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帅哥图片 > 丛帖高清图片大全

丛帖高清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2022-06-01 12:08:52

A. 历代书法名家草书集字丛帖(对联一百副)四册

《历代书法名家草书集字丛帖》(对联一百副)四册

作者:杜江

出 版 社:天津人民美术

出版时间:1999 - 07

开本:16开

页数:100页

B. 书法知识----“断代丛帖“的名词解释

一部刻帖收入多件墨迹,称 “丛帖”或“汇帖”、“集帖”、“套帖”、“汇刻丛帖”等。所收为两个 以上朝代作品者,称“历代丛帖”。所收限于一个朝代作品者, 称“断代丛帖”。将某家各时期的书法作品摹刻在石版或木版 上,所收全为一位书家(含一家父子)作品者,称为“个人丛 帖”。又有刻某家专帖的(一部刻帖只收一件墨迹),称之为单 刻帖。

C. 清代刻贴有哪些

中国清代的宫廷刻帖和民间刻帖

宫廷刻帖 清代刻帖前期以宫廷为盛,据《国朝宫史》和《续国朝宫史》记载,其镌刻法帖有百种之多,大都是干隆时所刻。其中有集历代名家书法的丛帖,更多的则是康熙、干隆个人的专帖,还有大量的是联句诗。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宫廷刻了第1部丛帖,即《懋勤殿法帖》,这是从清宫早期所藏的墨迹和旧拓中选辑的。《渊鉴斋法帖》和《避暑山庄法帖》都是以康熙自己书写的字或临摹书家名迹刊刻而成。干隆初年将雍正所书的训谕及各体诗文,以及临摹诸家的名迹,刻成《朗吟阁法帖》和《四宜堂法帖》。这些帖刻成后,都储藏在宫中,传拓很少,流传在民间更少,所以知者不多。故宫博物院藏有原石和初拓本。干隆二十六年(1761)干隆将自己所写的诗和经书,以及临摹古代书家名迹摹勒上名,刻成《敬胜斋法帖》,共40卷。原石现嵌在故宫乐寿堂、颐和轩两廊。干隆还命内廷诸臣为张照所书御制诗文和临摹的名人墨迹,编次摹刻成《天瓶斋法帖》10 卷;为汪由敦编次摹刻成《时晴斋法帖》10卷;为刘墉摹刻《清爱堂帖》等。干隆时最着名的法帖为《三希堂法帖》。此外,以《墨妙轩法帖》、《兰亭八柱帖》、《重刻淳化阁帖》等为着名。干隆以后宫廷刻帖逐渐减少。

民间刻帖 清代民间刻帖的风气也很盛行。清代早期的民间刻帖大都是集历代名人书法的丛帖。如卞永誉的《式古堂法帖》、陈春永的《秀餐轩帖》,虽从明末开始刊刻,但都是到了清代才完成。《职思堂法帖》、《翰香馆法帖》、《秋碧堂帖》,都是康熙间刻成的法帖。卞永誉、梁清标都是清初着名收藏家,他们所刻的法帖,鉴别之精、刻工之优良,在当时法帖中是第一流的。清代初期集刻个人书法的法帖,以集王铎书法的《拟山园法帖》和集傅山书法的《太原段帖》最为着名。

清代中期和后期刻帖之风更为盛行。曲阜孔继涑刻有《玉虹楼帖》、《玉虹鉴真帖》、《玉虹鉴真续帖》、《谷园摹古法帖》、《国朝名人法帖》等。其子孔广廉亦嗜刻帖,荟萃孔氏所刻各帖,有101卷,名为《孔氏百一帖》。嘉庆间金匮(今江苏省无锡市)钱泳以工书着名,亦嗜刻帖,一生刻帖数十部,还摹刻了大量的碑碣、墓志等。据《履园丛话》记载有《经训堂帖》、《宝晋斋法帖》、《清爱堂帖》、《惟清斋帖》、《写经堂帖》、《秦邮帖》、《问经堂帖》、《吴兴帖》等20余部。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叶梦龙刻有《友石斋帖》、《风满楼帖》等。金石学家吴荣光刻有《筠清馆帖》、《岳麓书院法帖》等。歙县(今安徽省歙县)鲍漱芳有《安素轩帖》,叶应阳有《耕霞溪馆法帖》。这些都是当时比较着名的法帖。道光以后潘仕成刻有《海山仙馆帖》,潘正炜刻有《听□楼集帖》,伍葆恒刻有《南雪斋藏真帖》。光绪(1875~1908)间孔广陶刻有《□雪楼鉴真法帖》、陆心源刻有《穰梨馆历代名人法书》、杨守敬刻有《邻苏园法帖》等。清代刻帖之风极为盛行,种类和数量之多都超过前代,以上都是其中比较着名和流行的法帖。

有影响的法帖 清代法帖较有影响的有下列各种:

《式古堂法书》 康熙二~六年,长白(今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卞永誉把家藏魏、晋至宋、元历代名家书迹选集,由黄元鋐双钩,刘光旸镌刻,共10卷。帖名隶书,不列卷次。帖未刻成卞永誉卒,由黄元鋐代为刻成。

《翰香馆帖》 康熙十四年,宛陵(今安徽省定城县)刘光旸汇集魏、晋、元、明各家书法,编为10卷,又附虞世璎书 2卷。卷末刻“康熙十四年春正月宛陵刘氏翰香馆摹勒上石”隶书3行。附卷后有陈继儒题跋。

《懋勤殿法帖》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取内府收藏旧拓与名人墨迹,命臣下编次摹勒上石。自夏禹以来至明代米万钟,刻历代帝王和名人书法142家、534帖,编 为24卷。每卷首题篆书帖名及次第,卷末刻“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夏四月十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隶书2行。

《秋碧堂帖》 无镌刻年月,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南)梁清标以其家所藏墨迹选集而成。自西晋陆机至元赵孟□,编为8册,皆名家作品。此帖为金陵(今南京市)尤永福摹刻。梁清标为清初收藏家,所藏法书极精,而摹刻亦非常精善,但帖未刻成梁氏先卒,石置覆廊下,后被金德瑛发现,洗拓行世。

《三希堂法帖》 干隆十二年,干隆帝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兵部右侍郎汪由敦等,选择内府收藏一部分历代书法名家作品编成。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因帖中有内府秘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伯远帖》 3件稀 世墨宝,这3件墨迹都珍藏在干隆的养心殿三希堂内,故此帖取名为《三希堂法帖》。全部法帖共收集魏、晋至明末135人的300余件作品,并各家题跋200余条,分为32 册,刻石500块。由于全部系墨迹上石,刻工精细,所以被后人所推重。原石嵌在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间。道光时进行了一次修剔,并增刻了花边。初拓本流传较少。

《三希堂法帖》刻成后,干隆二十年,干隆又命蒋溥、汪由敦、嵇璜、裘曰修、于敏中等编次《墨妙轩法帖》 4卷,以为《三希堂法帖》之续,款式与《三希堂法帖》相同。收集自唐褚遂良以下诸家书法作品30余种,由焦国泰镌刻。帖石嵌在万寿山之惠山园墨妙轩两壁。原石现已佚。

《兰亭八柱帖》 干隆四十四年,干隆将内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钩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和柳公权《兰亭诗》及《戏鸿堂帖》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于敏中补《戏鸿堂帖》刻柳公权《兰亭诗》阙失部分,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干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命工摹刻在 8个石柱上,名为《兰亭八柱帖》。首刻干隆题八柱册并序,分为8册,每册首题隶书帖名及次第。石原置圆明园,1917年从圆明园废墟中搬到今北京中山公园,又筑亭保护。初拓本流传很少。

《玉虹鉴真帖》 干隆中曲阜孔继涑汇集自晋王羲之至明董其昌历代名人21家,73帖,编成13卷。帖名篆书。又《玉虹鉴真续帖》13卷,汇集唐李白至清初王铎等各家书法。

《谷园摹古法帖》 干隆中孔继涑选集摹勒,自汉《华山碑》、《石经残碑》至宋《群玉堂法帖》,从锺繇至赵孟頫各家书法。因重刻前人碑帖,所以称为“摹古法帖”,此帖共20卷。此外孔继涑摹勒的还有《玉虹楼帖零种》9卷,《国朝名人法帖》12卷。

《玉虹楼法帖》等 《玉虹楼法帖》(张照书)12 卷,《瀛海仙班帖》(张照书)10卷,《玉虹楼石刻》(张照、孔继涑书)4卷,《隐墨斋帖》(孔继涑书,其孙孔昭董勒石)8卷。

《经训堂帖》 干隆五十四年镇洋(今江苏省太仓县)毕沅把其松雪斋所藏墨迹由毕裕编次,自晋至明共12卷,金匮钱泳、孔千秋镌刻。帖名隶书,前有木板印目录。

《小清秘阁帖》 嘉庆十七年(1812),钱泳编次并 摹刻,自晋至元诸家书法11卷,日本、朝鲜等外国书迹1 卷,共12卷。前无帖名,后归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沈氏,又名《吴兴书塾藏帖》。钱泳摹勒法帖还有《写经堂帖》8卷,嘉庆二十年刻,汇集锺繇至范成大等诸名家书法。

《风满楼集帖》 道光十年(1830),南海叶梦龙取清代诸家法书,编集成6卷,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陈□兆摹刻。帖名卷数篆书,前有隶书目录,后有叶梦龙跋。

《筠清馆法帖》 道光十年,南海吴荣光以自藏宋拓及墨迹选编成。自晋至元分为 6卷。唐以前人书法多采自《绛帖》、《群玉堂帖》,宋以后人书法多取墨迹,由梁智斋、郭子尧镌刻。评论者认为此帖远胜广东所刻诸帖,影响较大。

《海山仙馆藏真》 道光九年至二十七年,番禺(今广东省番禺县)潘仕成选集唐、宋以来诸家书法编成 16 卷。帖名隶书。后潘仕成又有《海山仙馆藏真续刻》16 卷,《海山仙馆藏真三刻》14卷,《海山仙馆摹古帖》12 卷,《海山仙馆契叙帖》1卷,《宋四大家墨宝》6卷。

《南雪斋藏真帖》道光二十一年至咸丰二年(1852),广东南海伍葆恒编集,自西晋至明分12卷,郭子尧、区远祥、梁天锡镌刻,帖名篆书。

《邻苏园法帖》 光绪十八年(1892),宜都(今湖北省宜都县)杨守敬编集。以晋、唐、宋各代着名书家书法编为8册(第8册为日本书法)。每册卷首篆书帖名,无次第,因是陆续上石,未分时代顺序。此帖多为重刻古代名帖。

D. 历代草书集字丛贴.第二辑.对联一百则.禅诗一百首

内容简介
“历 代草书集字丛帖”系列集古代着名行书草书书法家张芝、王羲之、智永、孙过庭、贺知章、李邕、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米芾、赵孟俯、祝允明、徐渭、王 铎、黄道周、倪元璐等近百位书家墨迹集字唐诗、宋词、对联、禅诗、名句、书论、题画诗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供欣赏、学习、临摹、收藏。
本书精选古代对联、禅诗,读者可以直接临摹,以提高驾驭笔墨的综合能力,又可将之作为一种全新面貌的“法帖”进行欣赏,以逐步熟悉草书的结构和章法。

E. 三希堂法帖的由来始末是怎么样的

三希堂法帖是中国清代宫廷刻帖。刻于干隆十二年(1747 )。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是清干隆皇帝的读书之所。因为干隆皇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便以“三希堂”颜其名。

王珣 伯远帖

后来“三希”在近代经历颠沛流离,1951年离宫之后四易其主的《中秋帖》和《伯远帖》被国家收购后送还故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当时距离“二希”离开紫禁城已经整整过去了二十七年,三希堂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样子,“三希”帖却没能一起回来。命运多舛的《快雪时晴帖》飘泊了大半个中国,目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后于干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

F. 淳化阁帖和三希堂法帖,哪件书法字帖更精美

首先咱们了解一下法帖
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着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
再了解一下两个法帖:
1、《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着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着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2、三希堂法帖,中国清代宫廷刻帖。刻于干隆十二年(1747 )。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而成。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 ,收集自魏 、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干隆帝视为3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 , 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 , 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全名是《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
所以呀个人认为是各有千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不知道满意吗

G. 四大名帖指什么古代

四大名帖是指宋朝的《绛帖》、《淳化阁帖》《大观帖》和《汝帖》。
1、《绛帖》,因刻于绛州而得名,是宋太宗淳化年间,尚书郎潘师旦于家乡绛州摹刻勒石而成的。
2、《淳化阁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着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着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3、《阁帖》,在《淳化阁帖》初创阶段,《阁帖》的摹刻技艺还不够十分精良,颇有失真之处;在编辑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学术性错误(前人多将这些错误归咎于王着,但据启功先生考证,南唐后主李煜曾用“向拓”法集摹历代法书,成“仿书”十卷。此即《阁帖》底本,王着照本上石,实不能负其错误之责)。更令人遗憾的是,《阁帖》刻在枣木板上,不能耐久。历经百年,至宋徽宗时已皴裂不能施拓(一说是遭火焚毁)。因此,宋徽宗遂有修订重刊《阁贴》之举。
4、《汝帖》是汝州‘三宝’之一,共十二卷。北宋大观三年(1109)由汝州知州王采从《淳化阁帖》、《绎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中,选出先秦金文8种及秦汉至隋唐五代名家书法94种共109帖,荟刻12石,史称《汝帖》。金文、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是我国古代碑帖之珍品。

H. 历史三大草书名帖是什么

《自叙帖》,纸本墨迹卷,怀素书于公元777年(唐大历十二年)。大草(狂草)书,凡一百二十六行,首六行早损,由宋代苏舜钦补成。《自叙帖》乃怀素草书的巨制,活泼飞动,笔下生风,“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实在是一篇情愫奔腾激荡,“泼墨大写意”般的抒情之作。
《古诗四帖》,是唐代诗人张旭所作诗词,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古诗四帖》通篇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华之笔。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草书风靡一时,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所云:“张旭善草书,不治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从草书焉发之。
《初月帖》是东晋王羲之作品,墨迹为唐摹本,草书,8行,61字。《万岁通天帖》丛帖第二帖。书法风格逸笔草草,自然天真,率意畅达,有晋人倜傥任诞的气息。

I. 中国三大刻一有淳化阁帖、绛帖,请问还有哪一帖

大观帖,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

J. 圆明园内收藏的文物有三类,分别是什么

一、图书典籍

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现仅举几例。文源阁是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着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建成于干隆四十年。阁中收藏干隆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

二、古玩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三、字画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中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

(10)丛帖高清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1、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干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

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

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2、《圆明园四十景图》

《圆明园四十景图》由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绘制,并由干隆题词。这四十幅图真实地纪录了圆明园当年的盛况,每一幅绘画代表了园中(仅仅是圆明园本园)的一组景色。

在干隆继位不久后,绘制工作就开始了。画师最初画了三十多幅,但干隆不断对圆明园大规模扩建,画师们又另外绘制了几幅,同时修改了已经绘制的作品,前后历经几十年,终于完成这些绘画。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京西五园三山时,将这四十幅画掠夺走。现藏于法国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3、王作左守鼎

王作左守鼎高41、口径38厘米: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两耳,颈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颈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与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

该鼎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4、缂丝佛像

清干隆年间制品,幅面6×4平方米,题名“无量寿尊佛”。构图由上至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层为天宫伎乐。

第二层为主体的“三世佛”,即正中的主尊释迦牟尼佛和协侍的迦叶、阿难两尊者,左为东方世界的主尊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的主尊阿弥陀佛,也就是梵语原意的“无量寿佛”、“长寿佛”。

第三层为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左边一组为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右边一组为南方增长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最下层为祥云普照。

上钤“干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中有“乾”、“隆”分体朱文印,为皇宫旧物。 该佛像采用中国传统织造工艺——缂丝技法织造。

具体做法是采用平纹组织,先将图案底稿描绘在经线上,再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色线挖织,即俗称的“通经断纬”。

因这种织法有镂刻效果,人称“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故又称“刻丝”、“克丝”。

该佛像工艺精湛,有数十名着装不同、神态各异的人物,图案色彩多至百种以上,细部极为繁复工致,整体幅面阔大恢宏,堪称缂丝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

由图案内容可推知,应特为清宫礼佛祈福而造,如此巨幅清前期缂丝佛像存世已较为罕见。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国馆。

5、《绮春园射柳图卷》

道光皇帝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帝,他不但文才出众,骑射娴熟,还能绘一手好画,写一手好书法。《绮春园射柳图卷》,即是他亲手所绘的在圆明园三园之一的绮春园射柳实景图,全卷高70厘米,长621厘米,设色纸本,绘工精细,道光作三次题诗跋署,珍藏于圆明园中。

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一万多英法官兵对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进行了疯狂的掠夺,这幅珍贵的道光皇帝《绮春园射柳图卷》也被掠往法国。

阅读全文

与丛帖高清图片大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实现图片压缩发送 浏览:967
美女半身裙图片大全 浏览:440
怎么给图片加方框 浏览:938
鬼步舞穿什么衣服图片 浏览:110
有关招聘的可爱图片 浏览:67
所有卡通图片可爱萌萌哒 浏览:747
女生图片写真动漫 浏览:57
一汽捷达价格图片 浏览:377
适合男生用的花图片 浏览:370
惊恐的男生图片 浏览:703
女士男发型图片大全图片 浏览:74
鼠年迎春节绘画简单的图片 浏览:953
捧女生脸图片 浏览:896
雨天撑伞图片女孩 浏览:666
候车大厅设计图片简单 浏览:286
最简易的牛舍图片大全 浏览:261
可爱俏皮鳄鱼图片 浏览:129
恐龙幼儿绘画图片大全简单 浏览:763
2013烫发发型图片 浏览:752
流星动漫女孩图片 浏览: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