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四川方言大全
1、安逸
安闲舒适的意思。“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例:你好安逸哦!
2、藏猫儿
即捉迷藏,又称“逮猫儿”,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指将一小孩的眼睛蒙上,待其他小孩藏起来后,再让该小孩将他们一一寻找出来。另有“救救猫儿、电棒猫儿、 沾沾草猫儿”等多种玩法。
3、装舅子
四川民俗,姐姐或妹妹出嫁时,其哥哥或弟弟一定要穿戴得十分整洁去送亲,称为“装舅子”。此词后指讥讽某人 穿戴讲究、整洁。
4、幺儿
对自己小孩的昵称,还有非常爱护之意。在川渝地区的方言里,子女不论男女长幼,父母疼爱,都会称“幺儿”,特别是独生子女,家中长辈都称其为“幺儿”,以表达疼爱之情。
5、撇脱
即洒脱,干净利落。已见于宋代。“撇脱”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简单、容易、轻松”等义。
6、打牙祭
此词反映的是四川人的祭祀习俗,后泛指吃肉,在四川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7、打晃晃儿
意思是三心二意的。例:今天上课你是打晃晃儿的哦,该你做的笔记在哪?
8、瓜兮兮
意思是一个人很傻,笨!例:你看他昨天喝酒的那个疯狂哦,瓜兮兮的!
㈡ 古代时春节有哪些风雅的习俗
“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皆服青帻”,古人相信春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届时天地边都是一片翠色,故此当时的朝廷中人为了和天地联系起来,也将身穿青衣作为一种仪式。并且在其他的季节也有不同颜色的服饰,像是立夏的红衣、立秋的白衣和立冬的黑衣等等。
楚辞有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古时候的人对酒的感情也是非常深的,故此在守岁的时候他们也要喝酒,这种酒被称为是“屠苏”,和现在的药酒有些相似。有道是“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大文学家苏辙如是而言。喝酒时从年岁最小的开始,一直到最年长的那位,寓意着年轻人又年长了一岁,而老人则又是延寿了一年。
还有就是装饰了,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彩”就是五色绸缎的意思,而“燕”则被认为是春天最有活力的鸟儿,有道是春风临、玄鸟至,所以制作这样的头饰也是为了迎接春日的到来。采花也是一种仪式,不过那时候盛开的花朵并不是很多,所以这样的习俗只有贵族才有,民间的话酒多是用彩纸剪出花朵的样子,并且还是纸张盛行之后才有的。
㈢ 最古老的中华传统美食有哪些
1、包子
包子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传统美食,是由面皮和菜馅组成的面食,可荤馅、可素馅。不过每个地区的做法与叫法都不经相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天津狗不理包子了。
2、肉夹馍
肉夹馍是由腊肉与面馍组成的传统美食,现在已经入选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多人在第一次吃肉夹馍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疑问。为什么吃的肉夹馍,变成了馍夹肉?其实肉夹馍是“肉夹与馍”的意思了。这其中误会的有没有你呢?
3、酸辣汤
酸辣汤是一道传统的川菜小吃,属于川菜或湘菜。这道美食的特点是:酸、辣、咸、香俱全。具有醒酒去腻,助消化的作用。曾经也列入过国宴菜单中。
臭豆腐是我国传统特色小吃,不过每个地方的做法具有很大的差异。臭豆腐虽然名气俗了点,而且味道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当你吃到嘴里的时候,一定会让你欲罢不能。不过,像这种外陋内秀的美食,你喜不喜欢吃呢?
5、炸酱面
炸酱面想必大家都吃过,这也是我国的传统特色美食,起源于北京。因为好吃的缘故,现在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同时,也被誉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
㈣ 历史上有什么诡异事件,但其实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阴兵借道”虽然是诡异事件,但其实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其实说白了,阴兵借道就是传说中鬼界的大批量阴兵来到人间办事,有通过一些事情或者办法被人“看到”了,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说法,至于是真是假,或许只有一个解释,信则有,不信则无。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当时,老王的部队是第一个参加救灾的。接到命令后,他们跟着公共汽车公司去了灾区。当他们离灾区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所有的汽车突然抛锚了。大家很着急,技术人员也完全找不到毛病,也无法修理汽车。晚上八点钟,汽车所有的大灯都熄灭了。上级传来命令,要把汽车推到路的一侧。所有人员都上车,不许说话也不许动。每个人都等到深夜,突然听到马蹄声。老汪坐在驾驶室里,看见马车从灾区方向一辆接一辆地驶来。马车上挂着绿灯,没有赶车人。当公共汽车靠近时,老汪才清楚地看到每辆车上都装满了人头。在15分钟内,大约有200节车厢经过。车队经过后,所有的汽车都可以发动了。
以上这些事例说白了都是通过办法被人“看到”了,所以就有了这样那样的说法,至于是真是假,或许只有一个解释,信则有,不信则无。
㈤ 抖音土耳其阿布个人资料
抖音土耳其阿布是来自土耳其的网红帅哥。
身高185的土耳其大帅哥啊布,十年前跟随老婆上门来到了泸州合江,在农村生活,他干当地传统的农活甚至比本地人还厉害。磨刀,砍柴,背柴,赶场买东西,点豆花,打谷子,搬包谷,割猪草,挑粪,做泡菜。
阿布原名布拉克(Burak), 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朋友们都亲切称呼他阿布。谈到留在中国的原因,阿布说百分之百是因为我老婆,我爱她,所以留在了中国。是她带我看见了中国的美景,带我吃了中国的美食。
阿布和妻子相识于2012年,2014年两人结婚。妻子是合江县甘雨镇瑞丰村人,结婚后,阿布经常会和妻子回合江老家看望家人。老家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着阿布,他偶尔会拍点老家风景的视频和照片,但也没想过要发布出去。
阿布开始做短视频的契机,是因为他的女儿阿布女儿很喜欢刷短视频,爱女的阿布便想着拍些有意思的视频给女儿看。
另一方面,阿布觉得泸州的自然风景很美,想把这些美景、美食记录下来,提起泸州,大家最深的印象是可能是泸州老窖等美酒,但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泸州的美景及美食。
今年5月,阿布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短视频,记录了自己在合江的乡村生活。视频发布后,获得许多网友的点赞和评论。而后,阿布又拍摄了《学做最爱的合江豆花》、《端午节包粽子》、《收稻子》等视频,每条视频点击量都很高,这让他热情高涨。
㈥ 四川方言大全
四川方言有:
1:称谓:
大爷----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
婆婆----是对女性老人的尊称;
老板凳----是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
老太婆----是对女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
嬢嬢----是对父辈女性的称呼;
幺儿(女)----是对子女的爱称。
2:生活用语:
摆龙门阵----是指漫无边际的闲谈;
冲壳子----是指吹牛皮,说大话;
涮坛子----是指开玩笑;
打滥仗----是指不务正业或无法按常规办事;
打锤----是指打架;
扯筋(皮)----是指吵架或闹纠纷;
刹割----是指结束或没有了,用完了;
弄归一 ----是指把事做彻底;
整巴实----是指做好;
莫来头----是指没关系;
光董董----是指不穿上衣。
3:形容词:
悬吊吊的----不稳当(妥);
红扯扯的----红得难看;
粑希希的----烂得很;
宝挫挫----不聪明,有点傻;
瓜兮兮的----傻里傻气;
温都都的----温热合适
香喷喷的----形容很香;
甜咪咪的----形容很甜。
4:歇后语:
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缰);
丁丁猫(蜻蜓)想吃樱桃----眼都望绿了(办不到);
下雨天出太阳----假晴(请);
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跑不脱)。
5:动物名称:
偷油婆----蟑螂;
丁丁猫----蜻蜓;
赖格宝----蟾蜍;
缺块儿----青蛙。
6:常用语:
安逸——四川方言中指“舒服、 舒坦、顺心”的意思,常用语。
打牙祭——四川方言中指“吃肉”和“吃好东西”的意思,常用语。
撇 脱——四川方言中指“轻松”,“简单”的意思,常用语。
雄起——四川方言中指“坚持”,“不服输”的意思,常用语。
惹毛——四川方言中指“发脾气”,“发火”的意思,常用语。
扯把子——四川方言中指“骗人”,“讲谎话”的意思,常用语。
匀兑——四川方言中指“走后门”,“偷偷摸摸不为人知”的意思,常用语。
扎起——四川方言中指“撑腰”,“有后台”的意思,常用语。
耿直——四川方言中指“讲信用”,“有性格”的意思,常用语。
(6)打谷子真实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1)四川方言,指代四川人说的方言,宋以前的四川方言和元代至今的四川方言有明显不同,依据宋代文献显示,当时的学者把四川方言与西北方言合称为“西语”,属同一方音语系。
(2)四川方言,发源于上古时期非华夏族语言的古蜀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方言的原四川方言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
(3)四川方言,一般被看作西南官话的代表,和云南话、贵州话共同构成一致性较高的西南方言,四川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和普通话总体上相当接近,在语调上则差异显着。
㈦ 小时候玩性游戏的例子多吗
小时候玩游戏的例子是很多的。
打瓦
上小学时,我经常玩一种游戏,叫“打瓦”。这种游戏古代也有,如《儒林外史》第二回:“那些孩子就像蠢牛一般,一时照顾不到,就溜到外面打瓦踢球,每日淘气不了。”我小时候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乡下很流行这种游戏。现在想来,感觉有趣,又记忆深刻。
小伙伴们一般是在放学后或者假期里玩这种游戏。每逢有空,有四到十名,就可以呼朋引伴地分组对抗了。通常是自由组合,但大体上两队要旗鼓相当,不能实力相距太远,不然就散伙了。
然后是找玩的场地。场地要求长八米以上,宽四米有余。在场地上划两条相对的平行线,两条线的距离一般以某位伙伴单脚连续跳四五步为准。其中一条线为起步线,另一条为终点线,竖放瓦片。
然后是瓦片的问题。瓦片一般其实是石块,一般看个人的力气选择其大小。但一般都是厚三四厘米、边长为十五到二十厘米的方形。石块来源多样,有的是现场随意找,然后打造而成;有的伙伴不地道,偷偷把人家垒墙或厕所的石块偷来打造,但这种多半遭大家唾弃,不可取;当然更多是提前准备,自己用着顺手,也稳妥。使用的石块,有一种我们称作“铁石”的,这种石头质地特别坚硬,不容易被击打破裂,是打瓦的最佳材料。事实上,这种石材,在农村应用很广,比如修建石窑洞,石块与石块之间需要小石头支撑,这种坚硬的铁石正是必需材料。而这种石材,需要去沟壑的那些砂砾石、板砾石里寻觅。而我们小伙伴呢,也多是自己去沟里找到,然后回家用斧头等敲击成自己需要的“瓦”。
好了,准备工作做好了,现在正式开始“打瓦”。
两队一番谦让,有先有后。决定先后次序的方法是这样的:选定两队的带头人,让他们分别站在起点线上向终点线投掷瓦片,看谁的瓦停留处距离终点线最近,就由谁代表的对占先。
后发的先把自己几个人的“瓦”依次竖立在终点线。先发者在起点线各人那“瓦”向前跨一步,然后扔出自己手中瓦片,击倒自己对应的瓦片。如果每个伙伴都全部胜利完成,则开始下一步;如果有人没击倒,则有其他完成者补充完成。但也有因为距离远,大家准头不好,一次性不能完成,那么就由另一队开始自己的“征程”。当然下次轮到时,是接着上次的完成度继续完成的。
打瓦的第二步:在起点线把瓦扔到两条线中间位置,然后迈一步,并单腿一步跳到自己瓦附近,单腿站立,然后一手从地上拿起瓦,并向前掷出,争取击倒对应瓦片。这一步要注意的是,瓦不能投得太远,一定要自己迈一步跳一步就能够得着;拿起瓦后,尽量瞅准对应瓦片,掷出击倒为准。
打瓦第三步:把瓦投掷到对应瓦片之外(超过终点线),然后跨一步并单腿连续弹跳规定的几步(一般是四步到五步)。到位后,依旧是单腿站立,捡起瓦,扭转身,击倒对应瓦片。
打瓦第四步:重复第一步的站在起点线上迈一步掷瓦击倒对应瓦片的动作。
打瓦第五步:拿自己瓦轰击竖立在终点线上的对应瓦片,争取一次性击到起点线之外。一般做不到,那就需要完成了的自家伙伴帮助了。如果也不能完成,那就让对家进行自己未完成的步骤或者项目。
打瓦有几个规则需要注意:
一是两队轮流原则。一队没有完成某个步骤(项目),那就让给另一队,也就是轮流“攻”与“守”。
二是承继原则。就是轮到一队时,是接着上次的完成度进行的,不需要一切还原。
三是帮助原则。一队里,加入某一成员没有完成某一步骤或项目,则由完成的成员帮助完成。注意:轮到自己队,完成的伙伴一人只能帮一次,不能同时帮几个人。
好了,步骤清楚了。我说说其中发生的趣事。
前面提到有的伙伴偷拿人家筑墙或厕所的石头。这不只是被小伙伴们鄙视,也往往被大人们训斥。结果往往是活动进行不下去了,大伙灰溜溜地跑了。
还有场地问题。家乡属丘陵沟壑区,平整的土地很少。所以往往把打瓦的场地选到“场”上。这个场啊,就是农村秋季打谷子、黄豆、高粱等的场所。我们在上面又蹦又跳,尤其是拿石头砸,结果原来平整坚实的“场”,坑坑洼洼,尘土飞扬。这也往往被大人训斥。
还有一个事,特别有趣。八十年代,很多小孩不上学,甚至没有父母教,以致不识数,不会数数,导致打瓦都玩不下去了。那时我们有个伙伴,名叫“兔小”(因喜欢养兔子得名),他比我们大两三岁,但只能数到数字“五”,再多就不会了。所以他虽然打瓦很厉害,准头、单腿跳都是顶呱呱的,但一旦规定远跳连续超过五步,他就不干了。所以我们如果想与他玩耍,就定的两条线近点,最多跳五步就够的那种。
记得我那时候身小体弱,但特别喜欢这个“打瓦”,而且技术还不错,跳一步自我感觉还挺远的。当拿瓦击倒对方的瓦时,当自己完成项目转身帮助小伙伴时,当我们队最先完成所有步骤取得胜利时,那种快乐,那种骄傲,那种满足感,实在是无与伦比的了。而这种游戏相应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培养了与小伙伴的合作意识以及竞技精神等。现在想来,农村的这项活动记忆也是最清楚的,虽然过去将近三十年了。
后来据我观察,这项游戏慢慢就消失了。毕竟后来的孩子,可以玩的越来越多了。最起码踢毽子、跳皮筋之类的很容易。更何况,电视、手机越来越普及,也就没有孩子做这类显得“粗野”的游戏了。
㈧ ★想了解一个真实的刘文彩,谢谢!
世上的事本来无所谓谁对谁错。如果非要区分一下的话,我只能说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他就是对的,反之他就是错的。对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同样应该符合这个原则。总之,对一个人盖棺论定时不能以个人的感情取向为标准,那样会歪曲事实,我们要的是客观。本人对于刘文彩无特别研究,只是出于对历史人物的好奇曾阅读过关于他的书籍,但只是编者个人观点,本人也在此列举两种观点,至于对他的评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1,刘文彩(1887---1949),又名刘星廷,其先祖为安徽人,明末为官,后辗转入川移居大邑县安仁镇。刘文彩的父亲,是一个拥有30多亩土地兼营烧酒作坊的小地主,其房产也仅有一个十来间房的小上合院,位于刘文彩老公馆西侧,现仍有几间房保存下来,原貌依稀可辩。刘文彩最初只是赶牲口贩运货物,做些小生意。
1921年,在连续不断的军阀混战中,刘氏家族趁机爬上了四川的军事、政治舞台。刘文彩的弟弟刘文辉时任川军第八师的团长,在驱逐滇、黔军的一次大规模混战中,滇军败退出川,刘文辉部占领了叙府(今宜宾地区)。在刘湘(刘文彩的堂侄,时任川军第二军军长)的支持下,刘文辉部脱离第八师,扩大为独立旅,开始成为一支自立门户的军阀队伍,并把叙府作为"防区"。
1931年夏,刘湘与刘文辉的矛盾日趋激化,刘文辉亲赴重庆与刘湘面谈,未能和解。不久,刘湘在重庆的李子坝公馆抓获刺客,刺客供称由叙府刘文彩派遣,此案遂成为二刘(即刘湘与刘文辉)之战的导火线。
二刘之战爆发,刘文辉失利。刘文彩在川南失去了军事后盾,权势随之失落,不得不退踞大邑老家。他在逃离叙府之前,以"清乡司令"名义限令两天之内在城内征"国防捐"20万元。得手后,又重点派款,强令商人和其他殷实人家"筹军饷"。他的士兵,端着刺刀,抬着箩筐,敲门打户,演了一场强收"打门捐"的丑剧。在川南进行大洗劫之后,刘文彩身带20多条木船,4500多箱金银财宝(其中有800余万银元),逃回大邑老家。
刘文彩在川南期间,就数度派人回乡修公馆、置田产。退踞大邑后不久,他的田产即猛增到1.5万多亩,遍及大邑和川西11个县。加上他的兄弟子侄,刘氏家族共霸占和兼并土地近30万亩。当时,这一地区有首歌谣说:"四方土地都姓刘,农民血汗为他流"。
刘文彩所拥有的大量田产,都是通过极其野蛮卑鄙的手段掠夺而来的。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内,至今还保存着300多张盖有官印的空白契约。这些官契是刘文彩从四川省财政厅拿回大邑的。当年,刘文彩看中谁家的田地,便在官契上填写田主的姓名,田地就被认定是由"官府作主","卖"给了刘文彩。这种将农民田地当作"无主田"强行霸去的手段,称为"霸野田"。当时,守着少量"活命田"的农民,随时都在担惊受怕。因为他们的土地随时都有可能被刘文彩当作"野田"霸去。1936年,刘文彩的总管家薛畴久,带领丈田手到崇庆县牛皮场霸"野田",张二嫂的1.3亩田也被当作"野田"由丈田手丈量了。张二嫂眼看田地被强行掠夺,她拖着孩子,手持菜刀与丈田手搏斗。结果被打得昏死在地,而她家的田地还是改姓了刘。除"霸野田"外,刘文彩还惯用以下几种手段掠夺农民的土地。
"买飞田"。刘文彩让自己的亲信冒充田主,把农民不愿卖的土地强行"买走"。
"吃心心田"。田主不愿卖田,又不能用上述方法强占,刘文彩就把周围的田地全部买下,截断水源,逼得田主无法耕种,只好按刘文彩规定的低价出卖。
"买官田"。旧社会弟兄分家时,父母提取一部分土地养老,在他们死后这部分土地有时作为"官田"保存下来,这也成了刘文彩攫取的对象。
"买纠纷田"。乘一些小地主闹土地纠纷之机,刘文彩以调停为名扩大纠纷,从而达到其兼并土地的目的。
事实上,为了霸占农民土地,刘文彩无所不用其极。在庄园陈列馆杀人霸产的展览现场,有一棵柑子树,是刘益山50多年前在自己院子里亲手栽种的,它是刘文彩杀人的历史见证。刘文彩为了霸占刘益山的六亩水田和房基地,逼死他的老母,枪杀了三位无辜的帮工,还把刘益山关进了监狱。
刘文彩通过残酷、野蛮的手段把土地从农民手中剥夺过去,同时,他又把这些土地一小块一小块地租给农民耕种,利用各种手段剥削农民。
农民租种刘文彩的土地,首先要交纳一笔押金,老公馆内所存的刘文彩家的全部佃田契约,每一份上面都有先交"稳银"的记载。"稳银"也就是押金。押金是无息的,退佃时如数退还。但是,由于当时的通货膨胀,租佃时价值很高的押金,在退佃时往往已经大幅度贬值。刘文彩经常以退佃夺田手段,要挟农民换订新约,重新交押,或者夺田易佃。这一佃一夺之间,渗透着农民血汗的押金往往就被他侵吞了。所以佃户们发出"押啊押,你真是农民头上的千斤闸"的呻吟声。然而,佃户们所受的地租及高利贷剥削,比押金剥削要残酷得多。刘文彩向农民收取高额"铁板租"("定额租",又称"死租"),往往高达当时年产量的80%左右,而且不管当年收成好坏,有无天灾人祸,租谷"均不得迟交亏欠",逼提广大农民"拌桶(打谷子、麦子的脱粒工具)一响,眼泪长淌"。农民走投无路,不得不向刘文彩借贷,他则乘机进行高利盘剥。农民借钱借粮,刘文彩先扣回全部利息,称为"砍头利",此外,再加上"场场利"(三天一赶场,一月九场,场场加利息)等等,进行重利盘剥,甚至白天把钱借出去,晚上又派土匪、"棒客"抢回来,刘文彩则坐地分肥。在收租和和放高利贷时,刘文彩还以大斗、大秤收入,小斗、小秤放出的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真是:"农民头上三把刀,租高、押重、利钱高。"刘文彩轮番使用这"三把刀",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剥削,致使成千上万的农民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刘文彩及其家族除了对农民进行剥削压迫外,还在成都、重庆、上海等地开设"仁和"、"裕通"、"成益"、"惠通"等银行,假造国民党"中央银行"货币,控制金融,操纵市场,投机倒把,处处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
刘文彩于1932年由川南退回大邑老家后,凭借刘氏军阀的枪杆子、印把子和为患为川南时的余威,以安仁镇为中心,不断扩张势力。经过一系列排除异己、拉帮、地痞、流氓等社会黑势力,并裹胁部分群众。组成了一个号称"十万兄弟伙,一万多条枪"的封建袍哥组织-----"公益协进社",在18个县市均设有"码头"(即分社),刘文彩自己任副社长,请他三哥刘文成任社长,总社设在安仁镇。至今,总社社址仍保存完好。为了能得心应手地操纵"公益协进社",刘文彩对它实行一套封建宗法家长式的统治,其内部等级森严,成员必须服从"章程"和"纪律"。这样,"公益协进社"的触角伸到哪里,哪里就成了刘文彩的势力范围。刘文彩为了护卫他的公馆,特设了一个手枪连的武装卫队,并豢养了一大批保镖。他还特制刑具,私设公堂。1948年,刘文彩镇压了大邑农民的"二五减租"斗争,1949年又主谋杀害了中国共产党党员肖汝霖等同志。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向西南进军。刘文彩穷途末路,惊恐万状,10月17日病死于成都。
刘文彩曾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大地主。在阶级斗争的年代,他被视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总代表,一个无恶不作的阶级敌人。随着政治的需要,他被视为魔头。他的故事曾被拍成电影,被写入小学课本,使几代人耳熟能详,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大型雕塑《收租院》在艺术上获得辉煌成功,至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刘文彩是一个恶魔,但来到他的家乡――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在当地人和他的儿女们的回忆中,刘文彩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目。五集内容简述如下:
2,第一集:介绍刘氏的家族史,讲述刘文彩从一个酒贩,摇身一变为官商、教父的人生历程。在安仁镇上,刘家曾经出了两位省主席,两个四川最有权势的大军阀,一个是刘文彩的弟弟刘文辉,一个是刘文彩的堂侄刘湘。这亲叔侄之间的争斗造就了刘文彩的一生。地主刘文彩每天的生活其实与美国经典电影《教父》中马龙白兰度的教父非常近似。每天早晨来到自家开的茶楼里,从各地来的舵把子便开始轮流拜会他,提出各种问题,请求他帮助摆平。刘文彩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幕后操控力?他又何要做这些事?
第二集:究竟刘文彩是一个怎样的地主?在宣传中呈现的他又是什么形象?在老百姓的记忆中他又是什么人?49年以前中国的地主与土地、农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题材。
第三集:今年五月安仁镇上一大盛事:刘文彩晚年倾其全力筹建的安仁中学六十周年校庆。这所中学在半世纪前已经是全四川省首屈一指的模范中学。直到今天,它的规模及建筑仍让人赞叹不已。在安仁,由刘文彩投资兴建的两条商业街至今仍在使用,在这座小镇上二十几座雄伟美观的公馆,其中多为刘氏家族成员所拥有。这个家族的成员曾控制四川超过几十年之久,他们所留下的这些公馆今后的命运如何?
第四集:刘文彩有五位妻妾,他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但家庭最终给他的却是凄凉的晚年。在新中国解放前五十天,刘文彩死于肺病,他的死却被演绎成多个版本。
第五集:刘文彩死后不到两个月,他的弟弟刘文辉、当时的国民党西康省政府主席率部起义。四川解放,刘文辉成为共和国的大功臣,日后更成为中国林业部部长。当全国政治形势不断变化,一生为他操心忙碌的哥哥刘文彩却成为千万人唾骂的对象,弟弟的心情又怎样?土改的狂潮席卷刘家还活着的人,他的几位太太及子女的遭遇令人担忧,他们如何看待过去的这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