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象的《天发神谶碑》这部作品体现出了什么书法特点与特色
《天发神谶碑》立于吴天玺元年(276),立在江苏江宁岩山,又称为《天玺纪功颂》。碑文是皇象所书,字体非篆体也非隶,下笔基本上呈方棱形状,收笔多作尖形,转折之处时圆时方,字体气势宏伟,显示出作者书法创作的另类意境。正像《述书赋》中所写的那样,广陵之都的皇象字迹朴质古情,人们模仿时很难达到他那种境界。他的字体像龙蠖盘延,苍劲有力。
2. <天发神谶碑>共有几种拓本
有宋、明两种版本
《天发神谶碑》又称《吴天玺记功颂》,三国吴天玺元年(267)刻。吴的最后一位君主孙皓,因天降符瑞而立碑记功。石旧在江苏江宁天禧寺,后移筹思亭,又移尊经阁、县学。石呈圆幢形.环而刻之。世传为皇象书,但无依据。宋时原石断为三段。上段21行,中段17行,下段10行,共存213字,故又称《三段碑》、《三击碑》。后有宋胡宗师、石豫亨、明耿定向题跋三则。清嘉庆十八年(1813)八月毁于火。
3. 历史上的“三段碑”,真碑到底在哪
吴天玺砖
篆法东吴变幻多,记功封禅有余波。
山阴路上沉酣久,几许沧桑岁月磨。
砖出会稽,残长28.5厘米、宽16厘米、厚4.7厘米,铭“天玺丙申年张休作”。天玺乃吴末帝孙皓第七纪元,即公元276年,时已西晋咸宁二年,此年号仅用六月即改元天纪。铭作篆书,字法精妙,近于同年所立之《禅国山碑》,而严谨处似稍过之,有苍古劲挺、秀气内蕴之美。
非独有偶,近年乌程、会稽出土“天册元年砖”、 “大中大夫砖”等,字形与《天发神谶碑》(同为天玺元年所立)相近。可证当时此种书风已在民间盛行,非必官方文字。
南京总统府煦园内有块“天发神谶碑”,亦称“天玺纪功碑”,因为断成三段,所以又名“三段碑”。“天发神谶碑”原碑已毁,现存的是清代两江总督端方请名手复制而成,嵌在龙墙上,可惜只有两段,另一段至今下落不明。
东吴末帝妄借石碑挽危局
说到“天发神谶碑”的来历,颇为“神奇”。东吴天册元年(276年),有人挖地,得到一块长一尺、宽三分的白银,上面刻有年、月;不久,又有人在吴郡的临平湖边,得到一块石函,中间有一块青白色的小石头,长四寸,宽二寸,上面刻有“吴主作皇帝”的字样。于是东吴后主孙皓改年号为“天玺”,并立石碑以记载四代吴主的功德,这就是“天发神谶碑”。记载六朝史料的《建康实录》说:“县南三十里,西接牛头山、丹阳云岩,东路有大蝎石,长二丈,折为三断,此纪功之碑也……可辨者二百余字,漫灭者五十余字。”
三国末年,刘备创建的蜀国已经灭亡,司马昭儿子司马炎废魏王,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开始扩大疆土,巩固政权。东吴偏居江南,危在旦夕,但东吴末帝孙皓却信赖奸臣,生活奢靡,不在政治军事上富民强国,竟想出用些巫术占卜等手段,来支撑这占据一方的小朝廷。“天发神谶碑”碑文荒诞不已,上有“上天帝言”、“天发神谶”、“永归大吴”等等,落款为“吴天玺元年七月己酉”。碑文假借“上天帝言”告知百姓:吴主继承帝位,吴国统一天下是上天的旨意,想以此稳定民心,加强统治。可笑的是,才定“天册”年号的孙皓又改年号为“天玺元年”,在位16年便换了8个年号,但这一切并未改变东吴灭亡的命运。公元280年,东吴被晋所灭。
孙皓在位时期,东吴已是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但孙皓却滥用民力营造新宫。宝鼎二年(267年),继位不久的孙皓在太初宫之东兴建了规模庞大的昭明宫,并扩建了宫城。他诏令“二千石以下皆入山督摄伐木,又破坏诸营,大开园圃,起土山楼观,穷极伎法,功役之费,以亿万计”。现在总统府西花园的西部,就包括在当年东吴宫城范围内。
碑断三截辗转多处终被毁
“天发神谶碑”原来立于南京城南天禧寺,石刻为圆幢形,在六朝晋宋时期已断为三段。北宋元佑六年(1091年)移到筹思亭,明朝又移至江宁府学尊经阁,历代都受到较好保护,直到清嘉庆十年(1805年)三月,在南京孔庙的一次大火中才被毁。
“天发神谶碑”碑文虽然荒诞难读,但其书法则独树一帜,其笔法及体势可谓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据传碑文是华核所编、黄象所书(另一说为苏建)。黄象是我国三国时期着名的书法家,也是江苏最早的书法大家,尤其擅长篆、隶、章草等字体,其书法当时称为“八绝”之一。黄象存世遗迹多为隶书、章草,而“天发神谶碑”碑文非篆非隶,被称为“垂露篆”,是我国书法史上少有的由篆书向隶书转变时期的文字,存世极少。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雄伟,对于研究我国文字书法的发展演变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着名学者翁方纲、张叔未等人对此碑均有很高评价。
总督端方复制名碑附风雅
“天发神谶碑”流传拓本很少,最早的宋拓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另外还有罗振玉旧藏本、贵池刘聚卿藏明拓本、清雍正干隆拓本等。总统府煦园内的“天发神谶碑”,虽是清两江总督端方根据宋拓本重新模勒精刻而成,但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端方,是满洲正白旗人,他由荫生中举人,迁员外郎、郎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直隶霸昌道,后被慈禧太后赏识,历任陕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河南布政使、湖北巡抚、湖南总督等职,曾在两江执政多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任江苏巡抚,代理两江总督,提倡改革学塾之风,将南京全城分为东南西北四区设置学校,每区10所,共40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赴日、英、德、比、瑞、奥、埃等国考察归国后,上《欧美政治要议》书,倡导君主立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端方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设学堂,办警察,造兵舰,练陆军,制定长江巡缉章程,通河道,拓马路,修建贯穿南京市区的铁路,设立国内第一所华侨学堂,筹建江南图书馆、两江政法学堂等。应该说,端方在当时的文化与经济建设上是有一定政绩的。
据《清史稿》记载,端方非常爱好金石书画,家中“罗列张挂,沙石并下,赝品鱼目,堆满眼帘”,但颇有“叶公好龙”之嫌。有人巧妙地将其名字嵌入一副对联之中,描述端方十分贴切:“卖差卖缺卖厘金,端人不若是也;买书买画买古董,方子何其多乎。”端方虽不识货不懂行,但官居要职,地位显赫,其属下及江南富家自然会将古玩、珠宝、字画、金石之类献上,投其所好。端方倒也来者不拒,还在总督署旁开了个古玩店,明码标价卖家里的存货。
据说,“天发神谶碑”的背面还刻有端方的题跋呢。
天发神谶三段缺一留遗憾
端方为何要复制天发神谶碑?现无从查考。两江总督署的位置正是当年东吴宫城所在地,也许是端方身处故地,借物抒情吧。端方任两江总督时正值清朝末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摇摇欲坠,这与孙皓当年所面临危局颇为相似,其结局也是一样的悲惨。
端方复制的“天发神谶碑”保存完好,与嵌于总统府煦园夕佳楼下的龙墙之中不无关系。文革时期,石碑被石灰覆盖才幸免于难。两块石碑底色黝黑,字迹清淅,手笔细腻,刀法老到。
至于“三段碑”的分段有几种说法。《善本碑贴录》所记:碑石上段21行,行5字,诏遣一行6字,大吴一行7字,中段落17行,每行7字,下段存10行,每行3、2、1字不等。另外还有一说:首段20行,次段15行,末段29行,共存213字。上段石碑后刻胡宗师题跋,又刻有宋崇宁元年(1102年)石豫安正题字,还刻有明代嘉靖年间耿定向跋等。
但是,总统府煦园内的二段碑石尺寸均为长、宽分别为180厘米、80厘米,一块碑文18行、另一块16行,但有两行已漫漶不清。碑文大部分均在这两块碑上,而另一块却至今下落不明,是藏匿于龙墙之中,还是另隐他处?这还真是个谜。
4. 天发神谶碑的鉴赏
此碑的建立与迷信有关,而碑文的书写也很奇异。它虽是篆书,但不同于任何篆书面目,康有为曾惊叹为“奇书惊世”。张叔未则云“吴《天玺纪功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
其书起笔方重,有隶书笔意,转折处则外方内圆,下垂处呈悬针状,森森然如武库戈戟,凌然不可侵犯。后世篆刻家对此碑很受启发,多取此碑笔意入印。赵之谦“丁文蔚”一印便有此意味,后世认为赵之谦这方印还启发了齐白石,从而形成了大刀阔斧、斩钉截铁的齐派篆刻风格。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纪功颂》,因断为三段,俗名《三段碑》、《三击碑》。清嘉庆毁于火,原拓本稀少,存世者多为翻刻本。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拓本。篆书,传为皇象所书,但不能确证。碑字横画与直画交接处多用折法,有隶书笔意。于《石鼓》秦篆之外,书风沉着奇伟,独树一帜,临写此碑要谨防渗入楷书笔调。----《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此碑书法若篆若隶,在节史上最为奇特。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曰:“予观其书,方折盘旋以隶笔而行篆体,戈长剑利中实乃弓燥手柔。张怀雳以沉着痛快目之,良下虚也。”
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中评:“以秦隶之方,参周籀之圆,势险而局宽,锋廉而韵厚,将陷复出.若郁还伸。此则东都诸石,犹当逊其瑰伟。即此竺疡,是以陵轹上国。徒以壁垒太峻,攀者却步。故嗣音少耳。”
不管从用笔上还是从书风上,在书史上确实独一无二的。其书体无疑属篆书,但它的用笔却不是篆法.也不同于隶法。所谓横用竖起法,竖用横起法,横则);起方收,如主横,则起笔先用撇起法,然后提笔,回到近发笔处,下按后右行。而竖多作悬针法,左右二竖,圆纵之笔,收笔也均如悬针,故张廷济喻为“如折古刀.如断古钗”,锋芒锐利,气势峥嵘。转折均用方折法,但此折法与隶不同,是另起一笔,以竖接横而成。行笔(除横之外)往往先按折,然而稍稍轻提,至行笔的一分之二不到的地方,渐按渐行,然后锋芒纵出。与楷书的撇法相类。只是曲直不同。取势上既用篆书的向法,又参入隶书的背法,但总体上却十分协调,这是书者的高明之处。结体方正,既有隶书的宽博奇伟之气,又有篆书上下飞动之韵,峻利昂健,极有胆力,但怪诞离奇,是以惊诸凡夫。但熟视细察之后,总觉得其用笔的方式和结构虽面目显然,但颇多单一,并有着很重的模式化倾向,一旦进入,则往往不能自拔。张延济以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其意味是颇深的。
5. 天发神谶碑的介绍
《天发神谶碑》又称《吴天玺记功颂》,三国吴天玺元年(267)刻。吴的最后一位君主孙皓,因天降符瑞而立碑记功。石旧在江苏省南京市天禧寺,后移筹思亭,又移尊经阁、县学。石呈圆幢形.环而刻之。世传为皇象书,但无依据。宋时原石断为三段。上段21行,中段17行,下段10行,共存213字,故又称《三段碑》、《三击碑》。后有宋胡宗师、石豫亨、明耿定向题跋三则。清嘉庆十八年(1813)八月毁于火。
6. 罗少宇书写什么字体,真的是天降神书,能辟邪吗p
天发神谶碑体,又名《天玺纪功碑》,是三国时期吴国孙皓即帝位后,以天降祥瑞为由而錾刻的一块石碑,字体以隶书笔法入篆,气势雄健奇姿。经过多年研习,湖南籍书法家罗少宇将几近失传的三国天发神谶碑体重新挖掘出来,使其再放异彩。
7. 天发神谶碑的简介
宋 拓三国吴刻《天发神谶碑》
拓本半开纵32.zcm,横20.6cm
1956年家属捐赠故宫博物院藏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因文字分刻三石,故又称《三段碑》。它的书写者是大名鼎鼎的皇象。三国吴天玺元年(276)七月立。原碑为幢形。刻于建业(今南京)天禧寺。后移置尊经阁下,清嘉庆十年(1805)三月不慎失火,此碑尽毁。有宋、明拓本,藏故宫博物院。
关于此碑有这样一个记载:公元264年,三国吴孙皓继帝位,由于他残暴昏庸,政局日益不稳。276年,改元天玺。为了稳定人心,佯称天降神谶文的舆论,以为吴国祥瑞。刻碑于一巨大的矮圆幢形石上,立于建业(今南京)天禧寺。后碑石断为三截,故名《三截碑》。也有说此碑乃三石垒成,非是断裂。清嘉庆十年(1805年)三月此碑毁于火灾。
8. 南京总统府内夕佳楼后廊壁上镶嵌的三段碑有何典故在书法艺术上有何价值
此碑叫“天发神谶碑”,是三国时东吴孙皓的“天玺记功碑”。因为发现时已经断成了三段,所以又被称为“三段碑”。该碑上的字体是由篆书向隶书演变的一种过渡体,叫“垂露体”,笔法古朴苍润,对中国书法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9. 谁知道天发神谶碑释文或集字联
原碑(局部)
http://spdc.shnu.e.cn/1000080830/tianfa.htm
http://www.chinaart8.com/show_art.asp?art_id=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