。会仙观建成后,历代笃信仙家的封建统治者,都不惜花费重金,多次修葺、扩建这座宫殿,改名“仲佑观”。
南宋词人辛弃疾、诗人陆游、理学家刘子军、朱熹等都主管过冲佑观。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观为宫,称“万年宫”。明正统四年(1439年),观毁于兵燹。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虽经官府多次拨款修葺,都未能恢复旧观。嘉靖四年(1525年),观又遭火焚,次年创复。即为现在的武夷宫。
年代悠久的武夷宫,虽历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经不住数次火焚和兵燹,后仅留下几间空房。近年在旅游、文化部门支持下,武夷宫主殿又重新修复,庭院里的两株桂树,则是宋代遗存下来的,是800?900年的古树。全面恢复武夷宫的计划将逐步进行。这座千古名观必将重现昔日的雄姿。
【仿古街】
巍然独耸的大王峰下,一处幽静的去处武夷宫,是游人向往之处。新崛起的仿古商业街,组成了个雅俗共赏的商业文化环境,格调统一,形式多样,无一雷同。这条古街长达二百米,南北布局有武夷宫、玉皇阁、彭祖山房、五铢钱庄、茶观、乡土寨、百家欢、岩顶香、仙姿馆、碧丹酒家等建筑。集茶文化、酒文化、
旅游文化于一体。每个单体建筑都便于游人购物,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文化的发展。古街建筑有意识地运用门、窗、廊柱的空间为画框,借武夷山优美的风光组成一幅天然图画,便于观赏。还以花墙、云墙、漏窗、水面等为借景相互辉映。河卵石砌成的林荫道加上了绿化、美化的自然环境,展现出浓郁的山区风土味,中外游人纷纷赞扬这里的环境美,他们说漫步其间,诗情画意,鸟语花香,地方风物,琳琅满目。武夷山的古街建筑是园林艺术中的瑰宝,如同一颗明珠在闪烁。
武夷山建筑文化的琴键,把商业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弹奏出华彩的乐章,将吸引更多的中外游人寻找知音而纷至沓来。
游罢九曲,登上古街茶观晴川阁,西望武夷群峰,但见丹崖碧壁,苍松翠竹;俯视九曲清流,喜睹百筏争流。丛竹梢头红嘴长尾相思鸟比翼齐飞,枫叶和丹山共浴秋阳,江山如画,一派中兴气象。甲子年四月,费孝通游览后热情赋诗赞颂:
九曲清溪知何从,神劈千仞山万重。
武夷云雾迷离处,人间仙境两朦胧。
武夷宫里草青青,放翁诗句意犹新。
玉女回眸仙欲问,皓首奔波为那情。
【幔亭峰】
幔亭峰横欹在大王峰北侧,其麓相连,高不及大王峰。峰顶地势平坦,有一片巨石,状如香鼎,叫做宴仙坛。相传当年武夷君曾在此设幔亭宴会乡人,“幔亭”之名即由此而来。
据宋祝穆《武夷山记》载: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等十三仙人,在又平又宽的峰顶张幔为亭,结彩为屋数百间,大宴乡人。应召而来的男女二千多人,循虹桥鱼贯而上,到了峰顶,幔亭、彩屋铺着红云茵、紫霞褥,金宇缀花,馨香氤氲;鼓乐齐鸣,歌声嘹亮;席间食品全非人世间所有。这个幔亭招宴的故事,流传千年,至今不衰。
幔亭峰丹崖峻拔,苍松环簇,好似一座巨大的翠屏,南宋辛弃疾有诗道:“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镌在幔亭峰东壁的“幔亭”二字,大四方丈,为明吴思学所书。峰的半腰有一片巨石,浑然方正,上大下小,约莫可坐数十人,俗名“棋盘石”。相传当年汉武帝派遣使者来武夷山,是在这里用乾鱼祀武夷君的,所以又称汉祀坛。司马迁《史记》上都有记载。
【换骨岩】
换骨岩又名均峰,位于幔亭峰北面。相传方外之士得道尸解,都要在此“换骨”,方能羽化登仙,岩之得名,由此而来。
换骨岩有两个岩洞:灵云洞和云虚洞。灵云洞分上、下两洞,上洞在南壁,下洞在东壁,上下盘旋,互相沟通,宛如高楼上的回栏曲槛。上洞的石罅中,有泉七孔,四时不竭,名为七星泉。传说喝口七星泉的水,就能消灾除病。云虚洞在岩的北壁。洞内方广数丈,可纳百余人。洞壁中有小楼两楹,不施片瓦,风雨不侵,俗称“仙女梳妆楼”。相传这是武夷孔、庄、叶三位仙女修真的地方。“仙女梳妆楼”南有一大石穴,筑有72板墙,约6层楼高,不施片瓦,当地人说是嘉庆年间武夷岩茶制作的工场。武夷茶历史上曾繁荣一时,于此可见一斑。
换骨岩北面,有石三块立于岩巅,即人们所说的三姑石。三姑指的是“太素孔元君、太微庄元君、太妙叶元君”。相传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崇安大旱,田土龟裂,禾苗枯焦。有一天,农人江小三在换骨岩下灌田,忽见三位道装打扮的女子沿山径走来。他们见江小三等农人灌田辛苦,便招江小三上前,授以小葫芦和秘诀便飘然而去。江小三如法施行。顷刻间,乌云密布,大雨如注,救活了枯焦的禾苗。为感谢这三位仙姑指点之恩,便将换骨岩巅的这三块巨石取名为三姑石。
三姑石下,有一深潭,名龙潭。潭里的涧水从崖上奔泻而下,落入潭中,卷起了一堆堆雪白的水花。相传潭中有龙蛰居,每当降雨之前,它就腾空而出。宋白玉蟾有诗道:“满天沆瀣起清风,白鹤飞来上翠松。月冷山空吹铁笛,一声唤起碧潭龙”。
【升真观】
升真观在大王峰次级,过去有一个不知姓名的道士,在那里建了道院,宋代朱熹有诗写道:
绝壁上千寻,隐约岩栖处。
笙鹤去不还,人间自今古。
南宋末年,道士游道渊、江妙静、江妙正等重建。从咸淳巳(公元1269年)夏天动工、到咸淳已卯(公元1279年)告成,历时10年。
观的前面是太清殿,殿上祀皇太姥、武夷十三仙中的胡氏仙、李氏仙、鱼道超、鱼道远四个女仙。太清殿后是法堂,堂上有楼,楼上安放着众仙的画像。
观里门、庑、寮俱全。
升真观前有一股清泉,叫寒碧泉、泉下有一石臼,宽七尺、深三尽,水十分清澈,大旱时也不干枯,这石臼名叫天鉴池。池后石壁上,张广微真人勒“寒碧”二字。
升真观后,石壁上勒有玉笥山屏四字,这是十七洞天胡为书题的。玉笥山是女至尊神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观的东南,石磴迤逦,不太高的地主,地面平坦,这里叫通天台。台四周耄松耆柏掩映葱绿,遥望溪山,九曲溪和崇阳溪宛如飘带一样,玉女、镜台诸峰就在脚下。宋时,道人吴怀玉曾经在这里设坛礼斗,因此又叫礼斗坛。
吴怀玉,崇安新丰人。他年纪很大了都没有衰老的样子。他走路和坐着教闭着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闭着,他说:“世俗没有什么可看的。”所以被人称为眇翁。他活到96岁,没有任何疾病去世。他被白玉蟾尊称为先辈道士。
明嘉靖年间,福建方伯赵维垣在通天台上盖了一座小亭叫小宇。
升真观年久倒圮,现存天鉴池。
【朱熹纪念馆】
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是一座于1990年落成的庑殿式大院。馆内悬挂着新近书写的匾额、楹联,其中有不少联文,语言精练、寓意深长,文彩斐然。
古朴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大匾,题为“朱熹纪念馆”五个醒目大字。是方毅同志在武夷山视察时留下的墨宝,庄重、苍劲,有书法大家的风范。
朱熹在武夷山讲学40余年,继承和发展了理学体系。殿前大门两侧的草书楹联表达了朱熹继承和发展的深邃意义。联曰:“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联文说明朱熹的理学思想已成为我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这副楹联悬于大门显得端庄典雅,醒目点题。
大殿前有一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对联,表述了朱熹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处世的规范。
大殿前横匾上书写的“学达性天”四字,字体雄浑、硕壮。这块原为清康熙皇帝于公元1787年为“紫阳书院”御题的匾额,其大致意思是:“学”为格物,“达”为致知,“性”为道,“天”为德,“格物致知”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把道德看作天道的体现。即通过道德修养,追求“至诚”的境界,以感应天地,达到“天人合一”。
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最欣赏挂在大殿内、由潘主兰先生撰写的一副篆体楹联。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阐述了朱熹的理学以孔孟等儒家思想为主干,兼取大量的唯物主义朴素思想与自然科学的成果,奠定了朱熹成为与孔孟等先哲并列的地位。全联是: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
讲学授徒,着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赵朴初先生参观纪念馆后,对朱熹40余年在武夷山授徒着述和创建闽学体系的功绩表示钦佩。他应主人之请,挥毫书写了一副对联,以示对朱子崇仰之情。联曰:
千古敏以求,性天学述二程子;
三字“不远复”,心地功行九曲溪。一线天-虎啸岩-兜鍪峰景区
【一线天】
在九曲溪二曲南面的一个幽邃的峡谷里,有一座巍然挺立的巨石,长数百丈,高千仞,名“灵岩”。岩端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岩洞:左为灵岩洞,中为风洞,右为伏羲洞。从伏羲洞而入岩内,到了深处,抬头仰望,但见岩顶裂开一罅,就像是利斧劈开一样,相去不满一尺,长约一百多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宛如跨空碧虹,这就是令人叹为“鬼斧神工之奇”的一线天。大殿前有一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对联,表述了朱熹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处世的规范。
大殿前横匾上书写的“学达性天”四字,字体雄浑、硕壮。这块原为清康熙皇帝于公元1787年为“紫阳书院”御题的匾额,其大致意思是:“学”为格物,“达”为致知,“性”为道,“天”为德,“格物致知”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把道德看作天道的体现。即通过道德修养,追求“至诚”的境界,以感应天地,达到“天人合一”。
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最欣赏挂在大殿内、由潘主兰先生撰写的一副篆体楹联。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阐述了朱熹的理学以孔孟等儒家思想为主干,兼取大量的唯物主义朴素思想与自然科学的成果,奠定了朱熹成为与孔孟等先哲并列的地位。全联是: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
讲学授徒,着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赵朴初先生参观纪念馆后,对朱熹40余年在武夷山授徒着述和创建闽学体系的功绩表示钦佩。他应主人之请,挥毫书写了一副对联,以示对朱子崇仰之情。联曰:
千古敏以求,性天学述二程子;
三字“不远复”,心地功行九曲溪。一线天-虎啸岩-兜鍪峰景区
【一线天】
在九曲溪二曲南面的一个幽邃的峡谷里,有一座巍然挺立的巨石,长数百丈,高千仞,名“灵岩”。岩端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岩洞:左为灵岩洞,中为风洞,右为伏羲洞。从伏羲洞而入岩内,到了深处,抬头仰望,但见岩顶裂开一罅,就像是利斧劈开一样,相去不满一尺,长约一百多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宛如跨空碧虹,这就是令人叹为“鬼斧神工之奇”的一线天。
一线天的由来,民间传说颇多。有的说这是桃花女用绣花针划开的;有的说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所劈。但据科学分析认为,武夷山的红色岩层,是由砂岩、砾岩和页岩交间成层的,岩性比较松脆。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岩层受到不均匀的应压力的影响,就产生轻微的断裂,形成所谓的“节理”。这种垂直的节理,也就是微小的裂隙,在流水的长年累月的溶解和侵蚀下,就逐渐地扩大,延长。而岩层底部质地松软的页岩,也就逐渐侵蚀而去,成为扁浅的岩洞。于是,三洞并列,一线见天的自然奇观就出现了。
在伏羲洞中观赏一线天,沿石罅右行约数十步,就可以折入风洞。凉风从石罅中习习吹来,即使是盛暑时节到此,稍坐片刻,也会感到肌骨透凉。洞口石壁上的“风洞”二字,十分醒目,为宋徐自强所书。出了风洞,再绕过一道石廊,就是灵岩洞了。相传先前有个姓葛的仙人,曾在此降妖,故此洞又称葛仙洞了。洞内有一口古井,叫圣水井。
一线天南面,与之相对立的,是楼阁岩。这是一座壁立如屏的石岩,半壁上有几处洞穴,相传这就是所谓的神仙楼阁。在它左边,又有一岩,名兰岩。岩壁石刻纵横。岩下一石,倚于崖壁,石径伸入其间,如同一道关隘,号称天门。岩前的乱石堆中还有一个妙趣横生的螺蛳洞。
【虎啸岩】
蟠踞在一线天北面。相传曾有仙人骑虎吼啸其上,故名。其实“虎啸”之声,来自岩上一个石洞,山风穿过洞口,有如虎啸,声传空谷,震撼群山。
虎啸岩四壁陡峭,屹然独耸,几与大王峰相仿。其登巅的路径,宛转曲折,仿佛登天的云梯。从岩底盘折而上,到了半壁,有一上覆危崖,下临绝壑的岩洞,名“驻真洞”。此洞深广可容数十人。清康熙年间崇安县令王梓游此,见其洞前临西溪,便改名“虎溪洞”,刻“虎溪灵洞”四字于石壁,赫然醒目。从虎溪洞再往上,便是天成禅院的故址。这里,上面岩壁斜覆,下面山溪回流,地势既高敞,又幽深,所建房屋,仅有四堵土墙,不施片瓦,风雨不侵。夜晚身居屋内,抬头可见星月,侧耳可闻水声,仿佛“置身星月上,濯魄水云中”。禅院右壁,有一道久负盛名的泉水。它进出于石隙,循崖而流,因而水石相激之声,若小儿呀呀学语,故名“语儿泉”。按明吴拭《武夷杂记》记述,这道泉水“浓若停膏,泻杯中鉴毛发,味甘而博,啜之有软顺意”。所以有饮茶嗜好的,每每携带茶具来此,取泉烹茶,得天然真味。
。
大红袍茶树景区
大红袍茶树被誉为:“茶中之王”的大红袍茶树,生长于九龙窠最后一窠岩脚下。大红袍茶之所以能获得“茶中之王”的美称,是因为它生长的环境得天独厚。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茶树两旁岩壁直立,日照短,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上平时茶农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调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因而,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特殊的药效。经茶师评定,大红袍茶冲至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7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桂冠。
关于大红袍茶树名称由来,民间传说颇从禅院北行,绕出岩背,下了茶坡,便踏上了登顶之路,这是一条就崖凿筑的磴道,其陡峻惊险之状,并不亚于接笋峰的“龙脊”、“鸡胸”。而在绝顶上,又有一条深不可测的裂罅,犹如大王峰上的投龙洞。其间横架一桥,左右无所依靠,人在桥上,命系其间。因此,石壁上镌有“定命桥”三字。
虎啸岩不仅具泉石之趣而且还是个“溪深可潜,径隘可守”的屯兵之处。据《武夷山志》记载: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武夷山区的农民为反抗清王朝的统治和民族压迫,在陈德容、霍武等人领导下,以虎啸岩为据点,揭竿而起,占领崇安县城达数月之久。随之又转战建阳、建瓯等地,威震闽北。这次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余波不已。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又有建阳赖响兄弟,聚众数百人,在虎啸岩一带,修筑寨栅,谋划起义,但因事机泄露,遭到了官府的镇压。
在武夷,一岩而兼有群峰之胜的,唯有虎啸。所以,虎啸岩可说是一处“极目皆图画”的佳境。 【兜鍪峰】
位于狮子峰的西面。这是一座奇峭的山峰,前高后低,凌空舒展,浑圆的岩顶上,古松挺立;岩背倾斜而下,从北面望去,活像一个古代武士的头盔。因而,人们便给它起了个“兜鍪峰”的雅号。
兜鍪峰西壁,有一洞穴,内藏有两个架壑船棺,故兜鍪峰又有“搁船岩”之称。峰后,有太极岩、虎窟诸胜。
峰下现建有观赏茶果园,收成季节,硕果累累。此处靠近玉女峰,环境清幽。许多文化人都称其苍松翠竹、小桥流水,富于诗情画意。
大红袍茶树景区
大红袍茶树被誉为:“茶中之王”的大红袍茶树,生长于九龙窠最后一窠岩脚下。大红袍茶之所以能获得“茶中之王”的美称,是因为它生长的环境得天独厚。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多。有的说是天心庙的老方丈,用九龙窠的神茶治好了一位进京赶考举子的病,后举子得中状元,为感谢神茶救命之恩,回到武夷山,脱下身上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后人便给这茶取名为“大红袍”。也有的说某朝一位皇太后患病,终日肚疼鼓胀,卧床不起,遍请天下名医,用尽灵丹妙药,均不见效。后天心庙老方丈得知便献上九龙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命大臣带上一件大红袍,代他前往武夷山谢恩。大臣到武夷山后便将大红袍披在神茶上,并将茶树取名为“大红袍”。但更多的人认为大红袍茶树是因为早春时节,叶芽勃发,满树艳红,远望宛如一件件大红袍覆盖树冠而得名。
大红袍茶树仅有四株
⑸ 关于游记的作文
2006年10月20日我们终于踏上了去桂林的旅程,出发之前心里特别的平静。因为之前就听有的同事说桂林的山水已被人为破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了,不要抱太大的期望。当车开往桂林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期望快点到达,包括我在内。历尽13个多小时车程的颠簸终于到达桂林“阳朔”。到达目的地洗漱完必、吃完早餐就前往阳朔的第一景点“银子岩”出发。
到达“银子岩”进洞口,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岩洞里黑漆漆的,然后讲解员带我们深入洞中时,我们才真正被里面的景色惊呆了,里面奇形怪状的石头加上五颜六色灯光的搭配,把洞中的景物显得是那么的奇幻。讲解员解说里面全部都是钟乳石,是经过海水千百年的冲击自然形成的。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能把钟乳石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景观与奇物。特别是洞中的三宝:佛祖论经、独柱擎天、混元珍珠伞等景物,好像真是传说中的神奇人物都居住在此一样,栩栩如生。还有洞中的“瑶池仙境”,仿佛自己置身中于仙境般,真是令人惊叹。
“银子岩”观赏完后到达“遇龙河”坐竹筏漂流。刚坐上竹筏时,本想坐下喝喝茶,观看眼前的美景时,没想到有些同事已拿了水枪向我们偷袭,我们一船的人也不甘失弱,也赶紧拿来水枪与他们战斗。结果弄得前去的同事们全部都打起了内战,不知道是那位一时情急之下,竟然把一壶喝的开水向我泼来,幸亏泼的是我的脚,要不然事态就严重了。我正想还击时,没想到又是那一位竟然瞄得那么准,正好向我的眼镜射过来了。唉,算了,我惹不起但我还躲得起,结果东躲西藏的还是把衣服鞋子全弄湿了。最后结束战斗时,一看同事们个个衣服都湿透了,但个个都玩得不亦乐乎。
游完后已到中午,我们一行吃完午饭后,前往我向往已久的“漓江”。乘上游轮置身于漓江时,看到眼前的山山水水,真像是在观赏山水画一样,但比山水画更美。一座座形形色色的山,清澈见底的漓江水,我又一次惊叹大自然的神奇,竟然绘画出这么美的一副山水画。眼前的美景、喜悦的心情再加阵阵微风吹过,那种感觉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我还沉醉在“漓江”的山水中时,就因时间紧张,导游要我们赶快结束“漓江”之游,前往“世外桃园”。踏进“世外桃园”,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远方群山耸翠、村树含烟、屋宇错落、芳草鲜美,真是不愧称为“世外桃园”。乘坐小船游览燕子湖,欣赏岸边歌台舞楼上的民族歌舞。经过燕子洞、桃花岛、以兽皮遮身的原始部落后缓缓驶回。水上游完上岸后,在民俗大观园里观赏民俗,参观图腾柱、风雨桥等别具风格的建筑,还有广西各个民族的手工艺作品。游完“世外桃园”时天已黑了。简单吃完晚饭,回到游馆梳洗打扮一番后我们三五成群的相约去逛听说非常繁华的“西街”。我们第一天的游程就这样在大家的欢笑中结束了。
第二天的旅程相比第一天就没有那么多的惊奇了,可能时间紧急,大家都想把桂林的山山水水看遍。匆匆游完一些景点后,我们就自己开始组织活动。吴老师带头组织我们玩游戏,其中一种游戏的规则是:两人一组,四只脚绑成三只脚走路,哪一组最先走到终点为胜。游戏没有名称,而我觉得应该叫“配合”更贴切一些。因为这个游戏需要我们一组人的相互配合才可以得胜,游戏中争强好胜的我为了急于求胜,结果一不小心把脚扭伤了。同事们都慌了,个个都来问我要不要紧,所幸无大碍,但同事们的关心真的让我好感动,幸亏我戴着眼镜,没让他们看出我的那份感动,要不然可丢人了。
随然旅途上有小小疲惫,但是被桂林的山水与吴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感化得早已不知疲惫。就这样“大圣光电旅游团”顺利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