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狭颂的石刻简介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图》是对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对西狭碑文的生动补充,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宝贵遗迹。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
正文分表文和颂词,凡20行,共383字,每字5至6厘米见方,为汉代隶书。《西狭颂》碑文四周有诸多历代文人的镌刻,已成摩崖颂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辨认者有14方,以宋代为多,有7方,明代1方,清代4方,民国2方。在西狭沟中,还有耿勋碑等摩崖石刻二十多处。沟口存有李可染《西峡颂》碑题。
㈡ “西狭颂”是哪个朝代,哪种书法作品
成县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闻名中外的汉代摩崖石刻《西狭颂》,就位于该县城西13公里处的鱼窍峡天井山下。 《西狭颂》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距今1835年,其正式名称应为《惠安西表》。摩崖正文阴刻20行385字,主要记述时任武都太守的李翕出身、家世、德行,不避险阻修筑西狭栈道的过程,以及对其广行德政、施惠于民功绩的颂扬,是一篇有极高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史料。 《西狭颂》是隶书极度成熟时期的产物,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极高,久享盛名。除题额“惠安西表”四字用小篆书写外,其余文字全用隶书写成。笔法茂密雄伟,书体方正虚和,运笔古朴遒丽,全碑气韵贯通,错落有致,风格高古、雄健、雍容大度,有博大真人气象。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书画篆刻实用辞典》称其“书法精整宽博、气势宏大,在汉碑中实不多见”。《西狭颂》自宋代曾巩首次着录于《南丰集》中起,遂陆续引起历代金石学家和艺术家的关注、评赞。清人方朔称赞“宽博遒古”,徐树钧评说“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康有为评为“疏宕”,梁启超赞为“雄迈静穆,汉隶正则也”。当代学者评《西狭颂》为“天下隶书第一”,誉为“汉代山林书风的代表”;日本专家学者赞誉为“汉隶的正宗”“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
㈢ “西狭颂”是哪个朝代,哪种书法作品
县素
陇
江南
称
闻名
外
汉代摩崖石刻《西狭颂》
位于该县城西13公
处
鱼窍峡
井山
《西狭颂》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
(公元171
)
距今1835
其
式名称应
《惠安西表》
摩崖
文阴刻20行385字
主要记述
任武都太守
李翕
身、家世、德行
避险阻修筑西狭栈道
程
及
其广行德政、施惠于民功绩
颂扬
篇
极高史
价值
艺术价值
珍贵史料
《西狭颂》
隶书极度
熟
期
产物
书
艺术
极高
久享盛名
除题额
惠安西表
四字用
篆书写外
其余文字全用隶书写
笔
茂密雄伟
书体
虚
运笔古朴遒丽
全碑气韵贯通
错落
致
风格高古、雄健、雍容
度
博
真
气象
海书画
版社
版
《书画篆刻实用辞典》称其
书
精整宽博、气势宏
汉碑
实
见
《西狭颂》自宋代曾巩首
着录于《南丰集》
起
遂陆续引起历代金石
家
艺术家
关注、评赞
清
朔称赞
宽博遒古
徐树钧评说
疏散俊逸
风吹仙袂
飘飘云
康
评
疏宕
梁启超赞
雄迈静穆
汉隶
则
代
者评《西狭颂》
隶书第
誉
汉代山林书风
代表
;
本专家
者赞誉
汉隶
宗
汉代摩崖
高杰作
㈣ 汉代最着名的碑刻有哪些
《礼器碑》又称《韩敕碑》,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这是汉代最完美的碑刻之一。笔画之瘦劲、风神之典雅,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清人王澍说:“惟《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郭宗昌甚至赞美它“若得神助,弗由人造”。
《华山庙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原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明嘉靖(1522~1566)年间毁于地震。此碑是汉碑中端庄典雅的代表。清人朱彝尊誉其为“汉碑第一品”。
《史晨碑》,两面刻,或称史晨前、后碑。分别刻于公元168年和169年。风格略近《华山庙碑》而更秀美。可说是虚和俊美的代表。
如果说以上三碑是典雅派的代表,《衡方碑》则是方整、浑厚一派的杰作。《衡方碑》刻于公元168年。前人评此碑“书体宽绰”,“古健丰腴”,“从严整中出险峻”。
《西狭颂》又称《李翕颂》、《惠安西表》。汉灵帝建宁四年(171)立。摩崖书。此碑在方整雄伟中有一种跌宕之趣。康有为说:“疏宕则有《西狭颂》、《孔宙》、《张寿》”。其实,“疏宕”一词大约只有《西狭颂》一碑可以当之无愧。
若论秀美,首推《曹全碑》。此碑立于中平二年(185)。明万历(1573~1620)年间出土。清万经谓此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颇为中肯。
《张迁碑》立于中平三年(186)。明初在山东出土。是汉碑晚期的代表作。笔画丰满、方整、厚重而不失雍容的气度。此碑可说是汉碑的殿军,又是汉碑的集成之作。是时天下开始大乱,不久,曹操又开始禁碑,盛极一时的建碑之风戛然而止。隶书碑刻的黄金时代也就结束了。
㈤ 哪位书法家西狭颂写的最好
正楷书首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家李江淮先生
㈥ 隶书的代表作有哪些啊
碑刻因是成熟时期的作品,书写端重,风格迥异,多为汉隶的代表作。从艺术风格上,大致可分为:
一、清丽雅秀。如《曹全碑》、《史晨碑》、笔画圆润飘逸,如行云流水,结构精巧玲珑,结体扁平,体态典雅,为圆笔之代表。
二、端庄严谨。如《礼器碑》、《乙瑛碑》、《华山庙》等,书风茂密雄强,方峻坚挺,用笔起伏多变,方圆相间,粗细有致,行笔流畅。
三、浑厚古穆。如《张迁碑》、《衡方碑》、《西狭颂》、《鲜于璜碑》等,骨力雄健,方正险峻,结构内松外紧,用笔古拙,寓意高古,实为汉隶方笔之代表。
四、奇异纵姿。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石刻》等,书风雄厚潇洒,开阔大度,朴质奇趣,无矫作之态,恣肆变异,有隶书中草书之称,近于篆书用笔。
(6)西狭颂额首高清图片扩展阅读
一、隶书介绍: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二、隶书来源: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㈦ 西狭颂的介绍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东汉建宁四年(171)六月刻,仇靖撰刻并书丹。《西狭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篆额有“惠安西表”四字。正文右侧刻有“邑池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颂在图之左,阴刻隶书20行,共385字,颂之左为题名,隶书竖行12行,计142字。整碑高2.2米,宽3.4米。记载武都太守李翕生平,歌颂其为民修复西狭栈道为民造福的政绩。《西狭颂》书法古朴方劲,刚健整饬,用笔多方笔起收,少作提按,取中锋行笔,兼参侧锋作波磔。尤其是笔画转折处外方内圆,方处棱角分明,圆处刚劲深含拗力。此碑在汉隶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书法篆意楷形,既严劲又灵动。杨守敬评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徐树钧则说:“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
㈧ 西狭颂的艺术赏析
《西狭颂》为着名的汉隶范本。结字亦多带长方形,不拘疏密,浑然天成。因是摩崖刻,字迹显得粗犷雄强。但临写者对其笔画的疏密,部首间的比例不能掉以轻心,否则结构就嫌松散,流于粗野而失汉隶结体紧密的风韵。历代书家对《西狭颂》极为推崇。文隽所着《书法精论》说《西狭颂》:“结构严整,气象嵯峨,此汉碑中之高浑者也:结构曼妙,笔有余妍,汉碑中之秀丽者也:风回浪卷,英威别具,此汉碑中之雄强者也。”康有为说它“疏宕”,“浑厚中极其飘逸”。梁启超在《碑帖跋》中称它是“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上海古籍出版社在《西狭颂》简介中说:“此碑书法方劲瑰丽、气势雄伟、为汉隶上品。”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书法选》中说它“是我国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㈨ 《张迁碑》是谁写的
《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刻。作者佚名。
此碑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故令张迁而立。明初出土,存放山东东平县,现存泰安市岱庙。碑文中“东里润色”四字于明代以后损坏,拓本以四字未损者为贵。
《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
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书体以方笔为主,结构严整、端正朴茂。张迁碑高九尺五寸,宽三尺二寸,共十六行,满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书法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阴尤为酣畅。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评张迁碑:“书法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传世墨拓以“东里润色”四字完好者为明代拓本。
张迁碑出土较晚,保存完好。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碑石在山东东平州学(今山东东平县)。原石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隶书。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碑额篆书题〖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文中缪篆,人因以篆目之。碑文系故吏韦萌等对故令张迁的追念。碑文多别体,所以有人怀疑是摩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明王世贞评其书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清万经评其书云:〖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孙退谷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杨守敬《平碑记》云:〖顾亭林(顾炎武)疑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的是原石,顾氏善考索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又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明拓本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清初拓首行〖焕〗字完好。杭州有翻刻本。
此碑用笔以方为主,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碑阳之字朴雅秀隽,碑阴之字稍见纵肆,皆高洁明朗。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最后范则。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盖其含蓄内蕴得之不易也。深望智者能得其兼。
㈩ “西狭颂”是哪个朝代,哪种书法作品
成县
素有“陇上
小江南
”之称,闻名中外的汉代
摩崖石刻
《
西狭颂
》,就位于该县城西13公里处的
鱼窍峡
天井山
下。
《西狭颂》刻
于东
汉灵帝
建宁四年(
公元171年
),距今1835年,其正式名称应为《惠安西表》。摩崖正文阴刻20行385字,主要记述时任武都太守的
李翕
出身、家世、德行,不避险阻修筑西狭栈道的过程,以及对其广行德政、
施惠
于民功绩的颂扬,是一篇有极高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史料。
《西狭颂》是隶书极度成熟时期的产物,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极高,久享盛名。除
题额
“惠安西表”四
字用
小篆书写外,其余文字全用隶书写成。笔法茂密雄伟,书体方正虚和,运笔古朴遒丽,全碑气韵贯通,错落有致,风格高古、雄健、雍容大度,有博大真人气象。
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的《
书画篆刻实用辞典
》称其“书法精整宽博、气势宏大,在汉碑中实不多见”。《西狭颂》自宋代曾巩首次着录于《南丰集》中起,遂陆续引起历代
金石学家
和艺术家的关注、评赞。清人
方朔
称赞“宽博遒古”,
徐树钧
评说“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
康有为
评为“
疏宕
”,
梁启超
赞为“雄迈静穆,汉隶正则也”。当代学者评《西狭颂》为“天下隶书第一”,誉为“汉代山林书风的代表”;日本专家学者赞誉为“汉隶的正宗”“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