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释迦牟尼佛像的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成道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贤哲”。 佛陀结跏趺坐,手持禅定印。佛陀略为俯首,眼神下视,面容与手臂的肌肉线条显示张力,将释迦进入深度禅定前的瞬间表情捕捉得相当入微,与众多入定唯美的佛陀风格大异其趣。此尊佛像独特之处,是佛陀的眼睑沿的中央各有一颗芝麻大小的痣,痣虽微小,微妙的是所产生的视觉震撼却相对深刻。
明代佛教造像充满人性的一面,与中国佛教走向世俗化、社会化有很大的关系。
㈡ 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图片,非常唯美.信不信佛
阿弥陀佛,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㈢ 佛祖释迦牟尼照片
我给你发一张来
㈣ 印度释迦牟尼佛真实图片是哪个
你可以看看世界上存在的三尊释迦牟尼佛像,这个三尊造像,也是世尊当时同意造得。也是更具本人形象造就的,分别为8岁、12岁、25岁年龄造像。也有16岁释迦牟尼佛像,由于印度战争沉落在太平洋里。至今无从去向,这个年龄造像在西藏大昭寺和小昭寺,分别供奉着12岁身像,以及8岁身相。25岁身像在印度菩提迦耶。这些都是有历史根据的,倘若你想要接近真人的话很难找到。如果网上流传的释迦牟尼佛真人像,存在什么英国博物馆,那是虚字乌有的事情。而且那个真人像,其实就是日本邪教组织“真理教”教主。可见啊有些人喜欢到痴迷的程度啊。
㈤ 释迦牟尼佛图片
释迦牟尼佛修行图
㈥ 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生平
《妙法莲华经》中记载: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古印度,佛陀降生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住兜率天内院,以因缘成熟,而降生于迦毗罗卫国,以国王净饭王为父。王后摩诃摩耶为母,经典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园,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即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养育成人。太子天资聪颖,从小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虽然太子的贵族生活优裕而舒适的,但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无常,于是生起出家求解脱的志愿与悲心。终于在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宫门,出家修道。
净饭王得知太子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伴随他。出家后,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又来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尔后又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修习禅定。然而都未能真正得到解脱。于是他又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迦牟尼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昔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顿悟,即而说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释迦牟尼佛成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和方便开始了49年的说法(详见一乘三乘)。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因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这是大会的宣讲,而对于个人特别的教化,不知说过无量数次。佛陀应才施教,点化迷萌,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改恶修善,得大解脱,乃至了悟无上菩提。 如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与此同时,度拜火教外道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以及令外道领袖舍利弗、目犍连皈信佛教。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各国国王,及王妃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阶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波离、挑粪匠尼提。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慈悲的佛陀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归依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向大家说明持戒的意义与功德。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佛陀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到了晚年佛陀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并开示弟子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佛陀一共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在”临入涅盘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佛陀的即将入灭,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的教言所说:“要佛陀永久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不能违背法性。”佛陀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 佛陀最后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关键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佛陀出生在社会阶级十分不平等的印度,他敢于向不平等的制度挑战,不只是尊重人权,且尊重生命,更进一步肯定每位众生都同等尊贵,都具有成佛的性能。佛陀一生四十九年的传教生涯里,应该得度的已经度化,未能得度的,佛陀也为他们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佛陀虽然应身已经离开了人间,.然法身永固常乐我净、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他的慈悲、智能,他遗留的伟大教理,将永传人间。佛陀是我们人格最高的模范,是我们三界的导师、人天的师范。
㈦ 求这张释迦牟尼佛图片的高清原版,谢谢
㈧ 世上仅存的一张释迦牟尼佛生前真实画像,本尊长什么样
假的。
在释迦时代,还没有兴起画像一说。
世上传言有张释迦画像保存在大英博物馆,有人联系该馆,回答并未有此画收藏。
㈨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是怎样的
所以下面讲,“行人若作相以求”,这个行人就是修行人,指我们现在正在修学。“意存菩提之果”,我们心里真正以为有个菩提之果,“与求菩提之法”,这是什么?这叫“法执”,错了。“即是作相”,作相是什么?着相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八相成道,给我们做榜样,用意非常深。他十九岁离开家,他不离开家他是王子,继承他父亲的王位。这就是说,把世间荣华富贵舍弃、放下了,这放下什么?烦恼。他知道这个东西不是好事情,这东西是烦恼一大堆,十九岁离开家给我们表演的是放下烦恼。你看放下烦恼之后出去求学,学了十二年,十九岁学到三十岁,印度所有的宗教都接触、都学过,所有的学派也学过。三十岁这一年,学了十二年,把十二年所学的东西统统放下,那叫什么?放下法执。十九岁离开家是放下情执,放下烦恼障;三十岁这一年在菩提树下入定的时候,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放下法执,放下所知障。两种障碍都没有了,这明心见性,这个表演意思太深!
我们现在求学可不可以?可以,像释迦牟尼佛广学多闻,但是你要能放得下;你要是执着你所学的那个东西是真的,那就坏了。学的那些东西有什么好处?知道世间人想的是什么玩意。而自己呢?自己没有,自己不受干扰、不受影响,这叫大英雄,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二障破了,所知障、烦恼障都破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东西可不可以学?可以学,不能着相,不能分别,不能起心动念,这样去学就对了;如果你要着相,错了。学是什么?你了解世间有这么一桩事情,有这一类的众生,将来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度他,是这个意思。世间人烦恼呢?有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有所知障重、烦恼障轻。像世尊面前两个例子,阿难尊者烦恼障重、所知障轻,阿难智慧高,所知障轻,情执重,释迦牟尼佛灭度他还流眼泪,情执重。富楼那尊者是阿罗汉,烦恼障轻,他证得四果罗汉,所知障重,听经听不懂,不如阿难。这就是演出根性不同,众生根性不同,必须二障两种烦恼统统放下你才能见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