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句子赏析精选60句
1、总之,作者运用了委婉曲折的笔触,表达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愫,是这篇文章重要的特色之一。当然,文章的语言的含蓄,也同样色彩鲜明,耐人咀嚼。正如先生在〈〈南腔北调集、题记〉〉里所说到,“打杂的笔墨,是也得给各个编辑者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于是文章也就不能划一不二,可说之处说一点,不能说之处便罢休。”这也许就是——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使用曲折的笔墨和含蓄的语言的缘由吧。
2、以下是这篇文章的赏析:
3、《背影》
4、从文中看,鲁迅的居所是尽量干净而整洁的,并且气氛以平静为主,除了幼童海婴的打闹以及雇佣的姨娘的闲聊,而对于老幼的这些喧闹,我们大多是可以接受,而对于超出这些氛围以及分贝的打闹,我们自然是不喜欢的,比如吵骂与诅咒的声音,因为这些包含仇恨和嫉妒的动静,我们总是会被扰乱,难以自寻清静的,想来伟大若鲁迅先生,也要一个宁静安定的环境以及氛围,才可以写出那么伟大的文章来,正所谓安者需静,怒者更需宁静。
5、鲁迅先生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不仅仅是70以及80后,甚至延续到了90后,他的身影不仅仅见诸在语文课本里,在民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以及纪念,可以说是与台湾的胡适先生一起,在近代以及现代有着跨越影响的文豪以及思想大家。
6、选文着重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生活,对人真诚、坦率,富有情趣的内心世界。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对作为常人的鲁迅先生的了解,从而认识到鲁迅是伟大的,他具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鲁迅又是平常的,他也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一面。
7、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8、中国现代着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9、洗澡”在30段“不以为然”在65段倒数第二行
10、这里起到对比的作用,以此反衬鲁迅先生因为陪客人不得不把工作时间调到后半夜到清晨,同时也起到表达鲁迅先生的敬业与辛苦;
11、。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以及对鲁迅先生辛苦写作的同情。
12、作者用平朴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情景,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这些都是如实的描写,洗尽铅华,保寸本色,至真至朴,细细道来,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同身受。
13、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一九三三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着名杂文。仔细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并没有全面的写五位烈士的事迹,而是着重写了两位,其余的三位只简约的点到而已。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憎爱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思想感情。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
14、综观全文,文章写得非常平朴,但时时处处流露着一种动人的情感:父子间深厚的感情,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无限的感激。
15、文中3次写到许先生(鲁迅夫人)看到鲁迅在灯下工作,其作用是反衬出鲁迅先生工作的辛苦,在常人休息的时候工作到天亮,更突出了他的伟大。
16、只一千多字。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主要为背影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交代背影出现的特定背景:屡遭变故,家境惨淡。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送行的过程,其中第五自然段详写,集中写了父亲送行时的背影。最后一段写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引述父亲的来信,加深主题。
17、作为鲁迅后期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在材料的选择和组合,记叙、议论和抒情的结合,曲折含蓄的笔法等艺术形式方面,也不落俗套,别具匠心。对于白莽的回忆,以会面为线索,即依次介绍了作者与白莽三次会面的情形;对柔石的回忆是围绕柔石“硬气”和“迂”的性格特点综合选取材料。
18、内容简介:从一个女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以及观察我们素未谋面,而在臆想中的鲁迅先生,从最初的交往,到鲁迅先生的去世,用一种清丽自然的笔触刻画了日常的鲁迅先生的样子,显示出伟人平实的一面,以及超脱于平常人的一面。
19、以上回答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20、所以,偶像是人,是个平凡人,但就是因为平凡人做出了平凡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才是伟大的平凡人,简称伟人。
21、此外,杂文给我们另一深切的感受是严谨、有序的组织结构,笔法特别洒脱自如,既很好地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恰当的采用了委婉曲折的表情达意方法,鲜明而深沉地抒写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作者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面临“未敢翻身已碰头”的险境,为了让文章得以发表,不得不采用委婉曲折的笔法,来表达复杂深处的思想感情。但它含蓄而不晦涩,委婉而富有情致。鲁迅先生在运用曲笔时,也是不拘一格,异彩纷呈。
22、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文中接着写了邻家花园里的夹竹桃,暗喻鲁迅先生就是太阳,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了广大青年。
23、然而如果偶像没有这些东西,又如何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人间画卷呢?
24、。不能简化,连用“7个陪会”起到强化感情色彩的作用,给人以更深的意境,使读者对鲁迅先生花大把时间专心陪客人产生更强烈的反响。
25、扩展知识:
26、整篇文章读下来,给人感觉好像是一出日常剧以及家庭剧的落幕,鲁迅先生就这样走远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一个朴素而又真挚的人。
27、作品记叙的是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刻画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爱子、子怜父的深切感情。
28、二、旁征博引,借古讽今。作者善于引用古人、古事,或作比喻或隐射今人今事和今时。请看文章在叙写柔石的“硬”和“迂”的性格时,自然的联想到他的同乡明儒,正直而刚烈的方孝儒,耐人思索;写到柔石被捕、作者逃跑时,引出《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既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反对“坐以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的精神,这使文章波澜起伏,富有情趣;写到作者文章“无写处”时,又提到魏晋时文人向子期和他的文章〈〈思旧赋〉〉。其用意是在于揭露蒋介石统治的黑暗凶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禁锢得比罐头还密”的情况下仍要悼念烈士的心曲。旁征博引,曲妙有致,借古讽今,含蓄深沉。
29、这是一篇写人的纪念文章。目的是要让人们了解五位烈士的为人及被反动派杀害的事实,因此,文章的主体必须以记叙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例如写白莽,通过三次见面的细节和几回通信的记叙,描述了他单纯、热情、朴实、坦率、坚强、乐观的性格和献身革命的精神,从而控诉了反动派的罪恶。
30、鲁迅先生不得不花大把时间陪客人;鲁迅先生从后半夜写作到清晨家人都起床了才上床休息;家人为让鲁迅先生休息好会很小心不打扰他。
3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32、【背景】
33、然而,这些年来,《背影》的影响力已大为弱化,以致差一点被“遗忘”在中学语文教材之外。据说,学校方面有一种共识性的议论:仅以几只橘子和几滴眼泪来表现父爱子孝的文章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已显苍白无力,缺乏刺激,读来味同嚼蜡。而文风又朴实无华,好似一杯白开水。总之,不像朱自清的其他几篇美文有教头。
34、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着名女作家。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35、最后两段都是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别人来反应出一个工作认真,做学问认真地鲁迅先生,可以深化人物特点,从他人的角度来描写鲁迅先生,更加衬托他的性格和风范。
36、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加丰满了鲁迅先生的形象。
37、文章写父亲的背影,便是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38、也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
39、鲁迅先生笑的神态;鲁迅先生走路的特征;鲁迅先生对“我”穿着的议论;鲁迅先生对“我”头饰的否定及“我”对鲁迅先生关于“女人穿衣裳”问题的提问。共同点: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面
40、《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41、其实,从《背影》的交际背景来看,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读懂《背影》。为什么他的《背影》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文章写出了真情。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
42、《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着名女作家。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
43、文章以情动人,父子深厚的感情洋溢于纸上,然而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文章只是用不加粉饰装点的平常话语,用平朴,真率来打动读者。
44、以鲁迅先生的作息时间为记叙顺序。
45、鲁迅先生的笑容突出了他(开朗)。(直爽)的性格特点;写鲁迅走路则突出了他(急性子)的特点。
46、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不长,写得很平朴,却以情动人,感人至深。
47、一、矛盾冲突,悲愤交织。请看文章的题目及第一段文字,作者在“纪念”与“忘却”的心理矛盾冲突中,一方面表达对几个青年作家的遇害,心情极为沉痛,悲愤之情始终不已,所以两年之后仍写文章悼念他们;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们不能只陷入悲痛之中,要将悲痛化为力量,完成先烈未竟的事业,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要忘却的是什么?一味的悲痛,要纪念的是什么?烈士的精神。其实,我们可以感触到,两种感情犹如两股烈焰,同时迸发。如此之曲笔,显得深沉有力。
48、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49、。推荐《呐喊》吧!这是鲁迅早期的重要着作,是鲁迅的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里面收有《阿Q正传》等经典之作,成功刻画了当时社会那一代人的形象,以至于出版后很多人都以为鲁迅是在谩骂自己。此外,《序》更是记录了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导出了自己惬意从文的缘由。即:凡是愚弱的国民,不管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都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因此,中国社会最需要的兴起文艺,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
50、萧红对她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的描写,借以向世人展现一个与人们眼中的形象不同的,更和蔼,更随和的,更真实的鲁迅。并借此来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51、从平凡之中见真情,是一种个人觉得比直抒胸臆更好的刻画伟大的方法,而对于追随者以及粉丝往往很难以和这个角度联想起来,在他们眼里,偶像是神,不是凡人,是没有凡人的七情六欲,忧愁烦恼的.......
52、鲁迅先生对年轻人写信字迹潦草深恶痛绝,虽然如此,他还是认真对待每一封信,这说明他还是很重视青年的,同什说明了他具有宽容、无私、关爱青年的品质。
53、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
54、《回忆鲁迅先生》共写了鲁迅先生的四个方面:
55、生活是一出戏剧,走完了,便是戏剧的结束。
56、作者简介: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57、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朱自清的《背影》自1925年问世以来,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交口称赞,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曾多次被选为重点教材,启发和影响了几代人。
58、散文是作者灵感的物化,是作者情感涌溢、思维灵动之际的产物。作者对父亲的关爱非常感激,情抑于中,诉之于笔,外化的便是这充满感情的文章。
59、三、借题发挥,弦外有音。文章在写到与白莽的交往中,作者赠送给他的两本彼得斐的诗文、不幸被巡捕没收了一事,文章据此就叙说,这两本书如何来之不易。不仅表达作者对白莽真挚的友谊,并借此倾诉对巡捕之流的厌恶之情。借题发挥,弦外有音,耐人寻味。
60、主要内容: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与鲁迅先生一家的生活中的小事,一点一点追忆鲁迅,去怀念他那种智慧、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将鲁迅更拉近人们身边。中心思想:通过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来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句子赏析精选60句】相关文章
回忆往事的感慨句子
邂逅回忆的句子优选110句
恋爱先生经典台词说说图片汇总39句
早安龙先生txt优选47句
算命先生吆喝顺口溜精选34句
童年回忆广告词-95句优选
‘贰’ 谁能给我一个(明天)两个字的图片
如图所示:
(2)女生呐喊侧面图片扩展阅读:
明天的相关延伸: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
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呐喊》中。小说《明天》为我们讲诉了发生在还具有一点儿古风的鲁镇上在特定的“三个晚上两白天”这个时间段的故事,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寡妇单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儿子宝儿这个事件展开全篇的事件叙述。
之所以要拟这么一个题目,我想硬要追溯起根柢来,那可能要算到高二时语文老师给我们讲《红楼梦》时贾雨村的名字的由来。他说,贾雨村实则“假语存”,说明了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
推而论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取名也都是很有讲究的,一个优秀的文学家总是力图通过其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为读者提供一定的信息,如果他/她能够慧眼识珠的话。
‘叁’ 有没有什么社死瞬间
‘肆’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着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4)女生呐喊侧面图片扩展阅读:
主要作品:
1、《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2、《野草》
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3、《呐喊》
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
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
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杰作》,中国仅有《呐喊》与《论语》被收入;1999年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