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景颇族竹楼啥样主要分为几种
走进云南德宏州景颇族聚居的山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别具一格的景颇族竹楼。景颇族的聚居区一般是几家或几十家组成单元寨,由一个个单寨形成群寨。
景颇族聚居的山区,海拔一般在1500到2000米左右,这里气候温和,霜期一般仅一两个月,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8度至24度之间。草顶竹楼的景颇族住宅,多建于斜坡上,一边接地,一边架空,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猪鸡,大牲畜则另建厩栏。
草顶竹楼属长条式,开门于一端,先进入过道间。不论官家或百姓家的过道间都有柱一棵,大小不一,根据人口、劳动力和房子的大小而异。大山官家的柱子,有的直径达二三尺,柱子的粗大程度标志着山官势力的大小。
在过道间还放置着杵臼和脚碓,用以春米。通过此间,然后才能登梯上楼。屋内根据人口多少设置若干火塘,周围铺以蔑席,作为寝榻之处。景颇竹楼每间正中设一个火塘,供全家人聚坐取暖。火塘四周是家人歇息和睡觉的地方。这种草顶竹楼,每隔几年就要修茸1次。
景颇族建盖竹楼也和其他民族一样,十分重视选择地基,不在山梁正中盖房,而选择在当阳平缓、依山傍水的地方。建造竹楼、墙、梁、楼板、椽子护栏、楼梯和床凳,都是使用竹子(也有的人家梁柱用木料),楼下通风,凉风徐徐使竹楼颇为凉快。
竹楼的后院场地,比较开阔,日照充足,溪水环绕,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浓荫覆盖,可以种菜、培竹、栽花育果。有的人家还有水井,洗衣煮饭少不了它。竹楼后边用竹条围圈起来,当地人叫做园子。
②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五县市山区。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地区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
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族称:
“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
③ 这三张照片图片,这三个女生女孩,你感觉哪一个女生女孩最漂亮最美丽最可爱
您好!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看了您的问题叙述,我感觉还是第三张照片最漂亮,因为第三张最可爱,而且头发长长的,戴着帽子,抱着小熊,给人感觉特别好,能让许多人都喜欢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望您能采纳。
④ 云南人叫美女怎么叫
云南人叫美女叫什么?要看你是云南什地方和什么民族,每个民族对美女的称呼都不一样,比如说,白族叫金花,彝族叫阿诗玛,纳西族叫胖金花,傣族叫少哆哩,基洛族叫咪科,藏族叫卓玛,摩梭人叫阿夏,景颇族叫独莫,哈尼族叫阿布,咪达,明嘎,明理。汉族叫美女。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这里紫外线强烈。但是云南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古语云,有山有水有美女。要说云南哪里美女最多,那就要数大理。大理有苍山,大理有洱海,大理也有美女。大理的美女比例其他云南的城市是拼不过的。
来大理,邂逅一位大理美女,游山玩水,人生美事。下面飞喵就来说说大理有哪些景点可以作为浪漫约会的最佳地方。
洱海,当你游玩了大理古城,就顺道来洱海玩吧!虽然只是一淡水湖,可云南人民仍然称它为“海”,来过以后都会觉得实至名归,并无夸大。
安排好时间在洱海看日出日落,租辆自行车慢慢环游骑行,乘坐游船上小普陀岛,南诏风情岛,到处留影闲逛,还能观看白族三道茶歌舞,惬意极了!
大理崇圣寺三塔,飞喵第一次知道这还是小时候集邮看到的,对这充满了向往。而今真正的亲临后更能感觉到她的美,尤其环山的烟云,让冰冷的塔显得格外的妖娆。天气好时还能看到三塔倒影,随手一拍都是一张明信片。
苍山,在洱海西边。整个苍山很大,有3条索道供游客选择,一般都会选择最容易的那条,但这样难见全貌,3条索道中飞喵最是推荐洗马潭大索道,可以到达接近山顶的位置,在此能俯览洱海,是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最能领略苍山真正的魅力。
⑤ 景颇族的民族标志是什么
景颇族的民族标志是目瑙示栋。
目瑙示栋的主要内容和活动:
一、祭祀
在历史上,竖目瑙示栋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萨要念村寨鬼(一种祭祀),形成祭祀高潮,连续三天的祭祀后,才能将目瑙示栋竖起,顿时,整个目瑙纵歌场欢呼雀跃,场面极其热烈。如今在目瑙示栋正中置一面大鼓,两侧悬几面大锣(当地叫铓)在目瑙纵歌开始进行前,由董萨对目瑙纵歌场四方大门进行祭祀,驱鬼。
二、瑙双领舞
景颇族的目瑙纵极其讲究,没有瑙双的领舞是不能开场的。瑙双由4名巫师头戴由犀鸟头做成的鸟冠,鸟冠四周缀有野猪獠牙,后面插有孔雀羽毛或者雉鸡羽,身穿红绿绸缎制的龙袍,身披银泡,手执长刀。瑙双排成两列,前面二人称为武双,后面二人称为文双。
目瑙纵开场前,先后瑙双、瑙巴(相当于助理)、祭司和助手组成的祭祀舞队带领参加跳舞的人在激昂的鼓声和锣声中,踩着同一节拍进入舞场。舞阵排成两列纵队,瑙双手拿长刀引舞领路,后面舞者男人手拿长刀,女人手拿扇子或者手绢,按照瑙双带领的各种路线围绕目瑙示栋踩着同一鼓点进入舞场跳舞。
三、忘情纵歌
每到目瑙纵歌节,景颇族村村寨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兴高采烈的聚集到纵歌场。
各景颇族支系穿着不同的服饰,在瑙双的带领下,列队加入纵歌队伍中,舞场中鼓乐声和着景颇族歌声响彻整个广场。男子手中长刀上下舞动银光闪闪,妇女手中的扇子或手绢翻飞,衣服上、筒帕上银泡耀眼夺目铮铮作响。
舞者完全沉浸在一种陶醉和忘情中,口中情不自禁的唱出“哦……然、哦然、哦然……”的欢呼声,场面蔚为壮观。鼓声、锣声节奏鲜明,声势豪壮,山谷应声,雄壮的歌声感染着场内场外每一个人,景颇人民象喝醉了香甜的米酒一样激情奔放。
舞场上,一些景颇族妇女不断将竹筒中的水酒敬给舞者。成千上万的舞者在瑙双带领下,沿着他们心中祖先迁徙的路线,时而穿插,时而环绕,进退有序,上万人的队形随着鼓点的变化,舞步随之改变,毫不紊乱。
围观者经不住壮观场面的感染,纷纷加入到队伍中,舞场一般可容纳数万人同时跳舞,时间可以持续 10多个小时而不散。目瑙纵歌跳双不跳单,一般通常为四天,举行目瑙纵歌之前要请董撒测算日期。
每次举办目瑙纵歌节,与德宏相邻的缅甸各地都派出数百人的代表队祝贺和参与,目瑙纵歌又增进了中缅两国友谊。
(5)云南景颇族美女卡通图片扩展阅读: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总人口数为147828人 。
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舞场中央,是景颇族群众心中最神圣、最崇敬的图腾。目瑙纵歌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目瑙示栋,是为了纪念景颇族先人宁贯娃首创"目瑙纵歌"而设立的祭坛。
示栋一般由四竖二横六块厚实的长方形木牌加底座组成,用红黑白绘就不规则的螺旋形几何图案,中间两竖牌稍高,左边为雄牌绘就太阳图案,右为雌牌绘有月亮图案,代表景颇族从青藏高原日月山迁徙而来,同时也表示阴阳搭配和人类离不开太阳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图案,代表景颇族祖先当年迁徙的路线。
再下是犀鸟和孔雀领舞的传说图案。两则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桩,顶端绘有祖先发祥地---“木折省腊崩”。左桩下面画着菱形宝石图案,右桩下面画着波纹形迁徙路线。
再下均是象征人类繁衍的厥叶花,象征各民族团结的南瓜子,象征消灾辟邪的牛头和人类生殖繁衍的乳房。横的上面一块绘有田地图案,下一块绘的畜禽、五谷图案,阴阳雌雄桩之间有交叉的刀和箭相连,表示景颇人民生活离不开刀和剑,也体现景颇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
⑥ 求张唯美的卡通美女看毛毛虫的图片
⑦ 景颇族的特色
景颇族简介
景颇族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唐代称“寻传蛮”,明清时称“山头人”。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分布: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目瑙纵歌景颇族
□本刊特派记者 解学来/文 施晓亮/图
云南省陇川县人口16.7万,其中景颇族近5万,是云南省分布景颇族最多的县份。于是,循着国家民委的指点,我们的采访车到达了“景颇文化”当然的代表地点——陇川县章风镇,我们的采访对象是该镇芒弄拱山村民小组组长岳麻干一家。
没有围墙的景颇家园
在景颇族里,拱山村民小组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全景颇族最有威望、官职最高的人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他叫司拉三,解放前是一个“山官”(指解放前对掌握着一个或数个寨子政权的世家,他们的权力是世袭的),解放战争期间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的解放斗争,后成为云南省政协副主席。1997年,他在家乡去世。
像所有的景颇人家一样,柑桔等果树、塔杉(岳麻干说,它的叶子可以串在一起用作遮雨的蓑衣)、竹子构成了岳麻干天然的院墙。一大块空阔的地,几幢并不相连(甚至在面南背北的正屋位置上,有两幢互不相关的房子)的二层楼房或平房,组成了岳麻干的家,同时也是拱山村民小组的办公室。
岳麻干是一个很沉闷的人,甚至有些木讷。他有着景颇人所特有的黝黑的皮肤,身板标枪一般挺直,露出一股藏掖不住的英气。在很早的时候,景颇族的祖先和阿昌族的祖先一样,都认为地势低平的地方有“瘴疠之气”,为保全人、畜,就尽量住在高处;但山上的耕种条件差,单凭种地根本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再加上要保护族人和财产的安全,他们就对打猎非常重视,每个男子都养成了不惧凶顽、不怕艰险的性格。虽然整个拱山小组从山上搬下来已经有100年左右的时间了,而且每个男子都有一至多杆的枪也被公安部门收管(在这里,每个男子结婚时,岳父都要送给他一杆枪、一把刀和一包随身的饰物),但那股已经化入血液的英气却不肯寂寞,它要通过一切机会展示出来。
墙既没有,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大门”,走在路上,往左一拐,就进了岳家。最先扑入眼帘的,是5台庞大而繁复的木质织布机,一男两女正在神情专注地织布。岳麻干说,这些织布机都是2000年7月他从缅甸的密支那买来的,连织布机钱带运费、5个工人,当时一共花了2万多块钱。
现在他们主要织筒裙,景颇话称“笼基”。筒裙是景颇族人男女老幼共通的服装(当然在细节上会有一些差别)。现在岳麻干已经不大穿筒裙了,但附近的村民们有时会来买一些,而外地来的游客几乎是人手一条,所以生意还是蛮好的。一条筒裙大约能赚三四十块钱。岳麻干的老伴排麻宽则是筒裙质量的检验员。
与堂屋并列着的,是一座刚刚建成尚未投入使用的二层楼房。岳麻干说,这并不是典型的景颇民居,因为最原始因而也最纯正的景颇民居都是用草和木头建造的,但县里有关部门认为,照原样造出的房屋显然不符合防火及坚固等等方面的要求。他说,现在虽然墙壁已经用上了砖、泥,但这只是在建筑材料上作了某些改进,而所有的地板都是木头的,每个隔成单间的屋子里都有一个火塘,没有床,晚上把铺盖一放就可以躺下睡觉,还是基本保留了景颇族的民族特色。岳麻干为此花掉了2万多元。
现在,岳麻干一边监督着工人们建造“2间现代化的、带有抽水马桶的厕所”,一边和建筑公司的负责人讨价还价,更重要的是在等县里对发展“‘农家乐’旅游”的优惠政策。他的目标是把现在所住的堂屋改建成比旁边那座二层小楼更具有景颇特色的民居,预计投资6万。他说,堂屋是照着保山地区的汉族房屋建造的,已经没有什么景颇意味了。那还是80年代,只图气派、好看,结果就把自己的民族特色给丢了。
岳麻干家里有20亩甘蔗田,每年可收获甘蔗30多吨,再加上儿子诺基开着农用车跑运输,每年的纯收入可达到2万多元,岳麻干有足够的理由眉飞色舞;可是,即使是站在预示着美好未来的二层楼上,面对着满眼绿色、暖风徐来的佳景,岳麻干还是没有太强的表达欲望,只是默默地盘算着什么,嘴角带着笑。景颇族,本来就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让人一目了然的人群。
“风情园”里的“民居”风情
从岳麻干家往前走100多米,就是所谓的“广山景颇风情园”。在这里,集中展示着一些带有鲜明的景颇族特色的事物,讲述着这个民族沧桑的历史。
风情园的主题建筑是一座投资60余万兴建的“景颇民居”,刚刚建成不到1年。这其实不是真正的“民居”,而应该是“官居”,因为它是模仿古时“山官”的住宅修建的。该建筑的施工负责人张世红说,为了得到确切的建筑信息,他和政府有关部门一起走访了二三十户知情的人家,其中有原来“山官”的儿媳妇,甚至还到缅甸去找到一位102岁的老人仔细询问。现在的“景颇民居”,几乎囊括了一所民居所能代表的一切特色。
外面,一个吊起来的、太阳造型(景颇族有太阳崇拜的风俗)的小牌垂下一大串藤蔑编的圆环。圆环有大小之分:大的表示一个家庭,小的表示一个人。迁来或者分出一个家庭,就添上一个大环,反之则减;生下一个孩子,就添上一个小环(一家人的小环都串在代表自己家庭的大环上),失去亲人则减。
门前靠着台阶扶手的墙壁上,镶着一块宽约半米的楠木板,上面分3处雕着2个、4个、6个一堆的乳房。据说,如果儿媳妇总是不怀孕,老太太在背着粮食或猎物向山官缴纳的时候,就会使劲弯着腰,在上楼时,用手去摸两个一堆的乳房。同理,如果家禽和牲畜不繁衍,就去摸4个和6个一堆的。
岳麻干找人为我们打开了这所硕大的房子。想不到,外表看来因为又高又宽而显得有些臃肿的房子,里面竟然布置得相当紧凑、整洁:走上台阶,进入房里,迎面一个名为“敢拓”的小小隔间,是留给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地方。之所以放在一进门的地方,是因为年轻人有可能夜间相会到很晚,这样走来走去不至于打扰父母等其他人的休息。
目瑙纵歌和“绿叶宴”
“民居”东边,是一间“绿叶宴餐厅”。其实,要想吃到“绿叶宴”,还有一番隆重的欢迎仪式。
在县委宣传部和县旅游局的邀请下,在采访的最后一天,我们品尝了“绿叶宴”。
快到“风情园”的时候,远远地看见四五个盛装的景颇族少女端着酒站在那里。按规矩,进景颇山寨是要喝她们所敬上的“迎宾酒”的。酒都是米酒,大约有四五十度,酒劲气冲。如果酒量不胜,在没有喝时可以倒回敬酒者的杯里或者壶里;而一旦开喝,就必须自己喝完。景颇人是不压酒的(所谓“压酒”,指的是强要别人喝酒)。
当然,迎宾的不可能只有几个女孩,因为耳边有音乐在响。四五个男青年,有吹笛子的,有吹萨克斯的(像他们的文字一样,景颇人的乐器也透着“洋”劲儿),有敲鼓的。一个48岁的女人是他们队长,叫木边,有3个孩子,其中小儿子就在身后的乐队里。木边说,本来他们在迎完宾后还要到绿叶宴餐厅去为来宾们跳舞的,由于景颇人从小就是唱着歌跳着舞长大的,一声招呼,在这个70来户、200多人的拱山村,找个30人不成问题。但现在旅游局从别处挑了6个男女青年专门表演歌舞,所以他们也只能“精简”了,一般也就是10人左右,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0元钱。
景颇族(通常这样叫,但在严格意义上应该加上“景颇支系”,因为该族共分5个支系,各支系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服装)穿的衣服叫“银泡服”。但现在少女们穿的“银泡服”已经不是从前意义上的“银泡服”了。木边说,因为她们那些根本不是银打的。她身上穿的是正宗的“银泡服”,已经穿了四十多年了。景颇妇女与少女在服饰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戴的项链上:少女只能戴一串,而妇女可以戴两串、三串、四串甚至更多,只要自己愿意。但就连木边,戴的也不再是真正的项链,是从街上买上的便宜货,而传统意义上的项链都是玛瑙连成的。
进入“风情园”以后,木边带领她的队员们迅速地在绿叶宴餐厅门前列成两队,奏乐、唱歌,并伴随着身体的摆动(后来我才注意到,在多数情况下,包括跳“目瑙纵歌”舞时,景颇族的舞蹈不像怒、僳僳等族的舞蹈那样身体大幅运动,而只是将身体各部分非常和谐地扭动着,颇有些“阴柔”的色彩)。我们就从他们的中间穿过,在餐厅门口的一个热水盆里洗手,然后才能进入。
绿叶宴,每人的费用是25元。坐定了,兼做服务员的舞蹈演员们就开始上饭菜——之所以把饭菜在一起说,是因为这时候每位客人除了酒水外只能得到一样东西:一个大绿叶包。打开绿叶包,里面是七八个小绿叶包。一一打开,包较大的一个包的是米饭,小的则是干肉粑粑、烧鱼等。然后,倒酒。酒有两种:水酒,米酒。水酒其实就是做得比较简单的米酒,但味道却清香、微甜,与米酒的辛辣、刚烈截然不同。据说,这里面大有学问——景颇族向来认为人分男女、物分阴阳,酒也如此:水酒阴柔,象征女性;米酒阳刚,喻之男性。景颇人有自己的哲学观念。
接着,一些咸菜、花生米、小馒头(如北方饺子大小,味略甜)都接着摆上桌,但不再是每人一份,而是每桌一份或两份。
绿叶宴的吃法也有讲究:将所有的绿叶包都打开,米饭可以随意放置在较远的地方,各种菜则都将绿叶略作折叠,使叶片显得较窄而菜不掉,然后将绿叶叶柄朝向自己,一样一样地从左到右摆放起来。不论吃饭还是吃菜,都不用筷子或其他餐具,而是直接用手抓。这也是在餐厅门口特意放有热水盆的原因。喝酒时,如果为他人添酒,必须添两次。
就在我们杯来酒干、菜去叶空的当儿,歌舞表演也在同时进行。表演了“祝酒歌”等歌舞后,4个姑娘表演了“银泡舞”。在整个舞蹈中,没有歌声,只有她们节奏地抖动着身上的“银泡服”,发出纯粹而整齐的“哗哗”声。这个舞蹈即将结束的时候,她们抖动的节奏越来越快,“哗哗”声也越来越急促,然后戛然而止。
最后,随着舞蹈队领队的一声招呼,客人们稍作忸怩,便举着木刀(景颇长刀的象征)加入了“目瑙纵歌”的行列。其实舞非常容易跳,只要跟着“瑙双”(共有两个)踏着一定的节奏走就可以了。开始是分成两队,分别在餐厅的左侧、右侧,经过曲曲折折的行进,最后在舞台的中央会合。据介绍,这是在表现他们景颇族祖先迁移至此的艰辛。领队告诉我们,据传,景颇族来自遥远的喜马拉雅山麓,沿着现在画在“目瑙示栋”背面的曲折到几乎难以辨别的线(表示道路)走到这里。本来景颇族并没有歌舞,人们的生活都非常平淡、清苦,只有天上的太阳神宫殿里才能看到由孔雀和喜鸟表演的舞蹈。后来太阳神觉得人们太苦了,就让孔雀和喜鸟在人们的周围唱歌、跳舞。景颇族的祖先宫东都卡发现了鸟儿们的歌舞,就让族人们学习,于是就有了“目瑙纵歌”的出现。
“目瑙纵歌”是景颇的,它从内容到形式都浸透了景颇人的思想和历史,但也因此,它最有世界性,它让世界的目光平视着走近它。歌德说:越民族,越世界。正如岳麻干和所有的拱山小组的村民们所认识到的那样。
民族特色
景颇族男子喜穿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连图案和彩色小绒球,外出时常佩带筒帕、长刀。
妇女穿黑短上衣和枣红色羊毛花筒裙,颈挂料珠项圈,或银制圆片和海贝,花纹色彩鲜艳。还在腰、颈、腕、足戴有涂过红、黑色漆的膝圈,有钱的人,往往腰缠数十圈。在筒裙、挎包、护腿和包头等物品上的绘画、刺绣、雕花工艺十分精致美观,图案多达30O多种。
景颇族喜饮酒,亦嗜嚼草烟、芦子和槟榔,且热情好客,凡遇外人来访,不论认识与否,均盛情款待,从不简慢。对猎物或祭品,有“见者一份”平均分配的习惯。
景颇族家庭为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盛行单方面的姑舅表优先婚。内部有“丈人种”和“姑娘种”之分。过去有“抢婚”习俗。
人死后多行土葬,由“董萨”主持送魂仪式。信仰原始多种教,部分信仰基督教。过去有原始“神判”等习惯法。建国后,旧的习惯已有很大改变。
景颇族能歌善舞,“目瑙纵歌”(意即“大伙跳舞”)节是其传统民族节日,一般在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
⑧ 景颇族的介绍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缅甸境内有克钦邦,克钦族即中国景颇族。只是名字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