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时稻谷去壳工具,形似石磨,木制,叫leizi,字怎么写
你说的或许是砻[lóng]子!
砻子 (谷推子)分竹、木两种,是稻谷去壳的专用工具。竹砻子是用竹篾编织嵌成,内筑三合土,镶木齿片;木砻子用木料制成,杂木片作齿。操作人用推扒子顺时针方向推转,稻谷经上、下齿盘搓擦去壳而出齐米(又叫糙米)。随着打米机的问世,砻子被淘汰。
Ⅱ 古代没电,人们到底是怎样把稻谷加工成米粒的
研磨。把稻谷加工成为米粒的核心又不是“电”,“电”也只不过是现代加工稻谷的一个更方便的工具罢了。稻谷简单来说就是由米粒和外壳组成,米粒外面包裹着一层外壳,一旦把外壳剥开了,那就剩下稻谷了。所以只需要把稻谷的外壳去掉,就能够加工成米粒,就这么简单,和“电”并没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其实稍微年长一些的人都知道,因为我国在90年后基本上还有很多的地方是采用人工的方式来加工稻谷的。例如农村最常用的“舂”,把稻谷放进去,然后每日慢慢碾磨,每天都用手或者用脚来捣,日积月累就把稻谷加工成为米粒了。效率虽然低了些,但总不会因为没有“电”就饿死,用双手来赚取生存,并不艰难。就像现代人们出行,就算没有了车辆,那还有双腿。
Ⅲ 古代人怎么去除大米的外壳
在古代一般是用石碓去壳,将米放入石碓中,脚踏驱动杆,倾斜的锤子落下时砸在石臼中,来回数次,就可以去掉稻谷的皮了。去皮后,用竹编簸箕去大糠,再用箩子去细糠,此后,就可以食用了。
Ⅳ 古代没有什么器械是怎么把(水稻,小麦)之类的壳脱掉的
不知道你听没听过扬场,具体内容如下:
一、将谷物在阳光下充分暴晒;
二、用木锨等农具借风力吹掉壳和尘土,分离出干净的子粒。
三、在扬过的粮食上用扫帚捋那些没有被风吹出去的碎叶子、梗子。
Ⅳ 古代农民怎么将稻子去壳
古代是使用石磨盘、石磨棒对干燥后的谷物进行碾压脱壳。
古代是用石臼和臼杵把大量稻谷加工成白米的,这个方法叫做舂米。
舂米是将糙米加工成白米的一道工序。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分杵臼和斗臼两种。杵臼,即小石臼,加上一根臼杵就可操作。臼杵为木质,手腕粗细,长一米左右,上端装上两三公斤重扁圆形石头,以增加臼杵捣下去的重量。
舂米的人手握杵往下捣,直到米糠完全从糙米上剥落,然后用竹筛子筛去米糠,白米就呈现在眼前。
(5)古代稻谷怎么去壳图片扩展阅读:
舂米,谈不上什么工艺,过程也并不复杂,但绝对是个力气活。一口臼,用一块大整石慢慢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径不小于 70 ~ 80 公分。
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它。臼内凿有锣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贴平,以便于清扫。
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铁牙。
“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就像玩杂技的“翘翘板”中间支撑那玩意儿,“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便是舂米。
碓臼上面横着一根木杆或竹杆,供舂米的人扶手。熟悉的老手,有时会连续不断跑跳着舂了起来;有的还在“碓”头上绑块石头加重,舂起来更有力。这样的舂法,用了巧力,加快了速度,也可能有利于提高加工质量。
Ⅵ 古人的稻谷谷壳是怎样去壳的
古人用一种类似石磨一样的舂米石器分离谷壳,叫舂米。
具体做法:
舂米在过去有多种方法:
一种是用方石凿孔,成臼,用木杵捣;
一种是做成碓床,大致是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杠端装杵或缚石,用脚踏动木杠,使杵起落,脱谷皮,或舂成粉。
后来又发明了一种能够加力的碓床,
Ⅶ 古时稻谷怎么去壳的
古代人给稻米去壳叫做“舂(chong)米”。用杵捶打在石臼中的米。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
Ⅷ 古人是怎样对稻谷脱粒的
古代是使用石磨盘、石磨棒对干燥后的谷物进行碾压脱壳。
古代是用石臼和臼杵把大量稻谷加工成白米的,这个方法叫做舂米。
舂米是将糙米加工成白米的一道工序。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分杵臼和斗臼两种。杵臼,即小石臼,加上一根臼杵就可操作。臼杵为木质,手腕粗细,长一米左右,上端装上两三公斤重扁圆形石头,以增加臼杵捣下去的重量。
舂米的人手握杵往下捣,直到米糠完全从糙米上剥落,然后用竹筛子筛去米糠,白米就呈现在眼前。
(8)古代稻谷怎么去壳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在汉代发明了水碓,浙东山区在唐代已有了使用滚筒式水碓记载。
解放前,余姚市大隐镇共有水碓56处。据当地老农介绍,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下磨村农民还在用水碓磨蚊香木粉销往上海、宁波等地,木粉销售收入占到山村总收入的1/3。随着农业产业调整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水源环境的变化,到上世纪末,水碓才完全退出了山区农民的生活。
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粮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边都可以设置水碓,还可根据水势大小设置多个水碓,设置两个以上的叫做连机碓,最常用是设置四个碓,《天工开物》绘有一个水轮带动四个碓的画面。
魏末晋初(公元二百六十至二百七十年)杜预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水排原理加工粮食的经验,发明 了连机碓。
水碓的构造大概是水轮的横轴穿着四根短横木(和轴成直角),旁边的架上装着四根舂谷物的碓捎,横轴上的短横木转动时,碰到碓捎的末端。把它压飞,另一头就翘起来,短横木转了过去,翘起的一头就落下来,四根短横木连续不断地打着相应的碓梢,一起—落地舂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