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云冈石窟图带文字的
路在脚下,是距离;路在心中,是追求。有追求,就会有坎坷;有希望,就会有失望;风有风的方向,云有云的心情,别奢望人人都懂你,别要求事事都如意。平常一颗心,淡然一些事。与人相处,真诚一点;与人误解,宽容一点。 。 把尘事看轻些;把人际看浅些;把得失看淡些;把成败看开些。不和别人比较,不和自己计较,下心去做人,埋头去做事,脚踏实地的走,顺其自然的活,做人如饮酒,半醉半醒最适宜;做事如执笔,半松半紧最自然。
B. 云冈石窟的第21-45窟图片拜托了各位 谢谢
这个真没有 不行问问被人
C. 云冈石窟的山堂水殿是什么样的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这是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当年云冈美景的描述。云冈大景区保护与建设工程从2009年年初启动至今一年多时间,昙曜广场、山堂水殿、云冈研究院、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主体建筑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8月23日,记者探访云冈大景区发现,“山堂水殿”美景已重现云冈。
1500年后,昙曜“归来”
经过改造,通往云冈景区的旅游公路已经成为一条平整通畅的绿色长廊。从市区至云冈,不过30分钟的车程。进入云冈山门,可容纳50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立现眼前。停车场分区按梯次呈现,各区供车辆进出的道路全部为环形设计,而且巧妙地掩映在鲜花绿树丛中。
出了停车场,西行就是占地近6000平方米的“马识善人”广场。广场中央一尊雕塑引人注目:一位僧人衣袂飘飘、面容安详地望向东方。不少游客正在猜测其身份时,一位已细读了雕塑底座碑刻的中年人朗声说:“此人是北魏高僧,也是云冈石窟的开凿主持者昙曜。”
昙曜当年云游平城 (即大同,北魏王朝的都城)时恰遇北魏文成帝出巡,两者相遇,皇帝御马咬住昙曜衣袖不放。这一偶然出现的情况,被文成帝看作是“马识善人”。后来,昙曜被给予帝式待遇,并以主持佛教僧官的身份,开始在武周山为皇家开窟造像。
为纪念这位高僧的功绩,此次改造,由南京大学雕塑学院吴为山院长设计制作了昙曜巨型雕塑――时隔1500多年,北魏高僧重“返”云冈。
四维技术重现开凿场景
通过由13对“骑象四棱神柱”组成的礼佛大道,就是依据郦道元着作《水经注》所描述云冈石窟景观而建的“山堂水殿”建筑群,主要包括:山门,中殿,后殿,南北角楼,中央石雕造像塔,前后左右配楼,侧门,两端大法堂,周边回廊,阁道,四向角门及过门。主建筑均为木结构,具有浓厚的北魏风貌。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建筑组群宛如一只巨大的神龟浮游在水面上。神龟的头是一座七孔桥,桥下波光潋滟,船儿荡漾;4个龟爪为4座角楼,尾部直通石窟第一窟。
云冈大景区的另一个亮点是陈列馆和演艺中心,两者分别通过各种形态的文物展示和乐舞表演,为游客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北魏鲜卑族的发展史。特别是精心打造的陈列馆,将历史上数十万人在云冈开凿时的宏大场景和一到二十窟的佛像,通过四维技术逼真地呈现在游客面前。“过去云冈有‘下车就看佛’一说,进去走一走、拍拍照,最多一个小时就走人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物资源和游客资源的双重浪费。现在可看的多了,游客可以细细品味云冈石窟的无穷魅力,品味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的深厚底蕴。”云冈文物研究院一位负责人介绍说,整个工程投资总概算17多亿元,治理区域220万平方米。其中,核心景区建设面积67万平方米,较原来扩大了8倍多。
D. 急求大同云冈石窟1~20窟的图片!!!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D4%C6%B8%DA%CA%AF%BF%DF&z=0
E. 云冈石窟有多少年历史恶有关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云冈石窟的故事传说
图片发自简书App
传说不知在多少年以前,武周山下有一个村庄叫——云岗村。 这个村子里都住着历代打不动仗的边关老兵,他们子子孙孙在这个村子里住着。
村子旁边有个小沙丘,可后采越长越大,最后竟长成一个高五十丈,宽四、五里的大沙丘。每当夜幕降临,沙丘里就会传出十分动听悦耳但谁也听不懂的乐曲。那乐曲象天庭瑶池群仙聚会,又似玉皇大帝坐着五龙车在祥云中巡天。
云岗村里的人十分惊奇,互相询问。连村里年纪最大的长者也不知道。村子里有一个放羊的后生,他胆大心细,聪明勇敢,对这件事十分好奇。于是,每天赶着羊群到沙丘前听乐曲,日子一长连这个羊倌也学会了吹笛子,哼调子。说也怪,他一吹笛子,一哼调子,沙丘里也附和着奏乐。羊倌越来越奇怪,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 一次,他回到村里劝人们和他一起去挖沙丘,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可村里人谁也不敢去,羊倌只好自己拿了把锄头去挖。
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挖了一个大沙坑。里面除去沙子,还是沙子,没有挖出什么稀罕的东西。他丧气地坐在沙坑旁望着沙坑—直愣神,这时忽然从沙坑里传出来“隆隆”的声音,羊倌听了很生气地说:“光叫唤不出来,干啥?”接着沙坑里那个“隆隆”的声音回答说:“我要出采,我要出来!”羊倌一惊;顺口答道:“出来就出来吧,叫唤啥!”说罢,只听天崩地裂一声巨响,红光四射,照亮了半个天空。
羊倌定睛一看,好家伙,眨眼间,沙丘从当中裂开一条大沟,一座好几里长的寺院倏然出现在面前。你瞧,那雕梁画柱的楼阁一座接着一座,万尊石佛金光闪耀,寺院里鼓乐喧天,欢声笑语,无数美丽的伎乐在空中飞舞,不一会都飞到石壁上变成“飞天”石头人。
羊倌被这眼前的奇妙的情景迷住了,他迈步走进大殿一看,原来大殿后面都是石窟,一尊尊十几丈高的石佛端坐在莲花台上,周围有数不清的天女、力士、罗汉和诸神。 这一奇景惊动了方圆几十公里的老百姓,人们成群结队,纷纷前来观赏。
从此云冈便成了闻名中外的佛家圣地,朝拜者川流不息,香烟不断。为了纪念这位发现云冈出世的羊倌,他死后人们在云冈石窟的顶上照他的样子塑了一个像,每逢节日,前来烧香的人络绎不决。
传说二
在云冈石窟以西约2公里处的十里河西岸的山丘上,有一组规模较小的石窟,这就是“鲁班窑石窟”。
开创年代不详。传说当年开凿云冈石窟的能工巧匠曾居住于此,从而得名“鲁班窑”。从现存的石窟造像风格辨析,判定其为北魏的遗物当为无疑。
鲁班窑石窟座西朝东,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对峙呼应。
这里没有红墙绿瓦,没有参天树木,只有两个洞窟。石窟均为椭圆形。第1窟(由南向北排列)进深4米,宽为6米,高6米,穹窿顶,顶板无雕刻,周壁雕有坐佛四排,隐刻龛形。 入定坐佛高50厘米,服饰偏袒右肩。
北壁、西壁尚存佛像三十七躯,南壁存佛像三排二十四躯,东北上角佛龛可看到涂赭红颜色,是为后世所绘。在窟壁和顶板接壤处周围雕有锯齿状帷幕。第2窟相距第1窟5。27米,进深4。17米,内宽6。1米,高4米。
窟内周壁雕有规整的千佛龛。现存佛像六十六躯,服饰有通肩和偏袒右肩两种形式。
鲁班窑石窟规模较小,但它对研究云冈石窟的开创历史和北魏时期佛教的兴衰史,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F. 读下图,请回答: 云冈石窟大佛(第二十窟) (1)上图云冈石窟修建于什么时候它反映的是
(1)开凿于北魏初期,石窟艺术,龙门石窟。 (2)兴盛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 (3)“略”。 |
G.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的特点分别是
云冈石窟特点: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着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龙门石窟特点: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7)云岗图片高清扩展阅读
龙门石窟景点:
1、潜溪寺
潜溪寺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
2、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H. K40复刻云冈石窟,你去过云冈石窟吗
目前我还未去过云冈石窟,但是我了解过这个景区,并且以后也会找时间前往玩耍。
一、云冈石窟景色优美
云冈石窟主要是以窟为最着名,石窟中的第三窟是最大的石窟,中间是一个弥勒画像,画像的雕刻面貌气势恢宏,衣服线条流畅,异常好看。
云岗石窟是一种佛教的盛行,他当时还影响了很多地区,他的雕刻技术也被称之为世界最高的水平,还被列入了联合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世界各国都是享有盛誉,不管从考古学还是雕刻学以及历史学的方面去观察或者讨论云冈石窟,他都算是我国人类的一块巨大宝藏。
I. 云冈石窟有哪些传说
2011-12-02聊聊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崖,东西长一公里,主窟53个,大小雕刻造像5万余尊,十分壮观。云冈石窟实际雕凿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动用数万人历时50年才完成。但在民间另有一个“石窟来历的传说”。
那是2800年以前,黄土高原北部有个大沙丘,常从下面传来迷人的音乐。怎么回事?有人想挖开看个究竟,挖了个大坑什么也没发现,音乐也消失了。泄了气的人们纷纷离去,只有一个名叫武周的十来岁小羊倌,每天趁羊吃草时,不停地挖呀挖。他挖累了,就吹笛子,一吹就听见沙坑深处有声音在应和。如此不听地挖,不停地吹。一天,武周突然听见说话声:“我们要出去了,你快躲一躲。” 武周高兴地喊了声:“快出来吧,我等你们十年了。”一口气跑出十几里。后面“轰隆”一声,沙坑填平了,平地上出现了一座壮丽宏伟的庙宇。庙里庙外有云雾缭绕,飞天起舞,乐手演奏,钟鼓声、琴瑟声、歌唱声连成一片。武周看得入迷,不由得向前靠近。一瞬间,音乐戛然而止。他仔细一看,歌舞者与观赏者都变成了石人,个个保留着刚才的姿态,庙宇变成了石窟。这时,闻声赶来看热闹的人黑压压一片,站在了云飘云散的云冈前。不知谁叫了声“武周”,羊倌也变成了一个石人,他的手里还拿着笛子。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叫那座山为武周山。
查看全部5个回答
大同景点-乌龙峡风景区
关注晋城旅游的人也在看
生态名区,文化圣地,朝圣之地,和谐乐园周边游到乌龙峡,是您不错的选择!
大同市乌龙峡生态旅..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云冈石窟有哪些特点
一。雕刻年代早。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距今大约有1600年了。
二。造像宏大。云冈石窟的早期造像都是很大的。即昙曜五窟(16-20窟)。最大的佛像17米,是第5窟。其他的也在10-16米左右。当然也有小的佛像。
三。造像精美。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是由多种艺术风格混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云冈石窟中可以看到印度风格,犍陀罗风格,希腊风格,西域风格等。在北魏早期造像中,多能看到鲜卑人的风貌。但晚期的造像,汉化严重,已经定型了。如龙门石窟。或云冈石窟第20窟以后的许多小窟。这些窟大多是迁都之后开凿的。且是私人开凿,没有了之前石窟的皇家气魄。
四。倾全国之财力,造一代之巨像。云冈石窟的雕凿工程是北魏的皇家工程,所费人力,物力,财力不知多少,且此工程耗时大约六十年。还有就是这是一朝所为,没有其他朝代的参与。(第3窟是个例外,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一个窟,多数学者认为里面的佛像是后来补刻的。补刻年代还有争议,有北魏晚期,隋朝,唐朝等说法。从造像风格上看,个人倾向于唐朝之说。)全国的其他大型石窟多经过历代雕刻。如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
五。雕刻手法高超。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已有高浮雕等雕刻手法。
六。大的佛像都代表一位北魏皇帝。佛即是天子,礼佛即是礼天子。
七。布局严谨统一?这说的都是废话。皇家工程能乱雕刻吗?对称统一是必须的。哦,云冈石窟有一些是双窟,即雕刻时间相同,空间大小相当,布局结构相同的两个窟。
就写这么多吧。不知你是否满意。有时间去看看吧。很震撼啊!哈哈!
102 浏览6997 2018-08-06
云冈石窟有多少年历史恶有关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云冈石窟的故事传说
图片发自简书App
传说不知在多少年以前,武周山下有一个村庄叫——云岗村。 这个村子里都住着历代打不动仗的边关老兵,他们子子孙孙在这个村子里住着。
村子旁边有个小沙丘,可后采越长越大,最后竟长成一个高五十丈,宽四、五里的大沙丘。每当夜幕降临,沙丘里就会传出十分动听悦耳但谁也听不懂的乐曲。那乐曲象天庭瑶池群仙聚会,又似玉皇大帝坐着五龙车在祥云中巡天。
云岗村里的人十分惊奇,互相询问。连村里年纪最大的长者也不知道。村子里有一个放羊的后生,他胆大心细,聪明勇敢,对这件事十分好奇。于是,每天赶着羊群到沙丘前听乐曲,日子一长连这个羊倌也学会了吹笛子,哼调子。说也怪,他一吹笛子,一哼调子,沙丘里也附和着奏乐。羊倌越来越奇怪,决心要弄个水落石出。 一次,他回到村里劝人们和他一起去挖沙丘,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可村里人谁也不敢去,羊倌只好自己拿了把锄头去挖。
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挖了一个大沙坑。里面除去沙子,还是沙子,没有挖出什么稀罕的东西。他丧气地坐在沙坑旁望着沙坑—直愣神,这时忽然从沙坑里传出来“隆隆”的声音,羊倌听了很生气地说:“光叫唤不出来,干啥?”接着沙坑里那个“隆隆”的声音回答说:“我要出采,我要出来!”羊倌一惊;顺口答道:“出来就出来吧,叫唤啥!”说罢,只听天崩地裂一声巨响,红光四射,照亮了半个天空。
羊倌定睛一看,好家伙,眨眼间,沙丘从当中裂开一条大沟,一座好几里长的寺院倏然出现在面前。你瞧,那雕梁画柱的楼阁一座接着一座,万尊石佛金光闪耀,寺院里鼓乐喧天,欢声笑语,无数美丽的伎乐在空中飞舞,不一会都飞到石壁上变成“飞天”石头人。
羊倌被这眼前的奇妙的情景迷住了,他迈步走进大殿一看,原来大殿后面都是石窟,一尊尊十几丈高的石佛端坐在莲花台上,周围有数不清的天女、力士、罗汉和诸神。 这一奇景惊动了方圆几十公里的老百姓,人们成群结队,纷纷前来观赏。
从此云冈便成了闻名中外的佛家圣地,朝拜者川流不息,香烟不断。为了纪念这位发现云冈出世的羊倌,他死后人们在云冈石窟的顶上照他的样子塑了一个像,每逢节日,前来烧香的人络绎不决。
传说二
在云冈石窟以西约2公里处的十里河西岸的山丘上,有一组规模较小的石窟,这就是“鲁班窑石窟”。
开创年代不详。传说当年开凿云冈石窟的能工巧匠曾居住于此,从而得名“鲁班窑”。从现存的石窟造像风格辨析,判定其为北魏的遗物当为无疑。
鲁班窑石窟座西朝东,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对峙呼应。
这里没有红墙绿瓦,没有参天树木,只有两个洞窟。石窟均为椭圆形。第1窟(由南向北排列)进深4米,宽为6米,高6米,穹窿顶,顶板无雕刻,周壁雕有坐佛四排,隐刻龛形。 入定坐佛高50厘米,服饰偏袒右肩。
北壁、西壁尚存佛像三十七躯,南壁存佛像三排二十四躯,东北上角佛龛可看到涂赭红颜色,是为后世所绘。在窟壁和顶板接壤处周围雕有锯齿状帷幕。第2窟相距第1窟5。27米,进深4。17米,内宽6。1米,高4米。
窟内周壁雕有规整的千佛龛。现存佛像六十六躯,服饰有通肩和偏袒右肩两种形式。
鲁班窑石窟规模较小,但它对研究云冈石窟的开创历史和北魏时期佛教的兴衰史,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浏览43 2020-01-21
云冈石窟的历史由来?
云冈石窟的历史由来: 那是2800年以前,黄土高原北部有个大沙丘,常从下面传来迷人的音乐。怎么回事?有人想挖开看个究竟,挖了个大坑什么也没发现,音乐也消失了。泄了气的人们纷纷离去,只有一个名叫武周的十来岁小羊倌,每天趁羊吃草时,不停地挖呀挖。他挖累了,就吹笛子,一吹就听见沙坑深处有声音在应和。如此不听地挖,不停地吹。 一天,武周突然听见说话声:“我们要出去了,你快躲一躲。” 武周高兴地喊了声:“快出来吧,我等你们十年了。”一口气跑出十几里。后面“轰隆”一声,沙坑填平了,平地上出现了一座壮丽宏伟的庙宇。庙里庙外有云雾缭绕,飞天起舞,乐手演奏,钟鼓声、琴瑟声、歌唱声连成一片。武周看得入迷,不由得向前靠近。一瞬间,音乐戛然而止。 他仔细一看,歌舞者与观赏者都变成了石人,个个保留着刚才的姿态,庙宇变成了石窟。这时,闻声赶来看热闹的人黑压压一片,站在了云飘云散的云冈前。不知谁叫了声“武周”,羊倌也变成了一个石人,他的手里还拿着笛子。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叫那座山为武周山。 1、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2、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来自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希腊的古典石刻艺术、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3、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汉化)的开始。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着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4、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箫、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9 浏览160 2019-09-11
云岗石窟的景点有什么?关于云岗石窟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哪些?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来自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希腊的古典石刻艺术、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汉化)的开始。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着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箫、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还遭到人为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修工程,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并出现更美的光彩。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着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云冈石窟景观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着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云冈石窟景观(二)(20张)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3窟
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昙曜五窟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酰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9窟和第10窟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11窟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
昙曜五窟(5张)
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2]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着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唐,宋昱题石窟
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群象动,空里众灵飞。
檐牖笼朱旭,房廊挹翠微。瑞莲生佛步,瑶树挂天衣。
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谁知云朔外,更睹化胡归。
游石窟寺
清,胡文烨
香花金粟现,钟磬白云悠。俯此众生劫,何缘彼岸舟?
冰心
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
1 浏览135
云冈石窟的历史
120 浏览12653 2019-11-13
7评论
qiaokelifish10
答得太好了,怒赞^ω^
热心网友8
太棒了!😁😁😁😁😁😁😁😁😁😁😁
阃濇按娴佸勾楼6
太棒了!!!!
查看全部7条评论
J. 为什么说:云冈石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5.1万余尊,是我国大的石窟群之一。始凿于北魏和平元年,大部完成于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之前。佛像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七菩萨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印媛)
云冈石窟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