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么用PS把照片P成纯线条的人物照片
用PS把照片P成纯线条的方法是:
1、打开图片,复制图片,“图像--调整--去色”;
6、文件--保存,完成。。
‘贰’ 如何将图片改成拉丝效果!
在PS中滤镜——添加杂色——动感模湖
‘叁’ 如何用手机把图片P得有颗粒感求具体过程!具体过程!具体过程!具体过程
下载一个美图秀秀,然后点开图片美化,选择你要P的图片,进去之后有一个增强,再点细节就会出现颗粒。
‘肆’ PS渐变拉丝效果怎么做
画矩形
使用 矩形工具(M)创建一个 5*5英寸的矩形。点击矩形工具后在工作区点击一下,弹出矩形对话框, 输入尺寸。
渐变
接下来填充渐变,从渐变面板里创建线性渐变并去除描边。从矩形顶部到底部使用渐变工具拖拽调整渐变。在渐变面板中点选左侧颜色样本拖拽到颜色条的中间。如果观察一下颜色面板会发现此时颜色是黑色。点击大块的黑色缩略图并在渐变滑动条中拖拽颜色滑块到左边,白色在中间,另一个黑色颜色样本在右边。选中第一个黑色改为60%的黑,选中白色颜色样本改为30%的黑,然后把最后一个黑色改为60%的黑。
复制矩形粘贴在前面。选中副本以后,在变换面板里把尺寸改为0.5英寸宽度,以40%黑填充。
纹理
选中副本矩形,使用效果-素描-绘图笔弹出对话框,采用以下设置
描边长度 = 15
明/暗平衡 = 5
描边方向 = 水平!
描摹和扩展
选中纹理,使用对象-扩展外观。选中新图像,控制面板默认弹出描摹选项,点击实时描摹按钮旁边的箭头选择描摹选项。也可以使用对象-实时描摹-描摹选项。毋须改变所有选项,只须改动以下即可。
模式: 黑白
路径拟合: 1px
最小区域: 1px
拐角角度: 1
忽略白色: 勾选
请保存描摹选项预设,以后再次调用会很方便。如果您阅读过以前的教程会发现我总是使用这些设置描摹。接下来,点按工具条里的扩展按钮。
变换纹理
选中纹理,在变换面板里把宽度改回5英寸。
为纹理上色
选中纹理,建立线性渐变去除描边。AI记得上次使用的渐变,所以再次调用即可。如果上次渐变参数丢失,须重复为第一个矩形填充时使用的参数,或使用滴管工具从第一个矩形中采样。如果纹理使用了同样的渐变,须把第一个颜色样本中60%的黑色改为70%,第二个颜色样本中的30%黑改为35%,最后一个60%黑改为70%。再使用渐变工具在纹理中从上至下拖拽调整渐变。打完收工!
金属纹理应用在logo,徽标,交互界面及其它地方效果很棒。
‘伍’ 怎么p裂开的图片
撕裂效果制作并不难。
过程:首先选好想要的背景,导入照片,用变形工具简单透视变形;再用选区工具做出满意的裂缝选区,并用滤镜等处理好细节;最后把照片分成两节或多节,加上描边及阴影即可。
1、Ctrl+N新建一个1100×800像素大小的画布,填充背景颜色#9d9d9d;在背景图层的上方新建一层300像素高的色块填充,颜色为#c5c5c5,为该矩形框添加渐变色由黑到白的图层蒙版,使该图层上方与背景层融合。
‘陆’ 所有照片立体感打造的方法都在这~
世界是三维的,照片却是二维的。要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出三维世界的立体层次,需要摄影师从绘画理论中,汲取空间纵深感的表达手法。对于立体感和空间氛围的营造理论来源于绘画,毕竟摄影也是源于绘画,有着共性。
如果我们在摄影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用艺术理论进行辅佐,能够极为有效地提升我们的照片质量。 虽然现代技术已经可以准确地创造出三维图像,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创意作品仍然以二维的方式制作。这些作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营造出空间关系,如透视、阴影、空间透视等等。
1使用空气营造空间立体感(利用自然因素)
这里的空气指雾气,在我大天朝,雾霾也能产生异曲同工的效果。空气减少了距离相机/观看者更远的物体的能见度。这张图中,由于有雾气,我们看到背景的细节减少了,山体和其他的一些物体看上去模糊不清,图片的前景中的冰川的曲线纹理较为丰富。
2使用色彩营造空间立体感
色彩的进退关系
三维色彩理论,色彩包含 色相 , 饱和度 (纯度), 明度 三个维度。色彩给观看者产生感官上的体验,在明度较低的背景上,较暖的颜色显得离我们更近,较冷的颜色看上去离我们更远。在明度较高的背景上则恰恰相反。下面的色彩图示说明了这一理论:
使用色彩营造空间关系的诀窍是看背景色,根据背景色的明度高低决定色彩搭配的方向。
利用色彩的前进和后退感的反差前进感和后退感随着色彩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的不同而变化。
1.从色调上看,暗调给人较远的感觉。明调给人很近的感觉。
2.从色相的冷暖上看,,暖色有膨胀感,前进感更强,冷色有收缩感,,所以给人更远,后退感更强。
3.从色相的饱和度上看,低饱和度的颜色,后退感更强;
不同的色彩对象具有前进感或后退感。形成进退感的根本原因是人眼晶状体对色彩的呈像调节所致,波长长的暖色在视网膜上形成内侧映像,波长短的冷色则在视网膜上形成外侧映像。进退感是色性、纯度、明度、面积等多种对比造成的错觉现象。暖色、亮色、纯色有前进感;冷色、暗色、灰色有后退感。其中的色性与明度关系可以形成不同的排列。以标准色为例,色性排列以红最强,其次是橙、黄、绿、紫、蓝;明度排列则以黄最强,其次是橙、红、绿、蓝、紫。另外,面积对比也有较大影响。
3构图营造空间立体感
3.1空间留白增强空间感
利用留白的手法增加空间感, 留白是留出视觉的焦点 。留白就是以“空白”为载体进而渲染出的意境的艺术手法。为主体增添一些适当的空白,是合理有效增加空间感的手段。
如果想用留白的技法来设计一个画面,就要明白少就是多的道理,元素越少,人的视觉注意就不会被其他无用的元素抢走。 留白大的空间,空间感更强。
主体元素占据的面积大,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采用尼康14-24竖构图拍摄,感觉离主体更近,岩石细节更丰富,岩石和浪的冲击力更强。
缩小主体的面积,让其周围的留白面积更大,空间感增强
机位位置相同,采用佳能11-24横构图拍摄,能更好的表现侧面岩壁纹理的延伸感,同时兼顾画面右侧漂亮的火烧云,画面的整体空间感更强,然而石柱子显得小一些,细节没有没有那么清晰,没有14mm看着震撼。
3.2遮挡法
“遮挡”。也就是用一个物体遮住另外一个物体。这样读者就会明白,那个被挡住的、轮廓和整体不完整的物体,一定是在更靠后的位置。在长焦摄影中,由于后面会讲的线性透视效应很不明显,因此遮挡就成了表达空间纵深的关键手法。
上图前面黑色的山峰遮挡住了后面的白色雪山,营造了立体感氛围,同时这张图也应用了前面讲到的“空气感”营造立体感的氛围。
3.3纵透视
除了遮挡,在古典绘画中,画家还常用纵透视的形式,来表达层次感。所谓纵透视,就是近的放在画面低处,远的放在画面高处。在摄影中,要拍出纵透视效果很简单,只需登上高处,提升机位即可。下图拍摄于白哈巴村的一个山坡上,树前的房子、树木和树后的房子远近关系很清晰,就是利用了纵透视的拍摄方法。
通过下面的例子我们很好理解纵透视和遮挡发的关系,纵透视就是站在高处,看到红山在前,绿山在后,如果站在山下看到红山在前,绿山在后,红色山峰将绿色山峰遮挡的效果就是遮挡法。有时候两种方法可以联合应用,而且配合竖构图更显立体感,和景深的延伸。
案例扩展:遮挡法+纵透视+竖构图
既然遮挡和纵透视都可以表达空间感,如果我们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照片的三维顺序就更加明白无误了。遮挡和纵透视都可以通过前期改变相机机位的方法来实现,摄影师在构图时不妨多加思考。
这幅《层林尽染》我是爬到防火了望塔上用长焦镜头竖构图拍摄,虽然长焦镜头有压缩景深的效果,然而,站在高处俯瞰林海,前面的树木将后面的树木遮挡,错落有秩,遮挡法和纵透视加上竖构图的综合运用,配合竖构图可以让画面显得更加的立体。画面还同时具备冷暖的光影对比,色相和明度的进退。
3.4用线性透视营造空间关系
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艺术中,线性透视在绘画里大量的被应用,直接导致国外摄影师在拍摄时,很喜欢用大广角构图,突出线性透视的方式来表达空间层次。
线性透视,简而言之讲就是“近大远小”,原本平行的线条,在向远方延伸时会不断的会聚,直到在灭点处汇合成一个小点。在摄影中,我们常用汇聚线、重复缩小以及夸张前景这3种方式,利用镜头(特别是广角镜头)来突出线性透视下的前中后景层次。
3.4.1 汇聚线 / 灭点
汇聚线的拍摄,就是要利用场景中向远方延伸会聚的线性物体,来突出空间感。例如下面这张海星岩,采用佳能11-24拍摄,更宽广的视角,可以容纳更多的前景,和更多的引导线,这张利用海浪在海沟中的冲击形成的引导线,将视觉引导到中景的五块岩石,而且人眼视觉有趋光性,也会自然朝着太阳的方向看,将视觉向中景引导。在自然界道路,桥梁,水流等都是天然的汇聚线,在前期构图时取入他们,不仅可以拍出引导线,还能极大的提高照片的层次感。
3.4.2 重复缩小
线性透视的一大表现,就是近大远小。因此如果我们在构图的时候,特别是广角拍摄前景时,如果能发现一些重复的物体。那么这些重复的物体,会在画面中,由近到远的不断缩小,就可以表现出空间感了。一样的柱状火山岩在画面中逐渐变小,将视觉引导到远处的太阳就是利用重复缩小的表现手法。
3.4.3 参照物法
在摄影中,摄影师常常采用低角度、接近拍摄的方式,利用近大远小的线性透视,夸张的表现前景物体大小,从而让观众理解物体间的前后关系。夸张前景的关键,是要找到原来相对较小的物体,在画面中表现得和背景中原本较大的物体更大或者差不多大。通过画面表现和人类认知的错位关系,才能体现出透视空间感。
前景被夸张放大的蓝色小花,和远处的雪山形成鲜明的近大远小的对比。
4虚实对比营造空间立体感
4.1 使用动态方法营造空间关系
4.1.1 画面元素动态法
这种方法遵循动态规律,一个移动的物体,在较近的距离看上去移动的更快,在较远的距离看上去移动得更慢。由于这种方法基于动态规律,它主要被用于表达动态的物体。在摄影中,可以表现为将前景或背景进行模糊处理。
通过240S的长曝光拍摄,动态的流云(背景)与前景静态的岩石的搭配,给人感觉时间时间就在风景中慢慢流过,白驹过隙。
通过慢门拍摄出海浪的拉丝、迸溅等动态效果,与画面中的岩石形成“动”与“静”的对比,打造图片的立体感。
打鸟摄影也用一些慢门,将鸟的翅膀拍虚,体现鸟类飞行的动感也是动态方法打造图片立体感的手段之一。
4.1.2机身动态法
追焦和拉焦拍摄是一种很有趣的拍摄手法,是我们看到的一种中心主题清晰,而背景呈模糊线状的拍摄基本技巧。利用较慢的快门速度,通过追焦规律移动相机镜头,达到主体清晰,背景模糊的动感的前期拍摄手法。
追焦法
追焦法是使用相机自动对焦,半按快门对准主体合焦之后,平稳的跟着物体移动一段时间,按下快门,按下快门之后,不要立即停止移动,要顺着方向移动一会儿,以免快门还没结束而你已经停止拍摄了,对焦中心就会不清晰。一定要注意移动的方向: 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平稳的移动 !体育摄影也经常用追焦这种拍摄方法打造立体感。
推焦法
如果你想拍出规则的放射线状和清晰地对焦中心,用单反变焦镜头,在拍摄按动快门的同时,缓慢手动转动镜头变焦,产生爆炸的特效效果,也即传说中的推焦特效。拍摄这种推焦特技效果,一般先选好对象后,定好拍摄距离,先对拍摄物手动半按快门,让相机自动对焦,然后再使用快门优先的拍摄模式,在拍摄按下快门的同时手动转动镜头变焦。
一般来讲,快门不宜过快,以慢快门为主,以免还没开始推焦,画面拍摄就结束了。最好使用三脚架拍摄,慢门拍摄避免手抖造成的画面中心的模糊。
前几天有摄影公众号说这张图片是 推焦 拍摄的星空爆炸效果,其实这是对读者的误导,这张是后期PS五毛钱特效,理由是图片中的树木还很清晰,并没有有向镜头边缘扩散的模糊感,而且有的星点还是点状,并不是所有星点都拉成线放射线。
半岛雪人的插件第一版就可以一键实现这个小功能,只不过后来的版本去掉了这个功能,其实雪人插件第一版还有个“彗星”功能效果更加的炫酷,彗尾做的相当的逼真。
4.2 使用对焦营造空间关系
在摄影中这种方式很容易理解。通过对焦,让离观看者较劲对象变得清晰,同时远端的物体变得模糊。反之亦然,对远端物体对焦,近景变得模糊,同样可以营造空间关系。大光圈镜头可以营造出非常浅的景深效果,比如佳能的 200mm f1.8神镜有空气切割机的美誉。建筑摄影中也可以用移轴镜头改变倾角功能来改变光轴与焦平面间的角度, 实现微缩景观的效果。
4.3 PS后期五毛钱特效法(DUANG)
现在很多人拍树林都喜欢加这种动感模糊特效,简单而暴力,这种玩法一度成为网上的爆款。或者云彩加一个动感模糊,或者径向模糊效果模拟慢门效果。径向模糊滤镜可以模拟之前提到的“推焦”的爆炸拍摄方法,动感模糊滤镜也可以模拟之前提到的“平移追焦”拍摄方法。
甚至连移轴镜头的Tilt效果都可以通过PS的移轴模糊滤镜以假乱真。下图其实并没有使用移轴镜头拍摄,利用佳能17-40拍摄,后期PS移轴滤镜简单而暴力的模拟微缩景观效果。
5后期光影的塑造
任何有阴影的图像,都基于光线而存在。图像中更亮的部分意味着这一面距离光源更近。在一个散射光环境下,比如室外,光源来自天空,较暗的物体距离观看者更近,较亮的看上去更远。在下面这张图片中,原本只是一张有两个圆,但是没有立体感的一张图片。在右侧添加一个光源后,同一张图,立刻出现了空间关系。
这种方法与光线营造法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在任何具有阴影的图片中同样有所体现。跟之前同样的一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添加阴影后所产生的空间关系。这种方法与光线营造法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在任何具有阴影的图片中同样有所体现。
跟之前同样的一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添加阴影后所产生的空间关系。这种立体感打造的方法本质上也可以归类于色彩明度的营造,当光源是侧光源时,这种立体感会特别明显。
然而这张虽然同样是球体,由于是逆光,不是侧光,就不好用这种绘画的方法“人为后期布光”的方法增强球体的立体感(可以稍加强给一个侧逆光的立体效果,不可过度强调),因为我们任何后期操作都只能顺势而行,不可以违背光路,违背自然规律。
‘柒’ Photoshop给树林中的人物图片增加梦幻透射光束
透射光束非常适合树林图片,制作的时候分两步来完成:首先用云彩等给光源位置增加烟雾效果;然后提取树林部分的高光,转为白色后用动感模糊滤镜模糊做出光束效果即可。
原图
最终效果
1、开始教程之前我们先来提取树林顶部的漏光区域。打开素材图片大图,进入通道面板,把蓝色通道复制一份,得到蓝副本通道,如下图。
<图1>
2、选择菜单:图像
>
应用图层,参数设置如图3,效果如图4。这一步快速加深图片暗部区域。
<图2>
<图3>
<图4>
3、选择菜单:图像
>
应用图层,数值不变,效果如图6。
<图5>
<图6>
4、按Ctrl
+
M
对蓝副本通道调整曲线,增加明暗对比,参数及效果如下图。
<图7>
<图8>
5、用套索工具把顶部漏光区域以外的部分选取出来,然后用油漆桶工具填充黑色,取消选区后如下图。这样就得到我们需要的白色光斑。
<图9>
6、先不用退出通道,还有一小部分需要处理:把右上角两棵大树树干抠出来。把绿色通道复制一份,得到绿副本通道,如下图。
<图10>
7、选择菜单:图像
>
应用图像,参数设置如图11,确定后得到图12所示的效果。这一步把树干与背景区分开。
<图11>
<图12>
8、按Ctrl
+
I
反相,效果如下图。
<图13>
9、按Ctrl
+
M
加强绿副本通道明暗对比,参数及效果如下图。
<图14>
<图15>
10、选择钢笔工具把两棵树干勾出来,转为选区后用白色画笔把树干部分涂白一点,保持选区,按Ctrl
+
Shift
+
I
反选,并用油漆桶工具填充黑色,取消选区后效果如图17。这里树干不用全部填充白色,可以保留右侧受光区域的部分黑色。
<图16>
<图17>
11、通道部分基本操作完成,后面只需要调用选区即可。点RGB通道返回图层面板,先来给图片微调一下颜色和明暗。
创建可选颜色调整图层,对黄、绿、白、中性色进行调整,参数及效果如下图。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