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各个朝代青铜佛像的特点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青铜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以下是我国从唐代到清代各个朝代佛像的特点:
1、唐朝
这是佛造像水平最完美的时期,卢舍那大佛就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此时的佛造像,面相丰满,发型除了螺纹式,又发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造像的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有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而且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感。
(1)唐代佛像发型图片扩展阅读
青铜佛像产生于商周,是以铜料为胚,运用雕刻、铸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种雕塑。铜雕艺术主要表现了造型、质感、纹饰的美,多用于表现神秘有威慑力的宗教题材。如佛像等。
其造型多成威严粗犷、端庄沉稳之态,表现出坚实浑厚、富丽辉煌的质感。铜雕的纹饰主要为饕餮纹,或以动物头部造型,再以鸟、兽、虫、鱼部分形体组成抽象的图案来衬托铜雕造型。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铜雕艺术品有西周的“伯矩”鬲,晚商的“司母戊”鼎以及汉代的“马踏飞燕”。
制作工艺
一般分为锻造和铸造。目前国内锻造佛像方面最出色的要数杭州金星铜工程,铸造佛像方面则是安徽铜陵的佛香天逸佛文化有限公司最为突出。
杭州金星是由目前国内唯一的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领衔,朱炳仁大师是百年铜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其独特的工艺手法已被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铜陵的佛香天逸佛文化有限公司以弘扬佛文化为准则,不断创新的制作工艺为基石,以成为铜佛像界新的领导者。
② 观音菩萨的发型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研究“观音菩萨的发型应该是什么样的? ” 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两个问题:
1、观音菩萨是男性,还是女性?
2、观音菩萨有几种化身的?
对于问题一,我们可以通过研读《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这其中说的大意是观音菩萨是为普度众生而来,实质上本无性别之分,只是随着面对的说法对象而变换着更恰当的普法形象而已。比如面对僧人的时候,观音菩萨变回幻化成为僧人的形象来为他们说法,当面对居士的时候,观音菩萨更多的会幻化为女性形象来为他们说法。再比如当他们面对孩童的时候,就会幻化成为相应孩童的形象来为他们说法。而面对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等,就会现真身来普法。
对于问题二,我们可以参见各学佛网以及佛门贴吧可知,在大乘佛教当中他们讲菩萨的诸多幻化归结为“普门示现”,而如果细细数来则有三十三种化身。至于“普门示现”的最好解释,建议参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由此,我们回归原题便可知此题中的答案,那就是观音菩萨常见的法相当中,多以长发和盘发为主。尤其是男相观音菩萨中,应当说长发和两撇胡子居多。这是由于观音菩萨尤其是在唐代以前,男相多过于女相,而且以有两撇胡子居多。但随后,由于妙善公主传说的兴起,女相菩萨日渐多余男相,尤其是在汉地多见。虽然解析至此,可是我始终认为普度众人的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为人为道为神为妙足以见得真章,不必过多纠结于菩萨的发型。
③ 观音菩萨的发型应该是什么样的
观音菩萨的发型应该是什么样?
这个很难说啊,为什么呢?
因为观音菩萨的人物造型,是经常变化的。
佛教自印度起源之后,于中国历史汉代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在进入中国之后,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了碰撞与融合。在文学作品、画像、雕塑等方面,两种文化融合的极其明显。
如,在大量佛教故事的影响下,大量充满神魔色彩以及鬼怪元素的小说出现《搜神记》,画家也开始大量创作佛教题材绘画,甚至出现了以画佛教绘画而闻名的吴道子。
④ 各个朝代的佛像都有什么特点
一、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三、北魏后期雕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四、北齐时期雕像特征
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五、北周时期雕像特征
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六、隋朝雕像特征
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七、唐代雕像特征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八、宋代雕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九、元代雕像特征
1、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
十、清代雕像特征
1、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
2、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⑤ 如来佛头发上圆圆的是什么东西
肉髻。
佛像是一种象征,塑像乃由人所设计;各地所造之佛像形相各有不同,不同时代所造的佛像亦各具特色。佛经中曾述说佛的头上有肉髻顶相,比平常人高少许;
所以,造像人为营造效果,特别将此肉髻突出。肉髻顶相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亦是一种圣者的象征,故此,佛像头顶的是象征圣者的肉髻而非凡夫的发髻。”
(5)唐代佛像发型图片扩展阅读
佛造像的规范化与佛“肉髻”的出现:
既然早期的佛头上都是明显的发髻,那么为什么后来人却称其为“肉髻”呢,应是从2世纪开始转变,出现了直发有发髻型和螺发无发髻型佛像。但是,之后的佛像几乎是清一色的螺发“发髻”,和我们现在见到的佛像肉髻”没什么大的区别。
关于“肉髻”名称的出现回归到佛教的一部关于佛造像标准的经典——《佛造像度量经》中来。《佛造像度量经》是关于佛造像的经典着作,大概成书于4世纪以后的笈多王朝时期,
而这时刚好是佛像模式化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是在吸收犍陀罗艺术的基础上,又融入印度民族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具有“肉髻”的佛像是对犍陀罗风格佛像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印度艺术而形成特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