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失眠图片大全伤感图片(失眠、熬夜、不睡觉)
最近睡得好吗?
是否也因为工作不得不在深夜加班加点?
是否好不容易赶在12点前忙完了所有事,
躺在床上,却怎么都无法入睡?
有报告显示,从2013年到2018年,
中国人均睡眠时长由8.8小时降至6.5小时。
中国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
比全球平均高出11.2%。
而90后失眠比老年人严重,
1/3的90后在凌晨1点才入睡。
媒体人、医务人员、公关人、IT从业者尤为严重。
睡一个好觉,竟然成了一件有些奢侈的事情。
平行世界里,
受睡眠困扰的人的故事多种多样,
看看他们的经历,
和你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01
他是围棋选手古力,多次获得世界冠军。
对脑力消耗极大的他来说,
睡眠和心态尤为重要。
他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一点:
感觉如果没睡着的话,比较焦虑、比较急躁一点。
多年前的梦百合世纪之战中,
他败给韩国棋手李世石。
而在那之前,不眠之夜经常性地伴随着他,
但越想睡,反而越睡不着:
太想赢了,压力比较大,
老是想着睡着,但到3点钟还没睡着。
越睡不着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睡不着,
多少人的失眠之夜,处于这种恶性循环之中。
02
他是陈长城,儿科住院总医师。
在过去的30个小时里,他睡了不到4个小时。
每隔4天,他就要上这样一个夜班:
从早上8点,一直到第二天下午4点。
夜班之后,第二天还要继续上班。
无论凌晨几点的样子,他都已见过不知多少次。
值班的时间里,他要负责全部一线抢救,
寻呼机一响起,立马就要前去解决。
除了忙碌,还有紧张:
做的很多决定,都可能对小朋友有决定性的影响。
人命关天,这样的凌晨,容不得丝毫马虎大意。
同样是儿科医生的张磊,
连自己5岁生病的儿子都顾不上。
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晚上8点,
一个班就是36个小时。
一天坐诊近100个病人,每周还有近20台手术。
妻子忍不住抱怨:
我打电话给你你也不接,你在单位要看病,
你家里也有生病的小朋友好不好?
高强度的工作显然影响了他的睡眠,
好不容易有了睡觉的时间,反而无法入眠:
有时候特别忙,
忙到后面你觉得人处于很亢奋、很兴奋的状态,
就是给你时间去睡觉,你也睡不着。
03
他是李海名,从事IT工作。
已到而立年纪的他,家庭和事业却都没什么进展。
到上海这些年,
他几乎每天重复着公司、住处两点一线的生活,
回到住处的时间,早则八九点,晚则十一二点。
明明很努力,可上海的房价和高昂的生活成本,
让他感觉到想要的稳定体面的生活,遥不可及。
回老家?
还是继续在大城市打拼?
生活的压力、感情的困扰,前途的迷惘……
常常让他彻夜难眠。
夜深人静,思绪繁多,
而这些问题一想,就没有尽头,
又是一个不眠夜。
04
她是马小闲,游戏主播,
也是个没觉睡的职业。
因为工作需要,她经常需要黑白颠倒,
作息非常不规律。
工作已经如此,但年纪尚轻的她,
有时还会自己主动熬夜。
原因和很多人一样:控制不住。
虽然没什么大毛病,但身体已经开始给她信号了:
早上醒过来之后感觉很疲惫,
不管睡多久,
早上醒来以后都有点腰酸背痛,头昏脑涨。
05
泣不成声的她,是一名全职妈妈。
饱受睡眠折磨的原因不是工作,而是孩子。
当妈之后的生活,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料,
这让她的情绪几近崩溃。
为了照顾孩子,凌晨1点、2点、3点、4点……
她不停地醒,不停地起来,像陀螺一样没有停歇。
困得不行的时候,却发现天已经亮了。
孩子出生之后的这些夜里,
几乎没有哪天能睡超过四个小时。
这样的生活,让她开始有些产后抑郁。
晚上孩子和老公都睡着以后,
各种事情各种思绪涌上心头,
她会忍不住自己流眼泪……
06
每个深夜,都有人通宵达旦;
每个凌晨,都有人无法入眠。
原因多种多样,
伤害却是同样无法避免。
你以为熬夜带来的仅仅是黑眼圈、浮肿、脱发,
或者第二天有点无精打采?
答案比想象的要可怕许多。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
维持264小时,也就是11天的清醒状态,
看看会发生什么。
实验第二天,他的眼睛就已经无法聚焦了,
接着,他失去了依靠触摸来辨别物体的能力。
后来,他变得喜怒无常,动作也无法协调。
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保持专注对他来说已经非常困难,
同时他的短期记忆出现了问题,
变得易怒,而且出现了幻觉。
睡眠不足之后,
学习、记忆、情绪、反应时间都会受到影响。
还会导致发炎、幻觉、高血压,
甚至和高血糖、肥胖产生联系。
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死亡。
2014年夏天,年仅39岁的周先生中风身亡。
在此之前,他已连续三天熬夜看世界杯,
事发那天凌晨3点,他又准时坐到沙发上看球,
可比赛刚开始,他便突然不省人事。
医生全力抢救,依然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医生介绍,病人是脑干出血引发了中风。
美国亚拉巴马大学曾有研究发现,
与每晚睡眠7-8小时的人群相比,
睡眠不足6小时的中老年人中风风险要高上4倍。
如今看来,此类危险的发生,
正越来越低龄化。
07
成年人需要保持7-8个小时睡眠,
这是身体的需要,
我们感到困倦就是身体给我们的信号。
清醒的时候,细胞工作会分解出各种副产品,
比如腺苷,它的积累会增加困倦感,
于是告诉我们的大脑:该休息了。
之所以喝咖啡能提神,
就是与咖啡因阻断腺苷受体有关。
其他代谢物也会聚集于大脑,
如果不清理出去,会导致大脑和思想超负荷运转。
(大脑是怎样完成清洁工作的)
想象一下,厨房如果一个月不打扫,
会造成怎样的状况?
同样的,如果大脑里面本身一团糟,
又怎么让它正常工作呢?
而大脑的清洁工作,在睡眠时更高效。
08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睡眠的重要性,
他们在不断寻求着改变。
文章开头提到的古力,
已经和梦百合世纪之战中失手的他,不大一样。
他一直在主动调节自己的作息和睡眠。
如今他已经养成了两个习惯,看书和踢球。
看书可以让心态放松,而踢球是为了身体。
越来越规律的生活,让他比以前从容了许多,
如今在比赛的时候,他的思路更清晰、内心更平静。
总是被现实的烦恼搅得彻夜难眠的李海名,
也在努力调整。
他已经明白,想再多也没有用,
好好睡觉,白天才能更清醒地解决问题。
弹簧在一定范围内,松一点紧一点都可以承受,
可是当力量超过弹性限度之后,
它就再也无法恢复原状了。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熬的夜,
都会在你身体的变化中呈现出来,
而持续的时间越长,后果也就越不容乐观。
生活的压力裹挟着我们不敢停歇,
但实际上,良好的休息反而能积蓄更多力量,
不仅提高效率,也还给我们一个更健康的自己。
睡不着的时候,不如放下手机拿起书;
深夜想不清楚的事,不如就留给明天清晨;
难得休息的时候,好好睡一觉会比报复性熬夜更舒服。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而我想,在那些理想当中,
健康,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希望你健康,希望你今晚可以,做个好梦。
东方卫视《追眠记》、
B. 熬夜的伤害不可逆,这届年轻人熬夜都在干什么
“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熬夜”?
有人说,熬夜是因为没有做好迎接明天的准备;有人说,生前何必贪睡,死后必定长眠;还有人说,熬夜只是为了多留一点时间和自己相处,或许是舍不得过掉这一天,有的人用夜晚来治愈白天的疲倦,有的人趁着深夜加油充电。
使你有千百个熬夜的理由,安利君也要告诉你,熬夜有害健康,一定要按时休息!如果不得不熬夜,那一定要在熬夜后进行调节,将熬夜伤害降到最低。
一、年轻人老熬夜,其中男性和单身群体最能熬
这届年轻人都是熬夜冠军。个推大数据显示,当代熬夜大军主要由18-34岁的年轻人组成,占比近8成,其中95后占比逾3成。
性别分布来看,男性比女性更能熬夜。熬夜党中男性占比高达61.75%,是全量人群中男性占比的1.19倍。
但我们对男女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在25-34岁这一阶段,女性熬夜党占比(47.33%)却高于男性(38.20%)。
这一阶段的女性,白天通常为兼顾家庭和事业而努力,夜晚成了她们难得的放松时间。熬夜,或许也是她们释放压力的方式。
二、程序员和大学生,是熬夜大军中的冠亚军
熬夜党中,“程序员”和“大学生”这两种职业特征明显,TGI值分别为1.28和1.21。
个灯君怀疑,萧敬腾的夜太美,尽管再危险,总有人黑着眼眶熬着夜”,就是专门唱给这两类人听的。
从数据来看,程序员是熬夜届当仁不让地“最强王者”。互联网行业节奏快,项目计划紧,很多程序员只能通过加班加点来追赶deadline。
同时,由于一些程序员跟进的项目多,白天会议也多,各种需求来回讨论,往往到了晚上才有大片无人打扰的时间来思考和总结,工作效率也更高。
大学生群体跟随其后,在熬夜党中排位“至尊星耀”。熬夜是一项体力活,大学生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他们熬夜进行各种消遣性活动,比如追剧、打游戏,也会熬夜奋战学习,比如赶论文、做实验。
同时,环境因素也导致部分大学生被动熬夜。大家同住一个寝室,生活习惯容易被慢慢影响和同化。当寝室其他人都习惯性晚睡时,原本不熬夜的人也容易受氛围影响而被动成为“熬夜党”。
三、男性熬夜看球赛、刷直播,女性深夜海淘、追剧
我们还对不同性别的熬夜党进行了深入洞察,发现男女熬夜党都对“视频”和“游戏”偏好明显。
从细分标签来看,女性更爱追剧、看综艺,男性更爱看直播类节目。在游戏类APP的选择上,女性更爱玩悠闲益智类,男性更爱玩竞技类游戏。
在线上兴趣偏好上,男性熬夜党足球直播、资讯类APP偏好显着,这或许和顶级的足球赛事多在欧洲举行有关,很多男性球迷会熬夜看球。同时,男性熬夜党“外卖”偏好也更显着,看球赛、吃夜宵,夜晚比白天还绚烂。
女性熬夜党则更爱“海淘”、“追剧”和“刷微博”。个推大数据显示,女性熬夜党海淘偏好是男性熬夜党的2.47倍。她们白天忙工作和家庭,晚上买买买犒劳自己,毕竟有时候花钱也能带来快乐。
刷微博也是众多女性的深夜必修课,微博上的新闻热点、idol动态和娱乐八卦,都能成为她们和小姐妹聊天的话题和素材。
综上分析,男女熬夜偏好虽各有千秋,但他们的夜生活是一样的丰富多彩。
随着熬夜逐渐成为年轻人生活的常态,该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品牌主的关注。我们希望通过对熬夜党特征与偏好的深入洞察,助力品牌实现高效的消费者沟通。
此外,我们从数据可以看出,熬夜党并非不懂“熬夜伤身”的道理,他们也在努力地保养和补救。“熬力优”专注解决熬夜问题的,补充熬夜所丢失的营养成分。
C. 熬夜发朋友圈的句子
1、我除了睡觉时间不想睡,其他时间都想睡觉。
2、春眠不觉晓,哈欠上门找,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
3、补觉应早睡而不是晚起,可是多少人是得了晚睡的病,却没有晚起的命。
4、每天纠结的三件事: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后悔昨晚睡太晚。
5、时间是个无赖,总喜欢毁掉期待,又熬夜了!
6、你总说梦想遥不可及,可你从不早睡,也不早起。
7、想睡的人睡不着多半是因为睡不着想睡的人。
D. 上班的日子里,你累吗
上班的日子,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明明白天也没干啥,但一回家就瘫在沙发里,啥也不想干。
好累啊。
但回想一下一天的工作,按部就班的打卡、开会、对接客户、报销、做 PPT……好像也没啥大事发生,可就是有强烈的疲惫感,感觉整个人被掏空了。
事实上,这种累并不是毫无来由的,你可能正在持续付出,除了体力和脑力之外的第三种劳动——情绪劳动。
带着面具工作的你,正在情绪劳动中
曾经我们以为,工作就是到点上班,到点下班,只要完成任务达成 KPI 就好。
但真实的职场,没有这么简单。
想给方案提建议但又怕得罪同事,开口前要反复斟酌好话术;
甲方对第八版策划案提了修改意见,心里再不满也只能熬夜笑着改好第九版;
项目组有了矛盾分歧,作为负责人多方周旋平衡需求,保证按时交付;
……
每天对内小心翼翼发邮件,对外和客户拉拉扯扯。每一个叹气打出的“好嘞”“加油鸭”“~”背后,不是简单的“职场高情商”。
你,正戴着微笑的、积极或和善、耐心的面具进行情绪劳动。
1983 年社会学家 Hochschild 正是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他提出:
“情绪劳动”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个体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呈现出环境期待和接受的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
情绪劳动也是我们为工作付出的,具有交换价值,因此应该反应在工资酬劳中。
简单理解,在工作中一个人需要付出情绪上的努力,这部分也是我们为了赚钱达到公司或者老板的要求(或者潜在要求)而做的。
比如空姐、柜员、销售,微笑就是他们的工作职责——无论今天遇到了多糟心的事,面对客户都要带上“微笑面具”。
客服人员,就算接到了毫无缘由的辱骂性电话,也要温柔说出“亲,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这是工作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往往为此付出的心力,还会持续到工作之外公司没有付出酬劳的时间。
图片来源:网络(秒变脸的收费人员)
随着工作越来越复杂多样,各行各业都需要情绪劳动,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客服”。
它可能发生在工作场合
比如每周的部门例会,要“付出”积极的样子
比如对客户的评价,要“付出”会继续努力的样子
也可能发生在非工作场合,
比如和领导吃一段饭,要“付出”倾听
比如参加一场团建活动,要“付出”合群
它可能发生在和人面对面的场合中
比如项目讨论会,要“付出”持续调动夸夸别人的样子;
也可能发生在线上
比如小心翼翼斟酌每一个邮件用词,生怕触犯或者忽略了哪一方;
甚至,对情绪劳动的要求早就偷偷写进招聘的工作职责里:
工作能力强的同时,还要情绪稳定,善于沟通,面对困难顶住压力,灵活应对……
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要求
情绪劳动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职场的准入门槛。
过度的情绪劳动,正在拖垮我们
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劳动,怎么就让人累呢?
就像体力一样,人的情绪资源也是有限的,也会有耗尽的时候,心理学上称为情绪耗竭,会带来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疲惫感。
但情绪劳动并不是情绪越饱满强烈就消耗越多,而是来自于表面和内心的差距。
简单来讲就是,你戴上的微笑面具越多、越厚,消耗得就越多。
面对无理取闹的甲方
即使内心极度不认可
仍要微笑说“您讲得有道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面对瞎画饼的上司
即使很久没有涨工资
也要装作认同和期待的样子“一起拼呀”
面对甩锅的同事
即使心里已经骂骂咧咧
仍要主动说“让我们一起来复盘下这次的失误吧”
而这样的情绪劳动,正在成为新型的工作压力源和疲劳来源。
大量研究还发现,这种内外不一致的情绪感受,还会受到工作环境和制度的影响而变得更强:
关于情绪的规则、考核、监控越多,情绪资源消耗就越严重。
老板讲话要积极发言支持,面对甲方的需求不能说 no,和同事的关系纳入 KPI 考核,在内部外部都要赔笑沟通……
“我就想简单上个班,烦死了!”
当从“不舒服”“好累”变得“麻木”“枯萎”,你的情绪已经耗竭了,而这就是倦怠甚至抑郁的源头。
看到你的内在情绪很重要
这两年,职场流行着一个新概念:精神辞职。
大概就是,不追求领导的认可和升职加薪,以最小限度的自我消耗完成工作。
听起来有点消极,但它背后其实是一种反抗和自我保护:我不是为了完成 KPI 的“工具人”,我的情绪需要得到回应。
研究发现,越渴望真诚以待、越内向、越被期待笑脸相迎的人,反而越容易受到情绪劳动的困扰。
很多时候,导致情绪耗竭的巨大落差不是“工作没达成”,而是每天不得不做着毫无意义的“狗屁工作”,还要承受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否定和委屈。
生活压力之下,疲劳是真实的,无力也是真实的。
那从允许自己不微笑,不积极开始吧。
被骂了、受挫了、吵架了、出意外了……不用硬逼着自己快速进入“职业”状态,而是给自己一段小小的时间,先释放你的不开心。当情绪被看到被处理,落差和消耗就会缩小。
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不代表全部的你。
除了工作之外,我们还是一个有自己爱好、朋友、喜恶和憧憬的人呀。
参考文献
[1] Gilbert, P., & Procter, S. (2006). Compassionate MindTraining for People with High Shame and Self-Criticism: Overview and Pilot Study of a Group Therapy Approach.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13(6), 353–379. https://doi.org/10.1002/cpp.507
[2] https://www.betterup.com/blog/mental-exhaustion
[3] https://www.nicabm.com/3circles/
[4] https://www.mindbodygreen.com/articles/mental-exhaustion
[5] Hanna Malmberg Gavelin, Anna Stigsdotter Neely,et al,(2020)Mental fatigue in stress-related exhaustion disorder: Structural brain correlate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 with cognitive functioning,Euroimage Clinical,doi: 10.1016/j.nicl.2020.10233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ID:DingXiangYiSheng),作者:Murphy,36氪经授权发布。
E. 北京一女子工作5年前后对比判若两人,工作真的会消磨人的意志吗
从改变世界到被世界改变,工作就是这样一块磨刀石。可年轻人如果不愿意随波逐流,那就必须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只有成为工作中的佼佼者,才有可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