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原民族束发,游牧民族为什么剃发结辫
中原民族成年时把头发束起来,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汉族男人将头发束在头顶,女人则会将之梳理成各种漂亮的发髻。无论男女,都遵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训,不得随意剪除。与汉族类似,南方的少数民族也都是束发。
然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契丹、突厥、回鹘、柔然、高句丽、鲜卑、女真、蒙古等却喜欢剃发结辫,传说与一个部落首领有关。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的习俗起源于清朝。1644年清朝入关后,要求所有男子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
民间为了怀念传统习惯,约定正月不剃头,寓意“思旧”,意思是“思念过去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思旧”变成了现代的“死舅”。
⑵ 以前古代蒙古人是什么发型
蒙古人的头发是辫发,他们的一大半头发都会被剃掉,仅留下前额上的一撮头发。这撮头发一直垂到眉毛,并把多余部分剔除,稍留些耳边上的头发。这里的头发尽量留起来,梳成辫子,长长地垂于耳侧。总体的样子就是两束辫子垂于耳侧,仅留前额一撮头发非常可爱。蒙古的女人结婚作了新娘,剃去前半部分头发,仅留后半部分并扎起来然后戴上类似于朝鲜人的那种帽子。帽子就像倒扣的钵盆使他紧贴于头上突出帽沿,蒙古人叫Bocca,帽子用树皮做成边上装饰漂亮的丝绸和羽毛。
蒙古男士的梳头辫发与修饰胡须等都有古老的传统习俗。古代蒙古人都留一种叫做“呼和勒”的发式。汉文献中称作“婆焦”。它的样式像汉族小儿在头顶留的三搭头,将头顶四周一弯头发剃去,留当前发而剪短散垂,将两边的头发辫做两髻,垂悬于左右肩之间。或者将额顶的散垂发剃掉,后脑上的头发编成一到数股,下垂于后背或系成垂鬟的习俗。这种发式通过元太祖、元成宗、元世祖的画像可知大概。民间传说中认为蒙古男士留有如此发式的原因在于模仿了部落的象征鸟——游隼或海东青的缘故。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男人放弃了留“呼和勒”发式的传统,直至解放为止都留有一种“贴别”的发式。贴别是把前额部分的头发剃掉,剩余头发分三股编成一条辫子,平时下垂与后背,参加劳动或走路时以顺时针方向盘绕在头顶上。男人的贴别发式的主要部分是从未剃过的“胎发”保留下来的。蒙古男孩子第一次剃发留贴别的行为叫做“乌日波”仪式。由于蒙古人认为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所以一般在
小孩长到三、五、七、九岁时,选择吉日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小孩的接生婆操刀剃发举行“乌日波”仪式。把剃下来的头发用哈达或白布包好珍藏终生。乌日波仪式是男人成长历程上的第一个庆典。所以尽量进行得严肃而隆重。在庆典上长者或接生婆给孩子品尝鲜奶和朗诵祝赞词,预祝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富足。男孩子长到十三至十五岁就意味着进入少年时代,从这时开始在辫子上系扎黑色线穗儿,从成年开始男人可以在贴别辫子上戴假发套。
蒙古男人剃头时要选择吉日良辰而且必须在上午的时间里进行。一般年长者为年少者理发。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年长者自己拿剪子(刀子)动了自己的头发之后,年少者才可以开始理发。忌讳亲生儿女为自己的父辈理发。理发时从右侧往左侧剃,不能动脑后的辫子。把剃下来的头发丢放在房屋西北方向的高地上。不能踩踏剪下来的头发,不能把头发与垃圾混在一起丢弃。也不能把两个人的头发混放在一起。
蒙古男人不能够长时间不理发或披散着头发走路。只有守孝期间不理发。过年或参加重大庆典活动前必须理发。
胡须是蒙古男人成年的标志。所以留胡须或留什么样的胡须有约定俗成的年龄规定。如果少年留胡须的话,马上就听到:“你跟爷爷是同辈?和父亲是弟兄?”等别人的嘲讽言语。男人到了二十五岁可以留上嘴唇的胡须。把胡须两端撮好略让往上翘,这种胡须称作“老虎胡子”,是年轻力壮的象征。男人到了三十七岁,被认为是进入了成熟老练,智勇双全的年龄,可以留下巴的胡须。到了四十九岁以后就可以留络腮胡,六十岁以后,对胡须不加以特别修饰,顺其自然,但是注重一种“五缕全胡”(两腮、下巴、上唇胡须下垂两角),认为这种胡须是德高望重,有福之人的标志,受到众人的尊敬。可是有些地方习俗中,保存着爷爷和父亲去世以前不能留胡须的约束。
⑶ 细数历史上各朝的发型,为什么说元朝最古怪,清朝最失败
古代的发型相对于现在一定是不能比了,不过现代人的轻便也是一点点变化过来的,这也是朝代更迭换代不可避免的一方面。
到了清朝的时候,女性的发饰就很复杂了,因为清朝是一个比较动荡的年代,女性流行的发饰有牡丹头或者架子头等。如果是满族的话,其实大部分都是一字头。当然还有就是“旗头”,这也是清朝失败的表现了。
⑷ 中国各个朝代人们的发型和头发是怎么剪的
1、先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
8、清
清朝由居于中国东北的满洲人建立。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作为臣服的标志。
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演变。汉人已经没有自己外形和保留汉人原有形象的权利。满族的发型,亦因此而改变,逐渐形成了,清朝特有的发饰和文化。
顺治以前为金钱鼠尾,顺治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称之为牛尾,就是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发式。
⑸ 蒙古的辫子,满族的辫子,为什么头顶都不留头发
中国许多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习俗、服饰甚至是发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体现了每个民族的文化,对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时常在清宫剧中见到满族男子总是留着长长的辫子,在历史剧中看到蒙古族同胞留着独特的发辫,是不是有时候会对此感觉到奇怪?他们为什么要留这种独特的发型?
⑹ 蒙古族头发怎么扎
远古时候大多用蝎子辫,蝎子辫的由来就是蒙古族,现在蒙古族姑娘怎么扎头发的都有。
蝎子辫:
1、从最上面取一大股头发平均分成3股、
2、最上面一层编成麻花辫3在2上,1不变1在3上,2不变从右边取出一小股为4
3、2和4合并,为5
4、5在1上,3不变
5、从左上方取一股,为6
6、5和3合并为7
7、7在5上,1不变,然后重复第5步,继续往下编
8、编到最下面,两边没有头发了就接着编成麻花辫
9、把头发稍微拽松一点不
⑺ 蒙古族服饰介绍简介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1.长袍
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蒙古族服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索用标准化技术保护传承蒙古族服饰文化被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据《DB15/T 506-2012 蒙古族服饰》包括28个部分。根据地方标准备案公告2012年第6号(总第150号)。
⑻ 元朝时蒙古人什么发型
元代蒙古人的发式 — 辫发
辫发的历史颇为古老,从历史记载和遗物遗迹等可知,历史上曾辫发的民族有戎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等。历史上记载北方民族的发式有椎发、索发、被发、披发、编发、辫发。称谓虽多,但除椎发外,其余都是辫发的不同称谓。后来由于出土文物的证实,匈奴的椎发,也是辫发。椎发并不像有些壁画那样在头顶中央留一撮发,系成朝天的椎形。椎发也是辫发。《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所说“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史记·朝鲜列传》“卫满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史记·西南夷列传》:“此皆魋髻,有邑聚”,这里的“魋结”或“魋髻”,想必亦是辫发一类。
元时蒙古族发式,自宋元时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有相类似之处,皆被发。官则“或辫,或打纱练椎,庶民则椎髻”。所说的“椎髻”,即剃去其顶成三搭头,前头为马鬃式,左右缯辫,为之练垂式,或曰练椎或椎髻,蒙语为“失必勒格尔”。也有独拖一辫者。在元代剃匠书《净发须知》引《大元新话》中,记载当时的蒙古人发式有大开门、一字门额、花钵焦、大圆额、小圆额等多种名目。孟珙《蒙鞑备录》云:“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在囱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郑所南着《心史·大义略叙》云:“鞑主剃三搭,辫发。三搭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留当前发,剪短散垂;却析两旁发,垂绾两髻,悬加左右肩衣袄上,曰不浪儿。言左右垂髻,碍于回视,不能狼顾。或合辫为一,直拖垂衣背。”郑麟趾着《高丽史》记载:“蒙古之俗,剃顶至额,方其形,留发其中,谓之怯仇儿。”怯仇儿,蒙古语发辫也。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所见之蒙古人发辫是:“在头顶上把头发剃光,剃出一块光秃的圆顶,从一个耳朵到另一个耳朵把头发剃去三指宽,在前额上面,也同样把头发剃去二指宽。在这剃去二指宽的地方和光秃圆顶之间的头发允许它生长,长到眉毛那里;由于从前额两边剪去的头发较多,在前额中央剪去的头发较少,就使得中央的头发较长;其余的头发允许它生长,把它编成两条辫子,每个耳朵后面各一条。”鲁不鲁乞在他的《东游记》里,也描述了他所见的发辫:“在头顶上把头剃光一方块,并从这个地方前面的左右两角继续往下剃,经过头部两侧,直至鬓角,把两侧鬓角和颈后的头发剃光,把前额直至前额骨顶部的头发剃光,在前额骨那里,留一簇头发,下垂直至眉毛。头部两侧和后面留着头发,把这些头发在头的周围编成辫子,下垂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