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湾高雄有什么大学
1、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
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英语译名:National Kaohsiung Fir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KFUST),简称“高雄科大、高科大”。创办于1995年,位于中国台湾省高雄市楠梓区。前身为国立高雄技术学院。
1998年7月,获台湾教育部门同意更名为“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是大高雄地区的第一所科技大学。 校训为“敬业乐群,卓越创新”;成立的宗旨为创办一所与产业界需求紧密结合的技职高等学府。
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培育具有敬业乐群、卓越创新精神的产业发展的人才,及从事着重实务应用研究与服务工作,真正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设校的理念为:实务与理论兼具、教学与研究并重、专业与通识结合、人文与科技相融、创新与务实兼容。
2、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
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KUAS),简称高应科大、高应大或高应,是一所创立于1963年,位于中国台湾省高雄市三民区的科技大学,前身为高雄工专、高雄工商专、高雄科学技术学院。
现拥有“电资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社会学院”等四个学院、五个博士班、十九个硕士班、十一个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十八个系、以及二个研究中心。
3、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
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位于中国台湾省高雄市楠梓区海专路、另有旗津校区位于高雄市旗津区,中文简称高海或海科大、英文简称NKMU,是台湾以海事和水产相关领域科系为主力的大学,在一般的大专院校相当少见。
2018年2月1日,该校与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及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正式合并,成为“国立高雄科技大学”,3校合并后,学生人数达2万7,320人,跃升成为全台第2大的大学校院及最大规模的科技大学。
4、文藻外语大学
文藻外语大学是位于台湾高雄市三民区的一所天主教大学,也是台湾唯一的外语大学,由圣吴苏乐女修会于1966年创办,创校的理念为培养外语实用人才,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宏扬中华文化于世界,培育健全青年,改良社会风气,献身国家建设。以圣吴苏乐节庆10月21日为校庆。
5、高雄餐旅大学
高雄餐旅大学(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NKUHT),简称为高餐旅、高餐大或高餐,为中国台湾省唯一的公立餐旅大学院校,现位于台湾高雄市小港区。
招收学制设有四年制及二年制大学部及五年制专科部、进修部及研究所。高雄餐旅大学现设有4个学院,包含1个博士班、3个硕士班、11个学系组、1个五专科、2个学士学位学程、1个学士后学程。
⑵ “闺蜜相杀案”:男博士来者不拒引发命案,闺蜜闹翻一人被杀,后来如何
这起案件是由两个好朋友抢劫一名男子引发的,但在案件爆发前,抢劫案的主角曾焕泰并未给出任何洞见。和两个女生发生关系后,他不断声称是朋友关系,最后他真的可以认为是两个女生的浪漫感情。
作为旁观者,我们得知这两个女孩自始至终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一个死了,一个进了监狱,很可惜。同时被告知要及时止损,撞南墙后不要回头。到那时,就太晚了。
⑶ 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的授课教师
中心成立以来先后聘请台湾大学、台湾中研院、台湾政治大学、台北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等多所台湾院所的数位知名教授授课并指导研究生,以及美国普林斯顿、荷兰丁伯根、澳洲莫纳什等大学的多位世界着名经济学教授来中心讲学并指导研究生。过去十多年来,金禾中心主要依靠台湾及海外经济学教授群的支持从事教学的工作。为了教学及研究的需要,在未来五年中,中心计划每年聘请2~3人充实队伍。近两年已引进海外博士1名(荷兰库特勒之博士),美国着名大学毕业(约翰霍普金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2名。展望未来,我们不忘“为经济学培养通才,为社会学培养专才”的初衷,努力在培养高级经济学人才及科学研究新方法方面开创新局面。中心成立以来的授课教师名单(按汉语拼音排序)如下: 序号姓名简介1Siang N.G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William.H.Branson美国MIT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3鲍维宁美国约翰霍普金斯经济学博士4蔡攀龙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5蔡文祯美国Michigan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所研究员6曾卫红日本筑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7陈恭平美国Rochester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人社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员8陈江美国Wisconsin Madison大学管理与统计学博士,美国雪城大学教授9陈坤铭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国际贸易学系教授10陈孝琪美国North Carolina大学经济学博士,台北大学经济系教授11陈彦煌美国Texas A&M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文化大学国际贸易副教授12陈溢茂美国Ohio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财务金融系前主任,教授13陈志平西安交通大学理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数学院教授、副院长14池祥萱台湾中央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东华大学管理学院15单 骥美国Cornell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16方振瑞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经济学博士,台北大学经济系副教授17冯宗宪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经金学院教授18郭平欣美国UCSD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东华大学经济系教授、经济系前主任19郭誉森西安交通大学金禾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20洪福声美国Virginia Polytechnic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21洪雪卿台北大学经济企管博士、淡江大学会计系副教授22胡春田美国Princeton大学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台湾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员23黄朝熙美国Washingto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24黄登兴美国Rochester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所研究员25黄有光世界着名经济学家澳大利亚Sydney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26江永裕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文化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27李阿乙美国Rutgers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辅仁大学经济系教授、社会科学院前院长28李庆男美国Michigan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山大学经济所副教授29李昭考比利时鲁汶大学、亚洲大学经济副教授30林常青美国密西根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所助研究员31林惠玲美国Brow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社科院院长32林建甫美国UCSD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高等研究院副院长33林金龙美国UCSD大学经济学博士,东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34林祖嘉美国UCLA大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经济学系教授35刘楚俊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36刘瑞华美国Washingto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37卢信昌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国际企业系副教授38马泰成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文化大学经济系教授39毛庆生美国Rochester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副教授40毛维凌美国Texas at Austi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41祁玉兰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42瞿宛文美国Stanford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员43寿纪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前主任44唐代彪美国Columbia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国发所副教授45滕晓云美国UCLA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央大学经济系副教授46王凤生美国Pure大学经济学博士,高雄大学应用经济学系教授47王国梁美国Temple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48王泓仁美国Michiga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所研究员,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前主任49王连常福美国Iowa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台北大学经济系教授,前社科院院长50魏国栋美国Rhode Island大学经济学博士,台北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51翁铭章美国Texas A&M大学经济学博士,高雄大学应用经济系副教授52吴文杰美国Michiga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财政系副教授53萧代基美国Michiga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54熊秉元美国Brow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55徐伟初美国南伊利诺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文化大学教授,香港珠海学院商学院院长56许祐宗美国圣刘易斯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57许振明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前金融研训院院长58薛 琦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博士,台湾金融研训院前院长,中央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台湾大学经济系前主任,台湾证交所前董事长59杨春雷德国Dortmund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员60俞炜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金禾中心副教授61詹维玲美国Pure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所副研究员62张国平美国Pennsylvania大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计量金融系教授63张五常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博士、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世界知名经济学家64张一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金禾中心讲师65赵媛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候选人,西安交通大学金禾中心讲师66赵志钜美国南伊利诺大学经济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澳洲迪肯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67钟经樊美国Wisconsin-Madison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计量金融系主任、教授68周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校区经济学博士,台湾世新大学经济主任、教授69周翔翼西安交通大学金禾中心经济学博士,西安交大学金禾中心讲师70周雨田美国UCSD大学经济学博士,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71朱家祥美国UCSD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北京大学CCER教授72庄委桐英国Cambridge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中研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73庄希丰美国东北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淡江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74庄奕琦美国Chicago大学经济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社科院院长
⑷ 2017年台湾哪些院校招考大陆博士研究生
主要有: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等。
1、辅仁大学:一所世界着名的研究型综合大学。辅仁大学直属梵蒂冈罗马教廷教育部,为亚洲仅有的两所宗座大学之一(另一为日本上智大学),亚洲博雅大学联盟、优久大学联盟、AACSB国际商学院协会、台湾欧洲联盟中心(EUTW七校联盟)、台湾基督宗教大学院校联盟成员。
2、台湾师范大学:简称师大、台师大或台湾师大,是一所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的师范大学,前身为台湾日据时期1922年创立的“台湾总督府高等学校”,台湾光复后原地创立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时为台湾四大学府之一。至今,师大已培养出近10名“中央研究院”院士。
3、清华大学(新竹):校名全称“国立清华大学”,简称“清大”或清华大学(新竹),为中国顶尖级研究型大学之一,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欧商校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台湾清华大学前身为1911年在北京设立的清华学堂。1925年设大学部。对日抗战期间,西迁至云南昆明,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4、台湾政治大学:即“国立政治大学”,简称政大,坐落在中国台湾地区台北市文山区,是中国台湾地区在文法商及管理学中的顶尖院校,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重要智库之一。1946年“中央政治学校”与“中央干部学校”合并,定名为“国立政治大学”。1949年国府迁台以后,在台北木栅复校。1955年成立大学部。
5、台湾大学:简称台大(NTU),成立于1928年,是中国台湾省台北市的一所研究型公立综合性大学,素有“台湾第一学府”之称,也是一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大学。其前身是日本统治时期所建立的台北帝国大学,为当时日本建立的九所帝国大学之一。
⑸ 高雄陈家的简介
高雄陈家从清末的陈中和开始,以高雄港通商为主,对大陆及日本输出糖业致富。陈中和及后代多角化经营事业,跨足农产种植买卖、房地产、碾米、贸易等行业,家族并跨政商界,逐渐称霸南台湾。
日据时期,陈中和与长子陈启贞、四子陈启峰都当过高雄州协议会会员,六子陈启川当过高雄市协议会会员,也就是当时的民意代表。陈启川当过省辖时期的高雄市长,八子陈启清曾任制宪国大、台湾省府委员、高雄中学校长。但从政成绩斐然的,是陈启清长子陈田锚。
不过,政治一直不是陈家的主业,事业经营才是这个家族的重心。陈启清生前活跃工商界,和辜振甫等人经营台泥,筹创台湾可口可乐公司;陈家至今仍跨金融、瓦斯、医院、寿险等产业,家族另以婚姻关系交织出绵密的政商网络。
高雄陈家虽然富甲一方,但作风却很低调。
现在除了陈中和旧宅保留大家族昔日风华外观,当年台湾第一个医学博士杜聪明创办高雄医学院时,陈家也曾大力资助,其中一栋校舍即以启川楼为名。
如今一般人很难在高雄市看到陈家富有的模样。陈田锚家在爱河旁的独栋旧宅,在后来周遭新建的大楼环伺下,看来更为平凡;先人陈中和墓地保留外观,遗骨已迁葬,墓园现在是绿地公园。
高雄陈家是台湾五大家族之一,因其发迹于台湾高雄地区,所以被称为“高雄陈家”。清末陈中和时期兴旺,至日治时期因配合日本“米糖王国”政策,于1904年设立“新兴制糖”,为台湾最早的本土糖业,后代陈启川、陈启清、陈田锚等均从政。杜聪明博士创办高雄医学院时,陈家也曾捐地资助,其中一栋校舍落成后即以“启川楼”为名,附设医院则名为“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
陈家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18世纪末,陈中和的曾祖父辈渡海来台,定居打狗港苓雅寮,以渔业与农业维生。传至陈中和(1853年~1930年)时,初期于同乡陈福谦先生在旗后开设的“顺和行”学习贸易,后来陈中和凭借其经办业务的长才,出任“七十二行郊”总管家(总经理)。陈福谦辞世后,他更于1887年(光绪13年)自行创立“和兴行”。他对“大陆贸易”相当有远见,早年便已于中国沿岸福州、厦门、广州、香港等地,进行市场调查及尝试岛外输出作业,以扩展糖业市场。1873年(同治12年),年仅20岁的陈中和首度由旗后押运450吨红糖赴日本横滨;回航时,再载运布匹、石油及日用品等返台贩卖,从此确立贸易方向。“和兴行”成立后,在打狗(今台湾高雄)、香港、横滨三地经商,络绎不绝,陈家因而累积不少财富。
除了国际贸易之外,1899年日人开放官有地作为盐田,陈家于盐业经营亦相当成功;后来因日人发布“制糖奖励规程”,发展新式制糖工业,陈家首先于大寮投资设立“新兴制糖株氏会社”,1920年时获利最高,达124.56%;同年,陈家合资成立“南兴公司”创办新式碾米厂,处处可见其对新兴产业的前瞻性。1923年,成立“陈中和物产株式会社”,营业项目包括农产物种植买卖、土地与建物赁贷、碾米相关行业、海外贸易与其它投资事业等,涵盖范围之广,俨然称霸南台湾。
⑹ 高雄医学大学与温州医学大学哪个好
推荐高雄医学院`~~~
高雄医学大学,英文名称为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KMU,前身为创立于1954年的高雄医学院,由首任董事长曾任高雄市长的陈启川先生捐资校地,与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杜聪明教授共同创建全国第一所私立医学院,为台湾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私立医学院,并于1999年改制为高雄医学大学。
台湾大学~~~在内地找工作时更受欢迎!
⑺ 洪晓慧事件的忏悔
心情告白书 向许家忏悔
据台湾媒体报道,王水溶尸案女主角前清大研究生洪晓慧,今天上午离开高雄女子监狱重获自由,除了发表短暂谈话,也发表给社会的一篇“心情告白”。
洪晓慧也发表一份书面的心情告白,强调她真切地向被害人许家和社会表达最深的自责和歉疚,谢谢社会跟大家给她自新的机会。
洪晓慧被判处18年徒刑,减刑后刑期为16年3月,目前服刑已逾三分之二,因狱中表现良好,经五度声请假释,终于昨天裁准,公文并于昨晚送抵高雄地检署,高雄检方今天上午派员将释票送达位于高雄县大寮乡的高雄女子监狱。上午10时3分,洪晓慧在更生保护会高雄分会秘书林光绍等人员陪同下,走出女监大门。
白衣黑帽花口罩 显得消瘦
洪晓慧穿着白色上衣、深色长裤,戴着黑色帽子、黑底花点口罩,身形显得消瘦,看不出脸上表情。与外界隔绝许久的洪晓慧,面对媒体发表简短谈话时,有点紧张发抖。
她声音微弱、情绪激动、语气哽咽地说,“对不起社会大众,造成大家困扰,与许家无可弥补的伤痛,非常对不起,以后会好好做人,谢谢社会跟大家给我自新的机会。”在简短谈话中,她三度说“对不起社会大众”。
家人未出门迎接 一度认错家门
接着她发给媒体一篇书面“心情告白”,随即由林光绍等人陪同,匆匆搭上出租车到高雄地检署,向地检署执行处观护人报到,完成手续后返回高雄市前镇区住处。由于离家10多年,洪晓慧还一度认错家门。到家时,家人低调未出门迎接,洪晓慧与更生保护会人员进入后即关上大门。
洪晓慧因三角感情因素,为争取台湾“清华大学”博士班曾姓学长爱意,杀害同班许姓女同学后以王水毁尸,杀人部分判15年,毁尸判3年6月,合并执行18年;“立法院”去年6月通过减刑条例,杀人部分不得减刑,毁尸部分减为1年9个月,她服刑超过11年,已符合假释规定,狱方依法提报,但四度提报都被驳回,第五度才获准。
她的心情告白
“因为所犯的错,带给社会不安,伤害学校(指台湾‘清华大学’)声誉,更带给许家无法弥补的伤痛,真的很对不起。在监十余年,经由各界对我的教导和协助,让我学会对自我情绪的管理,我不敢再意气用事,当我遇见无法解决的困境时,我会勇敢寻求解决方式,不再做出伤人、伤己的事情。谢谢社会这十多年来,给我的宽容,也谢谢大家给我一个自新的机会,未来的日子,我会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并本份做好该做的事,也会尽全力弥补所造成的伤害。真切的向许家和社会表达最深的自责和歉疚。”
⑻ 大陆研究生如何考取台湾大学博士生
1、网上报名,至委员会网站报名系统进行报名。
2、缴寄资料(航空挂号或快递),依照缴寄说明缴寄材料,寄出方式没有限制。
3、网络查询寄件状态,委员会网站报名系统查询。
4、持大陆学历证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及历年成绩单,由
本会委托海峡两岸招生服务中心代为查验,查验费
用由本会收取后支付海峡两岸招生服务中心。
5、预分发获得正取和备取者,须至本委员会报名网站登记,
未登记者丧失正式分发资格。
(8)高雄美女博士图片扩展阅读:
委员会未收到缴寄资料,或有以下情形之一者,视为未完成报名:
1、未上网报名或报名不完全者。
2、未缴费者。
3、未缴寄材料或缴寄材料证件不齐全,不再通知补正,事后申请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补缴或追认。
若未缴交查验费,无法参加正式分发,正式发榜后未录取将退查验费。
参考资料来源:海峡两岸招生处——大学校院硕士班博士班联合招收大陆地区学生
⑼ 领着孙子一起学习,106岁博士赵慕鹤给父母们哪些启示
文:热爱一生
01
单位里新招了一个临时工,跟我搭班,人称张姐。
张姐40多岁,身材却很苗条,我羡慕地向她取经,她说有啥好羡慕的,这是她以前的工作带给她的福利:她之前干了十几年超市导购员,每天都站几个小时,想胖都难。
在大众的印象里,超市导购员工资虽然不高,只有一千多块钱,但只上半天班,算是很轻松的工作。
而我们单位工作虽然清闲,给临时工的工资却不到一千,还得坐够一天班,干嘛到这里来打工呢?
张姐却给我说,超市的工作一点都不轻松,简直可以说很累,虽说是半天倒,但也得站够六七个小时,还得时不时上货,整理货架,回答顾客的各种问题,半天下来,真得需要一些体力。
我称赞她,那你挺厉害的了,能干这么长时间,这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活。
张姐连连的摆手,苦笑着说,:"你以为我想做?可是有什么办法?自从30多岁下岗后,因为没有学历,只能干超市的工作。"
"你就不能学点技术吗?比如说学个电脑打字什么的,也比总干超市强,也比呆在这里强。"
张姐的头摇的像拨浪鼓,"电脑是年轻人的玩意,我老了,脑子不够用,可学不会。"
其实,早在十年前,电脑打字班就开始流行了,只花几百元,包教会。张姐脑子活络,能够胜任超市导购员的工作,学习电脑她的脑子绝对够用。
问题是,一听说要学习新东西,她就从心底里发怵,不管好学难学,根本不愿意去接触。
事实的真相是,她只是早就失去了学习能力,才会对社会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充满了抵触情绪。
张姐不愿意学习新知识,也错过了提升自己的机会,因而落到如今只能打零工的境地。
02
张姐说自己老了,学不了电脑,我却想起了100多岁才学电脑的老人赵慕鹤。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位老人为了方便买火车票、看病挂号,100多岁的他开始了学电脑、学上网、学英文。
而今,他依然健在,已经106岁了,并且刷新了自己“世界最老硕士”的称号,成为了“世界最老博士”。
老人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一直在践行他的“活到老,学到死”的原则。
你可能会好奇,终身学习有好处吗?看看老人的经历就知道了,他的人生随着不断的学习,变得精彩非凡。
他1911年出生在山东,一个书香家庭,7岁入私塾,14岁时学习鸟虫体书法。从此以后,他坚持练习书法。
他18岁考进曲阜师范学院,从此学到了保命技能,历经了八年抗战和国共内战,都是以教书为生。他40岁那年随军到台湾,在高雄女子师范学院任教,直至66岁退休。
为了不辜负大陆的妻子,他一直过着单身的生活。退休后,他把12岁的孙子接到台湾念书。
1998年孙子准备考大学,但是非常怕落榜。87岁的他为鼓励孙子念书,决定以身作则,跟孙子一起报名大学联考。
头一年,两人都落榜了,爷俩再战,结果第二年爷孙俩都考上了大学。2002年,91岁的他和孙子一起毕业。
2007年他为了鼓励年轻人再度学习,与友人儿子相约一起考研究所,最终各自如愿。2009年,98岁的他取得了硕士学位,打破了吉尼斯纪录,成为“世界最老硕士生”。
至此,他被台湾媒体广泛报道,被视为台湾的传奇人物,受到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亲切接见。
2011年,在他100岁时,其书法作品被英国女王看上,最终被大英图书馆收藏,这是两岸唯一一位在世书法家被收藏的作品。
2012年,他在香港成功举办了书画展,并出版了自传《悠游百年》,成为了畅销书作家。
之后,当100多岁的他决定学电脑的时候,邻居跟他开玩笑:“你都快死了,还学什么啊?”他笑着回答说:“可我现在还没死啊,活着就要学习啊。”
2015年,105岁的他决定考个博士玩玩,今年已经如愿拿到博士毕业证书。
赵慕鹤老人的人生信条是,“活到老,学到死。”他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不断前进。”
即使现在这个年纪,他坚持自己照顾自己,不要别人的搀扶。他说,“一旦接受别人的搀扶,就真的老了。”
是啊,凭着一股对于学习的信念,凭着对于人生理念的坚持,凭着强大的自立精神,赵慕鹤老人做到了人所不能,成为了高山仰止般的存在,成为了一个活着的传奇。
03
看了赵老爷子的人生传奇,我受到了很深的震动,对于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跟赵老爷子相比,我这个年轻人实在是差了太多。
对于张姐的心理,我是很理解的,因为人的惰性都差不多,曾经的我跟她是一样的。
刚上大学那会,电脑刚开始普及,学校要求考计算机证,我迫于无奈考了几个证。
事实上,我对电脑十分发憷,嫌其繁琐、麻烦,一步不对、处处不对。考完试之后,这些知识就被我吐给老师了。
所以,除了会上网、打字,其余的,我什么都不会,就连申请QQ号、电子邮箱这类简单技能,也是由好友代劳。
不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的知识,所以到了今天,我几乎成了一个“电脑文盲”,并且深受其苦。
自从开始网上写作,我就备受“新技术”的折磨,各个平台的编辑器都不一样,需要不同的对待。
好不容易把简书摸索透了,却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吃了大亏,因为不会用,蹉跎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新技术”让我受尽了折磨、吃尽了苦头。
如果不是写作需要,我真的不会学习这些新知识。如此再过几年,等孩子长大了,恐怕就会嘲笑我“落伍”了。
而今,通过学习写作,我顺带交了很多“新朋友”,拥抱了很多“新技术”、“新想法”。
这些,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的赚钱能力,比如文章投稿、各平台专栏收入。与学习新知识受的那点苦相比,简直收获了太多。
可见,保持学习能力,对于一个人真的是非常重要,因为年轻时学到的那点知识,根本不能跟飞速发展的社会相匹配。
但是这一年来,我本可以做得更好,因为从未真正积极起来。
因为懒惰,我曾经拒绝学习新事物;因为学习未给我带来理想的生活,我曾鄙视“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从未积极过,所以年纪轻轻,就惯于消极。
我总是自嘲,32岁才开始追求文学梦,是不是起步太晚?我总是抱怨,现在是90后的天下,我已经被时代抛弃了。
抱有这种消极想法,我的行为当然也不积极,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拖延、脆弱、玻璃心,就像个总是自怨自艾的怨妇。
可是,看看赵老爷子,从不认为自己年老,从不依赖别人的帮助,从来空谈、行动为先,100多岁照样考博士。
对于赵老爷子,我们年轻人都应该是大写的“服”字,都应该把他奉为我们的精神偶像。
愿我们像赵慕鹤老爷子一样,“活到老,学到死”,因为这不仅能让你跟得上时代,还能带给你太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⑽ 陈功雄"爱和乐"是真的吗
爱和乐创始人陈功雄简介
陈功雄博士、教授,编有《合唱精华》、《合唱天地》、《人人合唱》等两百多辑,是我国编有最多合唱歌辑的着名指挥家、作曲家,也是我国作专题演讲场次最多(近三千场)的音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尤其,他走过大半个中国(廿六个省市),已在大陆近三百所着名大学及师范院校作过专题演讲。
陈功雄博士,台湾省高雄人,生于一九四O年。三十年前(一九七四年),为了以“合唱音乐”为工具,助国人“团结、和谐与身心健康”这一“大抱负”而举家迁往台北,曾任台湾中广公司调频音乐组主编、中华基督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台湾神学院、实践家专等音乐科系任教。
在台北十五年后(一九八九年),又举家搬回故乡高雄,创办财团法人中华音乐文化教育基金会,每月主编并发行厚达一百一十二页的《中华音乐文化教育杂志》一本,推展《爱和乐全能全脑教育》——(以“尊敬的爱”培育人类、善待自己,以“美好的乐”活化右脑、美化人生,全能即全人格——德、智、体、群、美与爱)这一“新作为”,好让人间处处开遍“爱”的花朵,世界成为人间天堂、人间乐园!
●陈功雄博士教授的“八字”:
作者:春姑娘
摘自1999年4月5日出刊之第108期
《“爱”和“乐”全能(全脑)教育》杂志
他,是我国编有最多合唱歌辑的着名合唱指挥家、作曲家;
他,也是我国作专题演讲场次最多(近三千场)的音乐教育家、 社会活动家;
他,更是生在台湾的音乐教授中唯一走过大半个中国(二十六个省市),已在大陆近三百所着名大学以及师范院校作过专题演讲的人;
他,这位音乐教授、荣誉哲学博士却没有大多数人所重视的“生辰八字”。
他是一位遗腹子,父亲在一次高雄的大水灾时,因见义勇为地救一个小学童而灭顶。父亲逝世三个月后他才出生。陈博士的名字,就是为纪念父亲这一位有“功”劳的英“雄”而由姑妈命名的。
陈博士出生那年(公元一九四O年),母亲才二十二岁,正年轻貌美。伟大的母爱,为了陈博士,陈妈妈一直守节而没有改嫁。
据陈博士说:他小时候的家庭生活是非常贫苦的,常常是“吃了早餐不知午餐菜何来?吃了午餐不知晚餐米何处?……”陈妈妈含辛茹苦的将陈博士抚养长大、培育成人,而陈博士也没有让陈妈妈“失望”!谦虚的陈博士说:“今年我快六十岁了,虽然没有什么大成就,但是一想到母亲为我的牺牲,我便不敢稍微怠慢而努力工作,我想我是决不能让母亲失望的!”
对!陈博士不但没让陈妈妈“失望”,而且以“爱”(尊敬的爱)来“培育人类、善待自己”,以“乐”(美好的乐)来“活化右脑、美化人生”,让我们对中华民族之振兴、中华文化之复兴而充满“希望”!
以“爱乐”为方针、以“美育”为宗旨的陈功雄博士,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生辰八字”时,他总是笑曰:“我是没有‘八字’的人!因为母亲不识字,没有把我是农历哪月哪日哪时出生记录下来。”
谁说陈博士没有“八字”?春姑娘以为陈博士的“八字”比一般人都要好!
虽然陈妈妈不识字,但她是一位平凡中的伟大的母亲——仁慈、和蔼、有大爱、有智慧的“文化人”。她一向以陈爸爸的“舍己为人”来勉励陈博士。陈妈妈虽然不记得陈博士的“生辰八字”,但陈妈妈教会了陈博士有“生活八字”(舍得、富贵、宽容、博爱)。让陈博士懂得爱人如己、有教无类、“博爱”众生;陈博士懂得“宽”厚他人、“容”纳异己;陈博士懂得不求物质的“富有”,而追求精神的“富贵”;陈博士懂得“舍”去越多,“得”来必更多。“舍”去了许多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金钱(乐善好施),却“得”到了海峡两岸千万爱乐者、习乐者以及乐教同仁的感谢与祝福。
“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奉献自己的心和力!”
没有“生辰八字”的陈功雄博士,自大学音乐学系毕业后,三十五年来一直奉行“生活八字”。在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上,以弘扬《爱和乐》全能教育(全脑教育)、全人生活(博爱无私)为终生事业,奉献自己所有的心血和财力!
春姑娘祝愿海峡两岸的爱乐者、习乐者、乐教同仁以及为父母者,也都能以陈博士的“舍得、富贵、宽容、博爱”来作为您的“生活八字”,使世界成为“爱”和“乐”的人间乐园、人间天堂。人人富而好礼、彼此同心协力,好让我们都能在地球上过着更幸福快乐的生活!
●诠释《“爱”和“乐”》三字
“爱和乐”这三字是音乐教育家陈功雄博士研究实践四十多年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目标。
首先这三字念成爱和乐(音乐的乐)时,就是陈博士的教育方法。
左脑是语言的脑,以““爱”的语言”来强化左脑;右脑是音乐的脑,以“美好的“乐””来活化右脑。根据“大脑科学”的研究,左脑与右脑的频率相异。左脑的脑波是每秒钟振动14~30次的紧张“β”波;而右脑只能承受每秒钟振动8~13次的轻松“α”波。由于,左脑是语言的脑,开口说话就要动用左脑,右脑反而关闭;因此,不开口则已,要开口就要说“好话”(正面鼓励、赞美的话),使人听了会开心的“"爱"的语言”。
人以右脑沟通心灵,也以右脑与宇宙沟通;所以“开心”等于开右脑。 左脑也是逻辑数学、理解分析的脑,当我们在学习“语、英、数、理、化、史、地....”时,右脑反而关得紧紧的;因此,不论在上课或温习功课时,要应用“配乐学习法”,以陈博士研究并实践四十多年的“与宇宙、生命同步的“美乐””来开启右脑、活化右脑。由于右脑里存有人类五百万年共同累积的智慧结晶,右脑的能力及能量至少超过左脑十万倍,右脑的记忆力与想象力至少比左脑多出一百万倍;因此,只要开启右脑、活化右脑,而左脑的“语、英、数、理、化、史、地....”成绩自然大为提高。
其实,开启右脑、活化右脑后,不但功课好,规矩也会更好。由于右脑是通心灵的,学生(孩子)都有一颗柔软的心,当然不会做伤害生命的事,个个可以“成材”、可以“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