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发型图片 > 战列舰发型图片

战列舰发型图片

发布时间:2023-04-07 06:24:14

❶ EVE里什么船帅帅~~要玩EVE了

米玛塔尔(m族)船很有犀利哥的风格,像废铁焊接的感觉,有沧桑感,但也是非常狠的船,他的远程炮术跟船速是公认的四族最强的, 在四族中被称为阻击手跟魔鬼。(海盗,赏金猎人首选)

M族的历史实在是血泪史啊 刚刚来到宇宙就被A征服 一直被压迫直到最近才获得独立 整个种族的风格就是朋克+嘻哈 感觉上就是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再现 船的设计很古怪 非常的单薄但是速度很快 防御很低 小船的近战能力和火力都非常棒 非常适合当个游侠赏金猎人什么的(还有海盗哈~~)其战列舰是最强的杀手 射程远火力猛 这个种族就是专为喜欢另类扮酷和HIP-HOP而设计的 一切追求爽快 非常的有个性的种族

盖伦特(g族)的船有点生物与科技结合的感觉,很多船的外型也像昆虫,他的近战炮的伤害跟无人机加成的伤害高,还有跳跃耗能少,后期航母型。收割常用小米...

以浪漫和华丽风格和自由主义着称的种族,原先是欧洲法国人的后裔 船只的设计非常华丽,几乎都是流线型的。 有些象星际中的P族 速度比较快 防御一般 主力舰是以无人战斗机为主要战斗力(也和P族一样)比较适合星际的FANS和喜欢唯美化的玩家 也适合挖矿型的人物

艾玛帝国(a族)的船很华丽,像帝皇的船一样,但也有说像穿山甲乌龟等的。。他的船装甲高,打炮不用子弹,用耗能的能力武器,航程速度最慢,被称为肉盾船,会战,拆pos必备良品。

也是比较华丽的种族 政治为奴隶+封建制度 还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种族 版图面积是最大 也是EVE中历史最丰厚的种族 (完全就是阿拉伯民族的翻版啊!)战舰的设计有些类似G族 各种能力都比较全面化主要攻击方式是激光 对激光炮的应用有优势是工会战中的主力肉盾向所有喜欢COSPLAY的朋友推荐

加达里(c族)的船就是很有科技感的了,也是传统科幻片中地球人建造的船的概念,C族主要就是导弹了,比起炮的伤害,导弹的伤害差不多是固定的,伤害值很高,除非遇到高速党,所以很多人初期会玩他,因为做任务啥的快呀,哈哈,属于刷钱的一个种族。

人气最高 民主化的种族。军事和经济都非常发达的种族(感觉就是太空版的美国)船的设定和人物设定都是很传统科幻风格,人物属性公认的最好,船的速度慢 防御比较高(护盾) 主要攻击都是以导弹为主 ,射程远威力大 比较适合喜欢传统科幻风格中的人类和爱好导弹的玩家

❷ 请问这是美国的什么驱逐舰啊

您好
这个是BB-62 "新泽西"号 战列舰
衣阿华级的2号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
排水量: 标准44,560吨、满载55,710吨(1981年-1989年满载57,256吨)
舰长:270.4米,舰宽:33米,吃水:10米,水线长:262.1。
动力:8台锅炉,4台蒸汽涡轮机,主机设计功率:212,000马力;4轴 双舵
航速:31节;载油8,765吨,续航力:20150海里/14节,15900海里/17节
武备:9门山改三联装406毫米/50倍口径主炮;10门双联装127毫米/38倍径高平两用炮;40毫米高射炮60-80门,20毫米高射炮50-60门,水上飞机3架,弹射器2具
装甲:水线312毫米(内倾19度);逗冲判横向287毫米;上甲板37毫米、装甲甲板121-147毫米;炮塔正面495毫米,顶部184毫米,侧面229毫米,背面241毫米,炮座439毫米;司令塔判汪正面445毫米,顶部184毫米。装甲总重18466吨,舰体结构总重10252吨。
舰员:设计编制1851人(其中:军官91人,士兵1760人)

❸ 二战中最先进的战列舰及其祥细资料

首先告诉楼主一点,网络资料毕竟是任何人都能编写的,一点也不可靠,像网络、维基网络、铁血网什么的都是人人皆可编写,而且不需要认证就能发表的东西。如果楼主想要最真实权威的资料,还是不要在网络上找,会被误导的。还是书籍和纸质资料更可信,因为毕竟是认证过的,最好是外文的,权威性更高。本人比较推荐瑞典哥德堡大学图书馆资料,最客观、最中立,但不是很全。现在世界上最权威的资料是《大英网络全书》,即使在ABC网络全书中的也是立于首位的。

战列舰就是炮战用的,所以炮战和火力支援能力才是硬指标,像什么防空反潜之类的都是软指标,交给驱逐舰也可以。
评价一艘战列舰,首先要看两层硬指标;
第一层:四项炮战指标。即水平防护、垂直防护、水平穿深、垂直穿深;如果两艘船二二分,那么以垂直数据优先于水平数据,因为正常的海战炮弹都是由上至下落下来的。
第二层:设计结构。包括防护布局、火力布局和船体结构。30年代以后的战列舰,防护性不仅要看装甲厚度,还要看其装甲和其他防护零件如何布置;火力包括主炮布局,但主要还是看副炮以及防空火力布局;船体也很重要,有一个科学的外形不仅影响齐射稳定性、转弯半径、适航性、抗沉性等与炮战息息相关的方面,对防护也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两层为硬指标,其他的参数,比如防空能力、搜索能力、火控、防雷性、速度等等都只能算软指标,火控在现代可能算硬指标,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火控的决定性作用不强,只能算软指标。
只有在硬指标分不出胜负的时候才要看软指标。战列舰就是为了炮战而生的,任何把战列舰多功能化的决定都是愚蠢的,现实中就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①二战初期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提出了“利用高速的大型水面舰艇袭击英军零散部队和运输队”的思想,最后弄巧成拙;②一战之前英国设计的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初期贝蒂被希佩尔打得晕头转向就足以证明这是个愚蠢的设计,后来号称英国最大的战列舰的胡德号更是成为了后人的笑柄。好在战巡只有英国和德国造了很多,其他国家都及时收手了。
《泰晤士海事通讯》曾评论过《世界上最恐怖的13座海上炮台》,就是按照以上标准评价的。13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数字,但现代有不少人故意用此数字来显示自己的恐怖。
13艘战列舰分别是:
NO.1大和
NO.2爱荷华
NO.3维托里奥·维内托
NO.4黎塞留
NO.5南达科他
NO.6俾斯麦
NO.7前卫
NO.8科罗拉多
NO.9纳尔逊
NO.10长门
NO.11北卡罗莱娜
NO.12乔治五世
NO.13胡德
下面进行说明,要涉及到的几个名词先解释下
新式战列舰:30年代后设计的战列舰
旧式战列舰:20年代或更早的战列舰
高等战列舰:即上祥或述13舰,包括4艘旧式战列舰
次等战列舰: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界,性能强于胡德为高等,性能低于巴伐利亚为次等。次等大多为旧式战列舰,当然也有像敦刻尔克和沙恩霍斯特这样设计有严重问题的新式战列舰。

下面的资料是本人根据掌握数据对13艘战舰进行的简单评价,可能楼主不需要,但还是备注一下
1.大和
四项炮战指标,两项防护独占天下第一、94式主炮的威力也能与Mk7并列天下第一。防护上,水平和垂直都是天下第一,各部位装甲比BIG SEVEN还厚。
结构上,大和是实际造出来的战列舰中结构布局最合理的,没有之一。宽大的舰体和厚重的侧线为9门94式主炮提扮亩供了一个十分稳定的射击平台,同时也赋予了对得起其吨位的防护性,紧凑岛式建筑使其本来就变态的防护性更上一层。大和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象鼻船体的战列舰,使其在满载排水量超过7万吨的情况下速度仍能达到27.5节,过了新式战列舰的最低及格线,也超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
大和最大的缺点,是41年刚完工时左右两个战斗角度有限三联装152副炮炮塔浪费了很多排水量,这样的设计是受20年代以前的英德影响,只考虑增加火力,没考虑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不过大和受美国影响在45年完成了改造,去掉了这两座炮塔,将原有的6座双联装127炮塔增加到12座,既节省了排水量,又使防空火力增加一倍,更加有效地利用了空间,火力布局和美国战列舰一样合理,二战后期德国也曾计划把沙恩霍斯特改成此种美式布局方式,可惜该计划并未来得及实施。

2.爱荷华
能够取下第二名最大的原因是她那天下第一的Mk7主炮,水平和垂直穿深都和94式同等水平,在软指标方面还要优于94式,绝对无愧于天下第一。
在火力布局方面,【少座多连装】无论在作战效率方谨缺伍面还是在经济效率方面都比【多座少连装】合理,而且这样布局有利于减少舰长,增加舰宽,对转弯半径,设计稳定以及防护都有间接影响。美国人最先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美国的老式战舰一般都是四座三联装,而其他强国都是五或六座双连装。因此,前二后一的三联装主炮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当然如果加斯科因级建成并经受实战检验的话,那么她的独特主炮布局可能要强于三座三联装。30年后,大多数新式战列舰基本都是使用三座以下的三或四联装。其他方面,美国人的副炮、防空火力和空间布局一直都是无与伦比的。
下面说下缺点,一是防护与排水量的比例有些失衡,现实中排水量5万的战舰有三型:爱荷华、俾斯麦、前卫,由于美国人在空间利用方面比德国人有经验,所以爱荷华的大多数部位装甲都比俾斯麦厚,但其整体防护性却比俾斯麦强不了多少,主要是结构不够合理造成的。爱荷华出于对巴拿马运河的考虑,舰体太过细长,不仅影响水平防护,也影响适航性和转弯半径,而且岛式建筑前后不够紧凑,也防护有重大影响。另外有些军事小白说细长的舰体是爱荷华速度快的原因,我想提醒这些人,我不敢说一点影响没有,但是其影响绝对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大,而且牺牲防护换来速度这个思想在一战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一向重视合理性的美国人不可能采用这种思路。
不过,说爱荷华结构不够合理只是代表她相对于少数布局合理的战列舰略逊一筹,但绝对不是差。其防护能力虽然对不起排水量但还是很优秀的,垂直防护基本能达到第三,水平防护也能进入世界前五。还有就是与大和一样的象鼻船体,在加上强大的动力系统,造就了爱荷华的天下第一速度,首舰爱荷华最高31节,二号舰新泽西甚至曾跑出过33节的高速。另外,爱荷华的软指标也是天下第一。

3 & 4.维托里奥·维内托and黎塞留
两个一起说,火力方面,二者的15寸炮都采用了大药室和强装药技术,威力超强,维内托的M1934采用了50倍径,水平穿深世界第4,垂直穿深世界第3,威力非常接近天下第一的Mk7;黎塞留的M1935为45倍径,威力比M1934稍弱,但也很强,而且更加稳定,水平世界第5,垂直世界第4。
防护方面,维内托垂直防护强一些,黎塞留水平强一些。虽然上面说过垂直优先于水平,但这里还是黎塞留占优,因为维内托的垂直防护在13舰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哦,而黎塞留的水平防护能位居前列,不过黎塞留的垂直防护确实有点危险,虽然不差,但在新式战列舰中显得太平庸。
布局方面,二者的布局都很合理,都只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缺点,维内托是岛式建筑不够紧凑,和爱荷华一样,对防护有重大影响,在欧洲新式战舰中,维内托水平防护不如黎塞留,垂直防护不如俾斯麦,岛式建筑对此有很大的影响。黎塞留虽然也只有一个突出问题,但却比维内托严重得多,就是主炮全部前置,这个思想是因为在某些着名海战中的T字型穿插战术影响造成的,其思路是正面对敌,既能减少迎弹面,又能火力全开,但是实际作战中,战舰会为了提高命中率而将船速减到最小,但绝对不会静止不动,而且大型海战中出了战列舰外,还有大量的小型灵活的舰只穿插其中,副炮无法以绝对优势火力压制这些目标,因此180度的主炮射界空白还是被认定为不合理的。法国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在原计划的黎塞留4号舰加斯科因就把一座炮塔移到后方。另外黎塞留的速度仅次于爱荷华,首舰黎塞留30节,二号舰让·巴尔32节。
总体来说,都是好船,维内托由于拥有媲美爱荷华的火力,所以排在黎塞留之前。

5.南达科他
最好的条约型战列舰,在规定的排水量内最合理地分配了火力防护和机动。Mk6主炮采用了超重的16寸口径AP,水平穿深世界第3,垂直穿深世界第5。水平防护大概和爱荷华一个水平,垂直防护稍弱但也基本能匹敌欧洲战列舰。
该舰最大优点是结构,南达科他是在北卡罗莱娜的基础上改变设计而成,舰体变得较短宽,岛式建筑也更加紧凑,虽然速度下降到了27.5节,但防护能力大幅度提升。论结构布局的话,可以说是仅次于大和的天下第二。

6 & 7.俾斯麦 and 前卫
这两个一起说。首先二者有共同的几个特点,防护超强、火力较弱、有很强的适航性,而且排水量也较相似。俾斯麦有极强的垂直防护能力,各部位平均装甲厚度与BIG SEVEN有得一拼。前卫的装甲厚度也很强,而且布局更加合理,整体防护能力甚至强过爱荷华。
火力是软肋,二者的火力在13舰中分别是倒数第4和第1,俾斯麦的SKC34主炮设计思路老套,既没有采取大药室和强装药,也没有使用重弹,而且德国人自工业革命以来炮口动能明显比美英法的同口径、同径倍火炮低一个档次,比如巴伐利亚的15寸炮口动能只和铁公爵的13.5寸一样,俾斯麦的SKC34还算进步很大了,至少比乔治五世的14寸要强,但还是远远比不过同口径的M1934和M1935,甚至连BIG SEVEN的老式16寸都比不上;前卫的火力比俾斯麦还差,当初皇家海军已经意识到战列舰不再是海战主力了,前卫被设计为以火力支援和沿岸炮击为主要任务的战列舰,因此根本没有为其新造主炮,8门主炮分别来自6艘不同的旧式战列舰,而且主炮布局也是老式的四座双联装形式,由于型号老旧,连乔治五世的14寸都不如。
结构方面,俾斯麦的船体不算优秀也算良好了,30年代后大船载小炮被定义为合理的思路,其他国家都寻求一个平衡点,而德国人走了末端的捷径,这就意味着在主炮数量和口径相似的情况下,德国的船比其他国家排水量更大,更具威慑力,而且上面说过,德国人的空间利用不如美国,因此干脆单纯地靠增加排水量获得防护,对于有着20年战列舰空白期的德国来说,这两个捷径都走得很聪明,俾斯麦无论是射击稳定性还是适航性在13舰中都是佼佼者。
不过也正因为有空白期,所以俾斯麦的设计结构也有很多的缺陷,第一,是在那个装甲盒盛行的年代还在使用穹甲设计,这就导致虽然俾斯麦拥有超强的全面防护,但是对重点部位的防护能力严重不足,了解历史的人应该清楚俾斯麦最后为什么直勾勾地冲进了英军包围圈;第二,俾斯麦的穹甲是将垂直防护和水平防护一体化了,要知道,火炮小角度抛射的动能要比大于大角度抛射强很多,因此这个防御一体化思路其实是个很片面的设计,完全不切合实际,结果导致俾斯麦垂直防护超强,水平防护却比不上大多数新式战列舰,而且这个思路还有一个弊端就是给原本就很弱的重点部位防护雪上加霜,装甲平均化倾向严重,该厚的地方却不够厚。另外就是为了赶上开战,一号舰的很多部位还是使用非硬化的匀质装甲。俾斯麦火力布局也有问题,主要体现在副炮,105和150在侧舷交替布置,无论对空还是对海面的密集度都受影响。
至于前卫在设计结构上则要好得多,尤其是适航性比俾斯麦还要好,能赶上南达科他的水平,基本没大问题。
捎带一提,二者的速度都处于世界前列,俾斯麦最高30.1节,提尔皮茨30.8节,前卫31节。
总体来说俾斯麦以其强大的全面防护和良好而稳定的舰体拿下第6名,至于前卫由于防护和火力都稍弱于前者而屈居第7。
另外还有三点需要吐槽:
一、现实中有不少军迷因为前卫的主炮老旧而认为其进不了前十,但这是一种偏见,就像SA80步枪一样,仅仅因为一个缺点比较突出使得很多优点都被忽略了。前卫的诸多优点上面说过了,尤其是现代化的结构和天下第一的适航性,因此不能仅仅因为装了烂炮就把整体都否定了。
二、SKC34主炮的径倍,纸面数据是52倍,但其实德国人和其他国家统计径倍的标准不一样,这52倍是包含药室在内的,而其他国家计算径倍通常不算药室,所以SKC34主炮的实际径倍应该是47到48倍之间。
三、我曾经在优酷和某个不学无术的军事小白争论过,按照他的可笑逻辑,俾斯麦因为侧舷装甲比爱荷华厚所以防护性能比爱荷华好,舰体结构和其他部位的装甲都被忽略了。我估计他可能以为海战中炮弹就像坦克炮弹一样直直地打过去……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种弹道在20世纪海战中出现的几率不会多于1%。上面说的水平穿深就是10公里以内的小角度抛射,而垂直穿深是指10公里外的大角度抛射,无论哪一项,侧舷水线都不是主迎弹面,只能算整体防护的一部分。当然,侧舷中弹一般来说比较致命,所以有人特意把这里做的厚一点也不是什么错误,但是单单靠侧舷的厚度既不能决定一艘船的水平防护,也不能决定垂直防护。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还是有某些德棍认为俾斯麦侧舷厚所以防护比爱荷华好,那么我建议他去看看英国战列舰的侧舷多厚,他就可以跳江去了。
我不知道楼主是不是哈德派,如果是,那么请做个理智的德粉,不要做无脑德棍。如果不是,那么请你分清楚德粉和德棍,德粉和我们一样是真正的军迷,应该一起好好讨论。而德棍,我不承认他们是军迷,只是一群狂热分子,认为盟军赢了就是因为××××原因,德军赢了就是NB;认为盟军的暴行就都是真的,德军的就全是编造的;他们不喜欢看书和纸质资料,只会从网络获得一些毛皮知识或者YY出来知识;而且仅凭一两件武器为依据就认为德国什么都是天下第一,恨不得连纳粹的SI都想上去尝一口。
上面我说的那个德棍还算稍微懂点知识,还有更狂热的,认为俾斯麦防护比大和还强,依据是德国钢材质量。这点我可以给楼主解释下,首先二战中各个列强的钢材质量,只有42到43年的苏联和45年的日本比较差,除了这两个时期,各列强的钢材质量差距差距并不大,至少没大到可以决定防护性的地方。而且就算钢材质量真有差距,对防护性影响也是有限的,德国在44年由于长期处于被轰炸的状态下,钢材质量明显下降了,但从没有人觉得45年的豹式比43年的防护差,顶多是易裂纹、易老化、结构不稳定罢了。苏联入侵布达佩斯时,有辆JS3炮塔炸飞后掉到地上摔碎了,这说明苏联的钢材质量不是很好,但从来没人觉得JS3防护差,也就是说二战时期钢材质量能起到的作用仅仅限于这些微不足道的方面而已,换句话说,上面这位德棍先生纯粹是在YY,我估计他也就知道SKC34的口径了,连其型号和径倍都不知道。

刚刚一激动跑题了,为节省时间,下面说简单点。

8—10.BIG SEVEN
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是旧式战列舰的顶点,装甲厚度强过了大多数新式战列舰,火力也很恐怖,但由于比较老旧,所以排得比较靠后。虽然30年代都经过了现代化改装,但基本构架还是很老套。
水平穿深: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垂直穿深:科罗拉多>长门>纳尔逊
水平防护:纳尔逊>科罗拉多>长门
垂直防护: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综合看的话,科罗拉多>纳尔逊>长门
结构方面,科罗拉多最合理,至于一项采用少座多连装的美国人为什么突然出现四座双联装,原因是科罗拉多并不是重新设计的,而是在田纳西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纳尔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9门主炮全部前置,上面说过缺点不再重复,还有就是纳尔逊采用的是垂直舰首,一战时期英国和德国有不少旧式战列舰都垂直舰首,本人知识有限不知其意义,也许是因为这两国都比较刻板守旧的原因,但从两国新式战列舰都改成飞剪舰首来看,还是飞剪舰首综合能力更好。
长门的结构在三者中垫底,舰体细长,岛式建筑不够紧凑,装甲虽强过了大多数战列舰,但比不上前面二者,要知道对旧式战列舰来说装甲厚度是非常重要的,长门防护能力就20后的水平来说确实有点落伍,速度倒是达到了当时少见的26节,但为速度牺牲防护对战列舰来说是个愚蠢的思路,我在上面说过了。
我发现一个好玩的地方,美英日的三艘老式的高等战列舰恰好可以和德法意的三艘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一一对应:
维内托和科罗拉多对应:都是三舰中主炮最强的,结构也没太大问题。
黎塞留和纳尔逊对应:主要问题都是太过偏向于水平防护,岛式建筑都是三舰中最紧凑的,而且都有主炮前置的问题。
俾斯麦和长门对应:都是设计有偏向的,俾斯麦防强攻弱,长门攻强防弱,都是在结构设计上的问题诸多。

11 & 12.北卡罗莱娜 & 乔治五世
也是和上述最后一对一样设计有偏向问题,而且比俾斯麦和长门偏向得还严重,NC拥有和SD一样的Mk6主炮,速度也更快,但结构有重大问题,防护性能在新式战列舰中几乎垫底。
KGV则完全是因为被第二轮海军条约坑了,英国早早地开始了KGV的建造,严格按照第二轮条约限制造了KGV,建好才发现基本没人遵守条约了,而她成了新式的高等战列舰中排水量最少、主炮口径最小的。由于英国人设计战列舰经验最为丰富,因此虽然排水量小但装甲却不薄,而且结构也算比较合理,防护能力只比前卫稍弱一点。问题在于她的Mk7主炮(不是爱荷华的Mk7!),14寸显然是13舰中最小的,原本计划三座四联装炮塔还有火力密集度的优势,但为了控制排水量又将其中一座改成了双连装,该优势也下降了。
确切来说,SD、NC和KGV都是被两轮海军条约害了,如果没有海军条约,这三者会成为更好的战列舰。当然,海军条约还是好的,如果没有条约,列强们不知会干多少劳民伤财的事。

最后一位是胡德了,这本来是20年代造的一艘战列巡洋舰,41年改装成战列舰,实际上其改装尚未完成就被打沉了。
问题就是目标很大,装甲却很薄,典型的靶子。不过把胡德放进高等战舰中不是没道理的,胡德号一直到开战前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虽然装甲相对较薄,但是防护性还是强过了大多数旧式战列舰。火力比在13舰中垫底,但作为一门老炮,威力却接近乔治五世和俾斯麦上的新炮,在旧式战列舰中名列前茅,机动性即使是旧式的巡洋舰也没几个能比上的。
如果拿胡德和巴伐利亚比较,火力上胡德完胜,防护上巴伐利亚装甲厚度完胜,但防护布局稍弱于胡德。舰体结构上又是胡德稍稍占优,由此看来,胡德更强。以胡德和巴伐利亚为高等和次等战列舰的分界线也合理。

❹ 战列舰怎么

  1. 画一个很像倒三角的四边形。

  2. 画两条线,和四边形朝右的两条边相邻,这样船体就画好了。

  3. 画出若干普通斜四边形,作为船桥。

  4. 用线条连接画好的这些斜四边形,船桥就完成了。

一般这个是简笔画的战列,如果需要枣凯画复杂渗袜的战列那就需要再增加里面的层次以及色彩,这样可以使画面更丰富。

❺ 请问如何区分大和号与武藏号战列舰尤其是外观。

外观上不容易辨厅羡野游别 。但是当时的美国海军是了如指掌的。

大和号战列舰的图扮脊拍片 :

❻ 二战哪个国家的哪个战舰最厉害

单从战舰的性能,规模来讲的话,日本的大和级最强。下面展开讲下各国战舰。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说白了就是巨炮时代的产物,那个年代没有机动性这一说,谁是最大,谁的破坏力强,谁就是一霸。战列舰是从风帆到蒸汽时期颤李舰船发展极致的体现。

英国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主炮为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3联装主炮塔三座,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想着那炮的直径都恐惧。。。)大和舰的副炮采用从最上级重巡洋舰改装时拆下来的60倍径155毫米口径舰炮12门(四座三联装),炮塔重150吨,设有25毫米装甲板。要是说战舰是巨炮主义的体现,那么大和级就是巨炮主义的极致。在日本人的那种感想敢做的勇气下,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就这样被他们给造出来了。茄李迟从舰船的角度去看,大和号沉的还真是有些可惜了。

以上。(图片来源网路,侵删)

❼ 美国海军最后一级战列舰,衣阿华406mm主炮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美国海军的“依阿华”级超级战列舰是大舰巨炮观念的优秀物质,美国海军最引以为傲的自然是它强劲的航炮火力点,较为遗憾的是,当它问世时,归属于它的时期早已基本上过去。“依阿华”级超级战列舰武器装备有3座三联装主炮,每座防空炮只是转动一部分就重约1730吨,最少必须77名士兵才可以开展枪击,足够看得它的容积是多么的巨大。

但是,因为功效甚为可有可无,这种核火炮最后迅速退伍,“依阿华”级战列舰最后改成武器装备可配用核弹头的“烈刃”弹道导弹。

❽ 史上最大战列舰!号称“永不沉没”的大和号战列舰可以有多强

该战列舰的表现非常强,而且它的数据也非常突出。从图片上来看缓轮的话,大家会觉得战列舰的体积非常庞大,而且它的排水量也非常的突出。而且战舰上有很多的发射点,所以说大家会觉得该战舰的战斗能力也非常强大。

但是该战舰并没有太多的实战机会,所以也让大家觉得有一些遗憾,因芦哪厅为大家并没有看到该战舰的华丽数据。因为大战舰在行驶的过程当中忽然之间遇到了袭击,而且舰艇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之后,也对该战舰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但是当地的管理人员并没有放弃对该战舰的维护和修理,所以说使用该战舰也打出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它的火力比较强大,所以在海上也能够打出很强的压制效果。

❾ 二战美国造了多少军舰每种各多少艘

如果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算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国共建成下水的航母具体数量如下:

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22艘

中途岛级舰队航母2艘

独立级轻型航母9艘

塞班级轻型航母1艘

博格级护航航母45艘

康门斯门特滩级护航航母18艘。

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50艘。

以上共有重型的舰队航母24艘、轻型航母10艘、护航航母113艘,团瞎总计147艘。

如果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起算,应再加上约克城级大型航母大黄蜂号、护航航母长滩级两艘、桑加蒙号护航航母。则以上共151艘。这是许多权威资料都引用的数据。

如果我们把基本在二战时间建造而在日本投降后不久(1945年当年内)下水的航母也算上,应再加上大型航母埃塞克斯级两艘、轻型航母塞班级1艘、康门斯门特滩级护航航母1艘。

综上所述,广义上美国在整个二战期间建造的航母共大型舰队航母27艘,轻型航母11艘、护航航母117艘,总让差计155艘!

顺便塌滑空再补充两句,以上航母不全是给美国海军用的,比如其中博格级的护航航母,后来大多数都给了英国海军用于大西洋反潜护航战。

同期,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只建造和改装了大型航母大凤号、信浓号、中型航母云龙级3艘和护航航母大鹰号,共计6艘。

美国之所以能在战时紧张的状态下生产出如此惊人的航母,除了超强的经济实力,其绝对优势的工业化组织能力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亨利约翰凯撒这个疯子。这位美国工业家在二战前还有纽约铺马路,从没造过一艘船。但二战爆发后,这个天才开始疯狂地建设造船厂,并按他研究的快速流水线造船法造船,其造船时间为其它船厂的三分之二,成本则只有四分之一。二战期间,凯撒旗下的船厂竟然一气建造了1490艘各类船只,除了着名的自由轮,还包括那50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母舰。估计日本人在战前计算美国军舰战时生产能力时,做梦都想不到能平空多出这么惊人的生产能力。因此,凯撒的贡献绝对不亚于任何海军上将,这种产业型人材,恰恰是只有美国有而其它国家没有的。(给个满意,谢谢!!!)

凯撒的图片:

❿ 哪位大神能给我点17-19实际风帆战列舰的资料

削甲板后的战舰吃水减少、下层炮门离水面更高,可以在风浪更高的海况下使用;

这样的战舰桅杆必须加高,否则战舰摇晃更加剧烈、迅速,轻者令乘员不适,重者折断桅杆,这是前文(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14147837805290&mod=zwenzhang )提过的船舶“初稳性”决定的。胖达不是物理学科普,不爱列公式,等今后专门批讲风帆战舰史上的惨痛翻船事件时候再来形象地解释这个基本原理。这个原理19世纪上半叶的船厂工程人员大体了解。

于是,经过削甲板改装的战舰航速更高:首先是因为桅杆更高,帆面积更大、推力就更大;而且越是高处远离海面的气流越规则,不受海面波浪不规则形态的干扰;并且高处风速更快,而风速造成的推力随着风速平方迅速增加,只随帆面积、空气密度线性增加,这样高处风速快,虽然空气密度稍低,但是“呼吸高层的空气”,推力显着增加。其次是因为战舰吃水浅、阻力小;风帆战舰依靠风力只能达到最高十一二节的航速,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1~3节的可怜航速;这种航速下,对于长度最长只有50、60米,但有十几米宽的风帆战舰而言,主要阻力是船壳表面和水体的摩擦力,吃水浅沾水的湿面积就小,阻力小。

风帆战舰航速高就是舵效力的提高。敏迟今天的动力船舶在静水里、航速为零的时候,也可以操舵,因为螺旋桨自动制造局部水流吹拂舵叶让它发挥作用。帆船就不行了,必须有天然的水流流经舵叶让它发挥作用。船舶的舵就是飞机的机翼,通过流经舵叶左右侧水流的流速差别产生侧推力。于是航速更快的帆船舵更听话,只要稍稍偏转就能产生调头要的舵力;同时偏角小的舵制造的尾部涡流小,打舵造成的阻力就小,打舵时帆船航速降低得也少。

于是人们意识到,甲板层数越少、越“扁”的战舰,就像大型巡航舰一样,1)底舱大、装载后勤物资多、自持力强凳拿返;2)炮门距离水面高,在满载时仍然可以达到一米九以上,大风大浪中放心使用;3)快速性和操纵性比过去多层甲板累赘之下的战列舰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提升。但是甲板层数越少,火炮数量也越少,就只能通过加长船体稍稍弥补,于是19世纪初开始,战舰越造越长,战舰足够长、足够宽大,即使是三层甲板的战舰,在比例上也就更接近性能优秀的大型巡航舰。

但是过长的木制结构会遇到什么问题?当时人们怎样克服呢?且看下三回:19世纪初造船工程技术的新发展。

上图,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艘“科幻战舰”,就像今天美国朱诺沃尔特一样。纤瘦的高速舰体,每侧16个主炮炮门,堪比120炮一级战列舰。低矮到几乎没有的艏艉楼,最大限度降低艏艉楼对侧风时操纵性能的干扰。这个形态的船在整个名录里也没查到,虽然图注注明是1795年的48炮巡航舰模型。整个装饰风格确实是18世纪末没有经历战时改装时的模样,但是船体造型太先进了,有可能是当时的“概念”设计。这种形态就指向未来最合理的船体比例。

19世纪初,战舰向大型化发展。同样数量的火炮,放在越长、层数越少的甲板上,战舰综合性能越高。18世纪末三层甲板的90炮二等战列舰,最高一层炮只能是12磅炮;19世纪中期两层甲板的90炮二等战列舰,相当于把最高第三层甲板的12磅轻炮全换成了两层甲板上的32磅主炮(炮管长度不同);这更大更长的战舰快速性、适航性更是18世纪末战舰不能比拟的,当然造价也不能同日而语。发展到极致就是类似下图。

上图是法兰西蒸汽辅助动力战列舰拿破仑号,舷侧炮门20个,也就是两层甲板的100+炮战列舰。这是蒸汽动力首次运用于海军主力舰,在此之前只有图中右侧中景的明轮蒸汽巡航舰,带有试验性质。这就是19世纪50年代法国占得技术先机并希望以此挑战乃至颠覆英国海上霸权的一次尝试,此后10年1860年代的铁甲舰、1870到1880年代的撞击舰与鱼雷艇等等,都是法国最先提倡,希望以新技术优势挑战英国完备工业技术体系整体效率的例子,当然最后都不幸归于失败。

为了能将木头战舰造到上图拿破仑号那样60多米的枣饥“极限”程度,19世纪英法两国发展出新的造船技术,以最大限度利用木材的特性,几乎将木材这种材料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那么木头用于建造船舶,有哪些缺点限制了舰体的加长,必须克服呢?

和钢铁比起来木材自然是差劲得多的结构材料,1)强度低,2)构件之间不容易连接。这两个因素合起来让木头战舰不能造得太长。

上图是1665年英国斯图尔特复辟时期的一等战列舰全肋骨“海军部”模型,短粗的三层舰体与前面纤瘦的拿破仑号形成对比。

木头强度远不如钢铁,这似乎是日常经验,筷子可以撅断,不锈钢勺子只能通过不停快速摩挲勺子的把来让它升温变软后再反复弯折、金属疲劳而弯曲(这种魔术甚至“气功”表演比比皆是)。

首先,在受力的时候,譬如船舶摇摆、升沉、大浪拍击船体侧,木造船舶的木头结构更容易发生形变。任何材料,受力不大,就只是暂时形变,外力撤去后还能弹回去,这就是弹性形变,比如大雪压弯松枝;如果突然很大的受力,或者长期不撤去的“荷载”,材料变形回不去了,甚至材料抵抗不住外力而产生裂痕。前者就是”塑性形变”,比如交通事故汽车外壳变形,后者材料就算完全废了,比如泰坦尼克号最后断成两截。和钢筋铁骨的现代船舶相比,帆船船体受力形变的程度明显得多。举个例子,比如在大浪中使船,舰面大舱口的舱口盖都必须用木楔子甚至钉子固定好,否则,当大浪拍击船体,特别是拍击舷侧的时候,船就像被一只大手捏紧的气球,里面的空气只能循着大舱口往外冲,能够把没有固定的舱盖冲飞。

上图是19世纪30年代末代英国东印度商船(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个垄断企业在1835年终于解散),舰面可见三个舱口盖,在大浪里遭受拍击的时候,就像刚装了开水的暖壶,盖子必须盖严,否则被空气冲开。(本图感谢一位香港网友拍摄当地某博物馆照片)

木头强度低还意味着,承载越大的载重,木料就需要越粗大。然而,首先,到19世纪初,英法已经造了150多年的大型帆船,天然大型木料很难找到;其次,粗大的木料自重也更大,于是越粗大的木头承重效率也越低,最后单纯自己的重量恐怕就把自己压弯了。比如1860年到1870年间的英国铁甲舰,有全新打造的铸铁铁甲舰(钢要等到1880年代),和旧木头战列舰改装的木体铁甲舰。后者木头结构的船体自重和载重几乎一样,而前者铁船体的自重比载重轻数百吨,这差值就能更好地分配在装甲防护和蒸汽动力系统中。

胖达我喜爱的旧帆船改造木体铁甲舰,1862年的皇家橡树号。

木头构件之间彼此不易连接,所谓“连接”就是需要一个木头构件的受力能够传递到另一个上面,这样船体结构才能成为真正连贯的一个整体,所有应力都能尽量平均,不至于让局部某些结构快速疲劳、断裂。直到二战前,人类主要的钢铁造船技术都还是用铆钉,如下图。铁甲舰上的铁船壳的铆接(刘煊赫先生的图,甲图是铆接铁板的捻缝防水。)这样虽然不能完全水密,比不了焊接,但是两张船壳板就像变成一个结构一样,能够传递应力,在钢材的脆变温度以下,甚至裂痕都能跨过铆接部位传递到相邻钢板上去——泰坦尼克号断成两截就是因为水温太低,船体脆变的裂痕又能够能过铆接的界面长距离传递。钢铁的船体风浪中受力形变又小、各个构件又能连贯成受力的整体。这两点上木头都做不到。木头根本没法像钢铁那样彼此连接。

钢铁是金属碳合金物质的一种结晶样的状态,它里面在宏观上是完全连贯的,只有显微视野下才能看到各种不同形态的生长结构,这些结构决定钢铁的宏观机械、传导性能等等。比如形成“奥氏体”这种胖达根本不知道是啥玩意的微观结构的钢材就不会像泰坦尼克号的钢板一样低温下突然变脆,产生宏观裂痕。木头就不同了,肉眼可见贯通材料的纹理——“年轮”。木头就像牛肉一样,是许多木质部纤维平行排列成的,这些纤维彼此之间的连接强度,远远赶不上一根纤维内部,所以说“劈柴不照着纹,累死劈柴人”。这样钉子钉进木料里,原本就是破坏了木材结构的连贯性,而钉子对木料的紧固压力,也只能波及钉子附近小范围内的木质纤维,更远处的只好旁观,因为它们彼此之间没有钢铁显微结构那样的紧密连接。

钉子如何固定木料呢?

固定办法就像这张让人瞧着头皮发麻的图片一样。这是一幅战舰舰首结构纵剖图。各种拼接在一起的木料都用实线勾勒出轮廓,许多大通条,从大致垂直于木料走向的方向,把好几层木料打穿,这就是木料的固定。所用的就是锻铁打造的铆钉。跟今天一提“铆钉”想到的螺纹钉不同,当时虽然也能手工攻丝,但是成本太高,所以铆钉就是大通条。具体木材铆接工艺不久之后介绍。总之两个木构件、甚至数个木构件被一根铆钉紧固在一起。这时如果战舰是在风浪中航行,那么船体就会承受应力,各个构件受力就会发生弹性扭转、弯曲。比如像下图,战舰在风浪中横倾,右侧那边的大炮和上层结构件全部都要压到水线下的船体上去,左侧迎风一边的大炮和上层船体构件却有相互间拉散开的趋势。

这样,受力形变的木头构件之间,就把紧固它们的铆钉来回拉扯、错动。木料很粗大,铆钉为了不破坏木料整体结构只能细很多,这样整个木料拉扯铆钉产生的压力,全部集中在铆钉附近的木料中,很快这些木质纤维就被铆钉压迫变形,铆钉的钉子孔就疏松、扩大了。这样木料之间就能够相互错动。这种海上波涛中承受应力、木材形变、钉子活动导致的木料松动和相互错动,英语里学名“working”。胖达我就叫错动吧,很好理解。

这错动有多大呢?一个19世纪后期累积资历官至上将的英国老头回忆,他年轻的时候当海军侍应生,那还是在帆船上。船在海里摇晃,比如左舷摇到上图迎风的位置、高高扬起,甲板横梁和甲板下支撑肘之间“张开大嘴”,他们趁机塞进去许多榛子,等到摇晃到上图背风位置,甲板横梁和支撑肘“闭嘴”就能磕碎坚果。下图是胜利号上的甲板下结构,都漆成白色增加室内亮度。黑色大炮左手边就是甲板过梁下面支撑肘,头顶可见各种纵横梁。

可以说,木料构造的整个战舰(如下图),就是数百个结构件在有限的上千个点上做了局部固定。

这样看起来不太牢靠的结构,首先会在风浪中各种松动;其次整体上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也就是整个船体变形的问题,这是始终困扰风帆时代工匠与设计师的问题,限制了风帆战舰的最大长度。下回结合风帆战舰的总体结构布局,追忆下风帆战舰船体结构会受到的种种磨难。

木头结构在风浪中受力变形、钉子松动,最后船体的木头构件相互错动(Working)。这种现象再加上战舰总体结构的特点,最后导致了船体整个的变形。这就成了始终困扰工匠、让战舰无法造得长度很长的原因。

首先,战舰的总体结构是什么样的?

战舰肋骨结构(右舷),为了显示肋骨排列,每隔一副肋骨就锯掉一副肋骨。

如上图,战舰就是一根笔直的龙骨上横向固定很多很多副肋骨,肋骨内外再纵向固定很多很多条内外壳,如下图。

上图,战舰肋骨-船壳结构(左舷),上层可见还没包裹船壳的密距肋骨,下方是一条条粗细不一的各色船壳。

没有铺设甲板条的中层炮甲板,可见粗细甲板横梁之间,逐段拼接的纵向甲板梁。

除了外壳,战舰内部还有1到3层搭载火炮的甲板,战列舰和大型巡航舰的炮甲板以下还有一层堆码物资的最下甲板(Orlop)。这些甲板由纵横甲板梁搭建而成,上面铺设甲板条供人员通行、布置火炮和舱室。上图的模型胜利号就有四层甲板,这些甲板的纵梁、甲板与船体侧壁相接处的纵向支撑材、甲板梁上铺设的甲板条,都是加强战舰纵向强度的构件。

17世纪80年代的一等战列舰布里塔尼亚号上下分体模型,所有甲板都没有铺设甲板条,露出下面的支撑结构。取下上半部,可见下半部分展示出炮甲板上粗大的纵横梁材。

所以风帆战舰的船体就像一个木桶,桶底是龙骨,肋骨是拼成侧壁的一根根竖条,船壳则是箍紧竖条的环箍。这样的一个整体结构,龙骨是许多片拼成、每一副肋骨也是,船壳更是砌砖一样的一片片,而且所有构件之间只是在有限的点上相互连接。这数百构件在数千个有限点上相互固定的结构在大风大浪中能坚持几年?坚持不了几年。

一艘战列舰,如果服役期间一多半时间在港内撤去大炮、帆装而定泊封存(Laid up),一小半时间在海上服役,每次任务几个月到一年,然后入干船坞“小修”(Minor Repair),即更换局部疲劳磨损以及发霉腐坏的构件,那么整个船体结构大约可以维持10~15年,英国有很多服役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战舰,那其实是前文(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17384330544098&mod=zwenzhang)所说的、执政党的花名册手脚,以“重建”(Re-built RB)的明义建造新战舰,规避在野党的攻击。比如1737年的第三代胜利号,她名义上是第二代胜利号的重建,可是“重建”之前10年,第二代胜利号已经拆毁,尚堪使用的木料保存在库房里了。下图,带有高大四层尾游廊的第三代胜利号。这四层尾游廊是她的辨识特征,她最后在风暴中失事,跟高大的尾游廊不无干系——尾部过于沉重影响侧风位时的操纵性。根本原因则在于该舰舰体的各个构件已经疲劳松动,最后舰体风暴中解体了。造成这一惨祸的根源则是:一方面,传统英式造船习惯已经不适应18世纪上半叶这样大型化的战舰,需要引入更新的造舰技术,比如当时法国的造舰工艺(当时法国罗切斯特一位总工程师化妆侦察,深深体会英国拘泥传统,许多设计和工艺并不合理。);另一方面,这样考验英国造船工艺极限的船体还要承担28门42磅炮每尊三吨多的重量,在詹金斯耳朵战争中频繁穿行风波里,实在不堪重负。根据这位法国间谍的记述,胜利号刚造好时在船台上船体结构就显出疲劳磨损以及发霉腐坏的迹象。此后几次大修都不解决问题,该舰搭载的倒数第二任舰队司令更是坚信该舰不久后就会不堪重负,愣是讨要到退休令逃过一死。(17世纪传统英国造船技术和18世纪以来法国较为更加合理的造船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在这里可以详细描绘的,待到遥远的将来。。。)

如果战舰因为战事紧急,去往美洲加勒比殖民地长期连续服役一年以上,因为那里干船坞基础设施缺乏,热带水域多海洋生物破坏船底船壳、多飓风天气,这些船回航西欧后就像从小踏上奥运征途多年的退役老运动员,浑身伤病。此时只好入坞大修“Major Repair”,许多地方需要扒掉内外船壳和甲板条,露出下面的结构材料,大段大段地更换材料。这样如果还能算是原来那艘战舰的话,船体寿命也是十来年。

如果是战时应急建造的战舰,使用了采伐后不久,尚没有充分干燥的木料,木料含水量在20%至50%之间,当战舰内部层层甲板封闭起来不见太阳光,木头战舰又并不水密,那么船壳木料缝隙里积存水分、造成潮湿环境,就开始让霉菌阴滋暗长,真菌一方面分泌消化酶降解木制纤维的木质素高聚糖,一方面真菌菌丝积存盐分形成高渗透压而吸干木料水分,最后木料就化作齑粉,这种腐朽当时人称为“Dry rot”,因为不是木料泡在水里朽坏的——实际上泡在水里隔绝氧气,真菌无法滋生,再加上海水,就可以杀死其它陆上寄生生物,所以英法船厂都有大水池用海水浸泡保存船体的橡木材料。未干透的新木料造的船体寿命超不过5年,带有部分腐朽的木料更抵抗不住风浪的拍击,迅速松动。

风浪中错动(Working)与甲板下阴暗处的霉腐(Dry rot),最后整个船变得不堪使用。曾经有记载一艘长期海上服役的轻型巡航舰回到港内后进入干船坞,水排掉后船体就解体了!因为失去了水体对水下船体的侧面支撑,肋骨就像环箍不管用的木桶一样散开了。同样,17世纪70年代也有一个记录,维修时已经拆除了一部分水线以上的船壳、甲板条。这个时候放掉干船坞里的水,因为船体结构件之间已然松动,少了水线以上船壳、甲板条提供的纵向连结,肋骨也开始散了。只好把船底凿穿放水进来挽救船底结构的整体变形。同样,风暴中船底开裂进水的例子也很多,也留下了一路保持水泵人力排水而免于沉没、逃回港口的记录。当大风大浪中,风鼓起帆,帆就拉扯着桅杆,于是桅杆就成了一根撬杠,如上图,可以撬开船底的船壳造成漏水——其实风吹帆,帆带动桅杆,桅杆撬动船底,这就是帆船推进的原理,只不过日常没有这么明显的撬开船底船壳。比如当年五月花号预备带着清教徒开往北美,其实这帮来自英国内陆的乡巴佬清教徒之前出航过一次,可是因为他们寓居地荷兰的商人心眼坏,就借着他们乡巴佬不懂航海的机会,骗他们买更高的桅杆,推力大说不定去得快,结果桅杆过高,漏水太多根本没法横渡大西洋就只好回来了。

胜利号纵剖视图,可见三根桅杆都是直插到龙骨的。

以上多是各个局部的问题,只要小修、局部替换损害的构件即可。还有一类严重的、除非大修或重建不能解决的整体问题,这就是战舰整体变形,也就是龙骨变形。龙骨上弯、下弯、侧弯,就好比人的脊椎畸形,无论是鸡胸驼背还是脊柱侧弯都严重影响内脏等的正常定位和功能。比如美国的宪法号重型巡航舰,该舰于18世纪末计划、建造,19世纪初造好入役。到了1812年英美之间爆发冲突的时候该舰已经服役了快10年(以上数字都是胖达的记忆,应该不准确,请看帖的朋友指正),这时候宪法号来了一次“大修”,其实这样不一定比每年如无小修省钱。这时候宪法号的龙骨已经变形,这种变形有多大呢?不到50米长的龙骨的中腰部分,可以比首位部分拱起来数十厘米,也就是形变达到总长度的百分之一以上。这样原本密集排列的肋骨之间就开了缝、张了嘴;原本留下来的、比较小的肋骨间距也拉大了。各个甲板条、内外船壳之间的缝隙也错动、张开了,里面为了防止漏水而填埋的松树胶油裹着麻絮也跑出来了。

上图,美国纪念1812年战争200年,于2012年发行的宪法号邮票。油画来自某个博物馆藏的某位画家系列作品。

就是这个龙骨变形问题限制了帆船船体的长度。而且设计师和工匠们分析,这是因为木料强度有限,战舰纵向强度不足。所以只有三层炮甲板的一等战列舰,因为甲板层数多,纵向加强件多,所以才能造得最长;像宪法号这样一层炮甲板却比英国74炮战列舰还长(胖达我的记忆,数据未现场核实),是一定要龙骨变形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打开通向大型化的大道,就要先分析这个问题的具体原因,当然了当时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造船老司机可不是爱丁堡大学帮助瓦特改进蒸汽机的教授,他们只会按照自己的经验与感受提出解决方案。

阅读全文

与战列舰发型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男生白天黑衣图片 浏览:1001
动漫书的图片 浏览:957
双鱼衣服图片 浏览:426
陈大白好可爱图片 浏览:24
军人衣服裤子图片 浏览:359
放映过程中如何拖动ppt图片 浏览:25
星空下的人物背影图片男生 浏览:170
中国眼睛动漫图片 浏览:242
如何提取word图片里的数据 浏览:454
买衣服要量哪些地方图片 浏览:498
道奇图片大全价格图片 浏览:437
扑兔机图片价格 浏览:352
快手全网最火图片男生 浏览:592
女孩腿歪图片 浏览:476
初中霸气女孩图片 浏览:297
王力宏短发发型图片 浏览:416
女生侧颜图片漫画 浏览:441
男生板寸头图片 浏览:412
小老虎图片可爱表情 浏览:543
加油金额显示图片如何修改 浏览: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