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薯仔是怎么来的
原产于北美安第斯山一带,16世纪由西班牙人引进欧洲,很快便成为整个欧洲最普遍的粮食。学名Solanum tuberosum,通称为potato(像马铃一样的东西),清干隆年间已有吃“洋薯”的记载,北方人因为它长在泥土下,称它为“薯仔”(南方人的薯仔是指“花生”),南方人则称它为洋薯、薯仔、马铃薯等。
⑵ 薯仔怎么切块图解
薯仔切块图解步骤如下:
1、先把削皮后的薯仔放到切菜板上。
(2)薯仔怎么来的图片扩展阅读:
薯仔的学名是马铃薯,拉丁名:Solanum tuberosum L“薯仔”是通称,个别地区叫洋芋,英文为potato(其中potato的复数为potatoes),在法国,薯仔被称为“地下苹果”。
从美国引进的大西洋薯仔,产量高,品质佳,收益显着。其种植技术是:
1.播前准备 深翻土地24~25厘米, 再整平。若播前墒情不足,应提前10天灌水补墒。
2.肥料配制 提前20天左右按每亩300~500千克厩肥均匀加入25~50千 克碳酸氢铵在向阳处密封堆好,充分腐熟后混匀,深翻土地时施入并翻入土壤。
3.种薯播前处理:
①消毒。每亩用种120千克,原种用瑞毒霉400~500倍液喷湿。
②切块。 将每个种薯切成8块以上。因其顶端优势,尽量在顶端有芽眼处多切块,然后用10毫克/千克赤霉素1包加水10千克浸种5分钟或加水75千克喷洒种块。
③催芽。将薯 块平放在适墒净土上, 使薯芽向上,上铺2厘米土再平放一层种薯,反复3层~4层后再上铺5厘米厚土,堆放在背阳处,用农膜盖严,15天后即可播种。
上述工作一般应在元月中旬前做好,因薯仔在膨大期如外界温度超过25℃,块茎则停止生长,秧蔓则生长旺盛,所以必须有90~100天的适宜生长期,播种不宜推迟。
⑶ 薯仔怎么来的
新华网洛杉矶10月3日电 美国农业部专家3日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世界上种植的薯仔品种,都可以追溯到秘鲁南部的一种野生祖先。这一发现有望为种植薯仔起源的争议画上句号。
这一研究由美国农业部的植物分类学家大卫·斯普纳等人负责,有关成果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起源于南美洲的薯仔学名马铃薯,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品种很多,但是科学家对人类所种植的薯仔的起源尚未达成统一看法。
“薯仔起源之争”类似于人类起源之争,有单一源头和多源头两种观点。单一源头论认为,种植薯仔起源于秘鲁南部或玻利维亚北部两地之一;而多源头论认为,不同品种的种植薯仔可能从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多处起源。
斯普纳等人用DNA标记法分析了261个野生薯仔品种和98个种植薯仔品种。结果发现,所有种植薯仔品种都可以追溯到秘鲁南部的一个野生品种。斯普纳推测,大约7000年前,秘鲁南部的一些农夫率先把野生薯仔品种驯化,使其成为最早的种植薯仔。此后,人们将这种薯仔与一些接近的野生植物杂交,使薯仔家族发展出多样的品种。
斯普纳说,部分科学家之所以认为薯仔有多个起源,可能是因为较早种植薯仔的地域比较广阔,也可能因为有多个野生植物品种形态上与薯仔较接近,但基因证据清楚地指明了种植薯仔的单一起源。
斯普纳等人在论文中还推测,其他一些表面看来有多个起源的农作物如大麦、木薯、玉米、单粒小麦等,从基因线索看也可能是单一起源。
科学家指出,薯仔既可以做主食,也可以做菜肴,是许多国家的重要农作物,弄清薯仔演化的线索有助于选育优良的抗病品种,比如可以从亲缘关系较近的野生植株中寻找抗病、抗虫基因,插入现有品种的基因组。这样可以避免病虫害给薯仔生产带来损害。
⑷ 薯仔是怎么种出来的
选一块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块,施上底肥,一般是钾肥,比如说草木灰就挺不错的,或者发酵好的鸡粪肥。最好不要选择已经中了两年薯仔的地块,因为这样薯仔容易生病,不容易长好。另外选择微酸性的土壤,薯仔不容易结疤。
薯仔可以在十二月份或者一月份、二月份提前育芽种植。没有的话在二月份的时候去市场买发芽薯仔吧。整地。把大的石头杂草都清除掉,最好用熟地,施上底肥,主要是有机肥料和钾肥,烧荒用的草木灰不错。
十二月底、一月的时候可以把将要育芽苗的薯仔放在温暖光亮的地方进行催芽,这样二月份就可以种植了。薯仔的旮旯眼儿里就会冒出小小的嫩嫩的小芽苗出来。
将发芽的薯仔切块儿,大薯仔可以多切几块,每块上面保证有两到三个芽眼。将切块的薯仔伤口抹上草木灰,不抹也可以。然后放入土壤中,互相间隔大概15cm左右
薯仔种进去不用浇水,因为这是春天雨水最充沛的时候,薯仔长起来可以不用施肥,如果要施肥的话可以适当的撒些钾肥。不适合用发酵的人畜粪尿或者尿素,这种肥料会让薯仔变的难吃。等到五月份六月份薯仔就可以收获了。
⑸ 马铃薯和薯仔和洋芋有什么不同,发三张图片来对比一下。
其实都是一个东西,薯仔是俗称,马铃薯是学名, 薯仔名称是象形的,薯仔是长在土壤中的圆形块茎形状像豆子,所以叫薯仔。“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
中国东北、河北称薯仔,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薯仔”。
(5)薯仔怎么来的图片扩展阅读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又名薯仔、洋芋、山药蛋等。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营养丰富有“地下苹果”之称。
块茎形态:草本。果实为茎块状,扁圆形或高15-80厘米,球形,无毛或被疏柔毛。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长圆形,直径约3-10厘米,外皮白色,淡红色或紫色。
薯皮的颜色为白、黄、粉红、红、紫色和黑色,薯肉为白、淡黄、黄色、黑色、青色、紫色及黑紫色。
植株形态:须根系。地上茎呈菱形,有毛。初生叶为单叶,全缘。随植株的生长,逐渐形成奇数不相等的羽状复叶。
果实形态:马铃薯圆球状,光滑,棕色或紫褐色,直径约1.5厘米。种子肾形,黄色。花期夏季。
⑹ 马铃薯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根据马铃薯的来源、性味和形态,人们给马铃薯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例如:意大利人叫地豆,法国人叫地萍果,德国人叫地梨,美国人叫爱尔兰豆薯,俄国人叫荷兰薯;我国云南、贵州一带称芋或洋山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药蛋,东北各省多称薯仔。鉴于名字的混乱,植物学家才给它取了个世界通用的学名——马铃薯。
马铃薯自古就有,支撑人类的生存数千载。马铃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饮食和烹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米和玉米,并广泛地种植于全球约125个国家。
大约公元前200年,秘鲁印加古国的印第安人最早开始种植马铃薯。印加人还用马铃薯测量时间,用煮马铃薯需要的时间做为单位时间。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是“爱尔兰”白马铃薯的发源地。
最初是于 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后又传播到亚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西班牙殖民者1537年首先在安第斯山脉的村庄里“发现”了马铃薯,并将马铃薯带回欧洲,然而马铃薯在欧洲并没有很快得到认可。后来,在普鲁士,法国和英格兰领导者和思想家的帮助下,马铃薯才迅速在整个欧洲得到广泛应用。
马铃薯于1621年传入北美洲,当时百慕大群岛州长送给弗吉尼亚州长两个装有马铃薯和其它蔬菜的大盒子。
直到美国外交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法国发现了马铃薯,马铃薯才得以在美国流行起来。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法国做美国大使期间,参加过一次宴会,席间鉴赏了马铃薯的二十种不同做法。富兰克林回到美国后,盛赞马铃薯是最好的蔬菜。从此美国人追随富兰克林引领的潮流,马铃薯也开始在殖民地和边远的西部地区得以种植。
1802年,托马斯·杰斐逊总统在白宫用炸薯条招待客人,自此炸薯条进入美国。之后,炸薯条迅速成为全美国最普遍的马铃薯烹饪方式。
马铃薯片的发明却是个巧合。1853年,一个富有的商人在纽约的某个时尚度假村吃晚饭,他抱怨炸马铃薯太厚,将炸马铃薯退给厨房。为了给这个傲慢的顾客一个难堪,大厨切了一些像纸一样薄的马铃薯,放在油锅中炸,并撒上盐。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客人喜欢大厨的“Saratoga脆片”,从此马铃薯片也开始流行起来。
⑺ 薯仔是怎样生长出来的
1、发芽期
马铃薯的生长从块茎上的芽萌发开始,块茎只有解除了休眠,才有芽和苗的明显生长。从芽萌生至出苗是发芽期,进行主茎第一段的生长。
2、幼苗期
从出苗到第六叶或第八叶展平,即完成1个叶序的生长,称为“团棵”,是主茎第二段生长,为马铃薯的幼苗期。幼苗期经过的时间较短,不论春作或秋作只有短短半个月。
3、发棵期
从团棵到第十二或第十六叶展开,早熟品种以第一花序开花;晚熟品种以第二花序开花,为马铃薯的发棵期,为时1个月左右,是主茎第三段的生长。
4、结薯期
即块茎的形成期。发棵期完成后,便进入以块茎生长为主的结薯期。此期茎叶生长日益减少,基部叶片开始转黄和枯落,植株各部分的有机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随之加快膨大,尤在开花期后10天膨大最快。
(7)薯仔怎么来的图片扩展阅读:
关于马铃薯的具体营养价值描述为每100 g马铃薯中含蛋白质1.6 ~ 2.1 g,糖类13.9 ~ 21.9 g,粗纤维0.6 ~ 0.8 g,钾1. 06 mg,钙9.6 mg,磷52 mg,铁0.82 mg,胡萝卜素1.8 mg,硫胺素0.088 mg,核黄素0.026 mg,尼克酸0. 36 mg,抗坏血酸15.8 mg。
马铃薯的营养成分丰富而齐全,其丰富的维生素C(抗坏血酸)含量远远超过粮食作物;其较高的蛋白质、糖类含量又大大超过一般蔬菜。马铃薯营养齐全,结构合理,尤其是蛋白质分子结构与人体的基本一致,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其吸收利用率几乎高达100%。
⑻ “薯仔”——马铃薯名字的由来
一、马铃薯名字的由来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薯仔,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薯仔”。
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二、红薯名字的由来
话说当年王莽追击刘秀时,刘秀的军队缺乏粮食,偶然的机会,刘秀发现一种植物,心想可以用来充当粮食,可又怕有毒,便要找一个人来试尝,可自己身边的将士已经不多了,还要抵御王莽的追击。刘秀转念一想,自己的叔叔在自己身边,想累赘一样,可以让他来检验一下这种植物有没有毒,如果有毒的话,可以除掉这个累赘,没毒的话就可以把这种植物当作粮食来吃......于是刘秀拿起一个这种的植物,走到自己的叔叔旁,对他说自己拿来美食来孝敬叔叔,骗他吃下。过了一会,刘秀的叔叔安然无恙,说明这种植物没毒,于是刘秀就把这种植物当作粮食,供自己和将士吃。因为这种植物是红色的,后人就把这种植物命名为红薯,谐音“哄叔”,讽刺刘秀欺骗自己的叔叔。
⑼ 天天吃薯仔,但你知道薯仔怎么长出来的吗
薯仔属于,薯仔秧子的根茎,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⑽ 炸洋芋是怎么来的
1.将薯仔去皮洗净切成马蹄块
2.锅内热油
3.待油温达到70度左右将薯仔块放入锅中
4.炸至金黄控油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