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向党手抄报图片
愿以吾血染吾土,换吾山河如故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愿以吾辈之青春,护卫这盛世之中华。天戴其苍,地履其黄,横有八荒,纵有千古,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愿山河无恙,祖国繁荣昌盛。
如果没有火把,那我便做这点亮黑夜的火把。
当时的他们身上是国家,现在的我们身上是未来。
吾辈当自强,持书仗剑耀中华
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皆是脊梁;我神州大地,一丝一念皆是未来;我浩浩九州,一文一墨均是骄阳。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我们的梦想是祖国复兴,我们的目标是报效祖国
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
别把我埋得太深,兄弟。如果有人侵略我的国家,请叫醒我,我会爬起来继续战斗
少年永不逊色,心系国家与未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
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
任何人都不能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侵略我的祖国。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初心向党,礼赞百年;身逢盛世,肩负重任;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百年后,中国可好?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
希望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越来越好。
② 家训家规家风怎么写图片
家风家训怎么写
1、做人要做老实(遵纪守法)、诚实(表里如一)、善良人,多做好事,终有好事。
2、族内子孙人等,妄作非为,有干名教者,不待鸣官,祠内先行整治。
3、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5、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6、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孙保之;如果是斩焉无后者,那是德至薄也。
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9、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10、学生要三勤:手勤、脑勤、读书勤。
11、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12、行军打仗,兵最怕骄,骄兵必败;儿女也最怕娇惯,一娇惯,那一定出现问题。
13、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14、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1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17、吾家食宋禄三百余年,勿忘后裔不仕。
18、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19、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
20、维祖卓识图迁,艰难风雨肇云,世系移蕃,各省籍贯他州;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焉。
21、提倡勤俭持家,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2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23、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24、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代代相传。
25、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
26、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27、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28、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29、刻薄成家、骄奢淫逸,就是败家相。
30、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31、家家有本难念经,唯有开心念得通。
32、活到老学到老躺在棺材里不算巧。
33、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34、汉之袁氏累世忠节,吾心所尚,尔等宜以之为师,时时训诫自己。
35、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36、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37、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3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9、房氏后裔起名,班辈按一字居中,一字居后,不得紊乱。
40、凡是不 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
41、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
42、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43、独立人格、勤俭节约、凡事忍耐、不断学习、为人正直、用心做事。
44、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45、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46、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47、常将有日思元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48、不以已长望人,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49、不孝父母,敬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存心不正,风水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时运不济,妄救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淫恶肆意,阴陟无益。
③ 娄三娄四的人物形象
不难发现,娄氏兄弟是吴敬梓为烛照科举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精神与心态而塑造的形象。
一、怀“才”不遇话牢骚
娄氏兄弟因科名未能如愿,于是激起了满腹牢骚,即便呆在京师,他们也忍不住每常作些“自从永乐篡位之后,明朝就不成个天下”之类的议论,弄得兄长也听不过,怕惹出事,劝他们回了湖州老家。
在姑丈蘧太守家烹茗清谈,说起宁王反叛之事,娄四公子又起了兴致:“据小侄看来,宁王此番举动,也与成祖差不多。只是成祖运气好,到而今称圣称神,宁王运气低,就落得个为贼为虏,也要算一件不平的事。”
娄氏兄弟的牢骚偏激本缘于自视才高,却又自认时运不济。比较一下娄三、娄四公子对成祖和宁王的议论,便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如果以看成祖的眼光,他们应该说宁王也是图谋篡位;如果以看宁王的眼光,他们应该称颂成祖英明。
可是这兄弟二人不是如此,他们攻诘成祖,却为宁王鸣不平。这固然表现出不以成败论人的识见,不过也不能因此而高估了娄三、娄四公子的胸襟。他们实际上是在以运气论人,成祖运气好他们攻诘,宁王运气不好他们不平,这并不比以成败论人高明到哪里去。
所以,他们把一切归结为“运气欠佳”,更有一种吃不到说葡萄酸的“阿Q精神”不断自圆其说。看二娄后面的议论,更可以证明这种推测是合乎他们的心思的。蘧太守又对娄氏兄弟说起他的孙子:“自你表兄去后,我心里更加怜惜他,已替他捐了监生,举业也不曾十分讲究。
近来我在林下,倒常教他做几首诗,吟咏性情,要他知道乐天知命的道理。”娄氏兄弟赞赏其高见,结果生出来的还是不无激愤之言:“俗语说得好:'与其出一个斫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骘的通儒。”
二娄提起这样一句俗语,实则含有这样的意思在里面,即:我们与其做一个斫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做一个有阴骘的通儒。再进一步讲,就是说:我们兄弟不是没有中进士的才,连做通儒的才都有,只怪我们运气不好。
这样的话,要是在高翰林、施御史那里,肯定是不通的,所谓有操守的到底要从科甲出身。不过,存异求同的话,二娄实际上和他们也有一点是完全相通的。即都很看重科甲,不然,娄氏兄弟也不会对自己不能中进士、入翰林的事,一直耿耿于怀。
像娄氏兄弟这样自感不遇于时而偏激怨恚的,在科举时代不乏其人。
二、自作多情觅知音
如果说这些忠于入翰林的失败者不断感怀怀才不遇时,他们对“才”会有莫名的崇拜感。总会自作多情做个伯乐,不断为自己识得千里马而沾沾自喜。
在娄氏兄弟身上,因科名蹭蹬而表现出的特征是:他们有极强的知音难觅之感,以至于妄认“同道”。
像娄氏兄弟那样对成祖和宁王所发的骇俗之言,自然很少有人敢公开地表示赞同,这是可能触忤朝廷的议论,可不是小事情。马二先生就曾被县里的差人以王举人当年逃难的木箱为由唬得面如土色,托辞就是他的朋友蘧公孙忤逆朝廷,以此为要胁挤干了他身上的银两。
其实,有娄氏兄弟这样看法的应该不乏其人,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势下,极少有人敢冒大不韪说出来。所以,长兄也怕惹出事劝他们回老家,姑丈蘧太守对他们妄言天下、非议朝政的行止,就正色提出告诫:“成败论人,固是庸人之见,但本朝大事,你我做臣子的,说话须要谨慎。”
自己的一番卓识高见无人响应,娄氏兄弟颇有知音难觅的感慨。恰巧,府上的家人邹吉甫向他们谈起新市镇上有个杨执中,此人说过“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样好的,就为出了个永乐爷就弄坏了”的话。娄氏兄弟不由大惊,竟然还有和他们一样对永乐爷表示不满的人,真是难得的知音。
素不知,杨执中出此言是表达永乐年间比洪武人情薄了,导致他家道中落。其实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一是当东家信任他让他当总管他竟然不务正业,二是教子无方,养出了两个傻儿子。
娄公子发牢骚,是感叹成祖和宁王运气之别。他们借运气判断是非,这也跟他们自以为的没有被起用,不是自己的才能,而是运气欠佳。
他们一听到杨执中说永乐的坏话,自然地把杨执中归为自己的“知音”,自作多情把他从官府手中高价赎回自由身。
三、无法自拔善“瞎”(遐)想
娄公子三顾茅庐访杨执中,可谓待他十分虔敬。想当然地“瞎”(遐)想——他是个襟怀冲淡的人,把他想象成为越石甫,自己则可以与春秋晏子同列了。把他想象成为超凡脱俗之人,自然自己就成为了礼贤下士之人。于是他们怎么看,都觉得杨执中不一般。
其实杨执中根本承负不起这番敬重,应该感到很惭愧。不过杨执中是不会惭愧的,他不去主动追查谁救了自己,相与娄三、娄四公子本来就是想做个食客,蹭份不要钱的酒饭吃而已。
当鲁编修提醒娄三公子说:“这样的人,盗虚声者多,有实学者少。我老实说,他若果有学问,为甚么不中了去?做这两句诗当得甚么?就如老世兄这样屈尊好士,也算这位杨兄一生第一个好遭际了,两回躲着不敢见面,其中就可想而知。
依愚见,这样人不必十分周旋他也罢了。”娄公子不以为然,依旧想当然地“瞎”(遐)想,根本听不进去。一切皆因杨执中跟自己一样,没有中鼎甲,加上他家里是如此简陋,简陋中透着高雅。一如《陋室铭》
后来,杨执中向娄氏兄弟举荐权勿用称他有经天纬地之才,空古绝今之才。娄氏又一次想当然地“瞎”(遐)想——派晋爵的儿子宦成前往萧山请权勿用,还给他留了一座“潜斋”。半路上宦成听说的关于权勿用的轶事已经在暗示这个“知音”又是一场空。他比杨执中更怪,更无耻。
接着是权勿用的旧相识张铁臂……这些“知音”就像一串食物链,咬住了娄氏兄弟,成为他们心心相惜的挚友。更可笑的是各路“知音”齐了之后,一场八人加上杨执中的傻儿子一共九人的聚会,惹得吴敬梓也不免拍案而起——“此乃一时盛会”。
后来,权勿用因犯事被差人带走,张铁臂用“人头”(猪头)骗走五百银而曲终人散。娄氏兄弟一场因怀才不遇,惜才如命而起的闹剧落下帷幕,正如他家人的名字“晋爵”(进爵)——“宦成”(幻成),一切的追求,终究是沉迷于自己内心的一场梦罢了!
(3)以吾为本是怎么样的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干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干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
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